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3|回复: 1

仁俊法师:生命可贵作业必慎(因果不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5 13: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W# G  |7 H: |$ A1 x) u

7 o. L% G9 P4 m3 F; d生命可贵作业必慎5 a- _$ z8 k% Q6 i3 f' H
: Q8 f) P0 B0 O$ P# ~

$ d: d7 P! j% K" T仁俊法师著. B1 r$ e& I" C( s/ I
1 u( c/ `8 [) A, O. V* D

- Q8 [) g% ~1 {% `人类对一切事物尽管好恶不同,但对生命总是最爱好的。生命虽然有生灭的,但却有三世相续性:向前看,它承受著无限复杂的业因影响;往后看,它开展出无限复杂的果报事实;从现在看,它正从无限复杂的意志中创造一切。宇宙乃是纵横无垠的生命轨网,这轨网中驰骋著无限的生命活力,就中人类的生命活力比一切动物都格外强大。人类善于运用生命活力则相安,否则,就相冲起来。因此,人类不应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更应重视由运用生命力所得的结果而详加审决。: v& O, F6 K/ H+ o
7 ]4 ~( c3 u% r9 \3 g. E' c* }

' k! R" h, m& g: T: t: ~5 r' n0 x6 P2 I1 f) v4 F& I
宗教家最重视生命问题,运用其无限心智,总是为著揭开生命之谜。世间宗教对生命的来源,大致都认为是从天生,或从神生,我称之为祂给生命观。祂们著重在找出产生一切的实因,肯定著这实因能生一切,在所生的一切中,莫不从人类开始说起。天神是生命的起源,人是天神的后裔,借父子的名目稳建宗教的情操,这不但是情的感引,实是为著说明生命的由来和著落。信奉祂给的生命观,都虔诚地肯定生命不灭,灵魂得救。生命的升堕操之于神,而不操之于己,这样,人就成为神的傀儡,不能把握生命了。
7 _8 `4 p3 h  u1 \2 H' T2 g# N" s% ~- e2 Q* Q
. O  b4 |' I: w' A" l

