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3: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要明白经意,不要曲解了经文的意思。那么学佛所贵就是贵在财供养能够把它转变成法供养,使财供就是法供,这个样子才真正是福慧双修。怎么个转法呢?华严经完全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譬如说我们吃饭的时候食存五观,吃饭的时候我们念供养咒,这个供养咒一定要用至诚心来念,那我们吃的饭也变成了法供养。今天在此地三餐饭供养诸位。供养诸位这是财供养,可是希望诸位将来学成之后,弘法利生,那我们这个财供养都变成法供养。你们在佛法里有成就了,你们那个成就也就是今天图书馆讲堂的成就,所以财供就变成了法供,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3 A6 Z. u. H' C: h* h" O) |5 q+ y3 d r4 p
. I3 y% g9 P% }; \- X$ G- S6 Z! L- S/ d, ^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回家去,你在家里面吃饭的时候,你们家里面父母对你们养活里头,这个也是财供养,财供养也变成法供养,那你父母功德就大了。你父母不会变,你会变,这个是真正的孝顺,这个是真正父母以财供养你,你倒过来以法供养他。家人聚会这是缘分,可是这个缘分诸位要会修。因为正如前人所说的;我在香港光明讲堂讲经,讲堂上有一幅对联,那个对联很值得我们反省,经上讲一家人是四种缘组合的,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没有这四种缘不会来的。那么你们跟你们父母到底是报恩生到这家里来的?还是报怨的?还是讨债还是还债的?一定要有警觉,真正有警觉心能够把家庭变作道场,使一家人都能变成同参法侣,这是菩萨家庭,这要靠自己去努力。
7 o2 a! a8 n" N0 _" A8 z0 Z$ e. m+ o& `8 I4 h3 L
! M3 {0 e M4 k. @9 V+ H7 y) P9 Q! t% F0 r. k
那个对联,夫妻是缘,缘分,有善缘有恶缘,怨怨相报。你们要提高警觉,这个不是开玩笑的,要提高警觉。在外国离婚率多大,那都是恶缘,怨怨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真的是要深深反省。下课了,我们休息一会儿。- \ p5 N, c- L$ h% ] H" P# I
3 `/ y4 \5 _: [8 A6 A* n
6 X% I! ~4 P2 u, v
& @: Y! i/ a0 O! L9 F
普贤行愿品讲记. Y/ ?8 t$ r2 ?3 l$ T, g
1 h( l# F! h {9 ^$ {, {
(第十四卷)0 q, u/ ^8 N) M$ N2 p: ^" U6 x+ F
9 L9 p( R: R, Q0 L2 R
" X/ S7 _# ]9 X& c. q: O8 `! n& r7 @, Z* U
净空法师讲述, ~+ J$ K. W3 C A" p; ]9 I
; g% x: ]5 }% l) q1 w# z4 b$ ?华藏图书馆. b) A! v* G+ b* V" k) B
' R2 U# E$ X P6 J
4 q/ O6 {* T8 O- q3 _- c a
# [. j5 w$ U( F: C7 O0 Q7 I( s
6 d$ N8 z8 R* J* ]1 [- ^% L c, s8 _; ^7 w
请看经文‘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这一段为我们解释法供养的真实义,一切诸佛没有不尊重法的,为什么呢?诸佛之所以能成佛都是依法修学而成就的,所以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弘法利生,法宝之所在就是如来的住处,这个是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常常为我们说的。那么如说修行,出生诸佛,佛从那里来的?佛从修行来的,如法修行,你就能成佛了,那么他如法修行,他也成佛了,所以这些新的佛都是从如法修行当中而出生的。
0 g2 r& p3 M: P
$ k! ]0 N5 C& o. [0 Z: r3 ] & ]# t$ M- ^3 b( U- Q
