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3: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十分年轻的人也可以。」' R$ y8 i, m0 `' v: \
4 g5 t8 k& d* K- P3 ?) ~ J7 |0 k0 S) ~0 O3 l" M
* R8 x$ V, }% `% @. Q! Q, I第二十六品 婆罗门品5 v, ~( s" Y( z P- z* P
比库不一定就是阿拉汉3 l+ M& M5 G2 J) `. e
努力断除贪爱和欲望,灭尽诸蕴 (缘起法),作一位证得究竟涅槃 (非缘起法)的人吧! (偈383)
& X: r, C3 {6 d) c
: y8 s' ]- ]* n( q9 `3 {2 ~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婆罗门对佛陀和比库们极端崇拜,经常邀请他们到家里去接受供养。每当佛陀和比库们抵达时,他就称呼比库们为阿拉汉,并诚挚地请他们进入房子。听见他如此称呼时,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感觉相当尴尬,从此,他们就避免去他家应供。
6 {. {/ j1 ~ `4 z5 |
; j/ O6 G/ E4 }6 _8 t4 d这位婆罗门发现这些比库回避到他家应供时,非常伤心难过,就向佛陀报告比库不受他供养的事。佛陀向这些比库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比库们说,那位婆罗门以阿拉汉称呼他们。佛陀继续问他们,听到如此称呼时,他们有没有虚假的骄傲和不如法的喜悦?他们说没有。佛陀就说:
' s+ b9 y9 B' ?
+ l# m# H/ t* t$ \8 r「比库们!这婆罗门如此尊称你们,是出于对阿拉汉的无限敬意。比库应该彻底去除贪爱之心,以证得阿拉汉果。」- Z% _* ~( g7 x
* x) p; n4 H, Y4 H
3 U/ x1 ]7 E# {/ |: b3 K
, u! B7 z/ [! B6 y. D$ b
清淨与止观
& y- u, S2 L5 r* Y2 ]& }1 i* Y定慧具足的婆罗门,到达彼岸(注)而解脱一切系缚。------384偈
4 Q b% a6 L' i7 A1 R
/ \ E d* A; }+ L( p 有一次,一群比库到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沙利子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向佛陀请教:“何谓二法?”事实上,他的问题纯粹是为了这些比库而发问的。
, D) b0 w+ j9 U$ F+ V I" U+ }0 }9 a% p
佛陀说:“沙利子,清淨和止观是维持生命安详和实相的二种法。”8 |" S% B. e* }- |" \% y
, C& q3 x% q) d$ {% Z
(注)彼岸即涅槃。
1 n1 ~8 Q+ a8 L: z6 [, u4 c2 `# x; U2 H, w( J/ {
2 e1 U N# }2 L6 C7 o$ X何处是彼岸
5 d4 Y) K# t0 P$ @- T/ L& y无此岸(六根),或彼岸(六尘)(注),离苦而无系缚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5偈7 |: ~* @. J5 Z+ h
* Q4 i( R' l3 M 魔波旬有一次伪装成一位男子,前去问佛陀:“尊者!你经常提“param”,究竟是什麽意思?”8 \7 G5 S" ]1 q, W7 _* ^* o
1 c" R0 r1 N: d 佛陀知道这男子实际上是魔波旬,就告诫他:“邪恶的魔波旬,“param”与你无关,它指的是“彼岸”,只有涤除所有烦恼的阿拉汉才能抵达“彼岸”。”