/ r8 o1 S( r, T佛教主张自造生命观,与祂给生命观恰好相反。从缘起假我上建立的生命观,绝不承认有一能生生命的实因,只是寿、暖、识的综合作用。此三者中识是生命的主体,余二是识受生的凭借。依一分经说,识决不会消灭—l—‘真识不灭’,它像相续的瀑流永远奔泻不已,这象征著生命的延续无尽。不常不断的三世生命观,最不易为‘顺世’者所信受。用肤浅的现实眼光看生命,对它的含蕴力、演化力都不能测其究竟。否定过未,只谈现在,纵然肯定人生价值,发挥人生德能,其实太有限了。柲奥而难以索解的生命问题,世间智者只有以‘罕言命’的态度了之。后来虽也谈到‘命’的问题,总是同天连在一起说,对现实而难知的生命底蕴却不十分措意。把命看得太高玄,不一直从人生上说明它,有敬畏心的存著对天负责的观念;存诈术心的就以天命为护符;存杀夺心的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天命,逞心快意的砍斫一番。中国固有文化对生命负责的一面说得不够明警透辟,一旦时代思潮涌入或内部变乱蜂起之际,群心真空,作其渗透,受其鼓动,与此颇有关系。中国人的善恶观,不专从自身上著眼,而是‘近在自身,远在子孙’(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下,造成‘族诛’的惨酷滥刑),自身同造的业,现在没有受到报应,就推到子孙身上,这叫做自作业他受报,与因果律根本不合。因此,有的人只要有了儿子和钱的话,老了就预备纳福,对未来的业报和生命很少顾虑到,大都存著「罢了吧’的念头,这是由‘静’而‘断’的生命观。西方民族则不然,在宗教的信奉下,以上帝为第一,以生天国为最高目标,儿子和财富在他们心目中看得并不太重要。一切努力都为著生天的准备,愈努力愈有生天的把握,对养老与纳福看作是不光荣的事。罢了吧的观念他们是最讨厌的,这是由‘动’而‘进’的生命观。虽然他们的生命进展到某种阶段——生天国享欲乐就认为满足了,但对未来的生命总预先有一番充分准备。西方宗教对过去生命虽不承认是自造的,但对现在和未来的生命却看得极其重要;对未来生命又比现在生命看得更重要。这是以现在为过渡而以未来为归宿的生命观,比中国人只著重现在而漠视未来的生命观看得长远些。但是与佛教的生命观相比,我们都却抹煞了前一段——不承认无始生命的展转性,对生命深义没有圆彻的体认。佛教的生命观是向前推远看,向后拉长看,向现实的错综活动看,就体会到现在生命必然受著过去生命的影响,而现在生命又是未来生命开展的先驱。善恶业不从旷远无尽的生命上说明,人对善的操守与恶的拒斥就难以坚定到底,作善的有时境遇极坏,甚至以身殉道;作恶的有时境遇极佳,可能终身富贵,为善不足作恶有余的人,就是为这种事相蛊惑著。善恶全是生命力的表现,从生命中表现出来,当然还是结归于生命。生命中的业种长期保持著,到众缘成熟时就自然现行。这同良莠的种子播在田里,受到日光雨露的蒸润,就必然抽芽一样。体察善恶的业因,都由自己的生命而发动,而承受,才能提高眼光澈见世事的真相,才能知所警惕,知所勤勉,这种观念,中国人特别值得提倡。
# ~; w/ P3 L" V" H5 k& |5 ^
' Q: @- q! |# Z3 d* D
+ g* d4 c( I1 u8 b. r4 r5 ~7 m  ~5 a# S* g3 f% v9 G; ^) M
佛教时常从相续边说明生命流转的情形,有情是一群群的生命现象,这现象中含有无限复杂的影响力,自他的生命就从这无限复杂的影响中而酿造,而生起。看来,虽然这一群群的生命作用过去了,因为影响——业力不灭,所以新的生命依然出现。业力相续,生命不断,从净业中安顿生命,改造生命,进而完成生命,这是佛教说生命相续的意趣。生命的如幻来去,苦于无法征信,据佛经说,得了三昧或‘净天眼’,就能自识宿命。这如科学家用最精制的望远镜,就能看到无数的星球——世界一样。未来的新生命就像‘影移日续,日移影续’似的,总是在六道中来往不停。与染业相应的生命,到了相当时期,就非死不可,非生不可,在即死即生的相续中,自己丝毫作不得主。与净业相应的生命,以大悲愿力薰润微分烦恼,或长或短,听其自主。转流门中的生命,同带著眼罩牵磨的牛一样,老是苦迫地跑个不停。悲愿门中的生命,同乘飞机抓著引擎一般,行止升降,无不如意。凡夫的生命总是在狭长而痛苦的生命线上挣扎著,受著时空的限制而讨厌它,却偏又推不开它,痛苦就在时空促狭的限制下产生出来。被这个时空限制著,就不能进入另一个时空中去,对这个时空的种种磨折忍受不了,逼得想迁移到另一个时空而避免它,由于有情的心量有限,形成环境的分野,这自然安顿不下来。圣者的生命总是在宽阔而自在的生命线往来无碍,不受时空限制而能转变时空,从这个时空而能进入无量无边的时空中去,处处能安顿生命。凡夫的生命是有系属的,圣者的生命是无系属的。时空的有限与无限,系于有情业行的有限与无限,染行有限,净行无限。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业行都是有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5 13: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他人为中心的一切业行都是无限的。以无限的净行改变时空——特别是空间,无限的时空就能让生命安顿下来。世间宗教的世界观是竖面——直上直下的,佛教的世界观是以横面为主而包含得竖面,前者是有限的立体世界,后者是无限的复面世界。神教者形容竖面世界如何的美满、快乐,劝人生到那里去,其实小得太可怜,生命大用难以发挥。佛教的世界观有净有秽,赞净令羡,详秽启悲,而大心之士,则宁舍净土而生浊世。从无量无边的世界中随机适性的发挥无尽的生命大用,佛教生命观的超胜在此。生命向竖的方面升华,就同登宝塔一样,到了顶层就无路可通。生命向横的方面发展,就同乘水陆两用吉甫环游世界一样,对大宇长宙总是观赏不尽。于(天)上不恋,居(人)中不厌,入(地狱)下不堕,从横面的人间扩展到直上——天国直下——地狱均使之人间化,净化人的无尽心行与无尽业行,做到不滞于上,不堕于下,而却把上下都庄严得同人间净土一样。佛弟子应从这样的心境上,建立起净行无限的生命观。' ]3 M& @* D, ~- u/ w

, L% J3 m: d7 M  ^ , I3 S) `- l% x" {# c

" K5 ^3 z1 \$ s9 i, i生命有了真信念大愿力在前面领导著,才不会走上邪径曲途。从真信念中运用生命,从大愿力中造作事业,则一切便纳入正轨。业是自己当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止业作业全由自己操纵。人的特性在能作业,人文界的一切无不从作业而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这是人类所独具的灵知作用。学佛就是为了要作更多的净业,从行愿精进中实践净业,生命才不会被爱染缠缚著。业力能决定一切,也能改变一切,直从当前的业辨察善恶,善则作,恶则止,这必须自己有最正确最丰富的慧解才成。人类前途的祸福,决定于当前的一念,不为这一念蒙蔽著,生命的光辉才能照彻无限前途。由命造业,从业成命,转染命而成慧命,全赖广作净业。生命可贵,作业必慎!& a& A# J! ?- e$ h  c
' ^7 g$ Y/ b/ v
) d& f9 N* i) w) P7 b
3 S+ T: W4 U  e! [6 B$ `
(选自慈明杂志)
/ \2 y7 x" g3 |* X; T4 G- H2 V8 T7 m" E# |
+ a2 p. D9 ]. A+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03:38 , Processed in 0.0873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