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历史感应统纪语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命运自然随着转变。
5 y0 P  ?" _! t* ?# h- J) S- m7 M7 R( V  ]
仁心仁闻 + \# V, s' X4 E3 G% J$ K0 Z; P
3 i) h5 t5 V, Y5 v/ k, w' K& H3 }
  宋王曾。赴试礼部时。闻母女二人哭甚哀。因询其邻。因少官逋钱四万。以一女鬻于商人。今将远离故耳。曾谓其母曰。汝女可卖与我。仕宦往来。时得一见。遂以原价与之。令还商。约三日迎女。逾期不至。访之所馆。则曾行矣。是年礼部廷试皆第一。仕至宰相。封沂国公。 
4 c' R/ F5 h; h7 f  王曾宋朝益都(今山东省昌乐县)人,字孝先,为人正直,心地仁慈,为宋代名臣。
2 A' F- ^* n  `0 a( O% n, O  宋真宗咸平年间,参加省城乡试,名列第一。其后又以乡贡(会试中式的贡士),前往京都参加礼部廷试,途中住宿一家旅馆,听见附近人家有母女二人,哭声非常悲切,王曾探问邻居,得知因为欠官债四万,家中贫困,一时无法偿还,由于官方追逼很急,迫不得已,只有将女儿卖给商人,母女就要远别,从此永远不得相见了,因此哀伤痛哭,王曾听了,怜悯母女处境凄凉,对其母说:“你的女儿可以卖给我,我在官宦中往来,你们母女也可有相见的机会。”于是拿出银钱来,退还商人,并清还所欠的官债,约定三天之后前来迎娶。过了三天,其母不见王曾前来,心中感到奇怪,便到旅馆去访问,旅馆主人对她说:“王曾已经离开了,留下一封书信,托我转交给你。”不料信里并不提到钱的事,只是叫她选择好人家婚配。这才知道原来王曾是一位仁人君子,有心相助,母女感激万分。 5 V& H" L- o+ x0 m% q# Z
  王曾到达京都,应试礼部及殿试应对,都名列第一,先后连登三元,亲友临门道贺,有人对王曾说:“恭喜士子,状元及第,今后一生吃穿享用不尽了。”王曾以严正的态度回答说:“我王曾生平,志不在温饱,难道做官,就是为了讲求个人的温饱享受吗????? ”不久,王曾入直史馆,又转任翰林学士,其后又升任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正直立朝,一丝不苟,政事功业,高超特立。
! o7 g1 N& Y  `2 L  到了仁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封沂国公,去世后赐谥号文正。
! u$ g! U& u8 m. {: u' Z  ※王曾以恻隐仁心,见人急难,施以救济,虽然毫无望报之心,而天报却不爽。 1 U) s( w. [, @9 y& M
  古今世人,读书做官,有两种不同的品格:一种志在温饱,追求高官厚禄,为的是享受荣华富贵,居官为政,处处为肥饱个己私利打算,因此往往临财苟得,终为贪官为污吏而遗臭万年。一种志在贡献一己所能,服务国家人群,诸如王曾,立朝当政,处处为利国福民着想,无暇讲求个己温饱,终成正直不阿之名臣,德望勋业,卓然于世,千秋传为美谈。
" j2 P5 @+ m/ Z. T% z0 D, r$ G
" t5 Q$ D/ \* }- V5 M$ d9 E, l- W" ^精诚感格
" d, g* u' \& g  V$ Q) u " g7 O9 ]' R1 {7 l0 V
  朱寿昌。知岳州。善治水盗。旁郡取以为法。旋知阆。治狱如神。父巽。守京兆。母刘氏。巽妾也。方娠而出。寿昌生数岁。始归父家。母子不相闻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剌血书佛经。熙宁初。与家人辞诀。弃官入秦。曰。不见母。吾不返矣。遂得之于同州。刘年七十余矣。迎以归。事闻。诏还就官。王安石。苏轼等。争为诗美之。数年母卒。既葬。有白乌集墓上。累官中散大夫。卒年七十。(孝义传) 
' K! ~+ Y( K; P! K( E: U& l  朱寿昌宋朝天长(今安徽省)人,字康叔。任岳州知官时,善于治理水盗,邻近州郡也学用其法。又历任阆州知官,治理讼狱,办案如神,政绩卓著。 * F4 i8 c. ~' h' Z  G" @
  其父朱巽,官任京兆太守,其母刘氏,是朱巽小妾,出身微贱,刚怀孕寿昌时,就被休离,出嫁于民间,寿昌出生三岁后,才回到父家,从此母子分离,经过五十年,全无音讯,寿昌思念母亲,从未间断。到了其父去世后,哀慕之情,更加殷切。
: R, {* y- e2 k) d! T% f0 Z2 H- }  当寿昌任各州知官时,常委托吏役,探听其母消息,又常写信委托同僚,代为访问其母刘氏下落,可是毫无消息。于是用佛家忏法,在背、顶上燃香,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及水忏,日夜受持诵念,誓愿早日找到慈母。 4 ~& Z' G8 _* X
  宋神宗熙宁初年,有一天叹息道:“我年已五十,尚未找到生母,身为人子,如何做人?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尚且未能尽到,如何谈到“忠﹂呢?我宁可舍弃官职,一心寻找母亲……。”于是辞去官职,并向家人辞别说:“我此去,如果不得见到母亲,我也不回来了。”于是跋山涉水,历经寒热,不辞辛苦,一村挨过一村,沿途探问,后来到了同州,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忽然会遇了离别五十年的慈亲,母子抱头大哭,感动路人。于是迎接老母回归孝养,由此以孝传闻天下。朝廷以其孝行可嘉,又起用他为司农少卿。当时苏轼及朝中士大夫等,都为他作诗歌咏称赞他孝行卓绝。 8 ]3 p0 B' p4 }5 U3 \; Q
  数年后其母去世,寿昌哀伤哭泣,过于常情,安葬后,有白鸟集在墓上,时人以为孝思所感。 ! u+ Q1 w. ]3 L: C" j
  寿昌累官中散大夫,享年七十岁去世。 . w+ ~# T$ \0 _; @4 b6 E( K3 ^
  ※母子离别五十年,毫无音讯,当时又无户籍可以查讯,天下之大,何处寻觅?而寿昌竟能为母燃香,刺血书写经忏,精诚所感,终得会遇,其至诚孝德,真是可歌可颂。
- i2 N/ o! V, L. J$ S2 Q( M: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由朱寿昌事迹,可以体悟我辈生死凡夫,修净土法门,忆佛念佛,果能如同孝子思念慈母这样志切精诚,何患现前当来不能面见慈尊呢?
4 ?; h; J( u$ E# p  r. @
, @! f3 T# Z& [1 w吉人天相
, y; |  v/ w$ {" C. w( y6 X; n+ B
- @, i& a5 g9 q; u0 D7 `, g% \  刘安世。从学于司马光。光教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除谏官。正色立朝。面折廷争。人目之为殿上虎。章惇怨安世。必欲置诸死地。徙梅州。惇令使者胁安世自裁。使者不忍而止。惇又令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谈笑自若。判官未至梅三十里。呕血而死。遂免。(刘安世传。并纪事本末) ' k7 |& I" g. P5 a
  刘安世宋朝魏(今山西省)人,字器之。早年追随司马光求学,司马光教以人生最重要的是要以“诚”立身处世,要做到“诚”字,当从不妄语开始做起。安世受教,勤学不倦,后来中举进士,累升为谏议大夫,本着严正的态度,立于朝廷,遇事敢言,评论政事,刚正忠直,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往往当面折服,一时深受朝廷上下恭敬畏惧,称他为“殿上虎”。 * c) e4 t7 n9 b  R: l2 {; D0 K6 z
  曾经屡次上疏论奏章惇品性不端,不能任用,那时章惇得宠,势力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替他担心。不久章惇掌握了大权,怨恨安世,为报旧怨,必定要置安世于死地,安世就被放逐到远处边地。当时宋朝贬官流放的地方,以两奥一带,最为荒凉危险,人们常说:“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雷、廉、化说着就怕。”而这八个州县,安世经过七州,虽逢盛暑炎炎,泛海冒险,但是监视安世的人,一刻也不放松,人们都以为安世必死无疑,然而他却逃过了这些灾祸危险,安然无恙。 5 Q0 e* S" O5 t0 _( ^+ {
  朝中的章惇得知,忧闷不乐,又命使者逼迫安世自杀,但是使者不忍下手。有个买官的土豪揣知章惇要杀安世,便来自荐,章惇就提拔他为转运判官,命他杀安世,这判官快马驰向贬所,梅州太守,得知消息,派人来告知安世要设法防备,安世却谈笑自如,不忧不惧。判官行了二十里,留宿在驿站中,计划次日去杀安世,随从左右的人,畏惧势力,不敢如何。谁知半夜忽闻钟响声,这个买官的人,突然好像被物击中一样,大叫一声,吐血而死。安世安然免除了这场灾难。 0 F4 I8 ]% W) Z9 t) r& d: H
  章惇见事又败,报复心切,又捏造事实,诬告重罪,要陷安世于死。奏疏未发而章惇所作罪迹,已被发觉,皇上想到以前安世谏正之言,立刻诏回朝廷任职,后来升为平章国事。到了八十岁高龄未曾一日生病,以福寿而善终。
