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6|回复: 2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第十章净土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29 1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l3 n! g2 o" [6 h/ h1 C. D! U/ u9 a4 t/ O
[弘学居士]净土探微 第十章 净土文化
  F% L0 b$ m$ [* L, t3 O: V  [3 h; E1 e, Z4 l# I

% G# q3 i- E+ a7 n, o6 U净土探微
! ^' F6 M! F" j  N* B第十章净土文化
5 i% p/ `* T: w4 }$ `3 g  第一节净土美术与音乐
% u8 y4 {+ z5 F- U  随着净土思想之发展,净土美术如绘画、雕刻等亦盛行起来。有关阿弥陀佛造像之始,最早出现于4-6世纪初。这个时期的河南龙门无量寿佛就闻名于世。至7世纪,在善导之倡导下,净土宗蓬勃一时,以阿弥陀佛住西方极乐净土为中心主题之净土变亦告问世。寺院壁画,如长安净土院吴道子画之“西方变”;云花寺赵武端画之“净土变”;洛阳大云寺尉迟乙僧画之“净土经变”;敬爱寺大殿西壁刘阿祖画之“十六观”等,皆系名家手笔,今皆不存。敦煌壁画存有不少自唐至宋之阿弥陀佛净土变(第三十三、七十、一一四、一三九A洞)或西方变。其图样,一般可分为阿弥陀佛净土变与观经变相两种,一般西方变通指此二种。前者绘阿弥陀佛说法之西方极乐世界庄严相,后者以《观无量寿经》为根据,背景绘极乐净土庄严美丽之楼阁。中画阿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周围绕以圣众,前景则有莲池。画之左右两边及底部,亦添加经之序或十六观。敦煌一三0洞遗有“九品来迎图”,中亚一带亦有“净土变相”、“来迎图”之遗品。
1 Y1 {/ Z( C( Y! S; K  L! D  所谓净土变相,俗称为净土曼荼罗。指描绘净土佛菩萨,圣众及种种庄严施设等,以呈现净土景象之图像或雕刻。“变”有二义,即①动之义,图画不动而画极乐种种动相,故称变相;②变现之义,绘净土种种之相而令变现。净土变相系由净土信仰之流行而产生,随着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信仰之盛行,亦出现不少种类之净土变。依其形式而异,通常可分为五种:
0 D8 x; O$ p8 L4 h4 o/ F6 Q; f, I  一、灵山净土变。依《法华经》图显释尊在灵山说法之相,又可以分为二类:①依《见宝塔品》画法华会上,宝塔出显状态。如龙门的雕刻、敦煌出土的遗品,以及东域长谷寺铜版千体释迦像。②依《寿量品》画释尊常在灵山说法,诸天人供养状态。如东域劝修寺所藏绣释迦转*轮图,并波士顿所藏原东大寺法华堂之灵山净土变。+ g8 Q* j, _* l- U2 Z  v4 Y
  二、弥陀净土变。依《观无量寿经》显其图像,又名净土曼陀罗或阿弥陀佛曼陀罗图,显极乐世界的庄严眷属。
: l) w4 C& g6 H2 N5 e4 l  三、药师净土变。描绘东方琉璃世界。
0 o; ]8 M8 P) Q3 n- o" z4 `( y  四、弥勒净土变。描绘将来成佛现为补处菩萨之兜率天空。$ Y$ C" T2 H" [
  五、观音净土变。依《普门品》所说救济诸难之相图绘。' R: j4 X" l5 ~! {+ I3 n1 Z
  此外,尚有毗卢舍那净土变;即以毗卢舍那佛为中心之莲华世界;净土变相的密教化之诸种。最流行之净土变相乃阿弥陀佛之西方净土变,我国从隋唐时即甚为盛行。传说善导大师亲自绘有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幅。竺迹着有《善导大师与净土艺术》一文,详细地介绍了净土变相及净土艺术的流衍,书中对现存实物及文献考察研究之结果,可供参阅。
2 R! R3 p2 S$ L1 @5 H* j  佛教音乐在印度很盛行,据《梁高僧传》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仪,以歌赞为贵。”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歌赞梵呗可能随之传入我国。加上我国为传统礼仪之邦,既成僧伽,便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则有赞呗之需。竺法兰和康僧会为南北二派的赞呗祖师,康僧会制《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帛尸黎密多系西域人,他所“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支谦依《无量寿经》及《中本起经》,造《赞菩萨连句梵呗》。还有支昙□传《六言梵呗》,“裁制新声,梵响清美”。这些西域风格的佛曲,都是异国的风味,似缺少广泛流传的条件。曹植制《渔山梵呗》,“创声三千有馀,在契则有四十有二”,佛教音乐由他开始。才逐渐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在一起,佛曲也就中国化了。
