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大方广圆觉经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久远劫以来迷惑颠倒,比喻这个意思。一灯就灭除,千年暗室,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马上就破掉了,这就是说明破无明的容易。不是说这个黑暗有一千年了,还要一千年的时间才能把黑暗去除掉,不是。所以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害怕,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无明,一念觉就破了,一念觉就像点了一盏灯。这对我们来讲是增加了很大的信心,无始劫这个无明我们不怕,无始劫以来的业障我们可以去除,一念觉就可以离开了,就怕你一念不觉。所以他这里讲:1 i( O2 K+ f1 ?& C7 J7 q+ L, H
5 _0 x8 O/ W1 x% _# o
  讲义【若明此义,诸疑自释。】+ O, j" |) P4 P( Q. U) \/ C

: R& ?( H9 N; X0 Z$ s# d  如果把这个道理真正想通了,你这个疑问自然就消失了。
8 J  U5 f& X! q1 I/ T! u$ _) o
' K( ?3 e3 S- v% C5 l  讲义【佛为示穷尽深疑,故说此经。】
5 W3 X/ l* V1 ^; E2 u  k- i( g" K. M. Z$ }- Z- j, l, B
  这一章经,第四章是破疑问,是给我们断疑生信。/ h: S, l0 U; g

" o7 b. @, l# w) v  q$ d  第五章是清净慧,底下这一章,清净慧、弥勒菩萨两章都是这个因缘:
% B4 Z0 |. Y+ n, T& G: b' V4 B) i% g! e/ |
  讲义【为示离障顺觉故。一切众生,依事理二障,而现浅深,遂有五性差别。故告弥勒: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若能离障,随顺圆觉,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S6 |  U( E/ D$ |8 F' F

