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群书治要菁华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实自骄矜也。/ K6 l0 ]- W) m: H9 c. c$ |* x$ ?
  【注释】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字,何晏当「纵泰」讲。「纵」字有舒缓、放纵等义,也就是没有拘束的意思。骄是骄矜、傲慢。君子心中没 有拘束,对人则不傲慢。小人与君子相反。李塨《论语传注》:「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何其舒泰,而安得骄?小人矜己傲物,惟恐失尊,何其骄侈,而安得泰?」* ]% W) O% g7 `' u7 h/ H
  【译文】孔子说: 「君子心中安稳舒泰,对人却不傲慢。小人对人傲慢,内心却并无主宰。(君子自然舒泰,表面看上去好像有骄慢,而实际上并不骄慢。小人拘束顾忌,而实际上是骄傲自负。)」
/ S3 a. X* I$ t2 e2 j' J  
5 ?/ w- W+ U1 H' f7 U: ^  【 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战,必破败,是为弃之。: X* j" G% `3 F1 {* E. L: `* a1 q
  【注释】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集解》引马融注,「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 弃之。」马注的「不习之民」,似是专指没有学习战斗技能的人民而言。但除习战以外,更多的应是道德教育。战争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要明白为什么而战。战士心中若没有道义,便是弱肉强食的工具 ,与禽兽无异,故曰「弃之」。& f. h/ ?% F7 z% |0 r, b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受过教育的民众去作战(让他们不明不白地与同类相互残杀),这等于抛弃他们。(用没有学习过战斗技能的人民去作战,等于让他 们去白白送死,这也是抛弃他们。)」
) p( Y0 [' |( A0 m( K# g  g  $ K0 `$ ~& x9 d" a
  
1 X: i/ }- S+ b% F, B/ k8 ^, i/ \  ' n9 \; z" C+ ^. j
  宪  问
& q, _! @! i! O- S+ u. W    U: H( V9 {: P! N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有勇者不必有仁。」
8 |1 s7 o. M7 |0 E; s4 Y9 S2 U  【注释】言:这里指的是善言、道义之言。. v& s5 F9 {0 r2 \8 C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善言,但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定有勇,但有勇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_) Y' e9 U9 q0 I& K. V+ ~
  
1 I1 c' f5 \. g9 `  【原文】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虽曰君子,犹未能备也。' F3 z6 X" H! K  W  Z/ e
  【注释】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不仁,指违仁而言。君子也难免会有过失,但与小人相比,已 是天壤之别。
2 J  B0 g' A* R- O' c0 @: P7 s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学仁而尚未成熟的人是有的。至于小人,未尝学仁,便谈不上仁了。(虽然称为君子,但德行还未能完备。)
7 d4 ]  s/ p4 {2 M& b  4 y# [8 X4 S# ^! O5 ]  f; q
  【原文】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而犯之。」事君之道,义不可欺,当犯颜谏争。/ _0 p* }) d3 D5 z: G6 {0 K# w0 U
  【注释】子路问事君:子路问事君的道理。勿欺,而犯之:欺是欺骗。犯是犯颜,即冒犯君主的威严。之,指君主而言。为臣应 当谏君,以阻止他的过失,假使他不高兴,甚至不惜犯颜而谏,但必须不欺君,才能犯颜谏争。这两句话,也可以这样解释:事君之道,不能欺君,然而君有不对的地方,可以犯颜谏之。. G5 O' x0 f! K
  【译 文】子路问事君的道理,孔子说:「必须不欺君,才能犯颜谏诤。(臣子事君之道,不能欺君,为臣应当谏君,以阻止他的过失。假使他不高兴,甚至不惜犯颜谏诤。)」1 W  R$ t. x4 C, p5 g8 E
  ; x8 _* X- n8 B) b+ T; f
  【原文】子 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敬其身也。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病犹难也。
  u0 F7 J( H, d' o: ?* J2 C8 s  【注释】如斯:如此。病诸:病,难。诸,「之乎」 二字的合音字。
' D( w( {% K/ k; r5 L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算君子。孔子说:「所谓君子,就是常怀着一颗虔诚、恭敬的心,来修正自己的不足。(以敬来修身。)」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 正自己来让百姓得到安乐。修正自己进而令百姓得以安乐,这件事就是连尧、舜那样的圣君,恐怕也难做得周到呀!(病,是难的意思。)」
. N' `3 {7 U7 k# z/ {3 M; h' K  1 [1 u3 I% U: z7 ?
  卫灵公
: i+ [' Q& M5 B% G: Q0 U. Q: {! ~" H  $ H# m. K8 v; l& n# \
  【原文】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也。0 ]% T' g4 P: y8 U9 x- F) o% V7 ?/ t5 X
  【注释】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无为而治的意思,是说舜自己不做什么事,而能平治天下。舜能做到 无为而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能举贤任能。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命禹作司空,平水土,命弃为后稷,播种百谷,命契作司徒,办教育,命皋陶作士,掌法律,命益作虞官,管山泽鸟兽。这些 都足以说明他能知人善任。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用了许多人才,而他自己「何为哉」,究竟做什么呢?「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就是正己。正己方能化人。有贤才可用是外缘,能恭 身正己是内因。因缘聚合,方可成事。, M% }5 F, N. |* h( d' E
  【译文】孔子说:「能够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心存恭敬,对人对事一切恭敬,而自己庄严端正地在朝廷上面南 而坐罢了。(这是说能够知人善任,那就可以无为而治。)」
8 e$ \7 }8 ^7 Z$ o# `! H  " R. l8 m9 D2 O0 ~
  【原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乎哉, 言不可行也。子张书诸绅。绅,大带也。
( e6 q8 t/ w( z+ `3 e* N! x+ M  【注释】州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本为行政建制,后泛指乡里或本土。绅: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间,一头下垂的大带。
2 D( M* L3 V: ]6 F* d% L  【译 文】子张问做事情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说:「一个人只要说话忠实守信,行为厚道恭敬,即使到了边远的蛮貊之国,也无往而不可行。假如说话不忠实守信,行为不厚道恭敬,即使在自己的家乡,难 道就能行得通吗?」(行乎哉,即是行不通的意思。)子张把孔子的话恭恭敬敬地写在衣带上,以示不忘,时时遵照实行(绅,大带)。」
3 M: Z% a! \; r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无求生而害仁,死而后成仁,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也。
! r9 X+ q4 Q7 `. z2 q* ]  【注释】志士仁人:志,志向、志愿。志士,在这里指的是心怀天下、有圣贤之志的人。一说志与「智」通。智士,即智慧之 士。 
( b( }7 f, q8 O0 P) L1 B/ u4 |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为保全生命而损害仁,宁可牺牲生命以成全仁。」(不会因求生而损害仁,假如牺牲生命而能成全仁,志士仁人不会爱惜自己的生命。)
% f: V  b  Z! ?6 b2 i3 ^, h   
; O$ N6 Q9 ~! V# j  【原文】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 S. a. ]! D; L5 ]
  【注释】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崇德修仁是远虑。反之,人若悖德失道,祸患随时不离左右,便是近忧。$ L$ f' s, m% F& F7 ^
  【译文】孔子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一定逃不了眼前的忧患。」! W8 |' b! r% E. j
  
$ U/ w; }. a' y1 K/ A" I+ L% |  【原文】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 R6 o3 I# l$ K1 S: g  【注释】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 询问、责问的意思。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有不顺,只是检查自己,问问自己哪里做错了。小人则相反,总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