6 Z( q0 Y3 f; C* |/ B9 C) N  东晋时确立的唱导制度,为后世佛教音乐的目的、内容、形式、场合的规范奠定了基础。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弘扬佛法,广播教义的途径。《梁高僧传·唱导篇》称他“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齐梁时,佛教兴盛,永明七年(490年)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集京师善声沙门”于一处,专门创作研讨佛教音乐,参加者中,僧辩被评称为“独步齐初”的佛乐家,他所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这次集会,对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梵呗风格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而且素精乐律,他曾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亲制“《善哉》、《神王》、《大乐》、《大欢》、《天道》、《仙道》、《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他亲定的含有大量佛教内容的梁朝雅乐,在隋代曾被视为“华夏正声”,并“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制定隋乐,给中国后世的清商乐和宫庭音乐以深远的影响。梁武帝还创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梁皇宝忏”等佛教典仪,为佛教音乐提供了新的形式范例和演奏场所。他所倡佛典的清乐化,是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标志。
+ j8 C: K& G( ^7 y9 O! X  唐代佛典大盛,俗讲成风,朝廷耽于佛典,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寺院内,净土宗的流行为佛曲的传播与宗教活动中音乐的大量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善导大师传净土法门,倡专心念佛,着有《法事赞》、《往生传》、《般舟赞》等赞歌三卷。法照制定“五会念佛”法规,并着有《散花乐》曲,影响甚远,至今流传的《千声佛》等绕佛之曲,可视为“五会”之遗续。少康大师则更辟蹊径,面向民间,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佛曲。赞宁《高僧传》中称:“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得处中曲韵。”用当时当地百姓所熟习喜爱的音调演唱佛曲,应该说是佛教音乐的一个优良传统,而且延至宋元明清。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说:“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烟》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12: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号唐赞。而南方释子作《渔父》、《拔棹子》、《渔家傲》、《千秋岁》唱道之辞”,从而可以窥见宋代佛教吸收民间音乐丰富自身的情景。明清之际,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8年)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令全国佛教徒习唱,其中大部分曲调为当时流行之南北曲,如《感天人》之曲即《小梁州》,《成就意》之曲即《好事近》等。可惜此书有词无谱,未能流传。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与唐宋相比,从整体上是日趋衰微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衰微的同时,由于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却日趋繁荣。因此,佛教音乐的衰微过程,也可以视为一个与民间音乐进一步融合的过程。
& ^( Z4 [8 R6 W) h" q  第二节净土文学/ c2 s9 [! d. r# e
  佛典“十二分教”中有两部分是韵文,即“祗夜”和“伽陀”。祗夜又称重颂、应颂,是在韵散结合的经文中重宣长行(修多罗)的内容。伽陀又称讽颂,孤起,是宣传佛理的独立的韵文,二者在汉译中统称为“偈”、“颂”或者“偈颂”。用有韵的文体来表示歌颂赞叹本是古印度的传统,佛教徒很重视韵文这种形式,赞叹歌咏是礼佛的需要。我国本来就有悠久的诗歌传统,翻译佛典时,偈颂的传译必然要借用中国诗的形式。但是,这一种翻译的文体,受到原典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又必然与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与表现方法有所不同。自东晋以后,佛教徒中有大批能诗文的人,他们的创作直接受到佛典的影响,写了大量的偈体诗。到了中唐以后,出现了诗僧这样的特殊人物,佛典的偈颂和中国佛教徒的创作,向中国的诗词韵文输入了不少新的表现手法,从而影响到中国诗风的通俗化、诗意的说理化、促进了我国韵体文的发展。
- X1 n/ a* H0 ^* [% \& w  佛门韵文的创作,不仅要有很高的写作水平和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可果创作激情中没有对佛教的感受,也是写不出来的。佛门的诗词有颂赞诸佛菩萨和表达信心的,也有写佛理禅趣、人生无常、山林幽栖、怀人感叹的,亦有不少歌咏净土的诗词广泛统传于民间。这些诗词,构成中国佛教文学的一个特色。
9 l4 E" k6 b7 e$ j% M$ N) l( K: E; u  魏晋以来,是我国佛诗的萌芽时期,净土初祖庐山慧远作《庐山东林杂诗》:
& p/ t8 v( K& [9 m" L) l+ F* c  崇岩吐清秀,幽岫栖神迹。4 G8 z3 i! \" N6 C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5 [0 n3 b; g8 _8 @4 J" A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5 \8 k) _, H( n/ t/ B" t$ E- q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H& E5 k6 R  x. s8 E& i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9 s% K# d! r* U