% M+ E4 J: e+ T- J, ^! c% F1 M  ※试观刘安世正直忠良,一生人敬天佑,虽遭小人陷害,都得化险为夷,消灾解厄,而以福禄康宁寿考,终其一生。 + e9 `9 M7 k! U
  至于恶人,用尽奸心诡计,陷害忠良,不但空劳心机而且罪孽日深,结果人怨天怒,只有自促其死而已。
/ S+ v3 w# K2 r
& L, ]& V( S/ z修道有得 ; v8 B6 f( a# R: U! L

5 p. [' {/ w. e  赵抃。累官太子少保。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知越州。吴越大饥。抃尽救荒之术。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知虔州。岭外任者死。多无以为归。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家不能归者。皆于我乎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道里费。知青州时。京东旱蝗。及青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年七十八薨。晚学道有得。将终。词气不乱。安坐而没。谥清献。(赵抃传) 
; X/ z9 N# Z7 L7 A3 F  赵抃宋朝西安(今浙江省衢县)人,字阅道,宋仁宗时中举进士,累次升迁至殿中侍御史,清廉刚正,立于朝廷,检举不法官吏,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声誉远播,令人敬畏。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其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辞官修道。去世后赐谥号清献。
) s8 h) V# F) t# _0 h, W4 c1 U- N  抃为人忠诚正直,白天所做事,夜晚必定衣冠整齐,焚香对天禀告,凡是不可禀告的,便不敢做。出任成都知县官时,常以一琴一鹤随从身边,办理政事,简易不繁,政绩显著,民心归向。 9 Y, o0 s4 i0 X3 D8 ^+ E7 o
  当越州太守时,正值吴越地区大饥荒,民生困苦,抃想尽办法救济饥荒。下令修筑城垣,发给工资,使人民自食其力,得以养家活口。
7 M3 l. _) T& m; r1 Q6 y+ Y  任虔州知县官时,见当时在领外的兵士官吏去世,大多无法运回家乡,抃便制造船只百艘,转告各州郡说:“士族官吏家,如有不能回乡的,我设法帮助他。”于是相继前来请求的,都给他船只,并送他路费。 & M. A+ \4 r, }4 Y7 h0 m
  当赵抃赴任青州知县官时,正值旱蝗侵扰边境,突然遇到一阵大风,蝗虫往后退飞,全部落水而死。
$ o7 F- Z, L0 M" t  抃四十多岁以后,就屏去声色,居家蔬食,研究佛理参究心宗,与慧来禅师交游。当抃在青州时,有一次在静坐中,听到一声雷震,恍然悟道。 9 _4 q9 v) {/ \
  抃辞官后,一心向道,受持清净斋戒,不再与家人接近,每天由一位僧人陪伴同食,一位守戒净人,服侍在旁,净人每天清晨,一闻鸡啼,便起身整理佛堂,焚香击磬,抃便起身拜佛,诵经,直到辰时。虽在严寒冬天,也每天礼佛百拜,未曾间断。学佛深入有得,曾经写信劝富郑公说:“公在世间,富贵已达极点,道德也很隆盛,可是尚未留意的是,如来一大事(生死大事)因缘而已,但愿公能善自珍重,勤勉向道……。”郑公感悟,便到净慈寺,归投子颙大师,极力参叩,颇有省悟。
7 d0 r3 l0 F, c  赵抃到了七十八岁时,自知世寿已尽,一一辞别亲友,其子问他后事如何办理,抃大声呵斥。遗留一封信给慧来禅师说:“如果不是平日蒙受大师谆谆警惕训诲的话,到此临终时刻,必不能得力了。……”命将终时,言辞不乱,端正趺坐,安详去世。 $ D5 p; x; W: y* [3 X+ B
  ※试观赵抃,一生攸好道德,居心行事,光明磊落,可以对越上天。又能参究心宗,礼佛诵经,数十年,精进不懈,自己深造有得,而又悲心度人。如是因,如是果,临终舍报,安详自在,真是不虚此生了。
6 u5 j! R- R$ e; ~/ N9 _8 {5 W' @0 r4 D9 i3 x. y
考终之报 % S, R0 F3 f2 X& ~6 C  m

8 D" q3 I9 J8 ^/ {5 H5 H0 H: b) z  陆九渊。知荆门军。严保伍之法。盗贼屏。每旱。祷即雨。逾年政行令修。民俗为变。一日谓僚属。某将告终。会祷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后二日卒。尝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传。并纪事本末) 
4 |6 Z' i+ n* H$ E; I' G  陆九渊宋朝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东)人,字子静,为南宋大儒。乾道年间进士,曾任国子正教,后来奉诏主管台州崇道观,于是还乡居住在贵溪的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 P# N+ r! t4 i$ R8 z0 {8 e: t  宋光宗即位时,九渊任荆门军知官,严格实行保伍之法,境内盗贼因而远避而去。每当久不下雨,九渊便设坛亲自祷告祈雨,随即下雨。以德教化百姓,经过一年,政绩便相当可观,民心向善,风俗因而改善,德望更加显著。 3 n7 _' C0 O6 Y# w* t
  九渊常与当时名儒朱熹,在鹅湖聚会,互相谈论所学,彼此宗旨见解,各不相同,朱熹注重道问学,九渊注重尊重德性。又常为明辨无极而太极,与朱熹书信往来,辩论不止,所以宋朝理学,有朱陆两家不同学派。
, H8 N# b4 ]& T& @% _  九渊常在鹅湖讲学,曾对学徒演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详加析释,发挥义理,畅达透彻,听众甚至感动得泪下,朱熹也佩服,叹为名论,足以医治当时学士,长久隐藏在内心的病根。曾经告诉学者说:“求学如果真正体悟『道』,那么六经都是我的注解了。”6 G+ a( t% u# T: F5 t
  晚年,有一天,对同僚属官说:“我将要和各位告别了。”当时正在为地方祷告求雪,第二天果然下雪。于是九渊沐浴更衣,衣冠整齐,俨然端坐,经过两天,安详去逝。 5 Q0 A) q! J: L: P6 a) `
  ※学儒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综观象山,以德化民,政绩卓著,祈雨得雨,祷雪下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学感动学徒泪下,乃至“六经皆成注脚﹂临终自知时至,安详善终。可想其心,若非与道相应,何克如此?可知象山一生事迹,为学儒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征。/ W& s9 O- Y7 _. @. Z; Z, f
, Q( g2 @/ N) a: ]5 x! ~6 K
宅心仁厚5 R" ^$ m/ P: r9 m! K# S6 Y
  彭思永。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钏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钏者来物色。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始就举。持数钏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或坠其一于袖间。众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坠于地。众服其量。后举进士。累官户部侍郎。(彭思永传) 
5 a5 L& p6 I9 r2 `: m  彭思永宋朝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西)人,字季长,为人正直忠厚,为宋朝名臣。
. h9 ]& f* }0 ~$ o# q  V  当思永年幼时,有一天早晨,要去上学,在门外捡到一只金钏,他就默默地坐在那里,等候失主来认领,不一会,那丢掉金钏的人,果然回来寻找,经过审察确定是这个人遗失的,思永便将金钏还给那人,那人非常感激,取出钱来要答谢思永,思永笑着说:“如果我要钱的话,我就把金钏藏起来了,何必等待你回来寻找呢?”于是这件事便传遍了乡里,大家都称赞他的诚实。 , U$ `$ y( |1 ^! _$ S, r" Z
  后来思永参加科举应考,初次出门远行,身上带了几只手镯做路费,以备随时急用之需,同来应考的考生,到思永这里,取出思永所带的手镯来玩赏,有一考生趁人家不留意时,偷偷地拿了其中一只藏入自己的衣袖里,有人发觉,当面说出,大家都要替思永搜查索回,思永看到这种场面,若无其事说:“我的手镯全数只有这几个而已,并没有遗失啊!”难堪的场面才平息下来。等到大家要离开时,彼此互相举手作揖,不料一只手镯,从那人的袖里掉落下来,大家看到这种情景,都叹服思永宽厚的雅量。
