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3: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烦恼会在他心中滋长。」" L* ~ w6 E1 R+ M: \- R
4 @. W# K9 Z. L& k& b R
- U' a* p- M. O- \四处云行的苦行者( Z: m3 E8 |: C+ x J3 o
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A7 i, Q0 U) M: D3 \" j& a( g
世间人执著诸邪见,如来则不。 (偈 254)
5 j; l2 H3 ^; g, _ w7 R
2 z7 K' o6 ?6 B! S1 S天空中无道迹,只有佛陀的教法才能证得涅槃,
4 i" y: R4 Y; s五蕴无常,诸佛坚定,不随境转。 (偈 255) 1 g& `5 [8 x8 c# E/ m! g# H5 {
" I" X; h1 i! o. j* S四处云行的苦行者须跋陀罗在拘尸那罗时,听说佛陀当天晚上就要般涅槃了。他曾经向不同宗教的负责人请教三个困扰他很久的问题,但是他们的答案都无法令他满意。虽然尚未请教过佛陀,但他觉得只有佛陀才能回答他的问题,于是急忙前去面见佛陀,阿难尊者却希望他不要去打扰佛陀,但佛陀听见两人的对话后,同意接见他,须跋陀罗就向佛陀请教三个问题: " m" `6 K. e% x8 Z% L$ O" d4 S
2 R, X; ^# u) p1 O5 k1. 天空是否有轨迹?
* g7 ~% R9 O" K ?0 O( m( T7 v5 _% F7 l, d# O" v: n- h
2. 佛陀教法外可否找到圣者 ?$ y( y- x# F% l: D/ x7 a
1 ^" X# r) `& y3. 有没有不是无常的缘起法?) ^" F( s8 v0 H1 i9 S
% }- y9 l% X( S% n' ?. F4 z佛陀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2 `( p" g) y9 j( Z0 g9 M
7 f {/ }5 ?/ E2 d' X2 M. m( H6 \4 S. y4 n0 ~/ T
4 J @( Q# m7 z1 s" C
第十九品 法住品
, q7 ^ e+ S% a8 `/ J" b1 M收受贿赂的法官( [; ^/ J# S0 [" T; M! j5 Q& [. N
卤莽处事的人不公正,智者应该辨别是非邪正之后,才下判断。 (偈 256)5 d8 P$ u! n ?1 N7 ~
- ?! i5 w) c; X9 U: z7 P8 T5 f
有智慧的人不卤莽从事,反而依法断事,护持正法,所以又是守法者。 (偈 257): R/ Y% ^" a. _5 }) L
2 F. a5 ~7 Z/ a- y2 A有一天,几位比库在沙瓦提城化缘后,正要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路上,天下大雨,他们就在法庭的大厅避雨,却看见几位法官当场收取贿赂之后,任意裁决案子。回到精舍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说:「比库们!法官如果在断案时受到金钱的影响,就不是遵守法律的公正法官。但如果能聪明地评估证据,然后公正断案,就是遵守法律、公正的法官。」
. F1 G) W. P8 L m7 Z# z2 D" a3 {3 F0 r- x3 B; c* L3 E
1 |6 }& T1 j, B- t) v
愚人才会骚扰别人
6 G) l! B& @) D3 t$ g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只有寂静、无敌怨、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3 Q8 ^1 I! u, _+ s7 M0 y( @, B1 l, {
% J& i+ d" [! Z' U. w
有一群比库不管在精舍或村落里,总是在进食的时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们羞辱一些沙马内拉,并且夸口道:「注意!只有我们才是聪明的,有智慧的!」他们接著把精舍搞得乱七八糟,然后扬长而去。
e, g6 \9 l0 C& b# o; G
( }1 K4 d* [ g5 Z; z2 f# H佛陀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后,说:「比库们!多话、辱骂或威胁他人的人没有智慧。只有内心不怀恨意,不伤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注)。」# A3 L2 P2 f/ _3 S; x# x0 u G
' q7 [ ]9 f& L5 I5 W/ U, _* k注: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正确知见。又分为三种慧:
' N2 v, m% }1 K/ n1.「闻所成慧」:听闻而得的智慧。8 r7 G% u' `/ X5 y& y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来的智慧,西方实证科学就是这种智慧。6 l) z" j' Q/ }, r5 n- P, F- C/ x: j
3.「修所成慧」:禅修所证得的高级智慧。这种智慧胜过纯粹的逻辑推理。 i: m3 d2 \ \ R6 n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项(正见),七觉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胜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够清静,证得究竟解脱。% G% X4 D, [8 i' g B7 Z3 ?
