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4 18: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在你那一念之间。外面境缘没有好丑,好丑在自己的心。 1 O; D& d* Y1 J/ R5 I
% M {8 y8 o9 `3 w
○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不要后悔,不要再去想,想一遍又造一次新业,阿赖耶识里又落印象。 / U# R6 Q% b8 P1 a) `3 U7 H; M
8 N: U R& ?, I# E& c○真心里没有高下,真心是平等的。心平等,外面境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没一样不平等。我们跟蚂蚁、蚊虫、苍蝇平等,你哪一天做到,你成佛了。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事、物去练,练平等心。平等心对人,态度绝对是自己谦下、尊重别人。孔夫子、释迦牟尼佛的为人,自己谦虚恭敬、尊敬别人,没一丝毫骄慢,没一念自以为是,这是佛道。
, V. J5 }+ L, Y- u9 s( E" {' ~7 [. | `, H
○“善事因功,皆由心造”。不需要钱财。谦虚就是善、就是德,这不要花钱。善恶、祸福,在一念之间。: s' p$ |1 p/ H, j) t( J
6 m# C9 q& Q* P) M" G○“谦”能保持善果。
& M1 M5 ~2 i, V$ ]/ E4 U8 J9 r4 h
1 b9 b' ?" E: V○跟众生相处决定是低姿势,谦虚卑下。谦卑,不但能保持自己的功德不失去,而且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谦卑与法性相应,法性是常住不变,与法性相应是真修;骄慢与无明、虚妄相应,与无明相应是假修。
' {) ]; d" v6 S" `: `/ H
% x: X( n' c( j○千万不要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不肯谦虚的人永远不能入佛门。
$ g& H/ B! Q" M$ O; ?
9 n o5 M0 a" x- f+ ~○狂妄、自尊、自大、傲慢的习气,属于业障,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处处忍让,处处让别人多占便宜,自己多吃亏,这是修行,修自己的德行。
3 V& [3 d1 W6 ?. y# ~8 i' R7 n$ ~. F0 G. o0 n- L# Z- _
○知足常乐,知足常富,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不能成佛。 $ x' o& F7 e6 r$ Q
) j, Z j, U& A○人能知足,自然常生欢喜心。只有知足的人,才能转烦恼为菩提。
L1 i1 ~ a) f6 i0 l
% J' P9 S7 |6 y; e○心里正常的享受是清净的、平静的,喜怒哀乐都让你心得不到平静,心里起波浪,这就是折磨。 4 @# L8 h& V1 Q I
& l- \8 |7 z1 D5 \; F& o4 [- `○小小不如意,心里就不平,就愤怒,这人学佛是一点功夫都没有,没入门!处事待人接物果然作到心平气和,那恭喜你,你真的得佛法殊胜的受用了。心平气和的人必然是烦恼轻、智慧长。烦恼轻就生福德,智慧长就开智慧。你的福慧年年、月月在增长,你生活快乐,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 d1 q. E- v, W+ D) _5 v$ M5 \; q% l* U9 K# u4 K; E
○遇到净土法门之后,决定不再舍弃,不再疑惑,决定一门深入。什么样的法门,你讲的天花乱坠,我决定不会动心,我会赞叹,不会跟你学。 * w4 y, t# u. n8 |. u& D% n
; {/ N& g+ g0 h. c' G. B- a) S○看到不同宗派的同学,欢喜赞叹,决定不可以毁谤,法门都是佛讲的,你毁谤岂不是谤佛?毁谤正法,你怎么修都不能往生。修净土的人,人家毁谤我们,耳可以听,口不得言。我恭敬他、赞叹他,决定不毁谤他。
$ D& `/ w/ Y/ |0 J/ M4 y! K- p% p' y) `4 t4 p/ p( D* |
○常常改修其他法门,去跑其他道场,这叫乱修杂进,怎么会成就!