' K5 F9 U; a. r; w  宋仁宗天圣年间,思永中举进士,官任侍御史,在朝正直敢言,累官至户部侍郎,成为宋朝名臣。
6 ~/ }6 e* w9 p7 W$ o' h  ※试观彭思永,拾金不昧,幼小年纪就具有廉洁不贪的美德。又因不忍他人在大众面前羞愧难堪,而宁愿损失自己,原谅别人,进而为对方设想,其宽仁大度,实在希有难得,值得法。
, a) r- j0 m3 |3 U; x- d$ j" e8 X/ i& f: Q$ Z, b* g
以德教化
8 q' H6 t' d7 A8 l! |, B
7 W. z0 S  x; ~: E  王昭素。笃学不仕。有至行。为乡里所称。以国子博士致仕。年八十九卒。每市物。随所言而还直。未尝论高下。县人相告。王先生市物。无得高取其价。治所居室。有椽木积门中。夜有盗。抉门将入。昭素觉之。掷椽于外。盗而去。由是里中无盗。(儒林传) 
+ w, v9 a+ t$ \) {5 |5 u# _$ K3 b  王昭素宋朝酸枣(河南省延津县北)人,为人好学,博通九经,学问渊博,同时研究庄老学说,尤其对诗经、易经特别专精深入。居家不做官,有高超卓绝行谊,深受乡里人士称赞和尊敬,常聚集四方学子,亲自教授,自给一切生活所需,而不仰赖他人。
, Z5 L" i; @1 S# B2 Y% h& F  昭素每次购买物品,都随卖主所说价格如数付钱,从未与人讲价还价,也不论说价格高下,全县人民都互相告诉说:“王先生购买东西,从不还价,我们不要向他取得高价????。” + O6 _8 U8 d. K
  王昭素整理所居住宅,用有香气可供玩赏的橼木堆积在门中。有一天夜晚,有一盗贼挑门将要进入,昭素发觉,并不作声,且将橼木丢到门外,盗贼见此情景,感到惭愧而离去,从此乡里不再出现盗贼。
: U8 R6 e( u" s  每当乡人彼此之间,有争端发生,不肯相让时,他们不到官府去打官司,都到王昭素家,请求评理裁决,经王昭素谆谆开导,双方都口服心服,彼此和平化解。 / ~" d/ w( q' h+ L
  宋太祖时任用昭素为国子博士,后来告老归乡,安享高寿八十九岁去世。
) _  Y  I0 ]! M9 c* o1 K0 i  ※综观王昭素虽然居家不为官,而能以道德教化陶冶人民,而且本身与物无竞,崇高德行之感化力量,使境内人民自我尊严觉醒,不用刑名法律,自然知耻而守法,民情风俗因而趋于敦厚。孔子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者是也。
' ^! `1 ?5 A  n: E% X+ C7 A
3 R- T  V. a1 C7 `; Z善愿成就
; f* y. _( n2 X 2 s8 }" J( o8 T! a- m# w
  蔡襄。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召为翰林学士。卒谥忠惠。(蔡襄传) 
+ f& `, q( N$ w/ Y9 C: T  蔡襄宋朝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县西)人,字君谟,为人忠实耿直,擅长诗文、书法,通明史事,有办政才干。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又曾历任开封府、福州、泉州、杭州知官。 * l6 G& [* G9 Y: N% Y6 Q
  当时洛阳江靠近海边,设有船只往来渡江,但常遇风浪,旅客惨遭翻船溺死者,不计其数。宋真宗大中年间,有一船只,也遇到风浪,当船将要翻覆时,忽然听到空中传来声音说:“不要伤害蔡学士!不要伤害蔡学士!”风浪竟然顿时平息,事后询问船中旅客,只有一位蔡姓太太,正怀有身孕,大家认为这胎儿一定是个贵子,妇人便对天发誓说:“如果我腹中儿子,将来能当学士,必定造一座长桥,帮助便利往来行人,以免后人受此惊险恐怖。????﹂ 8 Z/ ?  o! }; x
  后来妇人所生儿子就是蔡襄,仁宗天圣年间,果然高中状元,当他任泉州知官时,其母催促他建造洛阳长桥,以偿誓愿。距离泉州二十里地处万安渡,行人往来非常惊险,蔡襄想到水深不可测度,海水浪潮又时常涌来,怎能兴动工程,于是写一封书信,投入海中呈给海神,由于至诚所感,竟得一封回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著「醋”字,“醋”析字成“廿一日酉”时,蔡襄恍然悟到说:“莫非海神命我廿一日酉时兴工?”于是一切准备妥善,时日一到,海潮果然退去,泥沙拥积一丈多高,连续八天,海潮不来,蔡襄督导兴工,立起石梁,种下粗磨石在柱下,增加梁柱安稳坚固,于是长三百六十丈的长桥,果然顺利完成,这座桥因而名叫万安桥,又名洛阳桥,迄今仍然存在,便利行人。蔡襄又种植松树七百里,广为庇荫道路行人,州民莫不感恩颂德,于是建立石碑,留传后世,永远纪念蔡襄的大恩大德。 5 l3 B& i) B7 @" f$ v5 O: @- Z
  后来朝廷召蔡襄为翰林学士,去世后赐谥号忠惠。
3 r$ l* H$ \# [4 ^6 S  ※试观蔡母,自己遭到惊险危难,便能推想到他人,因而发大善愿,建筑长桥,造福世人。此事若非有福德之人,何能如此?有福德之母,必有福德之子,蔡襄禀承慈母之誓愿,一心要建造一座万民受益之长桥,工程虽然艰钜,然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格吉神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善愿果然成就。- q1 q' b4 s* `. j  ~

2 N9 K- ~% @3 f+ W4 }9 p! N无疾而终 ! T2 O% ~( E2 W& a- [- s
# p% b: a: K5 [
  文同。操韵高洁。善诗文书画。知湖州一年。寻至陈州宛邱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崔公度。尝同为馆职。见同京南。将别。曰。明日复来乎。公度明日往。同左右顾。恐有听者。乃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其舌。三叠之。如饼状。引至眉间。公度大惊。及京中传同死。乃悟所见非生者。(文苑传) 
  b) e% V# x- r( V3 k  文同,宋朝梓潼(今四川省三台县)人,字与可,品德高洁,志节清高。专长作文作诗,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又擅长竹和山水类绘画。宋仁宗皇祐年间进士,累次升迁,官任太常博士,曾经出任湖州太守,因此又称文湖州。
  \4 w. c2 K7 x( {5 u; E  文同在湖州居官一年,便离开前往陈州,到了宛邱驿站时,忽然停留下来,不再前行,自己沐浴更衣,衣冠整整齐齐,端正静坐,无病安然去世。 % ]; Q. K# V3 i8 ]  C
  当时有位朝臣崔公度,曾经与文同在翰林馆任职。有一天,崔公度忽然在京南偶然遇见文同,两人谈了话,将要分开时,文同问崔公度说:“明天再来此地吗?”第二天崔公度又去会晤文同,文同看看左右四周,好像惟恐别人听见一样小声地说:“我听说不说妄语的人,舌头可以超过鼻端。”说罢便伸出舌头让崔公度看看,他的舌形状像饼,引伸竟然到达两眉之间,公度看了,非常惊奇。
* a0 J* c- z3 j# K  不久崔公度来到京中,才听到传说文同已经去世了,这才感悟,原来那天所见的文同,是已经去世而有意现身来告知崔公度的。 : X3 C2 [/ P: `/ Y( L$ V" X
  ※人生最大之福报是考终命,无疾而终,这种福报必由修德而来,经上云“三世不打妄语,口业清净之人,舌可以长过鼻尖”。有诸外,必有诸内,诚于中,必形于外,一个人能修口业四德,其人贪嗔痴等烦恼惑业,必然比常人轻微,意业也必然比常人清净。观文同无疾而终,死后现身舌过眉际,可想而知其修持之功夫矣。
1 ]" S4 H- z$ X0 A* {
( Y' O9 E5 g' v天乐来迎 0 p! R! \9 l3 F% `" {2 L: E4 ]2 C+ n
* u4 D! d# ^, V+ ?
  耶律制心。迁南院大王。或劝奉佛。曰。吾虽不知佛法。惟心无私则近之。一日沐浴更衣而卧。家人闻丝竹之声。怪而入视。则已逝矣。追封陈王。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耶律制心传) ( e# b; L* t9 v' S+ b
  耶律制心,宋朝时代辽人,辽圣宗开泰年间,官任上京留守,又受封为漆水郡王,其后升迁为南院大王。为人仁厚,居官勤政爱民,深得人民敬爱尊崇,当时有人劝他信奉佛法,耶律制心回答说:“我虽然不知佛法,但是我心无私,这就与佛法相近了。”
1 G8 Z2 H3 c/ v5 ?& S' [  后来有一天,耶律制心自己沐浴更衣,穿着整齐,进入自己房间,就在这个时候,家人忽然听到多种乐器一齐鸣奏的声音传来,这种声音,非常微妙优雅好听,从来未曾听过,家人感到非常奇异,便进入屋内看个究竟,发觉耶律制心安详地卧在床上,在清脆和雅的音乐声中去世了。 ( \" v! b5 r* Z2 E2 S
  辽主追封他为陈王,人民听到他去世了,都如同父母去世一样,万分哀痛。
3 c3 w+ V' \' F& a% y  ※观耶律制心所云“无私”,就是无人无我,既无人我,就不起贪、嗔、痴、慢、怨恨、嫉妒等烦恼恶业,来缠结其心,心胸自然坦荡自如,便与佛法相应,由此可见他有密行功夫,故其临终自知时至,天乐鸣空来迎,无疾而终,何等洒脱自在啊!
