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65|回复: 9

佛说般舟三昧经与耳根圆通章念佛圆通章对照学习体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9 16: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P6 J8 Y! Z1 ]/ }- [. g
     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 O8 z$ n; d8 i6 ?9 c. h

/ S& P  E$ |3 S2 r" a( p2 x' L
( O  M) B' t+ A: ~0 @) x) Z/ `. h
    佛说,发菩提心愿生极乐国土的,在娑婆世界,早早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就能生彼极乐,见自性佛。以前,在观想念佛中,见佛后,要心里起这样的观想:我用什么方法生到极乐国土的?就能感得阿弥陀佛告诉你:“想生极乐,只要念我名号,逐渐做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莫间断、莫夹杂,执持名号,就能生实报庄严土。”(比如高峰妙禅师发愿三年不沾床凳,而得禅定。)
   3 V2 U: p) l2 H+ r, P  y
    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不坏色。何以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不坏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

, a  s7 |3 c* x' @7 J    佛说,心念专注就能往生,观想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光明、清净庄严,在大会中给诸上善人说法,佛的紫磨金身金刚不坏,这是因为佛对“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这些人道的感觉和天道的享受不做分别、妄想、执著。由于思想坚固,心业成就,清净音闻而到达三摩地。, n# u- ~- m9 J# x
9 v; [) m$ I6 e5 ^: |' T

- ~7 B/ B8 T+ H- P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
  B& {/ p1 n" f+ |
, p% r# Q3 d# W/ f# }" |
0 Q" y+ S, h7 _9 z- V4 R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4 m$ Q3 i  l# y* a(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7 10: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法灭尽经》节选:
+ W4 w. I: |0 [) f2 T1 i; s/ ]( j& c) b  B4 w5 Y: |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无所说,光明不现。
1 |5 p# V; z4 Y  t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
( n  y0 H( I0 X9 O2 d. T, h' _
6 Y& t* T# g, H. a) S8 P佛默不应,如是至三,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 g# K: p! o, f6 F, `4 _; n, K
% o2 G/ t8 z# H3 j! X0 M
.........
" f, S( P3 w# Y, n5 A+ X
! G9 R/ G' }" k2 ^" ^& a" @7 x( F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卫护。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以破五阴的顺序将以下两段经文进行详细对照学习,这样会更好理解经文的内容:! q5 m8 |# W5 U& Q7 [, u0 U; r2 w

( Y& L! G0 e/ Y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 J; t! |* \% S9 ~* l7 U6 `* L: r2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节选)
. X+ K; K( B1 L" e! n" `% G% @
2 L8 o, E  T' X: n2 U* o“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 X5 ]0 l/ C3 c; h  K0 p6 M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
0 Q# {, O! q* R  “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三背舍;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故,入无量虚空处,四背舍;过一切虚空处,入无边识处,五背舍;过一切识处,入无所有处,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处,八背舍。于是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 ~1 s+ n8 s" j
  “是菩萨依八背舍、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乃至还入初禅。2 q4 w" B$ e8 t3 z
  “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中,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中,初禅中起住散心中。" S7 ~8 Z) z/ B- U, v" F
  “是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得诸法等相,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 p: h, b% a" y& [- z& j8 x; m7 Z: P1 _

0 Q# w. E" ]- d2 ]7 X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破色阴
" W5 R& i0 e: u  b8 D+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三背舍;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故,入无量虚空处,四背舍;过一切虚空处,入无边识处,五背舍;过一切识处,入无所有处,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处,八背舍。于是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 R# ^, b0 k& }) n, n2 i" J9 l( W

