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达摩难陀长老:法句经故事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诫他不要做会导致他远离清淨修持的行为。佛陀也因此制定比库不可沉溺于感官享乐的戒律。佛陀说这种行为要加以谴责。
2 D' x0 h0 t* q% ^
  v& O7 K" f1 F; F( a        “这种行为会使人产生痛苦。”佛陀说。
) W3 C7 B" _! f2 b# e- ?6 `& r. g3 q! T4 ^/ }

" t6 g8 V: U  X6 |, Y  L女天神照顾马哈咖沙巴尊者
. H2 e6 ^, r0 Z* T' h人若已造善业,应持续做善业,
: U7 a6 O9 m0 ~- h善业多必受乐报。 (偈 118) 6 ~( s, I+ {$ a: P' [' j

' N  G  c( b: C4 V% Z有一次,马哈咖沙巴尊者停留在毕钵离穴洞中,并且入禅定长达七天之久。当他出定后,希望提供机会给一个人,让他能够供养刚出定的修行人,就在这时候,他看见一位年轻的女子正在煮食物,就站在她门口化缘。年轻的女子看见马哈咖沙巴尊者时,满心欢喜,她恭敬的说:「尊者!希望我这谦卑的供养,能够使我明白究竟真理。」马哈伽沙巴尊者接受她的供养后,向她说随喜:「希望你的愿望能够实现。」
# ?+ i& h' Z* d4 y& R. ?5 G
7 O7 v' w. u  s/ k# _1 i) \- F9 j后来,她被毒蛇咬到而丧生。她往生为三十三天的天神,拥有天神的一切荣耀。她知道自己所以能往生三十三天为天神,是因为供养马哈咖沙巴尊者的关系,所以十分感激他,便决定继续做善事,使福报能持续下去。她每天清晨都到精舍去打扫周边环境,把水壶装满水,并且做其它的工作。马哈咖沙巴尊者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年轻沙马内拉的服务,后来,他发现竟然是一名女天神在做这些工作,就劝她不要再来精舍,避免别人说闲话。听完马哈咖沙巴尊者的话后,她非常生气,哭泣著向尊者恳求:「请你不要毁了我的福报!」 0 j9 ~8 p% Y( O- R; Q- U, r4 L. s

' _7 d. J; {# d7 Z: ~1 Z2 c& P这时候,佛陀听见她的哭声,便放光安慰她说,虽然善事非常重要,但身为年轻女子,单身来精舍服务并不值得鼓励。* t: X* D. V5 h2 G' T- [

# n: Z' p- W5 O- Z( E  n, x6 p
1 q3 K) u  ^% W5 j2 l$ i' K+ Q" d1 j给孤独长者与守护精灵4 K& z! h  d, x- k5 W5 u
造作恶业的人,在恶报未成熟时,可能享乐,
0 Q4 s; {" Z4 G  H$ H0 h一旦恶报成熟,则承受恶报。 (偈119)
! `  l2 r# f9 O& f( D  S) s6 i" o7 U' N% s
造作善业的人,在业报尚未成熟时,可能受苦,
, O5 c8 q+ W" x/ c: D, I0 \' \/ t0 l( f一旦业报成熟,则享受善报。 (偈120)
4 |* C' P! T3 x( l4 B- e9 k+ n: K4 V& Q4 k$ E9 ^# n& N
给孤独长者是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捐献者。他不仅乐善好施,同时也是佛陀的虔诚信徒。他每天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三次,向佛陀顶礼问讯。清晨的时候,他会带著米粥前去,白天的时候带适当的食物,夜晚的时候,则是医药和花。后来,他的家道中衰,但由于对佛法有信心,他不受贫穷影响,每天继续供养。一天夜晚,住在他家的守护精灵在他的面前现身,告诉他:「我是守护精灵,长久以来你一直供养佛陀,从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现在才会如此穷困。此后不要再供养佛陀了!好好照顾你的事业,再做一个富翁吧!」 % _; X" j: E; w) k1 w7 a4 f
. q  p4 z( {& i; ?( g2 p
给孤独长者听完守护精灵这些话后,就要求它离开他家。因为他的修持非常好,这守护精灵无法抗拒他的要求,只好离开,但却无处可去,想回去,又怕给孤独长者。只好去找沙咖天帝,沙咖天帝建议它做件善事,回报给孤独长者,然后,请求他原谅。沙咖天帝接著说:「有些商人向给孤独长者借贷,至今未还,他的祖先也埋藏了很多的财富,但却被冲入海底,还有一些无主的财富藏在某某地方。去吧!把这些财富全找回来,塞满给孤独长者的家!」这守护精灵照著沙咖天帝的话去做,给孤独长者就又发达起来了。
2 Z  N( S# v1 w; b5 s0 b  W! Q8 J+ r- Q2 F* ~7 d+ z
当守护精灵告诉给孤独长者,它的所作所为后,给孤独长者允许它回来他家,并且带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他们两人:「人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享受善业的善报,也没受到恶业的报应,但善恶业报迟早总会成熟的。」 8 b0 G4 A4 X( U8 J. t0 g$ W& Q

( w# u  v3 s, i2 w7 Y; a 9 `) P* c: b0 ^
粗心大意的比库
/ s; F8 r: r8 A! o* Z不可小视恶业,不要以为「我不受恶报」,2 g" C4 O' }$ R5 H. I. V# @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充满水瓶;
: O5 d/ m, h9 g2 c1 `同理,愚痴的人虽然少许少许作恶,
" L. T- q9 V6 i+ w但必定会有恶贯满盈的一天。
4 p: j0 [; W" W5 Z! _) q: a+ v% ?, k2 p! `" i
有位比库每次从精舍拿卧榻、长凳或小凳去使用后,就把它留在外面,任其日晒雨淋。其他比库谴责他的粗心大意时,他就反驳:「我又不是故意的!况且,也没有多大的损坏。」所以,他依然故我。
$ ?9 F' [  H2 \% L. C' t% w6 g+ c. ^- ~" l, t4 O
佛陀知道他的习性后,就请他来,并告诫他:「比库!不可以这样子处理事情,你不应该轻视恶行,即使它非常微细,如果变成习惯,小小过失也会变成大错!」
! Y+ Z4 u) j$ J7 \' s( X2 n8 U; |7 T0 Y7 @: f; K
5 Q3 b$ h4 b( f" F; I: s8 v% g
供养少的富翁# `5 o# [( H" B+ w9 [1 S
不要轻蔑善业,不要以为「好处轮不到我」,1 |. z8 N) B! b5 b
要知道,点滴之水也可以充满水瓶;
8 V- A, S( t: j2 l同理,智者虽然少许少许作善业,3 [3 R) k3 J* _
必定会积聚一身的善业。 0 }1 Y# i: V7 k  _) O9 D
. y& T+ i1 k7 r; u$ m  m
从前,沙瓦提(舍卫)城中有一男子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大受感动,决定信受奉行。在那次的说法中,佛陀劝人不仅自己要布施,更要劝导他人也布施,因为如此,所获得的功德会更大。这男子就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第二天到他家接受供养。他接著告诉每户街坊邻居,明天要供养佛陀和众多比库,希望他们能随份供养。这时候,有一位名字叫做毕拉潘达卡的富翁,看著这男子家家户户去穿梭时,心里咕噜著:「这讨厌的家伙!怎麽不估量自己的能力,独自供养比库就好了,却要央求大伙儿跟他一齐供养呢?」所以他就要这男子拿钵来,然后放进一些米、奶油和蜂蜜。这男子把富翁供养的这些东西单独放,不和其他人的供养品混淆。富翁不晓得为什麽他的供养品要单独放,他怀疑这男子如此做,是要别人知道身为富翁的他,却小气地只布施这麽少的东西,好羞辱他,所以就派人跟著去看个究竟。5 f4 f. _5 i6 }8 H# B$ E1 Y% R
) E& y2 z2 t3 d$ m: B* o
这男子把富翁布施的东西分成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然后将它们放入装有其它供养品如米、咖哩和甜肉的各个壶罐中。这样子,富翁就可以获得较多的功德。富翁的僕人回去报告男子的处理方法时,富翁不知道这男子的意图。第二天,他携把刀子前去供养的地方,只要这男子敢公开他供养的东西这样少,他就要杀了这男子。 2 L0 ]  Q2 z- o: c- \1 j
- T/ R- h9 |  i  |  f" G2 _6 P0 f
但这男子向佛陀说:「尊者!这次的供养布施,是大家共同供养的。任何人供养的多少无关紧要。每个人都虔诚、慷慨供养。所以,希望所有人都获得相同的功德。」
+ @1 p& N+ E) M( U( X0 ]6 f
  X/ d" L, T  B! q4 d8 [富翁听完这男子的话后,明白自己误会别人了,就请这男子原谅:「朋友!请原谅我对你心怀恶意。」佛陀听到富翁的表白后,告诫富翁:「即使非常细微的善行,也不可以轻视。如果经常做小小的善行,它也会变成巨大的善业。」3 e* \3 N# s- U4 l1 {
! Z) V1 N& s9 q) X, O
7 j) z; x2 z& \5 j. W
危险的旅程7 ]* b7 g7 P$ j) A
财富多但护卫少的人,不走险路;# |% O" D8 H* l6 O9 y' X
同理,珍惜生命的人避免恶源,
3 {% ?$ }( G) H; n8 w6 U' N人不应该造作恶业。 (偈123)
& o( i0 E# R0 `& w, E0 n8 V: h1 E/ d! j# H$ n7 X; U
马哈达那是沙瓦提(舍卫)城的一位富商。有一次,一群抢匪计划抢劫他,却苦无下手机会,他们打听到马哈达那将搭载装满贵重商品的车子外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知道他也邀请一群比库同行,因为彼此的目的地相同,马哈达那甚至答应比库们,会提供比库们一路上所需要的任何东西。这群抢匪打听到确实的消息后,就先行出发,并且在路上躲了起来,等待马哈达那一行人车的来临。
4 G; u8 W1 |/ v: {7 C" d' n- r1 C% R6 W! h4 i  r
但马哈达那抵达抢匪躲藏的森林外围时,就停了下来,淮备停留几天之后再上路。这些抢匪知道他们要驻扎几天,就淮备动手抢劫。而这时候马哈达那也知道有人要打劫他,便决定打道回府,抢匪探听到车队要回去了,就又躲到回去的路上。这时候,村子里的一些人向马哈达那通风报信,说抢匪已经移往他们回去的路上。
& g+ V' B8 N& O# g
$ v- J1 Q. v1 V6 z& Q马哈达那最后又决定停留在村子里几天,并且把这决定告诉同行的比库,比库们就自行回沙瓦提城。回去之后,他们向佛陀报告这次行程取消的原因。佛陀告诫他们:「比库,马哈达那知道远离被抢匪围困的旅程,珍惜生命的人远离有毒的人、事、物。同理,有智慧的比库了解人生就像充满危险的旅程,所以要精进努力,不犯恶行!」5 a4 O1 M* u; j% J1 O) x, V9 e
. s, |& Q' @) h' q: x) ?