0 z. h) O6 w+ y& O' M' r7 _: g- k; E- ?& M: K5 `
仁言利博 % q+ U% K( e1 U$ A; F! u5 `
. W+ O* l- f5 Q# U+ }' P
  王处讷。精星历占候之学。与周祖厚善。周祖入汴。问以刘氏祚短事。对曰。汉氏据中原。承正统。以历数推之。其祚犹永。第以高祖得位之后。多报仇杀人。夷人之族。结怨天下。所以运祚不长。周祖适发兵围苏逢吉。刘铢等家。将行孥戮。遽命止之。逢吉已自杀。止诛刘铢。余悉全活。讷至司天监。(方伎传) * B+ _( A5 Q' v0 l. b/ W
  王处讷,五代后周洛阳(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历数、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学问。 ! \, ^, h' y$ |* j/ P& I- d" f9 d4 A
  王处讷与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当周祖进入汴京时,问及五代后汉刘氏国祚短促的原由。王处讷回答说:“汉氏依据中原地区,承受正统即位,以历数来推算,国祚本来还可长久,但因汉氏高祖刘知远即位以后,多行报复,杀害仇人,灭人家族,结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国运,不得维持长久……。”周祖听了这一席话,深深感悟。本来准备发兵围攻苏逢吉,以及刘铢等家族,进行杀戮两家的妻妾子女,这时立刻下令阻止攻杀。当时苏逢吉,已经自己自杀,周祖只有诛戮刘铢一人而已,其余家族全部宽恕释放全活,因而减少了一场杀业。
& E  u; g' M: V0 P2 K: P8 O  后来到了宋朝时,王处讷呈上新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监官职。可见有仁心者当得厚报。
. u( q! ?8 {* e5 \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能得天下,是由于有仁德,到后来失掉了天下,是由于没有仁德。王处讷分析评论一个人君,有无仁德,可以决定其国国运长远或短促,这种见地,真不愧是一位精通星相历数天命的高人。一句善言好话,可以转变一个人的观念作为,减少造业,使人得到许多益处,那他的话,就不可以看作一般星相家的话一样,而忽略其价值了。
3 w* d% f8 i4 Z/ v  T7 @2 N0 O- G5 R4 q9 H0 f
物犹如此   z( M; m8 Z0 P$ V0 \0 b8 O) ]
8 Z  l  G; x. ?( n+ O' D
  李复亨。为南和令。盗割民牛耳。复亨尽召里中人至牛家。牵牛过之。至一人前。牛忽惊跃。诘之。乃引伏。(李复亨传) ( \. q7 y& o+ W) ]: _
  李复亨宋代金朝人,曾任南和地方县令,当时在他管辖的境内,有一次,有一老百姓,家中所饲养的牛,被盗贼割去了两个耳朵,牛的头部,血流淋淋,痛苦鸣叫,当牛主发觉时,那盗贼已经不知去向了,牛主看到这种情景,非常痛心难过,于是告到官府去,请求县官察出贼犯,加以处罚。 ' l  x& C5 B2 p! R, d2 D. l# ~) c: G
  这件诉讼案件,无人证,又无头绪,要从何处侦察呢?李复亨后来想出一个办法,命令召集全乡里的人,都到牛家,然后叫牛主牵出牛,从乡里人面前,一一走过,看看这头牛的反应,是否认得伤害它的凶犯,当牛走到其中一个人面前时,忽然惊恐愤怒地猛烈跳跃起来,好像要刺击那人一样,于是县官李复亨对他加以审问,那个人果然供认牛耳是他所割的。案情因而侦破。
7 \' f/ Y, a# W& D7 T& y- H  ※观此事迹,可知一切动物与人类无异,有灵性,也有痛苦。如果无缘无故加以伤害,它也会有一股怨恨之气,存在心中,有如火焰般的凶猛,无从隐藏掩饰,虽然历经长久,也不会磨灭。经上云:“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旦因缘相遇时,就如同火药触到火源,随时就会爆发,相互怨怨相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可怖畏。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何忍虐待动物,而与物类结下怨结呢?% e% p4 X5 U# `1 \

1 k! Y1 \, ^; K2 G3 w诬陷恶报
! ?# x1 K! \; |( g, {- X
, q' C8 l& e) `$ n+ c' ]' a; ^" W  徐休复。知广州。与转运使王延范不协。乃奏延范私养术士。厚待过客。与故人书。作隐语。觊觎反状已具。抵于法。未几。疡生于脑。既而疾甚。时见王延范。但号呼称死罪。数日卒。(徐休复传) 
; u! q4 s, t' l; ^# Y! J  x; d0 Y  徐休复宋朝人,官任广州知县,与当时转运使王延范,不能协和,彼此因而有了嫌隙。 ! z6 F) u4 o% w# P2 K
  徐休复便列举王延范罪状上奏说:“王延范私养江湖术士,对待旅客过分宽厚,又常与老朋友通信,信中多假借其他言词,隐藏离叛的心志,心存非分之想,谋反罪状已充分具足云云。”皇帝便下令诛杀王延范。
& f" @: A" x! ?! V# Z  王延范死后不久,徐休复脑部忽然生出痈疽毒疮,没多久,病状越加恶化,在病痛折磨中,时常看见王延范冤魂出现在他面前,向他索命,口中时时称说:“死罪!死罪!”恐怖惊悸,折腾多日而死。 6 L1 H+ L8 A7 K: }. K# ]- |7 x8 K- W
  ※众生不明佛法,不畏因果,对待自己所怨憎的人,往往肆行毁谤、攻讦、排挤,甚至昧却良心,伪造事实,陷人致死,为了发泄心头之恨,无所不用其极,以为除掉了怨怼,就从此太平,永远无忧无虑了。怎知因果不爽,所结冤业,曾几何时,就招来惨报。真是可悲可悯!, \6 }' F) `7 Z5 \$ _! m
/ M& Z" g% V' R! T$ C- [1 @' Q
其来有自 + c1 I" e8 c' M  N% @
9 |6 t9 ?* W7 F9 `. M
  理宗即位。议择中宫。杨太后以谢深甫有援己功。命选谢氏女。谢氏独后在室。生而黧黑。翳一目。兄弟欲纳入宫。诸父榉伯不可。曰。奉诏纳女。当厚奉资装。异时不过一老宫婢。会元夕。县有鹊来巢灯山。众以为后妃之象。遂送妃就道。旋病疹已。肤蜕。莹白如玉。医又去翳。遂与贾涉女同入宫。贾有殊色。帝欲立之。太后曰。谢氏端重有福。宜正中宫。贾妃专宠后宫。后处之裕如。不以介怀。太后益贤之。帝礼遇日加。(纪事本末) 
2 y: {+ M* `( h  b  当宋朝理宗即帝位后,朝中商议选择皇后,这时已选入数人,其中一位是前宰相谢深甫的侄孙女,一位是前制使官贾涉的女儿,贾氏女长得容貌姣好,而且一颦一笑,妩媚动人,深得理宗所中意,便想册立贾氏为皇后。杨太后因闻谢氏女有一段殊胜征兆,并因前相谢深甫,过去对自己帮助有功,因而决意命理宗选谢氏女为后,于是对理宗说:“谢女长相端正有福,应该立为正位中宫。”理宗不好违背,于是册立谢女为后,另封贾女为贵妃。
' I8 H. w+ U/ n+ H% E/ |. E  原来谢后生来脸色又黄又黑,而且有一眼生翳膜看不见,其父早年去世,家产衰落,谢后曾经亲自汲水煮饭,勤劳刻苦。到了朝廷下诏选后时,兄弟们因其叔祖父谢深甫曾在朝为相,因此商议要送谢后入宫,可是叔父榉伯说:“看她这副面目,只可做个灶下婢女,即使有势可以帮助,得入宫中,将来也不过是做个老宫人而已,况且奉诏纳女入宫,也当厚给装资,一时也无从筹措呢?”这件事因而作罢。 / o$ }- K0 g2 N2 S% n  v6 p
  后来正当元旦夜晚,天台县中陈设灯山,有喜鹊来灯山做巢,大家都认为这是当地有后妃的吉祥预兆,县中有名有势的大户家族,以谢氏位居第一,于是亲族共相准备行装,送谢后上道入宫。谢后在道途中,身上忽然长出一种疹子,没多时,疹皮脱落痊愈,皮肤竟然转变为滑细柔软,莹白如玉,又遇到良医,为她医治眼睛,除去翳膜,竟成美好女子,由此因缘,终于被册立为正位中宫。 " ~( O* H! B: }
  谢后个性谦恭和善,心胸宽厚,虽然贾妃专宠后宫,但是谢后善待贾妃,毫无妒意,太后益加赏识其贤德,理宗也由此感动,以优厚之礼相敬相待。
- F) ~( J) Z) {! j4 v" M- c$ @; }/ x  ※世间富贵中人,皆由宿世修福德而来。试观谢后谦和宽厚之德量,则其宿世习气及其修因如何,可想而知。如是因如是果,因缘成熟,时运到来,终于转缺陷而成美满。由此足征,人生穷达,皆有因缘,岂是巧取强求所能得哉!. y5 U  H: D0 b+ u5 p9 o( q

/ ^2 I1 D! F6 A4 C仁德感格
  v! F6 O! c! Q2 U
! k, i  H! L* j* p; G1 i8 T  女奚烈守愚。六岁读书。或谓食肉能昏神识。遂戒而不食。性至孝。治家有法。为临沂令。蝗起莒密间。独不入临沂境。仕至节度使。(女奚烈守愚传) 
' S9 `* t2 B% `, [7 }2 W$ k# Q  女奚烈守愚,宋代金朝真定人,字仲晦。当他六岁入学读书时,听到有人说:“吃肉会使神识昏昧。”女奚烈守愚,便戒止自己从此不吃肉。天性至孝,治家有方,全家大小,敦伦尽分,和乐相处。
# z9 Y& d! N9 I+ T  金朝明昌年间,中举进士,官任临沂县令,为政清平,人心和顺。当时临境郡县莒、密等地,先后都遭受蝗虫灾害,独独临沂境内丝毫未受侵扰。后来金主赏识其政绩,提升为保大官节度使,晋升翰林学士。
6 z& Z6 x7 h% P! G7 m5 A  ※综观女奚烈守愚,幼小年纪闻说善言,就能感悟而毅然断除食肉,其宿根之深厚可知。
% q/ r+ I5 C% F7 R+ _. E) I  至于居家孝亲敦伦,为官勤政爱民,德被所属境内,独得免于蝗虫之害,而其自身,一生荣贵,足昭仁心感格不爽。
' C) e; K# @, ^/ v0 g0 E
5 c" R, ^. Y4 P7 u! ^亲身入冥 ) [: |6 r$ m" I/ g# ?# C
1 Y+ b! e5 s1 p3 X* {; p" i
  孩里。于太康二年入相。后为广利军节度使。有疾。自言吾数已尽。却医药。卒年七十七。孩里素信浮图。初从上猎。堕马。愦而复苏。言见二人引至一城。宫室宏敞。有衣绛袍人坐殿上。左右列侍。导孩里升阶。持牍者示之曰。本取大腹骨。乃误执汝。牍上书官至使相。寿七十七。须臾挤之大壑而寤。道宗闻之。命书其事。后皆验。(孩里传)
7 [# E3 t. p9 ]( X. _7 R$ M  孩里宋朝时辽回纥人,字胡辇,辽道宗清宁年间,讨伐内乱有功,受封为金吾卫上将军,赐号平乱功臣。辽道宗太康二年,入朝为相,后来官任广利军节度使。到了七十七岁时,身体有病,不愿接受医药治疗,自说:“我寿命已经尽了。”果然就在这年去世。
' K8 d- ~: Q9 E  孩里平素信奉佛教,早年曾经随从辽道宗到郊外打猎,不慎摔倒坠落马下,昏迷不醒人事,经过几天后,又苏醒过来,说他看见两个人来引导他到一个城里,进入一座宏大宽阔的宫殿,有一位身穿大红袍的人,威神凛凛坐在宫殿上,左右侍者站列两排,引导孩里升上台阶,这时有一个人手拿一块竹木版,给孩里看,并对他说:“本来要拘捕一个名叫大复骨的人,却误将你拘捕来。”竹木版上记载著「孩里官至节度使及宰相职位,享年七十七岁………。”孩里心中正感到疑惑时,便被侍者推下大沟壑中而惊醒过来。辽道宗听后,便命人将孩里所见所闻,详细记下,后来果然与孩里所说一一应验。 ( m4 B/ W  W3 ^: I; k6 ~9 q  D
  ※人之一生,穷通祸福,各有因果,冥冥中受自己宿生业力所主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之来生,幸或不幸果报如何,就看这一生,自己心念言语行为所造所作如何而决定,岂可不戒慎恐惧呢?
