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历史感应统纪语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能如愿,前后合计多达十七万贯。
# B6 H0 t2 r+ O8 T) a' R  到了梁武帝即位后,竟忘却了昔日曹武的恩惠,有一天,忽然梦见独自在危险的崖上行走,崖的两边,水深无底,正在惊惧无措之时,忽见曹武前来,背他到平坦之地后,对武帝说:“你今日贵为天子,难道竟忘却往日相托的诺言?如今我儿子艰难困苦,挨饿受冻,昔日借与你的十七万贯,如今可以给我儿子买房屋置家产,安定生活。”武帝觉醒,忽然省悟,即刻命主书官送钱还给曹武的儿子,使他能购买屋宅家产。后来曹武的儿子曹世证、曹世宗等,都蒙受武帝提拔。
; F4 Y; x3 H3 x, G9 F3 v: ?. C' ]5 q
好生戒杀 遗泽子孙 - O% f4 B; o8 m% r- I
  齐曲江公遥欣。宣帝兄。年七岁。出斋时。有小儿善弹飞鸟。遥欣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空中飞翔。何关人事。左 右感其言。遂不复弹鸟。明帝入辅。欣参预政事。凡所谈荐。皆得其人。卒谥康公。子畿。十岁能文。有弟九人。恩爱笃睦。性温和。与物无竞。沈约见其文。叹 曰。始验康公积善之庆。畿位尚书左丞。末年专释教。为新安太守卒。子清。有文才。为永康令。(齐宗室传) $ {1 `. H$ V- X" d) F2 m' g
  南齐曲江公萧遥欣字重晖,是齐宣帝的兄长,学问渊博,仁慈爱物。幼年时年仅七岁,有一天从书房出游郊外,看见一群小儿,以弹弓射击飞鸟游戏,空中无辜 的飞鸟,都成为他们游戏的牺牲品,萧遥欣心中不忍,便进前对众小儿劝解说:“游戏有多种,为何要玩这种弹射飞鸟,杀生害命的游戏呢?鸟儿自由自在,优游飞 翔于空中,对人类有何妨碍?为何忍心杀它取乐呢?”众小儿被他一番话所感动,从此不再弹鸟游戏。
  I' e) q4 z% C0 _$ f( \" x( ~  齐明帝萧鸾入宫辅佐宣帝时,萧遥欣也参列商讨政事,凡是遥欣所提供的政见皆确当而被采用,所推荐的人选,都恰得其人。
  T6 ~0 ], b) D' X6 s  遥欣去世后,皇上特赐谥号为康公。
0 |5 l. z' r$ e+ N" k  萧遥欣的儿子萧畿,天资聪明,年仅十岁就善作文章,家中兄弟九人,彼此恩爱和睦,性情温和,与物无争,为当世人所称羡。
6 ~8 Y0 F8 ?4 X- K) D7 E  太子家令(官属)沈约见萧畿的文章,称叹地说:“康公(萧遥欣)有这样才智特出的儿子,应验了他生平积善遗给子孙的福泽。”萧畿官至尚书左丞,晚年好佛,专心修学佛法,任新安太守时去世。萧畿的儿子萧清,也文才并茂,名望显达,官为永康令。子孙荣贵。" T: e$ k( r/ p1 E& p( b5 H

