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6 2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才是本来佛的制度。- ~( |- \! R" R9 k9 I4 r0 o
% c5 [: L# B6 a7 V8 K& E& ]
7 I2 K* W0 d* N) Y& Y6 C/ P
: b, M \3 G4 O- X1 m# S我在去年春天已经讲过,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气候不同,中国天气冷,所以里边必须要穿上衣服;穿上衣服,外边搭的衣就很容易掉了,甚至于丢了都不知道。以后中国的法师就想出用一个圈圈,再用一个钩钩来挂上它,这只是中国临时的一种方便法。那么这样用得时间一久了,也觉得不方便,就有人不搭衣。本来最初出家人都是搭著衣,时间一久,你不搭衣,他看见:‘哎!他没搭衣,我也不搭了。’这就是习焉不察,久而久之,就说不搭衣是对。我不能说他不对,但是这个应该要考证一下。那么搭衣和不搭衣,很有关系的,搭著衣是现比丘相,可以受人天的供养礼拜;没有搭衣,这谈不到是比丘相。
- h) |6 e/ k" M7 b$ j; a" P; j8 v( L8 r, G4 }/ V
4 N- V& ~4 d; s, {: W
S7 |" ~- L$ @& ^/ o$ S/ Y' t' E当我见著小乘的佛教时,便这样说:‘大乘的佛教太大了,小乘的佛教又太小了,所以大和小就格格不入,没有法子共同合作。想要佛教发扬光大,必须要小乘向前迈一步,大乘向后退一步,才能碰头,大家才能互相合作。’这个意思就是小乘把执著破了,大乘把方便收回来一点。因为小乘太执著了,裹足不前,就有一定的界限,不向前去求进步,就是固守成墨——所谓就知道他自己的,不知道人家。大乘呢,太方便了,方便太过,所以什么事情马马虎虎算了,方便方便,没有关系;不搭衣,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这一什么都没有问题,人就忽略了,不搭衣也没有问题。若让我说,不吃饭也没有问题,最好是不吃饭。和尚若都不吃饭,那一定会有很多人供养。为什么?你若不吃饭,他供养永远都存在的,不会消。但你若说:‘我不吃饭,贪图供养。’那又错了!又入了五邪命之中。所以‘不矫威仪’,不矫,也就是不现奇特相。; i* P" y3 ]% Q. _% Q1 _! s8 B
2 a; `6 D7 n1 O! ~ 3 v- q* g8 K3 Z/ P
( }9 O+ A7 T# F, `) I) i- r6 }
若见于王 当愿众生 得为法王 恒转正法
; a" F1 Y- W1 R
/ J# [, A5 S% t/ }; h3 s 2 v3 p. i- j, K1 h
- d/ x. D% b4 V: @: }若见于王:就是见皇帝。比丘有的时候有机会,或者在什么场合里头,会见到皇帝,见到王。这时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得为法王:做为法中之王,也就是成佛。恒转正法:常转正法轮。) q# j1 {, q0 s' G7 z
' p1 ~1 T8 j! w+ g3 M9 Q& i& E& P1 n5 W4 c0 r
q$ N6 @" o$ {7 Y) i) @9 `) R a U: ?0 X5 g4 Y3 C0 h
若见王子 当愿众生 从法化生 而为佛子, P, ]" Q7 y }& G
2 C" Q6 n, `" y8 I' M: S
1 U1 ~; C! U/ v( m; K4 \/ I8 O
$ H F) U: B0 R. Y8 k8 Y3 G) M若见王子:那么见著皇帝,又见到太子,王子就是太子。当愿众生:又应该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从法王这儿化生,做为佛的弟子。+ ` \2 l7 t9 u( H+ s
3 D) T# \) J+ g. F4 A
. i! y( O5 G5 x1 J+ G2 W. [% @" H
$ X" |; z& t3 A; t( ^若见长者 当愿众生 善能明断 不行恶法5 U1 p5 S- R H G( Z: m
9 }7 z) _3 l$ ]
6 v! Q8 E5 ]* Q E- [; w% f- l2 m$ n) o' ]: v
若见长者:长者就是大富长者。前边是王、王子,这个是长者,包括一切的宰官、大臣在里头。长者是主持公正的,所以这时候当愿众生:就发愿了。善能明断:说他一定能主持公道,一切明辨是非。不行恶法:作官,判人的词讼,不会判得不公平。
