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历史感应统纪语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至于有今日呢?如今你怎能逃死呢?”王璠俯首无言以对,终于被腰斩于市,亲属不论亲疏,全被抄杀。应验了宋公神灵托梦夫人,确实不虚。 % e$ |& J+ i7 G: j) h" k8 x
  ※王璠为一己之迁进,不惜卖友负国,害死忠良,自以为可以长保富贵,岂料几年之间,身死族灭,报应捷如影响,反覆小人,可怜又复可叹! & U: S6 j- g& S, o# @- H" y4 s  I
& u* O/ J4 ~; D
苛刻聚敛 暗丛众怨 ; {/ ^! B( D7 o  E- N

' `" N5 J' P6 d) p; P$ Z+ ^  王涯。为政刻急。嗜权固位。偷合李训等。训谋诛宦官不克死。涯并遇害。其第中赀货钜万。悉为兵掠。三子仕于朝皆死。涯女以痼疾免。家人绐告涯当贬。忽梦涯自提首。告曰。族灭矣。惟若存。岁时幸无忘我。女惊号堕地。乃以实告。(王涯传)
4 M$ L6 H% ~* r5 O  王涯唐朝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县)字广津,贞元中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文帝即位时,授官太常卿,以吏部尚书,总持盐铁转运使,办理政务,苛刻急切,又建议实施榷茶法,专力课征重税,搜括百姓财利,不曾体恤民间疾苦,百姓深受困扰,怨恨日深。 ; a; |4 j6 H- ]+ n( O2 \% ?
  王涯贪好权势,巩固地位,和李训等茍且附和,同流合污。后来李训谋划诛杀宦官,事迹泄露被杀,王涯也牵连被擒,带上脚镣手铐,并挨受杖刑,涯忍受不起,只好诬服,自写供状,说与李训谋行大逆,因而被处死刑。百姓见他处刑,都引为快意,死后还被人乱投瓦砾,边投边骂,以发泄心中积久的怨恨。
0 Q+ \& y. G) I  王涯宅第中,赀财多达数百万万,全被掠取,三个儿子,在朝为官,也都处死,亲族无论亲疏大小,全都不留,只有王涯的女儿,因身患痼疾,经久不愈,得以脱免,仆人惟恐她受不起打击,欺骗她说:“你父亲有罪,当被贬谪。”不料夜睌,忽然梦见王涯,自己手提着砍下来的人头,告诉女儿说:“我们的家族全灭了,只有留存你一人,逢年过节,但愿不要忘记我!”此女惊恐呼号,堕落地上,仆人才将实情相告。
  l6 T$ w, C! K0 \  ※嗟呼!在生之日,贪权固位,逞其私智,增长罪愆,造成民怨沸腾,众人厌恶。将死之时,遭受官刑横祸,家族且受牵连,当其提头惊梦之时,更觉凄凉无限,令人慨叹!. _- N! b' |9 G) j  d5 k' Z

; J0 p9 f9 p3 M" ~世态炯戒 * Q8 ^- G& [# s/ U
; a! C; M. U) W* l4 n& O
  王涯有从弟沐。家于江南。闻涯为相。诣之。留长安二岁余。始得一见。涯待之殊落莫。久之。因嬖奴道所欲。涯许以微官。自是旦夕造涯门以俟命。及涯被收。沐适在其第。与涯俱腰斩。(通鉴纪事本末) ( J: f8 R1 s: l/ \% O2 z
  王沐唐朝人,是文帝时权臣王涯的堂弟,家住江南,年老又贫困,闻知王涯在朝,位居宰相,便骑驴入京,前来拜访。不料留住长安,整整等待两年多,才得机会见面,王涯待他非常冷漠,但是王沐却不死心,没有骨气。又过了很久,想尽办法,奔走攀附王涯的宠幸家奴,从中代为进言疏通,王涯这才答应给他一微小官职。从此王沐便日夜前往涯门造访,等候王涯发下命令。
1 w/ T6 F( {+ X; }. y+ Y1 D6 E3 ?  不料甘露之变发生,王涯被诬入罪收押,这时王沐正在王涯家中,因而无辜遭受牵连,与王涯同被斩杀丧命。 + c6 U7 I) b9 R- S
  ※以堂兄弟之亲密关系,竟然等候两年,才得一见,既然遭人白眼,还要卑躬屈节,巴结人家宠奴关说,才得道出所愿。王涯之无情无义,王沐之低鄙无耻,历历如画。结果偏小官职尚未到手,大祸先已临头。世之趋炎附势,热中利禄之辈,诚当醒悟,引以为警戒!
1 ?, @8 i! M0 [; N. r+ X  注:王涯事迹请见“苛刻聚敛,暗丛众怨”篇。
# K& i/ X8 D; X' E3 x9 L1 q1 ^; W
( J) ~) ]$ O" k! J: y奖进人才
  X  D% W  ~, n7 {7 N
* n% |9 [# ?3 `* n% w7 _  杨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雅爱项斯诗。所至称之。由是擢上第。敬之官祭酒。兼太常少卿。是日二子戎。戴。登科。时号杨家三喜。(杨敬之传) 
2 {; N9 p, g$ M+ @5 i6 ?* c  r  杨敬之唐朝人,字茂孝,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为人公正无私,喜爱才华卓越之士,每得一篇好文章,便孜孜不倦地玩味讽诵。
. ]- ~: [: {6 m, D* e9 ^  当时江南才士项斯,尚未闻名,杨敬之特别欣赏他的诗,便到处称扬赞叹。后来项斯进见杨敬之,言谈之下,更加赏识他的才学,于是作诗赠送,这首诗内容是: - K, M; t2 ]' T8 A+ G" I# D, Q
  “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q0 q/ B4 X( w4 B8 \0 ^
  项斯的名气,由此扬闻天下,终于被朝廷执政官长所认识,因而被提拔高列科第。
: u5 ~4 D& E( H3 [  后来杨敬之累官国子祭酒(掌教化及仪节),兼任太常少卿(掌宗庙礼仪),就在这天,其子杨戎、杨戴两人,同时科举登第,时人称扬赞美,号称“杨家三喜”。 ! i2 K7 B' V1 p, O0 m4 B; s4 j
  ※杨公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就是孔子所谓“乐道人之善”,达人君子之心,公正无私,以己感受,体念他人,故能见人之善,乐成人美,不但心生欢喜,进而多方提携,赞扬奖励,助他成就,使后进学人得到莫大的鼓舞。此等推诚服善的伟大胸怀,即是圣贤之心量。宜乎杨公福泽远大,绵延子孙,显扬当世。
3 I: q4 A5 Z7 q* x: e  e) s5 u  b1 C$ Z# U2 V( Z
忠孝义烈 ) ?, p4 |8 s2 q. `/ f5 n

5 L3 v  ^* {* J6 O% c  安金藏。在太常工籍。睿宗为皇嗣。有诬其异谋者。诏来俊臣问状。金藏呼曰。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刺腹。肠出而仆。武后舆至禁中医治。阅夕而苏。后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忠也。即诏停狱。睿宗乃安。金藏。爵代国公。子承恩。庐州长史。(安金藏传) 
) I2 Z: Q* g2 K  安金藏唐朝长安人,为人孝义忠烈。去世后谥号“忠”。 : [' ?' s5 u& y9 Q' l6 N+ i
  安金藏事亲至孝,其母去世时,筑茅庐于墓侧,哀思守丧,亲自为母建造石坟石塔,日夜不息,墓地附近,本来无水,由于孝心感应,忽然涌泉出水,墓侧李树,也在寒冬开花,朝廷闻知,特赐匾额表扬他的孝行。
* Z. |6 s; V* r* u! d  唐睿宗李旦为太子时,安金藏当太常乐工(掌宗庙礼仪的乐工)。当时武后(武则天)临朝执政,武承嗣妄想非分夺取太子位,屡次进谗诬告太子李旦在外图谋反叛,武后即命御史中丞来俊臣,查问推治。来俊臣将太子平时左右侍者,都拘捕到案,用重刑拷打,再三迫令供认,众人因忍受不起痛楚,将要诬招之际,安金藏突然挺身冲入法庭,大声呼叫道:“冤枉!天大的冤枉!这样重刑交加之下,何愁不能诬枉招供?皇太子根本没有谋反,奈何硬要加他罪名?我是乐工,虽然事不关我,但是关系国家社稷,不能不辨,我愿剖心,为皇太子证明冤诬。”说罢,解衣露出胸腹,取出利刃,向胸前腹部,猛力刺划,顿时鲜血直喷,内脏露出,仆倒僵卧在血泊中,人事不省,一时法庭震动,消息传入宫中,武后料想案情重大,即刻下令将安金藏用舆抬入宫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来俊臣才将全案人犯暂时押入狱中,停止审判。
7 l9 A& p9 q/ E/ m0 L8 a3 I6 Q( F  武后亲自验看,果然伤势严重,即刻传召御医救治,终一日一夜才渐渐苏醒,性命侥幸保住。武后又亲临询问他姓氏籍贯,这时安金藏已少微有所知觉,强撑应声说道:“臣是太常乐工,长安人安金藏……”说罢泣下如雨,武后见状,也不觉悲感叹息道:“我有子不能自我表明,累你这样受苦,你真是一位难得的忠臣啊!”于是命御医将他医治痊愈,并派人悉心服侍,让他好好静养。同时传谕来俊臣停止刑狱,将太子左右侍者,一律释放。一场大狱,终得消释,睿宗才得平安,脱免劫难。
* j! l& p4 \4 O0 b& s9 l  后来安金藏受封代国公爵位,其子安承恩官任庐州长史。
% w, t, w6 ~( Z& S& U3 c  按:安金藏只是一位乐工,竟能激发大义血忱,不惜身命,用其热血,写下了一页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事迹。此等忘我忘身,壮烈舍己救人的行为,是我民族精神,菩萨心肠的一种高度表现。同时也由此足证古人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果然不虚。7 o' Z& H% n' _# D$ n& D+ D% w