" P8 K1 n4 p/ M1 ?7 [+ Y; ^5 `, a猎人全家领悟佛法
. b/ s% h3 V( i- ]" Q, j# I手掌若没有伤口,就可以捧持毒药,  l: H6 s, e4 g! N- }
毒药不会伤害没有伤口的人;
. Q- f0 ?& o' Y同理,不作恶业的人不受恶报。
5 H& W- y! d. P. B" R. [& u. _0 q. `! n4 ^2 h7 c* H) I
王舍城中有一年轻的富家女确实了解佛法。有一天,一位名字叫做拘古塔米他的猎人到城里来贩卖兽肉。这年轻女孩一眼瞥见他时,就深深爱上他而跟随他,后来并且与他结婚,一起住在一个小村落里。时光荏苒,他们总共生育了七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各自结婚了。一天清晨,佛陀观察世间,发现这对夫妇一家人就要领悟佛法了,就前往这猎人设置在林子里的陷阱去,并且在陷阱附近留下自己的脚迹,然后坐在离陷阱不远的灌木阴影下。不久之后,猎人来查看陷阱,发现没有动物落入陷阱,但却在陷阱不远处发现有人的脚迹。他断定有人比他更早到这里来,并且放掉陷阱中的动物,所以当他发现正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时,他认定佛陀就是放走动物的人。他一时怒火中烧而取出弓箭,淮备向佛陀射去,正在拉弓时,却全身僵住,无法动弹,像一座雕像。他的孩子们这时正好赶来,他们也认为坐在灌木下的佛陀是父亲的敌人,便取出弓箭,淮备射佛陀,但也像他们父亲一样,全都动弹不得。
+ n+ N2 |/ @* P' N0 o  B) L4 {/ ?, b  V$ w; {+ m& W
猎人的太太和所有的儿媳妇在家中等不到丈夫们回来,也都赶来了,当她看见猎人和所有的孩子都拿箭向著佛陀时,大声地叫:「不可杀死我父亲!」
/ D. n6 E; F3 p$ J# ?
8 P/ P8 M( F) ^$ b2 e8 I) g; i猎人听见太太的叫声时,心中想著:「前面树下的人一定是我丈人。」他们的孩子们也想著:「这人必定是我的外祖父。」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关爱之心油然生起。这时候猎人太太又说话了:「放下你们的弓和箭,向我的父亲顶礼问讯吧!」佛陀知道这时候猎人和他的孩子们内心全部都没有杀意了,就让他们能够动身子。他们放下弓箭后,一齐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在听闻佛陀说法后全部明白佛法。/ j! z& L2 a- [. J7 r* m3 C

. [3 i' `) b) L4 G4 x) P佛陀回精舍后向其他比库叙说猎人全家的事。比库就问:「世尊!已经了解佛法的猎人太太帮助丈夫和孩子们淮备外出打猎的弓箭和罗网,仍然不算犯杀生之罪吗?」
) E/ m% H* l* c3 u7 R# t: j" @
7 z( k: H- v* o0 e& n佛陀说:「证初果的人不杀生,他们不愿意众生为人所杀。猎人的妻子只是遵从猎人的命令而淮备弓和箭,她心中从没有帮助丈夫去杀生的念头。手掌若没有伤口,不会受毒药感染;同理,她没有作恶的意图,所以她没有犯任何的恶业。」
0 I& F7 K) K/ k
$ x. G/ z: _5 ]8 R7 G0 o  m
. d5 F. w- s. j5 X, D猎人被自己的猎狗攻击: L+ u' {3 a# [8 \' P" L
如果伤害与人无害、清淨无染的人,
$ D& I. S/ \/ |4 h/ Q0 K; B将会自作自受,如同在逆风的地方洒灰尘。 (偈125) + k/ K, m9 |$ W6 {/ `5 M3 A& {2 R

1 M# ^3 w1 U% r5 P1 a+ }5 R可拉是个猎人,一天早上,他和一群猎狗去打猎。路上,他遇见一位比库正在化缘。他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心里就滴咕著:「看见这令人讨厌的人,我今天一定不会有什麽收获!」那一天,他真的什麽也没猎到。回家的路上,他又遇见那位比库正好从城市里化缘回来。他一时愤怒难消,就放狗追咬比库,还好这比库跑得快,赶紧爬上树,猎狗才咬不著他,猎人走到树下,用弓箭头去刺比库的脚底,比库异常疼痛,无法再护持袈裟,袈裟就从身上滑落,正好罩在树下猎人的身上。% F' l" p& Z2 m4 ~: R" ^; c3 Z/ S/ Q; _
3 V  x% Y3 M+ q" d  ?( ^
这群猎狗看见黄色的袈裟,以为比库跌了下来,便飞快扑上去,狂肆乱咬,比库在树上看见这情况时,赶紧折了一截干树枝,向猎狗掷去,这群猎狗才发现它们攻击的竟然是它们的主人,而不是比库,因此四处逃窜。猎狗跑掉后,比库就从树上下来,却发现猎人已经被猎狗咬死了。他心中一阵难过,不知道是否要为猎人的死负责,因为他的袈裟罩住猎人的身体才造成猎狗的攻击。
( U3 o( D& G6 L9 [) U- b" S9 ^) n6 [: C
比库就去面见佛陀澄清心中的疑惑。佛陀安慰他:
9 B. w" O! A7 p) I% b# Y( M; d+ x2 K- F, X+ W' T
「你不须为猎人的死负责,你也没有违反道德戒律。事实上,猎人咨意伤害一位他不该伤害的人,才会得到如此悲惨的果报。」
: k  o& {0 T9 Z, S' t7 M; |9 C
6 K* i/ M# M% [2 l) r4 M - q8 ~3 z- W" `: B) x& \+ l# b- |$ ?  h
首饰工匠殴打无辜的比库8 r$ |/ T3 m( r/ Z" }
有人转生为人,作恶的人堕落恶趣(注),
) B9 s' q! g/ J* o$ s; E9 ]. h正直的人往生天界,漏尽的人则证入涅槃。" B! p6 w8 c6 J

# s; A( O" ~* c; q1 b1 m从前,沙瓦提城里有位首饰工匠,他每天都供养一位已经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有一天,这首饰工匠正在处理一块肉时,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派遣一位使者送来一颗红宝石,请他加以切割、修饰后再送还国王。首饰工匠就用沾染鲜血的手拿取红宝石,把它放在桌子上,然后到屋子里洗手。这时候,工匠的宠物鸟以为染有血迹的红宝石是块肉,就当著比库的面,用嘴把红宝石挑起来,并且吞下肚子。工匠洗手出来后,发现红宝石不见了,就问妻子和孩子们说:「红宝石那里去了?」他们都说没有拿红宝石。最后,工匠询问比库,比库也说没拿红宝石,但工匠却不满意比库的回答。他认为既然其他外人,只有比库在场,所以只有比库才有可能拿走红宝石。他告诉妻子,他要鞭打比库,比库才会认罪。
: Y2 j! c5 U; v/ r, ^, V6 o" w  l; a, o  F" N
但他妻子回答说:「过去十二年来,这比库一直是我们的宗教老师,而且我们也从来没看见他做任何坏事,不要毁谤他。宁可接受国王的惩罚,也不可毁谤修行的人。」! L* @- o5 y# E, c) a1 B1 u; F7 e1 C

/ B1 D; a; g9 ^' e3 x但工匠却听不进去她的劝告。他找出一条绳子,把比库绑紧,然后,用棍子毒打,比库因此头破血流。这时,宠物小鸟看见血,以为又是肉,想要再吃,就飞到比库身边。但这时候工匠怒不可遏,使尽全力一踢,刚好踢中小鸟,当场死亡。比库看见小鸟倒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说:「请看看小鸟是否已死?」工匠鲁莽地说:「你也会像小鸟一样死掉。」比库确定小鸟死了,就轻声说道:「弟子,是这小鸟吞下红宝石的!」
4 j  w7 N$ l( }& Y/ ^  m
' N7 `3 k1 ~4 c2 I9 w2 X: N工匠听见比库这麽说,就把小鸟的腹部切开,果真在小鸟的胃里发现红宝石,这时候他才明白自己犯下大错,因而颤栗害怕。他恳求比库原谅,请他以后继续来他家化缘。比库回答他说:「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这是我们累世以来所结的业缘,这只是我们轮回的债而已,我对你没有丝毫恨意。事实上,这是因为我进入居士家的后果,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进任何人的家,我只会站在门口。」
9 }1 j0 J1 C# \1 Y  C" @
" P" b+ U1 c; _' e  {' V不久之后,比库因为伤重而不治,但已证得涅槃。这小鸟却往生成工匠的儿子。工匠死后,堕入地狱。而工匠妻子由于当时善心对待比库,死后往生到某一天界。& w  }5 @: Q# d, k( t

( h$ I' m% E2 p8 T: k% u(注)众生若堕入四恶趣,受报之后,仍可能因为过去的善业往生善趣。- |1 n" H0 V# D8 Y1 Z) k) Z' R' A

3 F3 {( v$ T5 K# g
3 \  O) |0 R7 q6 ?* `% U4 Q1 A& v恶报无法逃避4 W; D4 N: o$ p! @  r. A
不论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作恶的人都无法逃避恶报。
6 a- m9 ^. o+ n5 g+ d8 ?' C4 S2 `7 l: k( `5 b1 {
一群比库出发前往佛陀的住处。他们在路上的村子暂时休息。一些村民就煮了食物要供养。这时候,一间房子著火了,火焰直冲上天,一只正好飞过的乌鸦,不幸被火烧到,跌下来死掉了。这群比库看著死去的乌鸦,心想只有佛陀有智慧解释这乌鸦做了什麽恶业,才会如此死去,所以吃完供养的食物后,他们就继续上路。$ Q; V/ w- Q8 Z- ]! _4 V/ w

  c! e8 Q% T0 E另有一群比库,欲搭船前往佛陀的住处。当他们的船正在大海的中央时,无法再前进,船上的人就抽签,想找出谁是不吉祥的人,结果连抽三次,都指出船长的妻子是不幸的人,这时候,船长抱歉的说:「大伙儿不需因为一位不幸的女人而丧生。在她脖子上绑上沙袋,丢到海里去吧!我就不会再看见她了。」船长的妻子就被人照著船长的话丢进海里,船也可以再前进了。靠岸后,比库们下了船,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急于想请教佛陀,船长不幸的妻子究竟做了什麽恶业,而会被丢到海中。
  Q" H3 p! T: u3 N" |
: i9 |: H1 ~8 T9 `$ [$ \同时,还有第三批的比库也要去面见佛陀。一天晚上,他们走到一处精舍附近,便请求能在那附近借宿一宵,于是他们被引导到一处山洞。但半夜时,突然掉下来一大块石头,挡住了洞口。第二天,精舍的比库发现大石挡住山洞口时,就到村子里去找人来帮忙,但还是无法移动大石,这群比库只好一直被困在洞里。直到第七天,大石奇迹似的自洞口移开,这群比库这才出来,继续他们的行程。他们也想去请问佛陀,是什麽样的因缘令他们被关在洞中。这三团比库后来在路上碰面了,他们互相交换所见和亲身经验的事,然后一起前进。
- p/ I% J+ M- ^
/ J3 y# [7 g/ P& U, K; M2 e* t7 C, W% \佛陀告诉第一群比库:「比库们!从前有一位农夫,他有一只非常懒惰且倔强的公牛。农夫无法要这牛做事,它不是躺著反刍,就是睡觉。农夫发了几次脾气,最后,愤怒地用草绳绑住牛的脖子,放火烧死它。因为这恶业,农夫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生中,他都被烧死,以偿还剩馀的业报。」
  d0 D3 P) C  p3 T- J6 N
, {# f) M. k2 i+ N7 S至于第二批比库的问题,佛陀如此回答:「从前有一位妇女,有一只狗,不管她到那里去,也不管她在做什麽,这狗总是跟著她,结果有些年轻的男孩就取笑她。她非常生气,感当十分羞辱,想要杀死这狗。她便用装满沙子的罐子绑在狗的脖子,然后丢到河里,狗就溺死了。由于这恶业,她受到很多的苦痛,而且在过去的几世里,都被人投入河中溺死,偿还剩馀的恶报业(注)。」: t6 w% \" Q2 A5 K
$ c1 l/ z4 y& }2 p  [; r( r
佛陀也回答第三批比库的问题:「比库们!有一次,七个牧牛人看见一只蜥蝪走进地面的裂缝中,他们出于玩乐的心理,把所有裂缝的出口全部封住,然后走开,忘记那只蜥蝪仍在其中。七天后,他们才想起来,赶忙回去,打开出口让蜥蜴出来。由于这恶业,你们七人才会一起被关七天,而且没有任何食物吃。」1 I. [: f' a$ r4 G, C+ r" O9 s

