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61|回复: 10

<藏要>中的法句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8 16: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 y9 R7 C; k/ j, n" K+ L8 @; A: W; I. _4 y, d0 Z
法句经卷上
; Q6 g0 |, @& J) R! a) y     尊者法救撰3 K5 d( T* b% B$ ]. v; _! g' v( X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3 q- M5 Y2 U6 j" b( t
(一)无常品第一<(二)二十有一章>
7 P/ D+ \( }7 W; Y4 O7 n0 Q* k( o(三)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r. N6 }, a) b% `- g. i3 R
睡眠解寤  宜欢喜思  听我所说 操集佛言。. t' k7 m* [* x- x' r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q+ X# n& R2 U* y- q9 I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7 G' U( L7 j$ b" r# I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2 v: y( N0 e6 D, ~; E& a(四)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 C$ A! \# |7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 s' h/ s5 Y: b" c; U# w/ m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五)如[荣-木+巾][雨/井]水。& }0 k2 c# G  p4 E
注:
% t( `( Z- t- ~8 \5 m( G(一) 晋本秦本品名次第同.宋本有为品第一.此品至言语品.巴本皆缺.6 f! I$ G2 w" f+ m5 D
(二) 原刻此注列于次行.与序文合作一段.今依丽刻改正.以下各品均同.
6 n5 M  z9 D# X/ }& ]- T(三) 各本皆无此序.疑是译人所加.以下各品均同.- A' y% ^+ h1 F  h/ ~( z
(四) 巴本第一三五颂.入刀杖品.. L" T( k, Q3 X& k- i  J
(五) 原作[荣-木+水]穽今依丽刻及可洪音义二十二改.
$ ^3 P) S! d3 c5 O& R$ J" \4 j& N4 T+ h' Y% \% g6 L
 
4 j. U5 K5 \& O8 v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5 k" V5 ^% V% P$ l! B* @7 A(一)众生相克  以丧其命  随行所堕 自受殃福。0 \5 K' a3 R# k. ?
老见苦痛  死则意去  乐家缚狱 贪世不断。+ q1 q7 N% T1 D% z. y( B& D& a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藉.7 M9 C1 u0 n( K, A3 y: o, X2 f
虽寿百岁 亦死过去  为老所压 病条至际./ Z# t: y. C+ o4 D' N7 u9 g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8 a8 B5 a  n7 n. A" y* C
(二)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三)自然.
) P& j* P( M' E% L% t8 H+ _是身何用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e2 P2 N( s* N/ E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6 O+ Y- l9 r5 o# o8 u1 L(四)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 F; L9 F9 x* a6 L. l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8 f$ b, \0 D* z+ |; L
有此四蔽  为自侵欺。
5 _3 ~& D9 H. k+ ?注:
6 k, q" }$ W1 E) M(一) 秦本此颂连上颂为一章.5 g' u- l) A7 F
(二) 巴本第一四八颂.入老耄品.% F4 [3 i0 i; i
(三) 晋本作其.
, w% i: S& |: {6 ~(四) 巴本第二八八颂.入道品.. t# n+ Q: ^. c3 A

- `; E, Y" {) P! a$ X- E7 l/ V) b9 m( n
: ?/ |: S9 r4 N+ o5 ?9 b(一)非空非海中  非人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 I/ L) l6 h7 g" y8 C- e6 X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躁扰  履践老死忧.3 k$ a1 m' |6 b
(二)知此能自净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 l7 P& q" K  J# e4 R# s- A  h(三)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8 M* E9 ?' e' {/ B  V8 W. s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暗.得见道明。
$ k7 ]# g! `; j; b, q. U3 q咄起何为寐  螉螺蜯蠹类  隐蔽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 V, h5 Q$ c: B, \, M: ^7 l& q3 E- g焉有被斫疮  心而婴疾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 _- ]  ]% G  ], }8 y- Q2 K8 x1 W' G(四)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 F- B, D5 T5 Y1 P* m! }4 \: @: o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2 N6 f7 [0 c3 [8 T
莫学小道  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  令增欲意。  
. P5 }: b/ B/ g善修法行  学诵莫犯  行道无忧  世世常安.  9 q( y" `' a  I  |& y7 t( k
敏学摄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灭得安。
# |, Q, s) N* ^* [注:5 d, ^; ?4 n4 q% m& I
(一) 巴本第一二八颂.入恶行品.& |  _) @0 l5 x
(二) 秦本首二句云.是故习禅定.生尽无热恼.2 w( ?4 Y+ h( @- X/ a
(三) 晋本品第同.又别开护戒品.仍次第二.余本缺.2 E3 T4 ?; H, p% k6 V, p) y
(四) 秦本此章入放逸品.9 \; Y4 |) G/ w5 |: Q- Q8 m2 v6 |

, Q: S, D2 K! L) d# Q! [6 F 
4 x( M. u7 q* M非务勿学  是发宜行  已知可念  则漏得灭。  5 y% F# {8 Z; [4 L$ @
见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建行  是谓贤明。
4 |; y1 m& ^1 Q1 c' v4 e起觉义者  学灭以固  着灭自恣  损而不兴。+ ^" q$ c8 g1 T+ W+ h+ b
是向以强  是学得中  从是解义  宜忆念行。  
6 V# B$ s+ ]6 X5 [$ @1 c(一)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 a: m* o0 i5 t8 }
(二)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o4 S) @3 @; k" X- x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5 A/ L5 R7 w1 q戒闻俱善  二者孰贤  方戒称闻  宜谛学行。  
% d3 j8 U7 d5 F0 d4 N% i. [, `学先护戒  关闭必固  施而无受  力行勿卧。- ^- W5 U8 z5 k; Z) X. X9 P
若人寿百岁  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三)日  精进受正法。! t2 [& v5 t9 p4 [
若人寿百岁  奉火修异术  不如须臾敬  事戒者福胜。3 y6 i- H) k8 m( X* Z4 F9 b) D) X% p
能行说之可  不能勿空语  虚伪无诚信  智者所屏弃。
1 U% _; m+ D. v. k$ C注:
; [; D0 N4 k, V: E( C(一) 南本第二九五颂.入广衍品.又秦本梵志品有此一章.文云.先去其母.王及二臣.尽胜境界.是谓梵志.
; t" M5 Y% W! g! C: N$ V1 J, u(二) 秦本次二章入忿怒品.
' q5 P) I" s/ [3 R(三) 原刻作月今依丽刻改.
; C' h6 B) r4 ?5 m" Q
- k5 D8 g' Y& K* D# w  m' n" A: y/ q5 E1 z) i" S
(一)学当先求解  观察别是非  受谛(二)应诲彼  慧然不复惑。3 U  w: C, S9 {7 Y1 z+ ]! Y
被发学邪道  草衣内贪浊  [目*((业-一)/冡)][目*((业-一)/冡)]不识真  如聋听五音。' U" O% c$ M/ Y! O' i  F8 B# ]
觉能舍三恶  以药消众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脱故皮。
5 O2 {6 k: V) F; b5 M$ x$ Y% k$ H* S(三)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四)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w3 [0 p% ]; }# Y. P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7 ~$ T$ x5 q( h/ l$ u9 V
夫学有二  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邪。+ E" T7 o3 o) |. c' ^/ p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学  耘除众恶 成收必多。  
) k7 A: k0 K1 o+ J$ I3 Q; R虑而后言  辞不强梁  法说义说 言而莫违。; d: p" T" q: |; T0 e
善学无犯  畏法晓[誋-己+巳]  见微知着 诫无后患。
2 r1 w. w- @& X. G3 Z& L" d4 O远舍罪福  务成梵行  终身自摄 是名善学。2 O# C1 d9 X4 r) z3 a/ t
(五)多闻品第三<十有九章>' [" i0 S! s! w: f" x. ^) N. f& p
 多闻品者.亦劝(六)闻学.积闻成圣.自致正觉。7 S6 ?$ c) g+ B) g! ?
注:
; l; ?* d0 t- `% ~' {2 O(一) 巴本第一五八颂.入爱身品.$ W8 }$ x- m  x8 J- x; G7 }2 ^
(二) 原刻作能.今依丽刻及巴本改.) I* S& W. }. v, x. W7 k8 B" E
(三) 秦本此下别开护戒品.秦本次二章入闻品.
" ?4 w7 a3 {6 S+ K4 D( ?(四) 原刻作满.今依丽刻及秦本改.次颂同.- v) ]& j) q8 X& T9 l( t' C( o- i7 W
(五) 晋本品第同.秦本闻品第二十三.宋本多闻品第二十二./ _8 @' z" i$ |" f( m
(六) 原刻作文.今依丽刻改.) y3 t1 X$ L9 R4 y) W- e( t. {

1 W* K! q8 g* G' z: f; q" F, P0 K2 \3 I
多闻能持固  奉法而垣墙 精进难(一)踰毁  从是戒慧成.
3 L; S6 f3 Q7 f& S6 F5 q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6 I/ t. e3 s' j0 r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 @9 }" G# B5 F1 N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6 j: V! }+ l7 _- b( I$ c
为能师(二)现道  解疑令学明 亦兴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d8 F! O( G# \# ~9 N" M
能摄为解义  解则义不穿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0 n- E$ i) r- c0 K$ {(三)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 O" ~: \. Y- e1 C1 k) `2 B# q. X. |(四)夫求爵位财  尊贵升天福 辩决世间悍  斯闻为第一。
3 T8 @) N& ]- k6 `- r帝王聘礼闻  天上天亦然 闻为第一藏  最富膐力强。
" d3 N, @2 {+ o' ~智者为闻屈  好道者亦乐 王者尽心事  虽释梵亦然。( c) [4 F7 t& }. ], y& N
仙人尚敬闻  况贵巨富人 是以慧为贵  可礼无过是。
9 M( h& c1 j0 N2 K: e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n2 @# g5 `$ r% f9 Y
注:, @! G" A1 u! \
(一) 原刻作喻.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 G' E4 M0 D5 ^6 Y& q2 r(二) 原刻作思.今依丽刻改.晋本作见.义通.$ D0 k/ F  F* E
(三) 晋本此章在后欲知智在说下.
( \0 ?$ x5 X1 l6 v+ H. k( \(四) 巴本第一七八颂.入世间品.; |6 V0 k8 X" y& q
* d5 n1 R( i+ @9 L+ \2 V( D

( P5 P. ?; ]6 F/ }% u4 V- C7 ~# i5 P人为命事医  欲胜依豪强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t' a. ^. X9 V/ F% r* R/ c
察友在为谋  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 p" l+ w* M: r& F. j闻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 |2 f# x! M- _' @% G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R" d& w& E1 o: g! S
斫创无过忧  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  唯从多闻除.
6 b/ g& {) Z! h+ O盲从是得眼  闇者从得烛 示导世间人  如目将无目.& e2 a( @$ e, D) M" r7 C, K% |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5 f3 [/ s; Z% X- h  J
(一)笃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 x' g" W) x+ p$ n# z. q9 ] 笃信品者.立道之根.果于见正.行不回顾。  c# A+ ?! }0 k  E2 i) o
信惭戒意财  是法雅(二)士誉 斯道明智说  如是升天世.7 M; }/ w% F; R- S; f# W! v$ f, I
愚不修天行  亦不誉布施 信施助善者  从是到彼安.
7 A/ |# x+ c* f6 `0 t7 x# l; b信者真人长  念法所住安 近者意得上  智寿寿中贤.
6 T$ q  A! {! P' y: u注:
2 f$ f, z, I! X- n2 R. J6 C(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信品第十一.宋本正信品第十.1 N! L3 \+ ^, v$ V( C: i+ m
(二) 原刻作意.今依丽刻及秦本改.
" y$ L: L* J5 z: n9 M0 i* j+ k2 S) e, j' @0 d
. {! T8 p9 [. O& o9 Y2 N
(一)信能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二)所到有明. ( @# J' W, o) u! U5 s" I! P
信能度渊  摄为舩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3 F! Q& b' ^+ e8 c: H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0 Y( r7 `, g7 ]" `- i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 从是脱渊.  {# T) E& o, P! C6 O. B0 r& P% W
信使戒(三)诚  亦(四)受智慧  在在能行 处处见养。
" K3 Q! h) A! E2 M3 I$ q比方世(五)利  慧信为明  是财上宝 家产非常.
& j: E! W" D& z% H" C2 O欲见诸真  乐听讲法  能舍悭垢 此之为信. 
0 k' C2 m3 _) l7 l, n6 e. d信能渡河  其福难夺  能禁止盗 野沙门乐。  4 Z( Q: J) ?7 {5 f2 s: G
无信不习  好剥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扬泥.$ C0 `9 g, h& T8 d- x7 K
贤夫习智  乐仰清流  如善取水 思(六)令不扰. 
5 D( h' ^9 {8 v信不染他  唯贤与(七)人  可好则学 非好则远。 , E, [' }: t, Q* \  M4 B6 S  ]
信为我舆  莫知我载  如大象调 自调最胜。
! r# o/ c2 n  A) P注:
* E% x( R3 l4 `  a$ e3 m0 L(一) 晋本此章次在后文一切缚解下.  S% C0 H$ x# c8 B0 Q! F+ [
(二) 秦本此句云一切缚得解.
8 b7 s' L; F6 [' m(三) 秦本作成.谓成就也. (四) 秦本作寿.谓寿不中夭.
1 m4 g5 `4 z" C! m) k(五) 原刻作别.今依丽刻及秦本改.
! f# f) t/ H+ a(六) 秦本作冷.7 e; K) h, j$ m" g0 ~
(七) 秦本作仁./ F1 J6 G- `) \, o0 j: L

