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3: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有两个条件,就这么白白地送给你,不行。为什么?送给你保存,不如我保存比你好,我不愿意送人保存。+ m" r, I# p# e- O6 {
0 i$ z3 y) \& K, Q! O' |* d. z
5 K, ~+ W# Q2 z! V5 ^; K* f: Y1 X' W7 `& f8 B6 b- t2 ?
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你发心讲这部经,我马上送给你,我能够割爱,你发心弘法,这我应当要供养的。第二个你发心印经,我供养你,虽然不讲,你印了流通,我供养你。所以我现在还有不少好版本的书,你们要发心我都可以供养你们,两个条件,一个发心讲经,一个发心印经布施,我可以供给你这个版本,我有非常好的版本。下课了。$ T4 V5 A5 ]! i' m
3 V% a# ~$ g5 ]- ]( {
: `# e1 j/ G0 B! c1 s h4 N
+ u7 x# L5 K# M1 w( T# J普贤行愿品讲记
8 q# P, @& D& h: V5 h0 Q7 i
; A5 b/ n6 g. e" J) K# d# k( o(第二十一卷)% a- c1 S% o7 d, Y E! ]
. h8 m: e- o! E7 a6 ^( y u# b: Z
& [/ ?/ j) ?. [5 z, C; L5 U8 p
# @, |$ C& T8 z3 f; e% g* }净空法师讲述
3 {) t8 G; Q) w8 ~
& q% S! {8 y5 ?! x( k I) `华藏图书馆
8 M. ]2 u* J/ n# v" ~' g& B1 ~
+ ~9 B' `! _6 K" n$ [8 A% h* v% ]6 u
9 x( K. a9 o3 k [+ i
# U/ H, C; j- ?1 K请掀开经本第四十四面。我们将经文念一遍。‘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度。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昨天呢?我们将注解也念了一大段,今天我们继续看这个注子里面,我们看这个布施。在四十五页倒数第三行,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里面有内财、有外财,经上举的以生命布施,这是内财;以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这属于外财。这三种布施得三种福报,财布施是得财富,果报是财富,我们今天世间有许多拥有资财的人都是前生修财布施所得到的果报。
& ?: A" k, g5 G/ s$ e$ O3 s' _/ N, J7 E5 r k1 n8 |
- [5 `5 W$ O N* K" n" j0 N- L) p& d" x5 \+ ~1 I
法布施是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我们也看到有许多,确实有非常高的智慧,智慧虽高,有的他没有财富,他的生活很艰苦,这一类就是前生当中他修法布施,没有修财布施。有很多发大财的,大公司的老板、董事长,小学都没有毕业,他发了大财,亿万的豪富,那他就是前生专修财布施,没修法布施;所以他没有聪明,没有念过什么书,福报大,底下办事可能都是些博士替他做事,因为这些人有智慧没有福报,没有财富。
5 j0 f7 f# U" p8 ?