( g: |& H# _' P, x% H2 H% s- C3 N
. p* o5 a: _* E# |3 i, Z8 j2 m( r+ A8 y/ @- D' W
若见大臣 当愿众生 恒守正念 习行众善$ R! P' F7 C2 J
$ P# I- r J3 \! M
0 p* U, n, {/ k( Y; B# F' a! v+ W a- M- M, e, X
若见大臣:大臣就是国家的大臣,作官的。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愿意一切众生,常常守持正念,做种种的善事。2 |, b% g1 Z l E, k% X+ m& R6 ~
% |( O! S8 a9 |
9 U( A! S+ I3 {, K I9 P* k" }
' ^& w% b; _. h; Q0 Q* u7 B& W5 ]6 ]E7、有二十二愿到城乞食时愿) I. |) E8 x9 S& n9 ^( r
9 U: {' P: P7 y( t: a. B& {
# D: a0 v1 O4 U7 x/ b; m8 k
+ e S, I1 p+ ~% C N8 {: A
若见城郭 当愿众生 得坚固身 心无所屈
1 W% c6 S: I% Z: }3 q/ v
1 x7 ~& U4 F7 c 8 _ z Y! L E( ?: i, ^& _
( _4 I* x7 E/ U若见城郭:古来的城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一个里边的城,有外边的城叫郭。那么见到城郭的时候,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得到坚固身,好像城那么坚固。心无所屈:心里常常是很正直的。4 w: [: L- ? r; c5 H
/ \& e+ {" h1 V( n4 x, x# b+ y * v: [. q, m! S9 U3 h& ?- t: Z
( i7 C" y* S! Y6 O5 u' B& O1 |
若见王都 当愿众生 功德共聚 心恒喜乐
0 w! r+ o/ P0 U0 ]3 B6 \# M- R6 ]3 P. x/ _' I9 S
- Q( Y: m U6 o ; Y6 G: S( @6 |: U- E, z& T
1 h* Q. L, Y/ Y2 |9 a3 q7 N3 a6 j6 a
若见王都:就是皇帝所住的城,这时候对这个境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功德聚会到一起,心常常欢喜快乐。
# ^5 F3 k* t! O O3 k! y# S
+ @7 Z0 ~* g3 f% Y/ k3 r) |
; f2 O5 ?* I3 F- u+ j, J3 v- U7 l& b+ [, ?3 C; I8 C8 O- V8 V
见处林薮 当愿众生 应为天人 之所叹仰
0 l3 C* [. U( D/ H0 N- B3 m' O9 ~& j! j
: E6 u: M1 u1 d! X3 D! D
# Y L- H3 z8 O: ~2 ?; `4 Z; C见处林薮:林薮,就是树林,又有一些草。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应该做为天人和人间的人所赞叹和仰慕。
) s( f, D8 ` ]0 ]+ h$ C0 A) j5 o! R+ a
; U- V/ e+ q" L8 W/ {! X* E+ c! e1 t$ L! Y
入里乞食 当愿众生 入深法界 心无障碍( p& e9 }0 e) L) m5 l! I$ f$ V
' c4 d& {+ c1 a3 P9 r
2 R& J- f& M& d( s1 [9 m( y x. P8 H3 r+ d8 p8 I7 ?: J
入里乞食:就是到城市,或者乡村。里是很小的一个乡村,或者也就好像巷子。当愿众生:在这儿乞食的时候,也愿一切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入甚深的法界,心里没有障碍,就是心里没有烦恼,你有烦恼就是有障碍了。烦恼障、所知障,这都是障碍。) c! r9 }1 X, W
' Q# ~9 Z, A: W2 T Z
8 |8 J% [# C. u6 ?6 X$ M/ t5 A$ e* n$ l! ]; g. L
到人门户 当愿众生 入于一切 佛法之门+ H# p, C! h! A9 o s3 C
/ P+ V# `; b# B0 v) T - {' q- w' p. s& W- q/ y9 H