' D/ |. Q+ M5 X2 d5 l2 b
$ A  S# C! t4 C7 S2 j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慧为七财. * T0 T( \' O, ]! Y. i5 Q' j# w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慧而利行 奉教不忘., o' ~) E6 h( R* Z
生有此财  不问男女  终己不贫 贤者识真。
9 p& H, Z8 j* e% \$ T9 S; y$ C(一)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4 ^* q7 M7 U  ~' g  `7 O) Z
 戒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二)邪非.后无所悔也。
' y1 ~- |3 t8 `人而常清  奉律至终  净修善行  如是戒成。 ) i4 D- q1 W0 d. R  R
慧人护戒  福致三宝  名闻得利  后上天乐. 
6 F* ?- E& T& w. o4 R  k9 ?常见法处  护戒为明  得成真见  辈中吉祥.  [: A+ j4 |; }1 l. ~* B
持戒者安  令身无恼  夜卧恬淡  寤则常欢。 
5 x, {4 I* J( e! R* C修戒布施  作福为福  从是适彼  常到安处。 + M& O5 v: z$ u
何终为善  何善安止  何为人宝  何盗不取.. e1 H: s( R  L
戒终老安  戒善安止  慧为人宝  福盗不取。- x2 K, A( t+ L7 e' p- N
注:6 T  o- K2 Y7 _4 l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戒品第七.宋本正信品第十.4 e3 ?# [0 }% M  [7 H
(二) 此字依丽刻加.
' ?# z1 i1 ?4 m; \6 B
4 u9 u% X& b  c! p3 M4 T ; r4 \9 l3 n: D
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  悟意令应. 
  m# P9 b/ n) u  ]  R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内学上观  无忘正智.
0 K3 T+ A0 A6 j6 a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  自清除苦。 
# Z' x, W* r3 `8 E蠲除诸垢  尽慢勿生   终身求法 勿暂离圣.' h1 Z, n- E# ?5 i* X, J3 K
戒定慧解  是当善惟  都已离垢  无祸除有.( `- _! r# @9 _8 a* U" E# J
着解则度  余不复生  越诸魔界  如日清明. 6 t0 Q1 b2 Q9 J* k# p) R
狂惑自恣  (一)己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满勿离。 
3 W5 t. ~) O) {* {持戒清净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覩邪部。
3 U/ V6 Z; h/ N  X+ n是往吉处  为无上道  亦舍非道  离诸魔界。
. f" n3 q- R* K* }1 n, Z0 U: H(二)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M9 I' e0 B6 v6 V: o
 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内思安般.必解道纪。
5 P& q- J! z. M- D2 E出息入息念  具满谛思惟  从初竟通利  (三)安如佛所说.; u: ]1 v4 F  d9 V( {1 p* ~' ~- \
注:6 n9 b3 y$ X$ B5 }+ l  D
(一) 秦本作比丘.' E9 v( y. c  ~$ \5 [% ~; K5 d
(二) 晋本品第同.秦本惟念品第十六.宋本忆念品第十五.道安安般注序云.安般居十念之一.于五根则念根也.故撰法句者属惟念品也.
$ Y3 t' T- G4 p2 C2 [2 M(三) 秦本作案.
7 ^/ z% P) `; ?& f8 g5 N
5 H& c3 a4 l. p5 r3 e; q7 R9 m; F
是则照世间  如云解月现  起止学思惟  坐卧不废忘.
8 O. v, H0 f. S" K9 A' o比丘立是念  前利后则好  始得终必胜  誓不覩生死.
. C& U4 I% _( e* w+ u7 c; H  a; q若现身所念  六更以为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e7 p2 X. M7 Z' b  P$ i# l/ ^( J
已有是诸念  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  终不得意行.
( L; Z. V2 B. P1 R/ v$ {/ h是随本行者  如是度爱劳  若能悟意念  (一)知解一心乐
2 |) O; k+ i, j- m& q应时等行法  是度(二)生死恼。- l3 ]' C5 P# ~
比丘悟意行  当令应是念  诸欲生死弃  为能作苦际。 
0 i) N% ]* \( A, D- s常当听微妙  自觉悟其意  能觉者为贤  终始无所会.  
. K( M) O. s; L" J+ B: [! W以觉意能应  日夜务学行  当解甘露要  令诸漏得尽。  - M# b. b  l! M( `2 n7 g; ~
(三)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1 _4 r% K! U0 U1 G) w  p' N; ~5 H- ]) f
已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僧.  
" c9 x. t2 W$ C8 b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四)空不愿无相  昼夜当念是。
* [. i9 B# l. ^: U$ c- t3 e; W注:
3 T$ \$ C9 D2 c% i% R( L(一) 秦本作解脱.
6 U  @6 ]2 I  `' e1 r' x1 J! _' h$ Z(二) 秦本作老死地.7 k; I9 U7 B: a$ x
(三) 秦本此颂广为三章.次颂同.
2 }" `5 b+ x2 r0 [( F7 |(四) 秦本此句云.念天安般死.) P7 {0 C% E/ e  [; @* Z

! @$ C4 z: V% I4 d& ^# V6 D
6 B0 I) x9 s# `" F(一)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 B3 h$ e# H7 I/ |慈仁品者.是谓大仁.圣人所履.德普无量。
$ H3 M$ P8 G* y" M- A. f为(二)仁不杀  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5 E! t0 O' N" _$ ]3 j' Q/ d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  是处不死  所适无(三)患。 
' n5 Y+ A; Z) n9 z# q彼乱已整  守以慈仁  见怒能忍  是为梵行.
- g% D4 D$ j0 ^8 x1 N' y9 `, G至诚安徐  口无麤言  不瞋彼所  是谓梵行。 - w% f7 D8 k. p4 q0 c3 J2 }/ i3 g- e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  是应梵行. , P; o! o! J3 {" N  A( [1 y
常以慈哀  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 F. F( Z- ~- R8 S( X少欲好学  不惑于利  仁而不犯  世上所称。 
8 L2 o2 L- a2 R3 f0 K$ Y仁寿无犯  不兴变快  人为诤扰  慧以嘿安。
0 Y7 F5 j2 z1 B2 k普爱贤友  哀加众生  常行慈心  所适者安。" }- \" X9 A3 d& S/ k. c9 P7 f  q0 N( }+ `
仁儒不邪  安止无忧  上天卫之  智者乐慈。8 ]: r- J/ T  V' s+ F& o
注:
9 f# j- y! ?$ o1 }7 b(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学品第八.宋本善行品第七.
4 |1 d* N7 R' z% W) f  S(二) 原刻作人.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 d+ L, t0 Y5 @. |: J2 f/ L(三) 晋本次接垂拱无为二章.
4 z, ~. b7 V) z$ L7 n- S1 p! a# s% ~- y( N) F8 R7 R
 
" ~4 j; p* P1 X昼夜念慈  心无克伐  不害众生  是行无仇。 1 n  n; g( |5 s1 o/ A! X. f6 i6 D9 s! g2 ^
不慈则杀  违戒言妄  愚不施与  不观众生。) @' i$ Z  @; C$ o- d' j5 V8 V9 D! G
酒致失志  为放逸行  后堕恶道  无修不真。
& T  f4 g# t' |% H( F" m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 G: J) x0 t; x$ F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人爱  不毒不兵., S, J4 p0 v; j+ j5 ?
水火不丧  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  是为十一。3 B, |) h. C1 b2 ]5 n
若念慈心  无量不废  生死渐薄  得利度世。 
  Y" Y% B/ l% ~. v" [3 v仁无乱志  慈最可行  愍伤众生  此福无量。* B4 R2 ^$ E; Y7 i) `  i5 K
假令尽寿命  勤事天下人 象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7 k# b- m# f2 N3 g- s+ V" L
(一)言语品第八<十有二章>
) c! @, W. w/ x# Z 言语品者.所以戒口.发说谈论.当用道理。$ A& n# s/ Z3 _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 ]3 m, r  T, T: O
注:
: \% B9 e! C4 c4 d(一)晋本品第同.秦本诽谤品第九.宋本语言品第八.
, L; |4 H/ F" f' b0 i& ~: e
2 B5 {8 D) F9 f. [  ~8 X: l. p) [; d+ j6 `! Z% c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给忍恶  疾怨自灭. 
7 u' b/ K/ _. S+ r6 o3 U0 n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其恶言.
* S" i7 D  [8 i% l" \# F" w7 i' u诤为少利  如掩失财  从彼致诤  令意向恶., R  |9 c' \# X9 c$ k9 i3 P5 S- ]
誉恶恶所誉  是二俱为恶 好以口(一)快鬬  是后皆无安.* r! N# O( I# j0 H4 y
无道堕恶道  自增地狱苦 远愚修忍意  念谛则无犯。
" N+ e4 R6 L4 ~' j1 H: l" N从善得解脱  为恶不得解 善解者为贤  是为脱恶(二)恼.) F+ F8 y* {' o2 }; d
解自挹损恶  不躁言得中 义说如法说  是言柔软甘。, \9 {: ~( H% l; t2 b$ u7 v& b
是以言语者  必使己无患 亦不克众人  是为能善言.4 ]  ]- f# _% i8 J
言使意投可  亦令得欢喜 不使至恶意  出言众悉可./ `. ^7 m" z; Q
至诚甘露说  如法而无过 谛如义如法  是为近道立.
& ]: O- g  Y# o4 m) B/ L# l说如佛言者  是吉得灭度 为能作法际  是谓言中上。
: V0 M3 m" G! J+ j) D( K(三)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A+ a1 F4 P/ [
注:
, {0 k5 R( T6 k/ u* _/ {. c(一) 秦本作会.- a3 z/ K: Q; ^' t( c3 o5 ?
(二) 秦本此章末有二句云.圣贤解不然.如彼愚得解.$ P) q) U9 |* [* J# g
(三) 晋本品第同.秦本双要品第三十.宋本相应品第二十九.巴本双品第一.
7 |7 P9 e0 E" L- c 
5 Y$ {# [. f) w$ k
3 k3 V3 g" N6 {  t& D# c3 P/ B8 J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 K, m/ I. ^/ k+ R: {+ |(一)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卽言卽行 5 s, V$ f1 y# J5 }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3 ?# a9 j# g$ e+ X  i3 c/ v1 x0 Y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卽言卽行 , @/ G% e  g8 c' s" j2 K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 }/ S+ T  g& Q6 k3 O/ t& h(二)随乱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无法  何解善言.
* n" s9 N/ b" d, ?& ~& g, R: P3 J随正意行  开解清明  不为妬嫉  愍达善言。 
4 G8 N: [+ v0 ~愠于怨者  未尝无怨  不愠自除  是道可宗.
1 n+ B- O6 ^3 }+ ~4 V5 r  t不好责彼  务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灭无患。 
1 w( x4 f2 U7 \: p行见(三)身净  不摄诸根  饮食不节  慢(四)堕怯弱 , A( A4 D, [, A; T
为邪所制  如风靡草. 观身不净  能摄诸根  食知节度  常乐精进  
; @9 `4 n, f1 [; A注:% q4 w) C# d. C/ y7 V
(一) 秦本此二章入心意品.; }7 g& @# c' q0 d* \) }! h6 f
(二) 巴本缺次二章.
. k  U6 Q3 C! h7 K' j1 D2 e* l(三) 原刻作行.今依丽刻改.8 e( }! E4 ^, G* |: V7 \
(四) 原刻作随.今依丽刻改.
$ Y- N* O( h; J( e5 U4 [( e# J7 t" i6 h: i, M) k# C. u4 p

4 X9 x: h/ q" T: F3 J# f不为邪动  如风大山。 
& Z9 F4 n( u) [9 D' ]不吐毒态  欲心驰骋  未能自调  不应法衣. 
% F. @) i  {  j" n+ j3 y# B能吐毒态  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  此应法衣。+ E' F/ p5 E8 T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 T. ?* W' Y- r+ f
知真为真  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一)利。 . Q6 [2 ?( i; A4 g+ c0 n9 W5 E
(二)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r3 O  w& P  \" c" P3 _3 |0 @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泆不生。 $ |5 @8 \% n7 F+ h; [3 D# }
(三)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 u6 C8 l( N! M4 g* {7 `6 K
贤夫染人  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洁芳。" w& \3 X( ]# S7 x# O' U$ G( g/ c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四)彼忧惟惧  见罪心(五)懅. 4 B) M: }2 ?! ~" v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 V( ?3 K; ~, z. H3 N- }; [/ k今悔后悔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Z+ l# t4 a. I3 f% q( X$ ]7 G) J
注:
  _; H$ `: f4 N& |1 B(一) 晋本次有二章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观诸世间.无生不终.欲离生死.当行道真.' x6 W0 i  X/ k
(二) 秦本此二章入心意品.& D2 j2 Z! I8 g4 J2 Y  g. o
(三) 巴本缺次二章.+ d! J5 N) s8 \# F/ m
(四) 原刻作后.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 j( V' @# [: ?; G6 Q(五) 晋本次接今后悔章.% K7 M6 Z1 |, Y0 H0 {& y2 B0 N
) P- |' Y$ s" X% x6 S

/ |/ e5 S* \9 z3 \: c  }* v4 N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佑  受福悦豫。 
* b9 r1 q  U# B4 D巧言多求  放荡无戒  怀淫怒痴  不惟止观 
9 V5 J3 Q4 {/ C5 H2 x6 q- {聚如羣牛  非佛弟子.
8 F4 o8 W1 _9 ]时言少求  行道如法  除淫怒痴  觉正意解  * S6 E4 v* }1 |0 k, o5 S
见对不起  是佛弟子。
8 }+ O: @3 Z: }( a) [(一)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7 g4 x8 L/ |% Q, m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W$ M) u5 O* U7 t8 x, f* v# N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d4 ]" M0 ]0 @6 `0 `
慧智守道胜  终不为放逸 不贪致欢喜  从是得道乐.
, K8 w- T/ t. K. P3 B常当惟念道  自强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无有上.+ \" k/ p" i9 ~' D
正念常兴起  行净恶易灭 自制以法寿  不犯善名增。
# K1 t5 [  q& R  ^' I发行不放逸  约己自调心 慧能作锭明  不返冥渊中。
) ?; |; v6 p: M+ X) l注:8 t# q* a0 z- Y7 e2 O7 m
(一)晋本品第同.秦本无放逸品第四.放逸品第五.宋本放逸品第四.巴本不放逸品第三.
  W2 \4 o* [" M* C
1 U1 x& M6 S7 @$ q
/ ]7 o4 N. w& J$ _* w5 U% u$ m& O愚人意难解  贪乱好诤讼 上智当重慎  护斯为宝尊。2 r+ n/ C$ P2 T6 N% A% }' I
莫贪莫好诤  亦莫嗜欲乐 思心不放逸  可以获大安。
7 z7 P8 [) o; ]# O5 l7 k' t8 O( @放逸如自禁  能(一)却之为贤 已升智慧阁  去危为卽安; ?+ J3 U5 {, L4 Y( B
明智观于愚  譬如山与地。 
; p& \1 b0 i- D(二)居乱而身正  彼为独觉悟  是力过师子  弃恶为大智。 ) V4 G7 N/ k* w4 t
睡眠重若山  痴冥为所蔽  安卧不计苦  是以常受胎。
! \$ E% m; S9 A: @. m* T. |不为时自恣  能制漏得尽  自恣魔得便  如师子搏鹿。
, d! n; ?( m! ^+ z能不自恣者  是为戒比丘  彼思正净者  常当自护心。. a6 g( d* ~2 f+ n
比丘谨慎(三)乐  放逸多忧愆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焚.0 Y; A9 G/ T0 Z# D4 A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 L/ [0 W2 j$ [(四)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  念定其宜.
  t6 p, P- ~+ C, q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  念善其宜。0 d! `6 I6 X: @  b4 ^/ A
注:
" `6 c4 ?1 _  `0 V7 ~' e  y(一) 原刻作觉.今依丽刻及巴本改.& `  F2 V/ X  U% p
(二) 巴本缺次四章.
# t, f* {8 I5 _9 _0 l) L* l, D(三) 晋本作戒.谨慎戒犹言不放逸.与巴本合.
1 |6 b6 c; g: k8 \* a, T(四) 巴本缺次六章.0 w$ ?) z/ F8 D0 H2 A