7 r% X$ f8 T. h. B$ a至诚求佛 必遂所愿 ! Q# B! @3 h3 v. I
  晋安王子懋。齐武帝第七子。诸子中最为清恬。七岁时。母病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花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花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齐武帝诸子传。及齐书)。
3 l6 j" Y1 `6 S* d& m7 X  b+ A  南齐晋安王萧子懋字云昌,是齐武帝第七子,为人廉让好学,武帝许多儿子当中,子懋品行,最为纯洁孝顺。起初官为都督江州刺史,后来加任侍中官职。 ) ]9 {  ?' A: n# \1 b3 C8 m: {
  当萧子懋年仅七岁时,其母阮淑媛害病沉重,恭请和尚设坛祈祷;有人献上莲花,和尚用铜器盛水,将莲花茎端,浸在水中,供奉佛前。萧子懋至诚跪在佛前, 涕泣祈求说:“假若我母病体,能仰仗佛力加被由此康复,祈愿莲花直到斋醮完毕,终不枯萎。”七日斋期完毕,莲花果然更显鲜红,察看铜器中,稍有根须长出, 其母从此病愈。当时世人都赞叹子懋孝德感召。
7 K: r' b8 Z1 y0 i2 ^- A, j
; @3 e/ V: A. n3 G: R* N' H6 u3 J见利思义 名德俱彰
: k4 D! f! N/ \3 z4 ^  梁甄彬。尝以一束苎。就寺库质钱。后赎苎。于苎束中得五两金。彬送还寺库。梁武帝为布衣时闻之。及践祚。以彬带郫县令。将行。同列五人。帝诫以廉慎。至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此言相嘱。由此名德益彰。(梁甄法崇传)
. P6 I9 w  K7 K0 n- y  甄彬梁朝人,在他困苦时,曾经以一束可以织布的苎做抵押,向长沙寺观当铺借钱。后来赎回苎时,发现束内,藏有五两金子,甄彬心想这些金子,不是我分内 该得的,我不能无缘无故吞没,于是随即送还当铺。这件事在梁武帝做平民时,就已曾经听说,心中对甄彬的人格修养,非常赞赏。
) F3 ~* p  U+ U# |$ C  到了梁武帝即位后,便任用甄彬,派他前往带郫郡,当地方县令。临走之前,同等官位五人,武帝一一告诫他们,为地方县令,应以廉洁慎重最为重要,愿卿等 多多加勉。唯独对甄彬说:“卿往日有还金的高洁美德,所以寡人就不用再以这些话,相以嘱咐了。”从此甄彬的声望德行,更加彰显,传遍天下,留芳万世。
' `, ^# L2 r% P! @4 v; n! m+ @, k1 r0 S0 O
循吏风范
- I7 E0 c( }( s. H& e: k' s$ T  孙谦。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布恩惠之化。恋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之。一无所纳。齐初为钱塘令。御繁以简。狱 无系囚。及去。百姓载缣帛送之。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借空车厩居焉。梁天监时。为零陵太守。郡多猛兽为暴。谦至绝。及去官之夜。猛兽即害居人。谦为郡 县。常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居官俭素。冬则布被莞席。夏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卒年九十二。(循吏传)
8 }- H4 V& H6 D2 w" J, P+ ]( D4 C  孙谦梁朝东莞莒人(今山东省莒县)字长游,曾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对百姓广布恩泽教化,南方蛮獠种族,都感恩图报,争相赠送珍宝。孙谦对他们多方安慰勉励,然后差遣他们离去,一律不予收纳。
5 c* D: ^+ k6 Z+ z8 u( R  南齐初年,孙谦当钱塘县令,到任后,治理县政,简化繁苛政令,便利百姓遵行,人民深受感化,都安分守己,不敢为非作歹,由此牢狱内,没有犯法的囚犯。 到了去官时,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运载丝绸绢布赠送,孙谦辞谢不受。由于他居官清廉,公而忘私,因此去官时,依然两袖清风,连一间可以安居的私宅都没有,为 人廉洁无私到这种程度。 8 P5 I3 T' ]+ ?! J) p# A
  梁武帝天监年间孙谦当零陵太守,郡内常有猛兽为患,孙谦到任后,就此绝迹,到了离去官职的第一天夜晚,猛虎又出现为害百姓。 , x# c3 Y' v$ _3 [: {
  孙谦当郡县,常劝导百姓从事耕田种桑养蚕,务必做到地尽其利,因此每年收入,常多于邻县,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孙谦为官,俭约朴实,冬天布被草席,夏天没有蚊帐,然而夜间睡眠,从来未曾被蚊蚋叮咬,大家都觉得非常奇异。身康体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安享天年至九十二岁高寿才逝世。
' M! T# m5 ^5 p! k
% ]0 S) z  m, H) m0 m* [  a; T1 R5 h厚 道 ! k0 k3 e$ |8 R8 T; Y3 k
  顾协。事亲孝。与友信。除新安令。未至县。遭母忧。送丧还。于峡江遇风。同旅皆漂溺。惟协一舟触石而泊焉。咸谓精诚 所致。初为廷尉。正冬衣单薄。寺卿蔡法度。欲解襦与之。惮其清严。不敢发口。尝有门生来。知协廉洁。不敢厚饷。止送钱二千。协怒。杖之二十。因此绝于馈 遗。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不娶。后因少时娉女。年六十余未嫁。义而迎之。(梁顾协传)
! S, {) s+ R  m  顾协梁朝人字正礼,博通群书,对文字及禽兽草木,尤其精详,被举拔为秀才,尚书仆射沈约见他的策论,赞叹地说,江左以来,从未见过这样的作品。临川王听到他的声名,便征召他掌理书记。
) x8 d/ U8 S3 O: v1 }  梁武帝普通年间,诏命天下荐举贤士,湘东王奏表荐举,顾协奉召官任通直散骑侍郎。又为鸿胪卿(九寺大卿之一)。去世后,谥号为温。
7 |/ N' r: F& ]0 E5 f  顾协为官清廉有志操,起初任廷尉正(官名)时,冬天衣服单薄,同处做官的寺卿蔡法度,对人说:“我看顾郎衣服单薄,想解下我的衣服送他御寒,但是看他 那清廉严正的气度,又怕碰壁,因此始终不敢开口。”又曾经有门生来访,知道顾协廉洁,不敢赠送厚礼,只以钱二千奉送,顾协很生气自己门生,竟然不了解他的 为人,于是命人鞭打二十下,以予严厉教诲,从此无人敢来送礼。顾协在官署中十六年,节俭朴实器具衣服饮食,从不改常度。
6 N' [4 {# S5 C1 v  顾协事亲至孝,与朋友交往,重信义,曾任新安县令,未到任所途中,遭逢母丧,送丧回来,船行到峡江,忽遇暴风,同行旅客船只,都漂沦沉溺,惟独顾协一船,触到石头而停泊,免受灾害,大家都说,由于顾协精诚孝心感召所致。
  ~2 X9 F9 }( r7 T0 S8 p# \7 T: B2 I  顾协自从母丧后,从此布衣蔬食,终身不娶。后来因少年时,曾经娉一女子,年纪已经六十多岁,尚未出嫁,顾协闻知,为尽道义上的责任,于是将她迎归。
& b9 @5 f$ j& o, \: b, V+ b# [' A; D! y2 n, a
一念善因 终有善报 * e7 y! e4 A; _4 V2 t1 J0 a
  阴铿与宾友宴饮。见行觞者。因回酒炙以授之。众坐皆笑曰。吾侪终日酣酒。而执爵者不知其味。非人情也。及侯景之乱。铿为贼擒。或救之获免。问之。乃前之行觞者。(梁阴子春传) % |4 f+ n5 `& U) R+ t7 {
  阴铿字子坚,南朝时陈人,博览史传,能诵诗赋,尤善于作五言诗,名震当世,深受陈文帝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 + h8 C' i/ `9 h
  有一次与宾友聚会宴饮,见斟酒的人来回辛劳,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于是转过身来,亲授美酒一杯,烤肉些许,让他分享;在坐宾友,都以奇异的眼光笑他。 阴铿解释说:“我辈终日畅快饮酒,然而执酒杯斟酒的人,却为人忙碌,而不得品尝酒味,这不近乎人情。……”一片体念关顾之情,流露言表,斟酒的人,默默地 感念在心。
& C/ ]& M: R! i  u  到了侯景之乱,阴铿将被贼寇擒获时,在这紧急关头,忽然有人奋不顾身地营救他脱离贼难。询问之下,原来营救他的,竟是昔日宴饮会中斟酒的人。* r* M( J2 ^; O+ b
# A& g+ V# J+ S7 x- |1 u- P9 B6 `! G$ B
反覆逆贼 显遭惨报 . j' ]/ N) i) }3 |7 c
  侯景。窃位。用刑酷忍无道。立大舂碓。有犯法者。捣杀之。每登帝殿。若芒刺在身。恒闻叱咄者。又寝宴居殿。一夜惊 起。若有物扣其心。所居殿屋。常有鸺鹠鸣呼。及死。暴于市。百姓争取屠脍。羹食皆尽。焚骨扬灰。曾罹其祸者。以灰和酒饮之。其妻子在魏。高澄命先剥面皮。 以大镬盛油煎杀之。(贼臣传)
0 r# n! |. |* f& [  侯景南北朝时朔方人(今绥远省境内黄河以南),字万景,有过人体力,善于骑马和射箭,起初任戍守卫兵。
. }! M" P# y; Y# z8 g4 q! n) J& |  后魏时,跟随大将军尔朱荣,荣用他为定州刺史,高欢当魏丞相时,讨伐尔朱氏,景又带领兵众投降高欢,欢任他为司徒大行台上谷公,拥有兵众十万,专制河 南一带。后来高欢害病垂危,召见侯景,侯景怀疑会遭祸害,于是便以函谷以东十三州投降梁朝,梁武帝封景为大将军河南王。岂料不久侯景便举兵反叛,围攻建 康,攻陷台城,屠杀地方绅士,掠夺百姓金帛子女,梁武帝被禁而饿死。梁简文帝即位,侯景又行弑杀而自立为帝,称为汉帝王。 8 s6 M$ P4 L; y2 [
  侯景窃据帝位后,使用严酷残忍无道的刑法,建立大舂,凡是犯法的人,便推入大舂内,用碓捣击致死。
; Y2 I$ S. x8 U% u0 p7 U  侯景每当登上帝王宫殿,就好像芒刺在身,坐立不适,惊惧害怕,常常听到有人大声呵叱。就寝于宴居殿内,一夜之间,惊醒多次,好像有怪物扣其心头,所居住的殿室内,常有猫头鹰哭叫声。   q4 T" |1 L2 B% [
  后来梁孝元帝命大都督王僧辩讨伐平定。侯景被杀,尸首暴露在街市上,百姓争相屠宰,切成细片,煮成羹汤,全部吃尽,又将他的骸骨焚烧成灰,曾经遭受他祸害的人家,都以他的骨灰和酒痛饮。
; t- J: K: M9 M3 l  侯景的妻子躲藏在魏国,高欢的儿子高澄闻知,暗中命人先剥去她的面皮,然后用大镬盛油煮沸,将她推入油中煎杀而死。
# V! s8 Z" v  D" O" f6 ~3 t" G6 p6 N0 s) g- j  O, ^- `
刚愎傲慢 伤人害己 ( v/ w3 T+ z  I* G0 L- w
  傅縡。强直有才。而毐恶傲慢。为当世所疾。施文庆等谮之后主。下狱赐死。有恶蛇屈尾。来上灵床。当前受祭酹。去而复来者百余日。(傅縡传)
1 ^9 {# s3 p2 W# C0 N. W8 `( j  傅縡南北朝时,陈朝灵州人,字宜事,才华出众,年仅七岁,就能读诵古人诗赋,多达十万余句。长大后,格外好学,善作文章,官至秘书监(掌图书之官署),右卫将军兼任中书通事舍人(掌理呈奏案章及皇帝诏书诰命)。 . t- ~9 C' g4 f. K
  傅縡所作文章,典雅秀丽,才思敏捷,下笔一挥而就,未曾打过草稿。可惜性情倔强,而且毒恶傲慢,待人接物,暴躁任性,自负才智,不肯退让,因此在朝中得罪许多朝臣,与人结下嫌怨。为当世人所痛恨。 , v8 X- N4 k6 W0 `
  后来被施文庆等人,在陈后主面前,联名参奏,诬告他的罪状,陈后主大怒,将他下入牢狱,命他自杀而死。
3 |# [  F/ A8 b* j4 r) N  W3 d4 h0 ^  傅縡死后,在他停尸的灵床上,出现一条屈尾毒蛇,当前受人祭奠,然后离去,忽而又来,如此来去经过一百多天,而后就不知踪迹了。当时人都认为这条毒蛇是傅縡死后魂灵所变。
4 t9 ?) T$ U6 K2 t) R' z% g
' p/ N: e4 u+ T君人之德 , I: F$ f, ^8 I4 S
  魏孝文帝。性宽慈。进食者曾以热羹覆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虫秽物。并笑而恕之。宦者谗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受不自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帝纪) 9 V8 j# L( G' S' O8 i
  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人,本姓拓拔氏,名宏,后来改姓“元”氏。即位后,大兴文治,平均民田,编制户籍,修明堂(帝王诸侯举行大典之堂),建灵台(观察天 文气象之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设立太学,行祭祀天地之礼,举办养老籍田制度。憎厌北方民族风俗鄙陋,于是迁都洛阳,希望变更胡人旧风俗,而改用华夏礼仪,因而禁止穿胡衣 说胡语,在位廿九年去世,庙号高祖,为北魏史上第一位贤德君主。   J) Y3 [0 Y- b& |8 E# \* g
  魏孝文帝自幼至孝,性情宽宏,心地仁慈。有一次侍者进奉饮食,将热烫的羹汤,倾覆烫伤到孝文帝的手,帝毫不介意。又有一次侍者送来的食物中,发现有小虫及污秽脏物,孝文帝只是一笑了之,也不加追究责备。 9 D; N; X3 c# u3 [, M  {/ h
  曾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谗言诬说孝文帝的坏话,太后发怒,不分皂白,责打孝文帝数十杖,孝文帝默然承受,并不申辩,事过便了,不介于怀。
9 x  J& c; i+ m  到了太后去世后,孝文帝即位,对往日进谗诬告的宦官,不但不报复惩责,而且一视同仁对待。气度豪爽,胸襟豁达。确是一位贤德的君主。
4 v' `; }: y6 [& o1 J
$ i: x6 s3 o/ x4 X修身自励 化及家国
7 _+ Q6 i- C7 N! h% l  薛聪。方正有理识。虽在闇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父忧庐墓。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婚宦。恒不免杖罚。除徐州刺史。政存易简。卒于州。吏人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谥简懿侯。子孝通。最知名。(薛辩传) 7 O9 I  Z8 x% x6 B% r+ W' e
  薛聪后魏人字延智,品行端方正直,为人重道义,有见识。虽处在无人窥见之地,也是终日庄重,谨慎自持。望见他的人,莫不肃然敬佩。
/ l# W' B5 J7 \" P  居家孝悌,其父去世时,薛聪在墓旁结草棚居住,哀思孝行,感泣路人。家中兄弟,友爱和睦,而家教非常严格,弟辈虽已成家做官,犯了过错,仍然不免挨受杖打责罚。
0 [% C6 U+ d! F# p3 C6 m: l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任治书侍御史(平决廷尉奏事,职掌纠察非法推弹杂事)检举失职不法官吏,公正无私,不怕强权势力。孝文帝寄望为最亲信的臣子,常 想进封他的官位,薛聪苦苦辞谢,始终不受。魏孝文帝感叹地对人说:“朕见薛聪方正庄敬的风范,尚且由衷敬畏,何况是他人呢?要进封他的爵位,可是他却不肯 接受。”帝称赞薛聪说:“卿天然尊贵的爵位(仁义忠信,修德不倦)高超自持,这种荣耀,绝非人为爵位(公卿大夫名位)所能与之比拟。”
5 Y( u5 `/ ?* z4 y' D3 K) Y  后来任都督徐州刺史,治理政事,简约便利,百姓感德。后来在徐州去世,属吏留他生前所坐床榻,以纪念他对属下百姓的遗爱。谥号简懿侯,其子薛孝通,声望最为显著。
# x- c" ^- b0 t) R% C$ u0 E$ P
& F2 Q) O9 x8 `- D诚敬孝心神灵佑之 恶逆不道鬼神祸之
. l! J: n8 h, P9 ^6 z0 p  萧睿明。母病风。积年沉卧。睿明昼夜祈祷。时寒。下泪为之冰。如。额上叩头。血亦冰不溜。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 曰。此疗夫人病。睿明跪受之。忽不见。以奉母。函中有三寸绢。丹书日月字。母服之。即平复。诏赠中书郎。时秣陵朱绪无行。母病积年。思菰羹。妻买菰为羹。 奉母。绪曰。病复安能食。遂食之尽。母怒曰。天若有知。当令汝哽死。绪闻。心中介介然。即利血。明日而死。(孝义传)
% E  s4 P' d1 B  萧睿明南齐人,字景济,官任员外殿中将军。天性至孝,其母害风湿关节病,多年卧床不起,睿明延医诊治,并无起色,日夜忧虑,亲自设坛,每日焚香,对天 祈祷,当时天寒下雪,睿明脸上两行泪水,当即结冰,有如两条白筋,叩头哀祷,额破血流,也结成冰块,一片诚敬孝心,感动天地神灵,忽然出现一人,授给他一 个小石盒,并告诉他说:“这是治疗老夫人疾病的药。”睿明感激,跪下拜受,起身忽然不见,打开小石盒,里面有三寸绢布,用红丹书写“日月”两字及服用法, 睿明依照指示,呈奉给母亲服下,其母多年病痛,果然痊愈,时人都认为是孝感所致。 ' M2 B, R0 ?7 M8 c" d; |  l
  齐武帝永明五年,睿明奉诏命,官任中书郎(掌机要政事)。
& a* `  k  E0 V  j  当时秣陵地方(今南京)有居民朱绪,品行不端,其母害病多年,念念想吃菰类煮的羹汤。有一天朱绪的妻子,买回来煮好,将奉给婆婆时,不料朱绪见了,竟 把菰汤夺过来说:“既然害病,又怎能吃呢?”说罢,就当着母亲面前,自己全部吃光,其母看他那不孝的举动,愤怒地说:“你这逆子,不能体念为娘病体也罢, 竟然夺去我日夜想吃的食物,上天如果有知,当令你这逆子哽死。”朱绪听了其母愤怒的诅咒,心中耿耿不安,当夜就便血而死。时人都认为是忤逆不孝所致。
$ a5 T% t7 y  H) I( B2 a$ \, n$ }& k% U$ ^7 |
仁厚传家
* B" r7 e6 o: j) b$ x  房景伯。性醇和。诸弟宗之如严亲。及弟亡。蔬食。终丧期不内御。其次弟景光亡。幼弟景远。期年哭临。亦不内寝。母崔 氏。严明有高节。亲授景伯景光九经。学行修明。并当世名士。景伯为清河太守。郡民刘简虎。尝无礼于景伯。举家亡去。景伯署其子为掾。令谕山贼。贼以景伯不 念旧恶。相率出降。贝邱妇人列子不孝。景伯母曰。小人未知礼教。何足责哉。乃召其母与之对食。使其子侍立堂下。观景伯供食。未旬日。悔过求还。崔曰。此虽 面。未知心愧。且置之。凡二十余日。其子叩头流血。母涕泣乞还。然后听之。终以孝闻。(房法寿及列女传)
$ R& N3 o3 x! a) y) U* U  房房景伯后魏人,字长晖,少年即以“孝”闻名当世。因而被举荐为齐州(今山东省历城县)辅国长史。清河盗贼作乱时,景伯为清河太守,抚助平定贼乱有功。升迁为司空长史。后来因母病辞官,居丧期间,哀思过度,不吃盐菜,以致害水病而去世。
3 A9 q& X: W& I4 ]  房房景伯性情醇厚温和,通晓经书史集。家中弟辈,尊敬他如同严父。其二弟景光去世,景伯哀伤蔬食,终丧期间,不与其妻同房。幼弟景远,哀悼哭临,届满 一年,不入内寝。其母崔氏,知书达礼,庄严明察,亲自教授景伯、景光九经,景伯兄弟深受母教,学问道德都整治清明,并为当世名士。 8 Y4 @9 X: T1 h
  房清河盗贼作乱时,景伯为清河太守,郡民刘简虎,因无礼触犯景伯,全家逃亡而去,景伯标榜刘简虎之子,为佐治官吏,命令告谕山贼,既往不究,山贼以景伯不记往日仇恶,于是相率出面投降。 9 W, Q: V% Z' u" A9 u# E0 C
  房山东贝邱有一妇人控告其子不孝,景伯母亲说:“这些小民,未曾受学,不知礼教,不足加以责备,应该以德化来引导他知耻向善。”于是召见妇人每日同到 厅堂,与她相对饮食,命其子侍立堂下,让他观看景伯侍奉母亲饮食孝顺恭敬的举止礼节。不到十日其子悔过,请求回去,崔氏说:“此子虽然表面羞愧,内心尚未 真正悔过,暂待几天观察”到了二十多天,其子深受感化,叩头流血,真心悔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母也涕泣乞求回去,然后释放母子回家,从此此子果然革面洗心,后来以孝闻称 于世。7 S* J# g9 l3 N: a% J5 q

