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7 17: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是最究竟最彻底的成就。
) Z; P5 k. q8 @4 p( {对于这部经的赞叹之词:“广大、圆满、简易、直接、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难逢法宝。”这些话都是如实说的,不是感情用事。夏老师在这“第十二拜”中用这些词句来赞美《无量寿经》,并不是出于他自己会集了这个经,于是就用些美丽的词句来赞叹一番,不是这个意思。+ `# r) ~. R h$ h3 y
这个“第一稀有难逢法宝”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在这个地方我们就是顶礼这部经。这个经题非常殊胜,是两部现成的经题凑在一块的:“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一部经,是宋译,最后翻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是汉朝翻译的名称。所以把宋译名称搁在汉译的名称的前头,自然而然成了这么一个名称。成了这个名称之后,就是大乘的法,人、法、喻都有了,都广泛救度了,已然不再是小乘了。) k1 }# A4 |$ m
“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体,是彼土的佛,这是人哪;“庄严清净”是法;“大乘”是喻;“平等觉”又是佛。这个经题讲起来很深。对于这一部经,是我们三十二拜顶礼的对象。所以说“经”是可以供的、可以礼拜的。在日本到处都可以看见《南无妙法莲花经》,很多日本人都念《南无妙法莲花经》。念经题都是有功德的,刚才是拜十方佛,这个地方就是拜这部经。 w0 i$ r3 V9 I, O% H/ ?
这一段完了,下面拜的是五位大菩萨及一切圣众。这个拜的法门很重要,赞叹这个法门。如果对这一段弄清楚了,我们对这个净土法门也是“万牛莫挽”的,一万头牛拉你也拉不住了。1 |! F5 t# T2 w/ {1 d$ \3 g
$ p1 `1 g% ^+ `( g, e: X7 F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到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O9 Z$ X! f- ?' h& t, r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第二十三拜)( I* v' s0 }" F$ P4 Y9 i
6 I V0 j8 n- z8 X+ r$ F
“一乘了义”,这一拜是赞叹这个念佛法门,所以大家对于自己的念佛,应该相信、应该欢喜自己能够信这样一个法门,能够遇到这样一个法门。这是一乘法,在佛法之中分类,属于最高的了。一般都是三乘法。“阿罗汉、圆觉、菩萨”这叫“三乘法”。“乘”作为譬喻叫车子。你要有一个交通工具,你以什么为交通工具呢?作个比方,小乘、大乘都是比方。小乘者,你所运载的小车。大乘者,大的列车可以运载无穷的人。这个“一乘”,最后佛说的《法华》是典型的例子,是一乘法,他不是三乘。它这里有个譬喻:“火宅喻”。有人读《法华》就好像读故事,他不知道这故事之中说了极深的法。这个火宅喻就是说:一个父亲接引儿子,这儿子不很听话,在房子里贪玩。这房子里有很多毒蛇,很多虫子……总之,有很多不好的东西,这房子已经着火了,父亲喊儿子快出来,但孩子们在房里头贪恋不肯出来。火宅是个譬喻。这父亲就和孩子们嚷:“你们快出来,我外头有一个好玩艺儿,有羊拉的车,有鹿拉的车,有牛拉的车……你们出来可以玩这些车。”这些孩子们听有这些车,于是才纷纷的都跑出来了,都跑出来后房子也烧了,这些孩子得救了。这个父亲喊有三个车就是譬喻这“三乘法”。那羊车指“阿罗汉乘”;那鹿车是指“圆觉乘”;那个牛车是指“菩萨乘。实际上并没有这三个车。父亲是不是说了瞎话?没有。出来后,父亲很高兴,儿子被救了,首先是儿子被救了,佛给大家一个什么?给大家每人一个大白牛车。宽广平整,骑疾如风,种种的庄严,超过了孩子们所能想象理解的。那些个羊车、鹿车、牛车是譬喻,三个车子是譬喻“三乘法”,佛是一种权说。因为孩子不肯出来,所以这么说,孩子能够听话出来了,既然出来了,听了父亲的话,父子给你的东西超过你所希望的——“一乘法”。都是大白牛车,都叫你成佛。所以“一乘法”就是都成佛的法,不是小乘法!现在东南亚是小乘法,和这个大乘法差别是相当大的。: M/ q/ X. I- n0 S% y3 M- F
“了义”佛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所说各有不同。有的说不能成佛;有的说三大阿僧祗劫后才能成佛;有的说阐提不能往生成佛;有的说阐提也能往生成佛。但这许多不一致的说法,让我们听哪个经的话好呢?佛早就告诉了我们,你要听那个“了义教”,依止那个“了义”的教,不依止那个“不了义”的教。都是佛经,所以现在都是和尚,都是活佛。他们说的东西,你听谁的?常常含有矛盾,有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你要知道哪个是“了义”的,哪个是“不了义”的。
7 U2 l5 N* v' o! g! q什么叫“了义”?说诸法实相的是“了义”的,没有谈到诸法实相的,那就是不了义的。这两种说法不同,“不了义”的不要听,听“了义”的。两个相反,就舍弃一个,那现在我们这个法门是“了义”的。用藕益大师的话说:“我们这个能愿、所愿,能念、所念,能生、所生,没有一个不是实相证印之所印。”都是实相的证印所印出来的,完全都是合乎实相的。所以我们这个本体,我们以什么为体?就是以实相为体。《大乘无量寿经》本体就是实相。所以这是一个“了义”的法门、“了义”的经典。
. r, e0 W% {) D' l& y“万善同归”。就像大海一样,世界上的一切河流最后都要归到大海里头。所以你行一切善,最后善要得到了果实,就是你流到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这是万善真正得到了归宿。这是万善所同归的最理想的归宿。就是这个以一乘的愿海作为归宿。文殊普贤都求生极乐。2 U, l, N3 y- M& M" Q$ T9 N6 \. g
“凡圣齐收”,凡天和圣人都收。一个法,有的是适合凡夫,不适合圣人,或者适合于圣人而不适合于凡夫。念佛之法是圣人凡夫都适合。所以十地菩萨,地地都不离开念佛。说到凡,凡到什么程度?凡到“五逆”都可以往生。不仅如此,畜牲都可以往生。过去有很多记载,夏(莲居)老师就说过一个老鼠往生的事。当年夏老师在闭关的时候,天天绕堂念佛,这个老鼠就跟在后头,念完佛,回来坐着,脱了鞋,两支鞋摆在一块中间有一个空挡,老鼠就坐在这,起来时候老鼠跟着起来转,夏老师坐下老鼠也坐下……习以为常了,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师起来之后走,老鼠没有跟,夏老师耐闷:“今天怎么回事?”,于是想惊动惊动它,做出一点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