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3: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诽谤呢?甚至诸天与大梵天也赞誉这种人。------229/230偈
) e( _1 v0 a0 d- x5 v) W6 P& J2 z: ^; X( V: x4 n/ [
阿拘拉和他的同伴想要闻法。他们先去见离婆多尊者,但尊者非常冷漠,一句话也没说。他们失望之馀,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明白他们的目的后,向他们说法,但内容却非常深奥,他们也不喜欢,反而滴咕的说,舍利弗尊者的说法太冗长,太深奥了。他们又去找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对他们说最基本的佛法,他们又说阿难尊者说的法太过简洁、笼统了。最后,他们去见佛陀:“世尊,我们来找你,是希望听你说法。来这里之前,我们已经听过几位尊者的说法,但都不满意。离婆多尊者甚至不理睬我们,舍利弗尊者说法太详尽、深奥了,阿难尊者又太简单,太笼统了。我们都不喜欢他们的说法。”% D* z/ \. ?, r
; w0 G2 T3 T9 u* B4 [
佛陀回答他们:“弟子们!一般人容易指责别人,这世界上没有人不被谴责的,人们甚至批评国王,即使是佛陀也被人指责,被心胸狭窄的人责骂不要紧,只要智者的谴责才算是真正的谴责,也只要智者的赞誉才算是真正的赞誉。”
7 {- ?* _6 B9 l! V/ b. R0 w. B" @, |5 b# c
(注)阎浮金:来自阎浮河(Jambu)的金,是品质最佳的金。
6 A9 V+ N) T7 F! _7 R, @ ' ]! o* o% N) L8 ^
穿木屐的比库
% ]* b( L! {, i1 b7 p7 s戒慎恶行, 调御色身, 舍离恶行, 勤修善行。 (偈 231), q4 V/ y* h. o* L% O: d, M" j
6 A) A4 q5 y7 ^/ M戒慎恶语, 调御恶语, 舍弃言语, 勤修善语。 (偈 232)( u2 ]6 V4 o9 c) P( s
& O s; i' Z; S8 ^7 _5 n戒慎恶意, 调御心意, 舍离恶意, 勤修善意。 (偈 233)
8 U. [9 `% G- h3 k# a, V, m; \' ?+ G, J- U+ r5 h# H8 m
智者圆满调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K8 ^3 \. W `; q
. [0 G+ J2 `# J. Q1 {
有一次,六位穿著木屐,双手拿著木杖的比库在石板上走来走去,而制造很大的噪音。佛陀听见这些噪音时,问阿难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阿难告诉佛陀这六位比库的情形。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后,说人必须体谅别人,不要破坏宁静的气氛,他也告诫比库应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从此以后,佛陀告诫比库不要穿木屐。
p0 m' ~, C. Q6 v2 z7 i7 i8 \; X _$ Z
$ H& \3 |' e" s2 W0 n6 l$ l# j
. A) B$ f/ U4 S
第十八品 垢秽品
5 x6 N9 e$ ?# A屠夫和儿子的命运 G% C5 @3 X/ I0 I# ^
此刻,你就像枯萎的树叶,死神的使者已经在你的身边,
& q& N$ Y5 I0 h. R, P! s9 o! I你即将展开漫长的死亡之旅,却尚未淮备任何的资粮。& Y- @* i `/ B( N
* p z- r- {# Y0 y/ {
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 ^, m$ s2 C" ^% o( d# K( }' m! Y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y# @& }) `: X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能证得圣者的境界。
