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909|回复: 4

修行人转世的公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9 16: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行人转世的公案

" \1 Y+ [! ?9 K- Y e1 z7 T8 ~

 

( Y$ ~1 w" d! z2 O3 S

---因果轮回---

( K0 p" A+ s4 g! Y9 T

 

0 W9 z+ o, }9 v) Y+ t" x8 M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禅门以净土为归宿。
        ——百丈清规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永明寿禅师

. [2 A; b; y ^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第四日。说成佛大因果并略释《四料简》要义)

( o6 A- q. D1 A1 F+ S

   佛法修持之要,不过禅、净二门。禅则专仗自力,非宿根成熟者,不能得其实益。净则兼仗佛力,凡具真信愿行者,皆可带业往生。其间难易,相去天渊。
  故宋初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四料简偈》,俾知所趣。其偈曰:

0 ?$ g' ?4 ]$ z3 L- U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 ^- u+ E0 Y+ l, d, A* K

   此八十字,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学者即生了脱之玄谟。阅者先须详知何者为“禅”,何者为“净土”,何者为“有禅”,何者为“有净土”。“禅”与“净土”,乃约理约教而言。“有禅”、“有净土”,乃约机约修而论。理教则二法了无异致,机修则二法大相悬殊。语虽相似,意大不同。极须着眼,方不负永明之婆心矣。……(略)

* k+ t- h+ e7 P j6 F* I: l, I9 }

  永明禅师,恐世人未能将禅、净之真义,观察清晰,故作此偈以明之,可谓迷津之宝筏,险道之导师,厥功伟矣。良以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兼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世人不察,视为弁髦,良堪浩叹!今人每以话头看得恰当,临终去得好,便为了脱。不知此语,乃未开正眼之梦话也。兹引数事为例:

" s& R [0 u& [3 b" v4 I& ~

  如清乾嘉间,有三禅僧,为同参。死后,一生江苏,为彭文章;一生云南,为何桂清;一生陕西,为张费。三人,唯彭记得前生事。后入京会试,俱见二人,遂说前生为僧事。二人虽不记得,一见如同故人,成莫逆交。殿试,彭中状元,何榜眼,张传胪。彭也放过主考学台,然颇贪色,后终于家。何作南京制台,洪杨反,失南京,被皇上问罪死。张尚教过咸丰皇帝书,回回要反,骗去杀之。此三人,也不是平常僧,可惜不知求生西方,虽得点洪福,二人不得善终,彭竟贪着女色,下生后世恐更不如此生矣。

0 ~1 I5 K9 L- z

  又,苏州吴引之先生,清朝探花,学问、道德、相貌俱好。民十年,朝普陀,会余,自言伊前生是云南和尚。以烧香过客,不能多叙,亦未详问其由。十一年,余往扬州刻书,至苏州一弟子家,遂访之,意谓夙因未昧。及见而谈之,则完全忘失了,从此永无来往。迨十九年,余闭关报国寺,至十一月,彼与李印泉、李协和二先生来。余问:“汝何以知前生是云南僧?”伊云:“我二十六岁做一梦,至一寺,知为云南某县某寺,所见的殿堂房舍、树木形状,皆若常见,亦以己为僧。醒而记得清楚,一一条录。后一友往彼作官(张仲仁先生尚知此人姓名),持去一对,丝毫不错。”余曰:“先生已八十岁,来日无多,当恢复前生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负前生修持之苦功矣。”伊云:“念佛什么希奇?”余曰:“念佛虽不希奇,世间无几多人念。顶不希奇的事,就是吃饭,全世界莫一个人不吃饭,此种最不希奇的事,汝为什么还要做?”伊不能答,然亦不肯念。伊问二位李先生:“君等念否?”答曰:“念。”伊仍无下语。至十二月三十夜,将点灯时去世,恰满八十岁。此君前生也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寿命。今生只尽伦常,佛法也不相信了,岂不大可哀哉!