; n2 j& W/ Z( P6 C/ ]
. _; E0 M0 G3 q  W* v* I(一)少壮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 ]( w/ w; p4 B3 X3 z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l7 H: Q$ @* E, ^. Z
生不施恼  死时不戚  是见道悍  应中勿忧.
; A* o! @. {9 [, a+ e5 U: O断浊黑法 学惟清白  度渊不反  弃猗行止
3 b, l4 A$ @# j3 m/ i不复染乐  欲断无忧。  n! k- J& d# e$ W: S0 R9 a
(二)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r  l2 T1 a. a5 ^  v& n  u
心意品者.说意精神虽空无形.造作无竭。
/ o% C) z$ a1 g; U6 h7 S意使作狗  难护难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2 q: K5 @( K2 Y% `
(三)轻躁难持  唯欲是从  制意为善  自调则宁。 
" V& I  M6 A) H; u: \意微难见  随欲而行  慧常自护  能守卽安。
) f3 O( _7 D- d, Z. G6 j8 i4 |- o1 L(四)独行远逝  寝藏无形  损意近道  魔系乃解。 
- b1 r' n  A$ ^/ o: k" E, ^心无住息  亦不知法  迷于世事  无有正智。7 V4 j2 Y8 e8 v: c( a  F
注:7 U! q0 a- ]( m2 m9 D5 l  A: P  J
(一) 秦本此下四章入杂品.
7 _5 Z) ~( T4 D(二) 晋本品第同.秦本心意品第三十二.宋本护心品第三十.巴本心品第三.
8 l3 r: d4 x  V7 o(三) 秦本译此颂云.轻难护持.为欲所居.降心为善.以降便安.
2 q; c+ v) m, n. d2 t8 y/ g(四) 秦本梵志品有此章.末二句云.难降能降.是谓梵志.
# @0 `  g) j+ p$ o$ ^" n! b9 D( t; j( ]2 u! M3 Y+ S. j( T
 7 G6 ?8 v6 {2 O
念无适止  不绝无边  福能遏恶  观者为贤。' V2 g1 W7 o0 I2 Q
佛说心法  虽微非真  当觉逸意  莫随放心。4 d! R5 ~# k4 c& u* [8 l$ p
见法最安  所愿得成 慧护微意  断苦因缘。 - ]% j- h5 y# ~+ J
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m" \5 f. w6 q$ b3 r( }) b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自为招患. 
6 b+ @: V. p# {1 S; l9 E- z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6 T% v7 b. G- S3 f6 x/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 j" n' I; i4 |1 t$ _, ?(一)华香品第十二<十有七章>
6 o& Q" j( ?) ^( M. }0 ?华香品者.明学当行.因华见实.使伪反真。8 F& y8 h3 r7 s* P* F2 a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如择善华. " h7 ?9 g: k4 n3 o: @2 q6 j4 H
(二)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  能采德华.
# L5 l/ V  m* g/ \( I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覩(三)生死.9 {3 o7 w+ \, X4 j# U% Z
注:" X' y9 F* u9 ]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华品第十九.宋本华喻品第十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本华品第四.
( R, G( c( }: K  |. }8 L(二) 原刻作觉.今依丽刻改.
: L- O5 T: H# N$ ]$ O5 {1 j; K(三) 晋本作死生.勘秦本巴本应作死王.今写刻倒讹也.次颂末句同.
8 H* K8 B  g' o' T$ {9 m
' H  [7 ]; f; p4 {( ]9 d  v3 O5 C! a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不覩生死。 ( z9 V( B+ j' G
身病则痿  若华零落  死命来至  如水湍聚。 % _7 X/ C/ o! ]' ]& @
贪欲无厌  消散人念  邪致之财  为自侵欺。1 X9 U9 i4 M( G3 F1 {& Q- @
如蜂集华  不娆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 4 e# R. \$ P$ k- T" O* Y& W3 g
不务观彼  作与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5 [9 V; K6 K1 Z" ?( p9 p% u
如可意华  色好无香  吾语如是  不行无得.
4 O5 D. @. H, a& z# {6 G5 a如可意华  色美且香  吾语有行  必得其福。 
) C7 S8 o8 O2 \  w. d4 H# G多作宝华  结(一)步摇绮  广积德者  所生转好. / ?  p, i/ O( p
(二)琦草芳华  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  德人(三)逼香.
% L% @/ v  l: Q- m7 V! |) [4 ?8 U栴檀多香  青莲芳华  虽曰是真  不如戒香. 
4 t8 I0 h/ Y; O/ i6 i9 o$ _华香气微  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 
# X* q) L' p5 _7 F+ j% \戒具成就  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  长离魔道。* ]) U7 [- c7 Y0 y
注:
0 l. K% M& u$ f' }(一) 原刻作[王*步]瑶.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 z4 a5 C# Y& T; d* n, j(二) 秦本此下四章入戒品.
. X+ @4 D% m. r/ |(三) 晋本秦本均作徧.
5 k2 M5 f& D1 x4 j6 y0 G/ p: M* M) m! a$ a/ _' F+ y9 |

  T: m0 c; w& v! L" \: [# J% u如作田沟  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  香洁可意. 2 ]0 U2 y9 l+ n, l' R2 I0 W1 t
有生死然  凡夫处边  慧者乐出  为佛弟子。$ h4 W. x$ _# m
(一)闇愚品第十三<(二)二十有一章>
$ M% |8 y6 U5 Z2 G8 P; M) h闇愚品者.将以开[目*((业-一)/冡)].故陈其然.欲使窥明。4 w! b& E6 o$ ]) n. h1 O  k! ~
(三)不寐夜长  疲倦道长  愚生死长 莫知正法。 ! [- ~1 B/ J+ k' G
痴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独而无偶。
4 z3 ^* S) A4 v9 c(四)愚人着数 忧戚久长  与愚居苦  于我由怨。7 }* E) S0 ]  R% l  K  G9 ^
有子有财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财.
! b+ l5 v: P6 e: f$ y- d- Y(五)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  莫知来变.
3 r& |/ m% ?1 l+ P愚[目*((业-一)/冡)]愚极  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  是谓极愚。
2 ]& p8 L% [! o6 S/ B( j* ]. z5 v(六)顽闇近智  如瓢斟味  虽久狎习  犹不知法. 
( _6 i' {( R! G  i8 e1 m( h开达近智  如舌尝味  虽须臾习  卽解道要.4 q2 O# k  f& \+ V
注:
( [; U! H" k0 [" W(一) 晋本品第同.巴本愚品第五.余本缺.
# Z7 c' E% D1 [  y) L! R- [* g(二) 依巴本末二章皆六句实止二十章.
7 r! b* P, `0 \9 b3 C% y(三) 秦本此章入无常品.
5 P+ U1 X# a2 W7 s9 ^4 |(四) 巴本缺此章.
2 e" h# G/ Y# G(五) 巴本第二八六颂.入道品.秦本次下三章均入无常品.- Y0 C" a! {" G& t! V2 p7 P# ^
(六) 秦本此下二章入广衍品.3 |2 a5 q! N, f" M! K, \: e3 w

1 r' M: m$ ^' f1 f7 W% @% v& O' N/ B
愚人施行  为身招患  快心作恶  自致重殃.3 \  ?! j3 W' W# ^& H/ t+ E/ {
行为不善  退见悔悋  致涕流面  报由宿习。 
  W& J4 _, e: d8 W7 @3 d行为德善  进覩欢喜  应来受福  喜笑玩习。
5 P  b7 K7 i7 m0 u6 w过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时  自受大罪。" O+ q3 c  d* y( x2 u9 u% J. r
(一)愚所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危地  乃知不善.7 V2 X3 h, G) O4 e
(二)愚惷作恶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炽然。 
- z, u1 \# [% e% d* M; o1 R6 J(三)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于十六分  未一思法。, Q' @3 P+ b  G( S4 F5 z
愚生念虑  至终无利  自招刀杖  报有印章。3 B( x+ t) P: ], J5 U
观处知其愚  不施而广求  所堕无道智  往往有恶行。
8 j1 t2 k: q; E6 b远道近欲者  为食在学名  贪倚家居故  多取供异姓。  |! b+ T, ~# b- g8 Z, h
学莫堕三望  莫作家沙门  贪家违圣教  为后自匮乏
. U( i- }5 a; c+ j此行与愚同  但令欲慢增。 
, O3 B1 l8 a! y. x5 [6 i注:' X) N( J5 D9 q9 \6 y* b) |+ k
(一) 巴本缺此章.又晋本此下二章次序互倒.
5 C& C# s3 Y0 p4 z(二) 巴本第一三六颂.入刀杖品.( T1 L/ ^0 |) n; X2 p, r( c
(三) 秦本此章入广衍品.译文云.从月至其月.愚者用搏食.彼不信于佛.十六不获一.# Q, k6 a  ^4 l
; \% J# k7 M$ l

7 r) h' [" k! w$ ~* c7 s( p6 C$ [利求之愿异  求道意亦异  是以有识者  出为佛弟子' y$ A3 T, f0 D6 D7 `$ y) d
弃爱舍世习  终不堕生死。
1 v3 m  |7 j7 j5 y  k(一)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  j# i, K( f0 {
明哲品者.学念行者.修福进道.法为明镜。/ b7 P9 [+ t: g4 a7 a' X( o
深观善恶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终吉无忧。 4 q% b3 Q* v" Q5 z' e
故世有福  (二)念思绍行  善致其愿  福禄转胜。 0 l# |3 T# N: Y' y" D4 g
(三)信善作福  积行不厌  信知阴德  久而必彰。
' {5 z* ]9 S- m常避无义  不亲愚人  思从贤友  狎附上士。 ( {1 P2 p, R* E' B) x
喜法卧安  心悦意清  圣人演法  慧常乐行。 
. m, Y' _  s9 \- r+ [8 ]仁人智者  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间。5 v+ ^) n( K: P0 U$ Z+ {
(四)弓工调角  水人调船  巧匠调木  智者调身. , {( P, D. v& N$ T% ~  S# |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0 c: w- e( C/ ~
注:4 }, c2 f8 C# V. S. u% _% Y! ]
(一) 晋本品第同.巴本贤品第六余本缺.2 r# V7 d+ W9 K+ m
(二) 原刻作愚.今依丽刻改.次下不亲愚人句同.
, K4 ?! i  B3 E, ]# N(三) 巴本缺此章.( T8 p8 s6 Q: _! r$ K4 Y+ `! |
(四) 秦本此章入水品.: k1 ?6 ^5 e+ a& |# V

1 i$ _( H2 g# a9 z( _4 V4 S4 O7 q: k
(一)譬如深渊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R, M7 P4 ?4 A3 Z
大人(二)体无欲  在所昭然明  虽或遭苦乐  不高现其智.
( C9 N" E& K0 a大贤无世事  不愿子财国  常守戒慧道  不贪邪富贵.# p" d; o6 ?- S5 y0 y
(三)智人(四)知动摇  譬如沙中树  朋友志未强  随色染其素。0 ^; u  S# K7 T" P1 J
世皆(五)没渊  (六)尠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 d; l' ?- Y% B+ y
诚贪道者  (七)览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脱死为上。 
3 X* I6 X: R" q& r8 O. q' d1 H" D断五阴法  静思智慧  不反入渊  弃倚其明。2 R- Z8 O% l' l8 [5 N! ~
抑制情欲  绝乐无为  能自拯济  使意为慧。 & a) G7 Q# z6 g
学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谛  不起为乐 
% M0 q1 j) J  X1 |& Y; T' @漏尽习除 是得度世。
+ q2 I' P  ?- M$ s(八)罗汉品第十五<有十章>0 y( K5 `% Y8 m% z! `
罗汉品者.(九)言真人性脱欲无着.心不渝变。
2 J. ?# P" L/ l2 K& y  h2 r8 X; N注:1 r3 _  Z& _# {1 w4 F5 D
(一) 秦本此章入水品.1 l1 I. y% ?2 h7 m* f; E! }
(二) 原刻作礼.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 R2 @- w- E8 T  w4 P* J(三) 巴本缺此章.
- D( }2 F; ^" K0 G4 t$ Y0 F8 ~(四) 原刻作智.今依丽刻及晋本改.0 i4 f& w. \, ~2 N$ F8 t6 S3 k/ d
(五) 原刻作度.今依丽刻改.  B- Q. n# S4 k6 E: ~! ?5 |
(六) 原刻作解.今依丽刻改.
) C0 E( H" ?% y: G7 E(七) 原刻作贤.今依丽刻改.
) ]# ^( s9 r. q& T: Q/ ?$ z(八) 晋本品第同.秦本水品第十八.宋本水喻品第十七.巴本罗汉品第七.
& g- Y4 t1 E* k3 l(九) 此字依丽刻加. % g8 t) y0 H5 ?+ ^: i
! L3 @( N6 n$ w# p: v

  j" x  C. @6 Q5 ~去离忧患  脱于一切  缚结已解  冷而无煗。 
$ A/ H, B% E( r心净得念  无所贪乐  已度痴渊  如(一)鴈弃池。 " L* i9 F4 z) w  D! t, x) G& p/ A
量腹而食  无所藏积  心空无想  度众行地8 i/ a) U$ Z5 h/ X+ t; L
如空中鸟  远逝无碍。
# Y: P$ p3 a9 a9 h世间习尽  不复仰食  虚心无患  已致脱处 
# ^4 ]5 K; [) |# L8 v( N2 N譬如飞鸟  暂下辄逝。 ; R! S" V  \! G/ a6 |+ a: n
制根从正  如马调御  舍憍慢习  为天所敬。7 X9 ^! w  M" T
不怒如地  不动如山  真人无垢  生死世绝。 
% I- N$ u% K/ x! F%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从正解脱  寂然归灭. 
* }# O; n! ?3 H  j# X5 w: |/ Q4 w弃欲无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绝  是谓上人.
& |) E* Y1 N( w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应真所过  莫不蒙佑. 
4 B) B+ n1 ^: o6 I% `' _: _彼乐空闲  众人不能  快哉无(二)望  无所欲求。
" H! r3 r- a) [注:
& M. u* c7 c) X4 C: \* h7 q4 L3 q(一) 巴本作鹅.3 J8 ^4 K, G  I: s$ b" O: E
(二) 原刻作淫.今依丽刻及巴本改." I% A  f  x+ w$ H7 h+ q$ I# U