" k. w- k6 t1 M; B8 [6 [2 R  【译文】孔子说:「君子凡事都在自己身上找原 因,小人凡事都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君子凡事责备自己,小人凡事责备别人。)」
  [( |* G4 @4 [  y: l) \  【原文】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3 v* S. q# u) Q" A& j& N
  【注释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举荐。废,这里是否定的意思。
9 @6 r/ S( d- r6 I# E* J3 L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就举荐他(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所以不可以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荐举 他),也不因某人没有品德便否定他的在理之言。」1 y0 }9 {9 v) O9 o7 h7 D
  " F4 U5 r: j1 [) E3 e* r+ O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终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P$ }3 f$ u: q% l0 V  【注释】言:即一个字 。0 B( K' o& i7 _6 s# Z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依之而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身上。」2 G1 d' j+ t" }) C5 P% A
  
. R4 Y9 Q" H: B8 u$ x  【原文】子曰:「巧言乱德; 小不忍,乱大谋。」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小不忍,则乱大谋。0 C3 c$ Q6 @0 V0 G3 U7 z
  【注释】巧言乱德,小不忍乱大谋:君子讷于言,敏于行。若是习惯于花言巧语之类的小聪明,只会有损自己的德行。小不忍则 乱大谋,花言巧语即是「小」,成就自己的德行才是「大谋」。 
+ V% `( ]% [* E; o! ^0 `  【译文】孔子说:「能把无理说得有理,而且动听,这种言语足以扰乱人的德行。如在小处不能忍耐,便会扰乱大计。(巧妙 的言辞,锋利的口辩,足以扰乱别人的道德仁义之心。如在小处不能忍耐,便会扰乱大计。)」  e2 F# x4 Q4 J/ R+ ~/ T
  # P* n, L6 X$ q* E2 p1 J  r' ]0 D) _
  【原文】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 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 G7 }0 J1 n% a  【注释】众恶之,必察焉:大家都反对的人,不一定就坏,要考察以后才知道。众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喜欢的人,不一定就好,也要考察以后才知道。
, b/ z/ b8 E3 o8 O  【译 文】孔子说:「大众厌恶某人,必须要去考察;大众爱好某人,也必须要去考察。(或许某人结党营私,而为他的同党所好。 或许某人孤高独立而不合群, 因而为众人所嫉。所以对于大众的毁誉,不 可不细察其根由。)」
% U3 w  y( `8 W9 T8 |  4 [: k4 G4 Y" \
  【原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材大者道随大,材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也。4 _* Q2 P( H$ V* M  F% y% r
  【注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里说的是人和道的关系。 道最初是指供人行走的道路,人行走在道上,道也会越走越宽;人不在道上走,就会有种种坎坷和不测,道路纵然就在他身边,却一点也帮不上他的忙。皇侃《疏》引蔡谟说:「道者,寂然不动,行之 由人。人可适道,故曰人能弘道。道不适人,故曰非道弘人也。」
3 j! _  x9 n3 P- I  【译文】孔子说:「人能把道弘扬光大,不是道能光大人。(人的德能愈大,道就会随之而光大,人的德能愈小,道就会随之 而暗小,所以道不能弘扬人。)」/ N+ C1 C5 e; v% |( j5 r$ Z+ d7 x
  3 B, O, g' L2 G0 {- {
  【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0 ~& _' s- _7 }; U, E+ E# X  【注释】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能改过,便是大善。知错不改,才是真正的罪过。
7 @0 I5 j6 t) Q* ^" Z! P, [  【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有过却不改正,这就叫做过了。」
; B" m3 Y  D3 }& O  
0 ^- g5 q' r' B2 n  【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 l$ |) u; U# A5 ]$ Q, ]; H  【注释】以思,无益:《论语·为政》中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此处「以思,无益」,是指只思不学而言。不如学也:《论语·述而》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 处「不如学也」,即是「好古,敏以求之」的意思。「古」是指古书所载的古圣先王之道。: {* ?. ]' X; ]: a8 x( N
  【译文】孔子说:「我自己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独自寻思,但无获益,还不如去求学好了 。」
3 A  V$ c4 p5 h( z- Q. h. V  . c6 x, E- I4 x  p+ ^8 v' p
  季  氏7 \6 E) h% f$ n; ?* e6 x2 N0 X+ I; g
  ) N$ e2 S7 m9 P; O7 j8 e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归咎于季氏。 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周任,古之良史也。言当陈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言辅相人者,当能持危扶颠,若不能 ,何用相为也。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柙,槛也。椟,柜也。失虎毁玉,非典守者过耶?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固,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费,季氏邑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子曰:「求,君子疾夫,疾如汝言。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 治之不均平。不患贫而患不安。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国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政教均平,则不患贫矣;上下和同,则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 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后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也。
6 d  G, Z' Z* J; d  【注释】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马融注,「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引此句为「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刘宝楠《论语正义》:「盖贫由于不均,故下文言均无贫。《论语》本错综其文,而《繁 露》则依义引之,故不同也。」俞曲园《古书疑义》举例,以为寡贫二字传写互易,可据《春秋繁露》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故:副词。尚,还,仍然。萧墙:郑康成注,「 萧之言肃也,萧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以谓之萧墙。」皇侃《疏》:「臣朝君之位在萧墙之内也。今云季氏忧在萧墙之内,谓季氏之臣必作乱也。然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 以帘,士以帷。季氏是大夫,应无屏,而云萧墙者,季氏皆僭有之也。」方观旭《论语偶记》:「萧墙之内何人?鲁哀公耳。不敢斥君,故婉言之。」方氏以为,斯时哀公欲去三桓,季孙畏颛臾世为鲁 臣,与鲁掎角以逼己,惟有谋伐颛臾,始能阻止哀公之企图。孔子指季氏忧在萧墙之内,意谓季氏非忧颛臾而伐颛臾,实忧鲁君而伐颛臾。此夫子诛奸人之心,而抑其邪逆之谋。刘宝楠《正义》同方氏 之说。