$ u8 d5 f9 u7 }: r  v一代酷吏
! p8 L* }+ l+ _" \' C- z
" A& |" l% a# I: G+ h' K" y  来俊臣。天资残忍。按诏狱。前后夷千余族。作罗织经。后诏斩于市。人皆相庆曰。今得背着眠矣。争抉目。摘肝。醢其肉。须臾尽。以马践其骨。无孑余。家属籍没。(酷吏传)+ i0 D' B0 M- I$ q+ l& X( v3 b. w
  来俊臣唐朝万年(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人,官任御史中丞。
% W+ a. a2 {# T/ Z) C! Y# x5 s/ r  武后临朝执政时,疑忌天下人图谋叛变,便设置铜匦,令人检举告密,并宠用来俊臣等,按问推审告密事宜。来俊臣天性残忍酷虐,迎合武后意旨,每推审一人,必定逼诱板引出数十百人,辗转牵连,造成冤狱,以逞其能,邀取功赏。又私自养无赖数百人,专令告密,撰写罗织经,网罗无辜,织成谋反罪状,心想陷害一人,便教其党徒,以相同事状,在数处告密,于是立即拘捕,用严刑拷讯,逼他诬服,以报私怨。所用酷法有:定百,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等名号。 % d( N3 G" ?; F( W, r1 n/ t5 j
  当他审讯囚犯时,常用烧醋灌入犯人鼻腔或用铁圈梏犯人头,外加木楔,致使脑裂髓出,或掘地做牢,犯人进入,不死不得出,种种酷刑,惨不忍睹。犯人见那刑具,便已魂飞魄散,惊骇战栗,因此往往随口诬供。由他所经办告密案件,前后诛杀多达一千多族,天下人心惶惶。
: D( v1 G( L* m5 v1 e" C* t  后来俊臣蓄意谋反,想将满朝权贵次第害死。不久罪行揭发,被拘系狱中,备受严刑拷讯,终被处斩于市。当时的人都互相庆贺说:“从今以后,可以安眠无忧了”众人争相抉出其目,摘取其肝,剖心割肉,以马践踏其骨,顷刻之间,了无剩余,全家籍没。
. P) D2 p1 r' I, }  @  ※来俊臣只知迎合意旨,以邀功赏,张其权势,不惜泯灭天良,杀害无辜,残忍酷烈,结果落得悲惨下场。 噫!自古以来,小人得到功赏、权势,只有促速其死,结下无穷怨业而已。
# L) c* f* U+ y, Y/ [( B% U( D0 O4 {0 t% r" Y
盛德感人
) `* N7 k) w/ @4 u8 P- c/ p
5 U  O: _' B9 y- H7 C9 a  元德秀。少孤。事母孝。登进士第。母亡。庐于墓所。食无盐酪。刺血画像。写佛经。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能食乃止。既长。将为娶。家苦贫。乃求为鲁山令。天下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房管每见。叹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卓行传) 
; R3 q  O  [9 h  r* O9 D+ w" Y  元德秀唐朝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县)人,字紫芝,中举进士。谥号文行先生。
4 Q; W8 {5 J6 X5 ]9 p% r- R& ^. [  德秀幼年丧父,孤苦贫困,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其母去世,筑草庐于墓侧,守孝哀思,淡饭粗食,不加盐酪,自刺身血,用以画佛像,写佛经,以其功德回向母亲,以尽孝道。 % [* |" ~5 q( g: I
  其兄长和嫂嫂,不幸相继去世,遗下刚出生的孤儿,德秀家贫,没有能力雇请乳母,于是亲自抚养,婴儿饥饿啼哭,德秀以自己的乳让他吸吮,慈心感应,数天之后,竟然流出乳水,直到婴儿能吃食物才停止。 ; Z7 }. n: e( s; A+ q  q
  侄儿长大成人,德秀苦于家贫,无力替他娶媳成家,为了完成慈爱心愿,于是出来做官,任鲁山县令。平生清高自持,无名利心,爱好山水,弹琴自得其乐,天下景仰他的高尚品行,不称呼其名,而称他“元鲁山”,当时长才博学的刑部尚书房管,每次见德秀便称叹说:“见紫芝眉目容颜之间,所显现的神情气象,使人名利之心完全净尽。”其感化人心之深如此。
( P, a) F! {1 {7 I7 k/ G  ※观元德秀事迹,可以想见,其人修为之高深。所谓“诚于中则形于外。”人的气质常于眉目容颜之间显现。有德者涵养深厚,胸次和顺安怡,自然别有一种不凡气宇显现于面。德秀能使人见之,名利心净尽,乃至天下景仰其高行,不直称其名,确实有其来由也。
: Q/ {  F" T2 N
) a4 V) ?6 H  g1 o; \# u( P1 a临终自如 / M- K/ Y0 u2 ]( r+ w9 t

