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话总是说的不得体。欢乐吉祥的场合时,他说哀愁的话,悲伤的时候,他却反而尽说些快乐幸福的话。更糟糕的是,他永远不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有人告诉佛陀有关拉鲁达伊比库这种表现时,佛陀说:「像拉鲁达伊这种智慧浅短的人,就像公牛只是肌肉滋生,智慧却不增长。」' _6 ~+ P; e* R
佛陀接著说,拉鲁达伊比库过去的某一世时是农夫,他有二只公牛帮著耕田。当其中一只公牛逝世时,他非常伤心,十分沮丧,就要他的儿子去请求国王恩赐他一只公牛,但他的儿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3 b. k; y% C5 h2 b: c% f
拉鲁达伊的儿子知道父亲才智不高,就事先告诉父亲与国王的应答辞:「国王啊!我有两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赐我另一只!」
& `# G r, \2 b/ ?' t但当被引领去见国王时,他却说: 「国王啊!我有二只公牛帮助耕田,但其中一只死了,请国王也杀死另一只吧!」; F% K, Q( K% {# X( V
还好国王是聪明人,知道拉鲁达伊说错话了,其实是希望赐给他一只牛,国王便赏赐他十六只公牛,不只是一只而已。* y3 W8 h q: S) l; F
2 |1 J- ?+ r. f. ?
: ]5 h! @% ^1 Y( i7 L0 e 2 P5 q. ^/ O) f( S2 L8 r9 ^' C& s
佛陀的赞美词9 Y8 a, r& n6 C! @ |+ U
多生以来,我(佛陀本人)在轮回中寻找,但找不到建造此屋舍的人(注),不断的轮回实在苦啊!8 g/ o' u, R8 H) s/ B& [% U5 H9 f
0 L+ L4 \9 J3 z0 n
造作屋舍的人啊!我已经找到你了!不要再造作屋舍了(不要在轮回了)!我(佛陀)所有的椽(一切烦恼欲望)都已经毁坏,所有的栋梁(无明)都已经被摧毁了,我已经证得非缘起法的涅槃了,一切贪爱都已经灭除了。------154偈
- T Y. E q9 O$ @ 笱达玛家的悉达多太子是淨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儿子。二十九岁时出家修行,追求究竟的正法。出家后的前六年,他在恒河附近游行,亲近著名的宗教师,学习他们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他也修习严厉的苦行,但发现这些方法都不是究竟法,于是决心寻找自己的理论和修行方法。从此以后,他放弃苦乐两种极端的修行,发现中道,而证得究竟涅槃。中道就是八正道。, \( F7 j& J: h0 a/ R! h5 a, |, E3 z
一天晚上,悉达多王子在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开悟了,那一年他三十五岁。当天初夜,他明白自己的过去世,中夜时,他证得天眼,后夜时,他证悟缘起法。所以第二天,天刚亮的时候,他已经由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究竟明白四圣谛:苦、集、灭、道。从此人们称呼他笱达玛佛陀。
9 o% t* p9 K+ N+ k( D* }' a# d0 V/ J
(注)指生死轮回的原因。4 }: d- v, x. |
( a, w: x( [" {0 |* p8 i
" g4 P( `" i& F0 C, `/ o马哈达拿散尽家财
* d7 |. f0 C0 ^7 c1 s# s, ^4 z年轻的时候不修梵行,不存生活资粮的人,像池塘边捕不到鱼的老鹭,憔悴终老。 (偈155)" g0 c/ ?5 j2 s6 p4 d
% |# Q* k* m- Z: K年轻的时候既不修梵行,又不为生活预存资粮的人,就像破损的弓,徒然悲歎过去。 (偈156)4 c& N! v$ z. e" c8 w
4 G# g: l2 \ h4 T# t马哈达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年轻时,不知长进,成年后,与另一位有钱人的女儿结婚,老婆也和他一样,没受过教育。两人的父母都过世后,他们变得非常有钱。但他们都很无明,不知妥善理财,只知花钱,所以渐渐地散尽家财,最后,一贫如洗,又不知道如何营生,只好乞讨为生。
3 u0 q( h- o2 g6 n7 E9 B
6 J& S6 d& g$ Q一天,佛陀看见马哈达拿时,告诉阿难:「看那有钱人的儿子!毫无人生目标,只会花钱。如果会管理财富,他会是非常有钱的人。如果他能放弃世间生活,夫妻两人都会证得圣果。但他一无是处,所以散尽世间财富,更糟蹋证果的机会。」3 e4 t5 O2 W+ A4 b4 e9 D
2 c j6 \7 o5 p( A' }4 B/ w& N
, X( |1 r7 {* |: o& N第十二品 自己品, C* L4 N: D. e
没有子息的王子; M- ^& z5 @ y! Y+ w7 D1 p0 T! F
人若知道自爱,就应该妥善保护自己,* V7 [4 T$ r7 v2 H) W) P
在人生的三个阶段里(注1),智者时时醒觉。 (偈157)