* o4 [/ v) V0 T! E9 j& s% R+ B  【译文】季氏准备攻伐颛臾。冉有、子路来见孔子,孔子说:「求,这恐怕是你的过失吧?」冉求说:「这是季氏想攻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想攻伐。(归罪于季氏。)」孔子说: 「求,古时周任说过:要量度自己的能力,能做就做,不能做就告退。(周任,古代一位贤良的史官。在所任职位上应当恪尽职守,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担任职位,不能做就应告退。)否则,见人危险而 不能维持,见人颠倒而不能扶起,那个人又何需你做他的辅相呢?(辅相的人,应当能够扶持危局不至颠倒,如果不能,又何必需要任用辅相。)而且你说:『季氏想攻伐,我们两个做家臣的都不想攻 伐。』你这话错了。譬如猛虎、犀牛从笼子里逃了出来,神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究竟是谁的过失呢?(柙,槛。椟,柜。老虎逃出,宝玉毁坏,难道不是看守者的过失吗?)」冉有说:「现在颛臾 的城墙坚固,而且离季氏的封邑费城很近。(固,城墙坚牢,武器锋利。费,季氏的采邑。)今天不攻取它,将来必定是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厌恶冉求所说的 话),明明是季氏贪图颛臾之地,你避而不说,却非要捏造一些花言巧语来为他掩饰。(不说自己贪图利益,却偏要捏造一些谎言,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我听说过,拥有邦国的诸侯,拥有世家的 卿大夫,不怕地少人稀,就怕不公平(不怕土地人民太少,怕的是为政失去公允,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怕贫穷,就怕人心不安定(担心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民安而后纔能国富)。这是因为政 教公平,百姓收入基本平均,就不存在贫穷(无贫富悬殊之弊);社会和谐,就不会人少(自有远方的人来归附);民心安定,国家就不致倾危。(政令教化都能公平合理,就不担心有贫富悬殊、两极 分化的现象出现了;全国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就不用担心人民太少了;上下安宁,大事小事都会得到妥善治理,国家便不致倾危了。)能做到这样,如果远方之人还不能来归附,再通过加强礼乐道德的 教化来感召他们。他们来了,就要令他们安心。如今仲由与冉求你们两个同时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服,而不能修明礼乐道德来感召他们,国内人心分崩离析,连自身都难保,还要出兵讨伐本国的附庸 ,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就在他自己家中啊!(「萧」即是肃,「墙」即是屏风。君臣相见的礼节,人臣至此屏风,便会更加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后来季氏的家臣阳虎果然囚禁了季 桓子。)」
+ t( G: }7 r8 ^/ W, e5 N0 O  $ P+ F4 T. z* z" w
  【原文】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面柔者也。友便佞,损矣。」便,辩也。谓佞而辩。
$ E; E3 {, `/ |6 g  【注释】友直:正直的朋友。友,亦可当「交友」讲。友直,意即交为人正直的朋友。& z; Z5 d( w) u" S1 }- c" ]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损的朋友有三种。交正直的朋友,交诚实的朋友,交 博学多闻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是有益的。交恭谨周旋的朋友(便辟,是指机巧地避开别人所顾忌的事情,以求谄媚别人),交善于面柔的朋友(阿谀奉承的人),交巧于言辞的朋友,交这三种朋友都 会有损于自己的德行(便,善辩。即巧言而善辩)。」
' G5 ~! I. |; f& s  
5 {9 Y( E! F% m. s2 ^3 m  【原文】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动则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恃尊贵以自恣。 乐佚游,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损矣。」宴乐,沈荒淫黩也。三者,自损之道。
8 l- _1 F: D. Z6 d$ s8 M  【注释】乐节礼乐:乐,前面的读「洛」音,指快乐;后面的读「悦」音,指音乐。节,法度、法则,这里 是符合的意思。以言行举止合乎礼乐的法度为乐事。一说节当「节制」讲。一个人以礼来节制自己的言行,以乐来调和自己的七情,以此为乐事,亦通。乐道人之善:道,称道、宣扬、赞叹的意思。君 子「言人之善,若己有之」,故以此为乐。一说道作「导」字讲,以导人向善为乐事,亦通。骄乐:骄纵享乐。佚游:逸游。放纵游荡而无节制。宴乐:宴饮欢聚。沈荒淫黩:沈荒,亦作「沉荒」。指 迷于逸乐,荒废事务。淫黩,亦作「淫渎」,指超越分际而亵渎轻慢,或淫指淫乱放荡。. F9 l. Y- ~  t( |6 ^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乐事有三,有害的乐事有三。以言行举止合乎礼乐法度为乐事(言行都能得 到礼乐的节制),以宣扬称道他人的嘉德善行为乐事,以多得贤友为乐事,这就是有益的了。以骄纵享乐为乐事(恃凭尊贵而自我放纵),以放纵游荡而无节制为乐事(佚游,作息没有节度),以宴饮 欢聚吃喝玩乐为乐事,这就是有害的了。(宴乐,迷于逸乐荒淫。这三样都是损害自己的事情。)」
8 N2 ^. }) ]' v5 m0 z- n- }  
  o- m  f' y/ Q+ }2 D  【原文】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躁,不安静。言及之 而不言,谓之隐;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 U% [# L" R$ l8 w+ I/ y
  【注释】愆:过失。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例如君子未问,自己就先说, 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郑康成注:「躁,不安静也。」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如君子已问,就应当把话明白地说出来,如果不说,这就犯了隐匿之过。孔安国注:「隐,不尽情实也。」颜色:表情, 神色。意语:意,猜测、主观臆测。意语,即顺着自己的主观想象无的放矢地乱说一气。
% @* W3 o2 h9 S- P& h; m! E  【译文】孔子说:「随侍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未到当说时而说,这叫做心浮气躁(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指不安静 )。话当说时不说,这叫做隐匿(隐,隐瞒,不尽情实)。没有观察君子的表情神色就说话,这犹如盲者说话而不看对方。(没有从君子的表情神色中看出他所关心的问题,便抢先乱说一通,这样就如 同盲人,尽说些瞎话了。)」5 {0 T0 j& T1 E: _9 T8 h4 a; A8 ?3 @
  8 C7 F0 n: M  k: h% i2 q+ w* Z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贪得也。 % `) O/ e% }# f+ E0 F! I' \" n
  【注释】 君子有三戒:君子要依人生少、壮、老三时期,戒三件事。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血属阴,气属阳,人的身体必须阴血阳气流行,始能维持生存。人在少年时,身体内的血气 尚未充实,最要戒的是色情之欲。因为色欲最损血气,不戒则身体发育不全,必至夭折或短寿,故须戒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到了壮年时,即在三十岁以后,此时血气正好刚强,最难克 制,多有因一时之忿,与人争斗,招凶惹祸,累及亲人,故须戒斗。戒斗的积极意义,即是以此饱满的体力精神用于正当的事业。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得到这里是希望有所得的意思。 人到了老年时,血气已衰,心力不济,如贪求事功,希望有所得,不但身体不能适应,而且事情也办不好,所以要戒得。《礼记·曲礼》说:「七十曰老,而传。」而传,就是要把事情交代出去,这就 有戒得的意思。翟灏《四书考异》:「淮南诠言训,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本于此章。」戒色、戒斗、戒得,虽言养身,实兼修德。
: u$ {- w4 ^& h/ D8 \  【译文】孔子说:「君子要戒三件事。 少年时,身体内的血气尚未充实,要戒的是色情之欲。到了壮年时,此时血气正好刚强,要戒的是与人争斗。到了老年时,血气已衰,要戒的是贪求事功。(得,指贪求。)」
. X& {1 h8 ^  V* j# S' s& b  【原文】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顺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德也。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6 v$ ]' R7 N" f2 e0 l  F2 M6 t" M  【注释】君子有三畏:君子,包括在位者与 不在位者。畏是敬畏之义。天命:古注当善恶报应讲。何晏《论语集解》以为,天命顺之则吉,逆之则凶,所以可畏。大人:就是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的圣人。一说指在位的天子诸侯等。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玄注:「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诸侯治国,天子治天下,各有权力维护朝野安定,不能干犯,所以可畏。古称有德有位之人,皆可 谓之曰「大人」。圣人之言:圣人的话阐明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违之则有灾祸。皇侃《疏》:「圣人之言,谓五经典籍圣人遗文也。其理深远,故君子畏之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何晏《论语集 解》依老子《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解释小人不知不畏之故:国法如网,虽然严密,犯法的人尚有幸免者,故人不知畏。然天命如网,恢恢疏远,作恶之人无一能逃天罚。此因果之理,只 有那些有道德学问的君子才能洞察明了。小人无道德学问,所以不知天命,不畏天命。狎大人:狎,轻忽、轻慢。大人所在,均能昭示天命,故为君子所敬。小人不知天命,亦不知礼,所以轻视大人。 侮圣人之言:侮是侮慢。小人无德无学,不明白、不相信圣人所说的话皆是真理,所以侮慢圣人之言。
7 x, K* p+ |2 `# C( A+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事敬畏:敬畏因果报应(顺道则吉,从逆则凶,是天之命) ,敬畏圣人(大人,即是圣人,与天地同德),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道有因果报应,因而不懂得敬畏,轻视圣人,侮慢圣人之言。」& M- T7 n' D- \+ b; p1 d
  
) d, H+ Q8 s( Q7 k# }/ ~  【原文】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 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谓有所不通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6 ]$ c1 r7 T8 G; V( @9 b, d  【注释】生而知之:之,这里指的不是一般的知识技能方面的学问,不是指记问之学,而是指人的天性的善 恶,是道德学问的范畴。生而知之,即天性仁厚的意思。( h7 h7 f" y6 R