3 x. n5 ^) U0 O2 \这时候,一位比库说道:人若做恶业,绝对无法逃避恶报。不管他 (她)是在空中,地上或水上。」7 p3 u* p. A% V5 N/ G$ z3 Z# X1 O0 ~
' `# d& N0 Q  Z; {0 I
「是啊!比库!你说的不错,甚至在空中或任何地方,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恶业的!」佛陀如是说。
' P& F/ u4 c. p+ D) \; l5 A' G6 }
3 O6 ~) i1 f% ~, v7 L  S备注:3 c$ \" i4 P$ a6 j
这只狗的某一前世是这位妇人的丈夫,在生死轮回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曾经是别人的六亲眷属。由于强烈炽热的爱恋,这只狗无法远离这妇人,所以佛陀劝诫世人,爱恋系缚世人最紧。
( G: \1 L4 E7 |善觉王阻挡佛陀的去路
5 y" _* o$ h, G9 @- d) l" c8 O* j* D不论逃到天空、海中或山洞,人都不免于一死。
4 j' n1 o8 t4 l0 J9 N5 o
4 r9 [5 L0 h0 l/ a0 t) c' Z% j2 m/ S        善觉王是迭瓦达答的父亲,也是佛陀的丈人,他基于两个原因对佛陀十分反感,第一、佛陀抛弃他的女儿亚寿塔拉(耶输陀罗),舍弃世间,第二、他的儿子迭瓦达答认为佛陀是他的对头。  X; M5 z$ ~' u! Z

5 T) ]& x8 b1 H+ ^$ y9 X- v5 {        有一天,他知道佛陀要来化缘,就喝醉酒,挡住佛陀前来的路。当佛陀和比库前来时,他拒绝让路,反而派人告诉佛陀:“我无法让路给佛陀,因为佛陀比我年轻太多了。”这时候佛陀和比库发现路被挡住了,就转回头。他却又派人秘密跟随佛陀,看佛陀怎麽说,然后回报给他。
7 A, O+ ^4 l5 \. {/ B9 H( o
1 o. o$ m2 G; A7 L, ]        佛陀转身的时候告诉阿难:“善觉王因为拒绝让路给佛陀,已经造下恶业,不久就要受到业报。”  Z/ S3 x8 s" d$ W
  s8 K& F/ F. q5 x& A- [& i/ {
        善觉王知道佛陀的预测时,誓言采取特别的预防措施,以证明佛陀的话是错误的。他要求他的侍卫加强保护,执勤时要更机警。
" v/ ^% h) h" W/ c2 Z4 a$ r' Q" J% L8 |+ j0 ]
        佛陀知道善觉王的措施时说:“比库们!不管善觉王是否住在尖顶高塔,高高的天空上、海洋或山洞,他都无法逃避所作恶业的业报。”
! Q* P7 q1 Z, y/ M2 `1 w/ P5 j4 x8 ^, v
        七天后进餐的时候,善觉王钟爱的一匹马不知何故受到惊吓而大声嘶鸣,并且愤怒地踢脚。王听见马惊惶的声音时,忘了要格外小心的事,而想要亲自去照顾爱马,就往门外走去,但却跌落楼梯而摔死了,并往生恶趣。" \2 J4 f& `% M" I' u; E1 k
  N/ g5 I3 Q4 Q
        不管多麽努力,愚蠢的善觉王仍然逃避不了所作恶业的业报。
3 \) c& L; U  q* ?: Y* q& y. y ' K8 a- f+ y, ~4 t/ Q
第十品 刀杖品
$ j% @! s0 g' n为了塔而争吵的比库
# _0 n7 ~, n+ t2 `5 U/ A7 _) @一切众生皆畏惧刀仗,一切众生皆畏惧死亡,
5 x+ t8 N& G, T2 G将心比心,人不应该杀害或教唆杀害他人。------129偈. o4 S6 H9 M7 q& }& C# G0 _. V
' G6 c5 M; x6 k) y" I6 T! I
        有一次,一群比库在揭达林给孤独园中清洗一座塔,企图占有该座塔,但半途却被另一群刚到的比库打断清洗的工作。0 [) T+ G! ~7 t. c& T& G6 k

/ Q& L( G8 Z# e! D' x        “我们比你们年长且资深,你们最好尊敬、礼让我们;我们要占有这座塔,没有人可以阻挡我们!”后来的比库们告诉正在清洗的比库们。! W; p* U# x( v$ c7 f
8 I$ A4 B% M$ ?5 T) }. o
        但正在清洗的比库们却抗拒后来的比库们不友善的干扰,不屈服于他们的要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就被他们鞭打,直到疼痛不堪,大声喊叫。5 ]; {! K( I* J, p

' \1 t# y: [& M$ \  }! u        当佛陀知道这件骚动的事件,并且明白彼此之间的争吵后,训诫他们,并制定比库不淮伤害其他比库的戒律。0 e/ ^2 `7 A% U0 `1 n* i

9 z' `( f1 m( ^6 j 7 w, j  f* Y3 |) F3 c
比库争吵
) b4 ^. D; Z0 }) j一切众生皆畏惧刀仗,一切众生皆真爱生命,% ?8 U& e" {$ j+ K8 h9 N( G% H, `& o( g
将心比心,人不应该杀害或教唆杀害他人。------130偈6 u8 @0 H' T, u9 p- W7 x( R/ A% L

+ K2 J. @+ N4 E2 ~7 j, A: ]        揭达林给孤独园的比库互殴事件(十—?一的故事)发生后,佛陀就制定不可互相殴打的戒律,所有的比库都奉行该戒律。尽管如此,这两群比库后来又为了同一座塔再度争吵。
: J1 Z" f* `  l
) D5 N9 v/ q. m% Q. a6 |        但这一次,一群比库威胁恐吓另一群比库,以致于受恐吓的比库们因为害怕 ,而大叫。佛陀知道威胁恐吓的事件后,更进一步制定比库不可互相威胁恐吓的戒律。" |, @2 d& z% {6 e# b: m

- N" ]$ C1 n" E8 t
7 Z6 N5 X1 U2 b" Y. H* l鞭打蛇的年轻人, J: u' Z" ^8 k2 I/ p5 p# e
以伤害他人的手段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 H# p& G4 ^4 U* i( v9 Y无法获得幸福。 8 x0 q9 \8 g) [% E: q+ o5 |
不以伤害他人来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8 p% ]. P& N# `) @7 q
可以获得幸福
- J/ n8 T0 T& k* {9 `0 b- |" Q* Y2 Q. o* ]9 N3 _
佛陀有一次在沙瓦提城化缘时,遇见几个年轻人用棍子鞭打一条蛇。佛陀问他们为什麽要打这条蛇,他们说害怕蛇会咬他们,所以先发制人。
9 P; d5 c2 J! z6 J+ E7 T: N6 s1 B: [! @
「如果不愿意别人伤害你们,你们就不该伤害别人(注);如果伤害别人,甚至在未来世也得不到幸福。」佛陀教诲这些年轻人。 ( j8 E+ J- ^+ C6 R/ t

% x) K3 ^$ v$ g# H* V  o$ t这些人听完佛陀的教诲之后,理解到恨意的害处,他们也因此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不久之后,他们都证得初果。
3 c6 \  h3 ~( M9 |
) n+ H( P# N: c0 @! J备注:众生平等,因此真正的佛教徒应该慈悲对待所有众生,而没有分别心。' L+ O( `5 h1 w- C5 r
+ u% S+ F4 H) }/ U) l

( H5 O  x- {. h' z" N0 h: @/ Q$ V+ O君达那比库与女子幻像* O& z) D; i1 l4 x
不要对别人恶口,因为对方会恶言相向,
. k. E7 u/ \5 @& k1 f0 I% H9 B恶毒的言语是造成苦的原因,会引发别人的报複。
6 w3 Y1 V7 \1 O+ E9 z( v% H如果保持内心祥和宁静,一如已经损毁的铜锣,
& W5 Y2 R# |9 z$ P/ \就可以趣向涅槃之道,因为心中不再瞋恚。
. I" m/ O( K* c$ ]' @
* h3 O3 D$ X) `6 u. V自从出家以来,君达那的身旁总跟著一个女子幻像,其他的比库都清楚看见这女子的幻像,但君达那自己却无法目睹,所以茫然不知。每当君达那外出化缘时,人们总是供养两匙的食物,并且说:「一份供养尊者,一份供养你的女伴。」人们也向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报告这件事情,并且请国王加以调查,国王就到比库居留的精舍去。 - r% B. f9 }9 ~
# R) w7 \4 N( b+ R! H, n; H
君达那听见喧哗的声音,便走了出来,站在门口,女子幻像也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出现。当他知道国王到来时,就返身进入房间等国王。国王进来后,女人幻像就不见了。国王问他有关女人幻像的事时,他回答说没有这回事,国王为了要确定这件事的真假,就叫他离开房间。他遵照国王的话,离开房间,这时候,国王向外一看,就看到女人的幻像了。但是当他又进入房间时,女人幻像又不见了。国王因此判断这女子幻像不是真实的,所以君达那是无辜的。国王因之向他致歉,并邀请他接受供养。其它比库对国王的判断感到困惑,他们对君达那说:「无行比库!国王不指责你,反而邀请去供养,你完了!」
& l8 E" P% G8 D* `: j, d3 S$ E, ]' r& M' C
「你们才是无行比库!你们才完了,因为你们与女子同进同出!」君达那反唇相讥地说。有人向佛陀报告事情的来龙去脉,佛陀就告诫君达那:! [: ~0 B* }5 Y8 C% W* G6 C
" a+ r% U0 r% S% B- ^# V7 [
「比库,你可曾亲眼看见有女子和其他比库一起出现,一如你所说的情形?你根本没看见这种事,但他们却亲眼见到有女子和你一起出现。你不明白这是你过去世恶业的影响。现在我告诉你为什麽老是有一女子跟随你出现。
) z- U; |8 y  p) w/ p; t/ C9 Y( K3 L0 s/ m8 |
过去世时,你是个天神,当时,有两位比库非常要好,但你却乔装成为女子,跟随其中一位比库,故意造成他们的误会。因为犯下如此的恶业,今生才会有女子的幻像跟随在你的身边。比库!以后不要再与人辩了,保持沉默,精进修行,趣向涅槃吧 !」( F! q  {" b0 b

* ]2 r/ j3 i( u/ n
" J6 x: y6 B2 W! T祈福的女性
. P5 ~' E/ Z8 @如同牧人以棍杖驱赶牛只到牧场,  v% G  B. @: c% ~! j- _
老、死也驱赶众生的生命。
+ z2 M. q. G& ?
/ E$ Z/ ~3 }% y" N9 U7 A# G有一次,一群沙瓦提城的女士到东园鹿子母讲堂参加斋戒。该精舍的捐献者是著名的维沙卡,她询问她们为什麽要来斋戒,年长的妇女说希望获得生天的福报,中年妇女则回答说,希望获得家庭的幸福,新婚少妇则祈求第一胎能生儿子,年轻小姐则希望找到如意郎君。
/ Z# f9 ~+ D. \( }
7 F  ^9 C& ?; D7 M, M+ r6 M: L维沙卡获得她们的答案后,就引领她们至世尊处所,并报告她们的所求。: _, p+ V- |& S0 v5 {6 Q

