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8 19: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着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 t* v3 K: Z5 A* _# n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8 D4 s n$ i: S5 \; O. w% k9 i( _
戊三、成就众生 分二 己一、现生成就 分二 庚一、无住生心 分二 辛一、一切无着 * _! p$ I7 y' f: r: b
经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
7 K, m: |. |) J$ ]解「聚落」即村落,即今之乡村居民点。「着」者,执也。有所执着,则难离舍。今无所着,故皆可用以布施。6 o4 L$ B9 i( O6 x4 L
辛二、六度化众
: O7 O5 B6 F6 q+ x$ g经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B5 U2 k" p( `* U1 R6 b4 s
解于布施下,续戒、忍等五度。因诸度咸以无着为本。是即《金刚经》宗旨,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法,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此六度,乃菩萨究竟自他兼利之大行,能到涅盘彼岸。菩萨自行此法,亦以此教导利益众生。故续云「教化安立众生」。《会疏》释曰:「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盖大士以六度教导与摄受众生,使之转恶成善,发起大心,安住正道。此道非是小道,盖为「无上真正之道」。「无上」者,无有更能胜过之者。《净土论注》曰:「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又《华严大疏钞十三》曰:「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真」者,真实,无迷无妄。「正」者,于理无差曰正。又无邪无曲曰正。又禅门解「正法眼藏」中之正字曰:「正」者,是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云正法眼。「道」,一者,以能通为义。《俱舍论廿五》云:「道义云何,谓涅盘路。乘此能往涅盘城故。」又《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二者,涅盘之体,排除诸障,无碍自在,谓之道。《涅盘无名论》曰:「夫涅盘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由上可知,道者,通至涅盘之路,又即是涅盘也。综上经论,「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者,真正者,真实无差也。无上者,此道穷性尽理,更无有能过之者。大士教令众生,登涅盘彼岸,安住涅盘道果。! H# ~8 e' x- u( {5 Z8 y$ p
下明,由于如上之殊胜妙德,而感如下增上胜果。' R$ J- `: m3 g( [+ D& x. A. L
庚二、酬因感果 分二 辛一、福智 . H8 w- J* W/ T* A6 M) P
经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1 U0 ]* y Y8 w2 u6 z' Z5 X解「如是诸善根」,指上文积功累德之种种善根,是为能感。感必有应。果必酬因。是故法藏菩萨感得胜果。生生世世,所生之处,均得如下文所得之妙果。首云「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者,《笺注》曰:「累积珍宝之库藏也。妙法能济众生之苦厄,故以为喻。」「发应」者,相感而自然开发也。《会疏》曰:「菩萨于多劫积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宝藏涌出应其德。」6 o6 v) t- r; M: g" B# W# G R+ f1 d
辛二、感果
0 p2 D/ D" ?1 s经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 _5 _/ C- D \4 \* X解「长者」,乃印度古时,对年长并具德财者之通称。《法华玄赞》云:「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年)迈财盈,名为长者。」「居士」者,在家修佛者之通称。《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蕴,音同“孕”。积聚)德,名为居士。」又《会疏》曰:「姓贵位高,大富年耆(耆,音同“其”。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是名长者。多积财宝,深归佛乘,居家丰盈,名居士。」「豪姓」,指名门、望族、大姓、贵家(如乡里之贵者,称乡豪)。「尊贵」,指高官显吏。「剎利」,梵语,印度四姓之第二。具云剎帝利。据《西域记》义为王种。即今所谓王家贵族。又《智度论卅二》曰:「剎利者,王及大臣也。」二义稍违,或古印度大臣多是贵族欤(欤,音同“于”。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国王」者,一国之主。「转轮圣帝」,或称转轮王、转王。身具卅二相。即位时从天感得轮宝。轮有金银铜铁四种,依其次第,统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如金轮王领四洲,余依次例减。《会疏》曰:「转轮王者,四洲之主。由轮旋转,威伏一切故。」「六欲天主」,乃欲界六天之王。六天者,(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化乐、(六)他化自在。「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梵天总指色界诸天。' E$ G5 R- y4 k1 \1 U1 Z- r
己二、多生成就 分二 庚一、上供 $ l' K `% M/ L: F
经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 j" x8 c6 L* n" c1 d" ]' g解以上盖表菩萨以善根力,感得生生尊贵,德高望重,财富充足,乃至或为人王,或作天帝,上宏下化,能满所愿。更以善根力故,大愿力故,常得值佛,「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作功德,无量无边,「说不能尽」。
, _* A" a9 Q: \. \7 {庚二、下化 分三 辛一、妙香普薰
6 }1 h7 Y% [2 G; A& A经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 f1 z) J" L; @( K+ V/ `解大士广修不可思议普贤大士之德,故其胜感,亦不可思议。首云「身口常出无量妙香」。「旃檀(旃,音同“瞻”。旃檀:又名檀香。最上等的香)」者,乃印度香木之名,我国所无。译作与乐。据《慧苑音义》此木有赤白二种,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故名与乐。「优钵罗」,译为青莲花、红莲花。其花香气芬馥。《慧苑音义》曰:「优钵罗,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喻之。」大士身口常出妙香,是乃戒德之所感。《观佛经三》曰:「常以戒香,为身璎珞。」又《戒香经》曰:「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沈檀(沈,同“沉”。沈檀:指沉香木和檀木。二者均为香木)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本经曰:「其香普熏无量世界。」故知其香应是戒香也。
1 a" ?. ^& e! i8 Y1 P辛二、随类现身
6 S1 M b! L0 ~1 A7 U; g, M经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1 c ^8 I2 q4 q9 H
解「端」者,端正。《魏译》言「容色端正」。「严」者,庄严。「三十二相」,就佛丈六化身而言,则有三十二相。若就报身,则有八万四千相。「八十种好」,指八十随形好,此亦就丈六之身而言。若是报身,则有六十四亿一千六百万随形好。《观经》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又《法界次第下》云:「相好乃同是色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