% L1 G# ^, S. a6 L, j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
* \6 s1 _9 L$ Y0 C8 j# |
" U* g! r8 N' B8 Q# _" T耳根圆通章: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 M( v. I% G0 O, X宣化上人浅释:
! x$ m  O$ P, c7 P9 ~! w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 \. `1 }" N2 s( V0 r/ k; Y; X1 U6 {( _8 B9 \& A0 j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脱,所是声尘。
4 F0 `% B6 E' i) N9 P
- v2 d4 b0 ^2 [; g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才能达到所入既寂。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阴。- r9 z4 Z; ~8 `
  T: \, ?. Y( c3 ^% N
二.破受阴
) j6 Y+ Y0 q* K# L8 F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依八背舍、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乃至还入初禅。  R' x* T1 `" e3 z9 S

2 s( \& ?/ Y: A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 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
& t; s% J7 T2 O8 y8 O( g2 U2 V
/ ?# p$ Q6 }+ c; ^9 s* M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 r; z" h. z$ p+ i, U+ e
宣化上人浅释: 7 R  v5 Q8 z* d% t8 e) ^6 ?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根结既解,渐次再修,增加定力,则能闻之根,亦随所闻而俱尽,没有能受和所受,解去第三个根结,同时亦破了前五识的受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破想阴  y' P; @3 j) V  ^* r2 z8 v/ F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
& Y' s% b8 c& |2 E; P耳根圆通章:【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Y( P- n0 [$ n宣化上人浅释:
( W2 U$ }& ~; F$ [3 t8 Z7 V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觉所觉空的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著,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
+ Q( Y# s, X6 K0 F0 e' M8 Z3 J; r( k. Q8 }
. p" K# f9 p. U  h
四. 破行阴4 L; Y& u2 `4 k7 ?4 b. w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
0 i* a! o" @& p, K3 M) K
6 ~# `4 [& o$ C! `6 \2 q耳根圆通章:【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5 x) M5 [2 b2 l$ m9 q+ J宣化上人浅释:
# L: y- f1 C& \# S7 h' q/ Y3 B, q9 T$ J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与所觉既空,还要再修,参究空何所依,至到觉空极圆的时候,能空与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第五个空觉,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 ~. W! C  e# o. l9 L% q) S

2 J- }  X7 K% x( _/ f6 p6 r; I五.破识阴& l- R% J$ ~( ?* ]' H3 f" R- c2 q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中,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中,初禅中起住散心中。
- S" R5 N( |) A0 T& a     “是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得诸法等相,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5 b# }4 f; A7 I% w4 K" [! N8 l' a9 G2 m: v9 b; ]- V  n9 K5 m
耳根圆通章:【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3 R4 ^/ b3 O3 o! T( S! r宣化上人浅释:' c' D8 [& @0 |- M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能空与所空都灭,还有个灭字。有灭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才解除第六个灭结。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识阴。生灭二字,总指诸结,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灭相最难解,要灭相全消,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才能亲见本来面目。现在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证圆通了。* O& q# k7 k( o) q: `# h& h6 i4 |3 ~
5 _6 J  {8 Q/ {8 l1 h% u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18: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节选:
3 |3 P  u# t/ P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四卷% Z$ ?0 j1 i2 V0 h8 l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x7 N4 s' C9 S5 w& @+ x/ ?
 宣化上人浅释: 假若在因地最初发心的时候,用生灭心,即第六识攀缘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而想证入不生不灭,常乐我净,佛的境界,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X# f( d+ Q) u. E

7 A) N" ?: X; i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五卷
# ]2 G2 _. j6 O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 g( j& p6 R) G& }* p/ Y+ L, a5 h  z- h* \3 d) r9 O
宣化上人浅释:我的本修因地心,是以念佛之心,心心相继,没有间断,而得入无生法忍。5 j4 T, P! }/ r" T+ E# F; }3 V