' b/ V2 K9 d/ c/ E7 t守财悭吝 果报自受 7 |3 p* |" C7 ?2 T
  崔和。家巨富而性吝。埋银数百斛。其母李当春思堇。惜钱不买。子轨。盗钱百万。背和亡走。和迁参军。坐贪贿赐死。(魏崔亮传) & t" P( ]% n" C
  崔和后魏人字亮,家资巨富,可是为人度量狭小,性情过分吝啬,要他用钱,如割身肉,暗中埋藏财宝数百斛。
- I6 j2 Z* a2 T# W9 b" ^* C- a2 B  其母李氏,在春天蔬菜茂盛季节,想吃旱芹佐餐,可是崔和痛惜小钱,始终不肯购买。
) T2 R9 W5 d4 N5 M  后来其子崔轨,盗取他的钱财,多达百万,违背崔和逃亡而去,崔和激愤感叹也无可奈何。 9 ~4 Z) a+ E! Q3 S2 `; c
  崔和迁任参军官职,贪求不厌,利用权势,多方收受贿赂,终于罪行暴露,皇上赐他自杀身死。 ( g( Q' _. v& w; v+ h2 U/ h
  ※嗟乎!家资巨万,却舍不得供给母亲旱芹,好像自认可以长远保有他的财富。谁料,其子可以盗取,君王可以杀他,财命两空,又落得不忠不孝的罪名,留传人间。守财奴终究不值得!不值得!
* @5 @5 W: c! x! p- l, _* d4 p
( r2 k1 o+ X  L: I- d; x4 ^- ^人死轮回 史实验证
( {1 h$ Q0 e- c. ~7 h4 L% l7 p  李庶。为临漳令。坐事。死狱中。妻元氏。更适赵起。尝梦庶谓曰。我薄福。托刘氏为女。明旦当出。彼家甚贫。恐不能见 养。夫妻旧恩。故来告君。宜乞取我。刘家在七帝坊十字街南东入穷巷是也。元氏不应。庶曰。君似惧赵公。我自说之。次是赵起亦梦焉。寤问妻。言之符合。遂持 钱帛。躬往求刘氏。如所梦得之。养女长而嫁焉。(齐李崇传)
4 {6 O7 J: [% A1 U( G# J( t) t  李庶北齐人,官任临漳县令。当魏收奉诏著作魏书完成后,书内常以私人恩怨,带入骂人卑怯无用的笔调,李庶与卢斐等,争讼议论,魏收心怀不平,由此事件,李庶被系入狱,死在狱中。   K: Z0 f( V$ L$ G* `
  李庶死后,其妻元氏,改嫁赵起,有一天夜晚梦见李庶前来托梦说:“我福分浅薄,将托生做刘氏家的女儿,明天早上就要出生,刘家贫穷,惟恐无力抚养,念 在往日夫妻旧情,因而前来告知,乞求能设法养育成人,刘家就住在七帝坊十字街南,向东进入穷家陋巷就是。”元氏默然难以回答。李庶说:“你好像畏惧你丈夫 赵公,因而不敢答应,那我自己前去向他诉说,以免为难你。”于是赵起也同样梦见,醒后询问其妻,两人所说完全相同,于是夫妇俩商议决定,随即带一笔金钱, 亲自前往刘家,探问究竟,果然与梦境应验,于是向刘家请求,抱回抚养长大,替她选择对象办理婚嫁。这段事迹是历史上所记载人死轮回真确可考的证据。5 V$ }& B7 [$ k% c& ?
6 V' W0 V# j7 F! \( v
义风可行  % W) {# a) k$ o, s) H
  魏兰根。博学高才。父丧。庐墓。毁殆灭性。为岐州刺史。萧宝寅破宛川。俘美女十人赏兰根。根曰。此县界于强寇。故附从以救死。官军至。宜矜而抚之。奈何助贼为虐乎。悉求其父母而归之。后封永兴侯。谥文宣。子相如。袭爵。(魏兰根传)
# z" A) T  q/ B- B  l/ P! g  魏兰根后魏人,天资灵敏聪慧,有见识,悟性高,学问广博,才华出众。其父去世时,居丧期间,结草棚陪伴墓旁守孝,哀毁过度,几近于丧失性命,以孝闻称当世。曾任司徒掾,本群太守。 $ a: O# ]4 R0 F. F
  魏孝明帝孝昌初年,转任岐州刺史,帮助魏将军萧宝寅,讨伐攻破宛州(今河南省)有功,萧宝寅俘虏宛州美女十人,赏给魏兰根,兰根说:“宛州县界于盗匪强暴横行地段,人民为脱免一死,因而被迫依附,百姓是无辜的,怎能助长贼寇残暴行为,伤害百姓呢?”于是派人访求各人父母,将十位美女,一一发送回家团聚。百姓感恩颂德,传为美谈。
% C. n) I0 |: M5 m+ L  北魏安定王中兴初年,魏兰根官拜右仆射。魏孝武帝太昌初年,任仪同三司加开府。后来加封永兴侯。死后谥号文宜,其子相如,继承封爵。/ T" T. P, [9 p1 o3 f5 ?% d