  敦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 ~! k0 b$ F1 G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 z5 d5 H$ P; ~' ?  }$ s  诗人在对清净佛地、幽闲林泉的咏叹中,透出了悟道的法味,把世间的自然景色和冥冥的神思融合而成独到的境界,是我国佛诗之始。他结莲社,倡导般舟念佛三昧,为王齐之《念佛三昧诗》作序说:“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策其后。以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N) n$ ?& A; {- P& ^- d( F$ k
  佛教自汉代传入,到六朝渐渐兴盛。由于佛教的流行,及佛教各宗派相继建立,具有各种佛教思想的诗词,亦相继发达起来。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缔造者,他写有一首着名的《劝念佛偈》:
5 n  K. v+ r& m' J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v6 u4 H- y( f8 I, c
  假铙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 u  @0 I4 |9 ^  任尔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 X7 _: c" u. f$ M+ J5 G% d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7 |2 {/ i0 X: w" U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着名诗人,是虔诚的佛教徒,晚年居住香山,号香山居士,他着有《净土要言》诗:
  y; b& \6 M1 N: Z  予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 ^# d3 }1 ?" F$ P2 t8 _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9 q1 I4 q' e$ f, k( E- n$ K/ w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H, y7 r! }: l* }: F/ F8 Y/ C6 u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 F; T+ {) k! a9 c/ o; q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f  S3 G7 e6 x! s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 H( D' ^$ D+ H+ F1 J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 |3 ]9 L0 ~7 Z; g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5 b1 H* t3 ?3 U3 ~/ D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0 G/ Q  M4 p9 H, Q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2 P/ A) n! j; M0 _6 L+ `  白居易还有一首《戒杀诗》:% Z( ~9 v. K# f4 M
  谁道群众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 M0 V' d5 v: A' W* G0 T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6 @) S$ z& }1 y  梵琦系元末明初的僧人,他的《西斋净土诗》亦很着名,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d& L% Y; s8 @
  人生百岁七旬稀,回观往事尽觉非,
5 A& J6 z. @0 s- c% `- B- i0 T! v  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
0 J: _) b9 _! ^* j# B, ~" v' R: r  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 _' C1 Y  f2 x, n: @
  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P+ _! r5 @7 t0 q+ s6 b! Y
  省庵大师也有《劝修净土诗》。其一:  b3 Y+ n! D, z! |
  土净能令心自空。无边妙色现其中。, [8 l) w/ `" T6 m1 G4 t. y
  千灯互照身光映,十镜交辉佛土触。2 G# R# G9 b2 `' v
  珠网重重悬宝树,天童历历在华宫。/ ^4 N/ g" Z/ T% c
  龟龄鹤算浑闲事,直得虚空寿量同。
  |8 ~6 i5 ]; k% ?4 w8 p  憨山大师的《醒世歌》为佛门称赞,广为流诵:  m- @( ~; T& J0 g/ \0 V3 ~7 K9 k1 {* h5 \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耐柔和是妙方。