  P8 Z2 ~0 M' v% Z+ r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六卷
& o% T5 l8 G- S1 ^* @' H# f3 z. a/ r2 e  v3 g
宣化上人浅释:
+ r1 s# Q& H3 J0 l7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 P; E9 q; P3 a+ v; w6 X% X   
% d; A3 e% q5 _+ k- Z4 d8 D)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觉所觉空的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著,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 Y6 P# F# U& F; G! v- v
8 L  z0 a  r4 j; X# z( B
  通过以上学习就可知大势至菩萨是用真心来念佛,观世音菩萨用真心来观照。有了这种功夫就能逐渐做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莫间断、莫夹杂,执持名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4 18: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节选:
. q  ~6 t% Y3 ?; ^, `+ s4 ~5 r* O! W" Y+ u* j; e  _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一卷0 f6 ?8 A5 t2 s. ^) Q/ g3 x, N9 r
   
( O3 r* M2 j( O* j, Z/ z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3 N! J4 Z( t7 M$ D$ I
& t9 c9 a; d+ L+ G, |$ t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 {) y/ V1 c, s2 w
: s. O$ O* R4 Y# D( H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 o4 e" x" z8 h9 ^5 W2 B 3 l# c% [) i' d. f- q6 L8 W, S: }
   宣化上人浅释:这个时候,世尊就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他们,皆能悟根性为真心,而得证入无生法忍。
# o7 N! ?& {- p( S& m1 N8 U1 t# N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C- O+ P4 O% T9 i3 [$ Y
  ) P; P8 k4 l$ t3 D4 v( @, O" R; _
     宣化上人浅释: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行人,现前虽能修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即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处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再加灭受想定,为九次第定。纵使证得这九次第定,仍未证得漏尽通而成阿罗汉圣果,皆因为执这生死妄想,误为自己的真实法心。好像你现在一样,虽然得到多闻,但终不能成正果。
4 a1 U) Y/ V, R4 m  阿难只得初果,还属小乘。要证到无漏,如大阿罗汉、大菩萨,才是圣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0 16: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文与白话文
& }- D  {# h3 ~4 o; _8 ?% [9 i行品第二(节选)
) [& p8 V& ^! r" U
+ ^9 H" b1 ]" \6 q1 n6 [. K; m5 `   佛告跋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者。
# m; ]5 `5 t( v! T# U( r& D7 }6 {+ |
佛叮嘱跋陀和菩萨,如果我们修行的人真的发菩提心想要修行成就,就要严格按照佛陀的教诫,带众实修,精进不退地努力,从而深入禅定,到达三摩地。8 b3 \3 L- e4 H+ ~6 P+ l$ @

5 m/ d! k; n( u& f8 w8 z9 s  Y& R% |; @. ?: I$ O" ~1 g1 ]

6 N. r9 W& R& x1 V" w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九卷& H% ]/ k1 x6 P4 Y3 v6 M5 _/ C4 l
4 Z: V2 _( v: x8 ~- {% l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V0 D  ?5 @6 `6 F# B8 I, r4 n/ n