5 u7 V% T6 F8 s% Q干蛊利民善报  
1 h. ?3 {" G0 U1 H  苏威。少有至性。尝卖田宅。罄资产。赎元世雄及其妻子。仕隋为太子少保。文帝尝召威。及高颍。杨素等。谓曰。太史言朕祚运尽于三年。心甚忧懑。今欲营南山险处。与公等固之。如何。威曰。周文修德。旋地动之灾。宋景一言。退法星三舍。愿陛下恢崇德度。享天之休。若弃德恃险。同舟之人。谁非敌国。帝善其言。初威父绰。在魏。以国用不足。制征税法颇重。既叹曰。今所为者。譬如张弓。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谁能弛之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简。帝悉从之。年八十二卒。(周苏绰传)
& T- W2 w( t# ^8 J; e- K  苏威是北周度支尚书苏绰的儿子,武功人(今陕西省美阳县)。自幼天性真诚笃厚,五岁丧父,哀毁孝思,有如成人,年既长大,颇有声望,曾经变卖田园屋宅,用尽所有资产,为至友元世雄及其妻子赎罪。
( I' ]# d; l, C. V& B& H" C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召苏威入朝,与他谈论政事,深获器重,于是任用苏威为太子少保,兼纳言支尚书,与高颍并参朝政,从此日见亲信。
6 f8 m/ F+ \7 }  n. k+ j  隋文帝曾经召苏威及高颍、杨素等人说:“太史(职掌星历占候)观望星相说朕帝位国运三年后将尽,为此日夜忧虑不安。如今想建造南山险要地处,与诸位共同固守,不知卿等以为如何?”苏威说:“周文王积善行仁,力修德政,转回地动的灾祸,宋景公仁厚存心,一句爱民德言,感动天地,转移荧惑星退避三舍,惟愿陛下,重新推崇德政制度,以享天福,假若背弃道德,只靠险要防守,即使同舟之人,也难免不成怨敌。”隋文帝接纳苏威的建议,从此广修德政,果然延续国运数十年。
- E: j6 b: L3 \  当初苏威的父亲苏绰,在魏国时,因国用不足,而制订加重征税法。后来深自后悔,感慨地说:“我现在所作所为,正是剥削百姓,譬如张紧弓弦,决非治平天下之道,不知未来那位仁人君子,能为我松弛这把弓弦呢?”苏威听到这话,每以改革苛征为己任。至此苏威建议隋主减徭役,轻赋税,一切行事,力求从轻从简,同时崇尚节俭,戒除奢侈,转移风气,隋主很是嘉纳,于是除去一切苛税,并命苏威减省律法,刑法益加简明,疏而不漏,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o0 y- j# H% R, W9 ^7 N  苏威历经处于隋炀帝、李密、王世充等人之间,在这危险环境中,竟然能安享天年到八十二岁善终。莫非由于力行革恶除弊,达成其父遗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利乐百姓功德所致。' F  o# D! G6 m" H

& v" l' g7 ?$ g6 o9 L- K" n0 ~* f诋诽先贤受报 , ^& v+ {7 i3 B! r' m% [9 k$ v5 r

4 `; q( W$ E3 r2 ~( ?  刘兰。讲说精悉。生徒甚盛。而排毁公羊。又非董仲舒。为国子助教。静坐读书。有人葛巾单衣入座。谓曰。君是学者。何每见毁辱。理义长短竟在谁。而无礼见陵也。今欲相召。当与君正之。言终而出。兰少时死。(儒林传) & m* p! Q# U1 f5 n* S9 ]
  刘兰后魏武邑人(今河北省阜城县西)以儒学闻称当世,擅长左传,又通晓阴阳,官至国子助教。很有口才,讲说精要详明,门下生徒众多。然而不修口德,经常排斥毁谤公羊,又常公然诋毁汉朝学士所景仰的纯儒董仲舒。 / M- O* M4 `: `: w! i
  当刘兰官居国子助教时,有一天静坐读书,忽见一人头戴葛巾,身穿单衣,直入座前,威神凛凛,斥责刘兰说:“你身为儒者,读圣贤书不知涵养,为何每次毁谤侮辱于我,你对圣贤道理,不曾梦见,天地义理,究竟谁长谁短,更是无可得知,你竟肆无忌惮,无端谩骂,无礼欺凌,今日特来召你前去,予你改正这种愚妄的错误。”说罢,转身退出。刘兰深觉怪异,心中怏怏不乐,经过数日,就此去世。
( a; h6 t2 Q2 ~2 H+ y
* k) ^, f+ W8 C- K! R廉介诚实 终受厚禄 ' L4 A. i7 q9 B

