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1 15: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会让人感觉你很散乱、很傲慢,一点也不稳重。
G: P+ V& p- L 这些基本行为,每个人都要值得注意,不然,别人会觉得你没有教养。: p( D8 F% r) U% ]5 z
几年前,上师如意宝在道孚灌“上师心滴”的顶,我和另一位出家人晚上去县上过夜。我认识一个领导,就在他家借住一宿。当时那个领导离婚后刚结婚,娶了一个刚毕业的小女孩。吃饭的时候,那个小女孩行为很不如法,在沙发上一会儿抱着他,一会儿使劲撒娇。她丈夫用眼神示意她坐好,但她装作没看见,依然我行我素。后来他忍无可忍,指着她呵斥道:“你给我坐好!”但她还是没什么感觉:“哎呀,你说什么呀?你过来啊……”
) |, }8 L' y; v0 U/ Y" h 这些行为看似微乎其微,但古人非常注意。可是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想什么就做什么、说什么,不知礼貌恭敬为何物。那天我跟一个同学在一起,他就深有感触地说:“在我们读书时,老人们常教训:’这上面不能踩,那上面不能坐;走路时该如何,吃饭时该如何……‘而现在的年轻人,这些完全没有了。”确实,现在的年轻一代,整天除了吃喝玩乐,心目中什么都没有。他不在乎这是违规的,这样违越了传统、违越了佛教戒律,反正只要有条路,他就直接走过去,根本不管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2 }) A8 }1 J$ l8 W- {
所以,现在人很需要学习古人的行为规范。我们佛教中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全部是对身口意三门的约束。若能如此行持,今生中身心得以调柔,堪能行持善法,也会为来世播下善妙种子。所以,我们对行为应该有所约束、有所规范,这不但要从内心接受,更要点点滴滴贯彻于实际行动。
! \! K7 Z% b5 c) f 老子曾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等人听了“道”,会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中等人听了“道”,偶尔想起来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下等人听了“道”,不但不接受,反而还大声嘲笑,行之若素:“为什么不能张开腿坐啊?这有什么嘛!”* H0 t) z6 |7 z; g4 X
所以,我们要做哪一种人?不妨考虑一下。
! u8 c: m! F; H* @' g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 c$ L8 Q0 y: M' K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0 p( }' S" r: m& s. B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0 x; h' J2 C8 s8 J0 J4 y- T) K: T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5 V+ j8 m" K' j
第十课' t/ r5 u3 @# Z, K! N
思考题
) |* J1 a( e1 @% S) K0 [ 40、掀帘子不要大声、拐弯不要撞到,这些似乎人人都懂,学习有什么必要?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大学生?
0 A0 R0 x8 E% ~1 R5 Z# q 41、主人不在时,你如果进了他的房间,会做些什么?你如何教育身边的孩子?
, ?, }& N9 S- n3 ^* ~: N. ^ 42、什么叫九容?请具体解释。明白这些道理,你有哪些收获?8 y! m+ U9 @+ ?8 Y# Q& K' D
43、你怎么理解“勿畏难,勿轻略”?无论做事还是修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假如做不到,想过如何去调整吗?% }9 P! v9 ~: j' w- r3 D- S% q& Q: ~
44、为什么说环境的影响很重要?既然如此,那应该远离什么环境?你是怎么做的?
% g0 W/ ~3 h4 C 45、为何不能打听“邪僻事”?你喜欢打听吗?能改吗?6 v% X5 y$ Z1 [. ~!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D/ F2 y% @( V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 {: M$ y8 ~" N9 o$ ?. u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v4 D+ Q- z) F/ P d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1 K) Q2 g1 G* x" _. `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C& ]& F) M. I {0 H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1 c% [* x6 O& E; e8 r. Y1 w
下面共同学习《弟子规》。
# R- o+ T! Q) S$ q! A 我个人来讲,对本论不是很熟悉,不像讲藏传佛教的经论,因为有传承,对内容比较了解,心里也有点把握。而这部《弟子规》,只是觉得内容很殊胜,现在孩子学这样的传统文化很有必要,才倡导你们、包括学院里的出家人共同学习。% W" F0 m: l0 {4 J7 d
讲授的过程中,我可能有理解不对的地方,希望你们根据自己的智慧好好分析。不过这毕竟是人文道德的一部论典,不像密法或其他法,讲错了过失也不太大。况且,共同学习的时候,很多问题都是见仁见智,只要大家能得一些利益,不一定非要有固定的解释。0 H* ^/ I3 u( D; S, W, j' @
我这次的传讲方式,不像有些老师一样完全以儒教思想来解说,而是尽量与佛教教义相结合。其实它的每一句,在佛教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而且如果深入细致地去分析,就会发现佛教中更有超胜的窍诀。因此,在学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凭自己的能力去挖掘其中深意。- `2 F' [. N( W
缓揭帘 勿有声3 Q% a; f, M; K7 v; o+ z0 R
宽转弯 勿触棱
* A8 [8 n5 R0 O* M/ Q/ b; I- N “缓揭帘,勿有声”:古代的门上都有竹帘,所以在掀开这个帘子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不要特别粗鲁,否则会发出很大声响。
" j2 f; J) ~1 e! U" U* k; q5 s 我们现在很少有竹帘,通常都是用布做的门帘、窗帘。拉这些帘子时,同样不能太粗暴,要轻轻地拉。如果用力很猛,窗帘上的钩环就会被拽下来。% v4 O+ S1 Z7 B; y6 U$ g
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轻柔。如果你很大声,动作很大,不管是自己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一下子就弄坏了,那谁都不敢接近你,更不敢把东西借给你。比如,我有个照相机,行为寂静的人若想看一下,我会放心地交给他;但若是个大大咧咧的人,那我就不敢借了,甚至连碰也不敢让他碰,因为他一接触,可能就打烂了、弄坏了。
7 s: G D- F! T5 q 所以,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老师就应该这样教育,让他有一种柔和的行为,否则,长大后很难纠正过来。现在很多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成绩,别的什么都不管,其实若能让他明白一些生活细节,比如怎么吃饭,吃完后怎么洗碗……对他会有很大帮助。这种行为虽说只管一生,不像学佛、发菩提心,对生生世世都有利益,可如果懂得一辈子该怎么做人,在生活中能起到很大作用。2 @8 d. V( i# s! Z! t
父母若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胜过留给他万贯家财。为什么呢?因为光是留给他钱财,却不教他如何做人,他花天酒地乱花一通,一下子就没了。而如果让他通达为人处世的道理,那无论在什么群体中,都能与大家处得好,即便是出了家,在僧团中也会谁都看得惯。3 p4 T5 i, N, g0 e) q0 u1 `
“宽转弯,勿触棱”:走路拐弯的时候,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0 x4 G! T! K0 R4 b) H/ y; {, x 走路是如此,开车碰到拐角转弯,更要注意。去年有个司机,他平时技术不错,但行为比较急躁。有次他开一位上师的车,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有点情绪吧,过桥转弯时没有转过来,直接就冲到下面去了。幸好下面有块田,不然就飞到河里了。+ V! Q. H* K* f$ F: o
所以,我们平时开门、走路等时,尽量要小心谨慎、动作轻柔。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