+ j6 |( m5 J5 t- A* n
% K: J. z3 v+ D8 p; M! q! P(一)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L0 r( h+ E' [( O
述千品者.示学者径多而不要不如约明。
* |0 s0 A3 h  I) p虽诵千言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 * a. {( @4 {/ v% K
虽诵千章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1 w& y! `* h) R7 Y- A1 H
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 I( {0 h( w- e, \' S4 X! V(二)千千为敌  一夫胜之  未若自胜  为战中上。 , u8 D; T+ {% ~% m7 @# j2 F! N
自胜最贤  故曰人雄 护意调身  自损至终。 
' f" F! z" F, C7 [! ^5 `: q6 |虽曰尊天  神魔梵释  皆莫能胜  自胜之人。4 P7 D2 ^0 |. K; p0 C. {+ ?
月千反祠  终身不辍  不如须臾  一心念法 
: ^, A1 B) M: N& X一念道福  胜彼终身.
# y- L6 }& q3 z) Y虽终百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奉事火祠  不如须臾 供养三尊 
. q# g, a% t4 k3 U8 O4 ^8 g3 Q一供养福  胜彼百千。
% b& s2 V/ |5 q' B  b注:
' G/ Y) g  M6 @; t; G& W. |+ J(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广衍品第二十五.宋本广说品第二十四.巴本千品第八.0 t9 _% n6 f/ y
(二) 秦本此章入我品./ _# C6 t5 w" A
6 V5 ~5 b8 n$ Q$ ?
' V: Z" w4 h1 ]7 o
祭神以求福  从后观其报 四分未望一  不如礼贤者.
* f$ f. ]& m$ _; |4 `! ^; K/ r能善行礼节  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寿而安。
1 O' v5 p* E  {若人寿百岁  远正不持戒  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禅.
/ k* a; N# R$ b* P, g  e6 J! ^( V% ]若人寿百岁  邪伪无有智  不如生一日  一心学正智。
7 y4 s& y5 N7 b2 b! p9 d$ ]若人寿百岁  懈怠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进.
9 n* C9 R, C7 n1 t) E若人寿百岁  不知成败事  不如生一日  见微知所忌。
4 {. X2 h$ O* e' {5 W8 D( i若人寿百岁  不见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
& C4 T4 @& j; j+ G8 x( a1 x若人寿百岁  不知大道义  不如生一日  学惟佛法要。
1 v  F2 S1 i( b, d- _& R. t% _! [(一)恶行品第十七<(二)二十有二章>- `" p5 m0 |/ Q* Y; |4 E- _
恶行品者.感切恶人动有罪报.不得无患。
' F' @2 _5 U1 U5 [3 V0 v8 k& h见善不从  反随恶心  求福不正  反乐邪淫。 9 J' K2 z2 Q5 K/ ~4 n# ~
(三)凡人为恶  不能自觉  愚痴快意  令后郁毒。 
) W% v4 \) g8 }$ n0 A注:
1 z. m& M) x) \5 v" c6 L, p(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恶行品第二十九.宋本罪障品第二十八.巴本恶行品第九.# J  z9 B( B, v; q0 m% W( i
(二) 巴本十三章.
* {! @- e3 `6 B5 F; A(三) 巴本缺此章.) l& n0 @! z3 F+ O* R) M
$ I) P6 c) I+ h
! Q& x- `1 p2 @3 E& X
凶人行虐  沉渐数数  快欲为人  罪报自然., y" X5 c6 L7 ?! ?  {3 G: ~+ ^3 p
吉人行德  相随积增  甘心为之  福应自然。 
( V9 }& c2 S5 o' n& l/ _1 p( v妖孼见福  其恶未熟  至其恶熟  自受罪酷.6 C# h" j' _5 }1 S; u
祯祥见祸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M. u$ s6 Q" ?  I+ A" }
(一)击人得击  行怨得怨  骂人得骂  施怒得怒。 
! l( l2 G' T, S3 s' E世人无闻  不知正法  生此寿少  何宜为恶。 % h7 c* k1 t' }9 m( R* ^; X
(二)莫轻小恶  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3 q/ O3 v* D9 F3 {! ^9 m2 i凡罪充满  从小积成. ; J1 e6 q; ?$ G2 f1 B9 F
莫轻小善  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 \+ z5 m" [* E
凡福充满  从纤纤积。 
9 b+ x, \: Y: F& a2 F2 W0 |(三)夫士为行  好之与恶  各自为身  终不败亡.2 ?+ T. v0 }# R! g, V8 U
好取之士  自以为可  没取彼者  人亦没之. 
# B) c$ X# }6 y7 S" h& b! i注:+ I. e1 b& F2 w5 k
(一) 巴本缺次二章.
( ?4 _4 e& L6 }! B7 C$ C' M# t(二) 秦本次二章入水品.& K$ g1 {9 }( H$ h# E, I% {) ?4 Z0 T
(三) 巴本次二章合为第七十一颂.入愚品.又秦本次五章入行品., E3 s4 b) X8 K+ M  u& N4 h

( Q0 j+ ^) z. h6 T, ^6 t* |& \9 t* J: X
(一)恶不卽时  如构牛乳  罪在阴伺  如灰覆火. 
; A9 J& c- ?# S戏笑为恶  已作身行  号泣受报  随行罪至.* R( ~; i/ w! P) X+ c( E- J1 F
作恶不起  如兵所截  牵往乃知  已堕恶行# C! e: ^4 G2 u
后受苦报  如前所习。
9 L, G) R/ x( K如毒摩疮 船入洄澓 恶行流愆 靡不伤克。
4 i' Y3 h5 ^5 L7 a8 q8 b& R如恶诬罔人 清白犹不污  愚殃反自及  如尘逆风坌。
' Z7 I- T2 i/ B- N; Q/ Y8 W* N8 ?(二)过失犯非恶  能追悔为善  是明照世间  如日无云曀。2 P7 u  q3 q4 A3 h
大士以所行  然后身自见  为善则得善  为恶则得恶。
" A% b2 V! a6 I! z(三)有识堕胞胎  恶者入地狱  行善上升天  无为得泥洹。: ^8 ?- B5 y2 e3 d1 V- ^! O8 t3 E$ l
(四)非空非海中 非隠山石间 莫能于此处 避免宿恶殃./ h" I: E9 c/ l7 s  Z. O! |% Q% p* n
(五)众生有苦恼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恶。
) [: ?& e2 n3 I(六)刀杖品第十八<十有四章>
. m2 D' Z; c9 D4 I( w注:  }4 [' R" t( e7 v
(一) 巴本缺次四章., P# K9 J% v2 ~8 r' S
(二) 巴本缺次二章.
, K4 ^7 G7 f* m(三) 秦本此章入无常品.
( O, E. B& l. Q/ l(四) 秦本此二章入行品.7 V' o, W& B3 E+ D3 t7 K2 q
(五) 巴本缺此章.
- |, Q( L/ y6 X, j, |(六) 晋本品第同.巴本刀杖品第十.余本缺.! p3 w5 X0 V: w) Q, q6 I
" A; X  X5 m; E" A6 w& X4 X- N9 Z

' m* S3 f" W: n# {刀杖品者.教习慈仁.无行刀杖贼害众生。
1 m5 ~; N1 R: u7 r% s# p( e(一)一切皆惧死  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为譬  勿杀勿行杖。
" B: \; q/ \1 r+ Q  y* X  u2 `9 X; h能常安羣生  不加诸楚毒 现世不逢害  后世长安隐。. z" r+ j1 l; M
不当麤言  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  刀杖归躯。 # D# d( t. v2 H1 z; w
出言以善  如叩众磬  身无议论  度世则易。 * T$ n$ L( O3 f  M2 i
驱杖良善 妄谗无罪  其殃十倍  灾(二)迅无救.
2 H$ `! p, D! V- Y5 u! y生受酷痛  形体毁析  自然恼病  失意恍惚.
$ b* C+ ]. A6 I0 |5 X人所诬枉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 q6 d* j1 ~! v2 G; w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 L  Y5 _% p0 [/ u虽裸剪发  被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疑结何. 
$ C4 e4 {! d1 E9 \. [) n' O. K不伐杀烧  亦不求胜 仁爱天下  所适无(三)怨。 4 _2 p& q3 L/ o( b: Y; z" Z
世傥有人  能知惭愧  是名诱进  如策良马 7 |: C+ {9 P+ p! a  X+ T
注:
5 p- @# X4 Q" B8 [& A, l' q(一) 秦本此章入念品.% `  @8 d0 {* f6 ?4 q, q
(二) 原刻作迂.今依丽刻改.晋本作卒.
1 @* {9 [: ]4 g& p(三) 原刻作患.今依丽刻改.
$ ?9 k3 n/ S4 m: g9 g! J& u+ b8 }, @$ Y) b* d2 N
7 Q. C' l3 S( e; K6 b% R2 O4 f
如策善马  进道能远。 
$ W) h: m9 D7 ~0 @2 }3 E4 V* D! Y人有信戒  定意精进  受道慧成  便灭众苦。
2 i8 e% p% i* Y$ r8 C: P+ q自严(一)以修法  减损受净行  杖不加羣生  是沙门道人。
! {$ E+ m+ V% h' A: D7 q无害于天下  终身不遇害  常念于一切  孰能以为怨。& D' [. q8 I4 b% @3 N4 J  X$ ?$ A
(二)老耄品第十九<十有四章>
1 d& _$ d( q+ [( I* |老耄品者.诲人勤力.不与命竞.老悔何益。. B2 v% r' S7 U* ^
(三)何喜何笑  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  (四)如不求(五)定. 7 v. g; V+ t6 F+ i! x9 }# l: y& X8 y
见身形范  (六)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  岂知不真.
9 L0 y! j3 E# H: ~老则色衰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 a( b/ s* o, \! G1 j& q3 t1 v身死神徙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5 R9 q3 o( U1 }3 k8 i- m* P& T, _身为如城  骨干肉涂  生至老死  但藏恚慢。 
$ y2 f3 w! I( Z1 A5 S! T  |  i- E老如形变  喻如故车  法能除苦  宜以力学。
. v) B( E1 I4 V注:
, [! o4 j- m) e" |6 B(一) 原刻次二字互倒.今依丽刻改., q# ~% B4 A! q+ P2 N! g
(二) 晋本品第同.巴本老品第十一.余本缺.
' N) I3 t! ]! ^3 M/ G* T* g3 p(三) 秦本此章入无常品.
/ I4 H1 H0 P1 q* r6 t8 e' o% l(四) 晋本作不如.
6 {+ S! x& N1 m  j: }( `7 J(五) 秦本作锭.4 D8 l9 Q9 [( r% A3 z
(六) 原刻作已.今依丽刻及晋本改.0 r- h7 b" p% N6 [( F) [$ g3 A' H
# z1 R* P! C* b# q7 v' X/ z# K
2 R0 k1 y. _  L% |
人之无闻  老若特牛  但长肌肥  无有福慧。 
/ I& P" m  Y! v3 t! ?生死无聊  往来艰难  意倚贪身  生苦无端。 8 A0 q2 A( }, Q" P
慧以见苦  是故弃身  灭意断行  爱尽无生。
* t! k4 @. \' j6 b. @1 W3 A(一)不修梵行  又不富财  老如白鹭  守伺空池. 
3 {' G: w3 P4 c7 C2 ?& w4 T旣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0 l- Z. I$ a7 s0 ?+ i& s(二)老如秋叶 何秽(三)鉴录  命疾脱至  (四)亦用后悔。! ~$ b# ^- M9 Y* S# f; t
命欲日夜尽  及时可勤力  世间谛非常  莫惑堕冥中.
; m! A* f$ b! M  @% a- K当学燃意灯  自练求智慧  离垢勿染污  执烛观地道。
" \1 m+ t4 @, j(五)爱身品第二十<十有(六)三章>. h4 G2 L8 X3 w" m8 w4 `
爱身品者.所以劝学.终有益己灭罪兴福。
6 j; S* ~2 E6 H4 W, C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希望欲解  学正不寐. 4 s1 m" f: E# c1 i7 ]# b* c
身为第一  常自勉学  利乃诲人  不倦则智. 
6 e* Y9 h8 ~) ^$ f* N注:
4 A# e9 h, F% t& A1 F1 C1 P! ?(一) 晋本此上有二颂半云.昼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蔽为自侵欺.咄嗟老至.色变作耄.少时如意.老见蹈践.又秦本此章入水品.
) ?8 w& u/ c' d5 l7 K8 Y" u# |(二) 巴本缺次三章.) S/ z6 O( G" i+ b7 E! E  I
(三) 晋本作褴缕.  a+ ~, o' W) G: g* J/ }& y6 o
(四) 原刻作乏.今依丽刻改.
: Q4 L; t7 N* x9 L(五) 晋本品第同.秦本我品第二十四.宋本己身品第二十三.巴本自己品第十二.1 Y' I% s9 j, z  o
(六) 原刻作四.今依丽刻改.
1 @7 o  l( J) B* y' Q6 m/ b( v3 R2 L9 N9 @- U: ]5 }/ L* l5 b

6 L0 f1 u* x7 j+ D" e学先自正     (一)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 `$ y, ]! w* f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二)至.5 O; f4 P% H9 h; p7 X; ]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   如钢钻珠。% P4 Y4 |3 k0 n" b! m0 ^5 W3 E, J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极欲   恶行日增。
2 z7 n" P" ?1 j* I+ J1 ]# U) W4 g(三)恶行危身  愚以为易    善最安身   愚以为难。2 I5 f7 [4 B; R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愚者病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而为恶 - `2 U7 h2 R5 M  B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w; s- y- B7 i0 z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   彼不自(四)代 $ S* ^& u% e# ?: E: ~) |
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 
' \4 N. H8 H0 q; x自利利人    益而不费    欲知利身   戒闻为最。* F$ _" E( `# q& P( N- B
如有自爱    欲生天上    敬乐闻法   当念佛教。# M' l+ M: K, y+ L1 R. C
凡用必豫虑   勿以损所务   如是意日修  事务不失时。
- }8 @0 S! P+ F0 O+ O! y注:" p9 e2 c; c9 W$ ]& S1 V
(一) 原刻作后如.今依丽刻及秦本改.晋本作如后.. P+ T  X/ S' e& r+ b  u; ?6 S6 F
(二) 原刻作正.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0 D/ A& b( ~2 \- l& l(三) 秦本此颂广为二章.入恶行品.& Y# q( V$ I' ?5 C7 b
(四) 原刻作伐.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o& E/ n4 S% N0 `: X/ I6 f
3 u2 g7 r8 }$ b# d& N
" Y; F+ S, Y* ?* f
(一)夫治事之士  能至终成利  真见身应行  如是得所欲。$ @' @9 J% x3 y' {( ]2 W
(二)世俗品第二十一<十有四章>
+ a9 t* ~# t# ?! r1 j世俗品者.说世幻梦.当舍浮华勉修道用。
; Z6 I# T; V+ Z, O) C(三)如车行道  舍平大涂  从邪径败  生折轴忧. 2 q5 K! ]4 Y9 H
离法如是  从非法增  愚守至死  亦有折患。 
2 u  c2 }  L0 R) l" ^9 d" x6 }顺行正道  勿随邪业  行法卧安  世世无患。3 Z5 T* ^- G6 k7 z/ D
(四)万物为泡  意如野马  居世若幻  奈何乐此。% r9 K+ {9 h4 L9 ]5 W6 |  d  f/ f  S
若能断此  伐其树根  日夜如是  必至于定。 
3 z1 r9 k9 @9 ^6 a( ]5 F一施如信  如乐之人  或从恼意  以饭食众" I7 f* M& v$ ]5 @9 P
此辈日夜  不得定意。 
8 g+ M* S- I* F/ E/ _2 l世俗无眼  莫见道真  如少见明  当养善意。 . A0 Q, s8 J+ T2 {1 s7 ]: u
(五)如鴈将羣  避罗高翔  明人(六)导世 度脱邪众。 
. Z. o! x' p/ U6 K  N. J) W注:
$ y# n+ D- k3 H6 M" e(一) 巴本缺此章.; c3 k8 Z) H% H+ h" ^( J9 e
(二) 晋本品第同.巴本世间品第十三.仅有三颂文同.余本缺此品.( a& q0 F9 j8 L- u# i4 L$ F6 ^; J2 Z/ k- X
(三) 秦本此二章入放逸品.$ V9 H4 t1 f  w; b7 y% R1 A
(四) 原刻作百.今依丽刻改.
' a% T! y1 v8 U* n(五) 巴本第一七五颂.又如字原刻作为.今依丽刻改.7 F3 {  z, a( b! B+ Z
(六) 原刻作道.今依丽刻改.
  k" B2 J* d0 o+ Z
) ~: X! l, ~4 o# O. |# y: d- Z. d- W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  福尽亦丧。
4 `# i4 J2 P* p6 P观诸世间  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  当行道真。
7 l4 F& r+ k7 g7 @) m  P' Y(一)痴覆天下  贪令不见  邪疑却道  苦愚行是。 
% p& c7 n  O3 z(二)一法脱过  谓妄语人  不免后世  靡恶不更。
# |1 b' C1 s; F4 ~9 i3 J1 `. u) H虽多积珍宝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Z2 e  D$ @' o/ G' t不善像如善  爱如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  狂夫为所(三)致。
4 K$ `" A9 [0 C/ m2 `9 G2 q
8 w  a" k4 J# i8 X9 b$ \  W* q注:
& V, |8 g7 ]+ _' R/ t; Z/ U+ U0 |(一) 巴本第一七四颂.
2 G2 b6 O4 H* [. T(二) 巴本第一七六颂. (三) 晋本作灭. & s2 N% _  W, H3 h. E. f
! O2 o. }& ^6 M
法句经卷上法句经卷下4 |+ O! a6 T8 i1 v

