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17 15: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可以学。那往生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很难讲。往生极乐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临终最后这一念。最后这一念是念佛,决定往生;最后这一念想到别的地方去,这因缘就错过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古往今来,多少念佛人最后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他们到哪里去了?大多数到天道去了,欲没有断干净,就是见思烦恼没断干净,都在天道。如果对于人间还有情执,念佛人投胎又到人道来。这些事相我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底下一段,「志心归依」。) x& f0 a0 x g- W& G8 {7 `! e
【志心归依。顶礼供养。】' ]+ f7 K* h$ d3 s+ o
这个里头就兼礼拜门。『志心归依,顶礼供养』,「是第一礼拜门。论云: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又归依即归命。《往生论注》曰:故知归命即是礼拜,但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归命比礼拜重,因为这里头有恭敬,确实里头有愿生,那就是发愿,求生净土,求佛摄受。「今经云,归依顶礼,复是志心,更兼供养,弥显精诚」。「志心」也可以做至诚皈依,至诚的意思非常广泛。净宗的志心,志是你的愿望,愿望就是求生净土,就是亲近弥陀。更兼供养,供养就是身业礼拜。弥显精诚,精诚至极,求愿往生。前面是讲的修因,后面讲「妙果」。' r8 Y. ~, g8 m$ Q2 @; i
【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 C5 n5 A% Y9 ^/ @ 这种修行方法,最好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作往生想。为什么?这个经上所说的,『不惊不怖,心不颠倒』,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人到临终一怕死就完了,随着业力走了,念佛功夫全用不上。这就是念佛念一辈子,临终不能往生,这样的人非常之多。我初出家的时候,在台北圆山临济寺,这个寺院里面都是福州人,法师福州人,信徒统统是福州人。信徒他们有个念佛会,每个星期天就在寺庙里头,这个大殿他们要用一天念佛,念佛会在这里念佛。这些居士都是这个寺庙的护法,那个时候寺庙经济来源很差,没人供养,所以这些在家居士,出家人看作衣食父母,每个星期天大殿给他们用。这个念佛会的副会长林居士,也很有身分地位,他是一家银行的襄理。对佛法通,不是不通,而且法器敲得好,星期天念佛会,他做维那。
# |- ]/ N9 s: B 临命终时怕死,你看,天天求阿弥陀佛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不愿意去,叫同修们念观世音菩萨,不要念阿弥陀佛,他不想走,最后还是走了。我们当时看到这个现象很惊讶,一生求往生,最后怎么不愿意往生?情执没断,对这个世间有贪恋,这叫贪生怕死。我们回头想想,几个人不贪生不怕死?太少了。所以平常每一天我都作往生想,躺在床上,今天就往生了,明天早晨起来,我又乘愿再来了。要做这种想法,养成一个习惯。「不惊不怖」,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念念是阿弥陀佛,念念是极乐世界。所以《往生论》里头,这个五门说得好,五念门说得好。' A. E$ j. o, a, a' {6 X2 I
我们看注解,注解就是引用《往生论》的。「《往生论》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你看这个善,这善什么意思?具足十善业道,才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你看修五念门,条件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没有十善,这个五念门修的是形式,实质很难讲。如果具足十善业修五念门,那有实质,能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肯定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每一个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弥陀佛来接引,阿弥陀佛要不来接引,你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里,你去不了。「妙因感果」,五念门是妙因,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是妙果。「是故临命终时,蒙佛本愿加威」,佛发四十八愿,这个四十八愿加持你。「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一句要紧。因为《弥陀经》里头罗什大师的翻译有「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功夫不容易得到。如果用这个标准,往生的人就少了。《弥陀经》的原文,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说的?不是一心不乱,是「系念不乱」,就是一心想念的意思,这个容易,这容易做到,一心不乱不容易。7 \3 q4 T. t9 S7 S( B$ g8 Y
可是,鸠摩罗什大师为什么把系念不乱改成一心不乱?是不是他搞错了?我们从经的义理上来讲,罗什大师翻译是意译,玄奘大师翻的是直译,原文怎么说就怎么翻法。意译,他译的一心不乱实际上也有道理,不能说错。我们的功夫实在是一心系念,心里头没有杂念,就想阿弥陀佛,就想极乐世界,一天到晚就想这个。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首先佛光照你。佛光一照,这就是加持,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一心系念就变成一心不乱,一心系念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就变成一心不乱。这就是一般净土里面所讲的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最低的一个境界。这个境界不能小看,真正到这个境界,往生就有把握,随时可以往生。真想去了,我这个世间还有寿命不要了,我想早一天到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的来接引你。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心、坚定的决心,真的有求必应。这些例子古时候有,现在也有,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你就能见到。
& K! H+ x* D0 O8 I) N- {. h% \ 所以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不惊者,不惊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惧。不颠倒者,心不错乱」。临终决定是忆佛念佛,所以感得佛现前,佛来接引你往生。每天都作如是观,天天想佛,最后真的看到佛现前,欢欢喜喜,天天想你,终于把你想来了,这往生了。对这个世间没有丝毫留恋,在这个世间每天随缘度日,这是祖师教导我们的,一丝毫都不强求。普贤菩萨十大愿里头有「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守住一个原则,就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做出个好样子给大家看。「本品经文,未言临终见佛,但既得往生则佛必然来迎。因佛本愿,临终接引。若无佛迎,则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今不言者」,这经文里头没有说佛来接引,「以此品专论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佛来接引是往生的果境,这里经文只说往生,没有提佛来接引,可是我们知道佛是决定来接引你。* \5 C3 p; ~3 P, m% n: Q# s
下面这一大段是「忙里偷闲正念得生」。这个对于一般生活繁忙,又不能不做工作,为了养家活口,必须要努力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