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7 22: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道理就是无住生心。在念佛中,你什么都不想,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的都不想了,别的都无所住,没有住在工作上,没有住在地位上,没有住在金钱上,没有住在男女之间上……一切事情都无所住,也没有住在什么要成佛上,总之什么都没有,法上也无所住,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佛号不断,这个心是生生不已。心是没有断灭,没有死啊!所以无住生心,你在这念佛里头,那时还没有这么明白,是自己这么琢磨着,觉得可以这样的达到啊!实际上这个想法是对的,当时这么想,这个念咒就更好,为什么更好?你这个念佛,有个“佛”字,可是现在对初级来说,还有个“佛”字能起恭敬心哪。那个时候就要全放下,连佛也放下了,如果要是光念咒,连佛不是也放下了吗,真正无所住了,同时此心也不乱的。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看经纠正了我的错误认识。
6 h( p4 _, c, u7 Z所以这样来看,六祖就是在“无住生心”上所悟的。他当年在庙里挑水送水,听到客人在那念经,他在旁边听,第一次听到“无住生心”,于是他就问客人,你这话是从哪里来的?“黄梅。”六祖听了就要去,大伙捐钱给他,他还有一个老母亲,买些米,买些柴托人照顾母亲,他就走了。到了五祖见面之后,这个机缘,五祖又给他讲《金刚经》,讲到“无住生心”,还没有说完,但他这第一遍听到就已经超过了神秀。神秀能够讲十二部大经论,五百个人,人人都知道有神秀在,当然他得衣钵。我们无份!无份!可见神秀威望非常之高。就这么一个苦力,还不是和尚,在寺院里做工。南方人,少数民族,五祖管他叫“獦獠”,就是蛮子、文盲。他就是因为“无住生心”而得衣钵了,他是真正的开悟了,“五宗”就是这么出来的。% P6 e0 L5 w( ?+ D' U7 z
念佛人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就暗合道妙吗。不管你是谁,老太婆也罢,你只要这样念下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把一切都放下了,这一句老实念,念念相继,暗合“无住生心”吗。有的时候要明合道妙,这就是暗合道妙。在不知不觉中就合了道妙。明合暗合都是合吗,所以不可思议。我们为什么说“圆摄五宗”,当然真正地说,只能佛与佛才能究竟,我只体会到这个地方。8 F- W0 B" o, b7 Y8 K( \* O% ` Z
“横超三界”这个“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号之内,是“横超三界”,就如那个虫子横着一咬就出去了,别的法要竖着咬,这是横着咬。
2 t, Q$ U0 }; V: b" N {" w“迳登四土”极乐世界不就是四土吗: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啊!直接就登了四土。你登了凡圣同居土,那个凡圣同居土与常寂光土也不是隔裂的,登了凡圣同居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因为还没有断惑。但是一定是要登常寂光土的。时间是人类的错觉,不要在时间上把它看死了!
" Z! r k. K( n$ i' s5 [“一生成办”现在很多人还是不大懂。密宗是一生成就。这个净土更是一生成就。我曾经问过贡嘎上师,现在学密的人有意的来标榜自己,压低净土,我说“往生净土算不算密宗的即身成就?”贡嘎上师很负责任,“你说的是哪个净土?”后来贡嘎上师的汉语说的非常好,我们这个对谈很畅快,话稍微说的慢一点,他直接用汉话说,比翻译强的多,经过翻译七折八扣的,“你说哪个净土?”我说“西方极乐净土。”“哦,那就是即身成佛。”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就是一生补处,没有别的再要生的吗!最后都成佛。那一生完了,就是这一生吗!
4 q0 w. d; P$ @& \( y! u“九品可阶”你可以生到九品。上品上生是什么情况?是你当时随佛就到了极乐世界,就可分身到十方世界听法,得种种陀罗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变现种种的身去救度众生。上品上生是大菩萨,当然不是很容易的。那上品上生都是“带角虎”的人吗,“有禅有净土”的人才能渴望。
3 m0 g0 _3 M: P. c“十方诸佛同赞”十方的佛都在赞叹这个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劝大家信受,十方诸佛异口同声,都出广长舌相,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在那劝大家念佛,在那赞叹这个法门。. a1 `: I# t8 ?& X
“千经万论共指”一千部经、一万部论……都给大家指明方向,“共指”啊!法相宗,中国第一代祖师是玄奘,第二代是窥基。玄奘就翻译了《阿弥陀经》,这窥基是第二代,他就做了《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通赞》。净公上人也印出来三种,把这个《弥陀疏钞》、《阿弥陀经要解》和《阿弥经通赞》都印了。他这个用心我知道。你看唯识宗的人他也做净土宗的注解。法师来,他看这个《通赞》,他觉得不怎么突出,他觉得唐朝人比不上莲池和藕益。他这个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见到给他就提一提,把这四个印在一块,也把那个《圆中钞》也印进来,《弥陀疏钞》、《弥陀要解》、《弥陀圆中钞》,底下再印上窥基的《通赞》就好了。窥基是法相宗的祖师,连他也赞叹净土啊!现在学法相宗的人很多,他们轻视净土,这就忘本了!, h7 K0 z p% m
“宝王三昧”“念佛三昧”就称为“宝王三昧”。这个是“王三昧”呀,这个“宝王三昧忏”之“忏”称为“长寿忏”,也称为“宝王三昧忏”。就是这个“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他是宝,宝中之王,是王中之宝,“宝王”即是宝又是王,你怎么说都可以。“宝”和“王”两个字本身就说明问题,王是高出一切;宝是最可贵,最可保重,是这样的“宝王三昧”。还有许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贪;有的三昧能消痴;有的三昧能消过去的业;有的三昧能消现在的业;有的三昧能消未来的业……只有念佛三昧能消一切,所以称“宝王三昧”。有的人不广读经论,就这么自己随便听听,道听途说,所以好多是有害的东西,自己再辗转传说,误人误己,所以我们要把他弄清楚。# m( ^6 C3 J3 W
“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这个“宝王三昧”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这个微妙之处,是思想言语所不能及的,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啊!《华严》称为不可思议,这个《阿弥陀经》也是不可思议。诸佛称赞不可思议的法门哪。所以《华严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区别。《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是经中之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