$ S  {. O6 `& I4 }9 m     尊者法救撰0 U1 K& U( w* _# B' \' S7 r1 j. M$ R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U0 R3 d- I  ~3 F$ W
(一)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0 {$ ]8 Y* P/ [述佛品者.道佛神德无不利度明为世则。/ K: u) X% z! p' a* D& t$ l0 t9 W
己胜不受恶  一切胜世间 叡智廓无疆  开[目*((业-一)/冡)](二)令入道。
% I  B; M$ t1 v7 @2 b决网无罣碍  爱尽无所积 佛意深无极  未践迹令践。
. r0 O9 e7 v" ^$ }- i3 R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灭 根断无欲意  学正念清明。
8 S  x9 {" ?+ @  |3 G" e3 Y(三)见谛诤无秽  已渡五道渊 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
$ v; i' |( f1 Y/ }& s(四)得生人道难  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  佛法难得闻。
- o. S9 R1 h& i(五)我旣无师保  亦独无伴侣 积一行得佛  自然通圣道。
0 ^: o  C# E4 u/ m( X, k) y- P船师能渡水  精进为桥梁 人以种姓系  度者为健雄。9 S. v  P, p) Z: z4 H
注:
" J+ R" u5 N( K# P9 Q" K(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如来品第二十二.宋本如来品第二十一.巴本佛品第十四.
6 w0 k. [: [. p* k- L* f(二) 秦本云我为胜.3 U5 d- x& d! y: p, t
(三) 巴本第一九五颂.次在后.; D6 P+ f3 y; v! i5 d
(四) 巴本第一八二颂.9 I' t( {. t8 w3 z" Y
(五) 晋本此上有一颂云.八正觉自得.无离无所染.爱尽破欲纲.自然无师受.巴本缺次三章.7 U( t* D! l, z
/ ^' j( O9 l8 e& h  H1 u; U

' ]3 X* V- z  m% o坏恶度为佛  止地为梵志 除馑为学法  断种为弟子。
" P# p# k2 V  R. B7 w+ a& H(一)观行忍第一  佛说泥洹最 舍罪作沙门  无娆害于彼。
  R' {. y, u' m+ Q: Y(二)不娆亦不恼  如戒一切持 少食舍身贪  有行幽隐处$ {! s2 M( j! C1 p
意谛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6 F; X, y1 ~- A0 Q: C& `
(三)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i' Q4 z, s* o(四)佛为尊贵  断漏无淫 (五)诸释中雄  一羣从心。 
; O" Y0 }8 k" X1 _1 O/ z快哉福报  所愿皆成  敏于上寂  自致泥洹。
* c1 a3 V0 _: [或多自归  山川树神  庙立图像  祭祀求福。% S0 G8 `7 [$ y( h
自归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来  度我众苦。 % \4 o4 M4 T9 S% i
如有自归  佛法圣众  道德四谛  必见正慧。
8 ?8 L, k6 ~2 Y生死极苦  从谛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众苦。7 r2 c4 D! I  v2 Y8 W. j6 r8 b
自归三尊  最吉最上  唯独有是  度一切苦。 
5 l& p9 ~8 Z$ u0 f7 Q注:
9 x* |0 u9 Z' U3 ~# F0 N(一) 巴本第一八四颂.6 z% Z3 \) n: y; b# l' p0 h
(二) 巴本第一八五颂.. c) @! i$ L3 K* u
(三) 秦本此章入恶行品.; h: {. B' y8 z8 ?: U3 ^
(四) 巴本缺次二章.又秦本此句云.我为世尊.7 f( p+ p. \/ Q& I
(五) 秦本此句云.诸天世人.9 n" a$ K+ K6 x
+ Z7 v) v; k! {0 @

2 t! W# H" z( {$ u士如中正  志道不悭  利哉斯人  自归佛者。
3 Q1 d9 k$ k" M0 d& C2 g/ v明人难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处  族亲蒙庆。 
8 `1 O6 l" P# i) h. F4 U(一)诸佛兴快  (二)说经道快  众聚和快  和则常安。+ C2 k. B# t( I" j! M$ t
(三)安宁品第二十三<十有四章>' q% A3 `7 r# v; ^- @
安宁品者.差次安危去恶卽善快而不堕。- s0 v. ^6 A% {
我生已安  不愠于怨  众人有怨  我行无怨. ; Q4 O( x! ?* ]/ A/ K! n
我生已安  不病于病  众人有病  我行无病. 
* f5 n" r8 j1 S% x5 w我生已安  不戚于忧  众人有忧  我行无忧.5 p" p- Q* O" D& D7 L( p) c. e- w
我生已安  清净无为  以乐为食  如光音天.
1 ~$ c; D( A" ?(四)我生已安  澹泊无事  弥薪团火  安能烧我。 
. U! v  C) ~( A0 S; O$ m胜则生怨  负则自鄙  去胜负心  无诤自安。
9 E; H8 c8 L6 F* O热无过淫  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  乐无过灭. 4 a- T* e! g  ?+ \* F0 J7 c9 ~: V
注:
5 f: c* r* D. a(一) 秦本此章入乐品., n0 U2 V" R$ m" c6 H: ^
(二) 秦本此二句云.说法堪受乐.众僧和亦乐.
$ @$ u0 Z2 D6 w7 C( `(三) 晋本品第同.秦本乐品第三十一.巴本安乐品第十五.宋本缺.
, P) _- m  b+ r0 H2 ~" ^5 P$ Y(四) 巴本缺此章.
3 r0 y  S* J/ ]6 j+ T) q' I0 W8 u7 [: P3 P# e) X
! T# J1 M! B8 r3 x6 A; }; Z
(一)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 a/ u' ^% v" k' \" r# i- a( {/ v
我为世尊  长解无忧  正度三有  独降众魔。& R# x: x! }( H
(二)见圣人快  得依附快  得离愚人 为善独快。 , ?) U3 l& T% _2 u" Z9 F. o
守正道快  巧说法快  与世无诤  戒具常快。0 J3 Y$ K- C/ y9 a2 y
(三)依贤居快  如亲亲会  (四)近仁智者  多闻高远。8 L! Q. z  G. _2 D! N( F5 N
寿命鲜少  而弃世多  学当取要  令至老安。
, C/ _+ A2 F# L% e$ m(五)诸欲得甘露  弃欲灭谛快 欲度生死苦  当服甘露味。, \0 m& T$ w4 _8 g
(六)好喜品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 c' }' J( Y) }( j) }" l& z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贪欲则无忧患。& g1 P/ I9 \. }' l0 P. p
违道则自顺  顺道则自违 舍义取所好  是为顺爱欲。
/ t2 n/ `: D% c* C. h不当趣所爱  亦莫有不爱 爱之不见忧  不爱见亦忧。6 k$ ~0 h4 o8 ^8 a
是以莫造(七)爱  爱憎恶所由 已除给缚者  无忧无所憎。6 L8 r' I5 Y0 l
注:) Q9 V# W" h( z2 d# Z' O3 Y
(一) 巴本缺次二章.$ k5 @+ u8 [6 t
(二) 秦本此颂云.得覩诸圣乐.同会亦复乐.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
. r7 V, v" I) \9 n% K7 b) D(三) 巴本缺此半颂.
6 b) L/ c0 w7 \* z(四) 巴本此二句连下为第二O七颂.
7 P* g- o2 e. ]# {* |  ^& w+ O! d(五) 巴本第二O四颂.在前出.' `% r7 T$ r: W; _% w; x6 p5 r# |
(六) 晋本品第同.秦本念品第六.宋本爱乐品第五.巴本爱品第十六." A  u* O8 p, |/ x/ H7 O, v
(七) 秦本作念.此章末句云无念无不念.
$ }0 V  h' s0 c* m1 Y* B) M* L2 L. ?2 s' }4 U6 c5 X
- S2 x0 e! y8 f
(一)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何忧何畏. # H9 W( R' b) t
好乐生忧  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  何忧何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7 y5 h/ d3 z4 b  h7 v$ e
贪欲生忧  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  何忧何畏.; g5 S+ C/ d% [8 e
贪法戒成  至诚(二)知惭  行身近道  为众所爱. 7 F+ w+ f- H+ f8 E9 v" r; ?
欲态不出  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  必截流渡。 
& \+ {" }1 i  @2 x4 U0 K8 U! f譬人久行  从远吉还  亲厚普安  归来喜欢。% a* H* S4 R8 ~7 E8 `; r4 S, e
好行福者  从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亲来喜. 
: i! [8 Y% k4 f, r4 Z; X9 {(三)起从圣教  禁制不善  近道见爱  离道莫亲. 0 `3 E$ @, _# Z2 F) a
近与不近  所往者异  近道升天  不近堕狱。
/ S0 e# P6 f/ i( m# N4 @! Q7 j(四)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6 x& e9 N' e! L6 y" Z4 T
忿怒品者.见瞋恚害宽弘慈柔天佑人爱。
3 \/ b" t- |, m! k7 N; [' V5 I(五)忿怒不见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随身。
  i6 x+ |# @* |2 w8 J2 r注:
- `# Q- b/ F, F, I; s; j(一) 秦本此二章又重出于无常品.又爱字秦本皆作念.
0 |$ x% e  `% c3 t% B(二) 原刻作如.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5 o# K) a1 s, f& {& R, j# Y' v$ W
(三) 巴本缺次二章.7 |' c  d* o' Y$ {+ x4 E/ C! }: J- T
(四) 晋本品第同.秦本忿怒品第十五.又恚品第二十一.宋本瞋恚品第二十.巴本忿怒品第十七.9 p" f; Q- j' ]3 \
(五) 巴本缺次二章.3 y. Q% e9 m9 N* o) U1 J

; W0 ?" ?1 q( k4 M# @" f1 n) i$ O( {% f% C
贪淫不见法  痴愚意亦然  除淫去痴者  其福第一尊。
6 P) o4 U" D1 x6 v+ p' E5 t' V恚能自制  如止奔车  是为善御  弃冥入明。 
8 S: l/ q& _; F! O6 a3 n8 z% s" H忍辱胜(一)恚  善胜不善  胜者能施  至诚胜欺。 + ^3 G1 S& w3 c- ?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则上天。7 P1 o9 Z, ]$ n! _- |
常自摄身  慈心不杀  是生天上  到彼无忧。 8 t- `. f4 @4 E' `. e# @
(二)意常觉悟  明暮勤学  漏尽意解  可致泥洹。 
' ]* r, {# F6 T" ~) ^(三)人相谤毁  自古至今  旣毁多言  又毁讷讱; g- ^. h. U- t+ M/ b( a) O$ {
亦毁中和  世无不毁。 . W5 I& N. o& E8 q
欲意非圣  不能(四)制中  一毁一誉  但为利名。; g' D. a2 ^. t* x1 M
明智所誉  唯称是贤  慧人守戒  无所讥谤。 $ V" J, V$ v) m; o
如罗汉净  莫而诬谤  诸人咨嗟  梵释所称。 
/ H, ?2 z3 [3 ^3 X" X(五)常守慎身  以护瞋恚  除身恶行  进修德行.% [1 ], i3 r, C& ?, x, d" U
注:
( F( I0 V7 l1 D7 C(一) 秦本作怨.; ]2 D' f4 v7 z: L
(二) 秦本此章入戒品.
3 f8 m3 |5 }) K' r  A; D+ _(三) 秦本此章入诽谤品.* S2 b7 O2 V4 _
(四) 晋本作折.% y" R  q* r/ v; e. A
(五) 秦本次三章入学品.. U5 }" b/ a  m+ x. C4 x7 _