/ {& v+ a7 F6 K4 ~3 Q9 {佛愿一切众生各各成佛,快快地成佛,所以对于法就看得特别重了,只要能修法供养,那是真正供养如来,所以诸菩萨们没有一个不是积极热心地在弘扬佛法,为什么呢?那就是真正的供养如来,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我们今天如何能供养十方如来呢?你要是积极地依教修行,弘法利生。弘法在前面跟诸位说过方法非常之多,并不局限在讲堂里面讲经这一桩事情,真是方便有多门,自己要用智慧,要随时随地都能够摄受一切众生,都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接触到佛法,理解佛法,修学佛法,全都是属于法供养,我们要这样地修,这才是真正地修普贤菩萨的供养大愿。0 I0 m* D( M* l7 ?' t1 ~/ }* ~1 |* [
# y( L) G# ]. t- ~4 ]
1 K% Z, K0 R" g1 u+ o+ i* m0 ~2 J/ k3 i' r( G
再看下面一段经文,‘此广大最胜供养’,这就是指前面的法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是总结供养愿的一段。我们特别著重就是最胜供养,一定要懂这个理,要懂怎么个供养法,必须要修学。如果不修供养也是没有法子成就的,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够利益众生,那么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 l/ p1 P, y. E( A3 B0 X
; @6 g3 F( b5 S/ \3 d. o
. }7 v8 Z, R5 B( |( d& ~
0 i3 w9 l% ~: ]) L再看下面第四段忏悔业障愿,‘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这个忏悔是修学里面重要的一个科目。十愿,前四愿的确是修行的根本,你要是没有尽心就不能入门;没有称扬赞叹之心不能去我们的障碍,不能亲近善友,不修供养,那没有福,没有福也不行,都要修福。那么现在讲到要忏除业障,因为业障忏除之后,这才成为一个法器,才有资格接受佛法。否则的话,纵然遇到善知识、遇到佛法,自己本身业障太重,遇到了也没有用;人家给你了,你没有法子接受,所以必须要修忏除业障。忏这一个字从梵文里面翻过来的,梵文叫忏摩,意思就是悔过,悔是中国字,所以忏悔是梵华合译,上面一个是印度话,下面一个是中国字。那么一般的解释,忏是发露的意思,是我们自己所造的罪业绝无隐瞒,露是表露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大家都看到,大家都见到,我们在造罪业。那么别人看到了免不了会责备你、指责你,指责就是消业,业就报掉了,所以罪业要发露,发露很容易就报掉了。
$ z; u3 Z# X" R. N# f: x
) n; @1 J, O/ d% ?! X9 w2 ]( g
" s' T' {$ ~% a8 [+ a) q9 V, T( X) D
你做的些善事好事别让人知道,为什么呢?你要让人知道了,人家赞叹一下、恭唯一下,也都报掉了,马上就报掉没有了,一下就没有了。现在人造作,他相反的,他善事要马上就报,马上就得到人家赞叹,恭唯赞叹表扬,立刻就报掉了。恶事隐藏不让人知道,那个罪在后头攒,越攒越多,以后到那里报呢?到恶道去报。善呢?现世就报掉了;恶要到来生、到后世、到恶道里去报。愚痴啊!这是愚人。聪明的人,恶事现在马上报掉,报掉就没有了嘛!罪就没有了嘛!善事不要让人知道,所以叫积阴德,阴德就是我做的好事、做的善事,不愿意让人知道;所以人家不晓得也不会赞叹,也不会恭唯,也不会表扬你,你这个福德越攒越多,将来福报就大了。
. ]* _4 \) K5 H9 o
+ `. z0 ? w+ w/ c6 V
- x& C& M3 P" g, S# F/ o" e" @/ y! M! s) z$ X6 J" t
那么说到忏悔,注解里面诸位自己去看,那么我跟大家讲注解以外的一些意思,忏悔有三种,第一种叫伏业忏,实际上伏业忏就是忍辱的功夫,忍辱功夫得力了,能够把业障伏住,让它不起作用,这是一种。罪业实在讲太多太多了,这一生所造的就说不尽,不但我们身造的,言语上造的口业,最严重的就是意业,心里面起了些念头,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造作,统统是罪业;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造作,也全是罪业。何况我们人不只这一生,我们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无量劫以来积的这些罪业,佛在经上说过如果这些罪业要是有形象的话,那怕它再小,甚至于比微尘更小;无始劫来所造的罪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