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8 20: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思维就是人的本性。“如是体”是指人的主体。“如是力”是指体所具有的潜力、能力。“如是作”是指能够显现、动作。人能思维,如果把思维的结果显现出来,就是“如是作”。“如是因”是指直接原因。“如是缘”是指间接原因。“如是果”是因和缘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如是报”是指果报,因为因、缘、果对现世、后世都能产生果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本是开始的相状,末是最后的果报,等是平等的意思,指以上各“如是”都归于实相平等,十个方面都归于实相,在实相上是平等的。这就是“十如是”。“百界”中每一界都有这十个方面,就成为“百界千如”。 5 b* d0 c' P% l3 O
“千如”又与《大智度论》所说的“三世间”配合,这样就有了“三千法界”,代表宇宙的全体。“三世间”包括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蕴世间。“众生世间”指我们众生自己,“国土世间”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五蕴世间”是指构成我们众生的五个要素—色、受、想、行、识,天台宗分析我们一念心中就具备“三千法界”,所以不能小看这一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是因为一念之差而毁了一生,因此禅宗祖师说要照顾我们的念头,迷和悟都在一念之间,一念迷是一念,一念悟也是一念,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就指出了这一念中的种种内涵。
( z0 l# @1 S' I& s0 [1 K三、心病与心药/ |% V% G, x+ b8 p" {5 u: G. T& O
现在医药很发达,进口药也很多。药越多,其实也说明我们的病也越多、越怪。身体有病需要打针、吃药,不过,中国有句老话:“药是医假病,真病无药医”。是说打针、吃药医的都是假病,真病却并不能医治。这个真病指的就是心病,真正的病来自我们的内心世界,心理上有病是大问题。现代医学也注意到这一点,提出了“身心医学”,通过身理和心理的结合来对治疾病。% _" W: {/ \. u8 a# {9 L
众生有什么病呢? 众生有三种大病。第一是“贪”,第二是“嗔”,第三是“痴”,这在佛法里称为“三毒”,又称为“三不善根”。“贪”是指贪求、渴求,我们内心总是向外追求,欲望永远也得不到满足。“贪”是烦恼的表现,第一是渴望,第二是追求,第三是执着。比如看到别人穿一件很漂亮的衣服,就渴望得到它,然后就去追求,去执着。别人把你的衣服弄脏了就会很生气,为什么生气? 因为你执着这件衣服。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贪心,因为贪心有时会不顾情义,父子都会翻脸,朋友也不要了,这都是贪心在作怪。“嗔”是生气、怨恨,有些人口蜜腹剑,是内在的嗔心;有些人面目狰狞、五官变形,是外现的嗔心。夫妻吵架,摔东西,都是因为当时的一念嗔心,尽管过后很后悔。“痴”是愚痴,对事理不了解。痴与傻不同,就某个人我们可以说他很傻,但我们每个人都很痴。见解错误了也叫痴,比如有些人认为, 我们死了还会做人,所以即便是作恶也无所谓;有些人认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所以行善没有什么意义—这些都是愚痴的见解。' k x% o/ R8 v8 u3 Q, S' h9 o
对众生所得的这些病,佛提出了许多药方。因为佛是大医王,专门给我们众生看病,对治贪心。第一用的是“知足”,就是对现前的事物有一种满足感。大家都知道弘一法师,是律宗高僧,持戒精严。有一次夏丐尊居士去看他的时候,法师正在吃饭,吃的只是一些咸菜,就问为什么这么清苦。弘一法师说:“咸有咸的味道。”然后饭后喝水,也就一杯开水,夏居士不忍,说:“法师你怎么不喝点茶呀?”法师说:“淡有淡的味道。”这就是知足,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常乐,知足可以对治贪心。7 l9 {' F0 p, f
对治贪心第二用的是“舍”,就是布施。把自己的利益和快乐布施给别人,贪心就会减少。越舍不得,贪心就越大,就更加烦恼。自己很高兴,并把自己的高兴和利益布施给别人,你就会更加高兴。为什么有些慈善家越做越喜欢做? 因为布施能增长快乐。+ n! `% j( ~7 A! v
第三是“戒”。贪心大的人不知道事物的界限,这盆花很好看,是不是我就应该得到它呢? 这就是戒的问题,这盆花不是我的,我就不能搬走,这就是戒的约束。如果不知道是谁的,就想要,这就没有一种戒的观念。我认为“戒”实际是一种劝导,是善意的劝导。比如说偷盗,告诉你这样做不好,你不要做,这就是戒。受戒、持戒如果是发自内心,就会从内心里接受佛的劝导,不会去偷盗,也就持戒了。/ S& ]. p$ t5 X2 y% [
那么对治“嗔”,也有三个药方。第一是“慈悲”。我们往往站在主观立场上看待事物,不符合我们的观点就会生气。同学们一起交谈,观点不同,就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就是一念的嗔心,而有慈悲心的人就不这么看。我认为在人文科学领域里应当同情、理解别人,要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允许别人见解的存在,这样对不同观点的存在就不会起嗔心,不会乱生气.
) }2 g+ N; h `# x, h' X 第二是“忍”。佛在《法句经》里讲:“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如果你想把怨恨息下用,不是怨恨的方法来止息这怨恨,就是“忍”的方法,这是所有古来圣人用的方法。这个世界战争这么多,就是因为大家互不相让,同学有时会吵架,也是因为互不相让。忍做起来很困难,与慈悲一样,不是讲讲就能做到的。
, E2 _- G1 s4 n" B 再说说苏东坡,有一天坐禅非常有心得,就写了一首偈子:“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很是得意,觉得境界很高,就派书童过江把偈子送到金山寺佛印禅师那里,心想禅师一定会赞叹他几句。禅师看了,批了两个字让书童再拿回去。苏东坡打开一看,气坏了—上面写的两个字是:“放屁!”苏东坡忍不住了,过江找禅师论理。佛印禅师早就在江边等他了,见到苏东坡气急败坏的样子,佛印禅师乐了:“你不是八风吹不动,怎么两个字就吹动啦?”这就是后来说的,“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所以境界是假装不出来的,慈悲和忍还真需要我们有些真实的功夫才行,不是突然有了感想,写个偈子就能解决同题的。7 l( B' x- y9 h' _+ b) M7 F
第三是“定”,指禅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抽一定的时间来打坐,或者其它的方式来修炼我们的心,使心处于比较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减少烦恼、嗔心。
) V6 p, j& K6 W c7 q 再说说“痴”的对治方法,就是用“慧”。我们见解上出现错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