4 |2 Q1 f( L+ Y- k/ V) m7 X& g$ p3 ~* U" \% u
常守慎言  以护瞋恚  除口恶言  诵习法言. 
) o+ w  h* A) @' l常守慎心  以护瞋恚  除意恶念  思惟念道。 3 {; Z! [0 _" H* ^* b# i
节身慎言  守摄其心  舍恚行道  忍辱最强。# ]7 L2 L  K# `$ l( c/ Y5 D
(一)舍恚离慢  避诸爱贪  不著名色  无为灭苦. . h9 A; x  Z- j6 l  @
(二)起而解怒  淫生自禁  舍(三)不明健  斯皆得安. 
- F2 u; \: B4 y瞋断卧安  恚灭淫忧  怒为毒本  软意梵志/ C' Y8 |' ]3 t: Z
(四)言善得誉  断为无患. # l/ w* n. P# @
同志相近  详为作恶  后别余恚  火自烧恼。; Z- K7 Z4 U8 q3 Y' Q+ M
不知惭愧  无戒有怒  为怒所牵  (五)不厌有务. 
4 u  c- H* A! m  Y有力近兵  无力近软  夫忍为上  宜常忍羸. - F, H  |4 o. g% a
举众轻之  有力者忍  夫忍为上  宜常忍羸.
1 q/ X1 \! _, H6 p% y& @/ C' r6 `* _(六)自我与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灭己中. 
% Z8 I/ l7 o0 ~- w注:) {4 G  V4 h. B1 T
(一) 巴本第二二一颂入次品.又秦本此章次句云.超度诸结使.末句云.除有何有哉.
# N; D, j' l9 D+ o4 R" W8 A* Z6 \1 H" J- B(二) 以下巴本缺.7 k8 p, l! e. s; j5 q
(三) 秦本作无明根./ `3 \' e; V5 k/ S" l
(四) 秦本此二句云.贤圣能悉除.断彼善眠睡.
, C9 \& F: o% O6 Z7 j+ l(五) 秦本此句云如冥失明.% h  P( I- H4 u3 F: n& U$ ~! J: M
(六) 秦本此二章云.自我与彼人.大畏不可救.如知彼瞋恚.宜灭己中瑕.二俱行其义.我与彼亦然.如知彼瞋恚.宜灭己中瑕.6 X9 V, w/ S$ n
+ x# f$ c) S* k- V5 T9 j% K6 N
. B4 c* P8 d# H) q# S: j# ]
俱两行义  我为彼教  如知彼作  宜灭己中. 
5 S/ w1 [2 y4 K& j5 N( x(一)善智胜愚  麤言恶说  欲常胜者  于言宜默。
+ C/ h5 T$ k1 C. D3 t; F8 m  F. ]) a夫为恶者  怒有怒报  怒不报怒  胜彼鬬负。
! z/ P6 Z* M: H$ r(二)尘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0 A  R8 c. J& T% \! k' T2 f尘垢品者.公别清浊学当洁白无行污辱。6 N3 I1 G& T" Q: E# l+ W
生无善行  死堕恶道  往疾无间  到无资用。 
( k5 F6 k5 `# p9 n$ }4 M) h当求智慧  以然意定  去垢勿污  可离苦形。 
2 F, x: A7 O7 G% u" g" i* I, [慧人以渐  安徐精进  洗除心垢  如工炼金。
3 r# ?' ]: Q; o5 e$ K# k7 z(三)恶生于心  还自坏形  如铁生垢  反食其身。& D. ^" ^9 K4 X9 B, W5 a. |1 H
不诵为言垢  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  放逸为事垢.
- v/ ]+ m5 i9 }( H0 k( ?悭为惠施垢  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  恶法为常垢。
8 F0 j- M8 `# Q& H: V! `% R垢中之垢  莫甚于痴  学当舍恶  比丘无垢。 
, f, T1 H0 A! y& Y$ Y; O注:
/ F. y2 i, r- g4 j! E  n' t(一) 秦本此句云.若愚胜智.
- R/ \. y6 W3 x(二) 晋本品第同.巴本尘垢品第十八.余本缺.$ `6 j* _0 j  \8 w* V
(三) 秦本此章入行品.$ ?5 k, Y1 c& @+ o! \$ i
4 P% i. X+ b8 p8 C' g: ^3 |
( n; p& S& Q2 V- n. a
苟生无耻  如鸟长喙  强颜耐辱  名曰秽生。 5 Y% N8 v0 r' Q/ _
廉耻虽苦  义取清白  避辱不妄  名曰洁生。7 Z# H( r% S: V% M' `& a$ {
愚人好杀  信无诚实  不与而取  好犯人妇。 ! Q# j: a& q- W1 m$ p2 _
逞心犯戒  迷惑于酒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3 P7 C1 E) A" ]9 f
人如觉是  不当念恶  愚近非法  久自烧没。
  V2 e3 ?5 f4 l" Y2 g7 F若信布施  欲扬名誉  贪人虚饰  非入净定。 
4 g. k- Q  ~4 _7 N. p5 H$ o一切断欲  截意根源  昼夜守一  必入定意。 . P6 V( B+ Q  m
着欲为尘  从染尘漏  不染不行  净而离愚。- G6 ^( ^& z6 X2 y
见彼自侵  常内自省  行漏自欺  漏尽无垢。
+ j  R1 y- `* c0 C' `: p" k3 I, v火莫热于淫  捷莫疑于怒  网莫密于痴  爱流駃于河。
0 P8 Q; j* n: f(一)虚空无辙迹  沙门无外意  众人尽乐恶  唯佛净无秽。* B% H' E8 ^3 }* N4 `% {
虚空无辙迹  沙门无外意  世间皆无常  佛无我所有。
* w3 x3 I# |) M5 f# t9 _" ?+ F注:
4 q# P) z8 }, d7 W7 c/ b* }(一)巴本缺次二章.
' M9 T8 _7 q- J/ _' K( X
8 O* `" {+ f: t- K
! a4 T" N" m' \  M$ \(一)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七章〉4 Z# Z# k/ ]8 D7 c0 }5 A7 w
奉持品者.解说道义法贵德行不用贪侈。
. t. c7 B7 |) E5 W好经道者  不竞于利  有利无利  无欲不惑。 
" q" r6 `) p5 E常愍好学  正心以行  权怀宝慧  是谓为道. % M# j- x; \% U, [1 \& T1 A
所谓智者  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  守善为(二)智.  G6 u* i* _$ r( S; L
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  身依法行 
- Z- }7 V% O( n9 c守道不忘  可谓奉法.
' D7 N( T2 ]. \' B8 E& Y' y(三)所谓长老  不必年耆  形熟发白  惷愚而已.   |' j/ z) a" l- I
谓怀谛法  (四)顺调慈仁  明逹清洁  是为长老.
9 U3 |, u/ Z* O' F$ J所谓端正  非色如华  悭嫉虚饰  言行有违.2 J0 R' v( ?0 R( J
谓能舍恶  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  是谓端正. 
( c0 e& I6 Q/ k, T6 d(五)所谓沙门  非必除发  妄语贪取  有欲如凡. 
$ T" K2 Y  c# ~8 `! l注:% J7 {; t' ~% w) Y4 i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沙门品第十二.宋本同品第十一.巴本奉持品第十九.
% _1 {3 p+ S. A& _- {(二) 晋本次接所谓长老章.
% F, y9 K' C) d9 [+ i; M(三) 秦本次二章入沙门品.第二章首二句云.谓舍罪福.净修梵行.) [- ~$ p% O3 L' W0 z- T
(四) 原刻作损.今依丽刻及晋本改.1 U0 e: ~; ^9 o+ w( y% ]
(五) 秦本次二章入沙门品.
/ {, c& T. z. t* l; G" K* K: a4 W! Z2 A- c  b
) j# e& Z! T2 ]7 x' ~) P. T
(一)谓能止恶  恢廓弘道  息心灭意  是为沙门.! @0 O9 W7 R8 r+ ~4 X! V" x
所谓比丘  非时乞食  邪行望彼  称名而已. 0 H3 Q4 G; B. R: T% \, d
谓舍罪福  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  是为比丘. 
! ]2 g! Y, C1 L" m所谓仁明 非口不言  用心不净  外顺而已.
( g# V8 v" z; j4 M( C  f0 S谓心无为  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  是为仁明. 
! n6 s) l7 a! A- ]* o% z所谓有道  非救一物  普济天下  无害为(二)道。
6 s9 s7 Y3 x+ ^2 L1 u8 P% e9 i戒众不言  我行多诚  得定意者  要由闭损。
4 O% w& |# Z- d0 T6 a" Y( t0 k意解求安  莫习凡夫  使给未尽  莫能得脱。$ U1 q1 x& I3 V6 q: {; _: t9 u, `( M
(三)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3 H4 Z# n) N* _0 r道行品者.旨说大要度脱之道此为极妙。
( Y7 P% v# q4 g0 X八直最上道  四谛为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不淫行之尊  施灯必得明。7 p/ o; k: R9 N' Q
是道(五)无复畏  见净乃度世 此能坏魔兵  力行灭邪苦。
% d% ]& h1 k9 P+ k注:  S! d, E4 @8 H& \8 d8 i; v
(一) 秦本此句在章末云.麤结不兴.8 n) P# v$ L* z8 ]
(二) 秦本次有一颂半云.奉持法者.不以多言.虽素少闻.身依法行.守道不忘.是为奉法.
( {2 l  N0 \# U7 k0 h% Y* z. v0 D3 v(三) 晋本品第同.秦本道品第十三.宋本正道品第十二.巴本道品第二十.
/ m( r. ]1 e, K' O3 ]( B: E(四) 秦本末二句云.是道名无为以锭灭爱冥.又有一章云.道为八直妙.圣谛四句上.无欲法之最.明眼二足尊.1 ]8 D# |  T0 {3 B# U
(五) 秦本云无有余.
' W7 {" T4 W7 x1 Z' U4 d- O0 Q. B' u5 A$ d2 g" c' {: S

. |% F+ U' H2 L& e5 c+ P9 R- ^2 R我已开正道  为大现异明  已闻当自行  行乃解邪缚。 
3 W* @2 K, C, j8 w! k' s9 t(一)生死非常苦  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  行道一切除。
7 b; q3 N! L* L' o! U. o) S生死非常空  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  但当勤行道。- b4 z$ c1 s( w+ J1 G$ n
起时当卽起  莫如愚覆渊  与堕与瞻聚  计疲不进道。: I; o( E& R" _' `+ `
念应念则正  念不应则邪  慧而不起邪  思正道乃成。
4 {7 e$ N( P9 q& r6 Q慎言守意正  身不善不行  如是三行除  佛说是得道。3 ?. x0 }) v4 J! V( g, y, w2 k
断树无伐(二)本  根在犹复生  除根乃无树  比丘得泥洹。/ _& k) g( k6 |% O& m( g
不能断树  亲戚相恋  贪意自缚  如犊慕乳。 
; @9 p$ \6 ?$ P2 L3 a" t能断意本  生死无疆  是为近道  疾得泥洹。: V* q7 z4 l: ]/ V5 f
(三)贪淫致老  瞋恚致病  愚痴致死  除三得道。
; q' B# P5 J: D0 y释前解后  脱中度彼  一切念灭  无复老死。+ l' C, l3 ]4 l; L) P
人营妻子  不观病法  死命卒至  如水湍骤. : d' |$ c7 r; V8 ^' U: j# q
注:
/ U! @" g/ _! h" F2 G(一) 巴本缺次二章.
: l, P6 Y, C& [(二) 原刻作木.今依丽刻改.
. j' r6 _4 I8 {, X3 z$ t( c  D(三) 巴本缺次二章.3 J  q. Z/ o4 C* F/ U$ A: ]

5 T& A% q6 c( V. \3 E* m2 `* M  ^
& ~5 T4 K& i( l! L% S. _父子不救  余亲何望  命尽怙亲  如盲守灯.
- O* i; n( s/ E$ N6 v慧解是意  可修经戒  勤行度世  一切除苦. 
( F) Z' f3 _+ `) u# {: C远离诸渊  如风却云  已灭思想  是为知(一)见. ) P7 H4 E  B' }9 Q  B1 o1 U* f: Q
智为世长  惔乐无为  知受正教  生死得尽。 5 Y. o  F& ~# ~8 ?2 ?: I
(二)知众行空  是为慧见  疲厌世苦  从是道除. ( g; L' L7 \. a
知众行苦  是为慧见  疲厌世苦  从是道除. 
) ~9 G- T* \9 b众行非身  是为慧见  疲厌世苦  从是道除.2 A+ O* I6 o: R% N% M$ [
吾语汝法  爱箭为射  宜以自朂  受如来言。
1 V1 R  |: H5 G' F2 f/ _吾为都已除  往来生死尽  非一情以解  所演为道眼.+ f( E& n) T. y) k2 U
駃流注于海  (三)潘水漾疾满  故为智者说  可趣服甘露.0 y/ k3 d: S% a7 }: s: I
前未闻法轮  转为哀众生  于是奉事者  礼之度三有.; B2 n- _/ t' `: M
三念可念善  三亦(四)难不善  从念而有行  灭之为正断.
* C6 W# m6 i. f4 O8 n6 m注:
( f" ]5 T( d6 e5 v$ F+ ?; W(一) 以下巴本缺.又远字秦本作慧.末句知字同.
; k) g! E' R$ `, D4 H(二) 秦本此上有众行无常一章.
# a0 r2 `" t& R(三) 秦本作[氵*旛].
3 u+ d: a1 w: p* d(四) 秦本作离.6 e" g! O; ^# u- x8 `5 Z8 B+ b