, I. P: ?+ x8 X' r0 i! h  孟信。除赵平太守。及去官。居贫无食。唯一老牛。其兄子卖之。拟供薪米。券契已讫。信适从外来。因告之曰。此牛有病。小用便发。君不须也。杖兄子二十。买牛人嗟异良久。周文帝闻之。举为太子少师。(孟信传)
  d* r2 B/ x4 r( G  孟信后魏广川索卢人(今山东省长山县),字修仁,家境贫寒,放弃读书,自愿从军,累官至赵平太守,为政崇尚宽厚和平,地方权势土豪,都不敢为非犯法。在任期间,清廉自持,直到去官后,两袖清风,居家贫困,三餐难继,只有一只病牛,其侄子隐瞒病情,打算将它卖掉,换些柴米,以供生活,买卖券契,双方写好,正巧孟信从外回来得知,对买者说:“这只牛有病,稍微劳力,便会发作,对你没有用处。”说罢转身,责打侄子,同时训斥他,不该欺瞒。买者见此情景,深觉奇异,站立一边,嗟叹很久才去。 & G: A" E7 a, @* B
  周文帝得知,非常赞赏孟信这种廉介诚信的美德。于是举用为太子太傅,并特予加封散骑常侍,直到年老才辞官荣归,当时儒者学士,都深引为荣。 7 C& Y4 K2 I4 {$ y
  后汉书内也有一段相同事迹记载:汉朝人朱穆,家中养猪,猪有病,命家人到市场去卖,并特别吩咐说,这只猪有病,当以便宜价格卖出,不料家人来到市场就卖,不说有病,所得价钱,超过预料,朱穆得知其故,随即赶到市场,以半价送还买者,买者不接受,朱穆留下钱就走,其诚实德量与孟信先后可相比美。! P( P7 C$ k" ]# X
* z" Q& Y7 v  A6 ~( W4 a0 r3 T
孝子不匮 永锡尔类
+ W! D4 k. S( p+ A" @ * |  l4 T! t/ h& F
  梁彦光。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隋文帝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迁相州刺史。相州人情险诐。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光招致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授。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变。有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光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涕之像。通。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谕而遣之。卒为善士。光卒于官。谥曰襄。子文谦。有父风。迁鄱阳太守。政为天下最。(循吏传) ' L4 q- p2 Z1 Q+ ?& o6 K5 O% t1 {+ q) k
  梁彦光隋朝人,七岁时,其父染患重病,医师诊断病况说:“必须服用紫石英,才能痊愈。”当时家人到处寻求不获,彦光日夜忧伤。一天忽然在园圃中发现一块特异物体,彦光不认识,于是抱回家中,不意竟然是块紫石英,其父病体,因而痊愈,亲戚乡人,都深感奇异,认为至诚孝心所感。
  v/ A' a/ q& l- [& N  隋文帝时,任用彦光为岐州刺史,爱民如子,处处以恩泽加惠百姓,治理政绩,在当时最称优越,隋文帝很是嘉赏,饬令全国牧守,效法彦光的政风。 " H3 e) i$ A. ]% y
  后来迁任相州刺史,相州人情,凶悍难平,经常诉讼官吏,事态千变万端。彦光招请德学兼备的大儒,每乡设立学堂,以圣贤道理,教授百姓,于是百姓,都能互相劝勉,敦励品行,风俗由此大为转变。 % f* b: h9 g9 c' g6 x4 M, r, a/ |
  当时有乡民焦通,事奉双亲,不尽孝道,为堂弟告发,彦光命焦通观看孔子庙中,孝子韩伯瑜的画像,这张图画是描绘韩伯瑜挨受母亲杖打不痛,因而哀伤母亲体力衰退,对着母亲悲泣的一幅感人情景,焦通看后,悲痛惭愧交加,自觉无地自容,彦光又引古训,谆谆教诲,然后遣他回去,焦通从此感悟,洗心革面,终于成为乡里善士。
8 X2 t6 K- s+ ]5 Z- u( x; C  彦光在任期间去世,赐谥号襄,其子文谦,步父风范,官任鄱阳太守,政风显著,为天下第一。
* t& W* d4 O% t3 K. s% U
$ N2 k* J& B  {0 g2 \) P谗杀无辜 遭受阴谴
$ `( r* z# ?6 ^7 L1 ~. ^+ I4 W
$ Z- E1 g: f6 u1 I* L2 v  武惠妃。宠倾后宫。生寿王。帝欲废太子。张九龄阻之。李林甫专政。数称寿王美。妃德之。未几。使人诡告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甲以入。太子从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召林甫议。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并废为庶人。寻遇害。天下怨之。惠妃数见庶人为祟。因大病。召巫祈之。请改葬。且射行刑者。瘗之。迄不解。妃死祟亡。(玄宗诸子传)
1 p4 V8 y& g  [2 R! H  _. q  武惠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生子寿王瑁,渐有谋夺太子位的野心,玄宗深受影响,也宠爱瑁,而想废黜太子瑛。中书令张九龄极力谏阻,武惠妃深为怨恨。奸相李林甫心性奸狡,迎合玄宗与惠妃心意,专说柔顺动听的话,常称赞寿王瑁,极力帮助武惠妃,与之串同一气,惠妃于是在玄宗面前竭力推举李林甫为相。 % w  i$ t% _+ |9 q  G
  林甫从此得宠专权,时常暗中侦察太子瑛及鄂王瑶、光王琚的过失,偶有所闻,便命人入宫通报惠妃,以进谗言。不久李林甫又密授惠妃毒计,遣人召太子瑛及瑶、琚二王,欺骗说宫中有贼,命他们急速穿甲入宫防卫,太子及二王不知是诈,竟然依照所说进宫,惠妃急往禀告玄宗,说太子与二王,穿甲入宫,串同谋反,玄宗大为震怒,立召李林甫入宫商议,要废太子与二王,李林甫淡淡地答道:“这是陛下家事,非臣所应参豫听闻。”玄宗便立即下旨,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均废为庶人。惠妃不断搬弄是非,进行谗谮,玄宗一时嗔怒,竟将三子同时赐死。可怜瑛、瑶、琚既好学又有才识,无罪同遭残戮。天下为此抱怨不平,远近私下呼冤。
7 j" \( _9 `+ S6 Z9 \  三庶人死后不久,武惠妃忽然大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病状好像发狂,满口谵语,呼叫说三庶人(太子及二王),前来索命,召请巫祝代为祈祷消灾,并改葬三庶人,射杀行刑人陪同埋葬,始终无效,甚至白日见鬼,所有宫娥彩女,都惊惧不安,进退彷徨,请来名医诊治,终无起色,日夜呻吟,历经多日,突然一阵阴风,四肢挺直,貌美心凶的妃子,至此一命呜呼。费尽心机,为子谋夺太子位之美梦,终随着三庶人的冤魂去了。/ r  x  l+ \6 g; h  R
* r2 W* h9 d% C; O
雅善知人
9 H$ B& ?0 o. R0 D( l9 s' N; s
. e$ h: X; X, h6 l8 R  裴行俭。善知人。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才。引示行俭。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勃等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既而勃堕水。炯终盈川令。照邻恶疾赴水死。宾王反诛。(裴行俭传并通鉴。) : Y% Y" g+ B7 T5 Q# Q2 \
  裴行俭唐朝闻喜人(今山西省)字守约,年少时,擅长书法,尤以草隶闻称当世,及至长大,练习战阵,通达兵法,高宗显庆年间为长安令,麟德年间,升任安西大都护,讨平吐番有功,任命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突厥反乱,行俭授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兵平定,受封为闻喜县公,死后受赠幽州都督,赐谥号“献”。 8 ]3 T- S! x/ U
  裴行俭通晓阴阳历术,每次出战,常能预知胜负,又精于人伦之德,且深具擅长知人的眼力。当时华阴人王勃、杨炯、范阳人卢照邻,义乌人骆宾王,四人都以文艺著名,传扬海内,尤得李敬玄特别器重赞赏,曾引荐四人与行俭相见。事后行俭私下告知李敬玄说:“一个读书人,前程能否远大,当先重视器量与才识,其次才论及文学艺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三人,虽有才华,但是性情浮躁,举止欠庄重,而且炫耀显露才能于外,到底器量不足,怎得安享禄位呢?只恐这三人不能得到善终,惟有杨炯较为浑厚沉静,可得安享县令长的官位,应当不会有意外祸患哩。”敬玄心中不肯相信。 7 D7 s/ L% {' q# @' G, S: h) ]
  后来王勃渡海堕落水中,因受惊悸致死。卢照邻遭遇恶疾缠身,愤不欲生,自投颖水溺死,骆宾王为徐敬业府僚,后来敬业举兵讨伐武后兵败,骆宾王同遭伏诛。只有杨炯以盈川令终身。行俭所说一一应验。 # |* u9 Q- F) Q, P9 A& C
  高宗将立武昭仪(武则天)行俭以为国家忧患,将从此开始,后来果然应验。行俭所引荐偏将,后来也都成为名将。
; B) @% G, d/ V5 p- v  行俭破都支,曾得一件玛瑙盘,广约二尺,文辨灿烂,取出给将士观赏,军吏捧盘,步上台阶,不慎跌倒打碎,吓得心胆俱裂,叩头请罪不止,行俭笑道:“你并非故意跌碎,何必如此恐慌呢?”言下毫无吝色。到了战胜回朝,所得赏赐全部分赐给军士,因此行俭病殁,军士都哀痛万分。7 U/ h) T- S6 H; i
! m, N, i- l% H) S& U# q
情深义重 富贵不移
+ L2 c( M4 H* }) o
' A  j- R# \7 A" M. B6 ~  尉迟敬德。以战功封鄂国公。太宗尝谓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头谢曰。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通鉴太宗纪)
: Y( f0 v6 O/ r  y5 M& o  尉迟敬德名恭,善阳人,隋朝末年归顺唐朝。唐太宗未即位前,在所居潜邸,任用尉迟敬德为右府参军。敬德英勇善战,常单骑突袭敌阵,敌兵不能伤他,屡次从征,都有显著战绩。太宗即位后,以战功封为鄂国公,去世后赐谥号“忠武”。
  K: ]: I1 `2 p6 n3 k" s  太宗赏识他英勇忠贞,辅佐有功,曾经对敬德说:“朕要将女儿许配与卿为妻,不知意下如何?”敬德叩头辞谢道:“臣妻虽然浅薄卑陋,但是长久跟随着臣,同过贫贱,共历患难,臣虽不学无术,曾闻古人富贵不易妻的典范,臣愿以古人为法,不忍离弃糟糠之妻,请陛下赐谅开恩。”婚姻虽然不成,但更深得太宗嘉许赏识。后来尉迟敬德的子孙历经千余年仍然富贵昌盛。足证善报施于重义之人,丝毫不爽。这段事迹与汉朝宋弘故事相同。 $ |. D7 f$ P" `8 v: g" X
  宋弘汉朝长安人(今陕西省),汉光武帝在位时,风闻宋弘为人清正有德望,特予征召为大中大夫,宋弘守正立朝,仪容端方,更博得光武帝赞赏,于是提升为大司空,宋弘持身节俭,所得俸禄,分发赡养九族乡亲,家中不蓄积余资,后来受封为宜平侯。 2 ~0 {  W8 x8 d% @
  当时正逢光武帝姊姊湖阳公主,丧夫寡居,光武帝想以其姊湖阳公主下嫁宋弘,于是对宋弘说:“俗语说:『贵易交,富易妻』。这是人情之常,卿可知朕的心意否?”宋弘正色回答说:“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以富贵而易妻,非臣所愿……。”此事与尉迟敬德前后互相比美,传为美谈。足见古人夫妇情谊的深厚,令人敬佩。- r  a9 M0 _+ n9 a0 [
9 Q' ?, a1 R8 [3 I
孝子循吏纯臣
) \$ ~8 j$ e+ ^4 V6 y) f: n( p# | " e7 n+ e: X- u% E5 w  h6 j4 e
  狄仁杰。为豫州刺史。诏命治越王贞等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澧州。道过宁州。(仁杰曾为刺史)父老迎劳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至流所。亦立碑。为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见白云孤飞。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去。同府参军郑崇质。母老且疾。当使绝域。仁杰曰。君可贻亲万里忧乎。诣长史蔺仁基请代行。仁基咨美其谊。时方与司马李孝廉不平。相与曰。吾等可少愧矣。相待如初。(狄仁杰传并通鉴。)   B9 \6 f5 Q+ |' I! `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太原人(今山西省),博通经史,应试明经中举,历任大理丞,河南巡抚,豫州刺史,曾经平断冤狱,毁除淫祠,拯救诖误(误受牵累的罪囚),为官恩威并着,百姓归心敬仰,立碑纪念。
" H5 a* l1 _9 A/ R, L/ F" p. E  仁杰为豫州刺史时,奉命查察越王贞同党案,当时被录为连坐者六、七百家,应没收财产的有五千余户,元帅张光辅已拘罪囚二、三千人,将处重刑,仁杰不禁恻然感叹,于是陈表力救,飞使密奏道:“罪囚甚多误被牵连,臣若显然陈情,似为逆人申理,但明知诖误而缄默不说,又恐违背陛下仁德体恤意旨,所以拜表陈诉,仰乞矜恤鉴裁!”不久接到覆旨,太后特予赦免死罪,令流戍澧州。流犯路过宁州(仁杰曾任宁州刺史),父老迎接慰劳说:“是我狄使君救活你们的性命。”于是相携到德政碑下哭拜追思三天才走,到了流所,也为之立碑,感恩怀念。这时张光辅尚驻豫州,部将恃功,强横搜索罪犯,仁杰不许,光辅愤怒,责难仁杰说:“刺史难道敢轻视元帅吗?”仁杰说:“公率领将士,前来平乱,如今乱已平靖,越王已死,公放纵将士暴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杀降人为己功。仁杰奉命来此,是为民除害,恨不得尚方宝剑加公颈上,虽死不惧!”光辅张目,无言可对,回朝奏说仁杰出言不恭,于是被迁为复州刺史。 8 ]% _9 ?# a$ H# b/ m
  仁杰为并州法曹参军时,双亲都在河阳,两地远隔,仁杰思念双亲,登太行山,举目南望,见白云孤飞,睹景感触,对左右说:“我亲所居在此云下。”惆怅久立,瞻望良久,直到白云飘散,才依依下山。 ( f" [4 w9 N# y, p( e* K- i
  仁杰不但自行孝道,且能体谅成全他人的孝行,同府参军郑崇质,其母年老且病,奉派前往边远区域,仁杰得知,对崇质说:“太夫人危疾在身,如今你将远使边地,岂可拖累老母为你操万里忧虑呢?”于是拜见长史蔺仁基,自愿请代崇质前往,仁基感叹佩服他对同僚深厚的情谊,于是另派他人代行。当时蔺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有嫌隙,同被感动地说:“我辈怎不自觉惭愧呢?”于是言归于好,相待如初。 ! R0 [6 D3 I) p
  武后朝起用仁杰为同平章事(宰相),仁杰刚正无私,正色立朝,以复兴唐室自任,不肯谄事诸武,然而对于武后,则屡用婉言讽谏,徐徐引导,武后终被其忠诚所感,因此委以重任,尊他为国老,仁杰常以调护皇家母子为意,武后要立武三思为太子,仁杰以母子亲于姑侄,切情切理婉词譬喻,武后终于感悟,迎还卢陵王(武后子)(中宗)于房州,唐室国运,由此赖以维系。居位又蓄意举荐贤才,所荐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皆为中兴唐室名臣。仁杰一生公忠体国,名重当时,功高千古,年七十一岁以功名善终,武后闻讣,不禁感伤泣下说:﹁朝堂自此无人,天夺我国老,未免太速矣!”于是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中宗复位,晋赠司空,睿宗朝又加封梁国公。
; _" ~5 j8 b$ ~: `0 A
1 a1 i( V* f" p" v2 W忘身救民 荣显善终
/ b3 O! Z1 z. j; [ 7 |0 w/ F5 B7 D
  徐有功。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服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时武后僭位。吏以周内穷诋相高。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力。所护佑者数十百姓。卒后赠越州都督。授一子官。窦希瑊。请以己官让有功子愉。以报旧德。五世孙商。至太子太保。商子彦若。宰相。封齐国公。(徐有功传) # O* i# z  ~% i# h- e6 c  E
  徐有功名弘敏,唐朝偃师人(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应试明经中举,任蒲州司法参军,为政宽厚仁恕,对百姓不忍施以朴杖鞭笞处罚,百姓敬服他的恩泽,彼此互相约定勉励说:“我辈应当守法,若有人犯罪,挨受徐参军杖罚的,大家共同弃逐他。”结果终此一生,从不责打一人,累迁为司刑丞。 ) a6 u) v7 g0 z) |: n6 q8 U: M
  当时武后僭位,酷吏恣虐天下,交相诬陷之风盛行,常周密判定罪状,纳人于罪,朝野震恐,不敢正言,唯独有功,争辩更力,由此蒙他护救的百姓有数十多家,许多死刑重罪,常获免死,天下称颂他为仁人。又曾经力争李行褒案,罪不应诛及亲族,酷吏周兴奏有功故意救出反叛众囚,应当处斩,武后只免其官,不久因念有功用法公平仁恕,擢升为殿中侍御史,朝野远近闻知,莫不相贺。
! B4 v# S! ~% f# ^! h- z% l) ~  当时奸臣来俊臣、周兴、索元礼及武承嗣等联合诬陷狄仁杰等忠臣七人谋反,极力奏请斩杀,有功独挺身辩护并奏说:“陛下有好生大德,俊臣等不能顺美,反要劝陛下为暴主,究竟是何心意,请陛下明察!”……又曾为豫王妃窦氏之母庞氏伸冤,力争不应处斩,监察御史薛季昶奏有功阿私党同,当处绞刑,令史官前来告知,有功感叹说:“难道唯独我一人会死,他人都永远不死吗?”于是闭门熟睡,置死生于度外。太后问有功说:“卿按察刑狱何以失出(罪重而科轻刑或当科刑而不科刑)这样多呢?”有功回答说:“失出是人臣的小过,好生不杀是圣人的大德。”由此庞氏得免死刑,有功坐罪除名。凡此一生为人伸冤,曾经三次坐罪被判死刑,然其心中却泰然不忧,后来获得赦免,也不喜悦,太后更加器重。
( E% A5 o+ P/ k5 k  不久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一班迎合圣旨取宠的酷吏,相继遭受诛杀,而有功却声誉日渐隆重,官居司仆少卿荣显善终。死后赠越州都督,授与一子官职。当时窦希瑊感念有功曾救其母庞氏深恩,自愿以己官职让给有功子徐愉,以报答旧德。有功后代五世徐商,官至太子太保,商子徐彦位登宰相,封齐国公,世代荣显。唐武宗会昌中追赠有功谥号“中正”。
3 m# z% F/ }# r3 G( D- P+ {, M' H
: S) [7 {/ {3 Y3 q- j) x一言激励 冤案揭发
; b2 O( K0 J9 X, _( @% `0 L. _
, ?; Y/ f+ \% R  宋璟。居官鲠直。张易之。诬魏元忠有不臣语。引张说为验。将廷辨。说惶遽。璟谓曰。名义至重。不可陷正人以求苟免。若不测者。吾且叩阁救。将与子偕死。说感其言。以实对。元忠免死。二张遣客刺璟。璟登庳车。舍他所。刺不得发。俄二张死。(张柬之起兵。诛易之昌宗。)璟累拜广平郡公。卒年七十五。生六子。皆显官。(宋璟传) 
5 f+ S: n1 l! D2 b  宋璟唐朝邢州南和人(今河北省邢台县东),中举进士,武后时为御史中丞,累官至凤阁舍人,武后赏识其才,颇加器重。唐玄宗开元初年,以广州都督,召拜刑部尚书,不久继姚崇为相,姚崇尚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成,以持天下之正,世称“姚宋”。 + `$ Z9 @4 l1 y. m; ^
  宋璟为人耿介不阿,守法正直。武后时,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恃宠专擅政事,权倾朝野,其弟张昌仪为洛阳令,仗二兄势力,向不守法,肃政中丞魏元忠,屡次加以训斥。张易之家奴,又仗势横行都市,被元忠逮捕责打,死于杖下。二张怀恨甚深,谋划构陷元忠,于是诬告元忠私议“武后年老,为永久打算,不如倚附太子”等不守臣节言论,武后大怒将元忠下狱。命元忠与昌宗当面对质,双方争辩不决,昌宗暗中要凤阁舍人张说作证,并以好官酬谢,张说畏于权势只好答应。不料被同僚宋璟所知,临讯这一天预先在朝房等待,在魏张两人辩论不休时,武后即召张说入朝,将到朝门,碰着宋璟,张说急迫惶恐,宋璟便正色责以大义说:“名义最重,鬼神难欺,不可阿党邪恶,陷害正人,自求苟免,即使得罪贬谪,名誉节操也能传扬,万一遭到不测,我自当叩阁力救,将与君同死,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这义正辞严的一番话,感动了张说,于是在武后前,竟以实情奏对说:“臣确实未曾听元忠说这些话,臣不敢诬证元忠。”由是元忠得以免死。二张深恨宋璟,竟遣刺客谋杀,幸而有人先为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璟潜宿别处,才得免祸。不久,张柬之举兵诛二张。宋璟累拜广平郡公。唐玄宗时与姚崇同当朝廷重任,请托之风不行,纲纪整肃,赏罚严明,中外相合,当时贵称为有贞观、永徽年间遗风。璟享年七十五岁,生六子都显贵。, }0 ~+ z; J: X8 j0 C6 e& t/ x

