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随喜,我们自己才能成佛,发心是发菩萨心,就是发求无上道的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我们应当要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他历劫修行的目标,佛学什么?求什么?就是求一切智。其实一切智是本有的。一切智应该如何修学呢?除自己一切罪障习气,一切智就现前了,所以这个修实在讲不是修一切智,是修一切智上那些障碍,把这些东西给他修正过来。勤修福聚,福是修福,修福就是前面所讲的布施供养,乃至于前面讲的礼敬、赞叹、忏悔,没有一条不与福聚有密切关系,都是修福,聚是聚集;为了修福修慧不惜自己的身命。修多久呢?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时劫之长不可思议,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不是短时候。所以学佛要有耐心,有长远心,有恒心;决定不能够变心,不能够退转,你才有成功的一天。所以成佛要很长的时间,问题在那里?进得少,退得多。" h6 i* x2 F5 j) Y

7 j# t; n  T, C0 K* U0 p" `4 {# @   Z1 m  y9 a$ \

! V- J" n" b2 T3 g' u7 {如果勇猛精进没有退转,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要这么长的时间,可是绝大多数人进步进得太少了,退得太多了,所以时劫要这么长。一一劫中,这是指随时随处,都能够牺牲自己,都能够舍己为人。我们现在没有法子,稍微吃一点点苦头就不肯干,不肯牺牲,怎么能成就?不能成就啊!要能牺牲,连儒家也是这么说,安安而能迁,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国家社会的福利,我们自己本来身安心安,这个多自在,都能够舍弃掉,自己愿意受一点劳累,为大众来服务,这是修福。
, u: V$ y8 |3 r  \
! B. s- L$ l! r- q9 t : R5 V. `7 M/ ^$ ~& U# D

. h- g2 r. y  ]3 ]( a我现在在美国搞这个道场很辛苦啊!没有台湾这么样自在,这么舒服;到那里要吃苦头,为什么呢?那个地方有这么殊胜的因缘能够建立佛法,把佛法传到那个地方去,不能不去吃苦头。有许多法师去了,去了在那边住了一个短时期以后,再不想去了,为什么?太苦了。譬如在台湾自己有个小庙,收几个徒子徒孙,一切有人照顾你;到那里去衣服要自己洗,地要自己扫,煮饭要自己来,买东西也要自己,没有一样不要自己操心。
; K5 Q: C4 ]. \( S; c1 }% f1 t5 E6 o' ]% `
5 @4 D9 i3 q3 C; s
: |6 N. N$ S- r
还有些法师做个法会,做法会的时候上殿要敲木鱼引磬领众,那一边还到厨房去烧饭来照顾大家,没有人伺候你呀!美国人的确对人有普遍的敬心、爱心,他有;美国人都很小器,很吝啬,这个是真的。美国人家里没有钱,我们台湾各各人家里你说马上就拿个几万块钱,他马上拿出来,美国没有,美国你叫他家里拿廿块钱,他拿不出来;如果他家里能拿出廿块钱,那很有钱的人家了,美国人没钱。美国虽然享受舒舒服服的,样样都是分期付款,一失业了,全部都要变卖还债,还还不了。美国的社会是信用卡的社会,他身上带信用卡,没有现金的,所以美国住宅区,我刚才跟同学讲,他们门窗都是落地玻璃的,外头绝对没有铁栏杆,院子虽然很大没有围墙的,绝对没有小偷,为什么呢?晓得人家里没有钱,偷不到东西,什么也没有。有钱人家也不敢去,因为他自己的范围之内,这是他家、他的土地,他的范围之内,要是生人进去,他开枪打死不偿命的,他为自卫,美国有这个法律。4 t7 K2 H, t% c  D9 t3 E5 j

3 m$ Z- b9 f6 d+ s 3 L' w& i. @. ?" f9 K+ o

7 K+ E+ U" k8 T! Z5 w! c) q; |1 F) A美国的枪枝随处都可以卖得到,外头有卖枪的店,你爱买什么枪就买什么枪;这个也有好处,盗匪不敢随便进入人家,因为被打死不偿命的,所以他治安非常好。这是说到真正能够要牺牲自己为大众的福利来著想,为整个佛法来著想,应当要牺牲,要舍己为人。弘法利生,尤其是讲经,苦事啊!要在讲台上去苦练,最初上台几年那个味道很不好受啊!要受很多人的批评,可是你都要接受,你要反省要改进,自己才会有进步。为谁去牺牲去受这些苦呢?为一切众生,为佛法,为随喜诸佛菩萨,修随喜功德。世界上的事情求人最难,求人要看人家的脸色,现在佛法衰了,求那个人出来去发心弘法利生,人家摆个面色给你看,你就难过啊!所以怎么办?求自己,他不肯干,我来干,我们自己来发心。只要你自己发心,佛法就不会灭,自己肯发心众生就有福,自己要肯牺牲要肯吃苦,要甘心情愿受种种的折磨。为什么呢?为一切众生,为佛法,为随喜功德。
& I& s, S2 W- F% M: L
$ X& r6 B5 N9 E  E, C/ I
8 G- \2 M& Y% F. f, I2 `
$ _! Q0 M2 T/ |% |9 q) u" A所以十大愿王一展开,今天我们仔细看看反省反省,有那一个人肯发心修个一条两条都不容易,都见不到。可是诸位要记住我们自己不肯发心的话,你这一生过了之后,你来生遇不到佛法,为什么?因果嘛!你这一生在佛法空过了,你对不起佛法,你来生就遇不到佛法,就不会有这个殊胜机缘,所以佛法难闻啊!纵然有一点小福报生到人天,也会生到边地,边地就是没有佛法的地区,一生没有机会闻佛法,所以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做,你的缘就殊胜。* n! R: H8 H) }
. p, b2 N: D% B/ l# x0 ?6 t' s/ S

% l. X; {0 Q5 u, g* N& |, F
7 Q7 J( r& r) L6 P# `% c7 |我想我过去生中大概也是这么做法,所以我这一生遇到的没有走冤枉路;我学佛就两个老师指导,两个都是高手,没走冤枉路,缘殊胜,这个缘是前生的不是今生的;我今生又努力继续不断的做,我相信我来生的缘更殊胜,这个一定的道理嘛!你自己不肯做那里会有法缘?所以一定要努力,唯有难行、苦行,你都能够随喜,都能够修学,才能够圆满种种波罗密门;种种注子里头有,简单地讲就是六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照华严来讲,十波罗密,加上方便、愿、力、智,这个是十大类,展开来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 E' z$ [& d' @! Y/ M+ W% |
* l4 i0 e+ L8 n8 g. {" h/ V$ ` 3 Y( \2 c+ D8 `
* @- q( B5 \: ]: g( b
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究竟圆满,样样都能修到究竟圆满,这叫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智地,加上一个智,加上一个地,检别不是三贤位的菩萨;十地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叫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无上菩提是究竟果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就是示现成佛,教化众生,也叫成就无上菩提。般涅槃,分布舍利,实际上这一段经里面所说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世间八相成道,你看看经文的意思就是八相成道,这是随喜诸佛,所有善根我皆随喜。下课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o8 C9 [& y' ^" M, @

' F8 j1 l' O: s' i; G- E! b9 Q+ e & u* z3 {+ }2 F9 s
$ F8 T: W  a0 n7 X
普贤行愿品讲记4 T1 t+ z0 J, N' Z6 E* M

$ ?5 D/ T: S" z; z(第十七卷)- w/ h1 @  r/ |( I

- g& m5 E! [0 p$ A9 N6 U 5 T& C  `% A8 y, i9 }. x- H/ v) T

. f+ ^* R, b  g9 \+ h# x' S净空法师讲述
- t( w2 q) k; B5 C7 y
1 m7 Y# X" V- ?* s' `" W' J$ z# f华藏图书馆
' ^" W% K, x9 i( i6 x  ~/ n/ t" g, L% Y2 S3 Y$ N

0 Z. r4 g  P4 }  ~4 K6 @
4 p8 z- K/ ?0 z& a0 J, j+ U * H& L% O2 O* n6 l9 U" q$ b2 ~

( k# o# P5 W, i1 ~* \& Y; D( u- U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七面‘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皆随喜。’这是随喜六道众生。在前面第一节是讲的随喜诸佛,从佛初发心一直到他成道弘法度生,乃至于入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都要发心随喜。随喜实在讲就是学佛,那么学佛呢?佛当然没有问题,佛是圣中之圣,善中之善,我们应当要效法的,要随喜的。那么说到六道众生这都是凡夫,业障深重,我们有什么好随喜的呢?所以有一些同修免不了有这个疑问。谛闲法师注子里面也写得很好,当然最详细的还是大疏,就是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最详尽的还是那部书。
; k" T- d5 B$ U! g6 ?
" N  F3 ~8 h$ } ( U; c( }) e1 s8 R+ O- \