8 V7 ~) [4 e0 s+ U+ V
* @  x7 ?/ ]% |$ [4 V* a$ @三定为转念  弃猗行无量 得三三窟除  解结可应念。% {$ h0 k6 h1 w- _# x
知以戒禁恶  思惟慧乐念 已知世成败  息意一切解。
1 t0 h( S% a2 n$ P: w(一)广衍品第二十九<十有四章>$ A' c8 x$ \& R) {( W* ^2 G
广衍品者.言凡善恶积小致大证应章句。
0 Q, N6 q: u( U' K$ J0 Q" D% U# q0 x施安虽小  其报弥大  慧从小施  受见景福。 
8 l4 p3 y% A' f7 H. H2 h3 b: m1 [施劳于人  而欲望佑  殃咎归身  自遘广怨。   W. S, O. `- |6 |0 [
已为多事  非事亦造  伎乐放逸  恶习日增。2 v& }: d# S% P1 P6 ^8 k7 |$ W* y. m+ h
精进惟行  习是舍非  修身自觉  是为正习。 
6 @* @! M3 U' _) Y; Z(二)旣自解慧  又多学问  渐进普广  油酥投水。6 |, {9 ^( B3 ~2 G/ X
自无慧意  不好学问  凝缩狭小  酪酥投水。
+ h% u; Y) t. A8 t(三)近道名显  如高山雪  远道暗昧  如夜发箭。 / w9 K6 ~% v+ B* t9 j
(四)为佛弟子  常悟自觉  (五)昼夜念佛  惟法思众。 
. P( i# M4 e+ u( G  m注:1 M+ o) D; p2 O$ {1 c
(一) 晋本品第同.巴本杂品第二十一.余本缺.
' n* D) J" ]7 A- ~& y(二) 巴本缺次二章.
% y% S2 n0 R+ n  r- D+ j; P2 ]% r+ P+ T(三) 巴本第三○一颂.又秦本此章入双要品.
' v/ W+ j' s$ Q9 j0 M" D9 P4 {- \(四) 次二章巴本第二九六至三○一颂.2 o8 V/ }# b, M( U/ \
(五) 巴本开次二句为三颂.下章同.
" l6 c7 h: E1 A5 j, T' t' k
- A, L. D2 A% G* u; F  }9 @, a
  H5 h& S9 D. Y9 T& e, T4 K为佛弟子  常悟自觉  日暮思禅  乐观一心。
  D4 Y* I, T5 }+ x(一)人当有念意  每食知自少 则是痛欲薄  节消而保寿。
- |2 C. x0 t8 d* E$ ~0 n9 `学难舍罪难  居在家亦难 会止同利难  艰难无过有。1 h0 }) h0 N9 g# G# N7 S
比丘乞求难  何可不自勉 精进得自然  后无欲于人。
" f& g+ ^/ ^1 i" V3 }& z' J. g有信则戒成  从戒多致宝 亦从得谐偶  在所见供养。
+ p4 f. r+ Q8 l3 U5 {' B9 L8 y# d(二)一坐一处卧  一行无放恣 守一以正身  必乐居树间。9 q1 y  h; i- K. @+ u3 A
(三)地狱品第三十<十有六章>5 I) `7 O  `. Q) E, d* l
地狱品者.道泥犂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
" W1 U5 S* v, Q1 S妄语地狱近  作之言不作 二罪后俱受  自作自牵往。
9 `6 j4 G; E9 R  ~法衣在其身  为恶不自禁 苟没恶行者  终则堕地狱。
" @+ J/ [+ g! `# h* @, Z# T8 ~无戒受供养  理岂不自损 死噉烧铁丸  然热剧火炭。
! u3 l2 H3 L0 F) |2 `8 g2 R(四)放逸有四事  好犯他人妇 (五)卧险非福利  毁三淫泆四。4 a' ?6 n" A1 o3 P) s4 w& s
注:
( W# V4 p+ F3 _(一) 秦本此章入双要品.
3 G  k" l! q3 @(二) 秦本此章入我品.中二句云.独步无伴.当自降伏.( h' W/ v2 D4 O. f! o8 S
(三) 晋本品第同.秦本行品第十.宋本业品第九.巴本地狱品第二十二.% a% {" l& L* N8 _2 U( H
(四) 秦本次二章入无放逸品.1 @- H& O& [9 q8 s% [" y
(五) 秦本作危.: G" t! w( L( ~) L# s6 g
) ^1 C) q* X, h" E2 y. \% a, F( o/ o
9 L& z- E3 L% h! f& [
不福利堕恶  畏而畏乐寡 王法重罚加  身死入地狱。
0 I; l' ?9 \0 j4 `(一)譬如拔菅草  执缓则伤手 学戒不禁制  狱录乃自贼。
& G: E% d- q8 o. E4 A' I, c人行为慢堕  不能除众劳 梵行有玷缺  终不受大福。
% m# }' a9 u# [2 b* V( x常行所当行  自持必令强 远离诸外道  莫习为尘垢。  _# Y$ p' H/ h* J, c
为所不当为  然后致郁毒 行善常吉顺  所适无悔(二)恡。
2 ]1 E0 X2 t( D' A0 c; F( f(三)其于众恶行  欲作若已作 是苦不可解  罪近难得避。7 C- O3 R2 h: J  j/ s2 g. a' G* k
妄证求赂  行己不正  怨譛良人  以枉治士 / v. K  g4 o: [- L( `
罪缚斯人  自投于坑. 
: k0 Y7 n' y5 f" ]% v$ j+ b(四)如备边城  中外牢固  自守其心  非法不生 
3 v- `& ]! E4 g# {) S行缺致忧  令堕地狱。
8 v6 C, Q- q1 R& `) A  U(五)可羞不羞  非羞反羞  生为邪见  死堕地狱. 
' O1 m8 y9 a' E9 {7 r: i! a可畏不畏  非畏反畏  信向邪见  死堕地狱。
/ X2 W* x+ R  U注:. v5 |! d0 |( i: S& a
(一) 秦本沙门品有一章正与此相反.文云譬如拔[艹/奸]草.执牢不伤手.沙门制禁戒.渐近泥洹路.1 M* T% _3 Q  w4 \' o" A. t' y. r
(二) 原刻作悕.今依丽刻改.& I, Y0 @: B, a0 x
(三) 巴本缺次二章.
* K# t3 T2 l0 p) v(四) 秦本此章入念品.广为二颂.) K9 ~1 V2 Z- F" _- z! g8 U. K/ f
(五) 秦本次二颂合为一章.入杂品.
/ W. v# z! ?. {8 p1 \/ \6 {  s# O0 k6 q; a" a' s, w+ u
# B. @/ @6 J. Z" T
可避不避  可就不就  翫习邪见  死堕地狱.
" I  H; U8 ^' n/ g/ q$ h6 o可近则近  可远则远  恒守正见  死堕善道。" I* Z* Y  o3 a
(一)象喻品第三十一<十有八章>; h5 J' \: u0 l, ?
象喻品者.教人正身为善得善福报快焉。* _( F! ?1 M' m% o2 n
我如象鬬  不恐中箭  当以诚信  度无戒人。 - E0 x: @7 e- }% b- s
譬(二)象调正  可中王乘  调为尊人  乃受诚信。 
) ^5 c0 K2 z- E(三)虽为常调  如彼新驰  亦最善象  不如自调.; ]- v4 w; R5 w0 ?/ b
彼不能适  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  能(四)致调方。
; h" ?) E2 ?$ v! }! q) F) ?(五)如象名(六)财守  猛害难禁制  系绊不与食  而犹暴逸象.
; q: c9 z( [+ ]  R" _% O: R没在恶行者  恒以贪自系  其象不知厌  故数入胞胎.* \2 a; {: q. r1 J0 |6 e0 X  r
本意为纯行  及常行所安  悉舍降使结  如钩制象调.
/ b9 k' K. a% b9 K' n乐道不放逸  能常自护心  是为拔身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而不费。 
) p* _% Z% v3 c/ A学无求利  无爱他行  比丘好他  不得定意。
. c# V4 F& W% N8 o% N, F" E$ H; A2 y比丘(一)少取  以得无积  天人所誉  生净无秽.1 r0 z6 R! r  W: l% d& i8 s5 I/ V
比丘为慈  爱敬佛教  深入止观  灭行乃安。 . Q; M8 A' N9 p
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忧  乃为比丘。
, y3 t9 w& K: f' w. A. ^(二)比丘戽船  中虚则轻  除淫怒痴  是为泥洹。
. [; X7 Z5 l+ M9 W4 j6 F. T舍五断五  思惟五根  能分别五  乃度河渊。 
! H) K/ ?% w2 Y% a7 s9 n) T; ^4 ^禅无放逸  莫为欲乱  (三)不吞镕铜  自恼燋形.3 l. h: ?+ \5 P/ C
无禅不智  无智不禅  道从禅智  得(四)至泥洹.
, c) z" d, E$ f8 r8 c( V+ Q8 ^注:
/ Q8 h8 l5 q' S" h9 P(一) 秦本作乞求.; q7 F! c% X- _/ k% T4 N# |
(二) 秦本此章入泥洹品.2 }& ~, R, ~" j
(三) 原刻作夫.今依丽刻改.8 A# C1 J4 I: S! o8 H7 Q
(四) 秦本作近.
0 `, m1 ^+ Q& k  y
9 v' ~) Z' S" ^8 n" K) C+ m; H4 x/ d$ I
当学入空  静居止意  乐独屏处  一心观法.: H7 H, t  N1 n" n9 Z6 Y% p$ M- i' A
当制五阴  伏意如水  清净和悦  为甘露味。" }4 j" I9 j) _
不受所有  为慧比丘  摄根知足  戒律悉持。 
7 m) E: ~. _" Z4 O生当行净  求善师友  智者成人  度苦致喜。, X2 _$ d! p  t7 x$ c
(一)如卫师华  熟知自堕  释淫怒痴  生死自解。+ e/ D) |3 u3 g
正身正言  心守玄默  比丘弃世  是为受寂。5 \$ @, E: J& F3 w
(二)当自餙身  内与心争  护身念谛  比丘惟安。9 O* o/ `# [1 ^: b+ r3 N5 y  p9 k
我自为我  计无有我  故当损我  调乃为贤。9 ~* W% f$ `  U& T' V3 `& f2 I
喜在佛教  可以多喜  至到寂寞  行灭永安。. {! D8 A- d( R* t7 Y) a
傥有少行  应佛教诫  此照世间  如日无曀。
3 D( @3 R/ V3 x: A(三)弃慢无余骄  莲华水生净 学能舍彼此  知是胜于故。
, M+ Q% n8 L% [' b割爱无恋慕  不受如莲华 比丘渡河流  胜欲明于故。' g" e  T6 L; p6 u' _
注:9 q6 S$ I( D/ `( k# J/ [9 E
(一) 秦本此章入华品.
7 L4 h* |) {* n4 O$ \(二) 秦本此句云.人不寿劫.
( s6 _5 y0 g# w$ o# G0 }: I9 Y(三) 以下巴本缺.8 T" X! O2 \3 y; V5 K

: F0 {3 n# n3 w8 s! r* v
% y% h: Y1 F+ x8 F  h: }% x% U(一)截流自忖  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  一意犹走.! |- @% N1 ~# l( [7 o0 F9 q5 U
为之为之  必强自制  舍家而懈  意犹复染. 
/ c' _9 F$ u8 E& \0 }0 X1 k* v行懈缓者  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  焉致大宝.
  r5 r" ]2 |9 N3 r* I, n沙门何行  如意不禁  步步着黏  但随思走. 
" C& B+ r7 F7 e# n2 Y袈裟披肩  为恶不损  (二)恶恶行者  斯堕恶道. 
6 ]. K& C2 K: Z* e8 p4 w" {" ?不调难戒  如风枯树  (三)作自为身  曷不精进。
3 {( |3 c0 E: W+ n) @+ H  {, ]息心非(四)剔  慢訑无戒  舍贪思道  乃应(五)息心。 
. @& v" v4 _: W, }5 g) L0 T息心非剔  放逸无信  能灭众苦  为上沙门。
0 E% e# {! `0 `+ G2 ^(六)梵志品第三十五<有四十章>* J5 I) [7 b3 G  i' g: }3 ?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学无秽可称道士。$ t% I; Q1 y. K+ o& X0 k' f
(七)截流而渡  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  是谓梵志.
8 h, B& _2 |  e3 e以无二法  清净度渊  诸欲结解  是谓梵(八)志。 
6 W2 R6 X( A- a& s* F注:
7 ~, e! s4 @( U( G. f, ?( O(一) 晋本此下三章在后文斯堕恶道下.
! v$ t# j/ f  n(二) 晋本此句云.行恶者死.  R( x8 B$ K9 w; _' R
(三) 晋本次二字互倒.8 c2 c1 K$ \5 ^! V
(四) 秦本作剃.次颂同.& J9 C7 ~% L* s* o# L' P; o, R
(五) 秦本作比丘.
* K, \  f' a' |  [6 F(六) 晋本品第同.秦本梵志品第三十四.宋本同品第三十二.巴本婆罗门品第二十六.
- X$ Y  }4 q  B" n$ t1 @(七) 秦本此章入沙门品.末句云.逮无量德.
2 `2 l/ \0 |! F/ U5 y(八) 晋本次接后文非蔟结发二章.0 T3 H% j3 f( |' q6 X' B& i
$ {' Z9 i9 S6 \# z* `3 t
# i2 t. I4 ?5 S
适彼无彼  彼彼已空  舍离贪淫  是谓梵志。/ u/ `9 j: U- K4 n, ?$ A# T; d
思惟无垢  所行不漏  上求不起  是谓梵志。) l  ]# n  u3 O3 m' v5 u
日照于昼  月照于夜  甲兵照军  禅照道人 
8 G6 j" l# P  p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6 n" b7 I3 Q, O$ r- S9 N9 g$ x非剃为沙门  称吉为梵志  谓能舍众恶  是则为道人。0 `; q9 v/ h* L  Z6 Q
出恶为梵志  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  是则为舍家。
. X1 {- F( C, g, {若猗于爱  心无所著  已舍已正  是灭众苦。 
. z+ X7 w- P) ]" f. y身口与意  净无过失  能摄三行  是谓梵志。 " x8 {* A; }. R+ H
若心晓了  佛所说法  观心自归  净于为水。
( {3 l5 [9 j  x. d0 @  D! o4 v. ?3 w非蔟结发  名为梵志  诚行法行  清白则贤. 9 J& z, i4 s/ l' O
剔发无慧  草衣何施  内不离着  外舍何(一)益。 , X2 K5 Q: j8 A' \* T0 {0 K; g9 t# o
被服弊恶  躬承法行  闭居思惟  是谓梵志。# [/ F, b% }5 l4 y/ o1 m4 T
注:4 }4 L3 N8 D* v  v' g6 K
(一)晋本次接后文去淫怒痴二章.' w. X8 Q1 F4 m  L, Z/ Q% f/ O
7 ]0 L% w- q) C, V