& F- F7 m1 ^3 u' d  王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转尚书右丞。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王维传) $ S* N% U( W1 R8 l! Z
  王维字摩诘,太原(今山东省)人,唐朝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后来累迁至尚书右丞,时人都称他为王右丞。
* q$ }/ t# _; o4 v  王维善于作诗绘画,尤其以擅长绘画闻名于世,苏东坡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画山水,平和深远,云峰石色,绝妙天然,为南宗画派的始祖。
7 g' u- ]6 i. x! l1 s  王维天性至孝,事奉母亲崔氏,以“孝”闻名当时,其母笃信佛法,守持斋戒,修习禅定,王维便在蓝田营建一座山庄,供给母亲专心修行,到了其母过世之后,为报答慈母恩德,便布施山庄,兴建佛寺。 # ^' }6 j, z' I( ~# y# ?. S
  王维与其弟王缙,都有过人的才智,兄弟友爱,情义深厚,为当时许多名士所称赞。兄弟俩得力于母教影响,都信奉佛法,平居布衣粗食,生活简朴。 + A8 ^( U0 R4 s3 e5 h4 H/ y" P
  安禄山造反时,王维被虏,自己服药下痢,假装喑哑,安禄山看重他的才华名望,强迫任他为给事中官职,王维毫无心意事奉伪朝,仍然托词养病,居住在古寺中。后来听说朝臣雷海青尽忠牺牲了,内心非常伤痛,作了一首诗发抒感慨之情。后来贼乱平定,有人议论王维不能以死殉国,应判死罪,所幸肃宗见过他那首记感雷海青尽忠的诗,认为他不忘故主,情有可原。同时又因其弟王缙,当时官任侍郎,情愿舍去官职,为兄赎罪,肃宗特予赦罪,并授他官职。 . j  s$ [1 W( z! J* V& M
  到了晚年,长斋素食,衣着朴素,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独自静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屏除妄念,诵读佛经,修习禅定,怡然自得其乐。   / e5 a7 I) y$ i8 u
  其妻去世以后,王维终身不再娶,三十年中,过独身生活,专志修行。到了临命终时,自知时至,当时因其弟王缙居住凤翔,王维便索取笔来,写信与他告别,又写信给平生亲戚好友,一一辞别,信中谆谆劝勉鼓励亲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以求了脱,慈悲心志,流露其间,书写完毕,便舍笔安详而逝。
" A' l" K/ y' l) V2 x0 O  “按”:凡夫众生,临将命终时,大多犹如乌龟脱壳,是人生最痛苦,最烦乱的时刻。试观王维临命终时,竟能如此安详自在,若非由于平素修持功夫,深造自得者,何能如此。 3 I! |0 E+ _: |- o7 A+ y$ k6 }/ }
  再观古来多少名人,纵然有彪炳功业,盖世文章,由于不知修学佛法,终其一生,还是随业流转,不得自主。由此可悟,人生在世,能恪尽个人职分之外,要能奉佛修心,趣向菩提,才是究竟之路也。
1 C% P2 J  P0 t- }" R
+ y2 z# e0 V% ?* r* k. V5 K轮回之确证
6 y0 N+ |' t$ f( I) w$ v& J ; X8 z7 x; o% M- D0 ]+ t
  崔咸。父锐。为泽潞从事。有道人自称卢老。预知过往未来之事。锐馆之于家。一旦辞去。且曰。我死当与君为子。因指口下黑子以为志。咸之生果有黑子。其形神即卢老也。父即以卢老字之。累迁陕虢观察使。(文苑传) 
: v8 U* A- q2 b- H1 {  崔咸唐朝博平(今山东省博平县)人,字重易,具有高尚志向,学问造诣深远,尤其擅长作诗歌。唐宪宗元和初年,中举进士,官任侍御史(纠察非法,推弹杂事),为人正直,志行高超特立,风采动人。 & \, \! k: c3 O$ [$ y. F
  崔咸的父亲崔锐,早年官任泽潞从事史,当时有位自称为“卢老”的修道人,修持境界已能预知过去未来事情,崔锐迎请他住在家中,恭敬供养,以上宾之礼相待。
1 ^; C4 `4 T& d8 c) _5 z: m! k  有一天,这位修道人,要离开崔家时,对崔锐说:“将来我死后,当来投生做你的儿子。”说罢,便指着自己口下一颗黑痣,说:“就以这颗痣,作为标记……。” 1 u9 g/ a& ~" K3 L- N/ D2 Q
  后来崔咸出生,果然口下有一颗黑痣,形貌神态就像“卢老”,崔锐断定他是卢老来转生的,因此就命崔咸的字号叫“卢老”。 6 U, M9 x+ }9 \  U" Y
  崔咸后来,屡次升迁,官任陕虢观察史,常和宾师僚友,开怀畅饮,醉卧不醒,但是到了半夜,便起身判决政事,他的裁决判定,非常精明,因此当时官员部属,都称他为“神”。其后入朝担任秘书监职位时去世。
* O0 L# x- J+ W  “按”这段事迹,是史上轮回实有的确证,由此可得如下之认识: , [! L/ s7 `* f9 q( L4 d* N) h
  一、足证人生世间,若不修了生死法,死后必入轮回。
6 ~% X+ m' D1 t* v  _4 d, G- V  二、足见修持其他法门,纵然功夫有如“卢老”之预知过去未来事境界,若未断惑,死后犹不免再投生世间。由于隔阴之迷,来生不能记忆今生事,因而不知续修了脱,岂不可惜?是知唯有修持净土法门,靠自他二力,带业往生,超脱轮回,最为稳当。% H, W7 {& {6 |' _" R
9 p3 d! \; y2 }$ m% r. F1 @
因果可畏: v! l; m; P6 ^
  太宗既立太子。又欲立吴王恪。长孙无忌固争。乃止。故无忌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高宗欲立武后。无忌固言不可。后衔之。许敬宗。使人告无忌谋反。无忌投缳卒。(长孙无忌传) ; ?: w# s* Z  t# E! C
  长孙无忌唐朝洛阳(今河南省)人,字辅机,是唐太宗贤后—(长孙皇后)的胞兄。通晓经书史籍,见识广博,又有武功兵略,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功居第一,官任吏部尚书,封赵国公,又升迁为太子太师。无忌身为贵戚又兼重臣,深受恩宠信任,太宗临终时,遗命无忌与褚遂良辅佐太子治(高宗)即位,进封太尉。无忌在朝,尽心奉国,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因此高宗永徽初年政风,有太宗贞观年间遗风。
- |0 U9 j! o8 p- I- \' K; ?/ ]  当唐太宗时代,既立治(长孙皇后所生)为太子,其后因见太子治,个性懦弱,惟恐不能主持社稷。当时太宗第三子吴王恪,有文武才略,英武气概,类似太宗,而且深得人心,众人爱戴,因此太宗想改立吴王恪为太子,无忌极力谏止,太宗冷笑说:“卿反对改立太子,莫非是因吴王恪不是你的亲甥?”此事虽然因此作罢,但是无忌从此对吴王恪,心生嫌恶。 " |6 E' _2 x6 A0 Y7 y5 \8 A6 R
  到了太子治(高宗)即位后,任用吴王恪为司空,兼任梁州都督,无忌疑虑吴王恪将来一旦得势,恐会报复前嫌,于是便想借事构陷,置恪于死地,以断绝天下人的仰望。正巧永徽年间,太宗之女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谋叛朝廷,事机泄露,高宗命无忌审查案情,无忌暗示房遗爱,将吴王恪牵入,便可减轻罪刑,于是房遗爱随口承认,竟把吴王恪诬板牵连在内,不料正中无忌借刀杀人之计,当下一并被判处死罪。吴王恪临刑时大声呼叫说:“长孙无忌,擅用威权,构害忠良,宗庙社稷有灵,无忌必当遭受族灭,不要以为威福可以长远享用呢?”于是含冤被处自尽而死。
8 M3 J' y$ H- r) _; [" P5 ^9 [  后来高宗宠爱武则天,将废去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无忌为国家前途据理力争,武氏因此怀恨在心。当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心存报复,但因无忌是高宗母舅,且有佐命大功,一时板他不倒,许敬宗迎合武氏意旨,多方察视机会,构陷无忌。 " {* J) ~; A7 n. @) z, Y- N& X
  当时正巧有人上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结党营私,高宗下诏命许敬宗讯问,许敬宗用重刑逼迫韦季方板连无忌入罪。许敬宗便诬奏韦季方勾通无忌谋叛。于是下诏夺无忌官爵,贬为杨州都督,安置黔州,许敬宗又暗中派遣中书舍人,到黔州,逼令无忌自尽而死。许敬宗又伪造无忌供状,还奏高宗,供状中牵连无忌兄弟子侄,无论亲疏,一并处死,竟然应验了吴王恪临刑时所说的话。 4 E% \- @4 v3 e7 E# v
  “按”试观长孙无忌,一生尽心奉国,功在朝廷,但因一念私心,作出了诬杀无辜的亏心事。结果自己也落得蒙冤被诬,悲惨下场。噫!天道好还!可怖!可畏!为人处世,良心欺昧不得。8 A2 A  u9 I  q
" k; P* q0 c6 Q3 c9 t* I
恭敬经书之功德
& _6 j0 o% {5 Y! t 0 k: X0 f  U9 o7 }! {7 {9 E- N
  萧德言。为弘文馆学士。晚节学愈苦。每开经。辄祓濯。束带危坐。妻子谏曰。老人何自苦。曰。对先圣之言。何复惮劳。诏以经授晋王。封武阳县侯。卒年九十七。(儒学传) 
% V& N* w( G( O; d" z4 v5 Z- z  萧德言唐朝人,字文行,精通史学尼乾左氏春秋,学养高深,唐高祖时,为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贞观年间,官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
. Q0 s& c7 m' U0 S  当萧德言担任弘文馆学士时,每当开经阅读或讲授时,必先沐浴清净,衣冠整洁,焚香端坐,年纪愈大,越勤勉,越恭敬。其妻劝谏他说:“老人家,年纪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这样自己劳苦自己呢?”萧德言回答说:“经书是先圣流传下来的言教,面对先圣宝贵的言教,怎么可以惧怕劳苦呢?”
! h" o! d& w/ ?0 _9 ^$ {) r% _" V  后来皇上闻知,赏识德言如此恭敬慎重的美德,便下诏书,命萧德言以经书教诲开导晋王,并封他为武阳县侯。萧德言终身荣贵,安享天年,直至九十七岁高龄去世,谥号为博。
9 }% G( D" U. r6 r) J  “按﹂经书有世间经书和出世佛经,世间经书能令人修养身心,出世佛经,则使人昌明佛性。试观萧德言恭敬世间经书,而获得如此功德福报。何况恭敬出世佛经之功德,岂可思议哉? 5 L( v' Y4 Y7 J  x' _9 F
  印光法师说;“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的书籍,都能教导人趋向吉庆,避开凶灾,改过自新,弃恶从善,更进而使人明了三世因果的道理,认识自心本具之佛性,出离生死的苦海,往生极乐的莲邦。所以凡是阅读诵念者,面对佛书,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双手清洁,桌案清净,内心要真诚恭敬,就如同面见佛天,如同亲近师保一样,那么无边功德利益,自然亲身获得。但是如果放肆不敬,毫无畏忌,任意起轻慢心,以及固执自己的浅见,随便加以毁谤的话,那就罪过弥天,苦报无尽了。”又说:“诵读佛经,应当如同面见我佛圣容,亲听圆融德音一样,不可起一念懈怠心,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罪孽,增长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罪孽,增长十分福慧。”
( y9 N& {$ T, V! t1 n, s3 n7 W! Z  法苑珠林内记载:隋朝时,扬州有一位和尚,常诵涅槃经,同时在岐山有一位沙弥,常诵观音经。有一天两人突然同时死去,神识来到冥府,冥王迎请沙弥上金座,非常恭敬相待.迎请和尚上银座,待他却比较简略疏忽。和尚心中非常惭愧。不久两人都清醒过来。和尚就到岐山拜访沙弥,询问原由,沙弥说:“我每次诵经时,必定穿着洁净衣服,点烧好香,恭敬诵读。”和尚说:“我罪过太深了,诵经时常威仪不整,身口不净,太不恭敬了!惭愧!惭愧!……。” / x: ]+ c; j: K2 k8 n
  又感应篇记载:上有一位读书人高天佑,和两位同学,到江宁去应考,考完试后,听说鸡鸣山,守源禅师,道行高深,于是一同前往拜访叩问,禅师说:“你们两位都当考中,但是高君,不能中试,因为误用了楞严经作枕头……。”高君仔细想想,原来行李小箱内有楞严经,睡觉时,用箱子当作枕头,未将经书请出。到了放榜时,果然应验。
4 h' K- V7 v- J' z: c5 {7 I  以上事例,足证印光法师所说:“恭敬获福,不敬获罪”的道理,确实不虚,为佛弟子怎可不遵照奉行?
; Y& e4 {. b( N2 `" @2 o5 T4 l/ i+ G- k, z* Z' [* i
忘本悖德 7 N) p% @# r4 q" ]7 Y

5 N' K$ }0 `  R  李皋。摄温州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李氏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法曹。名重于时。皋曰。入则孝。出则悌。若二子者。岂可备位。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李皋传) 
* ]& ?" B0 `8 O$ Q* P  唐朝德宗年间,李皋治理温州政事时,有一次到境内各地去巡视,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独自一人在哀伤哭泣,李皋心中怜悯,便近前讯问他的身世境况,老妇人回答说:“我是李氏妇人,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李钧,一个名叫李锷,先后离乡背井,到京都去参加科举考试,以求取功名,可是至今已经二十年了,一直没有回来探望,二十年来,我孤苦伶仃,家境贫穷,如今已经无法维持生活了………。”话未说完,便哽咽悲伤,老泪纵横。李皋听罢,非常同情又愤慨。原来当时老妇人的儿子李钧,在朝廷官任殿中侍御史(居殿中纠察非法),李锷官任京兆法曹(掌治京师),名位声望都隆重于当时。 8 k7 Q/ I6 b9 A
  李皋感慨地说:“为人子弟『入则孝,出则悌』在家里的义务责任,对父母要心存恭敬,服劳奉养,以尽孝道,出门在外,才能仁爱推及一切人,像李钧、李锷这样忘本之人,在朝为官,怎能公正尽忠呢?”于是列举李氏二子不孝之过,上奏朝廷。皇上得知,便下令免除两人的官职,并屏斥于远方,终身不录用。从此天下人对李钧、李锷感到羞耻,不愿与他为伍。
8 ]9 u! \/ k2 E% F8 y  A' w) g  “按”父母教养子女,长大成人,恩德最重,情义最深。为人子女,应该知恩报德,以尽孝道,这是天经地义之事,也是立身处世,行仁的根本,人格的基础。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观李氏二子,自己享受荣华富贵,竟对家中贫困老母,弃置不顾,违背德义,违逆天理,良心已丧,宜为天下所不愿与之为伍矣。8 ?% S( B9 R0 q( L. E6 D
2 x4 X$ w, ?" y8 r0 D
厚德可风 9 k! k5 X) t8 `3 `/ e; I