4 W# |, j+ T( ~+ U. p v. s$ Z
4 `7 E$ z9 J) M# |+ K* Y, F7 a你的生命即将结束,
- o: X- A% q- s- ^: W* R- U: m+ c开始步向无法中途停止的死亡之旅,+ f4 N, ? W3 b, { p
但你却尚未备妥任何的资粮。
N# k' y& h% `/ b: I0 W
1 K# r: {' V9 W! K; R2 m$ c为自己建造安全的岛吧!
: H- G3 d) Y( L$ l6 x尽早精进修行,成为智者吧!! `+ o; S4 P/ I# I
若能拂除尘垢与诸烦恼,就不再生死轮回了。 (偈235) + R3 d0 a8 j3 ?# v6 F. h* h/ X
0 A* F7 m: Q! L$ p G2 G' l1 _沙瓦提城中有位从事屠宰工作很多年的屠夫。他喜欢吃牛肉,坚持每天的饮食必须有咖哩牛肉饭。有一天,他在前往河中沐浴之前,把要煮给一家人吃的肉摆在一旁。当他离开家后,他的一位朋友劝他妻子把肉卖掉,所以当天就没有咖哩牛肉饭了。他非常生气,就跑到后院去,割下一只公牛的舌头,加以烘焙之后才坐下来吃饭。
6 c+ p7 g% W* Q Z; R9 v( F7 s$ I. N' [( Q; V! _& F7 \
吃饭时,他想要咬一口牛舌头,但却咬断自己的舌头,而和那只公牛陷入相同的困境。大量的血从他的口中流出来,使他极度痛苦,又异常愤怒,终于死于非命,并且往生到悲惨的境界。他的妻子对他的遭遇非常惊吓,便劝他的儿子赶快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地方去,免得这种恶运变成诅咒,降临到他身上。她的儿子就到怛刹尸罗去当金匠。后来,他与老板的女儿结婚,也养育了几个孩子。等孩子都长大后,他才落叶归根,返回沙瓦提城。他的儿子们都是佛陀的虔诚信徒,所以非常担心他们的父亲,因为他的一生中没有做过任何的善行。
% U# u& [/ [: t; S# J& W+ g! O: Q, R: H
有一天,他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前来家中应供。供养之后,他们告诉佛陀:「尊者,我们是以父亲的名义供养佛陀和比库的。请您慈悲的向他说法,使他了解佛法。」
0 w7 @# f9 a% e2 j: Y6 @1 ?7 [/ K
) n- ^: f2 P+ }7 n/ Y) f佛陀就向他们的父亲开示:「你渐渐老了,你的身体像枯萎的叶子,现在,你必须为未来的生命做淮备,建立奉献和修行的生命方式,做个有智慧的人吧!」; Y# N6 A# H j8 v+ o [$ Y, t
) T8 e [8 @# y. P8 c' L5 h1 X
察觉到世间生命无常,并且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后,这老人证得了初果。
' {& W# L* Z6 F$ o% k7 [8 t
( ^- c# B7 ?% v) L {, X4 T 5 a- ~ M' E/ W" z' f0 r
供养圣者的婆罗门
) O$ ]* w5 Y& H智者应该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去除精神的烦恼,
5 B T c4 F R( e: \* b0 ?就像金匠去除金子的渣滓。 (偈 239) 2 U( D, G( u! e
& D- q; j! |, `( k1 o# K) q
有一次,一位婆罗门看见一群比库在整理袈裟,淮备进城化缘。他发现到有些比库的袈裟碰到草地上的雨露而沾湿了,他就清除草径,除掉那些草,第二天,他发现有些比库的袈裟直接碰触到光秃的地面而弄葬了,他就用细砂铺在路上。后来,他又发现比库在大热天时会流汗,而在下雨天时身体会被淋湿,于是就在比库进城化缘前聚集的地方建立一间休息的房舍。
1 F' p( Z) c( q) S3 V& c& ^5 c& n6 [5 y
房舍建好时,他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接受供养,并且说明自己如何一步步地完成他的善行。佛陀说:「婆罗门啊!有智慧的人一点一滴的完成善行。同时,慢慢地,但持续不断的去除心中的烦恼。」
2 l6 Z4 _: h! K! W j8 L0 W8 n! {& _! c
, Y0 o6 `/ |, H! ~ D1 W
往生成昆虫的比库% O6 P6 V3 B0 J. s
恶业使做恶业的人堕落恶趣,
4 z. U/ K( Y9 A' H" y如同铁鏽从铁块中长出来,却反而腐蚀铁块。 (偈 240)
! [) v( n% e1 F! u# ?# H V
& t# u' E/ Z& e) F) Y' q帝沙是沙瓦提城的比库。有一天,他获得一些很好的袈裟而显得非常高兴。他想要在第二天就穿上它们。但当天晚上,他却去世了。由于对这些袈裟不当的执著,他竟然往生成一只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的褶层内。因为没人可以继承他的遗物,其他比库决定把这些袈裟分给大家。当他们正淮备分袈裟时,这只昆虫非常愤怒,大声哭吼著:「他们在损毁我的袈裟。」 1 {& y7 E/ y8 o; J; l$ x7 \5 _
' n4 `6 z1 ~1 i' t- w$ `
这时候,佛陀透过神通力量,听见它的哭叫声,便建议比库们七天后再处置这些袈裟。第八天,原属于帝沙的袈裟就分给其他比库。1 b& ~" s g2 r) K; b
, ?4 X8 ]! g7 S5 B. M8 k) l9 L
佛陀事后解释为什麽要如此建议:「帝沙在临终时,执著于这些袈裟,所以他往生后的前几天,先变成昆虫,并且住在这些袈裟里面。当你们要处理那些袈裟时,他非常痛苦,就在袈裟内跑来跑去。如果当时你们真的处理掉那些袈裟,他绝对会因为对你们的极端痛恨,而往生到更苦难的境界去。现在,由于他以前的善业,他已经往生到幸福的境界了,我才允许你们处理这些袈裟。比库们!执著是非常危险的,就好像铁鏽腐坏本来的铁块一样,执著也毁灭一个人,使人堕落到更差的生命形态去。比库不应该沉溺或执著于四食,因为执著会延缓一个人修行的进步。」5 I6 T+ U/ ?' v5 ?) t
1 g. W4 }8 u: |' g
打诳语的比库( _4 F' W6 D) i5 v
经文不常唱诵,容易遗忘,房屋不经常照顾,容易腐坏,& v5 d$ o% Z; X" C
怠惰会破坏美丽,放逸是护卫者过失的原因。------241偈! w) |% h, x+ _/ q+ s3 {5 y
9 S m" o9 s: C9 T2 [) m
沙瓦提城的人经常赞歎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比库的说法。有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