  【译文】孔子说:「天性仁厚,从小就善恶分明的人,是上智之人;长大后通过学习才懂得要近善远恶的,是次一等的人;一定要等到 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才懂得要改过向善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困,指的是生活不如意,时常遇到障碍、麻烦。)人生充满不幸,但却一直不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执迷不悟的人,这样的人 就是最下等的了。」3 u# g' K; a; M6 s( n
  
! a5 s+ A( c& l7 Q+ @" X4 h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9 F8 x$ F) ]1 E- O! D
  【注释】君子有九思:思,思虑 ,就是特别注意。九思,有一定的程序,不能颠倒。难:危难,祸患。0 J% @3 J' n! }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特别注意:眼睛要会看(能够由表及里,把问题看得明白、透彻);耳朵要会听(不 要偏听偏信,还要能听出他人言语中的弦外之音);神色要温和安详;行为举止要谦恭有礼;说话要忠厚老实,言而有信;做事情要尽心尽力;疑难之处要多问;怨恨心生起,怒气难遏时,要想到它的 后患;面临利益得失时,要想到是否符合道义。」
7 \1 K" i3 }( p  
% m: f5 C5 ~4 O6 Q/ ]2 `4 V& ?; S, f. W  【原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X2 f' M3 K  H+ M0 a5 d2 o  【注释】汤:烧开的水,沸水。 
5 G# N3 W, b8 g3 w: O7 B, q4 `  【译文】孔子说:「见到人 有善行,要有慕贤之心,好像跟在别人后面赶路,生怕追不上他;碰到不善的事情,就像以手去探刚烧开的热水一样(不敢接触,避之唯恐不及)。」
' [( l# U' Q, }7 V& }, C0 Q  
/ Y/ u4 k, O3 r  【原文】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 日,民无得而称焉;千驷,四千疋也。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首阳,山名。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此所谓以德为称。
2 S4 _" g8 F, o; [  【注释】驷: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驷称驾一车之四马或四马所 驾之车。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伯夷、叔齐,是殷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让国,隐居首阳山。周武王伐纣时,夷、齐扣武王之马而谏,以为不可以臣伐君。武王左右欲杀之,姜太公劝止,夷、 齐离去。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家天下,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遂在首阳山采薇而食。后有人对夷、齐说,此薇也是周家所有。夷、齐闻此语后,薇亦不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日饿死。其斯之谓与:王肃注:「此所 谓以德为称者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以为此句上面当有脱文。
5 f; R% F2 X7 n/ K  N  【译文】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想不出他有什么善行可以称述。(千驷,四千匹马。)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在 首阳山下挨饿,(首阳,山名),百姓到现在还称赞他们。那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里是说,因为有德行,所以能为人民所称赞。)- P1 Q3 M; ]) {, q
  + G- a6 a6 z; ^, b; Y# [
  阳  货% y, n# k4 m' f/ A1 l" S& e
  , L( D: Q9 b$ l3 H1 Q2 V' S# X
  【原文】子曰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慎所习。
& ]1 \: p1 j" T8 ?& \/ O8 x  【注释】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人先天的本性;习,指人后天的习气,又叫习性。《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是一切 人、事、物所具备的共同本质,即共性。宇宙万物的性都是一个,相互之间无二无别。人性本善,这里的「善」,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人性即天性,本来和谐完美,没有丝毫缺憾。善,是表示对人性的 由衷赞叹,不只是善良的意思。宇宙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若依其本性,就会和谐相处,不致有争斗怨恨发生,相互之间都能亲近互爱,所以说是「性相近」。人因为从宇宙自然的「大我」中迷失 了,执着于自身的「小我」,就有了自私自利之心,这就是习性。人若顺着习性发展下去,就会离道越来越远,人与人之间也会越来越疏远,不再能够和谐相处,甚至时常有争斗杀戮发生,这就是「习 相远」的道理。一切圣贤学问,无非教人断恶修善,从自私自利中觉悟过来,从「小我」回归到「大我」,归心向道而已。 5 a2 f3 C. x( b0 x' `2 @
  【译文】孔子说:「人若依其尽善尽美的本性,就能互敬互爱,和 谐相处;人若顺着自己自私自利的习性,相互之间就会越来越疏远。(君子必谨慎对待自己的习性。)」
! v+ j$ B7 I6 @! A  : I, v9 Q1 j, z8 B" k  u5 h/ q
  【原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不见侮也。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应事疾则多成功。惠则足以使人。」) r/ }4 K: p5 w! w
  【注释】不侮:不受人侮慢。孔安国注:「不见侮慢。」邢昺 《疏》:「言己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见侮慢。」惠则足以使人:给人恩惠,人必感恩图报,故足以使用人。
6 b9 u4 R# i) M* ^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仁人。孔子说:「能行五事于天下,便可 称为仁人了。」子张请教孔子是哪五事,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人,就不会被人侮慢(不被侮慢);宽厚待人,就会得到众人悦服;言而有信,就能得人信任;做事敏捷,就能成功(做 事敏捷,则大多成功)。施惠于人,就能使用人。」, K0 e4 i5 E7 K2 ^" x7 D; @; @
  【原文】子曰:「由!汝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爱物,不知所以裁之,则愚也。好 智不好学,其蔽也荡;荡,无所适守。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父子不知相为隐之辈。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狂,妄抵触人也。
' D1 l) z) p( I  P0 g* ?! b  【注释】 六言六蔽:六言,六个字,指仁、智、信、直、勇、刚这六件事。蔽,覆障、障碍的意思。对:对答,敬词,用于回答长者的问话。居:当「坐」字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是喜好。仁者好施, 若不能明辨是非善恶,所施不当,则如愚人。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知就是智,荡是放荡。只顾展现自己的才能,为人不懂得谦恭守礼,便是放荡而无操守。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可作「害」 字讲。一味守信,不明白道义是非,便是其害处。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管同《四书纪闻》说:「苟好信不好学,则惟知重然诺,而不明事理之是非。谨厚者则硁硁为小人。苟又挟以刚勇之气,必如周 汉刺客游侠,轻身殉人,捍文网而犯公义,自圣贤观之,非贼而何哉。」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绞,急切的意思。一味好直,喜欢讥刺别人的过失,便是无礼之甚。《论语·泰伯》:「直而无礼则绞 。」皇侃《疏》:「绞犹刺也,好讥刺人之非,以成己之直也。」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凡事不宜,便是乱。《论语·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质直寡欲为刚。刚而 不好学,孤高失礼,亦未得中和之道。
( N6 X! Z) @- T+ \2 F6 P) g  【译文】孔子说:「由,你听说过六种事有六种障碍的道理吗?」子路起立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好仁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 于不分善恶,如同愚人。(好仁者喜欢到处行善,但如果不能明辨是非善恶,便如同愚人。)好智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放荡不羁。(荡,没有操守。)好信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死守教条,反而 有害于人性。(例如父子之间不懂得互相为对方隐瞒的这类人就是。)好直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不懂得避讳,喜欢讥人之非,揭人之短,流于绞刺。好勇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喜欢生事,常常给 人添乱。好刚而不好学,其偏蔽将至于狂妄,容易冒犯他人。(狂妄,抵触他人。)」
- O  L' [% t% ?- s7 [9 j  
( S: ~  G$ A$ Q( r9 V3 u  【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言不可与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 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无所不至者。言邪媚无所不为。