& }/ o$ t4 u/ d/ U% P0 ?宣化上人浅释:阿难!世间一切修行的人,不知本有寂然常住的真性,以致错乱修习,不修禅那,不得首楞严大定,缺乏出世的真正智慧。7 a2 }+ {1 S! a6 X3 N: g$ h- q$ m: D
% I( O6 q6 X' r- S8 o" U; G' D' g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6 D& ^" w- s4 g; t; r
. c: z% _) N4 g5 r1 F' A  y
宣化上人浅释: 阿难,你应当知道,当修正定反闻功夫的时候,要忘掉一切六尘境象,把一切妄念都消灭,妄念消尽,则本有之根性即时显现,就能于一切时一切处,心中精而不杂,明而不昧,既消念则常寂,既精明则常惺,外境之动和静,都不会移易。念起亦不会忆,念止亦不会忘,忆忘如一,正如影像离去,镜体不变。
& ^) V# H0 j2 e, l* Y: T- Z  
* @. P; D# q, t/ t* f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 W% e5 F: p0 v  
; W1 @7 V$ ?# y" O宣化上人浅释:就在这个时候,三昧现前,入于正定,然而定力还未湛深,就好像明眼人在幽暗处一样,虽然是六精之性,妙净明心本来是圆满周遍,但因色阴未破,心光未发,故所见之处,皆是一片黑暗,没有光明。这叫做色阴区宇,区是拘局,宇是覆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4: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九卷
; m5 X7 v& ]7 z* W% D+ C3 S/ w; ^9 E8 O9 K" w9 w! f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R: T$ {7 o* K6 y- h& e3 E
  , l: A9 C& r6 o/ T3 {
      若到定力功深,心光明照,黑暗全消,十方洞开,皆成光明世界。这时就能内观五脏六腑,外观山河大地,无所隔碍,巨细分明,没有幽暗之相,这叫色阴已尽。色阴既破,这人就能超出劫浊。反观从前之处幽暗时,原是空见不分之相,如今定力既深,色空双亡,才能超出劫浊,由此而知色阴之所由来,原是坚固妄想,以为根本。
) W( Q' p6 {8 `0 z5 Q4 y& M$ l% C( Q- e/ A8 r1 k- W& X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5 j5 a* _+ A9 x7 I5 p# |  5 P1 ?7 Q0 F$ \) o( t1 m" e6 b
      又以此禅定心中,深入空境,诸妄不生,故能成就身心清净。净心功极,即止观纯熟,没有我执,唯存清净观照之心。所谓“净极光通达”,因此能见同居土中,十方山河大地,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宝光交辉。又见恒河沙数诸佛如来,遍满世界,宫殿楼阁,庄严华丽。甚至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全无障碍,这是因平日欣净厌秽之心,凝想日深,薰习而成。故今于禅定之中,被反闻之心光所逼而化现,但只是暂时之境界,并不是圣人永证。若不作圣证想,便是善境界。若作圣证想,就受群魔所扰。
- ~7 k- r3 ~* Z, F/ k1 q  o6 B! x( \0 J
* K' r) S; ]5 S' _: y
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文与白话文  j0 H$ }4 C( t
行品第二(节选)
/ M9 U9 w9 L( U3 x( E6 V+ F* k) R7 T- Z& m/ W+ k
     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h7 P% F, d& C/ _6 R- L5 B

6 Q" L4 m+ w  a8 H5 q/ s6 t& {     佛陀总结前面的话对跋陀和菩萨说,坚持这样的行法,就能到达三摩地。在较短的时期内见十方佛,知自性中本具的清净法身佛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6 13: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九卷
* B& c3 Q  T& S6 w; Z; z. l7 e, g  ^+ j3 Q& y* y0 Q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 k5 P$ h% C/ ]( k' v' G9 m9 R0 }, |: V4 n
  又以此禅定心,穷究到至精至极境地,色阴将破而又未破之时,魔宫震动,诸魔恼怒,必多方来扰乱,故令修禅之人,忽于定中妄见善知识,其形骸身体,无端转变迁移,或作佛身,或化菩萨,甚至天人龙畜,男女老幼,刹那之间现种种变化。这都是防心不密,偶起杂念,故受鬼魅眩惑。或遭遇天魔入其心腹,把持他的精神,启发他的狂慧,故能无端说出通达密义的妙法。这只是魔力使然,并不是自己真正开悟。若不作证圣果想,生欢喜心,魔事便消灭。若作证圣果想,就会受邪魔侵害。这是色阴第十种阴魔。
5 q  W* j) J$ e
4 N+ J) A6 {, x3 K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2 S7 `! i& l) F5 u
( B* b4 I& J; Z# }- a, V
  阿难,以上所说修定中所出之十种境界,皆是因色阴将破未破之际,以禅观和妄想互相交战,故有这些境界显现。而众生向来是顽昧无知,又不知自量,本身原是一个生死凡夫,岂能一下子就得到证果成佛?因此一遇到这种境界,不能辨识,反生欢喜,以为已经证圣果,这是未证言证,未得谓得,成大妄语,致堕无间地狱,经无量劫,不能出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4-29 20:32 , Processed in 0.0691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