: s4 l! x9 J. F7 `8 H$ ?六趣就是六道,趣有趣向,我们死了之后往那里去,那么有六处,就是六个去处,一般称之为六道,这是‘举所依之报也’,六趣是指的果报。四生是讲生态,就是‘胎卵湿化’四种不同的生态,六道众生从生态上来讲总不出这四种,所以四种就包括尽了,如果不是胎生就是卵生,或者湿生、化生。‘举能依之果’,前面是讲所依之报是六道,能依之果就是四生。‘天上六欲,人间四洲,固然有善可喜’,可以随喜的,这是说明六道里面。那么欲界天以上这些天人,天有三界,最上面是无色界,当中是色界,往下面看是欲界,欲界有六层天,他们的道德、智慧都在我们人之上,而且善念善行也在我们人之上,当然还是有些地方值得我们随喜的。值得我们去效法的。/ A0 L7 ~+ Y: u; |! t- o2 w
9 y  p$ }( z9 j3 s9 D
. R1 a  r% U) e* p
  B: A$ \/ c' `3 [1 s
譬如佛在六念里面就明白指示我们要念天,不但念三宝、念戒,还得要念天,有这一个项目。天人秉十善业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禅八定,这种因行他才能够得到天人的果报,这个是我们应当要随喜的。至于三途那有什么善可言呢?下面写了,‘三途苦趣有何善可论乎。今所以云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底下这两句说得好,‘彼虽极苦,不得谓无一尘之善也。’一尘是比喻小,他再苦,纵然堕到地狱,不能说他一点点善都没有,不能这么说法。如果有一点点善,我们就随喜他这个善念,随喜他的善心,随喜他的善行,意思是在此地。" `  E& ^4 A6 x  z. Q0 [$ a

' v, b8 D2 j! U, A4 {) L
1 L8 E8 x  x+ u8 f" e! q
$ f1 h  c, F+ S7 c6 v再看下面经文‘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这一段是讲随喜二乘,就是阿罗汉与辟支佛;虽然这两种我们都叫他做小乘,小乘偏重在自利,慈悲心少,不是没有慈悲心,他有,比菩萨少得太多了,那么他也有善。就声闻来讲有四果四向,四果四向除了第四果,就是阿罗汉果之外,都叫做有学,就在求学的时代都叫有学;四果阿罗汉,那小乘是毕业了,就叫做无学,他所修学的东西学完了,没有得再学了,所以叫无学。那么在大乘法里面就是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叫无学,九地以前都叫做有学,那是菩萨,底下一段会念到。无论他是在因地或是果地,有学是在因地,无学是果地,他已经证果了,就是证最后的果,不是初果、二果、三果,初果二果三果都叫做学地,都是在因地,四果才是真正的果地,那么他所有的功德我皆随喜。
( j" n: A% m6 g3 W2 r) ^1 O0 J; E8 C- Z5 B
  |: c. N% ?9 i; i  h" ~9 Q9 e; s
; |: E/ V2 Q5 P. Y3 O
一般讲功德是讲定慧,那么戒算不算功德呢?如果这个戒,因戒得定,那个戒是功德;修戒律而不能得定,那个戒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了,它所感得的是人天福报,那么这是功德与福德我们必须要能够检别。要修学真实的功德,这就是说的戒定慧,如果从义理上来讲就是修觉正净。觉正净的定义、形象一定要搞得很清楚,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前这一个时代我们佛法是衰到了极处,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佛法衰到极处的时候,众生必定有很大的苦难,不可以不知。现在这个时代跟楞严经上讲的完全一样,妖魔鬼怪也都出家了,也都披上了袈裟,也都在那里讲经说法;那是邪,那是正,你没法子辨别;在这个时代你能够遇到正法真是你前生多生多劫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你能够接触到正法。
, a; l% x6 g/ ?$ B$ f# Z6 {2 E: ]; q% H

8 d. k# a, o; N! I1 D" ~8 E, B2 y! X- _2 L
但是接触到正法你相不相信呢?很难讲,为什么?邪太多了,信邪的人太多太多了,那么多人信他大概是真的?恐怕是有点东西?这里虽然讲正法,没几个人,恐怕这个靠不住;你还是要走邪路,这个难啊!这个时候是确确实实法弱魔强,那么你这一生跟到魔去学,这一生必定空过。那谁是魔呢?谁是佛呢?这个话很难讲,刚才讲了,魔王力量太大了,徒众太多了,势力强大,你得罪他可是招惹了很大的麻烦,所以真正善知识对魔王也不会说的,也不会告诉你某人怎么样,不会讲的。那么众生跟到魔去,那没有法子,他自己没有善根,那有什么法子,只好让他去了。所以看到他堕地狱,看到他堕火坑,没法子救他,不救他随他去还好一点,你愈救他,他造的罪业愈重,诽谤正法;他反抗,他信邪他不信正,他赞叹邪诽谤正。所以在这个时期佛菩萨不出世,道理就在此地,这个世间乱了,佛菩萨离开了,走了;诸位一定要记住历史上有教训,印度乱了,佛法到中国来了;中国再乱了,佛法又到别的地方去了。4 _$ k. ^- c- f% @: u

  G5 h* _, ^. z* E( D& h! }' `
& j4 K2 E0 ~2 H9 a* ]5 z- |% V
' T% f# f# h" M& i- w你看在佛经教里面交代后世弟子,邪见稠林,不转法轮,众生知见都是邪知邪见,这个地方不能讲经说法,不能弘法,应当要远远地离开。守护正法就守住自己,等待因缘,那么一生当中遇到一个两个学生,能够传授下去,好好地保持到,到将来魔的力量弱了,法有机会弘扬的时候,下面再发扬光大。这个事情不是在一生的事情,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那时就不行,他就没有法缘,那么只好等,等到一个慧可传给他;慧可也没法子弘扬,也在那里等;等到道信,一个传一个,一直传到第六代慧能大师,这个因缘殊胜了才能发扬光大。所以他们一代一代地守住,能有一两个人守住就好,命脉就不断,虽然不能发扬光大,正法命脉不断。正法决定叫我们自己得清净心,就是觉正净;凡是邪法必定是与这个相违背的,你修学的时候你心得不到清净,你见解不是正确的,你心地是染污的。如果诸位能从这上去观察,邪正就不难辨别了,这是一种智慧的观察,违背了觉正净,绝对不是正法;能够叫我们觉正净天天增长,叫我们迷邪染天天减少,这决定是正法。
; s+ ^" s5 k6 H4 H4 U' X8 B% @% @$ S! P& u2 M7 [" ]5 Z" J

; a  ^! }) h" ^- K5 |" t& Q
8 ]9 e$ A) A- I% N所以在今日之下,我们唯一可以依赖的,一定要依赖经典,要依赖古大德,现在的人靠不住;我们学印光法师,学蕅益法师,学莲池法师,决定没有错。他们的著作都流传在世间,著作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依个一种、两种就行了;我这个道场就是依祖师的法门,我们修净土依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依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依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的开示,我们走这一个路子,循这一个目标去努力,不是这三个大师的东西我们不看,纵然要参考也参考古大德的一些著作,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唯一能够避免邪魔外道扰乱的一个办法。今天这个世间是险道,非常危险的道,稍稍不留意就走入了邪途、岐途去了,所以说护持正法谈何容易呀!所以随喜决定随喜别人的善法,决定把别人一切恶法,从自己见闻觉知里面扫得干干净净。
. Q1 M( Z9 J+ T) E- r* D7 {5 c' \& N. C7 U6 N" J
% F6 ]/ M4 q* C( [9 }
$ K, ^$ C# {8 T+ f
正如前面我跟诸位提的六祖大师的开示,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不见,实在讲就是心里面不执著,不执著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过失,心里面没有别人的过失,口里头不说别人过失。但是别人的过失清清楚楚,不是不知道,如果完全不知道,那你是个白痴,你是愚痴,连善恶好坏都不分了;自己心里清清楚楚,可是绝不执著。不执著是没有嗔恚心,佛对于魔没有嗔恚心,魔把佛法破坏尽了,佛也没有嗔恚心。其实魔那有那么大的力量呢!真正把佛法破坏尽了,魔是个带头的,是众生没有福啊!众生要亲近魔,把佛法灭掉了,那有什么法子!是因缘和合,众生要不听邪,魔有什么能力?魔没有能力呀!众生修邪是自己毁自己,那有什么法子呢?那么换一句话说,你要成就是你自己成就自己,你要毁灭也是你自己毁灭自己,所以佛眼睛里面看得清清楚楚,决定没有嗔恚的念头,他也不会责备人的,那么像这些地方我们应当要明了,应当要随喜要学习的。
" m# G5 u6 i, h! H0 u! i3 n. }4 Q7 Q4 k! Y
6 t# h1 {1 P& ~2 S* V
4 f8 i" W1 k9 [0 \
南部我不知道这个法师住在什么地方,好像是在台南高雄一带,有一位老法师年岁很大了,开心法师;我这次回国来跟他见过一次面,很难得,正知正见,真正不容易;这个人虽然看起来很土,没有念过书,没有认识什么字,他是斌宗法师的徒弟。像这样正知正见的人,很少见到,我是这么偶然一个机会见了面谈了几句话,觉得很难得,不容易,很不容易,诸位将来有机会可以向他请教请教。
' W% V  L0 |6 l- J
% Z& l2 e& p4 ?5 N# k" D
3 C( h/ m' H% n( W0 B' }
5 F- D% H4 @2 q, d) n再看下面经文,‘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不学菩萨就不能成佛,前面讲实在讲它都有道理,为什么呢?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志趣不相同。譬如有很多同修,他就不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人各有志嘛!还有很多众生,他不愿意成佛,不想成佛。有一些人,我当个罗汉就好了,他的志愿就这么大嘛!还有的人连罗汉都不愿意当,我来生在人天就好了,做人蛮好嘛!他喜欢做人,喜欢享天福。所以佛随著众生的愿望,都能叫他满愿;你随喜六道之善,得人天福报;随喜二乘可以证阿罗汉、辟支佛果;随喜菩萨可以成佛,佛真是大慈大悲,对于一切众生没有一丝毫的勉强,你愿意到那里去,你就到那里去。佛决定没有名闻利养,决定不要我这个道场要多少人,要多少徒众,要怎么样。佛没有这个念头,并不以此为殊胜。
& Q2 ~' }4 ?2 P& \( y* ~" o. ~8 c5 u+ ^5 Y- L; e8 u1 N9 N3 t0 K7 V3 Q