1 S; v4 ^" {4 i) j: Y0 s* m: M) x  这样说起来五种根性并不是一定的,聪明人也有胡涂的时候,胡涂人也有聪明的时候,不定的,所谓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定的,这里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事障』就叫烦恼障,『理障』就是所知障。『五性差别』是对于理事二障迷得有浅有深,迷得浅的我们叫菩萨种性。事障迷得浅,理障迷得重,多半是小乘,因为小乘虽然证了阿罗汉果了,有很多道理他不懂,他事障迷得轻,他断烦恼容易,他得定了,但是他开慧不容易。所以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反而不如阿难,阿难是初果,佛讲的这些大道理阿难都懂,所以阿难听了之后,对佛加以赞叹。富楼那听了之后没听懂,所以他起了疑惑,他是个罗汉,地位比阿难高得多。就是讲阿难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他一听就懂,但是断烦恼很难,断不掉。他理一听,听懂,他不是不懂。富楼那尊者跟阿难恰恰相反,他所知障重,所以佛跟他讲这些东西,他听不懂。他烦恼障轻,他能断烦恼,能得定,他能得九次第定,这个功夫比阿难高得多了,可是他智慧上没开悟。& K! d; u3 l3 d0 K2 N5 E2 I* C. f+ y
1 n! v' @( P9 d  W% b% ^
  在人间,我们同学当中你仔细去观察,有的人很聪明,什么东西一接触他就会了,可是他分别执着心很重,烦恼很重,很苦恼。有的人一天到晚没有什么苦恼,心情很愉快,你问他什么,他都不知道。这就是迷的事理二障浅深不相同,所以佛经把一切众生分成这五种根性,这是告诉你,你要会学,只要你『勤断二障』,能够离烦恼障,能够破所知障。可是要『随顺圆觉』,这句话很重要。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要觉而不迷。由此可知,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提醒我们「随顺圆觉」。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皈依无量觉,什么都要依觉,你能够这样修,不论根性大小都能成佛,这也是给我们一颗定心丸,我们常常以为我们自己根性太钝了,不行,读了这部经的时候你就行了。只要依照这个原则就能行,不依照这个原则,根再利的也不行,也不能成就。
9 E$ n! X' N! h" p' C$ B. E, F  ^; u1 W, \4 M/ d* N8 w
  讲义【清净慧章,亦是随顺觉性,觉与未觉,渐次差别,故云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5 {7 U1 u4 a: Y
. o9 p: T) G( G" k8 B- f4 k  I4 W  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多方便』,八万四千法门,所谓的无量法门。什么叫无量法门?无量法门究竟是哪些?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就是无量法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方法,抹桌子有抹桌子的方法,扫地有扫地的方法,招待客人有招待客人的方法,这就是无量法门,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们一听到法门,这是念佛、参禅、打坐,你就想到这个,这个就是什么?法执。不知道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行为统统是法、是门,门是门道,法是方法。这些法门如果随顺觉就都叫做佛法,这些法门如果随顺不觉就都叫做世间法。所以佛法法门有多少?跟世间法是一样的,因为什么?法门本来是一样,就是觉、迷,觉了叫佛法,迷了叫世间法,不增不减。穿衣吃饭都是法门,你不懂法门你不会吃饭、不会穿衣,哪一样不是佛法、不是法门?
) P6 `- M$ U9 [5 n3 f. t$ f7 o( p7 V& M7 [8 g1 _8 T
  这是告诉清净慧菩萨,也就是『离障顺觉』,这段经文里就有两位菩萨,同样是一个意义,但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一种是解释根性,无论什么根性,只要是随顺觉性都圆满。另外一种告诉你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只要随顺圆觉,这点非常重要。一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告诉你随顺圆觉,一个在五种根性当中,叫我们建立信心,不要有自卑感,不要「我的根性太劣了,就是不能成功」,那就真正障碍了。所以你要建立信心,根性利的也好,根性钝的也好,只要依照这个理论与方法去修,个个有成就。这是有两层意思,这两层意思都是讲的随顺觉性。第六:
% v/ t' `$ T" x4 c6 k: w7 x9 n( q  C" t4 H4 \+ {. e
  讲义【为示修必依观故。】
* Z- @* G5 d: R$ o0 l- O
5 D! ]# t. W0 d) H: I  这是很重要,就是观照,虽然前面讲,那是总说。但是一切如来必须要依圆照清净觉相。怕我们误会,成佛才要有清净觉相,那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概可以不必了,或者我们讲修阿罗汉,我就想成阿罗汉就好了,大概可以不必。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于求生净土,统统要有观照,就刚才跟诸位讲的观照、照住、照见,这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修学秘诀,也就是总纲领,行门里面的总纲领,不管你用哪个方法,你统统要观照。
% N4 Y& C- `+ A! u- z, g7 A6 s9 O: Z6 p/ e9 y6 Z" j" ~
  譬如吃饭,吃饭的时候我们讲求的色香味,讲求色香味,但绝不执着,如果执着色香味那是凡夫。虽然色香味不好,你吃的时候不执着,你破烦恼了,这叫观照。不是偶尔光念佛、参禅叫做观照,什么都是观照,穿衣吃饭都是观照。衣服,你能够选这个衣料配这个色彩,穿在身上很合适,又很华美,这是破所知障。可是绝不执着,这一件新衣服给弄脏了,好难过,这么好的衣服弄脏了,心里好不舒服。出家人的衣服是明朝衣服。旧衣服,破的衣服、烂的衣服,剪下一块贴在这个地方,这告诉你什么?把它当旧衣服,旧衣服坐在肮脏地方不心痛。新衣服坐在那里,感到非常难过,那就成了烦恼障。所以佛法的表法、用心都是教育,处处教育提起你的观照。看到这块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邋遢的地方也可以一下就坐下来。穿衣服,你还处处照顾衣服,是衣服穿你,你是不是伺候它了?学佛是这么学法的。6 [# A8 S  \+ ?5 F