% L5 C8 Z5 i+ [8 _, J0 J' f1 l

  然此四人,均尚未有所证。即已有所证,未能断尽烦惑,也难出离生死。如唐朝圆泽禅师,晓得过去、未来,尚不能了。况只去得好,就会了乎?
  唐李源之父,守东都,安禄山反,杀之。李源遂不愿做官,以自己洛阳住宅,改做慧林寺,请圆泽做和尚,伊亦在寺修行。过几年,李源要朝峨眉,邀圆泽同去。圆泽要走陕西,李源不愿到京,定规要由荆州水道去。圆泽已知自己不能来矣,遂将后事一一开明,夹于经中,尚不发露,遂随李源乘船去。至荆州上游,将进峡,其地水险,未暮即住。忽一妇,着锦裆,在江边打水。圆泽一见,双目落泪。李源问故。圆泽曰:“我不肯由此道去者,就是怕见此女人。此女人怀孕已三年,候吾为子,不见则可躲脱,今既见之,非为彼做儿子不可。汝宜念咒,助我速生,至第三日,当来我家看我,我见汝一笑为信。过十二年,八月十五夜,至杭州天竺葛洪井畔来会我。”说毕,圆泽坐脱,妇即产子。三日,李源去看,一见,其儿即笑。后李源回慧林,见经中预道后事之字,益信其为非平常人。至十二年,李源预到杭州,至八月十五夜,往所约处候之。忽隔河一放牛孩子,骑牛背,以鞭打牛角唱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易性常存。”李源闻之,遂相问讯,谈叙。叙毕,又唱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
  此种身分,尚了不了。况只话头看得恰当,去得好,就会了乎?仗自力了生死,有如此之难。仗佛力了生死,有如彼之易。而世人每每舍佛力而仗自力,亦莫明其妙!今二语为之说破:只是要显自己是上等人,不肯做“平常不希奇的事”之知见所误也!愿一切人,详思此五人之往事,如丧考妣,如救头燃,自利利他,以修净业,方可不虚此生此遇矣!
http://www.jingtu.org/ygds/

- @6 z/ ?5 u, i1 T0 [0 x) p" E0 M

释昌臻法师开示
净土是二力法门,是易行道。正如印祖所说:“禅净两宗之间,比较其难易,则有天地之别。” “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 (印祖文钞 复吴希真书)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录》中,引证清末前世为禅僧的彭蕴章、何桂清、张费三人今生享大富贵,广造恶业,终归堕落。以及民国初年自知前世为僧的清末探花吴隐之,不屑念佛,甚至连佛法也不信的事例。启人深省!所以明代高僧莲池大师说:"我观察历来才华出众的富贵中人,前生多是僧人。……可是,投胎后便迷惑不知回头的,占十分之九;不辜负前世因缘的,占十分之一。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五浊恶世,退缘太多,贤达的人,也在所难免呀!如戒禅师身后是苏东坡,青禅师身后是曾鲁公,哲禅师身后,贪恋富贵,苦恼更重……古今来的善知识,劝人舍离五浊恶世,求生西方净土,正是这个缘故。" [莲池大师《往生集》卷三]

8 M) O3 Y# Z, I( R& B

   净业修持的纲领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真为生死",修行的目的,必须真实为了脱生死,而不是为求消灾免难和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净土是大乘法门,必须发度众生的大愿,方与弥陀愿力相应。要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才叫"老实念佛"。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达到"求生净土"的目标。这就是学佛的捷径,修净的纲领。

8 h8 I. I3 V7 c; h' h% B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始终贯彻、反复阐明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恳切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奠定做人的深厚根基;在此基础上,持戒修行,了生死,出轮回,才有可能实现。在选择法门上,肯定地指出末法众生,只有修净业,是最稳当、最直接、最契时、最契机的法门。印祖一生,再来示现,悲愿度生的本怀,在这几篇开示中,和盘托出。言语平常无奇,句句切实可行。我们果能反复学习,深入领会,依教奉行。现在就能消除业障,息灾免难,增长福慧,所求如愿;临命终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现前,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净土,一生了脱,永不退转。 

5 K1 L- a+ f* }2 ]8 x4 L$ e1 @& K

莲池大师 《竹窗二笔》

E" _+ I/ _& o' ]

后身(一)

: T' a- \: V) R7 Z. A

赞西方者,记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苏轼),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业。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愚谓大愿大力,如灵树生生为僧。而云门三作国王,遂失神通;百世而下,如云门者能几,况灵树乎?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展转下劣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 T7 K) I2 l) P3 Z! s

后身(二)
   或谓:‘诸师后身之为名臣,犹醒醐反而为酥也,犹可也,为常人则酪矣,为女人则乳矣,乃至为恶人则毒药矣!平生所修,果不足凭仗乎?则何贵于修乎?’是大有说。凡修行人二力:一曰福力。坚持戒行,而作种种有为功德者是也。二曰道力。坚持正观,而念念在般若中者是也。纯乎道力,如灵树者置弗论,道力胜福力,则处富贵而不迷;福力胜道力,则迷于富贵,固未可保也。于中贪欲重而为女人,贪嗔俱重而为恶人,则但修福力,而道力转轻之故也。为僧者,究心于道力,宜何如也?虽然,倘勤修道力,而更助之以愿力,得从于诸上善人之后,岂惟恶人,将名臣亦所不为矣。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6 V2 n: U% q) k; W# d/ P