: J: r) J o! Y4 ~6 p4 K% G
到人门户:到在家人的门里边,又要发愿说当愿众生,入于一切,佛法之门:入到所有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明白,都能了解。) a2 p. P7 I; P$ ]- ^ v
; T7 I B! l6 c1 n+ d6 ~
: W9 k2 [/ D( u# L( K6 f: I
( G& V+ z+ O- H5 t7 _: _ [入其家已 当愿众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5 i( g N1 ~! [" K0 n2 B. _. A$ G+ I$ N i- r
& O; P# m9 F8 O8 p. D7 i
~ M7 e ]5 O* r7 R出去乞食到村里里边,或者到人的家里前,先到门户,每一个家庭的门户不同,但进去时,都是入到一间房子里边,所以入其家已:到人家里边的时候,又发愿当愿众生,得入佛乘:都得入佛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三世平等:和三世诸佛——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都平等无二,都得到佛乘。 }2 D( |+ T2 O! X% x1 u/ _
1 ?/ a* M% r, i8 u3 g" Z - I7 w) g! u8 u6 ^9 X$ W
0 N4 s7 L; m, o- T* o见不舍人 当愿众生 常不舍离 胜功德法( ?! }1 g. f- q% a
5 \. {6 s8 d- G! N) X( G
# D/ u8 e/ S3 |+ K. Z7 m
, d( y C% k; n" C9 ^
见不舍人:你去乞食,有的人布施,有的人就不布施。好像金山活佛去向人化缘,化吃的东西,人家就给他油灰的灰水,说:‘这个我布施给你,你喝了它。’他就把它喝了;这就是不愿布施的人。那么金山活佛就能教化这种人,把两桶灰水都喝了。喝了以后,这个人又向他来认错,这就是见不舍人。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发布施心,所以说常不舍离,胜功德法:胜功德法,就是修学一切佛法,立一切的功德。我们人修行,没有罪就有功,胜功德就是做多一点功德。功德法,就是有善必须要做,种种的功德都要去做,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虽然小,你也应该去做;恶虽然小,也不应该做。久而久之,你做多了善,自然就得到胜功德法。0 @8 p5 ~4 H' k7 e- C
X2 G2 W+ [& n1 t8 v- W
" K, U6 g0 x$ f8 f7 L" @
- L3 q c6 j( r# m见能舍人 当愿众生 永得舍离 三恶道苦2 e$ k* y# U& I5 k9 b, x7 {( T4 w2 G
$ z1 B' f- q) X- L, G2 S & Q2 G5 z- U, v; _( X
% m& F: a/ t1 q- z4 u$ N% O
见能舍人:也就是见到能布施的人。这时也要对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什么是三恶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怎么堕落三恶道的?就因为有贪嗔痴,有贪心就变成饿鬼,有嗔心就堕落畜生道,有痴心就堕落地狱道。这三恶道都是苦不堪言的,所以这三恶道的苦应该永远离开。
1 o8 x/ N( T! V" C' s7 e7 C
" R/ n2 A- ]/ X6 @) f* _! Y9 b
# }" |3 D) @9 Y" _# ~" D; ^* E9 [! W' u. b" C6 A. T4 d
若见空钵 当愿众生 其心清净 空无烦恼& u$ g- A/ H& w5 s3 f8 X
+ }% L1 ?" ~7 k
& `+ n/ U6 e7 Y' p- n5 y$ x! |9 [) F; z2 J7 |& y& j
若见空钵:出家人吃饭都用钵,托钵乞食。在没有乞到食之前,是个空钵,所以说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对这种境界也应该发愿,就是有一种观想的愿力,所以说当愿众生,其心清净:心里清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