7 ~8 J; a7 U0 N; Y8 [- G0 A
2 H3 |& a8 l6 o+ x1 D- F7 \7 b所以道场的庄严殊胜不是人多,是什么呢?这个道场就是一个人住个小茅篷,身心清净第一殊胜,是以清净为庄严,以清净为殊胜。菩萨是效法佛的,是不畏难,不怕苦,帮助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事业太广大了,世出世间所有的事业几乎都是菩萨事业,尤其是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所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世出世法各行各业,全是菩萨事业。难行,无论在那一方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像布施,不但外财能舍,舍得很干净,头目脑髓都能舍,没有一样不能舍的。人家向菩萨乞求,菩萨没有说不满众生愿的;众生没有乞求,菩萨主动地布施,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这是我们应当要随喜,应当要学习的,要效法菩萨舍己为人。6 A3 a$ _( m9 N" j2 D* K

7 \5 o7 i2 B  V5 R6 s; p, {
, G0 B% z/ W! B$ D5 a/ G$ R3 K# B' n& t/ @; J/ E" P
我们今天六根的作用,都是为众生而施舍的,我们每一天读经要用眼睛读经,为谁呢?为一切众生,舍我们的眼力布施众生,这怎么说呢?如果不是为众生讲经,开导众生,利益众生,我读这个经干什么啊?我不要读啊!我一天到晚念一句阿弥陀佛,我决定往生,我看这个经干什么?用我的舌根每一天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劝勉大众,这个也是以舌根布施给众生,六根的身分是这样地布施众生。诸位要记住不是说众生要眼睛,眼睛割给他;众生要我舌头,舌头割给他,不是这个意思。用我们自己的身分努力从事于帮助一切众生的工作,这个就是舍,舍眼、舍舌、舍你的头脑,你要思维要去做,双手要去做,舍你手;你脚要走,舍你足,一切身分统统布施掉了;无条件地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难,的确是很难,难行能行,要明白这个道理。
+ h7 G% ]! n$ J/ E# t3 D& g
0 z' N) _4 U1 A5 G% I$ l + L8 G: w" ~' V0 }' `3 O
9 J) g1 Q0 H$ v) G( k5 U0 W
如果我一切造作是为利益、为报酬、为自己,那就不是布施供养了;布施供养是没有想到对自己的报酬,没有。那么如果众生不供养,不供养舍尽了就没有了;如果众生有供养,有供养就舍不尽,永无中止地修布施,修随喜,这个叫行菩萨道,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那么像我刚才所说的,我们把众生暂时把他放在一边不理会他了,我们老实一心念佛,先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之后再倒驾慈航再来,行不行呢?行,不是不行,的确行。可是这个里头有一桩事必须要明白,在没有缘的时候可以,我想帮助别人,他不接受,那只好暂时舍弃,自己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如果有这个缘分那就不应该,我愿意帮助人,有许多人乐意接受,这个时候你必须要牺牲,要行菩萨道。这个事情是外面缘成熟与不成熟来决定,而不是自己决定的。2 b$ i# L* v% G5 u$ ^, ?+ T
: }1 H. X/ @$ _" {

# D! G( \) y4 O& p& z7 ?4 l6 m* N, z: K& i% c# m' O
像印光大师住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没有法缘,印光大师讲经没有人听,我想可能是他是山西人,山西口音太重,在南方讲经没有人能听得懂,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可是他讲经没有人听,他用另外一个方法,他用文字,他的文字也很巧妙,都是给人写信,所以他不是对大众的,他对某一个人的。那一个人向他请教,提出些问题,他一定很详细地在文字上说明,所以以后得力于在家的弟子把这些信件收集起来,都公开了,在报纸杂志上公布了,这才让一切大众普遍都得到利益。你看他的东西全部都是书信,文钞里头都是书信,到以后大家知道,对他景仰尊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以后有些序文请他来写,他也很乐意,所以一生以文字来弘法,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明白,都要随喜;讲不行,没有人来听,用文字,那么现在还有录音录影都可以利用。不能对多数人,对一个人对两个人也行,菩萨总是尽到了弘法利生的行愿;这个路走不通,走另外一条路,条条路都走不通,赶紧念佛求生西方再乘愿再来。+ ^+ S) {( n' j+ r/ Z0 |
5 o0 F* W$ |: q5 T6 ?3 J! X

& U  ]  j' l4 q* g5 Z) C" J  c( Z/ [" W% k3 R
但是要晓得还得要与众生结缘,这点很重要,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为什么有的人法缘那么好呢?缘结得多;有的人没有法缘,他是缘结得少。那么今日之下我们仔细一观察,妖魔鬼怪对众生结得缘多;学佛的人都很老实,只晓得念经拜佛,与一切众生很少结缘,所以今天佛法佛缘不盛,魔缘特盛,特别地强盛,道理在此地。所以学佛的同修一定要与众生结法缘,要广结法缘而后才能普度众生,那么这是随喜菩萨的善业。  `" ~) P: j! G1 t* r; d

: E4 O( i8 n) Z' P3 I
. r% E+ A4 l5 B( Z6 O8 r! `7 q9 ]  r+ G0 N1 a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那么这个是跟前面意思一样的,谛闲法师有一行半的注解,诸位自己看就晓得了。再看下面一段,第六请转法轮,那么往下这个愿层层殊胜,前面只讲到随喜,生欢喜心去效法,还没想到要请法,请转法轮也是菩萨事业里面几乎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为什么呢?法至尊至贵,如果没有人启请,佛不说法。世间教学也是如此,孔老夫子在世的时候,学生不问,老师不讲的,所以学生要启请,老师才说法,佛法也是如此;你看每一部经里面都有启请的人,那个启请的人就是请转法轮。一切众生不知道佛法的殊胜,他不会启请,必须要依赖那些已经觉悟的菩萨们发心来请法,大众才有闻法的机缘。. c- ?5 M5 K4 I+ V5 w$ [5 V$ U

1 N$ E" @) X* P! X% ?
3 f  a/ b9 W4 e1 S0 ~8 |: L  ]& j1 v
所以请转法轮,这个启请的人跟讲经的功德没有两样,是相等的;我们请佛来讲经,佛讲经功德很大,启请人的功德跟佛讲经一样大。为什么?没有他启请就没有这个法会出现,所以这一点诸位一定要明了。有些人是我自己不会讲经,没有学过,讲经功德虽然大,可惜我这一生没有这种机缘。实际上他错了,你自己不会讲,你可以请人家来讲。诸位晓得我们中国除了孔圣人之外,还有一个圣人,武训,那是中国的一个圣人,他没念过书,他要饭的,他一生办了三十多所学校;要饭的,在外面要的钱,攒的钱,去借人家一个地方,拿这个钱去供养老师,请老师在这里开学校教学,老师不答应,他跪在那里磕头不起来,至诚心感动。一所一所学校成立教化多少的学生,而且那个老师是一流的高手,为什么?被他至诚感动的。那个功德是他一个人的,你看今天他请的那么多老师谁晓得,没有人知道,人家只知道武训,只知道他,圣人啊!所以自己不能教,请高手来教。, x& P  c" P! b% ~% n! X! a) S  E

' s+ i4 P3 ~% U3 d* \  K+ d
, e& R/ J! L! `7 H% c7 _% c  w( X- M" L4 G, D
正如一个学校,校长是主持教育的,校长可以不教学,可以不上课的,请教员啊!所有教员教学的功德统统是校长的。学校办成功了,国家奖励校长第一,不会说那个教员;办的不好,责任也是校长的,教员是执行而已,是帮助他执行。因此一个寺院所在之处,住持就是校长,他的责任是教化一方,这一方人法身慧命都寄托在他身上,他要没有尽到这个职责,一做住持就做到阿鼻地狱去了。我做主持,我没有做坏事情,我也没有犯戒,我也没有动一个恶心,我为什么要堕地狱?你必定堕地狱,你责任没有尽到;如果你是个清众,你没有责任。譬如说这个学校,校长很好,没有做坏事,也没有贪污。但是没有上课,没有请老师,你说这个校长要不要处分?他人非常好,样样都好,但是他做了校长做了三年,学校停课三年,他自己人再好也不行,他也要受处罚,他没有尽到教化的责任。所以住持不好当,住持真难当,你要是没有尽到责任非堕地狱不可,这个是我们要懂得的,凡是一个机构都是主管人责任非常之大,搞不好就要堕落,这个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
; q) N7 p9 F. m$ i& N  b
$ u9 i: R( V$ p/ G# X$ U  d 2 M/ `9 n4 R' ^. m+ u# W% B
* r' y& ?& `) Q' W  L0 w( c0 _
现在在家居士也建道场,你们如果建道场,做一个道场的负责人,你要注意这桩事情,不能够弘扬正法,不能够成就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你自己就要背很大的因果。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不知道利害,想尽方法去争住持,其实就是争阿鼻地狱,想尽方法要争取阿鼻地狱,这糟糕不糟糕!我们看经文,‘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那么在这一段大师有很长的一段注解,‘此即劝请愿也’,就是劝请之愿,劝请之愿能够消除我们自己多生多劫谤法的障。这个谤法一定有的,因为在以前没有接触佛法,诽谤佛法在所不免;这一生没有,生生世世难保没有,一定要把这个障碍消除,‘起慈善根’,生起大慈大悲的善根。谤法这个机会的确很多,往往我们谤法,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在谤法,这个是最可怕的。: v. e4 F/ P% L% z
  [3 e9 M/ l7 n+ c7 J$ ?
9 s% q1 H' p% z* O' z# ?5 I$ U
* ~3 ~9 ?2 I% V
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形呢?法与非法,我们没有法子辨别,正法与邪法我们也没有办法辨别。一个不谨慎、不留意,往往是毁坏正法,而且自己天天在做毁坏正法的事情,自己不晓得,这个是真糟糕。我举一个例子说,我在此地讲经为了是真正帮助诸位同修,不愿意同修们堕在阿鼻地狱,何况我在国内讲经,现在时间是愈来愈少了,我跟诸位讲真话,我们从什么地方谤法呢?我们跟出家众团体寺院不合作就是谤法。一个寺院是一个弘法利生的道场,如果说我们在这个寺院里面不能帮助住持弘法利生;或者看这个住持做得不如法,你应当要劝告,要谏正,他要不听,不听你离开要到别的正法道场去。不听了,我自己去买个房子,去住个公寓去,我一个人修行,你这个叫谤法。# E7 O. m% {' _4 m4 ?- r7 E
4 [( h6 ]$ v% A* c$ o# t3 _! A
$ I4 m8 b* k# \0 b' v6 n/ Y