, e, R0 k- a6 l. @3 @2 G8 a$ l y+ s% ^2 m- [/ Z# d5 B+ i
菩提罗迦王子兴建了一座非常壮观的王宫。落成典礼时,他邀请佛陀前来赐福,并接受他的供养。为了这特殊的节庆,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宫满室生香。由于没有子息,他就在餐厅的地板上铺设长的地毯,并私下祈愿,如果他们夫妻终究有儿子的命,就请佛陀踏上地毯。当佛陀抵达时,王子恭敬地请佛陀进入大厅,但佛陀却驻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难一眼,阿难明白佛陀的意思,就请王子把地毯收起来。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后,佛陀才进入宫中,王子接著供养佛陀。饭后,王子请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过来问王子是否曾暗中许愿:如果命中注定有儿子的命,那麽佛陀就会踏上地毯?王子如实回答:有!佛陀告诉王子,他们夫妇今生不会有儿子,是因为他们前世所造恶业的影响,佛陀进一步说明他们前世的作为。
( |, U1 \6 e# K! h& B s7 K% v% Q, [6 X1 X; L7 q
在过去某一世时,王子夫妇是一次船难的唯一生还者。他们被冲上一座荒芜的岛屿,只能吃鸟和鸟蛋为生,却丝毫没有后悔之心。他们只关心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自私地摧残无辜鸟类的生命,连它们的幼鸟也不放过。因为这些恶业,他们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当时有少许的悔意,他们今生就会有子孙了。 2 j" \7 }& V! Z
. b6 k; O* g. m6 N% U/ U
注1:指人生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阶段。/ \# Y3 u# K# d- g, T7 S
3 b2 l b* f( {6 M+ n贪婪的比库
, w9 N. @3 g6 j0 h3 G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
0 v/ i8 G+ a7 E1 \/ A然后才教导他人,5 j( i# x- p8 S) M. S1 X5 W" f5 j$ l
如此,才能免于犯错。(偈158) 4 E. K1 T" `: E: n
! `3 f2 J! H. @! M" i: f5 f
优波难陀尊者是雄辩滔滔的弘法法师。他总是告诫别人不可贪婪,欲望要少,同时,他经常说知足、节俭和苦行的功德。但他自己言行不一,信徒供养的袈裟和其它的必需品,他都照单全收。 $ r$ w: L: X4 y( W9 @3 ~0 P
+ O4 v1 w7 G4 s4 ^# L有一次,他在结夏安居之前到某一村落精舍去。精舍里的一些比库对他的辩才无碍印象深刻,就邀请他在该精舍结夏安居。他问他们结夏安居期间,他们每人约可得到几件袈裟的供养。他们说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结夏安居,但却留下他的拖鞋。然后他到另一座精舍去,当他问清楚每位比库约可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时,他也不想在那里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木杖。然后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三件袈裟的供养,他在离开这精舍前留下他的水壶。最后他来到一座精舍,由于这里的比库约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养,他就决定留下来。
9 l5 T+ m5 D2 b( p) q. K+ Z. P9 `+ i* M* ?! A a3 M$ q- V: _
结夏安居结束后,他到留下东西的所有精舍去拿供养的袈裟,好像他到每座精舍去结夏安居一样。收齐之后,他就回原来的精舍去,路上,他遇见两位年轻比库为了两件袈裟和一块天鹅绒地毯的分配问题争论不休,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就请优波难陀仲裁。他把两件袈裟平均分给两人,而拿走天鹅绒地毯做为他仲裁的代价。
) P7 K5 Z" U1 ^/ U! ^; n* o, }) k" ^& o+ K# W
这两位年轻比库对他的仲裁不满意,但又无能为力。失望、沮丧之馀,他们向佛陀叙说事情的始末,佛陀告诉他们:「要教导别人,应该先教导自己,并且亲身力行。」
$ C7 @& R F4 u/ t" q$ L
/ |7 H, x, [1 Q5 W/ k4 L; h
; z! h5 @* z% T5 Y, F, {9 y不奉行佛法的弘法比库. J3 A7 D5 ?# z
人应该言行合一,克己的人才能调伏别人,事实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