" H  j$ D( e7 k  所以佛真正入了大乘佛法这个生活,真善美慧,活活泼泼,真正是自在,逍遥自在。如果学佛愈学愈苦恼,这佛法不能学,那还得了!所以这个佛法不死板,起心动念都是光明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
# U0 H5 M: \: N! Q  V/ l
% x2 Z/ K$ j! ^- ?) i  在行门里头,无量法门提起一个总纲领,比如念佛,一切的生活与这一句佛号决定相应,所以你要搞错了,念佛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穿衣服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就呆了。你要用阿弥陀佛,用在生活,阿弥陀佛无量觉,依觉不依迷就是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挂在嘴里头还是迷而不觉,那就是像念书一样,一天念到晚,考试不及格,白念了,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会用,死在这句佛号,他不晓得这一句佛号得运用在生活,真正运用在生活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障碍。第七个是:' J2 X6 s+ m* U; V9 M& }
* I& }" `/ ]. H( }5 U% g6 X) m
  讲义【为示轮观随修故。】
# l5 I4 d7 n- X" k! s0 l% M2 {; T. n( J9 ]  m: Y! E
  这就讲的是二十五种轮相。) z% ~0 }/ y% ?4 Q/ v
. G% w1 \2 Y( O' @( A
  讲义【圆觉清净,本无所修习,及能修习者。】
* ^# b2 b1 c4 i, b, F: D9 l: p
7 E5 A% ?1 w9 r- E' u  这个地方从觉性上讲,修与不修都说不上,因为本觉本有,你修什么?所以能修所修具不可得。你不觉,不觉这才修。% k7 G. k% z5 l/ f+ y

+ A8 [, u& x; u7 ]! s: U  讲义【依于未觉,幻力修习。】5 A/ l& d& }2 P9 i  Z
' t) s4 s: T$ l9 U; @
  修,二障不是真的,所以你这个修行也不是真的,所以叫『幻力修习』,「如幻三摩地」。# {4 j2 W0 N) p5 k3 q

- V# C. U$ X' y- |  在这个里面把它归纳为二十五种方法,『轮』是作用的意思,「轮」也有彼此交替的运用,轮流,有这个意思,轮流去用,交互去用,这里面有二十五种方法,这二十五种方法对治我们的习气,我们心散乱的时候用什么方法对治,我们在昏沈的时候又用什么方法,随时对治我们的习气,修正我们的毛病,提供我们二十五种方法。5 q' @2 n' M  c0 m! C* [
( c5 p2 w. K8 K# w
  这二十五种方法不外乎止、观、禅定,这就是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怎么会变成二十五种?就是把三种方法交互就变成二十五种。单止、单观、单禅,三种;止观双用,止禅双用,观禅双用,就变成六种,六种还有先后,先用止后用观,先用观后用禅,有先后次第,两种互用。有三种互用,先用止、再用观、再用禅,或者是先用禅、后用止、后用观,这样一交互变成二十五种。这就是说我们在这日常生活上用什么样方式,搞得我们身心自在,这个是很自在的,没一定,没有负担,好像就是家常备的这些药品一样,有什么毛病了就吃什么药,没有一定,今天吃这个药,明天吃那个药,那就糟糕了,这就坏了。没有一定的,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随时去调节,你要会调节了,那你修净土念佛也一样,一定要会调节,就是调身调心。告诉我们学佛修行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第八:1 [6 T) S& h$ |# l+ g3 H
" P2 m2 ?( w7 \6 Z% @
  讲义【为示穷尽四相故。一切众生,未除四相。】; O3 O6 s2 P# g' o# j# A0 v1 B

. g, F% Z1 L3 `' i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里头有迷识的四相,有迷智的四相。佛告诉净诸业障菩萨,四相不除,不能够得定,不能够开悟。这个四相有迷识,迷识是:
! s' A. ^; G# y4 Q& U" G/ A7 T" v7 q
- k+ b5 F" R5 ?& F! q, b& ?+ Y  讲义【依第六识,枝末无明所起。】
/ Q0 I2 N: s9 @2 s7 z' W8 ]3 h! e8 q3 W7 i
  就是我执。迷智起的是:  B; ~4 ^' N8 C/ {- o5 _3 B

5 ~- G/ p: ^2 p2 @# g9 ?  讲义【依第八识,根本无明所起。】' G+ g( M9 [' n3 m1 X4 f  o

, E+ J/ E. L- A  『依第八识』。在《金刚经》里面前面这一段,《金刚经》上半部讲我相,后半部讲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前面讲有四相就是迷识掉了,后面讲的四见就是迷智,所以《金刚经》后半部比前半部要深,后半部的境界比前面半部要高明。你看讲得大概是一样,甚至于里面很多经文都相同,但是它有一个字的差别,或者有一个字的颠倒,意思就不一样,这个里头浅深、次第相差很大。这是告诉我们四相一定要离,离不是没有,是有,心里不再执着,离什么相?离自己心里头分别、执着的我相,分别、执着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是说外面而来,外面相有,外面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都有,离你的分别和执着,离这个。离即同时,即是什么?事实在,离是心里头真离,所以才能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z! Z' ~- h; Z8 o3 E