后身(三)
韩擒虎云:‘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荣之也。’不知阎王虽受王乐,而亦二时受苦;盖罪福相兼者居之,非美事也。古有一僧,见鬼使至,问之,则曰迎取作阎王。僧惧,乃励精正念,使遂不至。昔人谓行僧不明心地,多作水陆灵只,虽未必尽然,容有是理。下生犹胜天宫,天且弗为,况鬼神乎?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 F# V+ Z/ N V N& f& w

莲池大师《往生集》卷二

: ]: \0 p# I2 t& W3 k( E

愚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尝疑之。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负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后身为东坡。青禅师后身为曾鲁公。哲禅师后身耽富贵。多忧苦。夫东坡最为亲近法门。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哲老之后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也。然则刘遗民而下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8 o: c/ ? k& ~9 m2 B& ~% l

禅师转世的教训

4 J. t3 F2 h3 o) Y/ @9 O6 \0 g

《龙舒净土文》卷七

6 R/ D5 B! o% _" Z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七 指迷归要
    国学进士王日休撰

6 E2 W. u7 I& O9 |9 O8 @

  参禅者多不信净土,以谓著相。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说甚善,然极不易到,反成弊者多矣。今故详言参禅之弊,且引事迹为证。与诸修行不知其要者,并举而言。故此卷名“指迷归要”。

1 B+ ^+ y8 x2 a& P. J% p; l

    青草堂后身曾鲁公

2 h: n0 F& i: y" B8 V

  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尝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此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尝修福修慧,故少年登高科,其后作宰相。以世俗观之,无以加矣。虽然,此亦误也!何则?此世界富贵不长久,受尽则空,又且随业缘去轮回,无有了时。不如且生西方见佛,了生死大事,却来作宰相。故虽入胞胎中受生,此一性已不昧。所以虽在轮回世界中,已不受轮回,而生死去住自如矣。今未能了生死,乃念区区恩惠,为人作子,则不脱贪爱,永在轮回。其失计甚矣!

0 Q9 p2 H0 ]7 V5 M J. s% e( p

    戒禅师后身东坡

( D2 H: F+ o9 |

  五祖寺戒禅师乃东坡前身,应验不一,以前世修行故,今生聪明过人。以五毒气习未除故,今生多缘诗语,意外受窜谪。此亦大误也。若前世为僧,参禅兼修西方,则必径生净土,成就大福大慧,何至此世界多受苦恼哉!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也。”若果如是,则东坡至此,方为得计。亦以宿植善根,明达过人,方悟此理故也。
   闻鲁直(黄庭坚)前世为妇人,诵《法华经》。以诵经功德故,今世聪明,有官职。此随业缘来者也。若生西方,岂如是而已哉!

) S" a$ q% @2 q- |/ X4 t- q

    哲老后身多忧苦

& Z; D2 i1 M* D! [

  有哲老者,住京师大刹,四十年不睡,坐禅精苦如此。坐化后,纸袄亦烧出舍利。中官有以三十千买一纸袄者,以其有舍利故也。其效验已如此。若修西方,必为不退转地菩萨,即生死自如矣。却来此世界,济渡众生,有何不可?不知修净土,乃生大富贵处,一生多受忧苦。可哀也哉!纵使受大富贵,亦终有尽,依旧轮回!
   或云:“以哲老之精修,今生多受忧苦。何也?”答云:“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永嘉大师亦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以哲老不曾了得生死大事,今世生于大富贵处,乃前生愿心也。多受忧苦者,乃因缘会遇,而还千百世之宿债也。若生西方,则宿债不须还矣。何则?死生自如故。虽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不作济渡,一性已不昧,而超脱三界,岂须还宿债哉?且以哲老之精修,犹不能超脱三界。岂非三界之岸极高,其苦海极深,其波涛极急,故不易超脱乎?修西方而超脱者,伏凭佛力也。有佛而不倚仗,犹穷贱饿人见富贵者而不倚仗。哀哉!

