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 15: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禄重则义士轻死。”那天有个人跟我讲,管理出家人也要学《太公兵法》,里面有许多管理的学问。听说现在有些教授也在讲这个,我觉得很有必要,就像《君规教言论》,虽然讲的是君主应遵守的法规,但以现在话来说,它也是一种管理模式,用在管理僧团和弘扬佛法方面,也是很有用的。( R9 l" n: z% c4 C' Y( Q. d
总之,每个人若能从自身做起,改善自己的行为,然后再扩至家庭、集体乃至全天下,那么仁德之风一定会盛行起来。如《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意思是说,每个家庭都实行仁爱,一国就会出现仁爱之风;每个家庭都施行礼让,一国就会形成礼让的风气。这也是儒家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我总觉得还缺几条,若再加上“往生极乐、成佛利众生”,这就比较全面了。呵呵,不过我人微言轻,可能加不上去。
( D# Z6 x- }' z0 ] 势服人 心不然
, d1 a$ z1 j6 U# ^; q+ q" B 理服人 方无言2 g! S9 f8 }/ c+ r& j/ V- l
用权势来压服人,即使人们表面上不敢反抗,但心中却不以为然。只有用道理来感化人,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而无怨言。% X- {" d# M) W4 t' I7 n' x
历史上,也有不少妄图以武力服人的现象。如当年圣天论师通过辩论战胜过很多外道,晚年亦不乏口诛笔伐。有个年轻的婆罗门外道,见师父被折服,心里很不服气,便发誓:“你圣天以口胜我师,我要以刀胜你!”他一直暗暗跟踪,找机会行刺圣天论师,但因其弟子众多,一直无法下手。一日,终于被他得到了机会,他看见圣天论师在树下坐禅,就纵身跳到跟前,愤怒地说:“圣天,过去你以利口战胜我师,而今我要以快刀劈开你腹,看看谁厉害!”说罢举刀就砍。3 |8 ~8 r8 L+ ~/ |5 Q
圣天论师中刀后没有马上死,他心无怨恨,反而怜悯那年轻人的鲁莽。他诚恳地说:“学术上的争论哪有用刀剑来代替的?你毁了我的肉体,但毁坏不了佛法。我原谅你的愚昧无知,快逃到山上去吧,暂时不要下来。我的弟子快要回来了,有不少人还没获得法忍,他们必不会饶你。”那年轻人见圣天论师如此宽恕他,怎忍再砍第二刀,反而跪下来忏悔认罪。圣天论师催他快走,他只得逃上山去了。, L* M$ B2 j9 B7 |
不一会儿,众弟子回来,见上师倒于血泊之中,大吃一惊。没有证到法忍的,果然怒火中烧,要追赶凶手报仇。此刻圣天论师尚未气绝,他竭力用微弱之声劝阻,说这是前世因缘,让他们宽恕凶手。说毕,瞑目而寂,面无一点憎恨之色。) B, j+ {5 _6 C4 Z) h
的确,用权势或武力所赢得的胜利,是最下等的。当今世界,有些宗教靠战争来胜伏别人,这并不是很光彩,你的宗教若真有道理,就应拿出理论来证明一切。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有斧砍得倒树,有理说得服人。”这也充分说明了以理服人的重要性。
* P8 P( v6 X; | 作为佛教徒,要想让世人接受佛教,就应以真理来说服别人。然而,现在的佛教非常缺乏弘法人才,许多人不懂佛教道理,对此许多老法师深表惋惜。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在居士和出家人中培养人才,以便把佛教的殊胜道理弘扬开来。世间上有那么多愚痴的人,佛教的道理又这么好,若能让他们接受,对其今生来世定有极大利益。可是现在很多人只顾自己,根本不考虑众生。诚如孔子所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会考虑大局,而不贪图小利;小人只想到片面利益,却从不关心大义。所以,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应本着一颗广大的心弘扬佛法,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s( B( V7 _ s; [2 p
当然,在弘法利生、管理僧团的过程中,务必要做到以理服人。如果你有道理,别人却不接受,这是别人的愚痴;但若你什么道理都不讲,只是用负责人的身份以势压人,那只能把别人的意见暂时压下来,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
: `. V( P6 k7 W r) \" C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6 h* K8 M# ]+ k" Z- N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B3 q( D/ k2 }+ s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 a) e: B( v& c {1 g) O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g: O$ n A* D0 }9 Y 第十八课
1 s5 T2 ^$ U* U) `; u. b 思考题0 f# o" R' E, j, @1 @# E x
80、教育时为何要应机施教?在千差万别的人中,什么样的人多?什么样的人少?懂得这一点,对你有哪些帮助?0 U( x; j. }% S9 {1 `. h
81、你怎么看待“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 E& f) |$ w9 e B
82、儒教所定义的仁者,具备什么样的法相?这与佛教中的善知识有何差别?你是如何亲近仁者或善知识的?在此之前你详细观察过吗?
, G5 q+ {/ S( b# I" Q' n; w 83、有些人没学佛时,心平静无波,但学佛之后,各种分别念特别猛烈,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为什么?7 }1 {5 ?) Q% l3 y# X% _+ ]( U3 U
84、不肯亲近仁者,却喜欢交往恶友,这会有什么害处?你有过这种经历吗?“管宁割席”的故事对你有何启示?6 ?$ @( Z) \. O1 ]0 n6 }" F
85、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怎样定义圣人、愚人、君子、小人?你觉得这有道理吗?请谈谈你自己的体会。. E/ \2 f7 ~& F5 t _6 ~1 t: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7 g* s" d: ]# Z& E) _2 U' D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 G# T9 p5 _3 O) A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8 a- }- ~ d; p( u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 A# E3 O2 F q2 C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C/ }1 a4 H; j+ V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8 p- u1 u/ Y1 p+ O9 h+ _
下面讲第七个问题“亲仁”,即亲近仁德之士,也就是佛教讲的依止善知识、亲近善知识。
: B0 \6 ^ n+ e# S+ y: j9 c 亲仁
% o# \9 M) e8 Q) m$ U; i& s 同是人 类不齐: s' a! i; h7 }6 r+ s. a
流俗众 仁者稀
, g$ O, @ [( F$ C “同是人,类不齐”:同样在世为人,但品行高低、性格贤劣、贫富贵贱各不相同。如《君规教言论》所言:“泱泱大国之中有,各种各样贤劣士。”在佛教中,佛陀之所以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也是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故以善巧方便应机施教。
, Z+ ]; O7 Y, L& J. v 不仅佛教如此,儒教圣贤在教育弟子时,也是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根据弟子的不同性格作不同的引导。比如,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T% F) K; e4 T8 U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 f$ W& \) s. J; W, g- r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3 ]; b9 m* m4 `7 s4 D( }1 R: h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