6 [4 J! s+ a8 r0 O6 Q4 L8 [世尊说:「维沙卡!五蕴不停的生、老、死、变化。人一旦出生,就会老,最后死亡。但人们却不想从轮回中解脱,仍然留恋轮回。众生很难理解,唯有克服世间的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3 \5 q  m( t5 b; v/ B' g( v
) X* |( ^; {9 n. U( I4 e7 C , ]. H. ?. _8 b  A, x0 B
恶有恶报
/ V0 A% v6 |, j; p1 Z+ [愚痴的人造作恶业时,并不明白自己所作的是恶业;- U4 Z1 N7 ~9 y8 q
作恶的人因自己的恶业而受苦,如同被火烧炙。------136偈4 t4 ?/ |0 ?; m' G# v

% a4 c' {- G# A- E        有一次,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与勒叉那尊者一起下山时,看见一只人面蛇身饿鬼,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以微笑表示他亲眼看见这奇怪的众生,回到揭达林给孤独园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当著佛陀的面,向勒叉那说有那麽一只长长的、全身都在燃烧的人面蛇身饿鬼。佛陀也说他成为佛陀的当天,也亲眼看见这只人面蛇身饿鬼。佛陀说很久很久以前咖沙巴佛在世时,这只饿鬼是个残忍的小偷,几次放火烧毁一位富人的房子,甚至还趁咖沙巴佛外出化缘时,放火烧掉这位富人捐献给咖沙巴佛的精舍。由于这些恶业,他必须长久受报。8 U. v- o+ n6 d) T7 `
4 |5 P7 M( D# \: K, w
        “愚痴的人造恶业时,不知正在造恶业,但无法逃避业报”佛陀说。3 E4 J) q$ P7 @. y; {

+ E3 G- |% c$ o$ a* ]
( m: w0 Z5 p. s# ^" N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死得不是时候
; I; w7 T3 m* ~" @3 W  }% e! ]人若用武器伤害无害且不应该被伤害(注1)的人,将会很快受到以下十苦:- |! ]6 G# {4 u" ^: f
1)        极端痛苦
. x1 U" P$ d; Z3 U& n3 _/ U2)        灾害% p" R% o$ W+ c& q  X  g/ x
3)        身体伤害
7 ~! `& u! j7 J! B4)        病痛
/ S, q' \; W4 G; B4 u! s# d( O1 h0 A5)        失心狂乱" @$ P9 q8 `  R$ F! @1 D* l+ P
6)        国王惩罚
# ?0 Q5 Y4 T/ k6 m7 l+ X" h7)        重大刑罚; j+ j( s7 Z1 z& ~$ q: q9 w/ `
8)        眷属离散" e) ?9 G& ^( r' n
9)        财产破灭
8 Q4 a( Q. ^3 g: C8 N10)        火烧家宅。
4 P1 V: k: ]5 J7 P: f0 i死亡后,更往生地狱。& M. N. P# v  D' G
' L; s. f2 F- `- \( _
        有一次,一些尼犍子苦行者企图杀害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他们认为若除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可以打击佛陀的名声。他们就雇请杀手去王舍城附近的卡拉斯拉杀害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但是当杀手们包围精舍的两个月内,马哈摩嘎喇那尊者都运用神通,所以杀手们都无法得逞。第三个月,杀手们再度包围精舍,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突然想起他尚未偿还过去某一世所种下的恶业,(注2)就不再运用神通了。这些杀手们也因此逮到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加以毒打,并且把他丢弃在草堆中,以为他已经死了,然后扬长而去。这时候,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运用禅定能力。複甦过来,并且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做最后的顶礼。但由于受伤太重,他自知即将入灭,就告诉佛陀说自己行将入灭。佛陀请他向比库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这将是比库们听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说法的最后一次机会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开始说法,说完之后,他向佛陀最后顶礼,然后离去,不久,就入灭了。
( I# y6 r' u- j
% ^; Q6 G( a: j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死于杀手的消息像野火般传了出去,阿闍世国王下令调查,并且逮捕到凶手们,处以死刑。比库们对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入灭感到十分伤心,不知道为什麽像马哈摩嘎喇那尊者这样的人怎麽会死于杀手的手中。佛陀就解释道:“比库啊!从马哈摩嘎喇那尊者今生所过的清淨生活看来,他不应该死于非命。但某一前世,他却曾对两眼失明的双亲犯下滔天大罪。他本是孝顺的儿子,但结婚后,太太却毒化他的心灵,要他除去父母,他就用车子把两眼全都失明的父母载到森林里去,并且打死他们,却让父母以为这是其他小偷所作的罪行。因此,他累劫受苦,今生——他最后的一生才会死于杀手手中。伤害无辜的人,一定会受到比自己所犯罪行更多的痛苦。”3 e  j+ \: L! A

# x( r# k/ j8 L注1:指阿拉汉。
! W$ q8 G- j- s* q) j% d注2:只要他们的肉体还存在,阿拉汉也会因为他们过去世所犯的重要恶业而受报,佛陀后来罹患痢疾,也是由于过去馀业的业报。但虽然无法免除过去的业报,证得阿拉汉果后,他们就不再造业。. b: O3 k) B/ K, @; f, l
3 K& s' a) r( d/ l3 M

- G' j0 {+ j& W富有的比库9 [( \) b! N/ v7 A! d1 [- R- Q9 @
人若不能断除疑惑的话,. t* B$ ^! J4 [( A% C$ [' b  l
即使赤身露体、结发、涂泥、绝食、( \( @" K4 e4 b/ ]% O5 D
睡地上、不沐浴、尘土污身,右膝著地作苦行,* @6 y4 H% M* i$ P
也不能证得清淨。
5 X! P% \" l( {+ Y% N& E
  z7 v5 ?; |# C/ j从前在沙瓦提城中有一位富翁,名字叫做巴富斑迪卡。他的太太去世后,他决定出家。但出家前,他先建立一座兼具厨房和储藏室的精舍,然后,才携带家具、厨具和大量的米、油、奶油和其它的必需品出家到精舍去。每当他想要吃什麽东西的时候,就要僕人帮他煮,所以他虽然出家,但仍然养尊处优。
2 l7 d0 b3 V1 B! c- b! b7 |2 R
/ k: p2 O3 O% J  d+ M, r有一天,其他比库向佛陀报告他仍然过著富翁般的生活,佛陀就告诫他:「我一直告诫你,要过清淨简单的日子,你为什麽还带这麽多家当出家呢?」听到佛陀这麽说,他却发起脾气,大声嚷嚷地说:「好吧!佛陀,现在我就照你的话做!」说完话后,他就把袈裟脱掉,然后问佛陀:「这就是你建议我过日子的方法吗?」
* n8 y/ I7 ]" b
* i% |3 Z- J4 U. b0 m* C佛陀看见他如此反应,又告诫他:「比库!过去世时,你虽然是一只恶灵,但你仍然有害怕作坏事的惭和愧。现在你身为比库,怎麽反而失去惭和愧,大刺刺地暴露上身呢?」 . I: h- P( K0 v

% I% L! Z" \+ ?) T$ v& Q听完佛陀的告诫,他明白自己犯错了,他的惭和愧全恢複过来,他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恳请佛陀原谅他。佛陀接著告诫他:「赤裸上半身是不对的。不穿衣服无法使你成为持戒严谨的比库,身为比库必需弃绝无明。」 / i1 ~. C/ h2 I+ {  v) L

7 y2 a8 F7 D; e. Q4 ?. L- [听完佛陀对巴富斑迪卡的告诫后,其他比库信受奉行佛陀的说法,因此证入初果。
3 L1 x! a  j# V1 ^/ ~4 E! F' {& ?* _; j) B6 ?* E' i
( R- E9 [" m* l
证涅槃的优婆塞/ [5 N2 |1 q& P# y/ x0 p
即使穿著华丽、但内心平和、不贪爱、克制欲望、3 Z, _! a; P7 c- ?; N, F
确信四果、修习梵行,不伤害有情众生的人,
8 `0 X+ d# l) t1 G# U就是婆罗门、沙门、比库 & C- q6 S; |& c  s8 G% O, p
. M3 ?  K; v" S  m/ r$ R5 w
有一次,大臣山达迪平定边境的叛乱后,凯旋回来,巴谢那地王非常高兴,就大肆赏赐他,并赐给他一名舞女,供他娱乐。接连几天里,山达迪纵情玩乐,开怀畅饮,并且沉迷于与该舞女耳鬓厮磨。最后一天,他前往河边沐浴。路上,他遇见佛陀正在化缘。当时,他醉眼惺忪,所以只向佛陀简单致意。佛陀微微一笑,向阿难说道:「这大臣今天一定会来找我,并在听闻我的说法后,证得阿拉汉果,而且证悟后,就入灭了。」
/ c0 l8 P1 Q4 k$ ?1 v, o% Z& [9 }4 s9 D/ `9 v, i
当天山达迪一伙人整天都在河边嬉戏。傍晚的时候,该名舞女跳舞娱乐山达迪和他的同伴,但由于连日来的体力消耗,导致心葬病突发,而倒地不起。山达迪看见这突然的变故大受刺激,十分沮丧,伤痛之馀,他出发前去找佛陀。
/ q4 O" k. s1 P+ ~, K2 g1 V/ b7 x2 L; c9 t) i" Z6 j( T* K
「尊者!请帮我解除忧愁吧!做我的依止,让我的内心平息吧!」. V8 X8 T0 q  U) o

9 W6 H8 i# w  Q, m$ S: }' b「放心吧!你已经找到真正可以帮助你的人,一位永远能给你安慰,给你皈依的人,累世以来,你为亲朋好友去世所流的眼泪,多得无法计数!」佛陀接著告诫他:「过去,你执著贪爱,现在弃绝它们吧。未来,不要让贪爱奴役你,此刻,也不要陷入任何的执著,没有执著,贪爱就完全消灭,你就会证得涅槃了。」
9 H; Z% ~1 Y- F6 ?  s  ^! Q1 g* u# d( g0 n+ |5 h6 }
山达迪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就证得阿拉汉果。他也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就向佛陀说道:「世尊,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我达到究竟解脱吧!」不久之后,他就入灭了。
! O7 [7 P; d( l  q( ~% Z8 B3 V4 f3 e, G
比库们问佛陀:「世尊,山达迪入灭时,身著大臣的衣服,他究竟是比库呢?还是婆罗门?」1 g$ _& b9 j( D# D

- `  d4 D3 d* ]* q# Y3 _- i2 Y「他既可称之为比库也可以称为婆罗门,只要内心清淨,解脱无明,穿什麽衣服都不重要!」佛陀如此回答他们。# N9 c/ w" w. c4 |- u/ }6 ]2 _

