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8-3 20: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一开始就乱了。管他是七天还是七年,还是七十年,我就一味念下去,老实念,这就一定能成就。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得三昧,就不老实,不老实就是自欺,自己欺骗自己。这种人就是这样,行了善事没得好报,马上就说因果不值得相信,这就是自欺,就是不老实。所以能够老实、真干,你的善报就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不真,你一开始那个念头是计较得失、急功求速,那个果就不真。所以我们要行善之前,首先要把我们意地上面的杂质扫除干净,你不清扫心地上的那些灰尘,你可能很努力的行善,到最后果报不理想,所以《感应篇》全是在我们心地上来修的。下面说:
1 K4 `/ O* x7 J* p' }$ L/ \+ \
【故积德而弱者。福之基。履险而贞者。德之辨。】! J9 }1 [. n' f/ g/ l6 S
) v8 o6 t# R/ @* }
这几句也是特别的好,好的句子都可以把它摘录下来,做为我们的名言警句。这一本书真的是句句精华,学古文这本书就够了。积德还要弱,这个弱是指我们的心态要谦卑、卑弱。卑弱到我积德了都不着积德的相,我干了好事也不放在心上,好像没干一样,不认为自己是这么好。积德也不认为自己是有德,很谦卑,自己不行。印光大师讲,「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不敢自己夸自己,做好事绝不跟人说,这是分内要做的,没做好不应该,做好了应该的,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可自夸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积德而弱者,福之基』,福报的根基在这,换句话说,你积德行善如果自高自大,自己觉得很美,还到处跟人讲,「你看我干了什么好事、什么好事」,希望人家赞叹你、表扬你,福的基础就没有了。人家可能会赞叹你,甚至给你登报纸宣传,说你是大好人,这名声一出去,福报就报完了;如果名还大于你的实质,那就麻烦了,名过其实不仅没有福,还会有祸。所以《了凡四训》里讲,世间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名不副实的多有奇祸。
# w, b0 c& r0 ]! } }/ x+ D% A# r& q$ x; y( P
下面讲『履险』,履就是走,走到险路上,『而贞者』,贞是守贞,保持你的气节,不变节,『德之辨』,辨就是辨别、明辨。你是不是真有实德,从这里可以辨别,你在顺境里头,你说你能守节,这个不难;你能够遇到危险的状况,甚至有生命危险,你还能够守着节不变,这就是你的真正的实德。而在危险的状况下,变节的人太多了,你看历朝历代两军作战,那俘虏最后投降,都属于变节。而能像文天祥那样,在敌军那里受尽了污辱,依然正气凛然,不变心,这个就是实德,死都不怕,最后以死殉国,忠义。所以他的这个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传诵。这诗后面是有德做根基,道德文章;如果文章没有道德做它的支持,那文章没什么流传价值,也不可能永垂不朽,所以古人重在实德、实修上,不重文字。下面说:) _# U) r3 u8 O% _& f4 q
0 N$ Y4 o' P5 ^! J0 Z- s( R- m0 U 【古云。】
. g6 w% b8 ]. G# w' W8 W4 h$ u4 D
古人云。1 [' E8 A2 |$ O* v9 z: W
4 Z+ W0 t9 E# D0 n: V 【树德如滋。除恶务尽。】
+ o0 q8 u3 `4 l# w) F8 u7 Z7 {- F9 z- _$ n
树立道德如滋,就是滋养它,就像栽培一棵小树,要不断的给它浇水,让它慢慢的长,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有时间、要有耐心、要有恒常心,积德积了一辈子,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到死都不变节的,这种人就能称君子了;如果是积德积到最后退心,积了一半不再积德了,君子变成小人,就很可悲。所以君子变节还不如个小人,小人到最后临死前能够悔悟,他也能够做个君子,所以积德从你现在明白之后就开始,终生行之,这是坚永心。怎么个修法?除恶,就是把恶都除掉,恶习、恶念除得干干净净。『务』就是一定,一定要除尽,只要你发觉那是恶,马上除掉,不能够留存纤毫。; O% y5 I ]$ x0 m
0 G2 e7 z5 s8 l% _& G 【每见发祥之家。或累世积行。或多年力善。余庆之流。非朝伊夕。】- T: Z( P( ?" v* n3 h0 i
6 H7 l4 t, O% e* Q& J/ P, w( U 『每见』就是常常见到,『发祥之家』,祥是吉祥,意思就是发达的人家,往往都是『累世积行』,好几代人都在行善积德。像孔老夫子的外公,观察孔家的祖先五代都积德,就知道这个家以后能出大人物,于是把自己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生了孔子,果然是成为一代圣人。所以一个圣人能出现,这一家都是祖祖辈辈积德。『或多年力善』,祖辈不积德,自己积,多年、很长年的来力行善事也行,这是真正觉悟了,觉悟之后一定是拼命干。譬如说舍财作福,那就是把所有的钱财都布施,自己有一分能力全部贡献,为众生,一切都能舍,没有不能舍的,这叫力善,努力的行善、奋力的行善,这个果就殊胜。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余庆之流』,余庆就是余福,庆就是福,余福子孙享,流就是这类人、这类家。这种家庭能享余庆,『非朝伊夕』,这个伊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就是非朝夕可以成就,不是一天、从早到晚就能成就,那是累世或多年行善。如果没有坚永心、没有恒常心,怎么能成就?6 T! T, j' J$ ~& j8 v) x, }& ]4 e1 ^
8 ^ A6 n9 J P6 G
【若小有善果。便希厚福。根源已差。何由集庆。】
3 o6 `" Z% `, |* b1 E1 _2 o
" ]" h$ O, }# D1 f9 X" ^6 N& Y 如果说小有善果,做了点善事帮助人,或者是护持正法,做了那么一点点,马上就希求厚福。像《地藏经》里讲的,「舍一得万报」,他冲这个说法,于是他就肯舍了,希望舍一块钱,将来能拿回一万块钱。这个心就出问题了,『根源已差』,根源就是心地。善事为什么会做?因为你有行善的心。可是同样行善,果报不同,何以故?用心不同。用的心如果是虚伪谄曲之心,就是根源已差,『何由集庆?』这用心都差了,哪里还能够集合福报(集庆就是把福报聚集来)?意思是说你没有福报了。可见得福是心田上长出来的,福由心耕。《文昌帝君阴骘文》上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不是凭你做的事多大,凭你的心。你的心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忘我的、无私的,还是希求名闻利养果报?从这里自己辨别,心真福就真,心假福也是假。
4 y: }* X9 a2 U% T d9 E) A% D- |( y0 S" M- c
) ]2 D) [3 K6 F5 ]) u: I 【朱天麟曰。】1 \! `3 \* f! y7 p/ l0 g4 d" A9 t
9 y8 n" R: }, e; }9 z% l2 U; p, I0 H8 H
朱天麟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就是明末,他是吴江人,就是现在苏州境内。朱天麟先生说过:! z) f6 O" j9 e O7 Q
; L1 F$ W6 g! m; ^" d8 e 【有心为感感不灵。有心祈应应不至。】
8 j& \( s' ~ W, Z6 I1 o2 J
0 G/ B4 X7 G4 M- \; W* a 原来有心就是假的,无心才是真。所以你行善,有心而为善,『有心为感』,求感应,就是求果报,『感不灵』;『有心祈应』,祈求得到响应,『应不至』,应就不会来。为什么?因为你有心求,正因为你有心求,所以感应就不灵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