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26 20: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算有过失。这是第五。: W/ Y* H' X, h
第六是障随行心:这个障随行心是什么呢?就是欢喜说话。这一个寮房里自己住,没有人说话不行,我要到别的寮房去串寮房,同那个人谈谈话。那个人烦了,我到第二个、第三个……常常和人谈话,这叫障随行心。这个障随行心呢,如果和人家讨论佛法,能增长自己的智慧呢,那还可以。如果只是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就是空过光阴了,还打搅别人,那就是有过失了。这就是六种心,从这六种心来观察自己有过失、无过失。
0 [0 c3 S0 S+ ^& Q& c% j% O: h; k这下面说六处,「六处摄行」,实在是我们学过了,就是前面那个〈施品〉有说过这个事。六处是那六处呢?第一个是自己,第二是他人,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就是财衰、财盛、法衰、法盛。这四个,加上自、他,就是六个。这个财衰,就是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事情,应该得而不能得,生活困难,这是财衰。财盛,那当然就是衣服、饮食…这一切的你很丰满、很丰富,那么这是财盛。法衰、法盛呢,就是于佛法不能闻思修,不能够闻,也不能思惟,也不能修学止观,就是法衰了。法盛,就是能够听闻佛法、能学习佛法,而也能够专精思惟,也能够修学止观,使令自己在佛法上很有成就,那叫法盛。, F( [- z( [& K0 d" g' ]
这个财盛和法盛里面,也不能够没有财,也不能够没有法,没有财、没有法都不行;财也要有,法也要有。但是其中的关系呢,就是我作这件事能令你发财,但是使令自己的闻思修不能成就了,就是法衰了,菩萨不应该作这件事。菩萨如果说是,我本身的佛法很盛,闻思修都能够作,我自己学习佛法,法盛,我叫他人发财。叫他人发财也是好事,但是因财而令法衰,也不应该作,不应该作这件事。说是我因为令你发财,使令我的法也衰;而你发了财以后,你的法也会衰,菩萨不应该作这件事。这件事我们想一想,我们天天作的事情都是发财的,而自己在佛法上一点没有成就,这是佛所不同意的事情,佛菩萨不同意这件事。; h9 K, N, r" y( R" M' Q
说是我们发财也可以,但是法不受影响,那样可以发财,也是可以发财的。说是我自己也是发财,我也令别人发财,这件事也是可以,但是问题就是在这里:如果因财而失掉了法,不应该作这个事。从这里去思惟,可以知道什么叫做有失?什么叫做无失?什么叫做有过失?什么叫做无过失?若是我们有些人呢,反正寺庙里面有一个住持,然后我到那挂单,反正也没有财,但是也没有法,这件事是有过失?是无过失?或者只是有财而没有法,这件事是有过失?是无过失?
( s. z* E9 Z. t, r所以这上面说:「四者、常应遍知有失无失。」若是我们初开始接触佛法的时候,感觉到应该修学圣道才能了脱生死、才能得涅槃。但是出了家以后,这件事忘记了,不作这件事,不作这个修学圣道、得涅槃的事,是对是不对?所以「常应遍知有失无失」,应该知道这件事。这是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在这里开示我们,我们有这个想法,有的时候反省自己,可能会想到这件事。如果完全不想这件事的时候,我们出了家以后,自己会知道这样反省吗?我看不知道这件事。4 M" ^3 K; Z, w d
* b6 q# e6 y: N7 _9 Z* v1 l! w五者、一切所作若行若住诸作意中,大菩提心,恒为导首。
+ \) Y7 K4 R" ~* N. k/ `这是「常所应作」,还有这么一条。「一切所作」,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不管你是布施,你是持戒,你是忍辱,你是拿一杯水供佛也好,或者烧香也好,礼拜也好,或者为别人做种种事情也好。「若行若住」,或者是在走路,或者是不走路,坐在那里。「诸作意中」,各式各样的作意中。这个「作」是生起的意思,譬如你现在修奢摩他,但是应该要修毗钵舍那,你要作意才把毗钵舍那生起,在你心里面才能建立起来。你现在修毗钵舍那,可是应该修奢摩他的时候,你要作意,就是要把奢摩他的作意建立起来,叫做「作意」。
, ]( I' H2 ]/ U$ y" |就是不管你是修福也好,你是修慧也好,利益自己的事情也好,利益他人的功德也好,「大菩提心恒为导首」,这话怎么讲?就是为得无上菩提,我要供佛一杯水,我在佛那烧一支香。我现在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现在发心要念《华严经》、念《法华经》,为什么要念《华严经》?为得无上菩提。「大菩提心恒为导首」,以这个作前导。「以大菩提心为前导,以无所得为方便,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这是《大般若经》的三句话。你要这样子,常常的使令大菩提心现行,你要常常这样作。不要说我只是念《金刚经》,就是这样念,然后没有大菩提心为前导,不应该这样子,那个情形就不同。譬如说有个乞丐他来要饭,我给他,也是以大菩提心为前导,你也要这样做,那就不同了,那个性质不一样。
0 X @* p; ]/ P0 m6 b [0 \" Y( ^ C/ _) W: D% A( N" D6 O
申四、结
4 K+ z) c' H8 y; h3 G如是五种是诸菩萨常所应作。
& i$ {/ o! r9 M8 v3 k/ N这五样事情,菩萨常应该作这五样事情;你常常应该作,你不应该不作。
6 C5 [* N) j, X未五、建立最胜 (分三科) 申一、标
$ j8 t+ y+ C- a m又诸菩萨有十种法,一切菩萨许为最胜特为第一,建立在于最上法中。
9 Z o4 c$ D- v% r, C/ h# _这是第五科,前面是第四科「常所应作」,现在这是第五科「建立最胜」,你建立的这件事是最殊胜的。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 i1 H% H, D0 w: T( T: a有十种法,一切菩萨都同意这是最殊胜的,是特殊的功德,是第一的。「建立在于最上法中」,所以自己的身口意常常的成就最胜法,在这个范围内有所成就。$ Y0 A$ K4 O0 K8 E" c( v( m
这是「标」,下面是「征」。
7 `( V8 ~& p( W" u8 ]
/ @5 A3 u0 X3 J7 I申二、征' q9 c l9 f T- U) G4 Q! M! g
何等为十?, i4 B! d+ _) E
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分十科,第一科「菩萨种性胜」。" e0 Y) V' b' l; J2 G7 P
4 O! f Z: r7 C& A$ @申三、列 (分十科) 酉一、菩萨种性胜
3 _. x( P0 |8 w& {0 I. {# x0 O4 n一者、菩萨种性,诸种性中,最为殊胜。" y- E0 a1 J0 ~* Q
这是在种性这一方面说。若是在种子的阶段,我们凡夫不能知道;若是它现行了呢,我们凡夫就可以知道,「喔!这个人发了无上菩提心了,他能够作种种功德」,那我们就看出来。说这个人有菩萨种性,说这个人有声闻、缘觉的种性,有声闻种性,有辟支佛的种性。说这个人只能作人天,他不能修学三乘圣道,那这个人就是人的种性和天的种性。「诸种性中,最为殊胜」,诸种性就是五种种性:一个人种性、天种性、声闻种性、辟支佛种性、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就是佛种性。这五种种性,叫做「诸」。这么多的种性里面,最殊胜的就是菩萨种性。因为他能够广度众生、齐成佛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