5 a7 Z7 X& Q) P1 f g# D7 B1 f/ C: p) N, @6 N( b! N. }8 W5 E
(注)真正的阿拉汉不执著于“我”与“我所”,所以没有内外六处。8 c% u! ~2 u5 \, M+ J
, c* C0 G) ] Z; H5 V
$ a% U0 W# |5 ?$ S ) G( Z" E' R9 b% T9 J; `" K
谁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4 D8 o) i% @, q/ I: R) H6 [$ o修习止观,安住僻静处,远离尘垢,该做的事已经做了(所作已办),没有诸般烦恼,并且证得最高境界(涅槃)的人,我称之为婆罗门。------386偈
0 M+ ^8 _% C- x; ~3 H8 U! H) t
$ Z; T+ X9 Z7 J, P5 {5 y# C9 N# a 有一天,一位婆罗门心里想著:“笱达玛佛陀称呼他的弟子“婆罗门”,我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所以也该称呼为“婆罗门”! ”有了这种想法,他就去找佛陀,请教这问题。佛陀回答他:“我不会因为一个人是四种姓中的婆罗门而称呼他“婆罗门”,我只称呼阿拉汉为“婆罗门”(注)。”$ @9 ^$ G$ S5 i8 C+ i$ R. O1 d4 r
9 `$ S4 j* y) m/ ]% j; t' V; Z% g' |2 r
(注)佛法主张圣果无法世袭,人必须自行努力修行,以获得圣果,一切众生都可能经由涤除所有的污垢和烦恼而成为圣者。! |, D, A# ]% O
# j7 f- e. k3 a) ^, ^$ H
佛陀的荣耀
' k0 m2 [3 |0 T6 \, T太阳在白天光芒万丈,月亮在夜晚明亮,+ v$ F6 z6 D9 n, V4 y7 T; U
(刹帝利)武士著武装时辉耀,婆罗门在禅定时神采飞扬,
1 Z- M+ p7 Z0 D* G" D1 R4 ]+ J3 b但阿拉汉(佛陀)则不分日夜,光明普照。(偈 387) O& ^3 f4 }) Y Q3 Y! _1 l( c: u
; S" [4 u8 {- ^$ u, M6 b5 z
有一年七月的月圆日,巴谢那地王一身华丽的国王装扮,前来向佛陀问讯。当时,坐在大众边缘的卡努达伊尊者也正在深深的禅定中,全身透出一片金黄色的光晕。大众中的阿难尊者发现天上的太阳正在下山,而月亮也正要出来,一时之间,太阳和月亮同时在天边放光芒。但当阿难尊者转过身来注视佛陀时,察觉到来自佛陀身上的光辉,远比其它的光芒更耀眼。) J! A1 [6 K5 _' \, F; i
4 B" J! P q* r, V& `; ]
阿难当下惊呼道:「啊!世尊,你身上绽放出来的高贵光辉胜过国王、卡努达伊尊者、太阳和月亮所有的光彩。」
4 v/ t$ W8 h: d, Z7 h2 H3 E# }( k2 k
佛陀回答阿难:「诸佛日夜都绽放光辉,并且涵盖五种光彩 (注)。」
! r5 N3 j! p. ?- M9 `4 n, n4 S
: V5 N1 ~7 A+ R# V% @; Y0 c注:佛陀以戒律超越放荡,善行超越恶行,慧超越无明,功德超越败德,正直胜邪逆。! v0 i8 s! ]+ e+ S
# M. z9 R$ X: @9 f6 y$ b ' H/ j3 e* s; h9 E2 t; t+ b. ]0 p
隐士并不一定就是比库1 g9 i: \; A! |" T! l, w$ Z
弃除恶业的人是婆罗门,行为清淨的人是沙门,弃除污秽的人是出家人。------388偈5 \5 r; ^; _4 x/ W# y4 H
, f. y" S% N3 \7 s+ B- W 沙瓦提城中有位婆罗门隐士。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既然佛陀称呼弟子“沙门比库(pabbajita)”。既然如此,那麽他也是一位隐士,佛陀就应该称呼他为“沙门比库”。他就去请教佛陀。
7 U- N* [8 h7 R4 r* T& i O- T7 [7 l! ?0 d4 `" ]! S7 u