# l1 h) h/ I, m- w+ H  X不受苞苴而姻缘凑合  不附权贵而昆季联芳 : o" I% o0 a' t* b1 l

. u0 P# \! c  M: [" ~+ M6 i4 n  裴宽。为润州参军。刺史韦诜。有女。登楼。见人于后囿有所瘗。访令偕来。问状。曰。宽义不以苞苴污家。适人以鹿为饷。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瘗之。诜嗟异。妻以女。累迁蒲州刺史。久旱。入境辄雨。徙河南尹。不屈附权贵。终礼部尚书。兄弟八人。皆任台省州刺史。宽性友爱。在都治八院相对。常击鼓会饭。政务清简。人皆爱之。(新唐书裴传) 裴宽唐朝闻喜人(今山西省绛县西),字长宽,博览群书,学识丰富,个性忠诚。曾任润州参军,当时润州刺史韦诜,有女儿登楼观赏景色,发现有人在后园场地掘土埋藏东西,深觉奇怪,于是禀告其父,刺史随即命人访查,结果带裴宽前来,刺史询问原故,裴宽说:“宽自幼禀承家教,为人应当廉洁守义,不可接受贿赂,玷污我家清白,刚巧有人馈赠一只鹿,送来就走,宽不敢自欺收受,因此只好将它埋葬了。”韦诜感叹裴宽有这种廉洁的美德,于是将女儿许配与宽为妻。
4 \. S' [, j; K& V" m+ u# E" }# k  后来裴宽升迁为蒲州刺史,蒲州地带久旱不下雨,宽到任入境,随即下雨,百姓都欢欣庆贺。后来迁徙为河南令尹,不肯屈节附和权贵,结果升为礼部尚书。 3 A$ P5 q. u9 Q( E. Z' ?% h. ]
  宽有兄弟八人,都官任台省州刺史,宽天性友爱,特在都城建设住宅,八座院落相对,常击鼓聚集兄弟子侄会餐。政务清正简明,人人敬爱他。& ]. y& p; F, Q  ]7 k% O  [# x! V
' ]/ F/ L- ^% c7 m* r
贫穷不受遗金   显达鲠亮廉介 : ?5 I" z4 j' n! V

