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禅定中突破色蕴区宇,致使心遂高远的人,继续精进禅行。心对佛法要彻底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心中影现出佛与菩萨的形像,还可以随意变化形体;能说从来听闻过的通达妙意之法。得此空定境界的人,是由于执著心外觅求佛法所致;是禅定的心清净光,震坏了魔宫,魔王眷属与魑魅等乘其方便,侵入心窍,生发迷心智的狂慧。这样的境界,是受魔王的操纵;如果不作证得圣果想,立刻放下执著空掉境界,听信善知识的指导,就能回心向内;佛法的究竟处在于自性内具足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魔力控制,魔事自然消失;不再出现。如果自为证得圣果,立刻就受到群魔的扰害。我见过一位这样受魔扰害的人,自称世间无师,修练天师所传的功法,实在可怜悯。
以上十种破而未尽破色蕴区宇的禅定境界,都是色蕴与心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出现的事情。这些境界的出现,因人而益,有人只有其中的或三或五;但必然会现,范围是十种。由于众生顽固迷劣,自不量德,以生死未了的凡夫因缘和虚幻不实的境界,自迷不悟,辨别不清是善境界与圣果的关系;如果自己言说证得圣果,则是大妄语成,必堕无间地狱。佛教诲法会及以后的弟子,在佛入涅槃后,特别是末法时代,要广说开示这样的法义禅理;记住十六个字,放下执著,空掉境界,莫作圣解,继续禅行;在自心的深处,不给诸魔侵扰留下可乘之机,保持住、维护好正修正行,而成就无上的菩提路。
佛说,阿难应该知道,这样的人突破色蕴对自心的遮蔽,在继续禅行静虑和微细观照的时候,知自性心与诸佛心无有差别,见含有诸佛心的神识,如明镜照人面显像一样存在于身体之内。这是修行中知见上有所获得,而不能发挥神用;如人梦魇的感受,手脚存在,所见所闻心里明白,心里感受很着急,而身体受邪制不能动。这样的境界,就是受蕴区宇。各种境界的出现,都具有阶段性;必然经过,不可越过;如春种粮谷,不能越过夏季,直接进入秋收一样;只要是没有经过夏季的成长,就有秋无收。如果经历过数次后,这样如梦魇的境界出现停止。大约七天以上一次;否则,人的体能不能承受;每出现一次,三天都感觉身体疲乏,困倦无神。这时神识可自由出离身体,见自身如暂住的房舍,臭秽不堪,不过如此。但是,出体不离体,身体周围有声响时,立刻返回身体。身体一激灵,定境坏掉,恢复人的思维;但神识出体的游历情况,可反射到思维,让人清楚其事,大约十天半月才出现一次此境界,原因如梦魇状况一样,身体不能承受。这时的人,方知爱惜自己的身体,戒修己受,法行自得。这样的人受蕴尽,可以超越见浊。凡是感知到的一切食物能作用身心的现象都为受蕴区宇,见世间一切善恶和人与动物等,心中妄起悲喜与嗔恨差别状况的都为见浊。这样的境界,究其根由,仍是以虚幻不实的颠倒妄想为本。再明确一点讲,这时的神识仍受业习之力牵引,自性智慧尚未发生作用。
这样的人,在继续禅行的定空中,自心发生大光明,照耀四方,神识出行之处无有黑暗。这时,心内自责,无量劫来枉轮六道,恨生生世世造诸恶业,不知闻法修行;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对自己及至一切众生,心生悲悯,往昔与众生一样迷妄颠倒;乃至见蚊虫,犹如自己的子女,漂泊在生死苦海中,不能救助,觉得太可怜而流泪。此处是自责过分而内心压抑所致。如果及时醒悟,无有过失之处。因为,这不是圣人证悟的境界,明白了法理就不再迷乱;所以,这种悲情境界,过一段时间,自然消失。如果,迷而不觉,自为证圣,则会有悲魔乘机入其脏腑,控制意根心识,见人就哭哭啼啼,失去正常的禅行感受境界,而坠入魔道。
有的修行人,一看谁受苦就流泪,一看到死条小虫也难过悲伤,特别是比丘尼或女人,好流眼泪、好起同情心。如果是禅修密行的人,要注意了,把这些悲情赶紧空掉,各有业报因缘。平常心是道,也不高兴,也不悲痛,只有慈悲心,没有同情心。这样对待一切,不是没人情、没人味;而是,得无生法忍。这样的人,在继续禅行的定空中,见到殊胜祥瑞之相,如身临其境,心中自我庆幸,执著于名相,感激诸佛菩萨护佑,激情过分,忽然于定中生出无限勇猛之心,心猛如潮,心利如刀,志向如佛等同,急不可耐,狂热一时,恨不得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能于一念之间得到超越。此处是心力过急,禅力过度所致。如果及时醒悟,无有过失之处。因为这不是圣人证悟的境界,明白了法理就不再迷乱;所以,这种狂热境界,过一段时间,自然消失。如果迷而不觉,自为证圣,则会有狂魔乘机入其脏腑之中,控制意根心识,见人就自我炫耀,世间人都不如自己,其心大慢,上庙不礼佛,或自称是佛;下轻众人,为我独尊。失去正常的禅行感受,而沉沦魔道,最终堕入无间地狱。此处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一紧一崩就容易精神上出问题;悟的人会想这是平常事,只是禅行中的善境界,是路边的风景,不影响精进,心不留此。我听别人介绍过这样的人,自称是佛,要开龙华会;上庙不礼佛,不读佛经,轻慢世人。产生这种状况,有两种原因;一是未经明师;二是习气过激。