) y; @9 x# s. K* s, H. t9 t  外面境界是有的,心里面清清净净的,理事无碍。心地真正清净,在外面一切享受正常的,事事无碍,没障碍。一切事不碍你清净心,事不碍理,理不碍事,这是理事无碍。理事无碍之后,受用上就相同,这个叫真正到无碍了,真正达到了离的标准。第九种因缘:) l! l; r# H/ \$ o' u% E4 \

7 u( Y. ]+ F$ W  讲义【为示四病应离故。】
5 Z) T  _" _  H7 q, [
6 B* H! n. Z2 m' [) U  『四病』就是:作、任、止、灭。
: P: H( h8 u9 M6 Q/ \& L+ ~; }2 q# d( O! }- L
  讲义【此四本来是药,执药又复成病矣。】
" F% R5 |2 w$ }- B1 h$ C1 a9 h7 @3 B" O$ f
  这四种原本是种方法,这方法你一吃,病就好了。比如持戒,持戒是什么?止,是禁止。我们举这一个例子,小乘戒是止持,你们在家受五戒,五戒是止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统统是止,禁止。受菩萨戒是作持,不做就犯戒了。菩萨戒里面,四十里之内有法师讲经,你不去听就犯戒了,你要做。因为菩萨戒的精神跟五戒小乘戒有这种关系在,菩萨就是要利益众生,你不做你怎么能利益众生?所以你不做就犯戒了。但是你要是执着,死在戒条底下那就糟了,就成了病。所以你要是真死在不杀生这一条,不杀生,有很多年轻男生服兵役的时候到前方拿着枪,如果敌人来打的时候,不能杀生,那不糟糕了吗?那就坏了。如果是这样学佛的话,这个国家一定被人灭亡,为什么?人家来攻打他不抵抗。  W+ S& V9 ~! G! F+ Y' }, X
; e$ h) B. l! f' P. A
  戒律你要真正懂得,什么情况之下怎么用法,这就是开、遮、持、犯,开是开缘。不杀生,你怎么能杀生?杀生都是犯戒。这完全在用心,瞋恨心去杀他,是杀生;慈悲心去杀他,这度众生。一念之间,事上是一样的,可是结果不一样。譬如打仗的时候,他来杀我,我们恨你,我到时候报复他,那是杀人,那是迷惑颠倒、造作罪业,你杀人将来受果报。我把你杀死了,你就不杀人了,你就不受这个苦报了,这是慈悲心杀他。一方面是保护我们自己善良的老百姓,一方面不要叫你再造罪业。救我们这边众生不遭这个劫难,救他不造这个罪业,将来不堕恶道,大慈大悲,这怎么会一样?不一样。所以大经里头说「善于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你用的是什么心。会用心的是增长定慧,不会用心就增长无明烦恼,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条条戒都是活泼的,没有一条戒律是死板板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懂,你不懂得就谈不上学。所以一谈戒律就害怕,其实戒律条条是活泼的,真正懂得太难了。9 f  n9 ?' I' o4 d1 ?
, R" k% s; K$ B0 d4 k
  这个地方是一个提示,从这个提示当中我们晓得运用佛法,你晓得如何持戒,如何学戒,如何修定,把戒定慧统统应用在我们生活上,使我们的生活能达到真正究竟的圆满、幸福,一点障碍也没有。你要是不晓得的时候,戒定慧把我们的生活搞得真是枯燥无味,叫外面的人看到学佛的人是这个样子,佛不能学,你看看学佛的人这个样子,真是搞得很可怜,这个人学佛学错了。这真正是要大智慧。
* X6 c7 h: u- ]& e& L) f7 M5 H6 I3 A9 M* w# j" H
  所以佛法在初学初入门的时候,小学生要守很多规矩,许多的约束,到中学就开放一点了,大学又开放一点了,到研究所几乎全部开放,什么约束都没有。所以那种约束不是一直约束你到底,可是你虽然到究竟开放了,还不违背规矩,绝不违背。精神上他一定是一贯的,但是在形式上不一样,形式上不一样不是相对的,还是适用,就是他持的那个方式不是在每个境界都相同,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所以戒的目的在清净心,你心地永远清净,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你永远保持,你心地清净,智能增长。如果你死在戒条底下,既不能得定又不能开慧,那就糟糕了。这是一定要明了。第十:
% h9 b2 p/ {! s
% q# O  ~, q% r% U" l3 W  讲义【为示真修实证故。】% S( a4 m& G0 w
5 {! s% f. p2 E2 `/ d  X$ Z1 ~
  此经文殊菩萨最初提出问题。1 @6 h* q$ @& Y0 B/ x