4 T; j* ]' r: n, I, M, z9 M! U& s2 j! x' E3 y. g0 m
1 R- o- i$ K& H知识不等于领悟
7 V: d7 a% P' a }) ~4 q经常说法的人,不一定就是精通佛法的人;虽然听闻的佛法不多,但却能心领神会、如法奉行的人,才是精通佛法的人。 (偈259)
7 @/ _0 h& C3 a$ w8 I9 u; }0 H8 i
沙瓦提城附近的果园里住著一位名字叫伊咕达那的比库。虽然他只能熟记一首佛陀无问自说的偈,但是他彻底明白其中的法义。只要有机会,他就劝别人修习佛法,并且诵这首偈语给人听。每次他诵完偈语之后,森林里的守护精灵就很热切地鼓掌称赞他。有一次,两位娴熟三藏的比库在众多比库的陪伴下,前来他停留的精舍,他就邀请他们分别说法。这两位比库问他在这麽偏僻的地方,会有很多人愿意来听法吗?他告诉他们,甚至森林里的精灵都会在每次说法后,鼓掌称赞。
: N* n& f( c$ B7 [7 ]- k3 Z) O9 O4 l5 I' c5 _
于是这两位比库轮流说法。但结束时,森林里却静悄悄的。他们十分困惑,怀疑伊咕达那刚才所说的话。但伊咕达那坚持说精灵会来听法,并且鼓掌赞歎,他们就要他亲自说法。他便用扇子遮在身前,然后背诵佛陀的偈语。背诵后,精灵一如往常地热切鼓掌赞歎。陪伴他们前来的比库们看见这种情形后,认为森林里的精灵对伊咕达那比较友善。
2 X* Q/ B& N7 ]7 a/ n* W0 k& \. Y! t% Q
比库们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告诫他们:「比库们!我不认为多闻且经常说法的人就对佛法有正确的知见。相反的,懂得不多,只知一首偈语,但完全了解四圣谛,经常正念现前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佛法的人。」8 W' J5 J. p7 [6 A
( W7 j$ d1 k/ f) @! T3 }年龄不是判断的标淮
0 T0 g. u' Q2 |4 [; Z上座 (译注),不是因为头发灰白;
: Y. D) P& b9 t" ~# q/ y只是年岁增长的人,不过「年齿徒长」而已。 (偈 260) 5 ]; ^' b) ^7 x8 w, {+ b8 ]$ n
& k3 |* o: B$ Q+ o
明白四圣谛与正法、不杀生、戒行具足、调伏欲望,3 w) ^: C! ]. C$ `: y+ H+ b
去除烦恼的人才是真正的上座。 (偈 261) 4 U9 d h9 E0 [1 o0 n$ o
8 q3 _* t6 t, q9 B有一天,一群比库前来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明白他们证得阿拉汉果的机缘已经成熟,就问他们,进来的时候,有没有看见一位上座?他们说没有,但却瞥见一位沙马内拉。
- ~; P( |. r& J, p2 P9 P
, l2 H: w M! p佛陀说:「比库们!那不是沙马内拉,而是上座。我不因为人的岁数大就称之为上座,任何人究竟明白四圣谛,而且不伤害别人,才是上座。」
) C2 u. j. \ g" t5 N& ]8 T3 H+ `! e$ o; H+ i
译注:「上座」即「长老」。- `, t$ ~0 e4 r3 E
; c* j& a# S O) P2 ]* ~5 {+ T
/ r7 s8 Q8 N4 D5 q5 x- i虚张声势/ O6 U9 m% Q8 }! |
妒忌、悭贪和虚伪的人,即使有辩才,相貌堂堂,也不是善良的人。------262偈* p5 n) f0 s" g, K4 {+ o/ |6 i- W
7 e5 K( Y J7 |4 T# ] S$ c K5 b
连根拔除烦恼的智者,是真正善良的人。------263偈 n5 {+ I3 c7 M) A
+ c" `& J# y5 G' {8 T# Z* l
僧团的惯例规定年轻的比库和沙马内拉必须服务他们的老师。服务的范围包括洗涤、染袈裟和其它细微的工作。有些比库羡慕资深比库能享受这种服务,也希望有如此的待遇。他们就向佛陀建议,让这些年轻比库在接受资深比库的授课和督导之后,也接受他们的指导。
3 A( |- C) [; m8 V, l: A
; T0 O0 w) Q6 f' i6 @4 m 佛陀知道他们的动机,断然否定,并且劝诫他们:“比库!虽然你们可以侃侃而谈,但我不认为你们发心善良。发心善良的人遵守梵行、不贪,而且不作恶业。”" j0 T' \: ?) B
( \( Q, k5 x1 C3 Y+ m a. \
- `- f2 {" R6 X* M& N, K8 j1 y 5 ~0 R4 t, F ]* F1 O; H6 G
好辩的比库3 W+ l2 H2 {( d P$ I2 C. m' f, O
一个人即使剃除头发,但若破戒,妄语,仍不是比库。充满欲望和贪爱的人,怎麽可能是比库呢?------264偈3 i; T7 h/ Z* f3 l; O5 [" [
5 y5 j; E1 @" V4 {4 z. G# [# ~究竟熄灭所有大小恶业的人,才是比库。------265偈/ p3 C. L" Q- @5 m' z
& Y" g' I( q- Y( x
哈达卡比库喜欢和人辩论。若他屈居下风,就继续挑战对方,并约定在另外的地方和时间再辩论。他每次都会提前抵达,然后说对方没来是承认失败的表现。他往往接著夸口说:“看啊!那些蠢笨的人不敢来和我辩论,他们都被我打败了。”
) Y0 B7 h; o. p3 r \; v5 w/ e* o" u) Z5 S7 v6 d7 q+ J: Z
佛陀知道后,劝诫他:“比库!你怎麽会有这种行为呢?比库虽然剃除三千烦恼丝,但若如此夸口,是不恰当的。只有彻底去除恶业和骄傲的人才是比库。”
# l _5 Y" n4 \) }
$ V1 d: P' f* |( h [谁才是比库
. G+ i3 |5 a% w2 a1 x( e只知向人乞讨的人不是比库 (注1),9 Q( C% m7 q; {& p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库,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讨的人. (偈266)
$ Y1 Q7 ~% p) B7 N
- t9 M% w# O; N& f: K! d1 M$ {超越善恶业,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 z; q6 \( m) z( h* U7 {才是真正的比库 (注2)。 (偈267) + E. h5 n. l5 H$ Y: n' H$ D
. i+ ~. U+ B! _: [0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习惯向别人化缘。有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