. K% B% s5 e3 F1 V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守分度时光。, M* T3 d, ~- q- l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 D$ s' v5 m  u! b  谨慎应酬无懊悔,忍烦作事好商量。: ~/ k8 b/ A3 d) U0 P/ ?6 q
  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9 n. w* ?, A1 ^$ c
  惹祸皆因闲口舌,招愆都为热心肠。
7 z% f6 h6 x/ n, }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o9 ~. H( C. w# c4 j* T6 g
  谄曲贪嗔真地狱,公平正真是天堂。
) a+ [# ^7 D% b7 W$ p9 d5 A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 X( u+ r+ y- |8 q8 n  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那得越无常。
" T, a  s6 s# i5 c5 @8 G  人从巧诈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B/ U1 u  a. u/ T+ P$ g) n  吃些亏处终须好,让他几分又何妨。
& J7 T0 q* [" K4 \  春日才逢扬柳绿,秋来又见菊花黄。
3 z3 ^9 Z, {( T1 G3 R# J* `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犹如九月霜。" U8 o7 ?4 ~8 u/ z4 f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1 M+ H6 }: X4 W, s5 G2 j/ S8 r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汤。
( D" ~' _, {2 q  生前徒费心千万,死后空馀手一双。
6 {. N: c9 c  F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 Y: t$ C% c" ]4 X. D7 X+ _  劝君切莫要争强,百年混世戏文场。
$ I! c5 X& u' \) M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 l0 F' H& B/ c2 Q+ {% J- ~$ ]  莲池大师有《云栖诗偈》,其中有二种《七笔勾》为人赞诵。《红楼梦》的主题歌《好了歌》,可以从莲池大师的《七笔勾》(其一)中寻到源头:
% ^( |6 L* a7 a, X0 |0 F3 o; J  恩重山邱,五鼎三性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 x* a9 S# L0 F0 d0 v  风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观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6 N, {8 D2 S. Q6 F" |
  身是疮瘤,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12: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放荷叶中,加姜丝,香菇丝、五香末、细盐、匀浇麻油,包裹严密,排在一大碗中,外浇以泡香茹之水,再取一大碗盖上,放蒸笼内蒸之,以水尽为度,食用时用箸夹在小碟内,剥去荷叶。6 X( l8 _) S1 h8 [5 u+ c
  糯米藕
8 g, A5 f9 a: J: O# P  (此宜用红花藕,若白花藕性脆,只可作糖拌藕块、姜拌藕片,或酿什锦藕盒用。)% F: q# A" t4 Y) n7 ]
  材料:红花藕糯米冰糖橘饼桂花酱或玫瑰酱(只取一种)麻油
9 f9 j% [& f" |) ]8 A6 ^3 {7 ]  作法:藕每段切成二寸长,去两头不用。糯米淘净,橘饼切碎末,同与桂花酱调匀,满塞藕孔内。冰糖用水溶解,麻油下锅滚后,放入藕轻轻翻动,使全身沾油,勿令米等倾出。然后放入糖水炖之,以汤成膏,藕烂为度。
5 y7 m3 x( w5 X" V7 C. T1 Q, e  蜜炙莲子
0 o6 g$ M" p9 N1 c/ T& i4 @" w  材料:莲子麻油蜂蜜
5 U' a$ c4 h9 m# f: o, R  作法:先将莲子加水发开,再用滚水淘去碱气,放一大碗内;一层莲子,一层冰糖,铺八分碗备用。锅中下麻油,炖开后,将锅离开火炉,俟油滚少落一、二分钟。下蜂蜜,搅匀,浇入莲子碗内,上盖大盘,入笼蒸之。食时翻转碗盘(即盘在下碗在上)去上盖之碗,乘热食之。/ s& P- W: y) R8 Y
  赞曰:4 ?. e2 Q3 y  k; Y" T
  莲邦风味香且甜,衣食行住随心圆。) p( ^& f3 U1 e; r3 n" j4 ]
  不闻不见毫发苦,光寿矢量年复年。
/ e+ Y* J  A( t$ H9 ]9 Z6 p8 m  李炳南老先生的两个世界的味道的菜谱,是素食文化的升华。佛教寺院一般的素食菜,乃是花生、雪豆、豆腐、白菜,萝卜、土豆、粉条等原料及香麻油烩煮一锅,美其名曰“罗汉菜”。而素餐馆的素肴,则全素而以鱼、鸡、鸭……等命名,形象逼真。虽然如此,但总不如李炳南老先生的命名有意义。笔者认为,佛教素食的命名,应该取掉以荤菜命名的惯例,而别开蹊径,效仿李炳南老先生,使素食文化更与佛教文化相融而为一体,方能更显出他独特的魅力。
: g# t4 k* x4 A+ z: d8 v9 C
  P& l% ~# i8 V3 L; {9 W# b4 t- q: }" g  g* u6 a

+ J% G- @; n% d4 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4 03:54 , Processed in 0.0755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