# w" ]3 E( J7 ?! @( i1 U4 ~' o2 z+ c# ^/ i% }
○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个生活心里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世间富贵人跟他怎么能相比?那个生活高明、自在,那才是真正的大福报。世人贪名利、享受,付出的代价太大,得不偿失,他失的是什么?是定慧。佛这种简单的生活是圆满的大定,真正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是圆满的大定。他所起的作用是横遍十方,竖穷三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 C# u2 `+ k! n+ R- S) P) U/ b# r, Z1 {& |8 I( Y( \; \
○过这个日子是告诉我们,这种日子是最幸福、最美满、最快乐的生活。心里面没有一丝毫负担,身也没有一丝毫负担,心地清净,全身放松,一丝毫紧张都没有,这叫“神足”,这叫“如意”。如意就能生神通,神通是我们的本能,因为心、身紧张了,这一紧张,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统统透不出来。身心放松,我们的智慧德能就现前了。所以神通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是自性里头本具的。 6 i, V( M, Q2 v$ l/ a, u
( }6 A, U/ W3 g4 ^4 h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为什么还要过那种简单、朴素、清苦的生活?为了还债。自己生生世世累劫所修的功行,都回向给法界众生,回向给过去的冤亲债主。冤亲债主看到他这样苦行,不但不找麻烦,还佩服。修积的功德回向给他,冤亲债主也沾光。; h) v3 m+ v, Y i
8 D" M# @- J8 _0 K8 {! n! C
○世尊福报最大、最圆满,佛没有享福,佛的福报给一切众生享,加持苦难众生,减轻灾难。- E+ L: F$ W8 p7 Q1 z
2 V- c Y' Q/ {
○苦行能突破迷惑障难。陈设简单、整齐、清洁、一尘不染,这种环境,这种气氛、磁场,对修行人有大利益。不明了这个道理,一生往往空过。三餐吃得饱,衣服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风雨够了,一心修道,不受外面诱惑,不受假相干扰,心才会定,道业才能成就。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因为禁不起诱惑。
2 l* C& z2 o8 [- C3 {9 A* u0 q! O3 [( a+ I r
○会修行的人,无论什么环境,逆境、顺境,对自己都非常有利,修行应当先修苦行,就是在逆境里锻炼自己,一切都看不惯、看不顺眼的,要从这里去练,修忍辱、禅定波罗蜜。最后修顺境,样样称心如意,人满足这个境界,向上奋发的心没有了。顺境里断贪爱,这比逆境难得多。$ M; p" C: y( c3 E: f o
3 j4 @3 J- X: u* w; P○学生只有我一人,我一人认真依教奉行,别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善知识,他表演善恶都是教我的,都是我的恩人,你天天、时时在学习,功夫哪有不得力的。& D7 ^" Q' v# E. L
4 C+ A& \- I7 t3 `1 |○佛家寺院庵堂从前是学校,每天正常的作业是教学八小时、修行八小时,修行总不外参禅念佛。禅宗是坐禅八小时;用念佛的方法,念佛堂八小时。一天十六小时的功课密集熏修,你没时间去打妄想,才能培养你的戒定慧。如果不是这样密集熏修,妄想分别执著永远不会断。妄想分别执著在,你是凡夫不是圣人,你不能成就。0 H7 g$ m: Z& Q6 B, y
: l7 P R2 e, j, ^# ^+ v5 L○成就大慧,最大的障碍是懈怠懒散。我们很想用功,精神提不起来,这叫业障,业障一定要克服,要自己努力,要拼命。
( V, M$ M$ G. C' r' L( H5 P+ ]
( g7 d/ x0 J2 c5 ]% s○如果你闻法学佛在三十岁之前,能认真努力,这一生就得修积功德的果报。如果三十、四十岁开始修,果报可能在来世,但这一生有“花报”,晚年生活能改善,决定有好处。
0 z7 Z$ m" v) x& ?5 O4 j6 r: @5 [) c$ l( w3 N5 J
○佛门谚语:“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天边,出家三年佛化云烟”。0 p5 S! X9 n! f, {% a9 V& l
% \0 K: j/ Y) w& P$ A
) ^9 p0 [5 o V学佛的秘诀0 w2 x/ L' f4 h3 x' C
, @) A# u% F4 A2 l, ]○1、 “系念”是学佛的秘诀。" a5 J* V& e! B' D6 ~$ n
/ G$ [& K/ f ?, p7 O4 t2 Z○2、 念佛的秘诀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 h* E! x8 ^/ {" ^& P
9 `: k6 h8 C( _3 v! I" T○3、 学佛的秘诀是“于一切法当中无心”。. S# C( n! D9 W) h: R7 l
+ w8 R$ t1 e* o' [○4、 修行的秘诀“诚、敬”,内真诚,外尊敬。
: E( y4 l5 l2 y* G2 A& e
* U ^7 G$ H- w* ^8 f( Y. H, ]9 {○5、 读经的秘诀是“专精”。/ F3 {0 p" l( B. Y
( S, t# ^; Z* i2 U: O○6、 要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一切经,用什么方法?一经,秘诀。+ G& |6 c5 \; j* H* S' E# E
) A7 J" ~3 l1 Y# j○7、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秘诀。
$ q4 S1 A0 y+ u/ A7 R9 J. ^' [
' X6 o8 ~ k5 S! i* i9 t○8、 精勤修学是秘诀。
% Z1 r u( U# w" G! {8 y9 @" C M2 f0 z
○9、 精进是断烦恼、开智慧的秘诀。( T# t6 |+ a7 v
) h' o; ^; }8 q. F2 C' Y" d: k
○10、 世出世间要想成就,秘诀就在好学。
! ~6 m' S: \0 p
: ?3 S- D; l8 X○11、 修行证果的秘诀是“看得破、放得下”。2 F' E% e+ X; q) N4 y
2 O# h! Y2 T$ T) [○12、 学道的目的在三昧、在定慧,就不能杂、不能多,这是秘诀。* O, P# N1 a) a' v/ C+ z6 i
5 r3 s1 v0 q& @& Z○13、 一部经、一句佛号,其他统统都放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