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2 20: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还能闻到佛法?谁也没有把握。由此可知,死魔真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碍,而唯一对治的办法,就是勇猛精进不懈怠。就像佛陀开示我们,掌握今生,在这一生成就了生死大事,自己的生死自己主宰,就能得真正的大自在。$ \6 G- u; b; }! |5 |$ _
/ _! |3 {% _ w8 ~6 @) l* Q& R4 T8 q
: v+ r4 U0 M: S# P6 e# u; Z
9 X! Q6 G$ h& k- b/ Y. R第四、‘天魔’:就是欲界大自在天的魔王,他能破坏我们的善法。三界内众生如果信了邪魔外道,就是魔王的眷属,魔王就生生世世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发心修学佛法的人,当我们修持有了相当的成就,即将了生死的时候,天魔必定就来扰乱,使我们不能精进修行道业,这就是天魔。* s; N {/ ^8 P0 \4 x: N4 s
, n) r) L8 I) `0 s2 R
5 ^+ U; p4 A' }8 b3 V3 P6 b9 ^, q7 r0 L% d/ N% t8 {. s! s
‘出阴界狱’的‘阴’,就是五阴,前面已经说过。‘界’就是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属于六尘,六识也是色、声、香、味、触、法。合起来就是十八界。‘界’是界别、界限。因为诸法,法性各有差别,各个不同。比如眼睛只能看不能听;耳朵只能听不能看,......,六根各有所司,各不相涉。色尘只是色,绝不干涉声尘;声尘就是声,也绝不干涉色尘。人们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没有一时一刻不在五阴十八界里面生活的。它们动作的善恶,可以使人升沉,它们动作的结果,可以带给人们苦和乐,人们生死轮回,辗转六道,都是五阴十八界在背后操纵。所以这个阴界好像牢狱,菩萨努力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然后出离这个阴界牢狱之苦。
& |6 C/ p& G0 M# S& E7 w; ^; l; Q5 i5 [
, C4 y! q* |' {" ^# A
- ]; w5 Q& I4 [6 H1 ^
修行人经常有这四种魔的扰乱,一定要把它摧毁降伏,才能解脱自在。所以要以最大的努力,勇猛精进力才能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断诸尘累,出阴界的牢狱,才能了生脱死,解脱自在。, B( Q" X: N% ?: H% }+ l. j+ q" `) _2 e
: k9 `, h" ~7 b% t$ g ) V6 W8 p' c$ h4 Z0 \
, E- |1 s! S$ k3 B- P如果懈怠而不努力用功,是会堕落的。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必须不断的精进,惟有以精进才能对治懈怠,才能破除种种烦恼恶法,摧伏一切魔障,出三界,了脱生死。
7 i( G8 [, i7 x: Y6 @# E4 \
% i8 i. z6 @6 g* w. ?& \6 N( B0 m, Y, ^1 h : S, }' M3 p2 |# k% e" e2 x1 l
3 z1 L/ T7 Y. r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H7 Y1 O6 K7 v
+ U9 ?8 X' ^; F( N6 i+ ?
9 o, d: v2 Q; q/ W H' a$ H
1 d% J( }4 Z- q0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本经所说的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八种事理当中,从第一条到第四条所觉悟的道理,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方面;从第五条到第八条的四种觉悟,可以说偏重于利他方面。无论大、小乘佛法所说的自利或者利他,实际上是分不开的。因为小乘的自利中,也含有利他的道理在内;而大乘的利他,也必须先自利而后利他。所以说,自利利他是分不开的。
2 m4 j1 A: c* s" B: P T( }8 ~* ]( u. H. P6 X! h
# x/ ~* ?0 T' Z& _3 X) S; N7 i
, q0 B& F; P+ x
现在解释‘多闻智慧觉’:这个法门所要觉悟的,是讲有关于众生生死的根本和来源。众生与佛是没有分别的,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有生生死死的业报现象。佛经讲:‘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因为有这种愚痴的业因,所以才受生死流转的痛苦。
! k8 T0 m1 d, e( `+ }, y T) g- N1 f F4 T1 S3 X' t
* Q5 c% s8 m- Z: L. G7 _+ u' c: N$ Z" ^, \8 G* t6 M
‘愚痴生死’:所谓‘愚痴’,就是无明,就是不了解诸法的真实道理,因而妄想执著世间一切都是实有的。于是迷昧因果,而不知有情世间和器世间,都是由业力所感召的,是众缘和合所生的,人生因而迷惑不觉悟,所以说无明。如果把‘愚痴’两个字分开来解释,愚——就是闇昧无知;痴——就是不辨是非道理。由于事理认识不清,愚痴闇昧造作恶业的因,而感受生死的果报;所以轮回六道,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永不休止,永远得不到解脱。所以说‘愚痴生死’。: X7 c' @5 J( V
( @: v+ g; t5 J F8 Q9 i
( Y8 S9 D2 ^0 i: a. J, C* w" M6 `# ^* ?: [% c9 w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广学多闻’是对学问要多学多求,包括世间法在内,凡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都要博学多闻。