; D% f& ?* w  I, Z$ u; v7 u那么你要是住公寓一个人修行可不可以?可以,一定要还俗,你做在家佛弟子没有关系,你一个人进修。佛门还俗不是耻辱,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弟子当中出了家还俗,还俗再出家,出家再还俗,都可以,这个绝不谤法。如果是脱离僧团一个人去住一个公寓,这个就是灭佛法、诽谤佛法,为什么呢?叫一般人看了把佛法形象完全破坏了,哎呀!那个出家人他住公寓,受社会的指责,他不只指责你一个人,他指责你整个佛法;他不是指责你某某人,他讲是出家人,整个佛法都受他关连了。凡是这些行为,这种造作,统统是阿鼻地狱的业因;他念佛念得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西方极乐世界也去不了,为什么呢?你灭了佛法。你进一乘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说你自己固然不错,但是你把佛法消灭了,你没有资格到此地来。8 r& z1 ~/ [6 h7 P
8 }5 e5 K: e1 k
) E9 B8 n7 q" O2 n$ b

- F# v3 t( t/ j0 x! j: R3 q% c一定要注意呀!几个人能够见得到?许多以为自己做得很正,别人都不对,正跟六祖讲的恰恰相反,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他是见的什么?只见别人过,不知道自己过。糟糕啊!真是糟了。所以仔细去反省想一想,那一个不造无间地狱的罪业。所以十大愿王我跟诸位这样讲下来之后,如果时间不够的话,讲不完,我只跟诸位讲这十条,后面偈颂就不讲了。你们仔细去反省反省那一条不犯,那一条你做到了,条条都违背了还能往生吗?应当认真去反省,要改过自新,痛切忏悔,我们还有救,不是没有救,有救;造的是五逆十恶的罪业都有救,你要回头得快。不要在此地听说我有救了,不要紧,再多做几年罪业没有关系,到我临命终时我再来忏悔,我还有救,那你就没救了。, s. \  _; `# E, j" T9 y5 a% \5 F

, B5 t- [* m, t; D2 e: G' y. _ 4 k; u3 Q, j4 \0 t* r

4 Q: P% o) g3 g, f6 d: M  U! G/ l为什么呢?你今天已经听到我这么说了,你明知故犯就没有救。你一生造罪业,一生没有闻到正法,临命终时闻到正法时回头,认真忏悔,有救;现在闻到正法时说不要紧,我在临命终时候再忏悔,没救,你明知故犯,你应该从今天回头,你才会真正有救。我们下课。
9 s" c( Y, c0 _. q! V  }5 _: {1 e2 b. h+ ~8 k% a
. b& ?. Q9 B% f. n0 U
6 R7 i3 R: m5 J
普贤行愿品讲记
* a' l; [  l2 ]& c: O4 Z/ r$ A2 ~
(第十八卷)
3 ?5 y7 q( Q% h2 i  b& o- L& x# L; e2 a

6 |4 g3 i7 P8 h) S0 B/ P, c
- _) N9 m( C9 W" i1 z. t净空法师讲述) K# S: ~7 y7 a* d/ b; ~
  p/ a3 G6 _: ^6 R) [- p
华藏图书馆1 J8 O( e* L+ m; i. R
: h! Y0 o9 ~6 Z" `1 G8 s$ J1 O
- k9 o4 ^2 B. E* e: V
& O7 T; F  G; ]8 K+ n/ Y: q
第三十九页注解里面给我们解释法轮的意义,在佛法里面,通常表法是以法轮、莲花用得最为普遍,代表佛法,好像是佛教的一个标志一样,那么这一段就解释法轮的意义。‘法者,轨持义,通教理行果。’这样的句子我们在佛教经论里面常常会看到。轨就是轨道,我们今天讲的原理、原则,就是一个原则。持是保持,就是你要守住这一个原理原则,守住这一个轨道,这个就是法的意思,是一切法的生起,它一定有个道理存在,而且生起的时候,它一定有程序、有过程,绝对不会乱的。所谓一粒种子我们种下去之后,它一定先生根,然后再长出芽,再长出枝叶花朵,它一定是有这个程序的,不会说种子接下去是先结果后开花,没有这个道理,它颠倒了。所以轨道就是有一定的程序,它一定是保持这个程序,那么它才能成就。
: F. z$ `4 u+ n! n8 l4 ^: y4 k3 m8 ~/ v: [

1 O9 e, Q& O$ q. Q6 r: L
( N4 y: D" C6 a1 I那么通教理行果,通就是通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有果法,但教理行果统统都是有轨持的意思存在。教法就是教科书,我们今天讲教科书、教学法,这都是属在教法里面。佛陀在世的时候每一天给大家讲开示、讲经,都是以音声为教法。佛灭了之后,大德们结集下来,把它记录下来称之为经典,所以经典变成我们的教法,就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依照这个来修学。教是文字,所以文字也有轨持,它也有一定的次第。你看编成这一本书,它有纲领、有次第,有条不紊,所以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里面也分章分节分段,清清楚楚,这个就是轨持的意思,这个教科书的轨持之义,它不能乱。
0 m6 u6 Q% o5 ~  s: r
* X% P( ?$ F3 e4 @& r: K0 Q* c; R
: j. ]4 w7 R3 k) n; Z. x8 k, c  m$ }, [, t' m! [+ {
理就是教科书里面所讲的原理、原则,不管这个理是浅是深,是大是小,都有轨则;拿现代的话来说合乎逻辑,在佛法里面讲因明,一定符合因明的法则,所以它是一个有条理有层次的思想发展,今天我们讲的科学的方法。这是讲理,由教,教最重要的就是从教要显理,你才能真正得到东西。我们在这教科书里面明白里面所叙述的道理,这个叫开悟;如果不明白经里面的道理,那个经念得再熟,依照注解讲得天花乱坠也没用处。为什么呢?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注解是古来祖师大德所说的,你全是讲别人东西,与自己根本不相干,那就是依文解义,道听途说,与自己全不相干。一定要显理,你自己在教里头要明理,理明了之后,理是自己心里面的体悟,就是开悟了,悟了以后,这个教怎么呢?教就变成自己的了,我也见到这个理;佛见到这个理,我也见到这个理;佛这么讲的,我也是这么讲的。
) d4 a. N6 c' ~5 Z+ w' M# [5 I
3 f5 w1 U' z8 v, N7 i4 r& M, Q
; Z) H  \' e) y" J
( z6 r5 k! y, z1 V9 Z5 d换一句话说,把佛的经典就变成自己的经典,佛的言论真正变成自己的了,自己与佛无二无别,到这个时候可以讲经了,你也可以给经做注解了,所以研教一定要悟心,心就是理,这是理法。悟了理之后要行,要把教里头所显的这些理论变成我们实际的生活,你才会有受用。我们从早到晚,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全不离开教理,生活就是教理,教理就是生活,跟我们整个生活融成一体,这个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这个教育与我们生活脱了节了,所学非所用,诸位想想这个东西学了干什么?何必浪费时间去学习?学了一定有用处,学了一定变成实际的生活,使我们一天到晚心之所思、口之所言、身之所动,全是佛法的教理。佛法在那里?佛法就在我们自己生活当中,自己生活就是大乘佛法,这个才能真正达到离苦得乐,佛法好就好在此地,你学了绝不落空。
" u$ l  E8 c) }/ R! ~6 v, |( v9 s& a- u) N% U) k! o

  _  U  H) M! ^( m/ q9 |4 g  w6 G( ^# i
果就是心得,教、理、行,合而为一了,跟自己整个生活合而为一,那就是果,果是果报,你的收获啊!这就是证果。随著你教理行的深浅,你得到的果报不一样;你要是深一点,你得的果报就殊胜,果位就高。譬如小乘只有四果,那么大乘菩萨位子里面有五十一个果,你愈深入,你的果报愈殊胜,实在讲果报是享受啊!结果就是享受嘛!你的享受愈殊胜,你的生活愈丰富,果就是如此啊!最圆满最殊胜的果报当然是佛果,没有比他更殊胜了,这个叫果。教理行果都是有轨则的,都是有条不紊的,那么这是法的意思,这是法。6 c- X6 W/ H2 r; U! H! O