6 n) N, ]% M" X0 N  李大亮。迁安州刺史。辅公祏破。以功赐奴婢百口。谓曰。而曹皆衣冠子女。不幸破亡。吾何忍录而为隶乎。纵遣之。高祖咨美。封武阳县公。初大亮为李密所擒。张弼释之。与定交。大亮归唐。至尚书。常以弼脱其死。念有以报之。弼匿不见。一日识诸途。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迁弼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李大亮传) / q0 l1 b- v) d! Y8 O# m+ w
  李大亮唐朝泾阳(今甘肃省平凉县西)人,具有文武才略。唐高祖入关时,授官士门令。唐太宗时累升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因讨伐吐谷浑有功,进封武阳县公,其后官任右卫大将军,兼右卫率工部尚书。李大亮为人忠诚谨厚,个性刚正义烈,深得唐太宗赏识。去世后,赐谥号为懿,追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陪葬昭陵。
; `3 R, o% ~7 p# }  当李大亮任安州刺史时,因攻破辅公祏之乱有功,太宗赏赐他奴婢一百人。大亮对百名奴婢说:“你们都是士族人家的子女不幸家破逃亡,我怎么忍心收录你们为奴婢呢?”于是一一释放,发送他们还乡。
. D1 b) O2 T( T6 a3 x& r1 g6 W  早年,李大亮尚未出身以前,曾经被李密所擒获拘禁,当时有位张弼,暗中解救大亮,帮助他逃生,从此两人定下交情。
; f) @8 j* |5 u6 A- H& A4 H7 s' S  其后,李大亮归投唐朝,累官至尚书时,怀念昔日张弼救命之恩,念念想要报答恩德,于是四处探听张弼的下落,但是张弼却隐藏行踪,避不与大亮见面。 3 r$ M% q- C, ^/ Y) p
  有一天,两人偶然在路上碰面,大亮紧握住张弼的手,喜极而泣,于是延请到家中,要将家财全部赠送给张弼,以报恩德,但是张弼拒绝,不肯接受。大亮无可如何,便上朝禀奏皇上说:“臣所以有今日,能以侍奉陛下,报效朝廷,完全是张弼昔日救臣一命之功,臣愿将官禄爵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授给张弼,恳请陛下赐准。”唐太宗听罢,深受感动,于是任命张弼为代州都督官职。一时世人,对于大亮如此知恩报德,以及张弼不自矜功德的德量,称扬赞颂之声,传遍天下。
  f( G$ R% W' t4 I: }  “按”试观李大亮,受人恩惠,便终身不忘,随时随地,总想报答,一有机会,一有能力,便感恩图报。而张弼施恩给人完全出自仁慈怜悯之心,真诚助人,丝毫不存有其报答之念。两位贤者,此等仁厚之德量,值得留传世间,永做世人效法之典范。
& v' ]% U! I$ p/ T$ G6 x
/ ?3 v0 X# K* o% [欲壑难填 , D) I; `3 t4 ]1 ^5 S; [" B. ^

1 {/ f3 p6 p: A* c; @& n% n" m$ X/ J  宗楚客。武后从姊子。附韦后安乐公主。迁中书令。常密语其党曰。始吾在卑位。尤爱宰相。及居之。又思天子。南面一日足矣。韦氏败。伏诛。(宗楚客传) 7 L: w$ n6 y8 F) G- P7 H
  宗楚客唐朝人,字叔敖,是武后堂姊的儿子。武三思举荐他入朝为官,累次升迁,官任兵部尚书,又升至宰相。
0 Q  }! k" R7 H  唐中宗后韦氏淫乱,弑杀中宗,临朝干涉国政,当她声焰盛大时,宗楚客便趋炎附势,奔走奉承,事事效劳,与韦后,安乐公主朋比为奸,谋划危害社稷。
* y( M: H, r* }* f- i. l* G  宗楚客营造他的新住宅,用文柏作梁木,用坚致沉香和红粉做墙壁,又以玛瑙做阶梯,一切极尽奢华享受。太平公主得知,感慨地说:“看那宗楚客,行坐处所,一切享受,我身为公主,与他相比,却远不及他,可以说我们真是空度此生了。”
" r5 A7 B  j, X! v: q! G  当宗楚客升为中书令,担任宰相职位时,时常私下告诉他的亲信说:“当我职位卑贱时,时时刻刻想要得到宰相职位,但是得到了宰相地位,并不感到满足,心中又想有朝一日,能当天子,如果能当天子,居南面尊位,受万人朝拜,即使只是一天,也就满足了。”
2 I+ m" J8 p. a8 j  当时有一只狗,戴上宗楚客的冠帽,行坐站立,像人一样,楚客说:“这是畜生妖怪,越犯了本分,应当斩杀。”那只狗突然开口回答说:“公,你是人中妖怪,越犯了本分,也应当死罪。”事后不久,临淄王隆基起兵声罪讨伐韦后,韦后破败,宗楚客也伏罪斩杀。 + z- G+ y0 z% O6 O; d7 [/ n- l
  “按”古德说:贪得无厌之人,其心永远不能满足,得到了金银,又想得到珠玉比金银还要珍贵。一旦身居高位,还想得到更高的权势地位。此等无止境贪求不厌的人,虽然富贵已达极点,但其心中永远苦恼,不会快乐满足的。宗楚客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曾几何时,就招来杀身之祸,岂不悲哉!' _7 n+ V) [2 y7 z; h