9 N! c; p! l% \, M  李勉。少贫。客游梁宋。与一生共逆旅。生疾且死。出白金曰。左右无知者。幸君以此为我葬。余则君自取之。勉诺。既葬。密置余金棺下。后其家启墓。出金还之。勉位将相。所得俸赐。悉遗亲党。没后无赢藏。在朝鲠亮廉介。为宗臣表。礼贤下士有终始。(宗室宰相传) 
$ |4 ^0 ~7 R3 R# S3 n! B0 u  李勉唐朝人,字玄卿,从小好学,个性沉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时代家境贫寒,曾经客游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书生同住一家旅馆,书生染患重病将死,拿出所带的白金,对李勉说:“我已经不行了,现在左右无人知道,我死后,请你用这些白金替我办理后事,为我安葬,剩余的就全部赠送与你,请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应了他,于是依照遗言,将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却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后来那书生的家属开坟墓时,掘出白金,终于归还其家属。 8 r% B; u& w. R+ ?! g
  肃宗时提拔李勉为监察御史,李勉见武将有骄慢异常情事,便上章揭发纠正,肃宗对左右说:“我有李勉,朝廷才见尊重了。”代宗时任滑毫节度使,统理军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凶暴狡猾的部将,都敬畏惧怕他。德宗时提升为检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职)。
. i2 W0 h7 M$ j' f5 c  勉累官位至将相,所得薪俸或赏赐,全部分送给贫困的亲族姻戚,自己生活俭朴,去逝后,家中竟然没有赢余钱财,赐谥号“贞简”。 8 l* P! x7 K: B. C3 W/ G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终敬重贤人士子,曾经引用李巡、张参为幕府(军中文书官),二人死后,每至宴饮时候,仍旧设置两人的虚位,进献酒食怀念。骨鲠大臣,又能礼贤下士,实为当时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贤德宰相。$ F8 c  Y1 X* ?$ H
2 |( `/ [0 g6 H. y# v# K
口密腹剑 固宠弄权  万世贻臭 累生受报
9 E: ~' Q% |+ V 3 W( {  y4 T8 V1 u
  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勋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或阳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林甫口蜜腹剑。死后剖棺斩尸。(通鉴) 
* e$ @9 }8 q6 A  李林甫是唐朝皇室亲族,字哥奴,别号月堂。外现柔和忠良,说话巧妙动人,但是心地狡猾奸险,待人行事,擅长使用权谋技巧。官拜兵部尚书兼中书令,玄宗时代,位居宰相,暗中结纳宫内宦官和嫔妃,留意观察玄宗的心意和举动,因此奏事应对,都能迎合皇上意旨,深得玄宗宠信。
2 v! J4 I/ j1 K! H2 A  在朝为相十九年,用尽心机,巩固自己的恩宠和权位,凡有才能,功业胜过自己,以及深得皇上所亲厚的朝臣,或有权势地位逼近自己的国戚贵显,便心生忌恨,必定千方百计,排挤贬逐,甚至构罪诛杀。又常用甜言蜜语引诱人,而暗中却设圈套陷害他,当时世人都说李林甫口蜜腹剑(嘴甜心毒),但是玄宗反而倚重他为左右辅佐的忠臣,政事全都委任林甫,任意独断专行,阻塞朝廷进言之路,因此天下都看他如仇敌。于是寇盗纷纷四起,酿成安史之乱,结果林甫日夜愁虑、忧煎而死。死后被剖开棺木,砍断尸体,遗臭万年。 & |- f2 C( T, [+ t, X: \
  ※根据唐人所著的“李林甫外传”记载李林甫本是仙官下降人间,但是因为一生作恶犯罪,因此被惩罚降调六百年。又感应类编记载有一耕牛被雷击而死,皮肤裂开形成下列字句:“此是唐朝李林甫,三世为娼,七世为牛。”嗟呼!奸人贪图地位,越权而滥用权力,残酷暴虐,害人误国,究竟得以保全富贵,不过数十年而已,却因而由此削除仙籍,罚作娼妓,惨遭雷击,堕落畜生,受人屠割,要想回复人身,尚且不知要经历多少年月,何况要返回仙籍呢?有人说:“小人工于计画”,殊不知因果可畏,如此作为,实在是最愚痴的了。  U8 w4 a6 w5 b$ H4 Q( H

1 S1 C; i& i; S) N& M忠纯贤相 9 J9 B4 h% U( g( m

% p, B* Q# e$ P  N4 q  李泌。为相。帝曰。谁与卿有恩。朕能报之。泌曰。曩为元载所疾。谪江西。路嗣恭与善。臣常畏之。会其子应并驱。马啮其胫。臣惶恐不自安。应閟不言。勉起见父。臣常愧其长者。思有以报。即日加应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帝尝言。人谓卢杞奸邪。朕殊不觉。泌曰。此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上曰。建中之乱。术士预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致。泌曰。天命人皆可言。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李泌传。及通鉴纪事本末。) 
9 y3 v% L2 q' C7 o% V6 x5 s  `8 y0 x  李泌唐朝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字长源,幼年时就以文才敏捷著名,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神童。长大以后,博学多闻,通达经史,精研易象,善长作文作诗,又爱好修学仙家之道。肃宗时,参与谋划议定国事,深受亲信器重,后因被李辅国所忌,而隐居深山。代宗时,征召授官为秘书监,当时元载为相,专权用事,排斥忠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泌遭受妒恨,而贬谪江西。德宗时朱泌作乱,帝奔往奉天,征召李泌为相,李泌处事专心,运用机谋,挽救时弊,后来以有功,受封邺侯。
" V, j9 O2 O. c3 h9 u; l& D  德宗召李泌为相时,对李泌说:“谁有恩德于卿,朕当为卿代为报答。”李泌回答说:“从前臣为元载所忌恨,被贬谪江西,当时路嗣恭亲近附和元载,臣常畏惧受到危害。有一次其子路应,正巧与臣并行骑马奔走,马咬伤了他的腿,臣心中恐惧不安,不料路应却忍痛隐密不说,勉强起身见其父亲,臣感念路应确实是位谨慎忠厚的长者,而深自惭愧,常想有以报答。”德宗当日就加封路应为检校屯田郎中,宣歙观察使的官位。 7 w! N* o; U  z/ w, @9 u
  德宗曾经对李泌说:“朕见卢杞为人忠清耿直,何以人多说他奸邪,朕至今尚未发觉究竟奸在何处?邪在何处?”李泌回答说:“这就是卢杞所以为奸邪的缘故?假使陛下知道卢杞奸邪,卢杞便不成为奸邪了,陛下如能及早觉悟,何至于有建中祸乱发生呢?幸亏陛下后来贬逐卢杞,得以安慰人心,否则祸乱且将接连发生。”德宗说:“建中祸乱是术士占验都中有变,预先奏请奔往奉天城,这是天命,并非尽关人事,亦非卢杞所致。”李泌又说:“陛下以为这是命数注定么?其实命数二字,只可常人说得,国君和宰相却不应挂口,因为国君与宰相有造就国家命运的职责,与常人不同,假若国君宰相讲命数,那么礼乐政刑,便统统可以不用了,古来暴君例如桀纣,都说自己有命在天,人君以命数,自我解释,恐怕便如同桀纣了。” ) j+ F1 Z  ]: H4 F/ C! i
  ※路应是奸党之子,却能隐藏自己的伤痛不说,消除灾祸于无形,以免贤者遭受危害,用心确实难能可贵,终于得受美报。 % f3 S' W5 |+ o9 W: N+ ]4 J& \- Y
  至于李泌君相造命的言论,足以作为庸懦君主,推诿过错,痛下了针砭。君相造就国家命运如此,个人的命运,又何尝不如此?人的命运虽有前定,但是人定胜天,命运是好是坏在乎自己塑造,前哲说过“贤、不肖在我而不在人﹂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就是这个道理。
0 a1 q. e+ b% {! |0 d7 `
& A  u$ c8 B* c宽宏度量 - K5 q* N( r; |3 X5 U0 |2 M
; X( p4 g) P  R$ K0 Q' Z9 `
  钱徽。为礼部侍郎。宰相段文昌。学士李绅。并以所善委徽。求致第籍。徽不能如二人请。文昌即奏徽取士以私。贬江州刺史。或劝徽出文昌书自直。徽曰。苟无愧于心。安事辨证耶。敕子弟焚书。州有牛田钱百万。刺史以给宴饮。徽曰。此农耕之备。可他用哉。命代贫民租入。后拜吏部尚书。年七十五。子孙皆贵显。(钱徽传) ! e1 X. ~" b. y7 m7 n
  钱徽唐朝吴兴(今浙江省嘉兴县西)人,字蔚章,进士及第,官任礼部侍郎,掌管科举会试事宜。 ! B& z0 q0 e2 f. {9 O8 P" F0 o
  当时宰相段文昌和学士李绅,都写信推荐自己所亲善的应考士子,请托钱徽帮忙科第中式。钱徽职责在身,秉持公道,以才录取,对于二人的请托,未能如愿。宰相段文昌,记恨在心,便上奏说钱徽会试取士,全凭私心,于是钱徽被贬为江州刺史。有人劝钱徽说:“何不拿出文昌所写的书信,自我表白,洗雪冤屈呢?”钱徽回答说:“如果我自己问心无愧,何用辨白求证呢?”随即命令子弟将书信烧掉。
4 Q, Y! y; u9 R* J! K8 h  州内备有辅导农作金钱百万,历来刺史都充作聚会宴饮之用。钱徽到任后说:“这笔钱是备用于农田耕种的资金,怎可充作其他用途呢?”于是命令将这笔钱济助贫民租田耕种,由此改善了州内贫困农民的生活,深受百姓感戴。 * J& r) [/ M& Z. r! n
  后来唐文宗闻知钱徽的贤明德政,于是提升任用他为吏部尚书官职。钱徽享年七十五岁,子孙都很显贵。 : w& c6 O% K3 L- W5 ?! V6 B
  ※受人诬告而不自辨白,更进一步烧掉足以洗雪冤屈的私信。此等宽宏度量,伟大人格,岂是常人所能做到?段文昌这一类的人,真该惭愧至极了。至于废除宴饮费用,以代贫民租田耕种,改善生活,处理至为允当,如此德量,应该享受富贵寿考,福泽遗留子孙。
0 s3 t0 y6 [4 a$ ^1 k$ [6 R; c% j, p* C7 D: J( [2 W% [
德修命转 9 D' w8 Y- _5 L- T