3 ]" m. F) r! h/ @' W4 ?4 t! R7 j

    古老后身耽富贵

0 \/ ~3 B: ?4 S, }. X+ K

  有惠古长老,先住舒州太平,次住浙东大刹,亦名行尊宿也。死而生于宰相家,后生登高科。世固以为荣矣,然此甚失计也!何则?前世斋戒,今世食肉,必以食肉为美矣。前世清修,今世近色欲,必以色欲为美矣。前世恬静,今生享富贵,必以富贵为美矣。譬如入泥,一步深如一步,奈之何哉!
《楞严经》云:“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盖谓所闻之事尽矣,尽闻其不住也。故世间虽享快乐,其如不住何?不住则过去,过去则不能久也。又觉其所觉者,皆归于空,空则无实矣。诚能于此空而觉之,则真觉之诚极圆,而无复坠堕也。使古老而悟此理,必不住宰相家。纵未能悟明真性,且修西方以脱去轮回可也。《楞伽经》谓“世间修行人如澄浊水,澄之虽清,未去浊脚,搅之复浊”,古老之谓也。如生西方,见佛得道,复来生此世界,则若刷去浊脚,纯为清水,虽搅之不复浊矣。故虽名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古老足以鉴矣!

: H1 S# ]& F/ H8 {) P

    西方如现受官

2 j2 E1 ?$ x( O+ n

  譬如人有一官而不受,必欲修学为大魁。其志固美矣,然大魁不可必得,固不若且受其官,一向修学。如得大魁,则若锦上添花。若不得之,不失其为官人。修西方者,且受官之谓也。一向修学者,兼以参禅之谓也。不得大魁者,参禅未悟之谓也。不失其为官人者,直脱轮回,大受快乐之谓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乌有不大悟哉!故西方之说,诚不可废!

$ H# U1 {; l7 |* T

    三菩萨修兜率

2 o4 Y% \+ O6 c M3 m* g$ f

  智者《十疑论》云:三菩萨修兜率。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若云先生兜率见弥勒者,即来相报。师子觉先亡,数年无报。次世亲亡,三年乃来,报云:“天日长。我生兜率,礼弥勒佛,听其说法,即来相报,已三年矣。”问师子觉如何。云:“生兜率外院,恋著天乐,即不曾见佛。”
   且以菩萨而修兜率,犹有恋著不见佛者。此轮回之根本。是知兜率难修有坠,非比西方易修无坠也。
智者又云:有见释迦佛而不得道者。若修西方见阿弥陀佛,无不得道。则释迦佛与阿弥陀佛,其愿力功德、威神小大,固不同矣。故大慈菩萨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念其名号,消一切罪,遂生净土,宜哉!

1 H( t1 W9 o7 V0 W! O

净土决(明 李贽)

[6 z4 C4 @. {) {# p' N

  出自卍新纂续藏经 No. 1157

/ {/ ], e& t/ b1 M9 D# r

  王龙舒大德劝人曰: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往生阿弥陀佛国。”彼菩萨尚欲往生,我何人哉?敢不奉行!略举数条以为证:青草堂后身曾鲁公。喆老后身多忧苦。古老后身耽富贵。皆是不信西方,展转轮回受苦。

- o3 I: V4 Y8 _6 p2 f" g8 B3 B

或曰:参禅固难见性。学仙何如?

% P, u& R9 g/ x6 e

答:不修净土而欲学仙,是舍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岂不惑哉!按楞严有十种仙。皆寿千万岁。数尽复入轮回。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又不免轮回。为着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

: R' |5 G$ L: `

近自数百年来。得仙者唯钟离吕公。岂不闻洞宾飞剑斩黄龙。却被黄龙降伏。及见黄龙禅师。方悟真性了道。遂说一偈云:

) G' Q$ r$ E, j8 z2 T' ^/ U |, H

   弃却瓢囊击碎琴。如今不恋永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 y0 V e, K2 U

又不闻后魏昙鸾法师。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有长生乎。能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云。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魏王怜其志尚。号为神鸾。一日告弟子云。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鸾西向闭目。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由此观之。净土法门。最为捷径。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秘而不传。以谓泄天机而有罪。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直欲度尽众生而后已。是其慈悲广大。非神仙之可比明矣。

9 p" H7 L) z5 n7 A& U

  丞相郑清之劝人曰。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者。未免自缠缚之苦。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若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22 22: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7 14: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10: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如果报什么目的去做 也只能是下品.真正做到无为无味无畏 恐怕谁也做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8 10:39: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jy566378在2008-7-8 10:32:15的发言:
; I+ X5 F- `- x" c0 d

修行如果报什么目的去做 也只能是下品.真正做到无为无味无畏 恐怕谁也做不到

" ]7 D2 O* x. U$ a7 Z% a3 W" }

我们还不如人家的下品。犹如天上和地下。所以,开始修行不要怕有目的,这比不修行甚至作恶又是一个天上和地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23:39 , Processed in 0.0919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