6 F. d- W' f( t+ m$ U2 J轮回确证 7 B7 s" w& `8 B# w6 {
! H0 E0 v- Y# l+ ^
  李。为东京留守。安禄山反。执害之。子源八岁。俘为奴。有故吏赎出之。以父死贼手。常悲愤。不仕不娶。绝荤酒。居惠林寺。诏以源为河南尹。赏赐甚厚。源辞谢。一无所受。(李传) 
" L% d' S3 o+ Y) ~  李源唐朝汶水(今山东省)人,其父李,官任东京太守。安禄山作乱时,李坚守城垒,勉励士卒,抵制逆贼,擢升礼部尚书。后来城陷,李被安禄山所杀害,赐谥号为忠懿。
0 ]2 y" r  ]6 f' R  当时年仅八岁的李源,在兵荒马乱中,被俘虏流落为奴。数年后,被其父旧部吏发现,将他赎回。这时李的旧宅,已经捐作惠林寺。唐代宗闻知李源是忠臣李的后代,特下诏书,提拔李源为河南尹官职,并予优厚赏赐。但是李源因悲愤父亲死在贼人之手,内心无限感触,发誓终身不作官,不娶妻,不吃荤酒,以尽孝思,于是呈书辞谢,一无所受。 5 b' F" x9 ~/ ^9 J, c) o) m. X
  李源为了避开官场的应酬,便前往避居于其父故宅惠林寺,并将所有产业捐献寺院,为父亲作功德。寺中圆泽法师,对李源特别关照,多方开导劝勉,李源渐渐深入领略佛法,从此日中一食,跟随圆泽法师修行问道,非常投契,成为忘年之交。
" M$ W- M3 T* N* w  数十年后,有一天,两人约定同往峨眉山去朝山,圆公要经由长安从陆路前往,李源却要乘船经由三峡入荆州,两人争执不决,李源说:“我已避开世事,不愿作官,若经由西京(长安)难免遇见故旧,会有困扰。”最后圆公只得同意由水路前往。临行前,圆公预先写信交代徒弟,等待李源回来,再交给他。
& j8 `& r; V* x+ M2 _" j( j  i  两人沿途吟诗歌咏,欣赏山光水色,逍遥自在,到了南湘,将靠岸时,看见岸边有一妇人,在河边汲水,圆公脸上突然变色说道:“我不想走水路,就是怕碰到这妇人。”李源惊奇地询问缘故,圆公说:“我本来应该来投胎,做这妇人的儿子,只因我不来,所以这妇人怀孕三年,一直不能分娩,今天既然遇上了,就得投胎转世,不能再逃避了,凡事都有因缘,这是定业啊!请停止行舟,我死后,将我葬在某山下,三天后你到那妇人家来看我,我以一笑作证明。再过十二年后的中秋夜晚,你到杭州天竺寺前,咱们再相见吧!”李源恸哭后悔不已,当晚圆公就去世了,而那妇人也生产了。三天后李源前往探视,婴孩看到李源,果然对他一笑致意。李源无心朝山,满怀感伤回到惠林寺,圆公的徒弟将圆公交代的那封信,呈给李源,信中写着:“祈君忍苦勿忧悁,酬业轮回无可延,缘结三生情未了,待从他岁话前缘。”原来圆公早就预知此事了。
% ?* g* @4 n( C* _# J- L( a  十二年后,中秋夜晚,李源前往赴约,当时杭州西湖的天竺寺,月色满川,无处寻访,忽然听见歌声,见一牧童,头上双髻,骑在牛背上,手拿竹竿,边敲牛角边唱词,来到寺前,牧童望着李源吟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李源欣喜非常问道:“圆公别来可好?”牧童说“李公你真是一位守信之士,但是我们前途不同,不要迎接我,但愿你勤勉修行,不要堕落,将来我们还会相见的。”说罢转身离去,李源追赶不上,悲伤地望着牧童渐渐远去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李源又回到惠林寺,三年后年届八十岁时,在惠林寺逝世。
, \( c8 J: Y; n6 X9 P  “按”噫!人生悲欢离合,因缘所使,聚散无常,轮回生死,不得自主,岂不痛哉!圆公生前已经预知投胎何处,转世后,又能不迷昧前因,如此修行功夫,如能修持净土法门,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仰仗佛力,当生超出三界,永脱轮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岂不是更直截了当哉!9 S+ V2 _- q1 l1 I- z" v
9 a7 J# p, o% D, Z( y3 [0 \! w* O
以德报怨
+ z: v6 @" T& H6 M/ c
/ h( }4 Y# l1 E: B8 @5 j+ p  杜如晦。弟楚客。与叔父淹。没于王世充。淹与如晦有隙。谮如晦兄杀之。又囚楚客。饥几死。世充平。淹当诛。楚客请如晦救之。曰。曩者叔残兄。今兄又弃叔。一门之内。相残而尽。岂不恸哉。如晦感为之请。得释。为蒲州刺史。有能名。(杜楚客传) 
" \5 u: N: f, s; U7 x6 c  杜楚客唐朝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是唐朝名相杜如晦之胞弟,少年时代,崇尚奇异节操,长大成人后,负有才能名气。
1 R. q- H; ?) W" W; h/ B/ y  当王世充在洛阳自称郑帝,与李世民(唐太宗)对战时,杜楚客与其叔父杜淹,被王世充所捕。杜淹曾经与杜如晦有过节嫌怨,杜淹为了报怨,便在王世充面前,谗言害死了如晦之兄,又囚禁杜楚客,不给饮食,致使杜楚客几将饿死。
' k3 V2 x& C# S* F) I  王世充平定后,论罪杜淹当受诛杀,杜楚客请求兄长杜如晦,设法营救叔父杜淹,如晦因杜淹有杀兄之仇,心中怀有芥蒂,楚客再三劝谏说:“从前叔父残害咱家胞兄,而今兄长您又舍弃叔父,不肯相救,我们杜家一门之内,不幸骨肉互相残杀而尽,岂不是令人悲痛的事吗?……”这一席话,深深地感动如晦,如晦醒悟了,于是到唐太宗面前,请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此获得释罪免死。 1 t0 \" |6 u) Y8 j7 B
  唐太宗贞观年间,杜楚客任蒲州刺史,声望显著,后来任魏王府长史,又升迁为工部尚书,办理王府政事,以威严正直,闻称当世。
4 M+ W4 d. V/ @* F' g- X% G# q  “按” 他人对我有怨仇,我不但不记恨报复,反而以仁德待他、救他。杜楚客恕人之雅量,磊落之胸怀,可风!可法!" v7 n# t. e2 x
, e* J# k( N; m4 L
逆报昭彰 3 @9 T& P" K! R, P
( A# D6 Q0 T  A: N4 y
  安禄山。累封东平郡王。逆谋日炽。帝不信。人告者。必缚与之。寻果反。乃斩其子庆宗。禄山入长安。杀帝近属诸王。公主妃妾。子孙姻婿等百余人。以祭庆宗。禄山目忽盲。又病疽。尤卞躁。数笞阉人李猪儿。禄山子庆绪。恐不得立。令猪儿入帐下。以大刀砍其腹。肠溃于而死。庆绪袭位。史思明。数以弑父大逆。斩之。因并其众。称皇帝。以子朝义为怀王。骆悦。说朝义行大事。从之。悦以兵入。思明逾垣出。周子俊。射其臂。坠。问难所起。曰。怀王也。即缢杀之。朝义袭位。战败。自缢死。斩首传长安。(逆臣传) 
6 z; o6 F' T/ S3 y) ?3 C9 f4 n' a  安禄山唐朝营州胡人,本姓康,幼年丧父,随母再嫁,而冒姓安,改名禄山。个性残忍嫉妒,又多智谋,很会揣测人情,逢迎人心。早年投入张守圭部下,因犯军令当杀,解送京师,玄宗特加赦罪,其后提拔他为平卢节度使,每次入朝奏对,总是称合意旨,深得玄宗宠信,命他兼任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禄山逢迎宰相李林甫,厚结杨贵妃,自请为贵妃养子。玄宗准许,后来又封东平郡王,恩幸无比,从此骄纵奢侈,谋划叛逆,日渐炽盛。
1 |& c2 a2 X1 H+ ~) T) v; f4 b& @; x  玄宗毫不怀疑,认为禄山赤心可靠,凡有前来告密者,玄宗不信,必定将其捆绑交与禄山处置。
/ @+ W: [! _1 G& w" M2 A  不久安禄山果然造反,玄宗万分痛心,便杀禄山之子安庆宗。禄山攻陷长安,惨杀玄宗左右内侍,近属诸王,以及公主妃妾,皇子皇孙,姻亲国戚等一百多人,剖心祭祀其子庆宗。自称雄武皇帝,建国号为燕,改元圣武。玄宗逃往四川避难。
1 U, z% B* r; X. q  k# K" Y  安禄山僭越帝位后,日夜放纵饮酒,恣情于声色之中,眼睛忽然昏眊失明,又害皮肤肿烂病,情绪非常暴躁,左右服侍,稍不如意,便痛加鞭打,尤其贴身太监李猪儿,更常挨受毒打。禄山宠妾见禄山病重,恐有不测,竟求改立亲生子庆恩为太子,禄山嫡子庆绪闻知,唯恐不得传位,便收买李猪儿潜入禄山帐下,用大刀砍其腹部,惨叫一声,肠胃溃散流出,血流满床,气绝而死。 . g8 w2 ?, L" {
  安庆绪便即位为帝,不到两年,禄山部下大将史思明,便以杀父夺位,大逆不道为由,将庆绪杀死。史思明合并禄山部众,自称为燕帝,立其妻辛氏为后,以长子史朝义为怀王。其后辛氏因宠爱少子怀清。请求立为太子,史思明也有废长立幼之意。史朝义听从部将骆悦的劝诱,要用强请手段加以阻止。于是骆悦带兵,趁夜进入史思明寝所,思明骑马越墙而出,骆悦部下周子俊,发箭射中史思明左臂,堕落马下,思明问道:“是谁指使你们反叛?”骆悦大声回答说:“奉怀王命。”思明叹息地说:“怀王!怀王!为子竟敢弑父!为臣竟敢弑君!”骆悦说:“安氏子岂非足下所杀,岂无报应?”说罢竟将史思明缢杀而死。 . j0 H% v4 h) S( D# _( ^7 n& |
  骆悦等随即奉迎史朝义即日称帝。两年后,代宗即位,遣兵前往征讨,史朝义战败,自缢而死,范阳留守李怀仙,取下朝义首级,传送长安。
" c1 L6 S" m! a8 M8 v. h  总计禄山父子僭越帝位,只有三年而灭,史氏父子僭称帝号,仅仅四年而亡。 “按”安禄山蒙受玄宗特殊之恩遇,名虽君臣,实同父子,却不知感恩报德,反而叛逆造反,一身罪业,结果转眼之间,便落得悲惨下场。至于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等人,其结局亦复如是。呜呼!古来乱臣贼子,负义忘恩,惨烈之报,千古不爽。
0 ^2 ?* h# y7 b6 i/ N# |  I: C
4 |9 x5 k' F6 i% Q2 g& V$ F3 |6 B  @1 Z* B险诈之报 . ]4 O# m. h' w+ N