- }1 w" e; @7 W- G3 z" z. a / g' `0 O* C* B

5 P3 t! |# X" C4 x‘轮者,所成义’,轮是成就的意思。‘大小乘别,且小乘二部,通明五义。’小乘二部就是声闻跟缘觉,那么一般小乘讲有五个意思。乘有运载的意思,乘是车,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我们坐车去,乘是代表车乘。小乘就是小车,大乘就是大车;大车一次可以能够运输很多的人物,小乘或者坐一个人、两个人,所以用这个来作比喻。比喻的意思是从烦恼之此岸,我们这烦恼,我们乘著车运载到菩提的彼岸;由生死之此岸运到涅槃之彼岸,我们要想了生死、证涅槃,断烦恼、得菩提,你就要用这一个车乘,用这个工具,就可以能达到。这个工具就是教理行果的佛法,比喻做车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就讲这个意思。0 ?. G  L$ ?% `5 p* U% M/ R6 T7 R# |

& w+ c7 `0 }, Z2 P# j- i' e8 B- W 6 ]  n0 o) U7 C) G+ f$ r. [3 f& N
4 M" A1 W& Z+ ^0 r( q9 H
那么五个意思第一个是‘速疾义’,就是快、速度快,我们走路慢,坐车就快了。在古时候车是马车,大乘是马车,小乘是羊车,羊的力气很小,它拉小车子,车上只能坐一个人。羊车诸位很少见到,在从前是宫廷里面,你看我们中国历史有记载,隋炀帝常常在御花园去玩的时候坐羊车,羊拉的车,小车一个人坐的,现在很像小朋友玩具一样的小车。那么从前最大的车子是马车,马车可以能做十几个人;如果更大的马车,那就看马匹多少了,通常一匹马拉的车坐十几个人。我们过去在南京念书上学的时候,那时候虽然有公共汽车,很少,马车很多,所以我们学生常常坐马车上学,一个马车坐满了十四个人,一匹马拉的,那个车很有味道。那么有大的就是四匹马拉的,四匹马拉的车子可以坐二十多个人,那个车身长。所以在那个时候大乘是马车,现在在我们近代那最大的大车是火车,那载的人就多了,所以它有快速的意思。+ I3 R! f" \! \" s% k6 k0 c

7 j  i. p, V( ^* }. C
. i' i5 T5 V# v1 t/ l2 U7 R3 b: T9 i" V, }4 y
车都要靠轮,没有轮它就不能行动,所以轮在我们人类文明进化里面是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那么佛法也非常重视。底下就比喻说,‘如轮王轮,有速疾转故。’这是举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七宝,七宝其中轮宝非常重要,轮宝是他的交通工具。因为转轮圣他的管辖、他的强域很大,那么照佛经里面讲他的强域是四大部洲,而这个四大部洲,在有很多大德们说,我们地球只是一个洲,只是他四大洲之一;那么要这样讲的话,他一定是统辖有四个大的星球,那么当中些小星球还不晓得有多少,这是他的管辖区域。他管辖区域如果他没有交通工具他达不到,那他就无法统治,所以他一定要能够达得到,那么他有轮宝,这个东西是他的交通工具。
4 F; a7 O. s- Z7 ]; p9 @; Z
* U) |; h3 g6 w
  R2 ~- X9 Q* {9 n; n, R) e0 L" P+ l6 `% j
佛经里头几千年来都这么说了,我们现在想想这个轮宝是什么东西呢?恐怕就是我们常常讲的飞碟,外太空来的,它是一个轮,速度很大,确实像佛经里面所讲的,他有这样好的交通工具,所以他才能够联系几个星球,而他所能达到的这些星球,换句话都划在他统治的范围之内,所以有这么好的交通工具。从前很难想像得到,现在我们所发现的一定就是佛经里面讲的轮宝,飞碟。‘今圣智起时,有速疾之用也。’这是比喻,因为修道的人智慧开显了,他的作用就快了,有轮宝这种速疾的意思,所以把佛法比喻作法轮。那么第二个意思就是‘取舍义。如轮王轮,舍东洲,取南洲。’他在飞行,他一站一站地通过,必须舍第一个站才能到第二个站,舍第二个站才能到第三个站,这就是说明轮是动的,不是停在一个地方的。4 ^# J( u/ O+ ^) _
- q; p' H, R6 n. l. y

- e% ]" ?- ^4 w9 t; a- ^- H7 S
  c+ S; c  v) A" l6 l7 S那么诸位想想,你们如果买个车,车一天到晚要开,买了个车摆在家里不动,车有什么用处呢?失去了它的作用了。轮是要它天天转才行,它不转就没用处了,所以是一定要动,轮王的轮宝,它天天也得要动,不能停在那个地方,所以有取舍之义。‘圣智亦尔’,智慧开了也一样,‘舍苦谛,取灭谛’,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它有这个意思在,所以也把它比做法轮。第三‘降伏义,如轮王轮,若未伏者,即能伏之。’佛法也是如此,它底下没有用佛法说,那么我们也能想到轮王的轮宝不但是飞行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武器。现在美国拚命在发展星际战争,星际战争里面将来大概最重要的武器也就是飞碟,可是我们科学家还没有能够发展得出来,但是根据飞行的原论,碟形在太空飞行是最适合的,现在发展才发展到太空梭,距离飞碟还相当远的距离,可见得我们太空科学比起其他星球还差很远。所以这是一种很强很重要的、威力很大的武力,有武力就能够降伏,那么甚至能够现前就能够降伏邪知邪见,对自己破除自己的邪知邪见,也能够帮助别人改邪归正,这是降伏的意思。
- V# c* m7 }0 q* t) p
/ |; u; W+ m, e/ S" |! N# t
& E4 `' S" O& W/ s# c2 V7 r3 u- U' s/ |+ J- H/ B: [0 m
第四‘镇已伏义’,镇就是镇压,他已经降伏了,还得要常常去巡视、去安抚;如果不常常去巡视,不常常去安抚他,他虽然归伏了一个时期,过了一个时期他又想叛变,又有妄动,所以必须常常去巡视安抚,有这个意思在。那么圣智现前,在底下讲‘今明见道’,见道‘虽断见惑,尚有思在。更起观智,令思伏断。’纵然思惑断了,还有尘沙无明在,所以必须继续不断以教理行果,要达到究竟圆满的无上正觉,这个就是镇已伏的意思。第五个意思,‘上下转义,王轮有上下转,圣智亦尔。三界上下。断烦恼也。苦法智,断下界惑。苦类智,断上界惑也。具此五义,名为法轮。’那么什么叫苦法智,什么叫苦类智,这个都是佛学专有名词,诸位可以查佛学字典,佛学字典里头有。这个五种讲法一般都是小乘说的,大乘讲法一般是四种讲法,诸位在大乘经典里常常会看到,小乘这五种讲法还不大容易看到,那么此地他都引用出来了,很好。. Q7 i0 p7 K2 }* t" _+ T/ D

7 [7 Q: s. c0 m% k
" @7 S$ a. g  Z: Q! E8 N2 {
! t. u: V. C. w9 u" R  `就大乘来说有四义,第一个是‘圆满义’,轮的结构非常之圆满,‘具毂辐网三故’,这是一个非常圆满的工具。毂就是轴心;辐就是柱,轴心到圆周连接的柱子;网就是圆周,它有心,它有外面的边,它也有中间联系的,所以这个结构非常之圆满,那么佛法也是非常圆满,所以用这个来代表,‘圣智亦尔,一具三故’。那么在教法里面,譬如讲经律论,这是圆满的,理上讲教理是戒定慧;行法里面这个里面包括的多,是讲八万四千行门,但是讲原则来讲它也不外乎三条,我们一般说通常讲断见思、尘沙、无明,这是行法上的;果上讲的法身、般若、解脱,所以是一具三故,很合法轮圆满的意思。那么应用在净土法门来讲,在行法里面是信愿行,这就净土来说信愿行;那么净土的西方极乐世界在境界上面来讲,它有凡圣同居土、有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那个常寂光土是全都包括了,那是个理,所以很合轮的意趣。
$ C( X- A. ]% K3 Q/ R% P: Y- V2 k  k& Z. J' }% ~

7 F% W  Z5 O/ S) Y/ `$ z( `- O8 ^9 l  w2 I$ n! _; p9 n: L- [
第二个意思,‘摧坏义’,轮所走过的,地都压平了,特别像我们现在常见的压路机,轮一通过了,统统给压平了。那么这个是比喻什么呢?就是佛法我们闻了之后,把我们心里面不平的烦恼都给消除了,都给压平了,取这个意思。第三个意思,‘镇遏义’,镇遏也是镇伏,跟小乘里面镇已伏义是相同的。如果我们不常常闻佛法,常常接触佛法,烦恼虽然是压平了,它会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会生起来的。为什么呢?那就是你那个烦恼的根没有断,眼前平了,不经常去压它又会生起来,所以必须要常常闻法,这个意思很重要。在过去天乙法师在的时候,也许有一些人认识他,他过世不少年了;我是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到南部去玩,在他住持的寺院里头住了三天,他就问了我一个问题,听说从前寺院里头住众赶都赶不走,很乐意住在这个地方。为什么现在寺院里的住众我们对他很好,样样都照顾他,他总是住不住,能住三个月都很少,他住几天就要走了,这是什么缘故?我就告诉他,住不住,他想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怎么很正常?他有烦恼嘛!他当然要走,他不走怎么办?心浮气躁,他必须到外头乱跑。
+ m4 K. ]+ }- H4 F
8 `- T7 ]4 ]9 ^( \7 O" }; C 3 w3 D3 E  m% c2 Q
# `6 R: r. h9 y* n
从前的人为什么能住得住?寺院里头天天讲经,烦恼一生起来,一听,过了算了;本来想走,还是定下来,天天讲经嘛!天天念佛嘛!从前的道场有道风、有学风,它这个能够维系人。譬如我们上学一样,你到这个学校,这学校天天不上课,玩了几天都玩够了,好了,换一个地方去玩去,他当然会跑。你这个学校有好老师,天天上课,天天教学,他舍不得走,他不会走的。所以一个道场没有建立道风、没有建立学风,是留不住人的,要想留住人一定要有道风、要有学风;道风,天天讲经说法教学,学风就是有学习的行门。譬如净土每一天有念佛,禅宗里面,每一天在禅堂里有参究,他有一定的功课,学生确确实实能有收获;像教理行果,他依照这个行,他能得享受,他能得果报,所以他不走。$ t* f4 i6 a+ M; k