. X* d$ U5 V; w$ X, r  讲义【此经文殊创问:如来本起因地发心之后。如来答以圆照清净觉相,结以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b7 a* I" u8 y

1 u- h! ?+ D3 I# ]  这一句话意思说得非常明,也说得非常透彻,但是言语太简单,往往不是我们初学的人一听就能够悟入的。真正要明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虚妄而不真实的,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可是这个地方诸位绝对要记住,像「十法界依正庄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讲外面境界相的虚妄又是一个意思,那个意思是说外面境界相是剎那在变的,不是说不存在。它的重点在哪里?在讲你心里面感受的相是虚妄的,就是你心里头的烦恼,喜怒哀乐,这是虚妄的,这个是迷惑。要在一切感受里面得到清净,这是真实的,佛法修的就是这个。我们人要穿衣吃饭,佛也穿衣吃饭。我们人穿衣吃饭一定起烦恼,为什么?分别、执着、挑剔,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挑剔。佛穿衣吃饭的时候不挑剔,随缘,所以人家穿衣吃饭修清净心,我们穿衣吃饭是修喜怒哀乐,这个不一样。佛与众生有什么差别?没有差别,没有一样事情差别,人家就是在一切事物上历事炼心,炼的是清净心,炼的是智能心,不相同。我们在一切境界是迷惑颠倒,烦恼重重。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觉迷,觉了增长清净心、增长智能,迷了的时候就是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增长烦恼,一念觉迷就是生佛不相同的地方。, J8 a  M5 I4 N5 @; ~8 U
& [5 V/ Q" }# ^/ i
  所以一悟就『空华』了。你只要一念不生,不执着了,心到清净了,给诸位说,六道轮回没有了。换句话说,心里面还有念就有六道轮回,你就没有办法超越六道轮回。心里头几时没有妄念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是真实的吗?你心里头有起心动念,六道轮回就有;不起心不动念,六道轮回就没有。所以真正修行人修什么东西?什么叫真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什么?修不起心、不动念,修一切明了,什么事情我都能,双手万能,一切明达,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妄想,那就是佛,一天到晚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自在。对自己清楚,对外面境界清楚。+ g$ F! |: c# b
' i7 R8 q5 r# S& ~7 U% I3 Z
  讲义【十位菩萨,相继发问,不出信、解、修、证四字。】
$ m, I+ }9 x. m" P1 I0 s
$ _5 G  \$ C( L4 o/ J9 V  所以宗密大师判这部经也判作『信、解、行、证』。( x4 q/ ~/ ~5 i* [: Q3 ]' t
2 }1 p2 Z) g. v& ]* C4 n
  讲义【此上八种因缘,而于生信、开解、教修诸义,已经极力发挥,更无隐覆。惟是闻说良药,不能济病,见陈嘉馔,未克除饥,故于圆觉章中,示以真修,方得实证。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克期取证。】* Q6 e5 n  n9 r1 p( K' S