- E9 d' A, G3 J* n% B
7 t- N8 f M6 e! n
. W. Z1 n( d, U# X, ?$ l那么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因此我们懂得因与果,实在说这三种布施都要修,这福报才算是圆满。底下这么长讲了一段因缘,这因缘是经里面所说的它引用最胜仙人的一段故事,来说明内财的布施难行能行,这个故事诸位自己去看,我们不耽误时间。
4 G% O( y0 R- C! E2 @0 w6 D
; l0 d2 t( |6 e+ |+ ^ / N+ v* S3 S3 `& _& ^% n
4 x1 d- f$ y" @& U4 z( O% ~翻开四十六面倒数第三行,‘是故当知,若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这几句话很重要,诸位把前面这段因缘读了之后,这几句话的意义你就明了了。在第二行讲观心的解释,这解释是两层解释,前面是因缘释,下面是观心释,‘谓观察此身’,这是用智慧去观照,‘若皮若骨,都无定实。’为什么?是因缘所生法,既是因缘生法,它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自体,正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当体即空。‘无我我所’,在五蕴法里面,觅我了不可得,既然我都没有了,那里有我所有呢?当然我所有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我与我所,实在讲是一种虚妄的情执,绝对不是个真实的,可是世间人以为是真实的,这个可以说是根本的过失,就是在这个虚妄的执著。
4 f4 H3 t2 D' T: O3 a' L+ `
) i- ^4 O9 r. _% O- a6 z ( Q) O s; ^0 r6 u: I
# Q* ^1 i4 ^/ i( A7 {‘虽见似有’,这个有是假有,佛经里也称为妙有,不是真的有。‘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佛经上有许多的比喻,金刚经上把它比作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说明有没有这个相呢?有这个相。是不是真有呢?不是真有,是幻有。‘既无自体,原同法界’,我们要追究它的确没有自体,一一法都没有自体,那么它体是什么呢?体就是一真法界,体就是真如本性,的确一切法同一个根源里面发生的,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万法同一个根源。‘如是一一推征,三谛具足’,即空、即假、即中。‘依而修之,即成三观。诠此义时,闻已生解,契圆理机,便是写经,经是诠表生解义故。如其不观不推,迷心取相,写亦奚益哉?’,写经又有什么利益呢!那么这个解释完全是从理上来观察,可以说是最为深入,真正能够得佛法的精髓,比因缘解释要透彻得太多了。% F( b) t: ~! t- N
& [+ Q0 C9 x4 X) S5 v
0 y2 Y8 o/ Z# m% d) s V) R8 c# V! Z, p+ h
但是这不是一般初学人能够达得到的,可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佛经里面真正的意趣是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一段经文是讲写经,主要提的是写经,用生命布施写经,那么这就讲到发心的相状。在大智度论里头说,如果有人发愿,愿自己将来作佛要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个人就是发了菩提心了。可是发了菩提心,他心既然不一样了,他的言行也就变了;我们晓得我们的言语、行为都是受心的指挥,所以心清净,我们的身口都清净,心是个佛菩萨的心,他的言语行为没有一样不像佛菩萨,会改变的。如果说心发了,言行还没有改变,那不是真发心,真正发心一定改变,他不一样,我们可以在行动里面,能看得出来。
) F |% b; O [# r2 }$ u7 f3 g" Z+ o* l1 K O$ G& F7 ?
) \9 S/ u2 {6 `4 U2 r- j. J% @* f
7 R2 P: K; c& H# m# T
大智度论里面给我们举了十个例子就是说明发菩提心之后,他的态度就不相同了,我们今天所谓是风度、仪表,他自自然然就起了变化;现在也所谓是气质不一样了,变了,不是凡夫的气质了,是佛菩萨的气质了,不相同了。那十种呢?第一种亲近善友,他所交往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识,都是身心清净、正知正见,他跟这些人往来。当然与这些善知识往来,常常受善知识的熏陶,气质那有不变的道理,一定会变的。第二,他知道供养诸佛,供养诸佛不必多说,我们十大愿王第三愿就是供养佛。
) L* @5 v* v+ O: G: g3 G$ G2 p1 q$ k% B p' ?& B- h; x5 K) l. g% e
/ d* Q& T1 S! o
/ U6 k9 u- _& c6 @" x第三,修习善根,这在前面都说过了,三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再加上大乘的善根精进,他认真地修学。第四,他有非常殊胜的志向,他要求最殊胜的法门,这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在一切法里面那一个法门最殊胜,这是不言可喻,在华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非常地清楚明了,那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这是最殊胜的法门,真正发了菩提心,没有不求生西方净土的。第五,在待人接物当中,心地清净、慈悲、柔和,不会有暴躁的行为。第六,遇到苦难能忍,决定不会怨天尤人。第七,慈悲深厚,待人接物真正的慈悲。第八,深信平等,平等是佛给我们讲的生佛平等,众生与佛平等,万法平等。如果你能够深信佛所讲的平等的理,你在一切境缘当中,决定不会起贡高我慢的心,谦虚恭敬的心才能够生得起来。第九,爱好大乘佛法,能够以大乘佛法帮助一切众生。第十,求佛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