  `( G4 f6 U, g4 \+ E0 t6 @; s
. _( Q: w: i8 Z# s
4 X9 Y4 Y9 _; f7 v2 V5 ^0 Z* R你今天没有道没有学,什么好的待遇都留不住人,那么镇遏义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想自己学佛有成就,不退转,所以我告诉诸位每一天要读经,每一天要念佛,你三天不读经,邪思就现前,一天到晚就会胡思乱想。天天要读经,读经就是接受佛菩萨开示,读经就是亲近诸佛菩萨,没有远离,天天要读经;不管你读多少,纵然是很忙,一天至少也要抽出二十分钟、半个小时来读经,每一天决定不中断。在行门是念佛最殊胜,也要订早晚课,就是没有时间念的话,早晚一定要念佛,至少要修十念法。
+ p# J4 x4 x; p  {  A
0 m; X- s4 d! r& r3 B 2 \+ W7 t1 J. a: z* E& o9 ^9 k

) S# r9 e2 E, f& _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口气,这叫一念,念十念这是最低限度,这个不耽误什么时间,早晨起来,漱了口洗了脸之后,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十念;没有佛像,面对西方念十念,天天不间断,晚上在睡觉之前,洗脸漱口在睡觉之前念十念,这是最简单的修净土的课诵,早晚二课,有时间可以多念,没有时间就用十念法。那么平常这叫散念,散念也很有好处,愈多愈好,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那么这边有一个同学他提了个问题,他说有人心里面有恐惧、不安,心定不下来,那么为了求保平安他念心经,念一念,行。但念心经的时候,要懂得心经里面的意思,依文作观,依这个文字自己能够提得起观想,才会产生效果;如果只念文,不懂得里面的意思,就是理,教理行果嘛!不能显理,得益很难,不容易得到利益,能够显理得利益的效果非常地显著。所以读经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懂意思读注解很好。& H4 c- `/ v" _) B2 x7 O

# V1 ]3 m  R& k6 B) O9 u. g' R 8 S, v& E3 w& p6 U3 ?+ F( U

- F9 W6 D" y: u- w( v那么修净土法门,实在讲疏钞第一部好书,但是太大了,太长了,不适合作课诵本;能够以这个那当然是最理想了,那要很大的福报,什么很大的福报?你衣食不愁,又不要做事情,这个才行,一天可以花个八个钟点、十个钟点来读经,这个福报太大了,谁来养活你,来供养你?这个不容易,现在出家人这种福报都很少,都很难得。那么方便一点读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要解分量不多,薄薄地一小本,念熟了不到一个钟点就可以,大概半个钟点就可以了,一遍就能够看完,这个很好。每一天读弥陀经要解,就以这一样东西作功课,真正修净土的人要是一天不缺的话,每一天能够念一部弥陀经要解,能够早晚二课不缺,纵然是十念,早晚不缺,你这一生真正能发愿往生净土,决定靠得住,所以净土不难修啊!决定靠得住。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记住十大愿王,随分随力地来修学,把十大愿王变成我们的生活行为,那你将来往生净土品位一定增上,一定是相当高的品位,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绝对不会错的,非常稳当的一条道路。我们这个身在娑婆世界是最后身,以后不来了,以后再到娑婆世界来是菩萨的身分乘愿再来,不是业报之身,这多自在呀!所以大家一定要牢牢地记住。. T  A5 }! j9 t9 f1 A

* v5 {4 L" T/ T$ d" W
" I5 U7 L1 b( A6 P( `
$ B; g/ _( h) M4 L# s8 r, l$ I2 M你说我们找不到听经的机会,读经机会有了,每读一遍就是听一遍,读多了会开悟,我们中国古人说读书千遍,其意自见,其意自见就是那个道理就显了,就悟了,有悟处;要读得多,读得多心净,心清净了,心是愈念愈清净,清净心能开悟,经典给你做增上缘,不一定是什么时候念到那一句时候,一下就恍然大悟。像六祖听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恍然大悟。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药王品的时候也是在一句经文里头豁然大悟,所以读经是开悟的增上缘,清净心是开悟的因,因缘和合必定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因此读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佛在观无量寿经讲修净土的人一定要修三福,这第三条里面就有深信因果,读诵大乘,那个大乘就是指无量寿经跟观无量寿经,包括弥陀经,要晓得这个道理。9 ]' e+ h" i- p  `) h: F

  ~( H# H7 ]' r% q- |
) ]: Y+ m2 e9 W- e$ v6 P, _% C& d: m- W. b5 ^( \9 ~
一定要读诵大乘,天天要读,天天读天天亲近佛菩萨,经就是亲近佛,注解就是亲近菩萨,天天跟佛菩萨见面,天天听佛菩萨教诲。不要说老是这一套,老是这一套会开悟,遍遍不一样,我读经就是如此,每一遍都有悟处,每一遍都有新的发现,所以真是读不厌;我讲经也是遍遍不相同,前一遍跟后一遍,现在有录音带比较一下,不一样,换一句话就是天天都有进步,这才有乐趣,没有进步就懈怠了,天天有进步天天有欢喜。所以法喜充满,自己一定要认真干。那个天天有进步给诸位说,最重要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才会有很显著的进步,心不清净,进步很难很难,没有法子进步;纵然佛菩萨给你增上缘,你因地心不真,所以没有法子。因此才说心净则土净,这一点很重要。9 _5 I$ Z! Z6 x/ v/ F/ I2 n/ @+ B; ]

* r6 X/ A9 |8 k( X: }5 c" [+ P( ]
: Y# m' A+ N8 E) m9 O% L* t: P+ d6 Y8 t& M* ]9 r7 b; m9 Y
那么这位同学还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可以告诉他放下一切念观音圣号?可以的,念观世音菩萨圣号可以的,这样很好,念阿弥陀佛更好,更殊胜。但是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也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这个原理决定是一样的。我过去在此地讲过普门品,观音三经都讲过,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讲过,华严经里面观自在章也讲过,观音菩萨一共有三部经,三经都讲过。也是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个道理,这样才有真正的收获。那么再看第四个意思‘不定义’,轮是不定义,‘从见道,入修道,从修道,入无学。自既证已,即起慈心,令他同证也。’那么不定义就跟前面所讲的上下转义,取舍义,也是相同的。学佛一定要精进,如果定了就不能精进了。
! x1 ?4 ?7 Z3 `' `4 y, i4 M$ g* v( L+ u8 H

5 H- s+ S# O) _
4 G# L- V# D; B所以小乘阿罗汉有一种定性罗汉,那就没有法子了,佛对他帮不上忙,因为他很固执,他是定在偏真涅槃里面,他住在定中,他不出定、不起定,佛菩萨帮不上忙。如果说不定性的阿罗汉那就行了,佛菩萨可以给他做增上缘,帮助他回小向大。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不断地求进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境界,要提升;得功夫成片了,目标就要向事一心,得到事一心了,目标马上要转到理一心,决定不可以得少为足,就满意了,就知足了,这个对自己是很大的限制。对于世间法五欲六尘的享受应当是得少为足,我们不要追求,不要贪求,我们心就安了。心不安实在讲就是贪欲太多,他心不安,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天天去动脑筋如何得到,得到了又怕失掉,患得患失永远心不平静,永远不安,能够得少为足就知足常乐,心怎么会不安。心安身就安了,身心安稳这是我们办道基本的条件。
* G/ u* B# P$ |! o( L
% U  A( H$ ?. d/ R$ K # p6 ~2 w8 p4 X: S6 v2 e

% }0 h. W0 Y: n; h: [2 m那么再看底下,‘若约能转,即展转传授义。’前面的意思都是讲所转,如果从能转上来说,这就是传授的意思,转法轮就是传授的意思,代代相传有这个意思。‘谓过去佛传至现未佛也。’过去佛传给现在佛,现在佛传给未来佛,代代相传。‘能所合说,名转法轮。’这是把转法轮这个意思说出来了,所以有对自己,有对于别人,对别人就是传授,就是将佛法传授给别人,这是对人,对自己这里面许许多意思都是帮助自己进修。那么‘谓劝请,小乘自度,但忏而已。菩萨愍他,故须劝请。请佛普雨,自他俱沾也。’这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请转法轮,请转法轮是自利利他。佛在世的时候当然是以佛为主,佛不在世以后,后面有说三乘乃至于世间一般的善知识,我们遇到了有这个因缘,应当要请他说法。( a* h% Q. v/ l