+ n& K3 j l' ]3 @% J5 x. W* V0 `8 E
% P/ o9 f- I3 H( k. U: s# p * V1 v1 H$ d: Q2 m# u8 x
, `& `' l7 i' ~2 p2 |这里所说的‘博学多闻’,完全指修学佛法说的。菩萨知道众生在生死苦海中流转,是由于愚痴无明而来,如要跳出生死的苦海,惟一的办法就是破除无明黑暗。要破无明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要有智慧。‘智’是有选择判断的能力;‘慧’是有判别善恶邪正的功用。能够通达世间一切事理叫做智慧。智慧能度愚痴,智慧好比光明,愚痴好比黑暗,黑暗与光明绝对不能共存的。所以菩萨就常常思念,要怎样广学多闻,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佛告诉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要广学多闻。
4 R" b. m l/ O
+ K- q; P" k( P3 p" e: h( o
9 f: G, _0 f% Z4 T' v- u% v/ e. F1 {* Q- R
发心的菩萨,无论是为自己了生死,或者度众生,都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和智慧。维摩经上说:‘多闻是道场,多闻是行政。’普贤十大愿王的‘常随佛学’,都是提示我们多亲近十方诸佛,及诸大善知识,广学多闻清净庄严的正法,以便自利利他,才能趣入佛乘。所以修学佛法的人,绝不能孤陋寡闻,如果孤陋寡闻的话,就不能破除愚痴,而证得清净智慧和成就无碍辩才。
1 x. r6 {: V4 u; D4 t7 ~+ W# [
9 |1 S* D& T$ Z# {6 x0 b! b0 s
1 M- K" w& R2 H& ]2 {0 V2 J4 m2 U* y& F" g0 F( x% A
‘成就辩才’有四种:
6 D- a- |0 l# J" _, X$ X+ _9 X$ _% F5 o) h* N2 |
: r+ Q, p$ n; O. A6 C+ w
# T# A1 q. \" P* z9 W第一、‘法无碍辩才’:对于一切万法的名相分别无碍,是法无碍辩才。 Q8 {1 ]+ \8 S& r
0 {4 j, Q/ z' G, F! o5 P& @ z " H+ q! ]0 {$ s+ X: Y
' {% T" o2 X9 K. \, a第二、‘义无碍辩才’:对于一切法的道理,能明了通达,叫义无碍辩才。
' W, ?& r U& N+ W# t4 p! R+ f. k- l: n3 `, t9 O" [8 f
* f) n: D2 z( }+ `, O
/ O) n; _( L! Z第三、‘辞无碍辩才’:言辞辩说无碍,能使人人都了解,是辞无碍辩才。+ o& C( F& J& g7 m w' @
* N7 P7 p. Z G$ E2 Y) j4 \
]2 Z* r/ k6 e
7 c2 Y4 C2 J X! a: L第四、‘乐说无碍辩才’:对于佛教的道理,能够随顺众生的根机,很乐意为众生说法,是乐说无碍辩才。
0 ]# H" [& ~8 m- B) ]
/ @$ X+ k8 p* S' M8 @1 E / q: G2 n" X6 w8 ~- Q
. s( p c9 X+ L+ m" e) ?& u0 | }2 H这里是说,从广学多闻中,增长自己的智慧,不但可以了解佛法的真实义,而且可以成就无碍辩才,宣说如来的正法,教化一切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因为没有智慧和辩才,说法度众生,不能引人入胜;度众必须还要善巧方便,言词通畅,应机说法。因此,我们要成就无碍辩才,度化众生,就要多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说法一定能自在无碍。
' V# D$ x, x) W; F3 l6 M, N
h/ v- I+ f# D
5 y6 G+ r7 ~6 K; ]: E2 W# z/ {1 z0 q/ Z4 q* r& C" A% u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教化’就是教导劝化,教人化恶为善,破迷开悟。‘乐’就是快乐,所谓‘大乐’,就是出世间的快乐,是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 N: Z* u6 F. O
+ a5 |; D Q! S+ X9 X! T7 p 1 z. t& u4 h; h$ a& P$ h! ~/ C) x
& n; @7 R S. L. B/ r; s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从上面接下来的,就是说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成就无碍辩才以后,就应当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去恶向善,都能得到无上菩提涅槃的大乐。
' |5 ~) { u6 z/ ]
8 ^2 @& f5 V, t4 v
2 n% S( f. B: g4 k# ?: M
* T1 k7 ?' J6 {7 B1 L- L总结以上说明,就是一个真正发心的菩萨,一定是自利而又利益众生,但是众生根性不同,当要教化的时候,一定要善巧方便的去度化他们。教化众生,必须具备‘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这些条件,然后才能应机施教,使一切众生得到无上的快乐。& S+ t( h; k$ M, o
0 X# l5 k- r8 j1 _, @4 }
% |- E% x# O& a8 x9 E# M1 \0 \* P% U6 o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 Z; W" Q% Y' }% A, d4 K0 d/ s0 `! v$ j3 v( v% Y' O
) y% z0 Q/ R. K5 N- R& D2 d: |) F$ Z4 V" _
这一个法门叫‘布施平等觉’,也是诸佛菩萨所觉悟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