) f+ w9 N+ t( x/ k" A) C  【注释】 鄙夫可与事君也哉:鄙夫,指没有品行的人。与,当「以」字讲。患得之:患,担心的意思。患得 之,即为如何得到它而担心忧虑。何晏注:「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3 g( `( w- S; W8 s
  【译文】孔子说:「没有品行的人,可以让他事奉君主吗?(不可以事君。)这样的人为得名位利禄,尚未得时,惟恐 得不到(患得的人,惟恐得不到);得到了,又生怕失去。一旦有了生怕失去的心,那他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无所不至,说的是奸邪谄媚之类的事,没有做不出来的。)」# Y( }2 |1 W, p$ E  M
  
# @! d- S# \2 G2 u4 M  
+ ?8 V1 K) ~7 x  N. P  微  子
, Q% p$ p6 I! I6 H6 @* \2 P& H3 s  6 H; X1 m% |2 q/ L/ J" ?+ ]% U
  【原文】柳下惠为士师,士师,典狱之官也。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国,俱当复三黜。枉 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u% r2 ^" W- [; ?( }* X" `7 R  【注释】黜:贬降,罢退。何必去父母之邦:柳下惠说,自己用直道以事于人,何往而不三黜?三黜而不去父母之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柳下惠坚定不移的德行。《列女传·柳 下惠妻篇》说,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其妻劝他离去,他说:「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当他死时,门人将诔之,其妻自谓能知其德,乃作诔文,其中有这几句辞:「蒙耻救 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 u2 ~) A/ X- P& F  【译文】柳下惠做鲁国的典狱官(士师,典狱之官),无罪而三度被黜退。有人说:「你还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 我用直道事人,到哪一国不会被再三黜退呢?(如果用直道来事奉于人,所到的国家,自己都会被再三撤职。)如果我舍弃直道,用曲道事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鲁国呢?」
) N5 q7 r! j0 P# X" A0 l8 g  + y% W1 O2 a" ?6 t
  【原 文】周公谓鲁公鲁公,周公之子伯禽也。曰:「君子不施其亲,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用也。怨不见听用也。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大故,谓 恶逆之事也。
3 |' M/ K5 m% y- P# e  【注释】周公谓鲁公曰:此章记周公训示其子伯禽之语。孔安国注:「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君子不施其亲:施,弃置、忘却。此句意思是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 易:轻视。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不使大臣抱怨不获所用。孔安国注:「以,用也,怨不见听用。」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老朋友如无恶逆等重大罪过,不要遗弃他。皇侃《疏》:「大故,谓恶逆也。 朋友之道,若无大恶逆之事,则不得相遗弃也。」
1 D4 I! l2 a) C! z8 n  【译文】周公对鲁公(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施,轻视的意思。不因他人的亲族而轻视疏忘了自己的亲族); 不使大臣抱怨不获所用(以,用。抱怨不被听从并予任用);对老朋友,如无恶逆等重大罪过,就不要遗弃他。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大故,即是恶逆的事。)」
* y( v# n" p! ^/ w: y: b  Q1 n" k! y    |; d; B& k$ N; D. [* @0 h
  子   张
) h, I1 r/ L# ]5 W4 I8 f0 Y$ @  0 D6 Q3 S. W0 q! b9 ^
  【原文】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饰其过,不言情实也。
% O" R+ n1 L- _! S1 {  【注释】文:文饰。这里是巧言饰非的意思。
0 @5 [7 E0 d$ i! Z; z7 U% S# u1 v: ?  【译文】子夏说:「小人有过,一定会以不实的言 辞掩饰其过失。(文饰其过,不讲出事情的真相。)」4 P* l0 k+ P4 r6 |, X2 n
  
: F. g0 Z) V) ^* O' |8 _  【原文】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厉,病。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5 ~: ~! \/ e2 R% n7 U& i2 x$ U
  【注释】 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厉,这里是虐待的意思。「以」字前省略一「民」字,即「未信则民以为厉己也」。厉己的「己」字是民众自指。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以」字前省略一「人」字,即「未信则 人以为谤己也」。
7 u" p8 a# T3 e7 ?, n5 ~3 }8 ~  【译文】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得信赖,民众就会以为你虐待他们。(厉,损害的意思。)劝谏别人之前,先要取得别人 的信任,然后才能进行劝谏,如果未得信任,别人就会以为你在毁谤他。」+ X* k: ^2 a: C5 L
  " B. t" y: R( y1 S: @$ _/ y5 g
  【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阳肤,曾子弟子也。士师,典狱官也。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 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上之所为,非民之过也,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也。
2 F& g! X. D& @1 N" r$ a  n% h$ ?  【注释】上:指在上位的为政者。得其情:指了解到案件的实情,使案件 成功告破。' H# {- o: c' a3 i
  【译文】孟孙氏任命阳肤为典狱官。(阳肤,曾子的学生。士师,典狱官。)阳肤请示曾子,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若获得民众犯罪的情实,就 须为犯人哀伤,要怜悯犯人,不能因得实情而喜。(民心离散,便会轻易剽掠,触犯刑法,然而,这是在上位的人丧失其为政之道所致的,并非百姓的过失,所以要怜悯犯人,不能因为断案成功、罪犯 伏法而生欢喜之心。)」) Y/ P* t# T# w8 m4 {& I9 C
  . W" t8 v! ]* W
  【原文】子贡曰:「纣之不善也,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纣为不善以丧天下,后世憎之甚,皆以天下之恶,归之于纣也。
( n3 ?  M( r( W2 X" i5 ?8 s  【注释】纣之不善:殷纣王是殷王帝乙之子,名辛,字受,暴虐无道,为周武王所伐,而丧天下。纣是他的谥号。邢昺《疏》:「谥法,残义损善曰纣。」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下流,指因有恶行而使声誉处在众人之下的意思。地形卑下,则为众流所归。人若为恶居下,其情形也会如此。
5 \  {: f6 b* E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罪恶,应该不至于如此过分。所以君子爱惜自己的 名誉,不愿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就要像纣王那样,天下所有的罪恶都归到他一个人身上了。(纣王暴虐无道而丧天下,后世的人对他极其憎厌,把天下的罪恶都归于他一人身上。)」
8 q, t9 Z6 v# r- c- t: e% x  
* i8 ]; G0 O, J( D( g   【原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也。
% A2 h1 q& O& s1 w* l  【注释】日月之食:就是日食和月食。皇侃《疏》本中「食」作「蚀」。食蚀通用。日食 是日光被月球遮蔽的现象。月食是由于地球遮蔽日光,使其不能反射到月球的现象。君子不掩饰过失,因为他能勇于承认并改正过错。所以子贡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J, o, Z! R) e( {
  【译文】子贡说:「 君子的过错,就如日蚀和月蚀一样。他有过失时,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过失,人人都仰望他(更,改正)。」9 d6 e, Z# K. Q) Y; `
  2 ?# A! L) P4 q0 k. Y+ J; ^4 }
  尧  曰9 \$ ?8 G9 S3 M3 t$ Q/ E: X
  8 ]! W* x4 H: d- Z1 M4 O
  【原文】「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仁人箕子微子,来则用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 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权,秤也。量,斗斛。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也;重祭,所以致敬也 。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悦。言政公平则民悦矣,凡此五(五作二)帝三王所以治,故传以示后世也。3 `! d. i4 A+ T7 @  d