佛陀回答:“我不是因为一个人是隐士就称呼他为“沙门比库”,“沙门比库”是彻底去除内心烦恼和不淨的人。”
, t& @0 X# F' t4 k9 i
6 i3 O3 @" [" H. b: X, V- B# E0 M# ]$ r2 `/ [
& c$ R# S9 w1 s# l$ J% p
不可以殴打阿拉汉6 z; g* B$ h( B7 W! x) w0 @" P9 F- i
不可殴打婆罗门,婆罗门也不可对殴打他的人生气,殴打婆罗门是可耻的,婆罗门忿怒更羞耻。------389偈
0 P2 q' y$ e4 O, j7 p+ r* s' {9 o* s
2 `' b- r' ~6 b6 Y! `8 _$ D婆罗门!不报複有大法益,只有在断除贪爱,不再意图伤人的时候,才能真正止息苦痛。------390偈
3 m8 [* K6 j! B- P g! f
: Z+ ]! G9 M, H( M 很多人赞歎沙利子尊者的耐心和宽宏大量。他的弟子也总是说:“我们的老师具有伟大的耐心和超凡宽宏大量。如果受到辱骂或殴打,他仍然保持原来的镇静和沉著,不会发脾气。”+ F( V( ?9 ]. Q+ ~6 u- b
/ A2 f: t; _; z( C- f
有一位婆罗门因为错误的知见,却宣称要激怒沙利子尊者。有一天,他遇见沙利子尊者在化缘,就用手打尊者的背。沙利子尊者甚至不回头看究竟是谁打他,只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化缘。动手打人的婆罗门懊恼自己的鲁莽,就跪在沙利子尊者的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请沙利子原谅。他说:“尊者,如果你宽恕我,请你发慈悲心,到我家接受供养。”
2 N N; j7 e- r, u6 }. m7 K8 A2 L: s, i: d/ G7 @
傍晚的时候,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他们说,沙利子这麽做会使得这婆罗门愈来愈放肆,将来甚至会殴打其他比库。
, X5 ~7 I- Y+ l# H# m* C. o3 v f/ K8 G M, L
佛陀告诉他们:“真正的婆罗门不会殴打真正的婆罗门,只有凡夫和普通的婆罗门会在愤怒或瞋恨的情况下殴打阿拉汉。”4 u t6 _/ l i) p; ?6 B \9 e6 c
8 ^5 ~0 y; V! p$ X3 w: b0 P
9 J; f5 L% N" [( e5 ~苟达弥大爱道请求剃度出家# i5 J7 U% `$ `
不作身口意恶业,调伏身口意的人是婆罗门。(偈391)( y, B* k( {0 p
5 r5 w9 n* h0 Y$ E1 ]: ?苟达弥大爱道是悉达多太子的姨母。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在产后第七天去世时,她成为淨饭王的皇后,她把自己刚出生五天的儿子-难陀交给侍女照顾,自己则亲身养育悉达多太子-后来的佛陀,因此,她是佛陀的大恩人。
1 n5 A& ~, c( q6 a+ h- g7 F, z
" X* [1 s+ U% p, W& m7 r4 [6 J当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后,返回家乡迦毘罗卫城时,她请求佛陀让她出家为比库尼,但被佛陀拒绝。后来,证得阿拉汉果的淨饭王去世后,佛陀停留在韦沙离附近的马哈华那森林 (意思是大的森林)里,不料她和五百名女子事先自行剃除三千青丝,身上穿著染过色的衣服,然后自迦毘罗卫城步行前来,再次向佛陀请求出家为比库尼。阿难尊者也代为说项,佛陀要求她们必须遵守八条特别的戒律,她敬谨地接受这些条件,佛陀就同意她加入尼众僧团,苟达弥大爱道于是成为第一位比库尼,和她一齐前来的其他女子也都加入尼众僧团。
2 l/ l$ E( O( p3 `8 I8 ?$ E4 O) J/ |* l1 R& R; M a
后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