' x$ T2 Z$ Q  g! f佛不教彼  赞己自称  如谛不言  乃为梵志。 
. Y' I, S6 ?4 F绝诸可欲  不淫其志  委弃倍数  是谓梵志。
" Q/ T! ?" J- j6 X断生死河  能忍超度  自觉出堑  是谓梵志。' O% B" D/ {$ o$ ]
见骂见击  嘿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谓梵志。 
6 [6 z  W& \- Y若见侵欺  但念守戒  端身自调  是谓梵志。 4 }: m* `3 F, \6 Z. P; }( S! U; d  h
心弃恶法  如蛇脱皮  不为欲污  是谓梵志。5 m; Y5 v* c) g
觉生为苦  从是灭意  能下重担  是谓梵志。 ' t- x5 w5 v1 _3 o3 J3 m
解微妙慧  辩道不道  体行上义  是谓梵志。 " U/ o) c& \! f: D4 A; B
弃捐家居 无家之畏  少求寡欲  是谓梵志。
. q5 x% f$ `5 ?$ `弃放治生  无贼害心  无所娆恼  是谓梵志。 
" P% [1 ^. `: h6 B2 P避争不争  犯而不慢  恶来善待  是谓梵志。 $ E1 r9 d9 C$ i) V8 K* r
去淫怒痴  憍慢诸恶  (一)如蛇脱皮  是谓梵志.6 @( k4 |! c$ l3 `6 X+ d1 {5 R0 G
注:. a  J% q/ v: d* g2 h$ j
(一)秦本此句云.针贯芥子.
" Y/ O5 x+ y& ^- f. M  ^/ \
5 j# Q7 [" p- H& Y4 P9 a! J4 _; x# Q
" c# X# B" e7 [2 ^! J断绝世事  口无麤言  八道审谛  是谓梵(一)志。 4 ]7 _. P0 g. ]- _
(二)所世恶法  修短巨细  无取无舍  是谓梵志。
2 e+ s' [  d& Y9 t今世行净  后世无秽  无习无舍  是谓梵志。  e; m' O, G5 z4 S6 x
弃身无猗  不诵异言  (三)行甘露灭  是谓梵志。 
" D8 F: g( G" l6 z于罪与福  两行永除  无忧无尘  是谓梵志。 
" V" k" t7 v5 O! P% w# g5 Q心喜无垢  如月盛满  谤毁已除  是谓梵志。' u: c4 H8 I/ v  \; R) R
见痴往来  堕斩受苦  欲单渡岸  不好他语 
$ t6 k6 o; V, P" a  u; v唯灭不起  是谓梵志。; E, t2 ]! T+ P' X
已断恩爱  离家无欲   爱有已尽  是谓梵志. 8 ~5 t0 a- d* i, c
离人聚处  不堕天聚  诸聚不归  是谓梵(四)志。
8 m- b4 n9 b5 M1 p& @弃乐无乐  灭无煴燸  健违诸世  是谓梵志。
/ V" A" {9 x4 ?% h* x+ W, }所生已讫  死无所趣  觉安无依  是谓梵志。
0 W0 C( P$ |/ s注:
0 D! ?4 e0 U* I, R' b" ?9 b! n(一) 晋本次接后文已断恩爱二章.
. m. W7 Y! T" m& ~0 d(二) 秦本此句云.世所善恶.今本文有脱误.
5 [2 G9 S7 [' }7 |% f! W1 c: V(三) 秦本此句云.两行以除.1 U& ^& u4 k! e( E6 z0 H2 r% v
(四) 晋本次接后文自识宿命一章.
+ W2 l& O1 L% n+ o8 y( q
5 `" \1 |$ ]+ j* o 2 d: Z% m, \) I; c0 |
已度五道  莫知所堕  习尽无余  是谓梵志。 
4 x, a+ j/ G' U于前于后  乃中无有  无操无舍  是谓梵志。
0 L2 t4 S' {# Y最雄最勇  能自解度  觉意不动  是谓梵志。 
$ _( L) x; f8 n" p自知宿命  本所更来  得要生尽  叡通道玄 ' y" V5 y" ?. [# H7 f! r2 d
明如能默  是谓梵志。# b& T8 |" t; A% E
(一)泥洹品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
7 c2 U6 A. o! a; E泥洹品者.叙道大归恬惔寂灭度生死畏。- C3 j9 d2 P. H# l3 j/ s  G
(二)忍为最自守  泥洹佛称上  (三)舍家不犯戒  息心无所害。
+ X4 G/ t  H6 B" M2 F) Q(四)无病最利  知足最富  厚为最友  泥洹最快. 
8 A6 G3 R  \  {1 L! B饥为大病  行为最苦  已谛知此  泥洹最乐。! z3 L9 j! M1 o" b0 {: T
少往善道  趣恶道多  如谛知此  泥洹最乐.) D  o3 A6 G" F" S
从因生善  从因堕恶  由因泥洹  所缘亦然.
+ F" s: F- g7 K0 c注:) K' W- x! i. L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泥洹品第二十七.宋本圆寂品第二十六巴本缺.
/ u1 \* I% g2 D( {2 T3 A(二) 巴本第一八四颂.入佛品.
' B9 D$ i5 e& E(三) 秦本次二句云.不以怀热恼.害彼为沙门.* P1 ~, `4 f/ L  H* ]4 N' b5 R
(四) 巴本次二章为第二○四第二○三颂.入安乐品.
& m3 z% P* U, e* i" l$ a5 Z1 n2 G
4 X- |! q9 a4 R' ~/ Z! m6 R' w  H3 c( b+ J: \' ]: ?, R
麋鹿(一)依野  鸟依虚空  法归分别  真人归灭。 
6 u3 ~1 O2 F1 `3 S- U3 G" i& A(二)始无如不  始不如无  是为无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亦无有思.3 o' c9 {* a( I. t) N! @
心难见 习可覩 觉欲者 乃具见  无所乐 为苦(三)际. 7 z% c; K+ r( Z0 J: M
在爱欲 为增痛 明不染 净能御  无所近 为苦际.
5 _! Q4 R8 F3 S) F见有见 闻有闻 念有念 识有识 覩无着 亦无识. # Q( K& J- R$ U( n- Z) M; O6 j* ]
一切舍 为得(四)际 除身想 灭痛行  识已尽 为苦竟。
1 a$ `) e5 [8 T4 w猗则动 虚则静 动非近 非有乐  乐无近 为得寂  X& y4 R6 u2 M9 k# j0 b
寂已寂 已往来。7 j( y( T" t/ K# F' p6 I" `
来往绝 无生死 生死断 无此彼  此彼断 为两灭0 d* Y- L2 N$ Y. }
灭无余 为苦除。( z. k9 F/ G3 p/ z' X4 {
比丘有世生  有有有作行 有无生无有  无作无所行。
/ J- c( C; @# `0 u) E3 Y夫唯无念者  伪能得自致 无生无复有  无作无行处。
4 `' C* x9 _5 K2 M) ^: w注:& H( D2 A5 k* _8 O) u; ~
(一) 秦本作归.次句同.5 b, s$ q& T% G) J7 I
(二) 秦本此章云.我有本以无.本有我今无.非无亦非有.如今不可获.
" x& d" M0 H' l; `. l+ u2 v(三) 原刻作除.今依丽刻改.) |0 T6 M" o, k0 `1 F1 z9 M% S; I
(四) 同上.4 a% j. E4 k7 R: ]" p; e

/ I* M+ B5 V/ v2 f* {) T5 m! |  w6 d6 Z7 m' A
生有作行者  是为不得要 若已解不生  不有不作行。
1 u# {; C& ]" `8 E! H则生有得要  从身有已起 作行致死生  为开为法果。
5 R+ Q! ?! V4 \) w& M; x! Z( K从食因缘有  从食致忧乐 而此要灭者  无复念行迹。
- P6 R2 H% J, R* S6 Y: \5 g$ |诸苦法已尽  行灭湛然安 比丘吾已知  无复诸入地。0 d; }) m9 G9 K5 E) x
无有虚空入  无诸入用入 无想不想入  无今世后世。& }2 ^3 m/ |9 U; C3 J  ?
亦无日月想  无往无所悬 我已无往反  不去而不来。+ J5 v6 z9 M- a6 k) ^4 J5 o$ P
不没不复生  是际为泥洹 如是像无像  苦乐为已解。 # ^' c1 G/ K6 U. _
所见不复恐  无言言无疑 断有之射箭  遘愚无所猗
& M. x8 h* @; z# Q6 X是为第一快  此道寂无上。: L* q  w( N1 `  |) }% c
(一)受辱心如地  行忍如门阈 净如水无垢  生尽无彼受。. R( A; f7 l. U) w& C- a
利胜不足怙  虽胜独复苦 当自求法胜  已胜无所生。
; v) r7 w9 Q  u; E8 F; S毕故不造薪  厌胎无淫行 种燋不复生  意尽如火灭。
5 y5 o9 X$ h5 C# c注:" y: Y" b8 t4 J$ V# l5 Z
(一)巴本第九五颂.入罗汉品.5 n+ }) o& n1 ~$ k) E9 n$ P8 ^- `1 E
% @8 T& f# h1 `7 e

, H# P( B, o6 r- `7 l% q  P胞胎为秽海  何为乐淫行 虽上有善处  皆莫如泥洹。
0 ]% x# t. A, \" j0 X2 y悉知一切断  不复着世间 都弃如灭度  众道中斯胜。
+ z! U$ a3 p% E$ d2 Y5 M1 s$ p佛以现谛法  智勇能奉持 行净无瑕秽  自知度世安。2 P/ w$ ~8 Q# Y; N
道务先远欲  早服佛教戒 灭恶极恶际  易如鸟逝空。; ?  i# {$ `0 j& S, }4 `/ g  `
若已解法句  至心体道行 是度生死岸  苦尽而无患。
2 N1 G+ Z: w: y4 X+ X道法无亲踈  正不问羸强 要在无识想  结解为清净。
, O# u5 @- N) z, C6 M1 `- X上智厌腐身  危脆非真实 苦多而乐少  九孔无一净。1 a5 A, ?) Y- ~! ]4 O
慧以危贸安  弃猗脱众难 形腐销为沫  慧见舍不贪。
  S7 m3 S6 m8 [5 ^) D, X, U观身为苦器  生老病无痛 弃垢行清净  可以获大安。
$ L# R. V3 u' \& b, p% X. u$ X9 ^依慧以却邪  不受漏得尽 行净致度世  天人莫不礼。! y" P2 A% ~' N& [" M9 E4 _6 _
(一)生死品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 @! @7 O$ T9 o4 U* V: I生死品者.说(二)诸人魂灵亡神在随行转生。
" |( T% k: K5 ?9 r( ^# z' k注:
0 m9 \& ?  ?' e6 M: w( }(一) 下三品晋本品名次第同.余本均缺.
+ q* Z+ y9 q* C  F" H5 D" @(二) 此字依丽刻加.( @% H7 H& w* g4 S6 \
+ |6 d8 L" l4 U# \$ |: B3 Q: U2 {
8 N; {7 w3 N1 k# F% r# `3 _
(一)命如果待熟  常恐会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2 W+ B( x' Z! g2 w5 p0 I
从初乐恩爱  因淫入胎影 受形命如电  昼夜流难止.) a9 n6 m+ P/ s  t2 t- [
是身为死物  精神无形法 作令死复生  罪福不败亡.
/ e( t. l$ A9 W' @6 m终始非一世  从痴爱久长 自此受苦乐  身死神不丧。& a. ~% Q% o8 T
身四大为色  识四阴曰名 其情十八种  所缘起十二。
8 l* E% E9 ]9 ~/ k神止凡九处  生死不断灭 世间愚不闻  蔽闇无天眼。
; _5 R/ `) ^3 D" I# j5 r自涂以三垢  无目意妄见 谓死如生时  或谓死断灭。
& S, E3 R, c4 i识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处 阴行而嘿(二)到  所往如响应。0 r0 f! y6 ^  N: `1 A, k# a
欲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  自然报如影。9 ^  [# \' V$ K3 W$ \4 C, D
神以身为名  如火随形字 着烛为烛火  随炭草粪薪。
# I1 m9 h4 s9 o( p0 t心法起则起  法灭而则灭 兴衰如雨雹  转转不自识。
5 N9 D/ _, i; U识神走五道  无一处不更 舍身复受身  如轮转着地。
0 K/ p. @( k+ K! [) s2 i% S4 [注:
8 L# M: i& V% |! z) d+ C1 k(一) 秦本此章入无常品.
) ^0 h) `, j: \- j(二) 原刻作言.今依丽刻改.晋本作至.& r# l  O/ b* I5 D6 d! m. L

. }  ~7 g& T" v3 j  O
) j7 G: O5 k  E如人一身居  去其故室中 神以形为庐  形坏神不亡。
' _! n# A! z( \8 B) d& f1 F  W精神居形躯  犹雀藏器中 器破雀飞去  身坏神逝生。3 ~6 b. P6 H( k; a1 N4 o
性痴净常想  乐身想痴想 嫌望非上要  佛说是不明。 : f& _0 E& ]; E) g0 ?
一本二展转  三垢五弥广 诸海十二事  渊销越度欢。 0 f6 t& I9 {7 ?# c+ M  \
三时断绝时  知身无所直 命气温暖识  舍身而转逝。# S9 I) ?0 y6 j" f
当其死卧地  犹草无所知 观其状如是  但幻而愚贪。  
. p" s4 t: E# g' m道利品第三十八<(一)十有九章>
9 B! b+ w9 ]& S6 E% \$ p" n道利品者.君父师行开示善道率之以正。
/ Z  C, x, I8 K4 V! [; A  d人知奉其上  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  终吉所生安.
* u( Y5 m, q) X: T) N( }  i宿命有福庆  生世为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从.
) m: y- ?+ |, e- w/ O王为臣民主  常以慈爱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 S* u7 \+ J; O8 a2 }' }" |处安不忘危  虑明福转厚 福德之反报  不问尊以卑。
+ \8 T9 W5 J0 M  h' G注:
  Q/ U3 j: h) h+ k(一)实有二十章.1 |& h3 S1 Z, n! A

9 \/ f. n' L3 G  A5 d4 ~
5 k% U; J( x' \1 L% E夫为世间将  顺正不阿枉 心调胜诸恶  如是为法王.
* \  C: l  p" ]5 f) K- w8 P  a见正能施惠  仁爱好利人 旣利以平均  如是众附亲。
" U  h( B, T" s# J如牛厉渡水  导正从亦正 奉法心不邪  如是众普安。
- @* }  J& z3 C% R, ?勿妄娆神像  以招苦痛患 恶意为自杀  终不至善方。, G7 v# S1 }, B' e8 A5 i) f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见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B( d, O8 p. A8 a# y; E5 A8 O8 E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龙邪毒害  不犯持戒人。6 f# |6 ]* W$ w. A( d
无义不诚信  欺妄好鬬争 当知远离此  近愚兴罪多。$ @4 k2 B+ w, g0 G+ R8 j: H' v
仁贤言诚信  多闻戒行具 当知亲附此  近智诚善多。; t" o+ l# {4 X1 v
善言不守戒  志乱无善行 虽身处潜隐  是为非学法。
0 E& ~9 c0 O& q" h(一)美说正为上  法说为第二 爱说可彼三  诚说不欺四。
- Q" _) t" A. j/ q) s% U; ]: m无便获利刃  自以克其身 愚学好妄说  行牵受牵戾。
$ N5 s$ ~% x6 j8 p( o8 [7 o% ?贪淫瞋恚痴  是三非善本 身以斯自害  报由痴爱生。
* J$ C5 \2 R* k4 m6 J. Q注:
  A- r$ `1 u( H2 [9 H) J# B+ Y(一)秦本此章入诽谤品.% ]$ H. ]; g& Z1 [5 M% M
" x# L6 F, F4 `8 {# p% Y
* f# k, i% B+ W5 L# |% @8 Y
有福为天人  非法受恶形 圣人明独见  常善承佛令。7 `' Q6 \/ a* p6 t- U" J/ A
戒德后世业  以作福追身 天人称誉善  心正无不安。' L- }- i2 r' n
为恶念不止  日缚不自悔 命逝自川流  见恶宜守戒。
" p+ a( v$ _& f' C6 W(一)今我上体首  白生为被盗 已有天使召  时正宜出家。( }2 I. {* q- V9 ~% Q$ d$ E5 Q
吉祥品第三十九<十有九章>
( O$ G( a, G: J& t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
# E5 }0 r3 n" j2 R佛尊过诸天  如来常现义 有梵志道士  来问何吉祥.
1 z2 p) k7 |2 D于是佛愍伤  为说真有要 已信乐正法  是为最吉祥.
7 I8 q6 K1 K- J, M! I- o8 d% G. ^3 k若不从天人  希望求侥幸 亦不祷祠神  是为最吉祥.
. ~: D) c, J  v友贤择善居  常先为福德 勑身从真正  是为最吉祥.; @. K4 H% A+ k" ]! r
去恶从就善  避酒知自节 不淫于女色  是为最吉祥.' z- ^5 c  _" L2 J4 j: a5 k
多闻如戒行  法律精进学 修己无所争  是为最吉祥.
9 o  I* i3 ?9 D( x注:
7 c7 A* l; ^! o# V" r$ H$ B(一)原刻作是.今依丽刻及晋本改.3 ^7 C( ^5 }1 U: U/ `0 p; M' f
: m0 ^; Z" A3 E) J, t0 ?3 f

0 F' D( v0 o/ h7 l; _5 ?; x; y- A居孝事父母  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之行  是为最吉祥.
1 m4 Z  P6 ]& f* }1 o3 h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复 以时诵习经  是为最吉祥.0 F7 Y5 F4 M- y: D
所闻当可忍  乐欲见沙门 每讲辄听受  是为最吉祥.  N  g0 l" ?: L
持斋修梵行  常欲见贤圣 依附明智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5-3 19:18 , Processed in 0.0892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