7 J4 ]1 u' N( z* h* V 0 F8 C. f  g6 X0 o% `; b2 B
年轻比库和破旧的衣服) ?, V0 w, V" r' L. N! Y  O# D
世间有羞耻心,克制自己,( B( n: o5 j* _; U. `* g3 J
不造恶业,时时保持清醒的人十分稀少;
" r: t0 G, x$ z/ M$ l) Z% K* |他们如同良马,不犯错而避免受鞭打。(偈143)
- U5 M1 u: s7 Q( c; R+ O: x! [0 c. F
, Y0 f" n" }, U7 R* P: w) F人应当像良马加鞭般精进修持,+ {) ?, Y: Y7 p$ F: Y7 X, J' `
并且以信、戒、精进、正定、分别正法、$ g$ _8 V3 K  `0 s7 ^9 G2 y
明行足、正念消灭大苦。 (偈144) 6 U+ w4 B! T5 [8 R
  X5 V& W3 z5 Z' ~
沙利子尊者有一次遇见年轻的卑卢提卡穿著破旧的衣服向人乞讨食物。沙利子尊者出于一片慈悲心,就建议他不如出家为比库。卑卢提卡于是把破旧的衣服和乞讨的盘子放在一棵树下,而出家为比库了。从此以后他不用担忧衣服和食物。但是,有的时候,他对比库的生活不满,而想还俗。每次这种念头生起的时候,他就到那棵树下,并且谴责自己:「不知羞耻的人,你难道还想穿上这件破旧的衣服,拿著这盘子,到处去乞讨吗?」如此自责之后,他的情绪就和缓下来,然后再回精舍去。
7 E4 B% @2 t4 q% ]& g+ o7 }' l' L, D; J6 R, W) R
过了两、三天,当他又对比库生活不满时,他就又到那棵树下,同样又谴责自己,并且回想过去卑下的生活 之后,才再度回精舍。这样的情形发生好几次,每次其他的比库问他去那里,他都回答说,他去找他的老师 (注)。也因为集中心念,禅观以前破旧的衣服,所著名确实清楚五蕴的实相,而证得阿拉汉果。证果之后,他就不再前往那棵树下去。其他比库发觉他不再前去那棵树时,就问他:「你为什麽不再去找你的老师呢?」
3 G+ m* i- w0 @. A
8 j. u& K& U- p; T' \他回答他们:「我以前去找老师,是因为有需要。但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 t4 j" b3 i  q& ^7 ~5 V2 e1 q4 o+ }
这些比库听完他的回答后,就去请教佛陀:「世尊!卑卢提卡是否真的已经证得阿拉汉果?」
# E1 f7 ?( `* |" r. b- s
4 Z; y2 `5 G' \7 N「比库们!卑卢提卡比库以前虽然和他的老师有所连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任何连系了。因为他善于自我调适,分别正确与错误的因,同时,明察诸法实相,他已经是阿拉汉了,所以就不再执著于过去的老师了。」佛陀如是向他们解释。
1 }  d$ d) o' M+ J5 X! {2 a
( m8 F8 p- L& ~/ L5 Z9 Y6 y+ V0 |4 W备注:1 @; U* Y* ^0 y8 _9 X. z, W; k- B! B" }
此处的老师指的是卑卢提卡的旧衣服和乞讨的钵,它们使他具有深刻的羞耻感,因此使他努力修行,所以可称之为他的老师。
' W/ l9 U, R$ _0 b
( Y9 i0 \+ b8 |2 }3 X" @, w$ a# Y: L ' L. v0 N" q- w. ^# d
殊卡沙马内拉# ^" Q4 ?& g! |! d, w# q
灌溉的人引导水,制作弓箭的人矫直弓箭,8 u% Q6 f% W1 d) `, q- J1 L! E
木匠弯曲木材,德行具足的人调御自己。 (偈 145)
7 \; F% K- s. j; z5 q! A
; G. I5 Z) f5 k殊卡沙马内拉年纪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沙利子尊者的剃度而出家为沙马内拉。有一天,他随从沙利子尊者外出化缘。路上,他看见几位农夫正在引水灌溉,几位制作弓箭的人正在矫直弓箭,另外有些木匠则正在制作车轮。( l+ U/ H7 ^2 Q. [6 a7 H; Q4 r
4 X2 ~4 C+ x+ l- R. B* @
他请教沙利子尊者,是否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水)都可以任意由人引导或制作成想要的形式(箭和车轮)?7 G6 N: w. S0 I" A

% e: _& s* t  p沙利子回答说,只要具备足够的技术,当然可以。
2 c  z6 [0 C3 o: B. Q  [
1 r$ O, f& Z8 P* m; y4 h5 b7 d! {殊卡心想,既然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可以加以调御,那麽毫无理由说具有心识的人无法调御内心,修习清淨和止观。
2 ~1 c0 S8 h8 I6 P! j) N( {9 {8 @* W# f- w1 B
他当下向沙利子请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间去禅修。诸天神也护持他,使精舍保持安静。当天他就证得阿拉汉果。
. f8 U  c4 _7 G$ |3 V9 L; |* ]* G/ s
佛陀因此向比库们说:「一个人精进修行时,天神都会来护持。我也阻止沙利子进入殊卡的房间,使他免于受到干扰。当他看见农夫引水灌溉,弓箭师矫直弓,木匠制作车轮时,就调御自己的内心,此刻他已经是阿拉汉了。」
+ X8 `9 Y& I9 N. A: r5 ]! Y! r
0 O( H- i9 u4 K" J/ I7 E  G(请参考故事「年轻沙马内拉的修行成就 」)$ \, F/ k4 ?. Z2 x- a+ U8 l, c; R
, E* \4 _! z/ `

* [0 G3 m* U# o% t2 z6 d( w$ @第十一品 老品* Q- F' j2 i7 F6 B. i' J/ P6 g
维沙卡和喝醉酒的同伴
6 T# [7 ]" `# T5 O贪爱与无明充塞世间,如同陷入火焰燃烧之中,有什麽值得欢笑,值得高兴呢?世间为黑暗所遮蔽,人为什麽不追求光明呢? (偈 146)
$ b2 y# u8 A( I7 }# `- p2 \5 t8 R; X( |) q& U) e2 _* N
从前,一群沙瓦提城的男子请维沙卡照顾他们任性的妻子们,希望在她的指导之下,她们能有宗教信仰和德行。
- h5 O8 @$ x& ]2 K! p) ?$ n
1 _7 O# H2 M6 m% N. Z有一次,维沙卡在她们的请求之下,带她们到一处花园去,但他们却瞒著维沙卡,带酒去,更喝醉了,维沙卡就谴责她们,说她们的先生会很生气。- N; T" F' C' q$ u. D8 m. q

/ j, d2 B: B$ {" V后来,她们要求再去花园,但维沙卡鉴于上一次的经验,加以拒绝,她们转而要求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顶礼问讯,维沙卡也就答应了。到达给孤独园时,她们再次啜饮私自带来的酒。维沙卡就请佛陀向她们说法,但这时候她们都醉了,魔波旬也趁机怂恿她们纵情一番,她们果真就在园中大声喧闹,唱歌、跳舞、鼓掌雀跃不已,佛陀明白她们受到魔波旬的影响才会如此放肆,便在心里想著:「绝不能让魔波旬有机可乘。」
: \& b+ s' J( m" s
& W8 a( U& o1 x4 p+ D* X. N5 \佛陀于是从眉间放出暗蓝色的光,使整个屋子暗下来,他们因此受到惊吓,慢慢安静下来,佛陀接著从位子上消失,然后化身在须弥山上,放出千个月亮般的白光。
# s( S0 S+ C* k7 |: t- b) S0 S' `; r( `
佛陀告诫她们:「你们不该在园里如此不恭敬。由于你们的疏忽,魔波旬才有机会使你们不知羞耻地放浪形骇,现在开始扑灭心中的欲望和其它邪恶的激情吧!」
5 P" D& x! l3 k/ ~& ?. `" R# l. }5 ]2 t" R
佛陀确定她们都对佛法建立起无可动摇的信心后,才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维沙卡也趁机请教佛陀有关饮酒的问题,佛陀就向她们解释饮酒的害处,并且说明无数众生因为饮酒而受到痛苦的折磨,甚至失去幸福。
  _3 b" q- X2 ^( p
! [% E* U( z/ n- U- U% i佛陀说法后,她们终于明白佛法,从此走向戒律和正念的修行大道上。
# a6 V/ C, \  |3 e$ n
5 W9 N$ j* ~* |3 \9 ] " _; j9 G! Q5 u, S9 _6 r
佛陀拍卖丝蕊玛的尸首+ C( B' @/ ?- {$ n3 J. q9 T) h
请好好观察这外表美丽的色身,实际上是一身的伤痛,# F9 A) s! P  ?0 `9 r
一堆的骨头,疾病、贪念不断,一切皆无常。------147偈
6 N& X# B6 B5 y' y& i/ v& A3 ~; a# x$ v  C' p) N/ I1 m/ [1 R9 ?
        王舍城中有一位非常漂亮的妓女,名字叫做丝蕊玛。她每天都供养食物给比库们。有一天,一位比库向其他比库提及她的美貌和供养的美味食物。一位年轻比库听说有这麽一位美丽的女子后,虽然从来也没见过她,却暗恋上她。第二天,这年轻比库和其他比库一起到丝蕊玛家去。这一天,她身体不适,但仍然想要亲自向比库们致敬,就要人把她抬到比库们的面前。这年轻的比库终于看到她了,这时候他内心想著:“尽管生病,她仍然那麽美丽。”因此更加迷恋她。
( @- ]* x" T) X) f2 G6 p. D, D
; X' j, V, ?# _        当天晚上丝蕊玛就去世了。国王频婆娑罗王拜访佛陀时,向佛陀提及丝蕊玛去世一事。佛陀建议国王先不要埋葬她,相反地保留三天。第四天,丝蕊玛的身子不複美豔,不再讨人喜爱了,反而发胀,蛆虫也从身上跑出来。这一天,佛陀就带领著众多弟子到墓园去观看她的身子。那位深深迷恋丝蕊玛的年轻比库一直不知道丝蕊玛已经去世的消息,所以当他听说佛陀要带领其他比库去见丝蕊玛时,也满心欢喜地一齐前去。
! ]0 W7 L1 w$ k, x  O0 C
  Q" l$ s6 x' Q0 N9 C        佛陀也请国王宣告,只要付一千铢,丝蕊玛就可以陪出资的人一夜,但尽管一再调降金额,最后甚至免费,也没有人愿意。佛陀就告诉比库们说:“比库们!当丝蕊玛还活著的时候,多少人愿意花千铢的钱,只希望与她共渡一晚,但现在即使完全免费,也没人有兴趣,人身无法幸免于生老病死啊!”( T  M7 w4 \& Z; M; ]( g
' t. _4 H, s; J2 ^# N  u
        听完佛陀的说法后,这年轻的比库终于领悟了生命的真相。
7 J& D& z! l) P3 [2 v5 s, V
$ d0 A+ h& k7 _4 y/ ]6 o8 G4 m
# g) y6 t* o% `' x( r' r, ^5 P佛陀安慰年老的比库尼
- |! v3 P  r# i$ a色身实在是疾病的渊薮,容易损坏,终究会衰老不堪,
" E5 @* X  \- G这腐朽的色身终必毁灭,有生就有死。 (偈 148)
7 J# o1 c5 U1 M( Y! N' Y4 g6 T, A  m9 W1 b. u# B3 Y
优塔萝比库尼高龄一百二十岁。有一天,在化缘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位比库,她就请该比库接受她的供养。比库同意后,她于是把化缘得来的所有食物都给他,一点也没留给自己。接连三天,她都如此做。' j% K* A) l$ s1 S/ Y/ o
) s, {& g+ n' n2 ~7 @# J
第四天,她正在化缘时,在狭窄的路上遇见佛陀,她恭谨的向佛陀问讯,然后退后,却不小心踩到袈裟而跌倒了。% {, y* I7 x" F- e

) s1 \  _( w& ^: X; w0 l1 P# n% E: Y佛陀赶紧上前去安慰她:「你一定要了解,你的身子日渐衰老孱弱,随时都可能碎散掉。」
" y3 D: K/ p. C$ X3 _+ k3 [$ R& P5 W
优塔萝比库尼专心思考佛陀的教诲,终于证得初果。) ]# W( H4 {3 I

) W4 l6 T$ }6 c1 k; U
' B5 a8 ?) H! M( Z( `. q# M: U
! c* d+ g! @5 r; X2 q过度自信的比库
5 T1 a& N0 a% W- i% N鸽色的人身骸骨就像秋天散弃在地的葫芦瓜,所以,何必贪恋色身呢?------149偈
* E% u6 i" y  |! R" l( V
4 D* @0 o7 \  }+ S9 |( S1 X        一群比库到林子里去禅修,不久之后就进入禅定。这时候,他们认为已经脱离一切感官欲望,而证得阿拉汉果了,就想回去向佛陀报告。但事实上,他们高估自己了。% `* U8 \# u" n  `+ y6 ?. C4 z