6 i$ F* Y) U+ D5 f  裴度。奉使蔡州行营。宣谕诸军。还奏攻取状。王承宗。李师道。谋缓蔡。乃伏盗京师。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武元衡。又三以剑击度。初断带。次中背。才绝单衣。后微伤其首。会戴毡帽。故疮不至深。贼追度。度从人王义。持贼而呼。贼反刃断义手。度乃得去。堕沟中。贼谓度已死。舍去。帝曰。度得全。天也。命为淮西招讨使。遂平淮西。封晋国公。时奉使绝域者。四夷君长。必问度之年龄状貌。其为华夷畏服如此。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子五人。识锡爵。(裴度传) 
2 ~1 g) m" j& F$ E$ j1 u  裴度唐朝闻喜人(今山西省绛县西),字中立,神态豪爽,气概英迈,操守坚固贞洁,唐德宗贞元年间中举进士,累官中书侍郎,宪宗时位登宰相,封晋国公。 2 b0 |% T" @% t# x( c! s) P0 w
  裴度少年时代,在功名场中,屡次未能得志,洛阳有名相士,说他形相不入贵格,会遭饿死之命,裴度闻知,并不介意,仍然胸怀坦然。有一次到香山寺游览,见一位妇人在寺内拜佛祈祷,而后匆匆离去,遗落包裹一件,被裴度拾起,但已追赶不及,只有等待来取,直到傍晚,还不见前来,才携带回家,第二天早晨,又到寺来守候,见妇人匆匆忙忙跑来,边找边哭说他老父,无罪被系在狱中,昨天向人借来玉带二条,犀带一条,价值千余缗,要用以请托要人替父求免罪刑,不幸遗失在此,可怜我父从此难以脱免了,说罢泪下如雨,痛不欲生。裴度解开包裹查看,果然不错,于是全数送还,妇人拜谢,愿留一条赠送裴度,度笑说:“我若贪图此物,何必今天再来守候呢?”妇人再拜而去。后来相士又见裴度,惊奇地说:“你必有阴德及人,所以神色大不相同,前途万里,不可限量了。”裴度就在那年中举进士,累官显要。 ' O: U1 q& v8 @* z& [* P
  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叛,裴度奉使前往蔡州,宣告慰问诸部军将,并察用兵形势,还朝上奏攻取情状。吴元济党羽王承宗,李师道计谋缓和蔡州的急迫,于是暗中派刺客埋伏京师,刺杀朝廷用事大臣,贼杀害了宰相武元衡,又以三剑击杀裴度,一剑斩断了鞋带,第二剑砍中背部,割破单衣,又砍一剑微伤头颅,幸好裴度头戴毡帽,因此伤势不到深处,贼追赶裴度,裴度侍从王义,抱住贼大呼,度才得脱离,贼反刃砍断王义手臂,还要追前杀度,度堕入沟中,贼以为度已死,才舍离而去。宪宗感叹说:“度得以保全性命这是天意”,于是命他为淮西招讨使,终于平定淮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2: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封晋国公。 # ?7 b4 U5 Q, r
  当时凡是奉使前往边塞区域的使者,四夷君长见了面,必定问候裴度的年龄状貌,足见裴度受华夷敬畏感服如此。
2 L% _5 K  S7 F, F9 @; K  度事奉宪宗、穆宗、敬宗、文宗等四朝,正色立朝,知无不言,维持唐代国运得以不堕,秉持国政,威震四夷,一身关系着天下重轻,将近三十年,以全德始终,安享高寿去世,文宗闻讣震动,停止临朝,以志哀悼,追赠太傅,谥号文忠,五个儿子赐袭爵位。
7 m& n8 m9 A2 C9 _5 ~7 {  “按”君子小人的分别,只在“贪”字一念,裴公可说贪欲清净,不但对别人遗物不动于心,就是死生也置之度外,心量广大,福德也广大,所谓修心可以补相,所以能转短命为寿考,改贫贱为富贵。假若真以拾遗不取,就欣欣有德色,那受福就微薄,不会这样优厚了。
; c& h3 s  a4 Q  至于遇贼身挨三剑,击砍不死,假若不是神明佑护,恐怕难免,但也是裴公的盛德所致,所以能逢凶化吉,从此更得皇上倚重。" }& o6 F4 b3 p9 y( J
" S' z7 M$ O9 T0 y% H+ V. x
远大见识 / V3 ?& a' a- k3 J8 I9 Z  f

/ x5 |* S" _7 d7 r9 z  李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子幼。母自教之。宅后墙因雨隤陷。得钱盈船。母焚香祝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则愿诸孤学问有成。此不敢取。遽掩筑之。三子景让。景温。景庄。皆进士及第。让等虽老。犹加棰敕。已起。欣欣如初。景让为浙西观察使。尝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召让庭责曰。汝轻用刑。岂特上负天子。亦使老母衔羞泉下。将鞭其背。将吏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列女传。及通鉴。) ' j" ~& N2 \# h9 r. Z2 y( c
  李景让唐朝人,字后已,敬宗初年,官任右拾遗,淮南节度史。宣宗时,累官太子少保,爱好奖励提拔人才,个性简约朴素,少欲守法,不妄交往,门无杂宾,事奉母亲至孝,一生成就得力于贤明的母教。去世后谥号“孝”。 / v% y6 C# S" ^5 ~! f
  李景让母亲郑氏,个性严明,识见高远,早年守寡,家境贫穷,儿子年幼,含辛茹苦,亲自负起母兼父职的教养重担。
3 V0 p# ?# ^% M8 l! O' k  有一次,她家屋宅后面围墙,由于下雨,崩倒陷落,发现埋藏许多银子,李母郑氏焚香对天祝祷说:“我曾听说:『不费劳力的收获,会招来身家的灾祸』,上天必然因为先夫在世时,积善余庆,垂悯我家贫困,特予赏赐这些钱财,济助教养,既然如此,但愿上苍保佑这几个儿子,学问成就,将来出人头地,我就感激万分,这些不劳而获的财物,我要原封埋藏,不敢动用。”于是随即将它掩埋原处,修建围墙。 ( b4 u5 r3 U  F
  皇天不负苦心人,后来果然如愿相偿,三个儿子景让、景温、景庄,由于这位贤母的教导,都进士及第。景让兄弟三人虽然年老,犯有过错,还要挨受鞭笞教训,事后改过,也就欣慰欢喜如常。
& L& U; x+ K! ~, }6 ?' \" n- C  景让为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因为一位位卑的武官犯了过错,一时震怒之下,不慎将他杖打致死,于是军心怀抱不平,将要图谋叛变,李母郑氏召集景让在大庭面前怒责说:“你轻用刑罚,岂只上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泉下,不忠、不孝叫我如何面对众人?”说罢举起革鞭要抽打景让,将吏看到这种情景,都感动涕泣,上前劝止谢罪,一队军心,就此安定。
5 ]8 f, |% I* x  i% S! G8 w/ v0 B: j  ※卓哉!李母郑氏,临当夫死子幼,处境艰难困窘之际,发现藏金,竟能不取,而以“不劳而获,身之灾也”为戒,惟愿儿子学问有成,其存养之高洁,见识之远大,诚然难能可贵。世风浇薄,人的心理总想“不劳而获”于今尤甚,所以受贿、贪污、掠夺、抢劫之风,遍于天下。嗟乎!人人若有李母“不劳而获为身灾”之见识与怀抱,社会风气,何患不归于淳厚?
3 i! k0 h" [/ N) H  至于教子严明,子虽贵且老,有过尚且严加训斥,不稍宽恕,不姑息、不遗误,此等大慈尤为天下后世伟大母教之典范。- Y' ]+ S, H5 n. y& K1 t

. ^( m. o$ I) J* t8 N% T3 W* k卖友负国 6 {3 [1 F" p1 x4 m6 ~+ a+ p2 H1 q

/ P! ]. Y7 x: V6 Z  宋申锡。为相。谋诛宦官。引王璠为京兆尹。以密旨谕之。璠反以告王守澄党郑注。以求迁进。守澄因诬告申锡。贬谪而卒。及甘露之变。王涯诬称与李训谋逆。璠归私第。以兵自防。神策将至门。呼曰。王涯谋反。欲起尚书为相。璠喜出见。知见绐。涕泣至左军。见涯。恚曰。公何见引。涯曰。公昔漏宋丞相谋于守澄。今焉逃死。璠俯首不答。遂受腰斩。亲族皆死。(唐纪事) : \& B- U+ E# l; d' ?9 `# T+ Y6 w
  王璠唐朝人,字鲁玉,元和年间进士,官拜弘词科,历河南尹,再迁任京兆尹,后来官任尚书。
; _! ~# U% x8 _6 d4 I! c0 n& j  唐文宗时,宦官(太监)王守澄,内揽大权,势焰高张,与其心腹郑注,狼狈为奸,文宗想消除他的权势,当时朝臣宋申锡,为人沉厚忠谨,不依附宦官,所以文宗特别提拔他为宰相,申锡以致力升平为己任,时常被召入宫,谋划消除宦官党羽。当时郑注行为放纵,擅作威柄,奸状显露。于是宋申锡便引用王璠为京兆尹,示以皇上密旨,命他暗察郑注不法罪证,将他除掉,以绝后患。不料王璠以郑注为中贵王守澄亲信,竟将申锡密谋泄露转告郑注。
9 i& ?' K* v0 K  王守澄便与郑注计议,伪构罪状,诬称宋申锡要图谋扶立文宗弟漳王,并构成漳王凑的冤狱,申锡无端被贬谪开州司马,一片忠诚,被诬以罪名,由是忧愤成疾,病殁贬所。
# Y/ P4 S5 ^0 K  太平九年春天,有一天申锡夫人在堂前假睡,梦见申锡进入堂内,以手招夫人说:“有件事,要让你瞧瞧!”说罢,便引夫人出城到数里外偏僻废墟间,有一大坑,坑边有数枚竹笼板匣,上面有封记,申锡提起其中一笼给夫人看,说:“这是那个贼。”夫人问是谁?申锡回答说:“就是王璠,我已请于天帝,他将遭此下场。”夫人醒后,非常惊奇,遍告家人,并将所梦,笔记下来。 ) Q- P9 a0 v- B+ Y. Y' m  I
  到了是年十一月,宰相李训、王涯等,计谋诛杀宦官,不料事迹泄露,演变成甘露之变,反被宦官仇士良等诬称李训、王涯等要谋行大逆,训、涯被捕,挨受杖刑诬服,王涯并指王璠参与谋逆。
3 \  m3 ?5 g0 P1 V  王璠回归私第,闭门自固,用兵防卫,神策将叩门不应,便假装呼叫道:“王涯等谋反,主上要召尚书入朝为相,请尚书开门,幸勿自误!”王璠信以为真,心中欢喜,急忙开门出见,神策请他上马,将近左军时,才将他抓下加上铁炼,王璠才知受骗,涕泣进入左军,见到王涯,愤怒地说:“王公自己谋反,为何将我引入呢?”王涯回答说:“老弟从前为京兆尹,如果不将宋宰相密谋,向王守澄漏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14:14 , Processed in 0.10275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