  【注释】朕躬:朕,我。朕躬,即我自己。《尔雅·释诂》:「朕,我也。」郭璞注 :「古者贵贱皆自称朕,至秦世始为天子尊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包咸注:「权,秤也。量,斗斛。」秤本作「称」,是称物之器,以秤称物而知轻重。斗与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皆是量物之 器,以斗斛量物而知多少。谨权量,就是谨慎齐一度量衡之制,使民间贸易公平。审法度,就是审察礼仪制度,使其各有秩序,而不紊乱。修废官之意,是事必有官,官必有人,人必尽职。谨权量,审 法度,修废官,则四方之政便能顺利地施行。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灭国,已灭亡的国家。绝世,断绝禄位的世家。逸民,遁世隐居的高人。* O* i6 D, [' e( m3 L  R- r
  【译文】汤王说:「我本人有罪,请天帝不要 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罪过都在我身上。(不要牵连万方之民,意思是这与万方之民没关系。万方之民有罪,那也是因为我的过失。)」周武王说:「虽有周家最亲的人,但不如有仁人。(虽 是亲人,若不贤良,不忠诚,就要惩罚。管叔、蔡叔就是这种人了。仁人,如箕子、微子,他们来了就任用他们。)我若不教百姓,使百姓有罪过,当归罪于我一人。」谨慎统一度量衡,审察礼仪制度 ,重新设立已废的旧有官职,四方之政就能顺利地施行(权,指秤。量,指斗斛之类);兴起已灭的诸侯之国,为已绝祀的贤卿大夫立后,举用隐居的才行超逸之民,这样,天下的民心自然来归了。帝 王所重视的是:人民、粮食、丧礼、祭祀。(重视人民,因为这是国家的根本。重视民食,因为这是人民的性命所在。重视丧礼,是为了竭尽哀思。重视祭祀,是为了极尽诚敬。)宽厚待人,就得众人 归附。办事敏捷,就有事功。为政公平,就使民心悦服。(为政公平,就会使百姓心悦诚服。二帝三王所行之政皆是此法,所以他们的德政得以传扬,启示后世。)
( k9 F2 K5 |3 `, t. u# l( U  
  W4 |! m( Y' I4 C- F: f, P  【原文】子张问政 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屏,除也。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 「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人所利而利之,不亦(不亦上脱斯字)惠而不费乎?利民在政,无费于财。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言君子不以寡 小而慢之。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 也。慢令致期,谓之贼;与民无信而虚刻期。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内,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 k9 Y% T, M5 E3 W  }  【注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亦 惠而不费乎:王肃注,「利民在政,无费于财。」为政者要以适当的政策来利民,民之所利不同,就要因其不同的利益,制定不同的政策,付诸实施。例如因农民所利,就要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因 工商之民所利,就要制定有利于工商之民的政策。以这些利民的政策来辅助各行各业人民,使其安居乐业,各遂其生,此即惠而不费。择可而劳之,又谁怨:邢昺《疏》以《论语·学而--》孔子的话解 释:「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为政者推行公共建设,如修治沟洫,或养护道路桥梁等,需用民间劳力,但需选在农闲时期,民间可以出动劳力,这才劳动人民,又有谁怨呢?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之欲,是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此欲便不是贪。皇侃《疏》:「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言人君当欲于仁义,使仁义事显,不为欲财色之贪,故云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也。」又 引江熙曰:「我欲仁,则仁至,非贪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孔安国注:「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君子待人接物,虚心平等。所待之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 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此即泰而不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人望之俨然而敬畏。此即威而不猛。不教而杀谓之 虐:为政不先教民,人民犯罪就杀,这叫做虐。不戒视成,谓之暴:马融注,「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为视成。」此意是说,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诫,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暴。慢令致期,谓 之贼: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人民。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安国注:「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于出纳,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也。」 皇侃《疏》:「有司,犹库吏之属。人君若物与人而吝,即与库吏无异。」孔安国注「犹之」为「俱当」。刘淇《助字辨略》:「犹之,犹俗云总是也。」皇《疏》之意,犹若以物与人。应以皇《疏》 较优。* C* N7 V! h. @* Q! Z& E& W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从事政治呢?」孔子说:「要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这就可以从政了。(屏,屏除。)」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事?」孔子说:「君子 为政,给百姓恩惠而不耗费财力,役使百姓而不招民怨,有欲而非自私之贪,心中安泰而不骄傲,有威仪而不凶猛。」子张又问:「怎样才算给百姓恩惠而不耗费财力?」孔子说:「就着百姓可以得利 之处,制定适当的政策来利民,这不就是惠民而不耗费财力吗?(利益人民,在于政策,不用耗费财力。)需用民间劳力时,选择合适的时间役使百姓,又有谁会怨呢?欲行仁政,欲行即行,便能得仁 ,又有什么贪可言呢?君子待人,无论多数少数,也不论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敢怠慢(君子不会因人少、势力小而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心中安泰而不骄傲吗?君子端正其衣冠,自尊其瞻视仪容,令 人望之俨然而生敬畏,这不就是有威仪而不凶猛吗?」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事?」孔子说:「为政不先教民,民众犯罪就杀,这叫做虐。为政不在事先一再地告诫,而立刻就要看到成果,这就是 暴。(不事先告诫,而要求立刻完成,这就叫「视成」。)政令发布很慢,限期完成却是紧急而刻不容缓,这就是贼害民众。(对人民没有信用,而且虚设限期。)。如同给人财物,到出纳时却显出吝 啬,这就叫库吏作风。(这是说财物应当给人,却感到为难,舍不得,所以出手吝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行为只能算是库吏作风,决非为人君主之道。)」
. U1 ]& D1 Z9 S  E卷  十   孔子家语治要1 V3 k6 D$ X$ p. W
2 D& |4 M7 S1 m" {
  
: x' k* I: A/ v' T; v* o* ]  【原文】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 ;不诫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则废至惮之七字,作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十三字。)若是,百姓正 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是以威厉而不诫(诫作试),刑措而不用也。今世不然,乱其教,烦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罪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世俗之陵迟 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 q2 u, g6 R. U' q6 ]
  【注释】不辜:没有罪的人。犴:音旱,古指乡亭牢狱。慢令谨诛:法令松弛而刑杀甚严。惮:畏难;畏惧。咸:皆;都。诫:警告;告诫。刑弥繁而盗不胜: 刑罚繁多而盗贼也越来越多。陵迟:衰败、败坏。7 N& L. `9 u( [& Y: s, U  j
  【译文】身居上位不能恪行其道,没有教化好百姓,却要滥杀他们,这是不合情理的。不教百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官只知道判案定罪, 这是杀害无辜。全军大败,不可因此而责杀兵士;司法混乱,就不能轻易对犯人实施刑罚。为什么?因为在上位的没有进行教育,所以罪不在百姓。法令松弛而诛杀甚严,那是对百姓的残害;随意征收 赋税而没有定时,这是欺凌百姓的暴政;不教化百姓却苛求其守礼守法,这是虐待百姓。国家朝政没有了这三种弊害,才可以施用刑罚。为政者应提倡伦理道德,并以身作则,使人民信服;如果还不行 ,就通过表彰树立道德模范来规劝大众,积极向善;若还是不行,就放逐、罢黜一些品行不端的人,以震慑他们。照这样做下去,百姓自然就会遵纪守法,民风也就良善了。若还有奸邪之徒顽固不化, 最后才用刑罚制裁他们。如此民众就能明理而知耻,羞于犯罪。于是,就不须使用严厉、苛责的政令,刑罚也可以搁置不用了。当今社会却不是这样,教育失当,刑罚繁多,使民众迷惑颠倒、不明道理 ,很容易陷他们于犯罪的境地,却又要严厉惩治他们,所以刑罚愈来愈多而盗贼却屡除不尽。社会风气的衰颓已经很久了,虽有刑法,百姓能不越轨犯法吗?* p1 h% z7 t1 ?  E6 H( I
  
( l% u. ]% }! Y1 w5 Z$ a  【原文】曾子曰:「敢问 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 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r: W% ?1 Z/ E' B+ e, _. w' q