) l( D+ t2 ^0 h5 B$ K, z# c
  \6 n1 @& F: W0 D果报森然
+ V6 m5 Y( W0 v - V" t6 @) Q/ C
  张桢。除高邮州尹。守城千户狗儿。妻崔氏。为小妇所谮。虐死。其鬼凭七岁女。诣县诉桢。备言死状。尸见瘗舍后。桢率吏卒。即其所。发土。得尸。拘狗儿及小妇鞫之。皆伏辜。人以为神明焉。(张桢传)
/ Z& n+ i3 Q4 y6 T9 S- H! O  元朝,张桢任高邮州县官,当时有一位卫所守城千户官,名叫狗儿,家中有一妻一妾。小妾在狗儿面前,拨弄是非,陷害其妻崔氏,崔氏因而遭受其夫及小妾百般欺凌虐待,苛暴折磨而死。
1 ?! ]0 B; M5 S. }2 j( `( r  崔氏死后,怨魂不散,依附在七岁小女身上,到县衙去向县官张桢控诉,说她是狗儿妻崔氏,含冤要来投诉,便一一说出被折磨致死的惨状,并说尸体埋在她家屋舍后面。张桢感到非常离奇,便率领吏卒到屋后搜寻,果然发掘出崔氏尸首。于是拘捕狗儿及其小妾到县衙审问,狗儿及其小妾,无可抵赖,便承认供出罪行,因而依法被处死刑。当时人都称叹断案如神明。 & v/ D: T* K- n7 t, @
  ※怨魂可畏,试观崔氏因遭凌虐致死,心中蕴积怨恨,而成为凝结不散之冤魂,竟能依附小孩身上,诉讼冤情,以报其怨。呜呼!明有日月,幽有鬼神,绝情欺心,残酷狠毒,罪报终必无所逃脱。
; D# W4 I( c$ {" S$ Z! {
6 v' t( \2 [) [  C正己化人
* k* Z0 q6 ?! M" d
0 P% O$ l) u7 w2 x; e# @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暍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谥文正。(许衡传) + n! p  E6 s1 H/ P# g7 r% d
  许衡元朝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人,字仲平,博学多通,教学有方,许多人士都来追随他求学。自己题书斋匾额叫“鲁斋”。 # m/ J, C6 T) B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地方,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喉干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纵然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 " D+ Z2 {* x* U- @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一定遵照吉凶礼节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8 f3 c/ E: i4 [8 @. i2 x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 O& m8 i7 D- b: Z$ K! n  后来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 ]6 p  f  F% e5 i4 P
  ※古人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试观许衡,宁愿忍受口渴之苦,不动一念贪取之心,以良知在我心而约身如绳,严持儒家之廉洁,佛家之不偷盗戒,确实清净圆满。其健全之人格,不但化及全乡,且感召天下。及其去世,四方人士群聚哀恸拜祭,足征平生德行摄化感人之深厚矣!* B; P- p1 c! n7 n1 [1 H) d8 O

/ B/ c# c) U5 g4 `* `9 r4 s- q坚贞守节 4 t& I  g( I5 i* B' ?

: M& E8 W, Y% H- _  武苏氏。武用。妻苏氏。生子德政而寡。夫兄利其资欲嫁之。不听。未几。夫兄举家死。惟余三弱孙。苏氏取而育之。德政事母至孝。苏卒。时天旱。政方掘地求水供葬事。忽二蛇跃出。随其地掘之。果得泉。(列女传)   武某欲嫁弟妇。目的原在夺产。岂知举家将亡。纵得资产。不能享用耶。幸苏氏得保贞节。而贪人后嗣。亦赖以存活。所以谓一人行善。举家有福。一人作恶。举家有祸。余庆余殃之说。确凿可据。
( I/ _/ A* i: V! y& M. H  武苏氏是元朝时武用的妻子苏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德政,不幸丈夫就去世了。苏氏决心守节,不再婚嫁,全心全意教养儿子,期盼儿子长大有成。 . ]- z. q, Y7 B' g& d$ I
  不料丈夫的哥哥,贪图要占有弟媳苏氏的资产,因而处心积虑要将苏氏改嫁,苏氏意志坚定,始终不肯听从。
9 r$ u0 R! a& o7 f# x1 a9 {# J9 t  后来不久,丈夫的哥哥全家不幸相继死亡,只有遗留下三个弱小的孙子,苏氏怜悯三个孤儿,无依无靠,于是接来尽心抚养,使他们个个长大成人。
, ?5 _8 v: M  `% b. y3 k  苏氏的儿子德政,深深感念其母艰苦守节,养育恩德,后来终于不负所望,品行端正,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传闻乡里。
9 o1 D- R1 R- v! C$ b8 |  后来苏氏年老去世时,因为久旱不雨缺水,德政正在掘地祈求能取得地下水,以便供应办理其母丧葬事宜,忽然从地下跃出两条蛇,德政随顺着蛇出来的地处挖掘,果然涌出泉水,天旱缺水的问题,因而如愿解决。
" q$ c. }" ^1 d, O. k; _2 Y  ※许止净居士评论说:武用的哥哥武某,要将弟媳改嫁,目的原本是为了夺取弟媳的资产,那里料想得到,全家相继死亡将尽,纵然图谋而取得资产,又怎么能享用得到呢?幸而苏氏能够坚定保持贞节,而贪人的后嗣,也依靠苏氏才得存活下去。所以说:“一人行善,全家有福;一人作恶,全家有祸。”圣人所说:“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道理,观武苏氏的事迹,确实得到证明。
: w, L. z; R* v/ u, U3 W$ R% U( E* r; k) G
古道可风
3 ]" x) J8 J! Z; H  C" z - M1 j2 i% }4 Q9 S1 L* \8 I
  杨翥。少孤贫。随兄戍武昌。授徒自给。杨士奇。微时流寄窘乏。翥辄解馆金让之。士奇既贵。荐翥经明行修。召试。授翰林院检讨。后以尚书致仕。卒年八十五。(陈济传) 6 s( ^) N- d/ }/ G$ M
  杨翥明朝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人,字仲举,别号晞颜先生。为人笃实纯厚,超越凡俗,理受当时有道德修养的地方绅士及官吏,所推举爱戴。
) A8 d( z' t$ h+ U4 B; g" e$ |  杨翥在少年时,父母就去世,生活孤苦贫困,跟随兄长到武昌当戍守兵士。其后在一家学馆当老师,教授学生,以所得薪俸来解决生活问题。当时他的朋友杨士奇尚未出身,非常穷困潦倒,到处流浪寄居。杨翥怜悯他的处境,常常将自己教书所得薪资,帮助杨士奇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使他得以安心勤学成就。
( A9 m1 Q1 }* M- V6 a9 ^  后来杨士奇因其才学,被推荐入翰林院,为官廉洁,进升少师官职,辅佐朝政,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 I* j% E/ s9 u  当杨士奇显贵后,便推荐杨翥任明经行修(通晓经术修饬品行的官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翥奉召廷试,授与翰林院检讨官,累升为礼部尚书。后来告老辞官,享年八十五高寿去世。
) @; q: R0 t& X8 [  ※试观杨翥,家无余资,只靠微薄收入自给,竟肯伸出援手,尽心尽力,救助朋友。云天高谊,古道热肠,仁厚如此,所以获报也厚。* @9 Q2 i' F, U" [/ K0 j5 D
仁恕风范 + f3 a; n) a/ i7 v
7 V  Z& P5 \0 a& |, V/ G5 ^
  罗伦。五岁。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丧礼期年而小祥。再期而大祥。)成化二年。廷试对策。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第一。授修撰。旋引疾归。不复出。伦为人严于律己。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里居。行乡约。相率无敢犯。粗衣恶食。或遗之衣。见道馑。解以覆之。晨留客饭。妻子贷粟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罕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卒谥文毅。(罗伦传) & n9 \9 n/ A3 M# E! H# f0 \( o- ^
  罗伦明朝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字彝正,号一峰,宪宗成化初年状元及第,官任修撰(状元专就之职)。
  p# ^; }  |0 }: M4 u" N  罗伦五岁时,曾跟随其母,进入果园,树上果实成熟掉落地上,大家都争相捡取,只有罗伦,与众不同,人家赏赐给他,他才接受。 : b+ j) O0 p% X! Q! p' z
  罗伦从小家境贫穷,以采柴放羊维生,爱好读书,每次出门都挟带书本,一路读诵不停。后来当了秀才,便立志要学圣贤,知县官张瑄怜悯他的处境,周济他粟米,可是罗伦婉辞不肯接受。父母去世时,居丧三年期间,哀伤守孝,粗衣劣食,过了丧期,才吃盐乳酪。
5 B2 V: S4 \' H+ ?0 p% j9 l0 u  宪宗成化二年,罗伦赴京会考进士,来到苏州时,梦见范文正公对他说:“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楼中的善行,感动上天,明年状元,当属于你了……。”罗伦醒来回忆从前,曾在某楼中,有一女子前来挑引调戏,罗伦以严正的态度,予以拒绝这件往事。