8 U1 u9 F" E4 L  m' F  苏逢吉。拜中书侍郎。汉高祖。以晋相李崧第赐吉。而崧别有田宅在西京。逢吉遂皆取之。崧子弟数出怨言。逢吉乃诱人告崧下狱。崧诬服与家僮二十人谋为乱。逢吉改二十人为五十人。遂族崧家。逢吉夜宿金祥殿东阁。谓王处讷曰。昨夜未瞑。已见李崧在侧。周太祖。兵至北郊。逢吉自杀。周太祖枭其首。适当李崧被刑之所。(苏逢吉传)   f& ]' h  B5 i1 N
  苏逢吉五代时“汉”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官居中书侍郎,升任宰相职位,深得汉高祖刘知远的宠信,朝中大事,都经其手。逢吉向来并无学问,倚仗权势,受贿卖官,贪得无厌。 4 z" S: `' E* F/ W& K2 u- l) ]
  当五代“晋﹂灭亡后,汉高祖进入汴京,晋宰相李崧北去尚未归来,汉高祖便以李崧宅第赐给苏逢吉,逢吉既得宅第,凡宅中所藏财物,都占为己有,李崧另有田宅在西京,产业在洛阳,逢吉也全数占有。
' I" t" q0 j: n7 W% U7 l  李崧返回京都后,虽然汉高祖任他为太子太傅,但是仍然不得还给家产,李崧自知情势孤立危弱,不敢埋怨,便提出宅第券契献给逢吉,逢吉认为宅第是汉高祖特别赐与,李崧何必呈献宅券,从此便与李崧有了嫌隙。 + Y' }" y% Z5 ]% K% `
  李崧弟弟李屿,好饮酒,无见识,曾经与逢吉子弟往来,屡次酒后,便口出怨言,说逢吉夺去他的宅第,逢吉闻知,衔恨更深,时刻侦察时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倾陷报怨。 : ~: C/ x4 w7 U& E0 o% H+ f
  正巧李屿仆人葛延遇,犯有过错,遭受李屿杖打责罚,积成怨恨,逢吉便指使家仆引诱葛延遇,构陷诬告李屿谋反叛变。逢吉得到延遇诉状,便召李崧前来,谈到葛延遇告状事,立刻命令送李崧入狱。李崧才知道逢吉险诈狡猾。 - }0 a+ \) {. H
  当李屿被捕,在公堂上对簿辩论时,李崧对李屿说道:“当道权豪,存心要灭我家族,任你舌吐莲花,也没有用处,不必再争辩了。”于是李屿诬服与兄弟僮仆二十人同谋作乱。逢吉得到供词,又改“二十”人为“五十”人,便下令诛杀李崧及李屿亲属,无论长、幼全都斩于东市。京都人士,都为李崧呼冤。 - i$ W2 L# g8 o( z6 ]9 [: g* |
  李崧被杀后,有一天夜晚,苏逢吉住宿在金祥殿东阁,次日早上对朝臣王处讷说:“昨夜未能入眠,见李崧在我身边,全身血污,形状非常恐怖,吓得我心胆几乎破碎。” " `. n' E+ L: I
  事后不久,周太祖郭威举兵攻入北郊地方,逢吉见李崧在前挡路,无处逃脱,便自杀而死。周太祖将逢吉首级砍下,正当在李崧被行刑的处所。
8 W' m5 ?) i  F6 p. x0 W) n# q4 D  “按”语云:“可以得罪十个君子,不可得罪一个小人。”君子度量宽宏,不会计较。小人心量狭窄,不能容物,一旦得罪,便衔恨在心,伺机报复。观李屿由于酒后怨言而结怨逢吉,逢吉竟因此破人之家,灭人之族,呜呼!小人心狠手辣,竟至于此。然而不到三年就惨遭报应,噫!天道好还!可怖!可畏!
% _; Y& y9 {& B; B8 b
9 _0 ?9 l, Y; X造福子孙 2 p( o( W; x' C4 ]* j
) w2 A+ D# c3 K" `8 \+ I% S# K8 f
  博陵诸崔。历台阁藩镇者数十人。天下推仕族之冠。始其曾王母长孙夫人。春秋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拜堂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康宁。一日病。召长幼言。无以报妇。愿后世子孙皆若汝孝。世谓崔氏昌大。有所本云。(崔珙传) 
& b- D' n: ]5 ^1 x4 Z  崔唐氏唐朝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人,是唐文宗时,刑部尚书宰相崔珙的祖母。 8 h+ c5 q8 p0 B& o0 y
  追溯当初,崔珙的曾祖母王氏长孙夫人,年纪很高,身体老迈,牙齿脱落掉光,饮食不便,所幸媳妇崔唐氏(崔珙的祖母),事奉婆婆,非常孝敬,体念婆婆没有牙齿,不能吃饭,唯恐长此下去,体力不继,于是想尽了办法,每天早晨,天刚亮时,她就起床,梳洗整洁,便到婆婆堂下,叩拜问安,然后升堂,以自己的乳来奉养婆婆,以补充其营养。这样经过了多年,王母长孙夫人,虽然没有牙齿,多年不吃饭粒,但是身体仍然保持康健安宁,全赖孝媳,悉心照顾,供养乳汁,得以维持。
0 V; z+ z  j( p) f  到了后来,有一天,王母长孙夫人生病,将要过世时,老人家召集长幼大小所有子孙,来到床前说道:“这么多年来,我能够延续生命,全靠我这个贤孝的媳妇,这份恩情,今生今世,我无以报答,但愿我后世子孙,都能像我媳妇这样贤孝,我就感到万分的欣慰了。” 9 q$ c, n4 t6 i
  其后崔氏子孙,世代昌盛,崔珙之父崔颋,官任同州刺史,生崔珙、崔管等八个儿子,个个都有才名,闻称当世,博陵地方,崔氏家族,官至尚书及节度大使等朝廷重臣者,多达数十人。当时天下都推崇博陵崔氏家族,做官人数之多,高居天下第一位,实在有其来源啊! % n. T/ D' V! z3 h. c
  “按”古德云:“百善孝为先”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观崔唐氏诚孝感人的善行,福荫子孙,昌盛贵显,足以证实矣。2 }* v1 V; U7 i! }2 f3 t4 e; i

