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23 16: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这是他一生的流年。1 R! ^& g- [5 x6 D- t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P+ G( @! T+ L$ S! s0 a
“悬”就是他算定的。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丝毫不差。这里面有个插曲。1 U0 i6 ~( o7 B# [7 J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6 ?8 j& g: i! q% q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费生。他要领多少米粮?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换句话说,他从廪生就升到贡生。
j: W+ d% r" |: _: }. q【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j0 b! `! N- i* s1 |
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补贡生,那就是出贡。他心里就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对?这个算的就不对。
" X/ z' f1 e( L)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3 T6 M3 @3 D) Y1 j% l8 x
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 L# F) x- ^, j
【直至丁卯年】3 ^' Y& O# g3 i, H8 _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三岁才当上贡生。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直到丁卯年。1 P5 h, u, ?$ i" w V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 i& w8 {- F7 J8 n# f( V
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闲暇之中,把从前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突然之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叹说:这五篇,他做的这五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议。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于皇帝的奏议。% {/ w! X, a& \6 t, h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 L, _/ E, ~+ e) i$ z% \“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于理论了解得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5 p% d9 x; a. N% [ d/ C
【遂依县申文准贡】
+ ]9 P" [) _$ _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1 h6 l% B, K; |4 L9 d9 F7 b' B【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3 O0 C1 M3 Z2 D: g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
$ w* N7 P* a. ^; k, M4 v) j' N0 W/ I【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4 |. P" ?- u3 ^7 Y7 c: b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准凡夫。我们作凡夫都不标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求不到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哪里求得到?, y% J/ t3 {- n9 c5 b3 g' [( J: I; W
【贡入燕都】+ I% c4 @' Q* {; C$ e' o
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里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 y. p$ e+ W4 n7 d7 }8 J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 U& [) `" `( J* Y7 P8 V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1 ~ f' \7 \+ S$ r
【己巳归】6 f A6 N7 n' Z1 B; S% G$ A
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 s# `# g8 E- X7 e1 F4 v/ E2 O* i% i
【游南雍】3 y; O9 K& C7 ]0 S' s3 }* {, Q" N% q
这个时候了凡先生三十五岁。“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可见得他调查,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 ^, P9 e1 @5 a6 v: |
【未入监】2 y. A- ~1 ?; t: d( {2 f3 l: j
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7 I. L3 A5 t6 ?* [8 p# I7 {
【先访云谷会禅师】 S; J$ f; ^% s& d7 U, H
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大了凡三十四岁。了凡三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 I+ J) K' l4 Q2 e4 }9 ^3 n& z
我们在后面传记里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等于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以后他确实成就了。开悟之后,他在寺院里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复。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他介绍另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道场复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岩’。人迹罕至,他一个人在那边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岩,一定在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只有七年。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岩。% z: E, |; f- ]; ]- N% W- x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里,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 b; {+ c3 B* J/ H- B& H
【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4 s% ~+ j! A: L跟了凡先生,他们坐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一句话没说。" k! p6 t; v5 p, L f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9 e( ~$ ?( D, o' ~) x
特别是修行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别、执著太多,这个心定不下来。
2 l% A/ T/ L4 E1 u, S: I$ s【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I f5 |/ }/ b0 }3 P; D
你很奇怪!你在这里坐了三天,我“不见起一妄念”,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什么缘故?云谷禅师好奇!平常很少说话,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的话,不容易,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x* N0 Y( o; z- R)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 c5 t( T2 C! Y3 L0 J我早年念到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是标准凡夫。也不错,一生按照命运去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