  【注释】益:更加。隐:隐讳;隐瞒。表:表率,榜样。《礼记·表记》:仁者,天下之表也。( ^3 K6 _& E0 i) d/ B
  【译文】曾子说: 「请问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说:「居上位的孝敬父母恭敬长辈,下面的人就会更加恪守孝道;居上位的尊敬同辈中的年长者,下面的人就会更加兄友弟恭;居上位的乐善好施,下面的人也会更加 仁爱宽厚;居上位的亲近贤人,下面的人就知道结交良友;居上位的注重道德修养,下面的人就不会背地里胡作非为;居上位的憎恶贪婪行为,下面的人就会以争名夺利为耻;居上位的廉洁谦让,下面 的人就会懂得节俭和讲礼节。这就是所谓的七种教化。这七种教化,是教化安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定了,则『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居上位的,都是民众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人不正呢? 」
# l1 D& G  }* n& ], Y- ~6 g7 g  ! c4 @1 ^+ G/ Z
  【原文】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可得而用也,」 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也?」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既知其实,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 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明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者也;所谓天下之至智者,能用天下之至和;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 至贤。」
! ]; ~* t+ K2 ]1 R! O1 k  【注释】至礼:谓达到最高境界的礼。《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郭象注:「不人者,视人若己。视人若己,则不相辞谢,斯乃礼之至也。」明誉:美誉;好名 声。《大戴礼记.主言》:「天下之士说,则天下之明誉兴。」* f: F; G' J9 ?. x7 t
  【译文】孔子说:「礼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相互谦让便能使贤愚各就其位,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奖励的最高境界是,不需 要另外耗费财物,便能使天下之士满心喜悦;音乐的最高境界是,不发出鼓乐的声响,便能使天下百姓都心地祥和,相处无争。圣明的君王认真做到『三至』,则天下所有的诸侯国王都知道他的圣明, 天下贤士便可成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便可为他所用。」曾子说:「请问这段话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孔子说:「古代圣明的君王一定知道天下所有贤士的名声,知道他们的名声,再了解他们的真实 德行,对他们每个人的真实德行都了若指掌,然后便以享誉天下的爵位来封赏他们,使他们拥有尊贵的地位。这就是礼的最高境界:不需要相互谦让便能使天下得以治理。把官位俸禄都留给天下那些真 正的贤士,使他们都能因贤德而成为富有的人。这就是奖励的最高境界。不需要耗费财物,便能使天下之士喜悦。这样,天下百姓对美好德行的赞誉就会自然兴起,而这种百姓发自内心的赞誉,就是音 乐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发出宫商之音,就能使天下百姓心地祥和,相处无争。所以说,所谓天下最有仁德的人,就是能把全天下团结成一家那样亲密无间的人;所谓天下最有智慧的人,就是能使天下达 到高度和谐的人;所谓天下最圣明的人,就是能为天下举荐最有德才者之人。」4 y0 `- |, @+ w* n3 [. x3 z" Q2 y
  7 E; j: c5 s, W( y, C
  【原文】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之 不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姓何从?」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 ^3 `- ?+ T0 G' L" H
  【译文】人道的事情,政事最重要。所谓『政』,就是正。君王行为『正』,百姓就跟着正。君王的所作所为,就是百姓的榜样。君王不去做, 百姓跟谁学呢?」$ n$ a* Z) t' Q& V
  / u+ V  L( x; y8 y# U' |
  【原文】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 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
/ p1 N) H) X5 b  d8 ^9 t" g  【译文】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必定以恭敬慎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妻儿,这里面有大道理啊!妻子,侍奉父 母长辈、祭祀祖宗是要以她为主的,孩子则是自己宗族的后代,怎敢不恭敬慎重地对待呢?因此,圣明的君王没有他不恭敬的人、事、物。所谓恭敬,以恭敬慎重地对待自己最重要。我们的身体就像父 母的四肢,能够不爱护吗?不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成就自己的德行,就是伤害自己的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自己的根本;伤害了自己的根本,就如同大树伤了树根,其枝干也就随之枯死了。* ^" j9 k% r! d/ ^, ]
  
  B) B5 O$ t2 |' @0 K* D/ ~  【原文】君子过言则民作辞,过动则民作则。言不过辞,动不过则,百姓恭敬以从命。. I; Y! X$ F# Q- r' c  |4 C
  【注释】过言:错误的言论。辞:借口,口实。则:仿效;效法。《易·系辞上》:「河出 图,洛出书,圣人则之。」6 d( V/ j; @/ A- h$ D
  【译文】君子言语错误不当,百姓就会将它作为做错事的借口;君王如果做错了事情,则百姓也会起而效法。因此,君子的言语谨慎而没有错误,行为慎重而不违背 礼义,老百姓就会恭恭敬敬地听从他的命令。. Z: t0 z" g6 O  v
  + G1 x! |6 j8 b, H6 }: B! T
  【原文】为政而不能爱人,则不能成其身;不能成其身,则不能安其土;不能安其土,则不能乐天;不能乐天道也。不能乐天,则不能成 身。8 O! X# e- K8 ^7 P
  【译文】治理国家而不能够爱护百姓,就不能成就自身;不能成就自身,就不能安定他的国家;不能安定国家,就不能乐行自然之道;反过来说,不能乐行自然之道,也就不能成就自身。
8 z0 `- c. U. S  2 g6 H: E# N9 A" u* e% C/ J$ d
  【原文】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 。」
% t7 C$ J5 D1 ?  【注释】丘:因避讳夫子名,故念作某。民:人,泛指人类。《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孔颖达疏:「民者,人也。」生:生存;活。《汉书·韩信传》:「兵法不 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节事:谓行事有节制,使合乎准则。《国语·越语下》:「越王勾践即位三年而欲伐吴,范蠡进谏曰:『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注:「节,制也。」疏数:稀疏和密集。这里指亲疏。- ?% E4 R. `& w) t/ F' I
  【译文】孔子说:「我曾听说,百姓之所以能够正常生活,礼是最重要的保障。没有礼,就无法按照一个合适的标准来祭祀天地神灵 ;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秩序;没有礼,就无法区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
5 B9 o7 U4 ^# h4 V/ ~; V  ( B. F, c4 V; a) V
  【原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 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s( i! g' E! }% K! }7 O2 _5 W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 Q* H. Q/ i- h3 }9 G/ _4 @1 {
  所谓(旧脱所谓字,补之。)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率,犹述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 ;所谓者,谓言之要也。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得其要也。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t# h- }$ i1 j! z: ?9 O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 ,而心不怨;忍怨害也。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无伐善之色也。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油然,不进之貌;越,过。
) b- F" C9 w% i* l7 v8 L  所谓贤者, 德不逾闲,闲,犹法也。行中规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言满天下,无口过也。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本,亦谓身。富则天下无宛财。宛,积也。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5 ~/ H6 N! e9 F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邻,以喻畔界也。