& O' X4 W8 i, H2 Q4 i7 e0 E$ [4 R  罗伦又再前行,途中随从仆人经过一家门前,拾到一只金手镯,行走五天路程后,罗伦偶然忧虑路费不够,仆人才告诉罗伦拾到金镯,罗伦听了非常生气,马上要返回原地送还失主,仆人说:“这样往返,会延误考期……。”罗伦说:“这金镯,必定是人家婢女或仆人不小心失落,如果被他主人逼问拷打致死,是谁的罪过呢?我宁愿不参加会试,也不能使人因而致死。”于是主仆两人风尘仆仆,竟然又返回原来地处。果然是那家婢女,因泼弃洗面水时,不小心遗失在地,主母怀疑婢女私藏起来,因而挨受鞭笞流血,婢女深受委屈,几次想要寻死,主母丈夫又怀疑其妻,私下送人,追根究底,痛加责骂,其妻被冤枉,气忿不平,要上吊自尽,幸而罗伦赶到,送还金镯,才保全了两条人命。 & {  i/ O) E* h6 H; O
  事后再赶回京都会试,殿试策问时,罗伦率直针对时弊对答,一时名望大震京都,果然被选拔为第一名状元。 罗伦为人严以律己,凡道义所在必定毅然去作,对富贵名利很淡泊,后来引病回乡不再出仕。居住乡里订立乡约,乡民相率遵守,不敢毁犯,于是风俗由此淳厚。罗伦平日居家,穿粗布衣裳,吃粗劣食物,有人送他衣服,他看见路上有贫困人家,便解下衣服,转送给人。其妻有时向邻家借粟,直到中午才煮饭,罗伦也不在意。
0 z, Z; T" H1 [1 m0 N/ I  后来在金牛山,人迹少到幽静地处,建筑房屋,居住在此,著作书籍,四方学者闻风前来追随他求学的甚多。去世后赐谥号文毅。
1 {" [/ ~4 E6 @8 O: ]) ^* g2 q  ※罗伦自幼德行不凡,一生善行累累,其中拾金不昧,固然难能,最难能可贵者,是忧虑体念失主,唯恐人家受委屈,造成不幸,而不惜舍去自己功名紧要时刻,仆仆赶往送还。实非常人所能做到,此等仁恕心肠,正是立志学圣贤,平素涵养有得之表征。( _+ e, d- g) n% R8 @

5 Q, Z/ |, m& i* U1 F孝德致感
8 f3 N" Q& E* G" G1 n6 j5 B
, U3 X2 ?# y& M- m0 O  顾忻。以母疾。荤辛不入口者十载。鸡初鸣。具冠带。率妻子。诣母室问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尝离左右。母老。目不能物。忻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写佛经数卷。母目忽明。烛下能缝纴。九十余无病而终。(孝义传) % u" b5 ~! M9 C0 g8 a
  顾忻宋朝秦兴人,在他十岁时,不幸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母子两人相依为命,顾忻事奉母亲,非常孝顺,可是母亲体弱多病,顾忻忧心忡忡,想尽办法挽救母亲,于是自己发心,戒除荤肉五辛之类食物,一概不入口,整整十年,每天至诚祈求母亲身体,早日康复。果然孝心所感,母亲身体,终于康复。 0 ^  C) {/ R' H$ b; U3 _5 m4 }0 s
  顾忻成家后,仍然每天早晨,鸡刚报晓,便起床带领妻子到母亲房间来问安,并随侍左右服劳奉养,如此五十年间,不曾一日间断,也不曾一日离开母亲左右。   a4 l# n% c2 T5 h& J
  后来母亲年老,眼睛忽然看不见,顾忻非常忧伤,日夜对天号泣祈求,又至诚刺血书写佛经数卷,用以回向,祈求佛菩萨加被,使他母亲重见光明。不久其母眼睛,果然康复,并能在烛光下缝纫衣服。
; |; S' I0 {- S& i  后来其母安享天年,到九十余岁,临终时,毫无病苦,安详而逝。
6 l4 D8 a+ ~$ n) J) W* y  ※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乎神明。”综观顾忻为母茹素,为母对天号哭,乃至为母刺血写经,至诚祈求加被,其精诚孝心,哀感天地神灵,诸佛菩萨,业力因而转变,终得病弱转为康健,眼瞎重见光明,更能安享高龄,无疾善终。足证至孝心力不可思议。
, ^7 k* Q* I+ m  @& w2 a9 t+ r- x/ d) m* X* |. B, o/ a
忠厚余庆9 Y8 f9 c  u, S, e
  嘉靖间。杨博父。服买淮扬。有关中盐商。寄千金其家。一去不返。公埋金花盆中。上植时卉。遣人于关中物色之。则商已谢世。止一子。公邀之至。指花盆谓曰。此若翁所寄千金也。其子愕然不敢取。公曰。此汝家物。何必辞。子叩谢。携金去。后生博。官总督。吏部尚书。博子俊民。官户部尚书。
5 L2 A. ]$ Y' r  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公,是个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公暂时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公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杨公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杨公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 p  V' j% c3 @
  后来杨公生了儿子叫杨博,自幼聪明好学,嘉靖年间中举进士,官任户部郎中,累官蓟辽总督,屡次退却寇盗有功,其后召回朝中,升任吏部尚书,明世宗赏识杨博办事安闲有识量,倚重他如左右手,杨博的儿子俊民,也中举进士,累官户部尚书,世代显贵。 4 g; S' ]$ D. P2 {
  ※试观杨公,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公不但一介不苟贪,不吞没,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完成任务。一个平民商人,竟能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光耀门第,世代贵显。足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P3 i3 i9 Q5 T$ G( Z; w( _# \

9 ?  F" k7 W; O! o9 P! x. k  z忠厚余庆
  r% K' r; f: x  L" J2 [1 R   q) @$ h" T5 w% T7 E( B
  嘉靖间。杨博父。服买淮扬。有关中盐商。寄千金其家。一去不返。公埋金花盆中。上植时卉。遣人于关中物色之。则商已谢世。止一子。公邀之至。指花盆谓曰。此若翁所寄千金也。其子愕然不敢取。公曰。此汝家物。何必辞。子叩谢。携金去。后生博。官总督。吏部尚书。博子俊民。官户部尚书。
/ y! x) V" H2 g" J  明朝名臣杨博的父亲杨公,是个商人,曾经在淮扬地方经商,当时有一位从关中来的盐商,将一千金的钱寄放在杨家,请杨公暂时代为保管。不料那盐商离开以后,竟然一去不回,杨公不知如何才好,便将那一千金,埋藏在花盆中,上面种植花卉,并派人到关中去寻找,后来找到了盐商家,不料那盐商已经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儿子,杨公得知消息后,便邀请那商人儿子到杨家来,指着花盆说:“这是你父亲生前所寄托的金钱,现在就交由你带回去吧!”那商人的儿子感到非常惊奇,不敢收取。杨公说:“这是你家的财物,何必推辞呢?”于是说出原由,那商人的儿子非常感动,于是叩谢携带那笔金钱回去。 8 @: s' r# n2 V6 a. Q9 D
  后来杨公生了儿子叫杨博,自幼聪明好学,嘉靖年间中举进士,官任户部郎中,累官蓟辽总督,屡次退却寇盗有功,其后召回朝中,升任吏部尚书,明世宗赏识杨博办事安闲有识量,倚重他如左右手,杨博的儿子俊民,也中举进士,累官户部尚书,世代显贵。 ' p: W3 F3 v4 V, Z
  ※试观杨公,受人之托,自始至终忠人之事,虽然托寄人,发生变故,不来取回,可是杨公不但一介不苟贪,不吞没,而且千里迢迢,寻访其人,并将财物交还遗孤,完成任务。一个平民商人,竟能具有可以托孤寄命的人格操持,难怪终得贤德子孙,光耀门第,世代贵显。足征天报厚德,丝毫不爽。
8 I4 B# w1 N% Z" `: j, X; k4 c# u" E/ O" T# c6 @
希旨枉杀 ' d/ g1 ]7 f5 p# @, d6 o' y- Y

2 K+ k# }/ Q  p3 ?- E7 l: D  向士璧。为南平军镇抚使。数立奇功。帝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资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贾似道疾其功。稽守城时所用金榖。逮至行部责偿。幕属方元善。逢迎似道意。士璧坐是死。复拘其妻妾而征之。后元善得狂疾。常呼士璧而死。(向士璧传) " N2 }4 X1 ]/ |0 C9 j
  向士璧是宋朝人,有大将才干,官任南平军镇抚使时,屡次退却元兵,立下奇异功勋。皇上对群臣称叹他说:“士璧能够随机应变,不等待朝命,领兵进军归州,退却敌兵,而且慷慨捐出百万家财,以供应军费,为国解除危机,这种心志,足可称赞,值得嘉奖!”于是授予兵部侍郎官职。
2 b3 X1 }2 m- J% a+ R  当时专权的奸相贾似道,暗中嫉妒士璧功劳,便考查他守城时,所用财物谷米军粮,以不实的罪名,逮捕他到刑部责问追偿。当时有幕属方元善,揣知贾似道心意,便极力逢迎贾似道意旨,百般欺凌士璧,逼他招供,士璧不堪忍受欺凌侮辱,因而死在狱中,又拘捕士璧妻妾,倾出家产抵偿。
$ Q( r& _  s; I6 D  事后不久,方元善得了一种疯狂病,精神错乱,睁眼闭眼都看到士璧向他索命,整天呼叫士璧,折磨而死。 # X# v( O/ }6 ~  ]! q! J7 u  C
  ※能够破毁自己家产,以救困难之人,怎会侵吞公家财物?纵然守城时,有所浮用浪费,然而国难当头时,所捐财物,也足以抵偿,何至于致人死地? 嗟夫!妒贤之小人,只为希图个人片时的宠眷,竟忍心逢迎当权奸邪意旨,来残害枉杀功臣,更拘捕其妻妾,逼倾家产,此等恶毒心行,怎能逃脱怨鬼的诛杀报怨呢?