& h3 |6 Y$ T) u3 A
' @3 p: j& e  v  M, Q( F2 p2 _' ]4 d: `8 a5 Z
不过在现前,你要一定能够辨别邪正,请讲解正法的,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是讲外道的,那是帮助魔高张他的势力了,这是我们有过失的,会有很大的过失,这个地方一定要辨别。再看下面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中,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那么我们读了这一段文,你马上就能看到这里有三种境界,第一个是刹土无量,第二个是诸佛无量,第三是菩萨海会无量,跟前面所讲的意思完全相同,这个不难懂,小注诸位自己去看。注解末后一行我给你们念一念,‘言念念有不可说等者,意在所请境宽’,境界非常地宽大,‘能请心亦无边也。一念尚尔,况经多劫乎。’我们一定要发这个心,要发请佛请菩萨请善知识弘法利生,一定要发这个心。
% t% D4 z1 e7 X" o( u: w! K3 G! e6 T% e( S4 Z8 N

$ m! U+ z( {# g- w. E" r
1 K$ p2 p4 M  F  \再看下面经文,‘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这是讲请法,请人说法总离不了三业,身要礼敬,身要礼拜,要有礼貌;口里面一定要诚实,把自己的愿望要说出来;意里面一定要恭敬,这是身口意三业。那么种种方便,方便是种方式,这很多很多,不能局限于一种。譬如现在真正讲经说法的法师也愈来愈少了,这是必然的趋式,诸位听到我前几天讲的,你应当要明白。为什么呢?现在师资没有了,师与资道不合,真是像方先生所讲的学生不像学生,先生不像先生,师资道合的意义没有了。因此底下一代成就的人才太难太难了,不容易,那怎么办呢?这讲方便,我们天天读经,我们要想学华严经,我们每一天读华严经,否则寺庙没有人讲经嘛!我们每一天订一个时间,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我们念两个小时,每一天在一起念两个小时,无量无边的功德。念久了就有感应,请不到人嘛!佛菩萨会化身到此地来给你讲这一部经,至诚就能感动佛菩萨化身来,怕的是你没有这个诚心,你有这个诚心,早早晚晚总有佛菩萨在这个地方示现,他诚。学佛一定要凭感应道交,我们与诸佛菩萨没有感应,那没法子,一定要凭感应道交,所以诸位只要有诚心去感,佛菩萨一定有应。% Z* \0 R, I, j- X- D) T

% `3 z. @9 D( N+ q# j , h" y' j0 l0 M
* t# I: ~6 D1 w, i# c, b
这个诚心就是我每天读诵,我想学法华经,我天天念法华经,我想修净土,就刚才我跟你们讲了,你每一天就念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这个要解我们过去印了很多,以这个为自己的课诵。或者你每一天念十大愿王,像弘一大师一样,弘一大师一生就是以这个本子作为他自己的日课,他每天都要念一遍,他念了很熟他能背诵。这个是我们自己要真干的呀!所以这是讲方便。那么还有一种方法,现在就是听录音带,每一天听。我这次在洛杉矶有一个居士,赵立本居士,非常之难得,他听我六祖坛经跟金刚经的录音带听了非常欢喜。他告诉我,他别的都不想学了,我就学这两种,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好不好?他来给我商量,我说好。
- |, c3 f6 |( e5 K; ?0 j
  a( [# q- ^, h3 i: w5 z
5 Y1 r" }% K7 W7 q+ @" @3 L& f# \6 K4 z8 ]9 e" h* ]5 V1 }3 t( W* n
那么这两部经他已经听了二十多遍了,我就告诉他继续不断地听,每一部经听上三百遍,从头到尾听三百遍,这个根基打下去之后,以后的成就不可思议,读书千遍其意自见,那听跟读一样啊!你要果然听上一千遍,我这个不会讲的,没有开悟的去讲,他听的人开悟了,善听嘛!善说不如善听。所以他真有耐心,有长远心,这个很难得。他只要我这两种录音带,其他的通通不要,他要专,他不要学多,非常非常地难得,这都是方便,所以一定要懂得方便法。注解诸位去看。劝请有随缘请,有称性请,有这两种。随缘请都是属于事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容易理解的。称性请那是菩萨的境界,我们在此地可以说一说,说了做不到,这是华严经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那就是能够见色闻声,在一切色声六尘当中,去观察它的体性,六尘尘性,非断非常,迷不可得,一一全真,无非法界,入了这个境界,实在讲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六尘说法没有两样,见色闻声统统都是佛在那里讲大方广佛华严经,都是在那里讲真实的净土,这是实实在在的境界,诸佛与大菩萨所住的境界。0 R: `& U  d# ~3 d2 v
! Q4 J/ {8 k: x# B5 O" Y! b; M
9 K* U& Z: H0 Y- O9 a' F
7 c9 v  v8 @2 n) ?0 E
我们今天也在这个境界当中,迷失了自性所以这个境界不能现前。但是要想这个境界现前,就从随相请,用这个方便法一门深入,只要你功夫深,可不能见异思迁,今天听说这个法门好,明天看看那个也不错,那你就坏了,你自己乱了。佛法所修的,清净心而已呀!百千法门都是叫你修清净心的方法,可是行只能行一门,两门就乱了,你只能选一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第一,没有第二的,所以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守一个就有成就,搞两个、搞三个决定错误,不能成就的,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 f! m4 L/ Q. i9 r# w, o
" l1 q+ Y2 G2 |% S4 V
6 `5 x9 W; F5 m; r. Z  @$ |& m2 l. p6 p1 w
普贤行愿品讲记- O" P8 l, j1 F: _! i
  C6 p* M1 @& @% F
(第十九卷). \% r  B' F9 z) S  n# k% r
5 S0 r, _* |. h! B1 k7 P
0 |% p% W3 X% l
  D' x- J3 o: B7 [% h) ?9 i
净空法师讲述9 X3 n: _9 X; o$ v7 w$ z
1 F6 _- D6 Y, [9 @$ ~) a
华藏图书馆
$ ~$ x+ e4 r7 i! J; M/ w2 l4 e) t5 _3 t6 A# y! |6 F

/ s/ I3 j/ t1 U5 k
) ~3 c8 h- y0 N% n8 { : J  w" d3 @, x5 g. T+ `/ _, e/ i! n
* U. d  O6 b% F1 P+ `9 g2 I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我跟诸位交代一下,最后一行经文,‘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注解里面都是属于随缘请,大家一看就明了了。末后‘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那么这个也不必多说。请看下面第七段请佛往世,我们看这十愿的层次,首先是随喜,随喜之后请讲经,不但请讲经,还请他常住在此地别走,一步进一步,这一定要请佛住世,你看这很有趣味。‘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注解当中一看它就交代得很清楚,‘此科’,科就是这一段,‘是劝请中别义’,注子底下引用圭山钞偈,圭山就是宗密大师,宗密大师别行疏钞里面有这么几句话,‘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者,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这一首偈,下面就解释。" Z, U; r8 X! o1 E; }9 Y

- v- I. ?- ~& g( j
1 R* w* ?8 B1 W& v7 p. r; n8 a& e2 v! F4 c% W4 G, D+ e
‘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佛无生灭,随机见殊。故知心净观佛,是为真劝请也。’这几句话很重要,诸位要记住。如果我们发一个好心来学佛,要想常常遇到正法,常常在正法当中修行,将来能得一个正果,心一定要清净才能够感应道交;请佛一定要清净心来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的心更要清净。翻过来请看经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经文上注意示现两个字。‘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是请的对象,前面两句是讲法界,无尽的法界,第二句是讲无尽的诸佛如来,第三句是讲我们要启请的时候,他要想示现入般涅槃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人启请,没有人启请佛就走了。过去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我们看佛本行经讲他老人家灭度时候的现象,其实佛灭度是魔王来要求,你看佛弟子把这个事情忘掉了,魔来求佛赶快入般涅槃,你老人家教化众生教了这么多年了,很累了,用不著再教化了,你可以走了,佛就答应他的要求,佛不妄语。到以后弟子们晓得了,弟子们请佛,你们来晚了,他先说了,他要我赶紧走,我已经答应他了。像这些事情我们千万不可以疏忽,遇到善知识他要想走了,我们要把他留住。
% F0 [, a: \* v1 A& t$ s2 A, B9 Q& O
8 i; d6 [/ p, [" \

$ I' j5 L" V1 j台中李老师,我们今天还有一些老同学在此地,他那个时候讲经也常常给我们说他要走了,我们同学们就研究用什么方法把老师多留住几年,请他讲一部大经,讲一部华严经,把他留住了,一直留到现在他都不能走,经没讲完嘛!怎么可以走。那么像这些来去自由的人,现在在南部大家晓得广钦法师,他也常常闹著要走,他的弟子们也常常去求他不要走,现在还住在世间,在这种时候是请佛住世的时候。遇到佛当然不要忘了,要请他住世;佛不在世的时候你要遇到菩萨或者罗汉,或者是初果、二果,这些有学的,无学是阿罗汉;如果这些人遇不到,遇到一些善知识,像广钦老法师,李炳南老居士,都是善知识,我们一定要求他住世。
; p; `  r$ q. \% q9 w4 ]
3 ^4 e; M; ~( o$ p9 b+ `4 R3 n* H - `7 Y+ I% y) K

