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3: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定的道理。诸佛前面讲的是花果,众生是树根,没有根那有花果呢?‘三向实际,名回事向理。’我们修善是事,希望事与理能够相应,事有限,理是无限的,事是有局限的,小小意思;理是无量无边,所以事与理一相应,那功德真是无量无边,叫称性的功德。理是性,事是相;相有局限,性没有局限,这样修念念都是圆满功德,所以一定要回向。
( r) `8 w; H! C' v: M9 A3 B: \" h6 g2 k# J
& H6 c: b9 C1 J. ~, w L
5 x a3 P% K* V" e0 O$ U‘大疏云’,就是别行疏钞,‘除狭劣障,成广大善者,显益及所为也。’这就讲回向的利益,回向的利益实在讲拓开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狭下劣的心胸拓开了,像诸佛一样能够真正做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修回向行最重要的意义。底下讲‘若不回向,其心狭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这是讲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皆遍法界,故云广大。’所以会修的,他为什么念念都能修圆满广大的善法,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他懂得回向;这一回向心就清净了,心里头一样东西都没有了,回向才能真正做到三轮体空。不回向三轮不空,他著相嘛!回向就是不著相。‘如回声入角,声则远闻。功德回向,亦复如是。’这是作一个比喻来说。
' E0 a# T2 N+ X" X1 y; A7 x N, O8 H* X3 o* L
; Y' d% p6 k8 S0 y. _. M$ k& c% H& _! M" F) H
角,从前古时候吹号角一样,像现在我们吹号,我们声音本来很小,经过这个角回声在里面,声音就扩大了,就能够远闻了,取这个意思说明回向的的确确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扩大。请看经文,‘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这指前面的九愿,礼拜是第一愿,随顺是第九愿,乃至包括当中的七愿,把这些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法界众生,回向菩提实际,向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讲是回向菩提,回向菩提就是此地讲的回向诸佛。那么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减少,而且与虚空法界一样大,所以下文说‘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一定要以诚心,要以真心,真诚之心来回向。# f, X, q/ C: A
3 e6 Q; s' d4 Q# |! R( T" z' b
9 A. `, O& D+ I& r/ h3 I5 n; B' `% Z+ {) h6 b8 _: \8 ?
底下这一段讲回向菩提,就是回向佛果。前面经文讲回向佛果,第一个是回向众生,这一段是回向菩提,‘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讲的是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愿是真实的愿。‘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愿是发心代众生苦,跟地藏菩萨的本愿没有两样,我们在地藏经里看到地藏菩萨所发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众生受苦。我们看小注,注解里面讲回向一定要发愿,回向跟愿有连带关系,那么回向跟愿有什么不同呢?确实有不同。你发愿,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么回向?没东西回向。回向是做到了,你这个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后你才能够拿这个功德去回向,所以你发愿的时候你并没做到,这不同就在这个地方。( I9 C/ P% J# m* {% J
8 B# v+ u- _2 W8 s5 f+ l4 ?
; [6 e6 a- o6 y3 y# N
0 K1 }: c* Z( u6 Z
注解里写得很清楚,‘前二行,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令尽界众生’,这个界就是法界,尽法界虚空界的众生,‘皆得如是,则横遍十方。当得如是,则竖穷三际也。’你看菩萨心量多么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为什么呢?他有这个愿,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缘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缘不具足。缘不具足,他的愿是圆满的,正如同楞严经上所说的一念发心的时候,圆满功德,是这个意思。如果有这个愿,又有这个力量,没有去做,那你这个愿是假的,是虚愿,不是真正的愿,真正的愿一定要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后二行,愿发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征有释。’征就是征问,假设一个问题,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加以解释。问题是这么说,‘苦由业生,我无是业,何能代得呢?’众生有苦,受果报了,那是他造罪业,我没有造这个罪业,我怎么能代他呢?这个是有道理的,一切众生受苦受难,那一个佛菩萨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呀!没有办法。所以经上常说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谁也代替不了谁。楞严会上尤其显示得明白。
* V: h% n1 G4 O# x- n K' \% i
9 J; c4 q a# L! H. K- Y 8 I% m' T2 v- F" N4 Y9 I( E7 h, ?
* R9 I/ Y& ]! W阿难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闻,只著重听经多闻,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他有一个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个大定,奢摩他、三摩、禅那这种定功到时候大概我的大哥就会给我了,我不要修。他是佛的小弟,释迦牟尼佛堂兄弟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认为没有关系,你们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时候大哥就给我了。结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难才恍然大悟,原来佛的定没有办法给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灾有难,佛菩萨不能代你受。不能代受为什么要发心代呢?我们这个心是真愿意代,事是代不了。你不能没有这个心,这个心是同体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1 D8 R, n; w& W/ A3 U
) I' ?/ `0 }0 `" i& W$ t
6 i% y: N* S; W7 F* X; X$ x5 \
; |( E4 l+ _5 ?! j6 o" b" x' U5 T, b# G7 b下面解释有七个意思,这七个意思里头确确实实有两条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这代苦是有缘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如果没有功夫的话,你没有这种神通、没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还得要那个苦难的众生与你特别有缘分,没有缘分的话,你想代他还不让你代,那就没有法子。好,我们下一个钟点再来讨论。
8 l5 {4 U3 _$ w) B+ ? e3 P
- I& F' E4 S: h+ v
% e6 O7 |" V9 N9 D; _+ a5 `" x7 l# C" n4 P: v" `
普贤行愿品讲记% f8 |# V0 w3 ]' H
# t7 B8 Y# x: f& g3 g" b0 B* R+ Z. m
(第二十四卷)
9 q0 H# C3 i0 T$ }2 z4 k5 y
/ F1 d$ t7 Y" z, ], j# s/ j3 C 7 @* G P, i7 m
& r- D# t4 I( j净空法师讲述
# w7 M& ~, S4 z- x# `- }
4 y1 D8 S; B- `# {$ J+ \- f华藏图书馆
! E, W7 n. P5 S' S6 N7 K+ O+ a* Y$ [1 L! Y7 U' z @9 L
2 h a. t+ i- S2 Q( B
/ p v( H" ~' X2 `7 P! N) O请看六十面,‘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那么这一段是讲回向菩提,前面讲过回向众生。回向一定发愿,发愿跟回向当中是有相同,同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为回向本身就是发愿,发愿不能说是回向,为什么呢?你发愿的时候,你这个愿还没有做到,只是发了个愿没做到,那拿什么回向?而回向是你将这个愿已经做到了,我们所修集的功德不据为己有,换句话说,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是回向。
) g- y; f% ~% l+ @( t% \0 _, _, g
' o9 _$ X1 Q( R H X; ^
3 Q7 |7 _ F/ z) \$ p所以回向里面一定有愿,愿里面不一定有回向,愿要兑现了才叫回向,因此发愿回向是连带而起,道理在此地。在这一节经文里面我们刚才所念的,前面两行是愿离苦得乐,经文说得非常明白,愿令众生常得安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