* U2 h* l; i/ a/ R  听了之后,明白之后,必须要真正去做。真正去做,这个地方跟净土法门一样,也是订上日期来取证。它这有三期,上期是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是八十天,这是《圆觉经》里面。净土宗是七天为一期,如果我们连着在一起可以打七个佛七,四十九天,是以这个来克期取证。因此一定要真修实证,要实证。真修实证都是在生活当中,把这些理论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地方『结三期』,大家在一起共修,或者个人进修,是什么?是对这些理论方法熟悉,就好像讲堂的作业。在讲堂里面无非是要把这些作业练习得很熟,练很熟之后做什么?学以致用,不是没用处。初学的时候结三期的用意是叫你熟悉理论、熟悉方法,用意在此地。老修结三期,无论是长期、短期,是考验,考验我们的心是不是真正清净,考验我们的智慧是不是真正的增长,大开圆解,触类旁通,圆融自在,考这个试,你考试。有两重意思在。
. \4 _# J. k3 n
$ a7 C) I! X# b  这个里面我们要注意的就是真修实证,这些方法一定要懂得活用,它不是呆板的,总纲领是圆觉,实际上讲,一句阿弥陀佛是真正的圆觉,无上的圆觉。你看圆觉的理,圆觉的方法,跟这一句阿弥陀佛完全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所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如何把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我们整个的生活相应,原理都相同,念了《圆觉经》,都相同,《圆觉经》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活用在生活上的讲解,你们想想对不对?所以怎么样把这一句阿弥陀佛念活了,念到日常生活当中变成实际的生活,实际生活是真正皈依无量觉,阿弥陀佛是我们实际生活,这一句佛号念活了,《圆觉经》就帮了个大忙。% v# V. K$ i" e6 U/ n" w

1 Z: a( j/ ]4 Y: ]  我们这次没把经文细细跟诸位来讲解,但是这一段纲领上跟诸位提示,诸位读《圆觉经》,看《圆觉经》的批注,听《圆觉经》的录音带,因缘不可思议。你听了我这一次跟你们讲的,讲了序,序从前从来没讲过,玄义里头只跟诸位讲过前面一段「教起因缘」,如果你听听我过去讲的录音带,你看看现在这一次讲的这个境界跟从前不一样,大大的不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遍有一遍的味道,遍遍味道都不一样,遍遍见解不一样,明年来再跟你讲的又不一样了。我们今年这一会到这里圆满。
& _! n* `0 Z- L0 T2 V6 K3 a" N, F* ^& M. }
  问:师父说我们如果是心存慈悲心去杀生的时候,不犯戒,如果我们看到昆虫、蟑螂,我们说我把你结束掉,你就不用受苦了,这算不算犯戒?
7 W1 x/ B; b* H; |8 l$ R6 b( I# F& ^! {  y& n& w6 o9 |
  答:你要是真正慈悲心,因为慈悲心有真有假、有偏有圆、有半有满,你到底是哪一种慈悲心?给牠授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可能不杀牠,能够把牠赶走最好,实在赶不走牠,不得已情形之下,给牠做三皈依,真正慈悲。劝牠不要传染疾病。% |- B# y0 q) S& w+ U2 r5 j

  @% I& H( E- v2 a/ z4 L' n  问:师父刚刚讲到前面第二个菩萨跟第三个菩萨问的,一位讲的顿悟,一位讲的渐修,渐修里面到最后那个地步了,那就是顿悟吗?& l8 p( T) E/ K0 |4 H+ s4 J9 \
  V1 X5 r8 p  u0 K
  答:决定是顿悟,渐修就是帮助顿悟。顿从哪里来的?从渐修来的。所以不可能没有渐修就顿悟,修行一定是渐修顿悟。证果的时候一定是顿悟,可是顿悟之前一定是渐修,有渐修的底子才有顿悟。
1 ]5 i1 X. H1 _# w; ^- T$ ]
7 F, c3 }; k! Q8 k8 j6 P2 e" g  这个地方讲了,讲你的心,心里头还有「我已经圆悟涅盘了」。圆悟涅盘,谁圆悟涅盘?「我」圆悟涅盘,我相就有了。我是人,人相有了;我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相有了;我这个是念念相续的,寿者相;换句话说,还是没悟。真正要悟入圆悟涅盘是什么境界?连圆悟涅盘的念头都没有。真正悟之后,本来无一物,你有个涅盘,你还有一物,所以清净心里头,无我无众生,无佛无众生,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圆悟涅盘。不得已说了这么多东西,这个里头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为了讲解、传授这个境界又不能不说。只要你不执着言语,没错,是真境界;一执着言语,又错了。不执着言语,言语即是无言语,境界就是如此,你一执着,境马上就变了,从佛境界立刻就变成凡夫境界。你不执着,说四相等于没说,心很清净,决定不染,这个很要紧,这也是学佛真正的关键。譬如我们学佛,进步是快是慢、是顿是渐,关键。你要是能够在一切读诵、听闻,日常生活当中不执着了,顿悟,快得很。你样样都执着的时候,这就慢了。慢慢的减,很有耐心的减,到你果然不执着了,这一层减了,底下几层统统脱掉,那就快了。% n- J) f0 c, o9 Z: J. j/ y# m
& q! u4 v7 r# r5 \+ _5 ]3 e4 i
  问:师父,心中不起念头,就是不起妄念,你怎么知道你不起妄念?这是依据佛教的,一层一层上来的吗?
- T! ^" Z+ N% `6 ]5 g9 |0 ~1 `5 L+ `4 U$ K
  答:这个事情刚才讲了,要慢慢来,是一个过程。从见思惑到无明惑都是妄念,统统是妄念。你要断是先断最粗的、最重的,先断见惑,再断思惑,再断尘沙惑,再断无明惑。6 z$ z* e. ^& h# Z/ V4 f; b1 i