" Y0 ?4 q. O/ l) x$ n3 A可是求他住世,前面跟诸位说了,一定要有清净心,一定要认真地来跟他学。真正有道的人,自己真是来去自由的人,他生死自在,他无所谓寿命,我们人间讲寿命,在他讲没有,他来去自在,他为什么住在这个世间呢?没有学成的,我们住在世间学道,我们在求学;已经证果的,如果往生西方已经能够往生自在的都算证果,所以这是在其他法门里面证果,像小乘一样初果、二果要到这个地位才算证果,但是在念佛法门里面只要得往生自在,随时愿意走就可以走,愿意再住几年就住几年,这就叫证果。所以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要做到这个地步,实在讲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李老师也是凡夫修成的,跟我们一样的,他能到这个程度,我们也可以做得到,各各人都可以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
" n0 X/ ^( J9 n. V7 j' o2 S6 O8 M' ~" f, f+ @/ D' l

3 ~5 ^5 G6 ~1 q0 X5 `2 }  e3 X: v, S- Z: I2 x
如果讲到小乘初果、二果、三果,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此较一下还是净土好修啊!其他的难啊!实实在在是难啊!修到生死自在那就是一生成就了,这是一生成佛啊!那么这是讲一般善知识,遇到的时候一定要劝请,希望他多住世,希望常住在世间,住在世间可以利乐一切众生,能够讲经说法,能够叫众生破迷开悟,有机缘也能跟他一样的求生净土,意思在此地。这一段文注解里面给我们讲几种涅槃,这是佛学常识我们应当要晓得,将来在经论里面遇到意思都是差不多的。我们把注子念一念,‘首二句标处遍’这就是尽法界虚空界,这是佛刹无量无边,都是我们劝请的处所;第二句是讲佛多,这是我们劝请的对象;第三句是劝请的时候。注子里面说‘次一句’这是讲将欲示现般涅槃,我刚才提出来叫大家重视示现两个字,那么既然讲示现就不是真的,佛没有真正的灭度,只有示现灭度而已。为什么呢?佛证得的境界是不生不灭,那有灭度呢?没有灭度。可是阿罗汉有灭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3: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真的,阿罗汉、辟支佛有灭度;佛没有,菩萨也没有,所以菩萨跟佛的涅槃,后头也讲无住涅槃,他不一样的。. F6 C8 _0 i; [: J. F7 w

+ }! e" _2 J0 \4 k5 ?% l ) _9 }' \) x4 T! z& A3 m
, z. z, |( a  q" T
那么下面又解释什么叫涅槃,‘梵语具云般涅槃那’,我们中国人总是喜欢简单,把尾音略掉了,般涅槃那就翻作涅槃,通常就用这两个字,这是梵音音译的。‘古译翻为入灭息’,入灭息是三个意思。‘今翻云灭度’,古与今在中国佛经的翻译是以玄奘大师为一个阶段,玄奘大师之前所翻的都叫古译,玄奘大师翻译的时候统统称为今译,所以古今是以玄奘大师为标准。那么说到这个地方我又要告诉诸位;我们这边的阿弥陀经通赞疏还有送给同学,这一桩事情在现在说出来的时候有深长的用意,因为在末法时期学佛的人不论是在家出家都很重感情,情是生死根本,是烦恼的渊源,情要不断,不但是修学任何一个法门不能成就,往生净土都是障碍,所以这个东西要晓得它不是个好事情。因为你情太重了,魔就得其便了;个个理智都不用感情的话,魔王对你是一筹莫展,一点办法都没有,魔是用情来扰乱的。1 L1 ^7 \+ I6 J# d

8 ], y9 w" `7 p& t* E
. \. ~8 q. T& h" N( l1 s2 v4 T& \. w7 f& |: R
像现在就是出家了,师徒有很深的情;纵然不是出家弟子,在家皈依徒弟跟他的皈依师父,当中也有一段感情,这个事情太麻烦了。老师的东西,学生怎么不拥护呢!老师要有个著作,你们学生赶快出钱出力去把它印出来流通,这是我老师的。现在人都是这样的啊!老师里面的东西写得并不好,甚至于还有错了,错了也把它出来,这总是老师的著作。古人不如是,古人真正做到了依法不依人;所以我讲弥陀经的通赞疏举一个例子,弥陀经通赞疏是窥基大师写的,这是玄奘大师的得意弟子,玄奘大师的大徒弟。唯识法相宗是玄奘大师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但是传到中国来翻译出来了并没有建立一个宗派,而在他徒弟手上建立了唯识法相宗,所以唯识法相宗的开山祖师不是玄奘大师,是窥基大师。
6 y6 ]4 j* p1 ~# d3 m$ T3 c" d/ R6 Z- \; C1 T) F0 L- y
3 {1 t. c: D" d" {
: u  l3 i* D$ q& u' J4 }# P4 M; m: `( Y
那么他的老师,就是玄奘大师也有弥陀经的译本,现在在大藏经里面;如果照今天人来说我老师翻的弥陀经,那我们做学生应当要来给它作注解,来给它流通,这是理所当然的嘛!这个合乎人情嘛!他这个徒弟给弥陀经做个注解,还是选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没有选他老师的;他自己没有觉得我这么做对不起老师,玄奘大师也没有觉得这样做是我的叛徒,没有。不能说玄奘大师翻的东西没有鸠摩罗什的好,这个不可以说,玄奘大师东西要是翻得不及鸠摩罗什的,他就绝对不会动笔,不会翻;可以说两个翻得同样的好,一个已经流通了,一个还没有流通。已经流通了,你看人家修随喜功德,不但是窥基大师随喜,玄奘大师也随喜,这真正了不起啊!给我们后人做个榜样,决定是依法不依人。
! z* e! h& J) v, F
6 Q; Q2 t1 Q0 k4 {8 c
9 b: o# S& t1 b( Z$ r) s7 V) w6 u
我老师的著作,我要看看古人的著作,如果古人的著作已经流通了,老师著作跟古人一样的好,我们还是流通古人的,为什么?大家已经看习惯了。老师的东西比不上古人的,那干脆流通古人的好了。何必流通这个本子!所以古大德不讲情面,这个了不起。你看我们这个地方所印的东西,多半都是印古人的,今人东西印得很少。有许多同学来给我讲,要我写一点东西,我说不行,我写的比不上古人,没有流通的价值,你们要花这个钱花得冤枉了,应当要流通古人的好版本,好的注疏。那么除这个之外,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弥陀经等于经过他们两位给我们做了一次有力的证明,这个经的真实性、可靠性;如果这个经不可靠,是假的,玄奘大师一定会提出说明,不会再赞叹这一部经,不会再劝人修学这一部经。你看窥基大师虽然是法相宗的祖师,他的弥陀经注解里面,对于这个经是赞叹备至,这个不是净土宗祖师说的话,法相宗祖师说的话,说这一部经至圆至顿,就是圆到了极处,顿到了极处,七天成功啊!如果想快捷地成佛,所有法门都比不上这个法门,这是玄奘大师徒弟窥基大师赞叹的。% U/ G* _7 z' Q. U: Z: a
" Z. e! d; U1 V

8 G# p, O% u! X3 X) L: ^" d" {
8 p+ @: a% o! d: o- m8 \这个注子我那个时候印了四千本,普遍赠送诸位,你们看看这是净土宗以外的祖师对于弥陀经的看法,对于弥陀经的赞扬,能够激发我们的信心,其他的经当中没有发现过这种情形。这一部经特别,因为这个注解就是玄奘、窥基给我们作了一个最有力量的证明,证明了鸠摩罗什大师翻的一个字不错,绝对的真实;我们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决定有结果、有成就,很难得很难得。特别是对今天这个末法时节来说,因为我还听说有一些人反对净土、排斥净土,说弥陀经是假的不是真的,说阿弥陀佛就是太阳神,还有这种说法的,简直是胡说八道。而且这种说法还曾经发生在佛学院,佛学院学生来问我,他说有老师说阿弥陀佛是太阳神,这出在什么地方?我说我不晓得,我看大藏经里头没有看到这个句子。那一个法师给你说的,你去问他。胡说八道!所以有窥基大师这个注解那是最有力的证据,所以决定不能够听信谣言。
2 [8 ]: d/ \1 Z, n4 s) R* a
7 ]( e: q- n- w) s% u5 E; Z
! l$ ]3 |! m( U6 o3 C0 F  ?  |) i  I
那么涅槃翻作灭,是灭烦恼,息也是息烦恼的意思;或者我们讲灭的时候,灭生死,息的是息烦恼。烦恼是因,生死是果报,这是因与果统统都灭息了,所以是不生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意思。今翻就是玄奘大师翻作灭度,这个意思也非常好,灭就是灭生死烦恼,度就是度入彼岸的意思,就是到达菩提涅槃,有这个意思在,度就是这个意思。底下有,‘谓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也’,二种生死就是变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我们现在是两种生死都有。分段生死是说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的区分来讲,譬如说我们到这个人间来,我们从投胎、生下来,一直到死,这一段,这是一个段落;死了之后又要去投胎,又有生、又有老死,就跟十二因缘里面讲的六道轮回的生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这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我们天天在变化一天比一天老了,这叫变易;刹那刹那在变,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刹那刹那地老了,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不觉得。你看佛在楞严会上跟波斯匿王讲的,不是一月一月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老啊!这是属于变易生死,我们是两种生死都有。  W( u% t; m# u& h
0 l' e9 l% R) ?8 }1 q. g& h$ t% M

% r6 c& L- }4 _: B, j& r
' J7 I' ^* O7 M# y  |那么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分段生死没有了,三界之内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但是他还有变易生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6 13:51 , Processed in 0.07714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