这样的人,在继续禅行的定空中,眼观物色而心不动,念不起;在感受的禅定境界中心里明白。但是,禅行相对处于停滞状态。天天禅行不见新证境,还不想退归色蕴区宇的境界。这时,人的智力表现迟钝,表情木讷呆滞;想前进无路,欲后退归路已失,对一切所行失去信心而常感自卑,对一切佛事法理不感兴趣,似世人的忧郁症;如高大要干枯的树木,渴望得到甘露润泽和新的禅行境界出现;而于一切时间里,沉于忆想的渴求之中,心想不敢散乱忘失而又空荡荡,还自为这时精进的表现。过去有的修行人,禅行到此处,为枯木禅,因得不到善知识及时点破心中迷暗,而舍身跳崖,误为解脱。这是只顾禅行修心清静,执著于空相而净心念佛之力不能生起,缺少用智慧的方法对治执著,心不能顺其自然产生的过失。因为,这不是圣人证悟的境界,明白了法理就不再执著空静;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种渴求愿望的境界,自然消失。如果执迷不悟,则会有意想魔入其脏腑之中,控制意根心识,就会日夜心不落地,杞人忧天,对一切人与事物消极的一面,总觉得揪心不快。失去正常的禅行感受境界,而沉沦苦海,坠入恶道。
这样的人,在继续禅行的定空中,自心智慧的力量超过了禅定的力量,智慧力来的突然大而又快,如心中的我是佛,吾心即佛,即身成佛等念头突如其来,与自得胜境界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暗自疑想,自己是不是即身成为报身成就的卢舍那佛了?这是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妄自称大,得少为足的境界。是由于心念力偏于想象中的成就,妄乎所以,把恒常不变的佛法和审视观察丢于脑后心外,沉溺于自知的我是佛等,陶醉于自见的一些禅定境界,自喜自乐。因为,这不是圣人证悟的境界,明白了法理就不再执著空慧;同时,加大禅行定力,这种空慧所产生的妄想,自然消失。如果执著空慧妄想,则会有低下卑劣的易知魔入其脏腑,见人就说自己已经证得出世间无上佛道;失去正常禅行感受的境界,而沉沦苦海,坠入恶道。
这样的人,在继续禅行的定空中,没有证知获得新的境界,原有的一些境界又已失去;历新未生,揽旧已灭,在新与旧空白的区际里,精进畏惧艰险,退后无有归路;于进退两难之际,心中忽然生起无尽忧虑,不知所措,坐卧不宁,心事重重,如坐火热的铁床上一样翻滚,如饮下剧毒药酒一样折腾。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死比活着好,遇事往死了作,甚至请求他人说,杀了我吧!想用这种愚痴的想法,早日求得解脱于忧虑。这是行中呆板滞涸,缺乏智慧方便所致。因为这不是圣人的证悟境界,明白了法理就不再执著忧愁;同时,性情活泼一些,增强体能运动,游历名山道场等,排解心中愁结忧情,正常禅行,忧愁自然消失。如果不以为然,自为证圣的境界,则会有相等分的常忧愁魔入其脏腑;一分忧虑,一分魔力;十分忧愁,十分魔力;严重忧虑的人,魔控制意根心识,身不由己,手拿刀剑利器自割其肉,名则欣然舍寿,实则魔恼其心。轻轻忧虑的人,自己走入深山树林河边等静闲处,不爱见人或不愿与人交流;失去正常禅行感受境界,而沉沦苦海,坠入恶道。
这样的人,在继续禅行的定空中,经常处于清净状态,心已经恢复安稳;心中又生起无限欢喜,欣欢悦意不能自控,见人就想乐,没人时自己偷着乐。这是身心产生轻安后,执著境界,沾沾自喜,不知用智慧将其空掉,保持平常心,自喜之心自然消失,如果明白法理就不会因轻安自喜而产生过失,这不是证圣的境界,圣人喜乐的境界是自然的从身心发出,不因想而有,不因不想而无。对这样轻安感受思维自喜的境界,自为证圣,则会有相等分的好喜乐魔入其脏腑;有几分自喜,就有几分魔力;有的人见人狂笑不止,或于街路边自歌自舞,自庆自谓证得无碍的生死解脱;实则是好欢喜魔控制意根心识,纵情放意,心邪身狂所致;失去正常禅行感受境界,而沉沦苦海,坠入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