; b! k# ?% @; D6 D" ]  问:有没有哪一本书讲什么是见思惑,然后要怎么样去修行?
9 T  x0 Y  b4 y5 g4 K2 o" @4 M3 b8 d; @, m$ {5 `9 H$ Z
  答:有,经论上讲得很清楚,你不必找那个麻烦,浪费时间,那是很麻烦的事情。先破身见,凡事不为自己想,都为别人想,这个比小乘高明多了。小乘要把什么叫见惑八十八品,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这样,统统搞清楚,一样一样去断,所以证得须陀洹果还要天上人间七番生死,不晓得多少万年才能证得阿罗汉。大乘佛法妙绝了,你真的要会的时候,用上几年功夫,你证得了,这里头有巧妙。他不破我执,他凡事起心动念都替别人着想,他把自己忘掉了,不破而破,他不想自己,起心动念都为别人,我执没有了,四相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了,这个方法妙得很!所以诸佛菩萨为众生,这一点是很难,一切都为众生,绝不为自己。我穿衣是为众生穿的,我吃饭是为众生吃的,为什么?是为他,不是为我,为自己什么都可以不要,为自己那就入无余涅盘。所以他住无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他不为自己,他不住生死,没有生死;他为一切众生,他不住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很简单说,不为自己只为众生。只为别人,不住涅盘;不为自己,不住生死。
( L0 L5 o9 d$ F) G$ y8 L8 ~) D
) I' h0 v1 ~; ~+ n" ?  z/ k& o! E$ D  问:一直念佛号是不是也是执着?' H% w4 U( Q$ _! y: Y  z6 e