3 g/ z& `. t1 Q0 r7 \7 g
7 v' }: H; b5 S2 O5 s% I: i奸佞遗殃 ! |- n4 d7 ~2 |9 q7 b3 v
$ s2 z! V2 f5 ~, V1 P6 g
  罗汝楫。希秦桧意。上章论岳飞。罢其枢管。后居丧未终而死。子愿。知鄂州。有治绩。以父故不敢入飞庙。一日自念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人疑飞之憾不失云。(罗汝楫传) 
. [2 }$ w8 ?4 e- s' ^4 x( W" q  宋朝高宗时,罗汝揖阿附权相秦桧,以龙图阁学士升任侍御史。当时岳飞屡立战功,秦桧暗怀猜忌,用计要置岳飞于死地,罗汝揖极力迎合秦桧意旨,交章诬奏岳飞居心不可测。一代功臣,满腔忠义,竟遭诬谤,构成冤狱,被缢杀而死。
/ f0 v8 Z/ t. V3 V$ h  其后罗汝揖遭父母之丧,居丧期间未满,罗汝揖便死了。 6 i. o% y8 o+ i
  罗汝揖儿子罗愿,博学好古,词赋文章高雅精练,官任鄂州长官,很有政绩,但因其父所作所为的缘故,一直不敢进入岳飞庙。后来有一天,自己想想政绩不错,便姑且前往岳飞庙去瞻观礼拜,不料刚刚拜下,忽然死在岳飞像前。当时人都认为这是岳武穆威神显灵所致。 / r3 _+ x+ K0 b* A4 Z
  ※呜呼!罗汝揖为了逢迎当权奸相,以邀来个人一时之荣宠,竟然昧着良心,不顾国家民族,诬谤陷害精忠报国之一代功臣,造成千古第一冤狱,此心此行,人神共愤,结果祸及其子,虽有善政,尚且遭到显报,不得令终,何况自己身后果报,更何了时?人生在世,何苦要当奸佞小人呢?1 P/ [: b+ n3 X( t
% f! O- J% Z2 S3 {: H( G
德荫子孙 6 F8 R1 }6 o& }: k( a) Q2 j0 I9 W
) ^& X+ A9 N. ~4 t) n
  杨荣。先世以济渡为生。适横流冲民居。溺者顺流下。他舟皆捞取货物。惟荣曾祖及祖专救人。于货物一无所取。人嗤其愚。逮荣父生。家已裕。有神人谓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显贵。宜葬某地。所谓白兔坟也。生荣。累世贵盛。初官编修。仁宗即位。进大学士。卒赠太师。谥文敏。曾孙旦。两广总督。吏部尚书。(杨荣传)
4 j5 |, `/ J; \  杨荣明朝建安(今福建省建宁县)人,字勉仁,是明朝时代名臣。
+ m, [7 f+ w2 ~: c6 x- T5 W  杨荣祖先是靠着划渡舟维持生活的舟夫,在他曾祖父时代,曾经发生洪水,冲毁了居民房屋,许多灾民及财物都被洪水漂流下来,很多划渡舟夫,都乘机争着去捞取漂流的货物,只有杨荣曾祖父和祖父,划着船不顾自己的安危,全心全力地拯救沉溺水中的灾民,对于漂流的货物,却一点也没有捞取。其他舟夫都由此发了横财,只有杨氏父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然划渡维生。当时乡人都暗中讥笑他父子俩,真是太愚痴了,但是杨氏父子却因救了人而感到非常欣慰。 1 k  C! z3 W5 T; L
  到了杨荣父亲这一代,家境才渐渐宽裕。有一天,来了一位修道的神人,经过杨家门前,对杨荣的父亲说:﹁你祖父和父亲积了阴德,将来子孙必当贵显,你可以把你父亲和祖父安葬在某地,这是所谓的白兔坟地。﹂杨家就按照指示的地点安葬。 " ^. l' I  D- G( t
  后来杨家生了杨荣,自幼聪明灵敏,很有才智,又好读书,年轻时代就中举进士,起初任编修官,其后累进为谨身殿大学士,官至工部尚书。杨荣办事敏捷,谋画政事,果敢决断,经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皇帝,都受重用,与杨士奇、杨博并入内阁,号称三杨。后来杨荣官至三公,皇帝还追赠其祖父及曾祖同样官阶。杨荣去世后,皇上特赠予太师官阶,赐谥号文敏。子子孙孙都很昌盛,曾孙杨旦官至两广总督,吏部尚书。
6 h* g5 {. y8 j2 T$ K  ※诚观杨荣祖上,以一介舟夫,而具有人溺己溺之仁人胸怀,奋勇救人于沉溺急难之中,若非大福德之人不能做到,终得贤贵子孙,投生其家,来光大门楣,荣宗耀祖,可证阴功善行,感应最奇。" j) ]! B3 @5 q0 ]
& M7 a/ [& G5 k8 n8 `2 A7 ^
仁恕贻泽 ) v1 r# P* _% G  R0 o3 g

( q' j: F0 Y2 q, h3 O2 \% J  马森。父俊。晚得子。家人抱之。坠。殒焉。俊绐其妻曰。我误也。不之罪。逾年而举森。历太平知府。有兄弟讼者。予镜令照曰。若二人老矣。忍伤天性乎。皆感泣谢去。调大理卿。屡驳疑狱。迁户部尚书。列上钱榖出入之数。劝帝节俭。帝命中官发户部银六万。市黄金。森持不可。又命购珠宝。森亦力争。以母老乞养归。森初为考官时。夏言出其门。欲介之见言。谢不往。严嵩闻而悦之。森亦不附。里居。赞庞尚鹏行一条鞭法。乡人为立报功祠。卒谥恭敏。(马森传)
8 h+ V7 `2 ~9 O, s3 |- q8 v  马俊是明朝贤臣马森的父亲,怀安(今察哈尔省怀安县)人。四十多岁才生一个儿子,长得眉清目秀,夫妇非常钟爱,如同宝璧一样的珍惜。 - d2 {! }: m8 p
  当这个儿子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婢女抱他出去游玩,婢女一不小心失手,小儿从高处跌落下来,伤到左边额头,不幸因而死亡。马俊看到这种情景,悲痛之余,知道后果将不堪设想,便叫婢女赶快奔走离开隐避起来,一切由自己来承担,于是欺骗其妻说:“是我不小心失手,跌伤了儿子的性命……。”真是晴天霹雳,其妻顿失爱子,痛心疾首,好几次举身猛撞马俊仆倒在地,事后到处要找婢女来追究鞭打,却不知下落。
* g6 |- K3 e) `9 H  e0 k  婢女满怀愧疚,跑回家中,向她父母叙述原由,父母感动涕泣,日夜焚香对天祷告,愿上天保佑马恩公,早生贵子。 ; L# `$ l* [  N  G* }
  第二年马家果然生了马森,左边额头上,隐隐约约好像有赤色痕迹。马森自幼聪敏好学,天性贤孝,嘉靖年间中举进士,历任太平知府,政绩良好,曾有兄弟两人前来诉讼,马森拿出镜子,让他们自己照照,并开导他们说:“你们兄弟两人看看自己,年纪已经老了,兄弟相处时日能有多少?怎么忍心为点小事,伤害兄弟笃厚的天性呢?”两人听了训诲,都感动流泪谢罪而去。 : p' M- M4 [( t, e
  其后马森累迁为大里寺卿,屡次平反很多有疑的冤狱案件,当时人都尊称他“明允”,隆庆初年升为户部尚书,曾列上户税出入之数量。劝谏皇上力行节俭,皇上发户部银钱六万购买黄金,马森谏正坚持不可行,又命购买珠宝,马森也极力谏止。后来以母老乞求辞官归乡孝养,乡人为他建立报功祠堂。去世后,皇上特赐谥号“恭敏”。
/ z- P8 W* R4 @' c1 G  ※试观马俊,晚年得子,正当天真活泼之年,突然间,竟因婢女失误,跌伤致死,人世间有什么比这更惨痛的打击?马公悲痛之下,面对杀子的婢女,竟能不发怨怒,反而为她推想,惟恐其妻痛心之极,鞭打泄恨,造成不幸,因而赶快遣她奔走隐避,不加追究,一切过失由自己承担,这种仁厚宽恕胸怀,非具有菩萨心者何能做到?终得珠还合浦,贤德贵子来昌大门闾,正是天报善德不爽。
+ }/ L' P4 p$ F. a3 g$ j& Y/ r
# {2 i! E1 B5 B0 D侐民积德
9 S/ t$ x0 e8 C5 C/ F$ e
& a# H+ W0 D, y* i/ y9 {  刘大夏。为车驾郎中。成化间。遣王三保至西洋。获宝无算。上命兵部查三保旧案。时项忠为尚书。使吏检案。刘先入。藏之。三日不得。会有谏者。事遂寝。后项诘吏。以库中案卷。焉得失去。刘在傍言曰。三保下西洋。所费钱数十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珍宝何益。旧案虽在。亦当毁之。尚追究有无耶。项降位再揖而谢。指其位曰。公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属公矣。刘果至其位。(鉴纲)  ; v5 z8 z/ _! k; Q1 A
  刘大夏明朝人,字时雍,谥号忠宣,天顺年间进士,官任方郎中,通晓兵事,后来廷臣举荐升任兵部尚书,深得孝宗的信任。 4 i4 k- M6 [* C6 r4 l