/ P$ A9 P: B! W: D/ B! c9 D$ L8 W& v        当他们抵达精舍的外门时,佛陀告诉阿难:“这些比库这时候来看我,得不到多大的法益,叫他们先去墓园,再回来吧。”阿难向他们转告佛陀的话,他们认为佛陀一切智具足,一定有充分的理由要他们如此做,就出发去墓园。( o! @1 q+ a0 d1 q# O7 t
7 o2 F+ h$ Y0 _1 p5 N& C
        在墓园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看见腐烂的尸首(注)时,还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这些尸首,但当他们看见刚死的尸首时,他们恐怖地发现,心中仍然有蠢蠢欲动的欲念。这时候,佛陀从精舍看见他们的举动,就发光,告诫他们:“比库们!观看尸首时,内心却升起欲望对吗?”
" |6 S2 S% X7 k( x: C' W/ P1 t# Z7 N2 Z+ x
        这些比库察觉到一切感官欲望变化多端,难于调伏的性质后, 彻底明白佛法。
2 ?! O" u' A. u
4 N; n  G3 J* Y(注)尸首有十种相:$ r+ r! Y+ ]6 v% I/ g, J+ C1 \' f
1、膨胀相
/ k. S- m4 c! S: n/ ~& b/ }! e' \2、青瘀相
3 W; v  J/ k* j, @9 J9 Q+ c3、脓烂相
4 K% I/ J0 O* Z4、断坏相
- ]+ f2 b8 c( g6 k5、食残相
  i* O" Z+ y1 F0 [$ X6、散乱相
1 D( T: ~1 _7 Z+ j3 t, |2 I* n7、斩砍离散相
$ F8 t& |, \8 B# \" p# P" V& O* ?8、血涂相
& a/ h, T6 K7 T. O" }! O1 w$ P9、虫聚相
+ A3 F3 z; T7 r  ]* t10、骸骨相1 u' S/ _: L) e4 m( [1 Z
佛世时,以上十种相的尸首可以在墓地和停尸间找到,在这些地方的尸首都尚未掩埋或火化,所以野兽和鸟类经常来敢食。现在当然无法找到这些尸首,做为观想的对象。* |: k! e& [$ E$ G1 f) ?4 H

; j5 R. I# w7 @% k" M! g1 Y7 C2 S( g
5 ^5 v" {0 Z3 d1 m9 \- T观美色无常而证阿拉汉果
) u0 W9 p- u3 x0 u  @此城(色身) 为骨头搭建而成,而涂上血与肉,
7 {* n3 t; Q" x, @, v$ t& f其中充满老死,骄慢与虚伪 (注)。 (偈 150) - Y! n% r$ s' Q" \  p

$ P1 l7 y7 a, W2 m, o/ D嘉娜帕达卡娅妮公主是佛陀姨母的女儿。她长得很美丽,别人都称呼她美人儿。她与佛陀的堂弟难陀订有婚约。有一天,她内心如此想著:「我的兄长,虽然可以成为圣王,却放弃世间而出家,成为圣者,他就是佛陀。他的儿子罗侯罗和我的未婚夫难陀都出家为比库。我母亲是比库尼。现在只剩我孤单一个人!」这番思量之后,她就自行出家为比库尼。但她是因为执著于家庭而出家,而不是出于对佛法的信仰而出家。
9 z7 [* p. W) Y  R- V, h0 X2 Y0 U) S' p- ^* S! n; ~* j
她听说,佛陀经常说色身无常。她于是认为,佛陀如果看见她,一定会轻视她的美貌,所以,就不去见佛陀。但从精舍回来的其他比库尼不停地赞誉佛陀,有一天她终于决定与他们一齐去佛陀的精舍。
5 q% J% l' M) P2 r; e8 _5 \  M* N0 w: k  O
佛陀看见她来时,心中如此想著:「刺可以用刺加以拔掉,嘉娜帕达卡娅妮非常执著于她的色身,对她的美貌非常骄傲。我必须经由美貌这件事去破除她的骄傲和执著。」
& |& L$ k$ s& I
; M4 L3 O( o: T3 Q佛陀于是运用神通,示现一位年仅十六岁,却极美丽的女人坐在他身旁。只有嘉娜帕达卡娅妮才看得见这女子。当她看见这女子时,发现若与之相比,自己就像只又老又丑的乌鸦坐在美丽的白天鹅旁边。她非常喜欢这女子,但再次注视时,却讶异地发现该女子变成二十岁的女子。然后,每当她注视时,该女子一次又一次的变老,先变为成熟的女子,再是中年妇女,高龄女性,然后是老迈不堪的老太婆。而且,新的形象产生后,旧的形象就消失了。这时候她才认清人身不停地变化和衰老。有了这一层的领悟之后,她对自身的执著也云消雾散了。这时候,该女子进一步的老化,已经无法支撑身体,整个人瘫痪在地上了。最后死掉,全身浮肿,流脓,蛆虫更从身子跑出来。 8 Y1 `* |) ]& h# [% \

# K( b5 U1 M) {8 D' J看完整个过程后,嘉娜帕达卡娅妮心中想著:「这女子就在我眼前衰老、死亡,同理,我的肉身也会衰老变化、生病而后死亡。」经过这番省思之后,她深刻了解人身的真相。后来,她更一步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诲,而证得阿拉汉果。 4 q% {5 p9 V9 A% o! S
0 g' [& z: A8 v8 z! m9 D
注:「虚伪」古译为覆。) I9 l/ z) M1 F

( Q, p1 Y( j+ }  @) z! @  N法句经故事集
' `- h. T* X0 ?5 j7 y) B; J; ^4 S3 T+ {1 i
念念不忘小过的玛莉咖皇后1 i' O) }  N, ^
即使王室华丽的车也会腐朽,色身也难免衰老,
, n$ r3 A  X& O: E. X但圣者(注1)之间,流传著不衰老的种殊胜(注2)------151偈' D) @5 l  ^9 U6 ~8 {; Q
7 X$ Y) g& G' T/ y* l, A
        玛莉咖皇后有一天进入浴室的时候,她的爱犬也一齐进入浴室,当这只爱犬看见皇后弓著身子洗脚时,这只狗就与皇后有不正常的身体接触,而皇后也没有加以禁止。这时候,巴谢那地王透过卧室的窗子看见这诡异的情景。等皇后进卧室时,他生气对她说:“你这个邪恶的女人,看你与那只狗在浴室中做了什麽事?我亲眼看见了,不要否认!”皇后回答说,她只是洗脸,手,脚而已,没做什麽错事。接著,她又说道:“但是那间浴室相当怪异,如果有人进入其中,从这个窗子看过去,却变成两个人。如果不相信的话,国王!请你进去一下,让我从这窗子看看。”8 @' V. f- U9 a- O: U. [7 p
  ?# C% E$ S* i, e* }% b# o$ e4 m
        国王就进入该浴室。当他出来时,皇后问他为何在里面和母羊乱来。国王加以否认,但皇后坚持她亲眼目睹。国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于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释,认为该浴室确实怪异。
& c; }  x& I1 H  m$ r7 W
* q1 }9 ~; w% q! Y& Y* n        从那时候起,皇后一直后悔欺骗国王,指责他与母羊乱来。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时候,她的内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扰,而无法回想自己长久以来所做的善业,只惦记著自己曾经不公正的对待丈夫。由于临终时不愉快的最后一念,所以去世后,往生至恶道(注3)。葬礼后,国王本来想请教佛陀,皇后往生何处。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忧虑,同时,因为他对佛法的了解尚浅,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对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结果巴谢那地王果真忘了问佛陀。一连七天,国王都来向佛陀问讯,但都不会提及皇后往生何处的问题。$ @3 `' V. n$ t

  t( ?& L# S1 h- t3 q        七天后,往生恶道的皇后往生到都西答天。也就在这一天,佛陀到国王的宫室去化缘。国王终于问佛陀:“皇后往生何处?”当他知道皇后已经往生都西答天时,非常高兴,就说道:“对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总是惦念著要做善业。世尊!现在她已经往生了。身为你谦逊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处。”
2 P+ i& K+ ]$ d& Q  z( V8 q- G3 |
& P8 V% E8 E6 p2 h        佛陀就告诉他:“看看你父亲及祖父遗留下来的车子,它们都破旧不堪了,你的身体也一样,会老、死,只有佛法不会变化、败坏。”% [5 T! u: B. f! i* }1 u, X( ^
5 C1 j4 l' b8 V7 f. g4 r+ L) y9 c
注1:如佛陀等。5 }3 O; w4 O0 H
注2:九种殊胜:四向,四果和涅槃。* g' V4 [3 C* T5 @/ P
注3:根据阿毗达摩(论)哲学,在死亡的关键时刻,濒临死亡的人会看见业、业相和趣向,这些会决定下一生的去处。2 z* I# y! W+ i( X+ _, H: I% }
1、业,代表人的一生某些善恶业或临终的善恶业。
# S& m, q6 {, Y8 }# V. Z2、业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动时,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象,可能是任何形像,声音,嗅觉,味道,触和意念。以屠夫而言,这种业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动物形像,而对医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于对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对象。
, V1 d% @( P! g; Z% Y! \' S3、趣向,代表来世出生地方的形像。这种趣向经常向临死的显现,并且展现来世究竟是喜悦或悲惨。如果是悲惨的话,有时候也可以经由影响临终者的念头而加以改善。这种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区、母亲的子宫或天界的华屋等等。4 t7 r  |3 V0 X) J
3 g" w0 T/ l! L8 a  ], ?* ?5 j

+ c: |/ i7 ?- u4 }3 B% _总是说错话的比库- B+ ^$ o6 k$ V. e5 v
寡闻的人如同牡牛,只有筋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偈 152)
( K" R8 K% T. ?& c/ _0 \拉鲁达伊比库才智不高,并且不够圆融,所以虽然非常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话总是说的不得体。欢乐吉祥的场合时,他说哀愁的话,悲伤的时候,他却反而尽说些快乐幸福的话。更糟糕的是,他永远不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有人告诉佛陀有关拉鲁达伊比库这种表现时,佛陀说:「像拉鲁达伊这种智慧浅短的人,就像公牛只是肌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_6 ~+ P; e* R
佛陀接著说,拉鲁达伊比库过去的某一世时是农夫,他有二只公牛帮著耕田。当其中一只公牛逝世时,他非常伤心,十分沮丧,就要他的儿子去请求国王恩赐他一只公牛,但他的儿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3 b. k; y% C5 h2 b: c% f
拉鲁达伊的儿子知道父亲才智不高,就事先告诉父亲与国王的应答辞:「国王啊!我有两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赐我另一只!」
& `# G  r, \2 b/ ?' t但当被引领去见国王时,他却说: 「国王啊!我有二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也杀死另一只吧!」; F% K, Q( K% {# X( V
还好国王是聪明人,知道拉鲁达伊说错话了,其实是希望赐给他一只牛,国王便赏赐他十六只公牛,不只是一只而已。* y3 W8 h  q: S) l; F

2 |1 J- ?+ r. f. ?
: ]5 h! @% ^1 Y( i7 L0 e 2 P5 q. ^/ O) f( S2 L8 r9 ^' C& s
佛陀的赞美词9 Y8 a, r& n6 C! @  |+ U
多生以来,我(佛陀本人)在轮回中寻找,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的人(注),不断的轮回实在苦啊!8 g/ o' u, R8 H) s/ B& [% U5 H9 f
0 L+ L4 \9 J3 z0 n
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经找到你了!不要再造作屋舍了(不要在轮回了)!我(佛陀)所有的椽(一切烦恼欲望)都已经毁坏,所有的栋梁(无明)都已经被摧毁了,我已经证得非缘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贪爱都已经灭除了。------154偈
- T  Y. E  q9 O$ @        笱达玛家的悉达多太子是淨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儿子。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后的前六年,他在恒河附近游行,亲近著名的宗教师,学习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他也修习严厉的苦行,但发现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于是决心寻找自己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从此以后,他放弃苦乐两种极端的修行,发现中道,而证得究竟涅槃。中道就是八正道。, \( F7 j& J: h0 a/ R! h5 a, |, E3 z
        一天晚上,悉达多王子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开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岁。当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过去世,中夜时,他证得天眼,后夜时,他证悟缘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他已经由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圣谛:苦、集、灭、道。从此人们称呼他笱达玛佛陀。
9 o% t* p9 K+ N+ k( D* }' a# d0 V/ J
(注)指生死轮回的原因。4 }: d- v, x. |
( a, w: x( [" {0 |* p8 i