' K+ l, H0 x7 v* s' ~7 U: I4 o  答:问题出在我们自己,你一执着,境界又不一样了,不执着,又现一个境界,方法是一样的,就是看你怎么用心。
( N1 s6 W) b2 d/ y/ D5 Z1 M, T( G) Y2 ~  v6 \) i, v
  问:用心也不执着?
/ O4 o. [! S, O# C1 `5 F7 y; {+ w# U0 J& D$ v0 t5 O& b& B
  答:用心,执着是用心,不执着也是用心,就看你用心是怎么样。你用觉心念这句佛号那无量功德。觉悟的心不是说不执着这个名号,是一切都不执着,那叫真不执着。不是说我这个名号不执着,我贪瞋痴慢还执着,那怎么行!人我是非我还要执着,佛号可以不执着,那糟糕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 \% L, G8 w; Z4 o1 T* v9 @- o) c) c* U8 J/ ]! M8 t$ D
  问:师父,能不能请您解释一下「涅盘」?
7 E: E6 c: S1 _2 }0 e8 F1 p5 b7 c( P$ ?; d5 V5 A
  答:涅盘是不生不灭,涅盘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翻成「灭」,你看前面讲「任止作灭」,那个灭就是涅盘。灭是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烦恼没有了,生死没有了。有些人把涅盘当作死,那是错误的。讲圆寂、讲涅盘是一样的意思,但是你要晓得圆寂跟涅盘不是死了,圆寂跟涅盘是活的时候证得,如果说死了都叫圆寂、涅盘,那个个都证涅盘。
- W( q, w2 ]8 |  w4 t- o& k5 p; V5 K0 }& P! P
  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功德圆满、清净寂灭是活的时候证得。譬如你心清净,心里头在一切境界里面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圆满,圆满功德。样样事情都做得很好了,你也会吃饭,也会穿衣,这怎么不是圆满功德?样样都会。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尽心尽力做到尽善尽美,什么叫尽善尽美?我的心、力量都尽到了就是尽善尽美,就是圆满功德,尽心尽力去做就叫圆满功德。圆寂是这样讲法。诸佛如来圆满了,救度众生,度众生,他已经尽心尽力了,听他的话的人都得度了,不听他的话的人还没得度,不能说佛功德不圆满,他已经尽心尽力了,在他讲是功德圆满,他自己是清净寂灭。所以圆寂是活的时候得到的,不是死了才得到,你说死了得到,那我们什么也不要修了,死了就圆寂了,哪有这个道理?圆寂是中国的意思,涅盘是梵语,我们翻成中国的意思,或者翻作不生不灭。& J  D" l. @! a) {
  L' x5 T- T% |
  问:有余跟无余是不是有烦恼跟没有烦恼?
  T, f3 u5 X, W- _: ?/ j, H" ^/ j  f% N
  答:不是,如果还有烦恼的话就不叫做涅盘,有余跟无余是已经证得涅盘了。身体还在,是活人,这叫有余依。无余涅盘是什么?这个身不需要了。余是余这个身相。换句话说,他住在世间就叫有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4: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住世间就叫无余。灰身灭智是无余。有很多证到阿罗汉果的他不发心度众生,有的有法缘要度众生,他就住世;有些没有法缘,没事,他就走了。他走了,到他方世界,别的地方有法缘,就到别的地方去了。2 N5 ^  e# q; Y4 x4 ^- {
3 |- o+ X$ a( b) R6 G: \) L4 O
  问:师父讲一分钟有那么多的生灭,我心里就很想看到那么多的生灭。& i+ }( M5 e: N! d
" {1 d7 D0 {/ n- z- k% ]
  答:八地菩萨就见到。你的心要清净,清净到极处的时候,微细的生灭,譬如讲我们白天,针掉到地上听不到声音,为什么?事情太杂了。到夜静的时候,很清静的时候,针掉地上好像很大的声音。心清净到那个程度的时候,清净到能够发现一剎那九百生灭,这个时候就叫八地菩萨。实际上有没有八地?没有,方便说,什么都没有。4 i& X, [. U2 }: }! j9 u

! R  Q- }* n& z: r  问:师父,我现在很困扰的就是,要不就是一心专注,不过那个可能是不对的,像师父讲走路也念、吃饭也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可是不一定得到受用。一个就是我刚刚体会的,要不就是无量觉,随时随地都有无量觉醒,吃饭好好吃,炒菜好好炒。
2 t$ M% q, A( r" c0 k; ]" S) E" m2 x1 I' U" v
  答:刚才讲的,好好的做是慧,二障,那是要破所知障,所知是样样都知道,样样都会。* Z7 }$ I/ Y1 i
3 T5 P, T0 N, T. i5 ]
  问:师父,我是怕我这么一专心炒菜忘了佛号。" g- c; z  a# X$ i, B
" k  G8 a$ h2 e! S
  答:那就是佛号,佛号就要变成生活。佛就是觉,你样样做得好就是觉。如果你再执着那个佛就又迷了,你不觉了。
0 R' w7 C/ ~- e! `% n9 n, h. E* F0 G, L; {7 l! A- W
  问:师父说我们吃饭,有的睡觉也念佛号,这个念佛号是把心住在一处吗?它目的在哪?# H' O; J, `  M" ^0 N
. M1 q+ B* G$ D' A' j* F
  答:念阿弥陀佛跟其它法门不一样,这叫二力法门。你念这个佛号,第一个是自觉,你念念想,念念是阿弥陀佛,皈依无量觉,我样样都觉而不迷,这是一个目的。另外,这一句阿弥陀佛是西方教主,是他的名号,与他的愿相应。  J, Y' |1 J: R8 z: Z# m8 l% y  {) F

3 t$ {/ j8 [/ h( W1 o; T"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完)# k6 p5 B& r9 |( k- u8 V! h" x#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0:42 , Processed in 0.0846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