& U% T' `6 e+ A% Z, c9 G6 V4 P  【注释】五仪:五 等。王先谦集解:「仪,犹等也。」慎终:慎重地考虑到事情的后果。也泛指谨慎、慎重。训格:规范,典范。王肃注:「格,法。」托:托付;请托。《吕氏春秋·贵生》:「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 ,可以托天下。」高诱注:「托,付。」定:完成;奠定。高亨注:「定,成也。」见小暗大:意谓小事明白大事糊涂。暗,是糊涂、愚昧的意思。务:从事;致力。《礼记·射义》:「故事之尽礼乐 ,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从物如流:指凡事随大流,没有主见。所执:指所固守的节操。道术:道德学问;文章道德。率:遵循;继承。处:安居;安身。骸:指身体。色不伐 :无伐善之色。夸耀自己的长处。朱熹集注:「伐,夸也。善,谓有能。」专:专断;擅自行事。逾闲:超越法度;界限。王肃注:「闲,法。」规绳:规矩绳墨。比喻法度。道:道德;道义。宛财: 积聚财物。王肃注:「宛,积也。古作菀。」协:调整;调和。《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庶品:众物,万物。敷:传布;散布。遂成:养成;成就。睹:看见。识:识别。邻:邻 居;邻国;邻境。畔界:疆界。李贤注:「畔,疆界也。」
8 e' ~! k" h" v/ e8 p4 r. N  【译文】人可以分为五种: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明白清楚这五类人,使国家得治之道就具备了。' W+ X. w' M( _# J- c5 D" a
   所谓庸人,就是心中没有谨慎行事、善始善终的原则,口里也不提伦理道德的教诲;不选择贤者为自己一生的寄托,也不力行伦理道德以成就自己;小事聪明而大事糊涂,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8 14: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随波逐 流而没有主见。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7 A6 t0 @8 T% t4 p  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明确的见解和主张,为人处事有既定的计划和规矩。虽不能穷尽道德学问的根本,但一定能遵循来力行;虽不能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但一定会按照道理去把事情做好。因此,智慧不在于多,在于能够对所学的东西有判断力;言谈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得当,抓得住要点;做事不求多,而在于清楚为什么去做。智慧已能判断所学是 否正确,言谈之要也知道了,做事的缘由也清楚了,那么他的定性已成,就像人的性命、身体一样,不会改变了。富贵不足以使他骄慢,贫贱也不会让他哀戚,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 ^3 X$ |$ C( [3 ^! \  所谓君子, 其言语必定忠诚守信而内心没有埋怨;躬行仁义而不自我夸耀;考虑问题通达明白而言语不会专断;德行修养纯一笃实,言行依据圣贤之道,自强不息。从从容容,好像人人都可以超过他,却始终难以 追上,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 [' w6 c  Q# E. O+ p" z  所谓贤人,他能依德而行,不违常理;所作所为皆有规矩准绳;其言语可为天下人效法,虽所言遍及天下,却因不犯口过而不会伤及自身;他所弘扬的圣贤之道足以 教化人民,却因行能践言,而不会失信于民。富有而不会使天下人积财伤道,施与大众而使天下没有贫病之人。这样的人称为贤人。
& @$ \8 p( _- Z4 d9 ~! R  所谓圣人,其德性能与天地之德相配,随顺时机变通无碍, 而不执着自己的见解;通达万事万物的根本原理和规律,使它们能自然和谐地运行和发展;传布天地大道来成就人的性情。其智慧德行可与日月同辉,其教化遍行于天下,而行迹和效果却神奇无法揣测 ;百姓虽沐浴在他的德行感化之中却不知不觉,有人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德行流布却无法测度它的边际。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 e* b* f6 E2 r( D
  
' B% Q+ W3 @5 `2 _1 c- E  j  【原文】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 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 B* F; R8 \0 y9 ], e
  【译文】国君如同是舟,百姓就好像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使舟沉没。国君从这里去想象它的危险,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危险了。+ R7 n2 P7 r7 J' D: n2 r
  
; i2 d: p" g% S5 r; v* r  【原文 】衰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事任之官,言各当以其所能之事,任之于官也。无取捷捷,无取钳钳,钳,妄对不谨诚。无取啍啍。啍啍,多言也。捷捷,贪也;捷捷而不良,所 以为贪。钳钳,乱也;啍啍,诞也。诞,欺诈也。」
# T! M& k  ~7 a" p0 \" u  【注释】捷捷:贪食貌。引申为贪得无厌。钳钳:妄语貌。胡乱应对,待人不真诚,语言不谨慎。王肃注:「钳钳,妄对不谨诚。」啍啍: 多言貌。7 |; ~8 A  P. }' ]  @  V
  【译文】衰公问孔子说:「请问用什么样的方法选用人才呢?」孔子回答说:「根据各人所能胜任的事情授予官职。不要任用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不要任用那些言语不谨慎随便应对的 人,也不要任用那些一说起话来就滔滔不绝喜欢浮夸的人。捷捷,就是贪婪;钳钳,就是乱说话、胡乱做事;啍啍,就是言语虚妄夸诞,爱说大话。」
& o2 u  a; H. m  ( B5 P4 @) L  ?8 F7 _1 E( j6 ?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夫 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耶?」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7 F" G# V' c$ L# q2 ?# M
  【注释】地妖:谓大地上所发生的反常怪异之事。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天 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 J4 v, q: F& \* J" T  W
  【译文】哀公问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存亡祸福,确实由天命支配,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对吗?」孔子回答说:「存亡祸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天上的反常现象 和灾害、地上的怪异事情,并不能改变存亡祸福。」6 s9 y! R9 ^9 f, U. x* B
  【原文】灾妖不胜善政,梦怪不胜善行。能知此,至治之极也,明王达此也。9 N& d; t9 I" S8 G$ X* X
  【译文】天灾与怪异的现象胜不过国家的善政;不好 的梦兆胜不过人的善行。能明白这个道理,天下就能达到大治了。唯有圣明的君王才可以通达此理啊!」
& H" F& x- ~0 I8 l' |$ z' `8 s  , Q* m) a2 L% L) s% u( l9 G
  【原文】孔子曰:「夫通达之属,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 ,则吾仇也。若之何其无畏也!」+ y- i4 m" H# I9 N- k9 t3 l1 B! F
  【注释】通达:通情达理。畜:善好的意思。《吕氏春秋·适威》:「《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高诱注:「畜,好。」1 Y' Y- d' y: _% t! w
  【译 文】孔子说:「人是懂得是非利害、有善恶分别的。用伦理道德来教化和引导,他们就会成为通情达理的好人;如果不用圣贤之道来教化和引导,他们就会变为我们的仇敌。因此,怎么能不担心呢?」 , a8 R  I" I: B, v( J
  0 N/ R. s0 H" N: M4 s- W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弗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 矣。」端,正也。5 [: {- T4 W3 i, M
  【注释】恕: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说文》:恕,仁也。端身:使自身的操行归于正直。旧注:端,正也。
! u* |) C# ~0 F; r0 M  【译文】孔子说:「君子应该具有三种恕:对上级 不能做到勤心尽力,却要求下属为自己做事,这是违背恕道的;对父母不能尽到孝,而要求子女报自己的恩,这是违背恕道的;对自己的兄长不能够尊敬,而要求弟弟顺从自己,这是违背恕道的!一个 人懂得忠于领导、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恕道的根本,就可以使自己的德行端正了。」) V" O& I/ b0 J' G" t
  + k. D; m. ]9 Z* H* y
  【原文】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8 n* \6 t# ^9 y7 ?  【注释】愚:敦厚。《孔子家语·问玉》:「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王肃注:「愚,敦厚。」被:覆盖;遍布,满。损之又损:损,减 少。形容极为谦虚。原文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D, N, \4 q. Z  【译文】孔子说: 「聪明睿智,而又能保持敦厚若愚的态度;功盖天下,而又能保持礼让不争的态度;勇力绝于当世,而又能保持小心畏惧的态度;拥有四海的财富,而又能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损 之又损』之道啊!」  P6 u$ _; L+ d$ a. i' ^0 L
  
9 o+ U8 o* s! C/ L/ p; ?# m  【原文】夫明镜者,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存,而忽怠于(怠于下有共字)所以危亡,是犹未有以异于却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2 00:31 , Processed in 0.07748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