" g4 P( `" i& F0 C, `/ o马哈达拿散尽家财
* d7 |. f0 C0 ^7 c1 s# s, ^4 z年轻的时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资粮的人,像池塘边捕不到鱼的老鹭,憔悴终老。 (偈155)" g0 c/ ?5 j2 s6 p4 d

% |# Q* k* m- Z: K年轻的时候既不修梵行,又不为生活预存资粮的人,就像破损的弓,徒然悲歎过去。 (偈156)4 c& N! v$ z. e" c8 w

4 G# g: l2 \  h4 T# t马哈达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年轻时,不知长进,成年后,与另一位有钱人的女儿结婚,老婆也和他一样,没受过教育。两人的父母都过世后,他们变得非常有钱。但他们都很无明,不知妥善理财,只知花钱,所以渐渐地散尽家财,最后,一贫如洗,又不知道如何营生,只好乞讨为生。
3 u0 q( h- o2 g6 n7 E9 B
6 J& S6 d& g$ Q一天,佛陀看见马哈达拿时,告诉阿难:「看那有钱人的儿子!毫无人生目标,只会花钱。如果会管理财富,他会是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他能放弃世间生活,夫妻两人都会证得圣果。但他一无是处,所以散尽世间财富,更糟蹋证果的机会。」3 e4 t5 O2 W+ A4 b4 e9 D

2 c  j6 \7 o5 p( A' }4 B/ w& N
, X( |1 r7 {* |: o& N第十二品 自己品, C* L4 N: D. e
没有子息的王子; M- ^& z5 @  y! Y+ w7 D1 p0 T! F
人若知道自爱,就应该妥善保护自己,* V7 [4 T$ r7 v2 H) W) P
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注1),智者时时醒觉。 (偈157)
, e, R0 k- a6 l. @3 @2 G8 a$ l  y+ s% ^2 m- [/ Z# d5 B+ i
菩提罗迦王子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接受他的供养。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就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难一眼,阿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著供养佛陀。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麽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
( |, U1 \6 e# K! h& B  s7 K% v% Q, [6 X1 X; L7 q
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后悔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2 j" \7 }& V! Z
. b6 k; O* g. m6 N% U/ U
注1: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阶段。/ \# Y3 u# K# d- g, T7 S

3 b2 l  b* f( {6 M+ n贪婪的比库
, w9 N. @3 g6 j0 h3 G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
0 v/ i8 G+ a7 E1 \/ A然后才教导他人,5 j( i# x- p8 S) M. S1 X5 W" f5 j$ l
如此,才能免于犯错。(偈158) 4 E. K1 T" `: E: n
! `3 f2 J! H. @! M" i: f5 f
优波难陀尊者是雄辩滔滔的弘法法师。他总是告诫别人不可贪婪,欲望要少,同时,他经常说知足、节俭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需品,他都照单全收。 $ r$ w: L: X4 y( W9 @3 ~0 P

+ O4 v1 w7 G4 s4 ^# L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对他的辩才无碍印象深刻,就邀请他在该精舍结夏安居。他问他们结夏安居期间,他们每人约可得到几件袈裟的供养。他们说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结夏安居,但却留下他的拖鞋。然后他到另一座精舍去,当他问清楚每位比库约可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时,他也不想在那里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然后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养,他在离开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壶。最后他来到一座精舍,由于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养,他就决定留下来。
9 l5 T+ m5 D2 b( p) q. K+ Z. P9 `+ i* M* ?! A  a3 M$ q- V: _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到留下东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养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结夏安居一样。收齐之后,他就回原来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见两位年轻比库为了两件袈裟和一块天鹅绒地毯的分配问题争论不休,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就请优波难陀仲裁。他把两件袈裟平均分给两人,而拿走天鹅绒地毯做为他仲裁的代价。
) P7 K5 Z" U1 ^/ U! ^; n* o, }) k" ^& o+ K# W
这两位年轻比库对他的仲裁不满意,但又无能为力。失望、沮丧之馀,他们向佛陀叙说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诉他们:「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亲身力行。」
$ C7 @& R  F4 u/ t" q$ L
/ |7 H, x, [1 Q5 W/ k4 L; h
; z! h5 @* z% T5 Y, F, {9 y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库. J3 A7 D5 ?# z
人应该言行合一,克己的人才能调伏别人,事实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己甚难。(偈159)
$ n  S( T& K# G" y2 n+ ~- R
- K8 c! l7 A7 Q! Q帕达卡提舍尊者从佛陀得到禅修的题目后,与一大群比库到一处森林去禅修。他忠告这些比库在禅修时要正念现前,同时要精进努力。忠告之后,他自己却躺下来睡觉。这些年轻的比库遵照他的指示,精进禅坐。
' Z9 Q5 A- W4 ?" ~! X# b) z
) g" B2 n3 C5 I/ \9 e! U$ t初夜时,他们精进禅坐。当他们淮备休息时,尊者却起床,要他们继续禅坐。中夜与后夜时分也是如此--每当他们要休息时,尊者就要他们继续禅修。所以他们的心念无法安宁下来,也无法收摄心念、精进禅修,甚至无法複诵经文。
; y1 K: K, f3 p: {7 D# \7 n
, C/ A- m! q2 W7 n. i' B有一天,他们决定调查尊者自己是否如他所说的那麽精进。当他们发现尊者只知告诫别人,而自己大部份的时间都在睡觉时,他们如此议论著:「我们的老师只知道训诲我们,自己却无所事事,白白浪费时光!」这些比库由于缺乏足够的休息,所以都很疲倦,禅修上都没有进步。
. C* J+ A7 z/ F- n/ B
' N* w  q3 t3 [5 C结夏安居结束后,他们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所发生的事情,佛陀告诉他们:「比库们!若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言行能如法。」. I2 {& `) G! V; K* _: P1 l$ O
, g6 T3 x+ I) M+ p7 o4 |3 `

! O3 @0 r! f, G比库尼的儿子7 m! {3 ~" v7 D# l
人是自己的皈依,别人不是真正的皈依;
% f4 V( }0 r/ x# R' n# p! d妥善调御自己的人,证得难能可贵的自皈依。 (偈160) ) P" v3 A% h0 }  H, O
4 }5 s' g* h7 v/ Z
从前,有位年轻的少妇征得丈夫的同意后,出家为比库尼。她加入的比库尼僧团的导师是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她出家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怀六甲,后来,胎怀孕的情形愈来愈明显,其他比库尼就带她去见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迭瓦达答(提婆达多)要她离开比库尼僧团,还俗回家。她告诉其他比库尼:「我当初出家时,并不想在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座下,我来这里是个错误,请送我到佛陀停留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给孤独园。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经有孕在身,因此是无辜的(没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亲自处理这件事情,就派人去请高沙喇国的巴谢那地王,给孤独长者和维沙卡前来,他们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然后佛陀要戒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公开处理这件事情。$ k1 b2 F" j7 ~
) \; c5 R" j, A* E9 ^7 E% x
维沙卡检查过该比库尼后,向伍巴离尊者说,这位比库尼在出家前已经有喜了。伍巴离尊者因此向大众宣布这比库尼没有犯戒律。后来,这比库尼生下一位男孩,巴谢那地王认养了这男孩,并且取名童真迦叶。小男孩长大到七岁时,知道她母亲是一位比库尼后,他也成为沙马内拉。成年后,他更加入僧团,成为比库。有一天,佛陀给他一个禅观的题目,他就到森林里去禅修。他热烈、努力地精进禅修,所以在很短的时间证得阿拉汉果。但他继续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B# i" ]) ~  g( _5 Q7 N

# N8 s( R* z$ |1 f3 T2 i5 v2 W这十二年中,他的母亲都没有见过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当她看见他时,就追上他,并且哭叫他的名字。这时候,童真迦叶比库见母亲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轻言软语、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会继续执著于他。为了促进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你身为尼僧团的一份子,怎麽连对儿子的情爱都无法割舍掉呢?」比库尼以为她儿子不知感激她,就问他说这话的意思。他把刚才说过的话重複一次。听完儿子的话后,这比库尼心中一片感触:「啊!十二年来,我为了这儿子暗自流泪,他却如此苛刻地对我说话。我对他的一片情爱有什麽意思呢?」这麽一想之后,她明白在情绪上执著于儿子实在毫无意义,因此彻底去除这份执著。当天,她就证得阿拉汉果。
  r5 P: O9 X6 t
* ]# ^9 x5 f. x! g5 \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告诉佛陀:「世尊!你是他们的皈依。童真迦叶比库的母亲如果听从迭瓦达答(提婆达多)的话,还俗回家去,他们两人就不可能证阿拉汉果。迭瓦达答(提婆达多)对她的判断绝对错误。」 , F# P! R& d; q; H+ S; e+ n

0 a3 B9 U# K7 k- t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要往生天上,或证阿拉汉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须自己精进去求。」 ' b# [- K. _$ I; [& Y( y
9 W* H7 K& ~  {* m9 J

# v8 l* ~3 Q! P: M' N0 o0 e4 A死得不是时候的信徒- y( z* b3 o# ?& P3 ]
恶业实在是自己做的,从自己的心中生起;9 \! G, X8 t4 o3 N6 w2 `0 R
恶业摧毁愚痴的人,一如金刚磨损普通的珠宝。 (偈 161) 7 u" f) K& H% h0 \5 I0 U9 p

6 h* W( i: {3 A4 k在一个神圣的日子里,马哈迦罗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参加斋戒,并且整夜听闻佛法。当天夜晚,几位小偷闯入某户人家,那一家人醒来后,急忙追赶四处逃窜的小偷。有些小偷往精舍方向跑去,这时候,天快要亮了,马哈迦罗也正要到精舍附近的池塘去洗脸。这些小偷于是把偷来的东西丢在马哈迦罗面前,然后逃之夭夭。被偷的人家这时候正好追上来,而看见马哈迦罗和赃物,他们误认他也是小偷,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抓住他痛打一番,马哈迦罗当场不幸被打死。天亮时,到池塘来取水的比库们发现他的尸体。 / ], X4 K. {6 l% q4 c7 ^
" ?! G& {  L3 ?$ p
这些比库就回精舍向佛陀报告:「世尊!整夜在精舍听闻佛法的在家信徒马哈迦罗死于非命。」佛陀回答他们:「比库们!如果你们从他今生所作的善行来判断的话,那麽他确实死于非命。但事实上,他是在偿还过去某一世的恶业而已。那时候,他爱上一位有夫之妇,而把妇人的丈夫打死。因此,恶有恶报,甚至使人堕落地狱。」 3 C3 s) B3 a% {( n- `) c& F* B6 C

  f% d  I, ~& G1 H; ^ + W0 I. z; h& I; M1 b
迭瓦达答的故事
( r+ ]2 Y0 r* h/ s# r破戒如同蔓萝草(注),纠纷娑罗树枯死;
. R& j* k- A! J# s/ h" e2 @- |破戒的人摧毁自己,徒然让敌人快意。------162偈8 |6 {7 h* P7 h7 j* g; s: _( v9 T0 d9 [