$ ?" p+ S  I: e+ G积善余庆─王佑
$ r  ]4 G$ R0 m0 `1 J1 \0 _ 9 J1 e2 j& Z$ P5 t6 |* |9 Q
  王祐。为观察使。尝劝杜重威使反汉。拒卢多逊害赵普之谋。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动静。谓曰。得彦卿不法状。与卿王溥官职。时溥相也。祐至魏。得彦卿家僮二人。挟势恣横。量为决配而已。还奏彦卿无他。臣敢以百口保之。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戮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帝怒其语直。贬祐华州司马。祐赴贬。亲友送于都门。谓祐曰。意公作王溥官职矣。祐笑曰。我不作。二儿必作。谓旦也。手植三槐于庭曰。我后必有为三公者。此所以志也。已而果然。(王祐传。并通鉴宋太祖纪。) 
5 ]3 g! H$ e7 G& ~3 H( l  王祐宋朝莘(今河南省陈留县东北)人,字景淑,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亲,学问文章显扬于五代汉、周之际。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县,后来官至尚书兵部侍郎,为朝中名臣,平生作为,很有阴德,博得当世人的称赞。
' C1 [& f6 b: C0 A6 l  五代时曾经规劝杜重威不要反叛汉,宋朝时又曾抗拒权臣卢多逊对宰相赵普的谋害。当节度使符彦卿镇守大名时,有人弹劾符彦卿罪状,宋太祖对彦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职务,以便察看彦卿动静。临行前太祖对王祐说:“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彦卿不法罪状,朕当与卿王溥职位。”(当时王溥担任宰相)王祐到达魏地,察得符彦卿两个家僮,在当地仗恃势力,任意非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将两人处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牵连。回朝上奏说:“符彦卿并无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担保。”接着谏正说:“五代国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杀戮无辜,因此国运不能长久,祈愿陛下引以为戒,国家幸甚!”太祖听罢,非常愤怒,认为王祐说话太耿直太过分,于是贬王祐为华州司马。 - _7 C# s. |+ W& z* `; X
  王祐要赴贬所就任时,亲友到都门来送行,对王祐说:“本来料想公必定会作宰相呢?……”王祐笑着说:“虽然我不作,但我的儿子必然会作。”王祐话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经在庭院中种植三棵槐树,三槐树荫满庭,王祐对人说:“我的儿孙,必定有人作到贵为三公者,这三棵槐树就是标示。”后来其子王旦,果然贵为宋朝名宰相,正应了王祐所说的话。天下称为三槐王氏。
5 \# F( n( n& u. _! o  “按”王祐平生多阴德,且当他面对利与义关头,毅然知所抉择,虽然遭到贬官,内心却坦坦荡荡,自知一生行事作为,对得起天地良心,俯仰无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信儿孙必有好报。其后果然应验。足证天之报施善人丝毫不爽!
. S8 g+ C3 C7 H- b& G- y- {" N( i; _5 I
德量恢宏─王旦
2 ^* j6 C6 A2 R7 h  O9 L / Y+ {: w! @" C5 a8 G0 b8 A, X0 e
  王旦。幼沉默好学。父祐曰。此儿当至公相。初知平江县。其廨传有物怪。居多不宁。旦将至。前一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及为相。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曰。卿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阙失必多。准无所隐。益见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准罢枢密。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准深憾之。已而除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荐。准愧叹。以为不可及。薛奎为江淮运使。辞旦。旦无他言。但云。东南民力竭矣。奎退曰。真宰相之言也。张士逊为江西运使。辞旦求教。旦曰。朝廷榷利至矣。士逊思旦之言。未尝求利。卒赠太师。魏国公。谥文正。家人未尝见其怒。试以少埃墨投羹中。旦惟啖饭。问。何不啜羹。曰。偶不喜肉。后又墨其饭。则曰。今日不喜饭。可别具粥。不置田宅。曰。子孙当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遗令削发披缁以殓。(王旦传) 
$ v7 L/ A/ F" t1 ?/ L: \; m  王旦宋朝人,字子明,自幼沉静好学,其父王祐曾说:“此子将来必定官至三公宰相。”宋太宗时中举进士,起初任平江知县,当时县府内传说常闹怪物,不得安宁,王旦将到任前一夜,看守官听到群鬼在大声呼叫说:“宰相公要来了,我们应该避开离去了。”于是怪物从此绝迹。 ! z3 |* R3 K0 o9 E
  宋真宗时王旦累升知枢密院,又任宰相,进封太保。受朝廷重用,居相位最久,凡事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不与计较,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常为国家荐引贤才,却不让其人知道。
& Y) Y6 b& A# g) T$ V. w  当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笑着对王旦说:“卿虽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准却专说卿的短处呢!”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臣所以一再保荐…:.。”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但是王旦并不介意,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中书,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见王旦说:“同年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王旦不答。 3 ^2 a' k( m: p9 n3 H+ f+ d
  当寇准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为相,王旦惊异地回答说:“国家将相重任,怎可用求来的呢?”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上果然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准入朝拜谢说:“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那有今日?”皇上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寇准非常惭愧感叹,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后来寇准终于不负王旦,成为宋朝贤相。
+ G, @0 u" m) k2 W5 _( D6 L, t, O( e  当时有位卢某,深夜送黄金百两来求王旦提拔为江淮盐运使,王旦正色推辞说:“你的才能,不可担当这个职务,我那敢私受贿赂而废弃公道呢?”卢某惭愧而退,便整天焚香咒诅王旦快死,有一天晚上,卢某梦见神明呵叱他说:“王公尽心于国家,你竟然心存恶念,要他快死,上天将要惩罚你了。”卢某惊醒,汗流全身,经过几天就去世了。
: l5 ]0 F+ N; O0 I  薛奎初任江淮运使,将赴任前,来向王旦辞行,王旦不谈其他,只说:“东南地方,民生非常困苦啊…”奎退出后说:“听宰相的话,可见他时刻都在关怀百姓啊!” 6 i4 @* a. d1 K
  王旦居家,未曾发过脾气,家人要试验他,在他食用的肉羹内,投入尘灰,王旦只吃饭而已,家人问他何以不吃肉羹,旦说:“偶尔不想吃肉。”其后连饭也将它弄脏,王旦也不责问只说:“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另外弄些稀饭来。”家中不购置田宅,说:“子孙应当自立,何必田宅,田宅会让子孙因争财而作出不义之事呢!”临终时召集子弟到跟前咐嘱说:“我们家世清白,不要遗忘往日槐庭阴德,今后大家应当守持勤俭朴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王家的门楣。我死后,可为我削发,披穿缁衣,依照僧道例殓葬即可。”说完便瞑目而逝。真宗临丧哀恸。追赠为尚书令魏国公,赐谥号文正。
+ C2 X  r! H0 Q5 K  按;王公当国,公忠体国,正直无私,举荐贤能,不使其人自知,容人所不能容之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至于居家,尘灰污其羹饭,也不动嗔心,当其临终犹不忘教诲子弟俭素持家,勤修阴德。观此数事,非圣贤胸怀,何能如此。宜其一生恩宠无比,人民钦敬,鬼神护持,生荣死哀。所谓世间大福德之人,必有过人之德量,由此可以证实。  X# b9 r# X; K/ w! ?
$ I! l4 Y4 S! E8 q7 E1 V0 O
诚实不欺 ) V! a8 B0 [/ c/ Q
% N5 q8 x( C% H; j1 W9 E
  鲁宗道。拜参知政事。贵戚用事者。皆惮之。目为鱼头参政。为人刚直。遇事敢言。不为小谨。为谕德时。尝就饮酒肆中。真宗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肆来。使者谓。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言。以实言之。曰。公当得罪。曰。欺君罪更大也。入谢曰。有故人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用。常以语太后。太后临朝。遂大用之。(鲁宗道传) . Y7 t/ T. Y+ S! `4 Z  w
  鲁宗道宋朝谯(今安徽省亳县)人,字贯之,号退思岩,为人刚正直爽。真宗天禧年间进士,官右正言(掌谏议)。仁宗时累升为参知政事。 0 N/ _/ P6 R& [
  当鲁宗道为太子谕德(东宫官属)时,有一次在酒店中饮酒,可巧真宗有事要召他进见。传达命令的使者到鲁宗道家,等候很久,宗道才从酒市回来。使者很不安地对宗道说:“皇上如果责怪公迟延这么久才到,公将如何回答?”宗道说:“照实回答。”使者说:“如果照实回答,公必定会受皇上怪罪呢!”宗道回答说:“欺君之罪,罪过更大。”于是进宫谢罪说:“臣有老友来访,臣家贫,没有杯盘,陪老友同往酒店宴饮,因而延误,请陛下治臣之罪…。”真宗闻言不但不加责怪,反而更加赏识他那种忠实不欺的个性,认为将来可以大用,并常将自己的看法告诉太后。到了仁宗即位后,太后因仁宗年幼,临朝听政,宗道终于受到大用,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职位)。 ! Q, q0 U% h) M4 D; C, W! A+ K
  宗道担任参知政事,刚正无私,不畏权贵,遇事敢言。枢密使曹利用,仗恃旧日功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势骄横,鲁宗道对其作为绝不挠屈,每当会朝时,常据理与其争论。于是当权贵戚都为之畏惧,不敢嚣张,朝廷内外,都称他为鱼头参政,以忠鲠名臣,留传于世。 & u. d. z+ ]1 k9 s9 A, q6 [
  “按”诚实是立身处世之根本,为古今正人君子所持守,亦为古来圣贤明哲所重视。观察一个人说话是否诚实,便可窥知其品格。   u/ L  F, h% z
  诚实的反面是奸巧虚伪,说话口是心非,一味曲意逢迎,以图得到好处。其实此等人,只能蒙蔽昏庸之辈,不能逃过明人的眼力。 ' K4 A- ]- T7 B& B7 c; k
  试观鲁宗道虽然明知在酒店饮酒,以致延误,必会受到谴责,但是仍然坦白禀奏,毫不隐瞒,真宗具知人之明,由此日渐赏识,加以重用。宗道不负知遇之恩,终成磊落名臣,以鱼头参政,传为美谈。足见诚实君子受人信托,受人敬重如此。
3 W+ R8 ?1 _# V* h9 o# w3 p0 J3 f9 \+ q; V8 G
骄忽致败 2 U: L- f3 K8 G
& f, ]* q. N3 b7 f
  唐师至成都。蜀主衍。面缚舆榇出降。庄宗召衍入洛。诏曰。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以险。三辰在上。一言不欺。衍捧诏。忻然就道。至秦川驿。庄宗用伶人计。诛其族。衍母徐氏。临刑呼曰。吾儿以一国迎降。反以为戮。信义俱弃。吾知其祸不旋踵矣。未一月。庄宗为伶人所弑。(前蜀世家) + K  j- H6 ^: J
  唐庄宗是五代时,后唐君主── 李存勖,年轻时勇敢善战,胆力过人。其父李克用临终时,以三支箭赐给庄宗,叮咛咐嘱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亲手所立的,契丹和我约为兄弟,但都背叛我而归附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这三支箭,但愿你消灭梁,扫除燕,驱逐契丹,完成我的遗志。”庄宗涕泣受命,将箭藏在宗庙里。
; |8 [2 T( U: M' I0 z  其后每逢出兵,便到宗庙去祷告,请出三支箭,盛在锦囊里,命人背着在前先行。后来果然退却契丹,消灭燕及梁,凯旋而归。入太庙归还先王三箭,敬告成功,家仇洗雪,国运中兴。 3 R+ X. q/ k5 c5 {
  可是庄宗一旦成功,却渐渐显露骄傲放纵,荒于政事,宠幸夫人刘氏,听任其嗜好看戏,常召伶人(演戏者)入宫,以乱国政,酿成灾祸。 * H( z) b4 P: `
  后来唐军进攻蜀国成都,这时蜀国君主王衍,身穿白衣,头缚丧麻,手持国宝,车中置放棺材率领臣子,出面投降。唐庄宗赦免蜀国君臣之罪,召王衍入都城洛阳,并赐与诏书说:“定当割裂土地分封,决定不乘人危难加以轻慢,日月星三辰在上,朕所说的话,绝对一句不欺。”王衍接到诏书,转忧为喜,告知其母及妻妾,便携眷上路,前往唐都洛阳。来到秦州驿站时,不料唐主却听信伶人计策,下令收捕王衍全族,尽行处斩。
/ Q; o+ `0 g+ L- x  王衍母亲临刑时击胸愤慨说:“我儿以一国迎降,反而遭到诛杀,为人国君,出尔反尔,信义全然不顾,由此可以料知唐主必将遭受灾祸了。” ) ?( \) N9 G; L& w: c; K
  其后不到一个月,庄宗竟遭伶人所弑,身死国灭。
1 B3 Q# K: d" H5 _; l0 Z  “按”唐庄宗本来英武过人,早年承父遗志,身负重任,事事敬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此智勇双全,一举成功。 5 c7 C( F! U, o4 d3 @
  可是功成名就之后,却渐骄傲轻忽,宠幸夫人,惑于伶人,忠奸邪正,不能分辨,被陷于失信弃义而不自知,终致引发杀身亡国的悲惨下场。
/ q) M! J( q% w6 E( a: @  呜呼!古人云:“创业惟艰,守成更难”,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敬慎,败于骄忽。观唐庄宗一生成败,就是最明显的借镜。世人承担家业,秉持政事亦莫不如此,佛门弟子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更何尝不如此哉!
  P* t' D- Y  {# y
$ s3 ~) G7 m" J/ |7 N& k7 _佛门风范
+ @& ]6 w- R& f5 ]4 U . n$ o2 i4 h1 u+ D" G
  吕蒙正。参知政事。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同列不能平。蒙正止之曰。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不若弗知之为愈也。时人服其量。故事。宰相之子。即授员外郎。蒙正奏曰。天下才能。老于岩穴者。多矣。臣男始离襁褓。膺此宠命。恐罹阴谴。止授九品官。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封蔡国公。卒谥文穆。(吕蒙正传) 8 w% c8 N. K9 G# q1 [) f' z
  吕蒙正宋朝河南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自宋太宗淳化到真宗咸平年间,曾三次入朝为相。为政崇尚宽简,遇事敢言,善知人,有重望,时人尊称为贤相,其后授太子太师封许国公,去逝后谥号“文穆”。
7 t4 m4 w' C; s% ]0 T  当吕蒙正入朝任参知政事(次于宰相职位)时,有朝士指着蒙正,以轻视的口气议论说:“这个人也能担任参政官么?”蒙正假装不闻,从容走过,同列为他不平,要追究诘问朝士的姓名,蒙正摇手阻止说:“不必追究诘问,如果一知其姓名,便终身不能忘,还是不知的好。”当时同列都赞叹敬服蒙正的雅量。   j0 N- w- H2 X# s% |
  后来蒙正,升任宰相,依朝廷规定,凡是宰相之子,都授予员外郎官职,蒙正上奏恳辞说:“天下才能之士隐居山岩者很多,臣子只是刚离襁褓的孩童,如果承受这份宠命,恐会暗中遭到祸谴……。”于是只承受九品官阶。
: u% P4 Y, u3 I4 Q& u9 N0 A. n  蒙正在朝尽忠为国,正道自持,有僚属珍藏一面古镜要献给蒙正,夸说此镜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说:“我的面孔,不过碟子大,何用照二百里呢?”固辞不肯接受。平居很留心人才之发掘及储备,常设一夹袋,无论大小官吏,进谒时,必详问其经历及才学,记录下来,藏于袋中,到了朝廷用人,便随时从袋中查阅,按才奏荐,所选荐之人才,都能称职,为国效命。 ' X4 k2 v1 k. Y9 {5 C- h8 M3 l
  蒙正未出身前,境遇落魄,寄居在僧寺,受恩于寺,及其贵显,所得恩俸赏赐,都包封不用,送与寺僧,以报恩德,帝得知,问他缘故,蒙正告以私恩未报,帝受感动,特赐寺僧紫袍,以资表扬。
# v; k; Q3 }! Q9 C& f/ E) U  蒙正信奉佛法,每天早晨拜佛,必祝愿说:“不信佛者,不生我家,愿我子孙,代代护持三宝。”后来侄子夷简,位登宰相,封申国公,礼敬广慧禅师为师,夷简子吕公箸,官尚书右丞也封申国公,叩礼天衣禅师为师,吕好问官居左丞,礼拜圆照禅师为师,好问子用中拜佛照禅师为师!世代奉佛,高官贵显,果然符合蒙正祝愿,感应不可思议。   A0 T9 K, N, s6 m/ H  w2 R& y8 q
  “按”吕公对人犯而不校,知恩报德。处己防动嗔心,惕厉因果。居官廉洁自持,为国惜才。乃至祝愿子孙世代护持三宝。其居心行谊足为佛门在家弟子处世为人之典范。 & q- q) v% k" R/ g6 b
  至于其后果然善愿得偿,足征“心真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愿必成”。. o: H" |$ M; t5 I2 G6 ~