  刘大夏官任车驾郎中时,帝命兵部审查有关宪宗成化年间,派遣王三保下西洋,获得珍宝无算的旧案,拟定再派遣使者前往,希望获得珍宝。当时项忠任兵部尚书,命属吏检查这件旧案,刘大夏先进入,检得该案旧卷,便将它隐藏起来,项忠属吏复检,连续三天,检查不得,刘大夏始终隐秘不说,这时遇有人前来谏正,事情就此停止进行。 0 Z' V: ?9 N; Q8 \0 }3 {0 B6 n# f
  后来项忠责难属吏,认为库中案卷怎会失去,刘大夏在旁微笑着说:“三保下西洋时,往返所花费的钱财粮食,有数十万之多,随行的军民,在往返途中死亡的多达一万多人,纵然获得再多珍宝,又有什么益处呢?旧的案卷,虽然还在,也应该把它毁掉,还追究什么呢?”项忠听了深有所感,便起身降位,作揖而谢,指着自己的坐位说:“闻刘公这一席话,可知刘公阴德不小,这个位置不久便将属于刘公的了。” 9 u4 H- ~- q/ v2 L4 h
  刘大夏后来果然升位兵部尚书。
+ R/ J. c" v* U  ※刘大夏体恤人民,胜过珍宝,直道向上司谏正,而项忠居上位,又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想古时贤臣仁德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隐救了多少人民。# ~' B0 d* ~0 n$ `* v
8 h/ t: ?# S2 a2 S' p
恤民施赈 ) Y# {2 O4 w1 s, p  S- }* L

3 f/ _+ W" g% ?9 j: X. ?  王恕。为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书院课士。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布政使。巡抚南畿。旧制。应天镇江太平宁国等处。官田征半租。民田全免。其后民田归豪右。而官田累贫民。恕乃量减官田。稍增之民田。所部水灾。周行振贷。全活二百余万口。召入为吏部尚书。时邱浚入阁。与恕不相能。太医刘文泰。往来浚家求迁官。为恕所阻。衔恕甚。遂摭拾恕代人作传中语。为无人臣礼。恕以奏出浚指。帝下文泰锦衣狱。鞫得实。贬文泰御医。恕赐归。及浚卒。文泰往吊。浚妻叱之出。曰。以若故。使相公齮王公。负不义名。何吊为。恕年九十三卒。其日闭户独坐。忽有声若雷。白气弥漫。之瞑矣。谥端毅。五子十三孙。多贤且显。(王恕传) - b9 E% o; |* ?
  王恕明朝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字宗贯,正统年间进士,孝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在朝忠直刚正,清廉严明,从始至终,没有改变,平生所引荐的朝臣,都是一时的名臣。
& ]) f2 z7 U8 i6 f  王恕官任扬州知府时,各处发生水灾,王恕救人心切,不等待向上报准,就发放粟米赈济饥荒,又普遍施行贷款,赈救灾区居民,由此救活二百余万人口。 # `! l* ?# F8 V( D. Z1 u' P( {- l1 P
  其后召入朝中为吏部尚书,当时礼部侍郎邱浚进入内阁,与王恕意见不相投和,太医刘文泰往来邱浚家中,求邱浚举荐升官,被王恕所阻止,刘文泰由此衔恨王恕,于是拾取王恕曾经代人作传,挑出传中语句,诬奏说王恕心目中无人臣礼。王恕奏明事出邱浚指摘排斥,帝下令将刘文泰入锦衣狱,审问属实,于是贬刘文泰内廷御医官职。 ( y4 p  Z, Y6 O, M, s
  后来邱浚去世,刘文泰前往吊祭,邱浚夫人大声呵责刘文泰出去,并说道:“由于你的原故,使我相公毁伤王公,担负不义的罪名,如今你何必来吊祭呢!” 9 ]$ V& O& R( Z2 `2 U
  后来王恕享年九十三岁高寿去世,临终那天闭门独坐,忽然有声如雷,一股白气弥漫空中,家人进入窥探动静,已经安详瞑目了,帝赐谥号端毅,王恕有五个儿子,十三个孙子,个个贤德而且贵显。 - x, t$ [; o+ j' k; Z( _# I
  ※试观王恕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仁人胸怀,为救人急难,冒着不待报准的性命危险,发粟赈饥,而救活两百余万人命,又为国举荐贤才,他的一生富贵康宁寿考,临终瑞相善终,子孙又昌盛显达,足证平生所积阴德广大所致。至于刘文泰因为热中升迁被阻,竟要诬陷正人,结果不但被下狱贬官,又被自己所依附的夫人所呵叱说:“由于你,使我相公背负不义之名!”这句话比遭受刑戮还要严厉。也是心术不仁的下场。+ t& X. K5 h* t/ u

2 O$ {. b) d6 E" J, s威灵显赫 . a" i$ @% {9 G7 b& z4 o

7 r0 }! I! H% ]* t' j2 c. Y1 H  刘球。官翰林侍讲。从弟知莆田。遗一夏布。球封还。贻书戒之。正统六年。帝以王振言。大举征麓川。球上疏谏。振衔之。钦天监彭德清。球乡人也。倚振势为奸。公卿多趋谒。球不与通。清遂摘疏中揽权语。谓振曰。此指公耳。振大怒。逮下诏狱。属指挥马顺杀球。顺夜携一小校。持刀至球所。球方卧。起立。颈断。体犹植。遂支解之。瘗狱户下。顺有子病久。忽起。捽顺发。拳且蹴之。曰。老贼。令汝他日祸逾我。我刘球也。顺惊悸。俄而子死。小校亦死。球死数年。瓦剌入寇。英宗北狩。振被杀。朝士共击顺毙之。德清自土木遁还。下狱论斩。瘐死。戮其尸。赐球谥忠愍。立祠于乡。二子。长钺。次焊。均成进士。钺广东参政。焊云南按察使。(刘球传) 
) h: v+ o. t4 m  T, G  刘球明朝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明成祖永乐年间进士,官任翰林侍讲,为人正直。他的堂弟在莆田当知县官时,曾经赠送一件夏布给刘球,刘球原封退还,并写信告戒一番。 6 C/ _5 R7 E6 {- s
  英宗正统年间刘球上疏谏正十件事,大要主旨是劝谏皇上,勤修圣学,亲理政务,任用正士,选出礼臣,考核吏治,慎刑罚,罢土木,定法守,息兵争,储武备等,条条切中时弊。当时宦官王振,恃宠弄权,擅作威福,钦天监彭德清,倚仗王振威势为奸,当时公卿多趋谒逢迎,刘球与他同乡,独独刘球不与他附和,彭德清忌恨在心,便摘出刘球疏中语,对王振说:“这便是有意指斥公呢?”王振闻说大怒,于是逮捕刘球下狱,并嘱锦衣卫指挥马顺将刘球杀死,马顺倚仗王振威势便乘夜间带一名小校,持刀进入狱中,刘球见状大呼太祖太宗,呼声尚未断绝,头已被断,血流遍体,身体还屹立不动,马顺又命小校将尸体支解埋到狱户下面。事后不久,小校忽然暴病毙命,马顺儿子病久忽然起身,发狂大哭,一把抓住马顺头发猛力拳殴脚踢,并痛骂说:“老贼!我刘球何罪?你竟敢趋附逆阉,用残酷手段害死我,看看你们将来如何下场?我先索你儿子去吧!”说完,两眼上翻,倒地而死。马顺看到这种情况,惊恐动悸,但仍然照样依附王振,不知悔改。 & F0 r2 x1 |* c, t+ u- b2 r
  刘球死后六年,瓦剌入寇,王振主使英宗亲征,兵败,将士伤亡惨重,情势危急。英宗和王振都惊慌失措,护卫将军樊忠愤愤地说:“皇上遭此危难,都是王振一人主使,即今天下生灵涂炭,也无一不是王振所起,我今为天下杀此贼子。”说完,取出铁锤猛击王振头部,头颅击碎,鲜血直喷,倒地而死。樊忠护卫英宗冒死突围,力战身亡,英宗被虏北去。王振家族无论老少一概被斩,家产全部籍没,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座,珊瑚六七十株,其他珍贵古玩不计其数。
& w9 m9 J+ L" |# J  马顺被众朝士拖倒在地,殴打致死,彭德清从土木逃回,被逮捕下狱论斩,在牢狱中冻饿而死,尸体又被杀戮,一干奸党,皆不得好结局,应验了刘球显灵所说的话。 3 O% ?+ u( N. a1 F; e
  朝廷追赐刘球谥号忠愍,在他乡里建立祠堂奉祀,刘球两个儿子长子刘钺次子刘焊都中举进士,刘钺官任参政,刘焊云南按察使。
! L8 |. ]! \( }& ^: ~8 G  ※小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妒贤忌能,忍心使出凶狠惨毒的手段,排除异己,趋炎附势,残害忠良,营私结党,以为权位威势,可保天长地久,岂料天道恶盈,转瞬之间,便惨遭恶报,满身罪恶,死后堕落何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14:08 , Processed in 0.10399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