! @2 R; Q0 i+ ?* }. k* ]        有一天,一群比库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时,佛陀进来了。佛陀询问他们讨论的话题。他们说:“世尊!迭瓦达答实在是缺乏德行又很贪婪的人。他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阿迦答沙都王的信任,而博取名声。他更误导阿迦答沙都王,使其相信若杀害父亲,就可以成为强而有力的统治者,阿迦答沙都王因此迫害父亲至死。迭瓦达答还三次想杀害你。他真的是一个非常邪恶,又深具野心的人。”+ P: n3 D# H/ @- I9 k6 w( @% `

0 s' W+ Q( t" _: X3 m7 T        听完比库的看法后,佛陀说:“比库们!一如蔓萝草扭曲它所攀附的树,那些没有德行的人内心充满邪恶的欲望,也要为自己的恶行而受到报应。”( E( A  l9 m6 U# ?' |* Q, k* r& F

% V6 {4 Q- X2 w/ o/ A9 g. [        (注)蔓萝草是藤属植物。娑罗树若为此草所缠,便会枯死。0 e* |5 w; ^+ c' [) n3 s
* r" }" G* N$ a% o  M) l% g( ^, ]8 L
僧团不和的故事
% `* d; ^7 S& @! _. h有害身心的恶业容易造作,- j- a! \9 z8 W% d) v7 K( Z
有利身心的善业则非常难奉行。 (偈 163)
. S' o) d2 K* m9 D: G& k* O  D" p2 \/ E6 v1 w
有一天,迭瓦达答(提婆达多)打断佛陀在竹林精舍说法,并且建议,由于佛陀日渐衰老,所以僧团领导的责任应该移交给他。佛陀拒绝他的建议,让他感到非常羞辱。从此以后,他内心异常痛苦,也企图杀害佛陀,但都失败了。后来,他改采其它手段:建议所有的比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6 13: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生之中都要遵守以下五条戒律:7 G* t( J, C+ r' ^# U! T9 k8 {

# g; t' s  r6 R: Q1. 比库必须住在森林里。6 j- Y  u8 [% U
2. 比库只能依供养为生。
! s* k. s9 m2 r/ j. H  Q, M3. 比库只能穿利用垃圾堆中找到的破布所做成的袈裟。4 @, i5 E' i! ^; F
4. 比库只能在树下休憩。
; ~1 w; f- w' }9 X1 o8 f) r5. 比库不可吃肉或鱼。
7 b4 W, Q* e/ q' k( m- K
! C" {$ r- h) Y佛陀并不反对这些戒律,也不限制比库遵守这些戒律,但出于其它的考虑(注),佛陀并不愿意制定为僧团戒律。迭瓦达答声称这五条戒律比既有的戒律好太多了,有些新出家的比库也附和他的说法。
4 \0 [# t' B8 W3 M; Z" p
3 |6 b  M7 `) r0 x' E& F; P有一天,在佛陀的询问之下,迭瓦达答承认他所以提议增设五条戒律是要分裂僧团。佛陀于是忠告他,这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但迭瓦达答不听佛陀的劝告。后来,迭瓦达答告知阿难,从此以后,他要从事与佛陀领导的僧团全无关连的宗教活动。阿难把这消息向佛陀报告,佛陀说:「迭瓦达答如此分裂僧团,是非常严重的恶行,他将来会为这邪恶的企图受苦难。」佛陀更进一步的说:「有德行的人很容易行善,却难于造作恶行。邪恶的人,却容易造作恶行,而难于行善。事实上,毫无益处的事容易做,善行、有益的事却很难发心去做。」 + a2 a: `5 _/ @) n6 o" p

* X1 t2 b0 o, p- T! l8 f迭瓦达答终于率领一群比库到象顶山。后来,沙利子尊者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前去劝诫跟随他前去的比库,其中很多比库也知过悔改,回来依止佛陀。 2 T# o4 K1 h  i8 T

) ]7 r; q* V8 t  T( C: z备注:佛陀的考虑包括:8 h- I9 Y" c: e4 K- i" j
1. 戒律应该是自动奉行,而不是因为条文的严格要求。1 R# c8 c, T% v- ]( O/ }
2. 严格条文可能轻易被用来压抑个人自由。7 ?$ R  j6 V; t& C
3. 已制定的条文可能因为时空环境的改变,而变得不适当。4 ^  s  K. O2 V- U- l
 以现代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推崇佛陀不接受迭瓦达答建议的智慧。7 O% e9 g3 {+ N" D" n% D2 t
# V  T! {9 S* H1 V

8 H* i" v. @$ Y) j: j! r+ o+ i+ m嫉妒的比库
: `, @5 v( y7 x$ B愚痴的人因为邪见,
$ V; W! O* z$ A+ }3 I而轻蔑阿拉汉、圣者和正直者的教诲;
# P! t7 q0 U" g% A  l" X/ h他们如同格他格竹(注),
+ G) T' n& }. m' H因为造作恶业而招致灭亡。 ! e: _2 z* b4 }! T

) L& Z& ]% N* n; `0 `4 u从前,沙瓦提城中有一位老妇人,像照顾自己儿子般地照顾卡拉比库。有一天,她听邻居提及佛陀的德行之后,希望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听佛陀说法,于是就向卡拉比库提出她的愿望,但卡拉比库前后三次都打消她的念头。有一天,老妇人不理睬卡拉比库的反对,直接前往揭达林给孤独园。当卡拉比库发现老妇人已经前往精舍时,内心自私地想著:「如果她确实听闻佛陀讲经说法,就不会再照顾我了。」所以他也赶忙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当他抵达时,发现老妇人正在听佛陀说法。他于是恭敬地靠近佛陀,并且告诉佛陀:「世尊!这位老妇人非常愚笨,请您只教她有关布施和持戒的佛法。」
4 w' i9 S6 `" m  S
+ _' {2 ~0 s- G佛陀知道卡拉比库怀有恶意,而且有一己之私的用意,就告诫他:「你的愚痴和邪见污辱了佛法。你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 D8 l7 ]9 V2 z2 [6 ^: o0 @4 h% G: `$ e( P# {& u
注:「格他格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结实则亡。
- M/ Z$ G( k6 x# \  Z" ?, Q
7 O9 I1 ]1 N" O; B7 t / }% x( Z" z/ \' K2 r( e5 F% h+ e
受妓女保护的信徒' h  M* s6 m- U+ W4 |& V
恶业及污染都是自己造作的,
3 B8 \& o3 C; z% ~/ C1 x( S不作恶业及清淨行也是自己造作的,  m3 Y4 B6 G; T- ?& {2 [. P9 G+ L
清不清淨全在自己,别人无能为力。(偈165)
; b  D% V! f8 `& ], P2 w1 K( ?
# A( X1 @) O, R1 A有一天,信徒小迦拉到揭达林给孤独园去守斋戒,并且彻夜听闻佛法。第二天清早,他回家的时候,正好有一群愤怒的人正在追捕偷走他们财物的小偷。这群小偷匆忙之际,把偷来的财物丢在迎面而来的小迦拉脚下。这时候追上来的人群,看见他脚下的赃物时,怒火中烧,不明究理地误以为他也是小偷,就抓住他加以殴打。幸运的是,有几位正要前往附往河流取水的妓女阻止他们,说他们认识小迦拉,并且说他不是小偷。这群人才放过小迦拉。
/ B5 R! S% R8 E% U2 S% Z8 R6 @: i0 @6 d+ m7 @+ C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告诉小迦拉:「他们放过你,不只因为那些妓女说你不是小偷,也因为你真的没偷窃,是无辜的。」  V* u% b+ {- A: h! C2 V/ }

* G6 @7 ?% T6 f1 Q  \! ? 6 r2 T8 u8 I: h; A( i
精进的比库
  K9 l/ Q% o! _% U$ S- R不管利益他人的事多重大,  A2 ]$ b. Q9 w2 m% }
也不可疏忽自己究竟目的 (涅槃),4 ^9 e# Z7 X2 y- }# h% Y; f) o
更要下定决心完成。 (偈166) ' n* m1 D0 w/ Q' |1 I

8 U2 z) Z1 ~/ |4 t佛陀般涅槃前四个月就公开宣告自己入灭的日期。众多尚未证得阿拉汉果的比库听见佛陀这麽说以后,非常伤心,不知道该怎麽办。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紧紧追随在佛陀身边。阿塔达塔比库却不去见佛陀,反而下定决心,要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他就努力精进禅修。其他比库不明白他的心意,却带他去见佛陀:「世尊!阿塔达塔比库不像我们那麽敬爱、尊重您,他以自我为中心,自行其是。」阿塔达塔恭敬的解释,他对佛陀最崇高的顶礼就是在佛陀入灭前证得阿拉汉果。
% a) e. U2 r$ W3 U; d  p4 T5 e5 ^% Z- B$ m' O* I4 V9 j1 G
佛陀听完之后,加以赞歎,并且告诉其他比库:「敬爱、尊重我的人应该像阿塔达塔一样的作为。你们来见我,并不表示对我的敬意,只有信受奉行我教诲的法才是真正尊崇我。」( W9 l+ p$ w1 Y8 R: X

/ ~0 f8 z& w2 U% p' k& i, \% y6 e  p/ F0 h" C* c
" _9 Y+ {- E, s5 C6 W
第十三品 世间品
* w" M: P' F2 I9 L6 s( i与少女争吵的比库/ H5 R4 K9 R3 K7 e! }/ H
不要作恶,不可放逸,要去除邪见,! [  j5 b" I' Q( D
不可贪婪世间物(如此,才不会受苦)。------167偈+ g; d  c! g% q2 r. L, A
" y, H' s0 i" b3 ]. K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比库和一位年老的比库到维沙卡的家化缘。得到供养的食物之后,年老的比库就独自到其它地方去,留下年轻的比库在维沙卡的家。这时候,维沙卡的孙女正要过滤水,淮备供养年轻比库,却看见大水罐中自己的倒影,不禁笑了起来。年轻的比库看见她在笑,也跟著笑了起来。但这女孩看年轻比库对著她笑时,却说:“你这光头佬,干嘛笑我?”年轻的比库也回敬她:“你也是个光头,你母亲和父亲也都是光头佬(注)。”这女孩一听之下就跑去向祖母哭诉。维沙卡立刻向年轻比库说:“请不要因为她而生气,她无意冒犯你。但比库确实剃除头发,穿上碎布做成的袈裟,用无边缘的钵化缘。所以她的话,不对吗?”年轻比库回答说:“你说的没错。但她为什麽要因此羞辱我呢?”这时候,年老的比库回来了,但也无法安抚年轻的比库和年轻的女孩。
) [+ _* y+ K! l+ n; p0 o* X( k: v$ a2 D% X* E
不久,佛陀也来到维沙卡的家,并且了解这件误会的原委。佛陀知道这位年轻的比库证得初果的机缘已经成熟了,为了使年轻的比库更能接受他的话,佛陀就问维沙卡:“只因为这位比库剃除头发,你孙女就称呼他光头佬,这有什麽意义呢?毕竟,他剃除头发是为了加入僧团。”年轻比库听到佛陀如此说后,就向佛陀礼敬,并且说:“世尊!只有你才了解我,我的老师和这女孩的祖母都不了解我。”佛陀知道年轻比库这时候的心态已经可以理解佛法,就接著说:“享受感官欲望是卑微的,存有卑微的心念是错误的,不如法的!”9 a% A( D7 v  C; M" h! O
+ R0 h" q/ ?8 o
(注)这是指责别人言行鲁莽的话。
9 W9 M/ _6 \9 o& U4 h. l: ]5 T; f  A  l  o0 z) [

7 ~1 J, Q, O. {$ ]9 X) F佛陀返回咖毕喇瓦土城
3 z& v  l  b/ ?7 j4 ?人不可放逸,应该勤修正法善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5 04:02 , Processed in 0.10391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