- I8 E! O# a0 b) q2 D! I福慧中人 7 e- }3 p# v- s, E2 e/ W

- H- S6 ^) ?% i# q& y5 R  文彦博。逮事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平居接物。谦下尊德。乐善如恐不及。以太师致仕。封潞国公。卒年九十二。(纪事本末) & ^8 ?( b/ c2 `
  文彦博宋朝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县)人,字宽夫,仁宗时进士,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封潞国公。 " e# Q% w* B8 ^' K$ }0 X
  文彦博一生历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有五十年,名闻四夷,当时世人都尊称他为贤相。平居待人接物,谦和卑逊,敬重德行,爱好行善,唯恐不及。
! ~  U0 h& ~  @- X( h, C' u  当文彦博留守洛阳时,与富弼、司马光等集士大夫老而贤者十二人,于富弼府第,置酒赋诗,筑堂绘像,宾主相乐,号为洛阳耆英会,时人称叹为盛事。 ( p# K' c; ]8 h+ L2 x1 w% X2 N: _
  彦博信奉佛法,皈依佛门,晚年退休,向道更加勇猛,精修净土,专念阿弥陀佛,期生净土,早晚行坐,不曾懈怠,常发愿云:“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每见一切人,便劝以念佛,与净严法师于京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誓愿广结十万人缘,同生净土,一时士大夫,受感化念佛者甚多。如如居士有颂赞说: . Y' T+ [1 Y* H) n: \
  “知公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4 @/ G: T# l' D5 s3 s$ U2 z
  到了九十二岁临命终时,安然念佛而化。
. F. o% ^* E4 b3 T  哲宗赐谥号“忠烈”。
' V) Q5 Z# V) T3 C8 ?" H  ※试观文公一生攸好德、福寿、康宁、富贵,考终命五福齐全,而又能精修净业,广度群伦,临终安然念佛往生。可谓千古稀有难得之大福德大智慧人也。% X3 K' p0 l" l

7 k3 K0 g- N# V# f! P余庆余殃
7 |) h2 B( {1 l) E! W5 A& F) P 4 C9 O' b6 Z$ F* K
  李崇矩。信奉释氏,饭僧至七十万。造像建寺尤多。尝劝太祖释叛党妻子万余人。有郑伸者。客崇矩门下十年。上书告矩阴事。太祖释不问。未几。崇矩为大将军。子继昌。累官左神武大将军。郑伸早死。母诣继昌乞丐。家人诟逐。继昌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李崇矩及继昌传) 
3 O/ r/ ~& U. U) I1 e  李崇矩宋朝上党(地当江苏省宿迁县境)人,字守则,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官任琼、崖、儋、万这四州的都巡检使,当时众多贼寇到处扰动,崇矩一一到其洞穴,招抚安慰,贼众都感化归附。后来任金吾街仗兼六军伺事。去世后谥号元靖。 - U' m9 ]3 v  \% d, t  H* c( w) E
  李崇矩信奉佛教,心地仁厚,时常斋供僧人饭食,多达七十万,平生修造佛像,兴建寺庙更多。宋朝初年,朝廷拘捕乱党妻子一万多人,崇矩劝请太祖,特予开释,免除罪刑,一万多人的性命,因而获救。 8 ]2 \' k9 Z2 x" j  e( O- v: u& e
  李崇矩有一食客郑伸,寄食在门下,已有十年,不料此人心性阴险,竟然上书奏告崇矩坏话,说他秘密行事,幸而宋太祖明察,不予采信,不加追究,事情得以平息。 / ?. a( k& ~0 U" \2 c! C
  事后不久,崇矩升任大将军,其子继昌,贤德孝顺,有乃父风范,官任如京副使。真宗时,累官左神武大将军,个性谨慎仁厚,办理政治,崇尚宽仁简约,所到地处,都深受百姓感恩怀念。 ) u7 C' j1 w% |9 Y& v  D
  至于那食客郑伸,却短命早死,遗下老母,孤苦无依,流落街头,到处行乞。有一天来到继昌家求乞,家人知道她是那忘恩负义的食客—郑伸的母亲,非常气愤,便诟骂驱逐她,继昌阻止家人,非常怜悯她的遭遇,便送白金百两,救济她,使她得以维持生活安定,以度余年。时人都感动称叹继昌宽厚仁慈的德量。 / P, N4 ]$ E7 O
  ※综观李崇矩,斋僧、造像、建寺、德化贼寇,又救人万命,累积阴德,泽及子孙,其子贤善,风范如父,对待仇家,不但不念旧恶,反而以德报怨,居官又能勤政爱民,难怪一生荣显,百姓敬仰怀念。
  m9 K: }6 _! W+ P  q6 P& `  至于郑伸,寄食门下,十年之恩,竟然密告恩人,存心陷害,他的恶心不但不能得逞,反而自己短命而死,祸及老母,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正是明显对比的例证。& z6 a) z$ M8 X0 d7 E( n

; K' `1 c+ z, ]$ s' V五福骈臻 9 j, i  ]9 J0 X# p& D
3 a( ^8 A9 Q) R
  窦禹钧。累官右谏议大夫。致仕。子五。仪。俨。侃。偁。僖。相继登进士第。冯道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当时号为窦氏五龙。史官论曰。其门族宦业之盛。或以为阴德之报。亦义方之效也。(窦仪传) 
" ?: i" y7 e  U8 Y  窦禹钧五代后周,渔阳(今河北省密云县西南)人,以词学出名当世,累官太常少卿,右谏议大夫。为人笃实纯厚,慷慨乐于助人,治家的法则,为一时楷模。 . x' g: H- n8 n1 @
  禹钧幼年丧父,事奉其母,非常孝顺。三十岁时,还没有儿子。有一天梦见已死的祖父告诉他说:“你命中无子,而且寿命短促,应当及早力行善事……。”禹钧恭敬地承受教诲,从此发愿行善。 0 C  w4 A0 W8 C, A; H; B
  曾经有一家仆,盗用他的钱二百仟,唯恐被查觉,便写一张券契“永卖此女,以偿还所欠的钱。”挂在他小女儿手臂上,从此远走高飞,离开了窦家。禹钧怜悯这个小女孩,便烧掉券契,将她抚养长大成人,又为她选择好对象婚配。凡宗族亲戚有丧事,家贫不能办的,都资助他丧葬,凡见人有遗孤穷困无力嫁娶的,一一帮他婚嫁,许多贫困的朋友以及四方贤士,多仰赖他得以维持生活。禹钧每年计算收入,除留作夏冬伏腊两次祭祀以外,其余都用作济人之急难。又建造书院数十间,聚集书籍数千卷,聘请名儒为师,凡家贫而有志求学的士人,一概义务收留,供给膳宿,让他安心就读,由此栽培学子,因而出身而名登贵显成为国家人才者甚多。 3 {8 F5 ]7 T" X$ i( ^9 C6 W
  后来禹钧又梦其祖父告诉他说:“上天因你有阴德,增延你的福寿三纪(三十六年),赐你五个儿子各个贵显荣耀,将来你善终之后,当生天为洞天真人仙位。”由是禹钧更积阴德,他的五个儿子相继登进士第,长子仪官居尚书,次子俨翰林学士,三子偁参知政事,四子侃官起居郎,五子僖任左补阙,八个孙子也都显贵。禹钧享年八十二岁,临命终时,自己沐浴辞别亲友,谈笑自如安详而终。
% K0 ]$ F* o7 ]7 j( n  范文正公记录其事迹,以训勉子孙效法。冯道赠禹钧诗其中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称叹他,当时号称燕山窦氏五龙。史官评论云:“窦氏门族,为官的兴盛可谓累积阴德的善报,也是家教有方的绩效”千秋传为美谈。
- W1 B# ]# g, ~/ v1 @+ n1 P% T- j. b% B  ※先德云:“凡夫认命,智者造命。”试观禹钧,由于梦见先祖指点,就能感悟,从此终身乐善济人,广修阴德,居心行事,如此仁厚,终能召感五福,降临家门。足见但能改变心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13:31 , Processed in 0.08025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