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居士文章]黄念祖:净业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耳朵都听进去。 (《净修捷要报恩谈》)
0 D& _' r+ i/ U0 B1 t3 H! q' b
$ x" s( B8 w6 ~  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 (《心声录》)' R& N7 ]. D4 \$ d4 T1 q  R" k/ X

# u6 d8 L2 k# O/ S% z% D(4)轻重灵活$ `- `& E( n9 S4 r
  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默念也可以听,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或再小一点都可以。 (《心声录》)3 W! Q( ?/ x3 d' H5 E
- ]; u( W+ o; f$ I
(5)速度适中" S! g9 B. F( m9 I' L% ~
  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过缓”就给妄想留机会,造成轻忽养识的毛病。“过急”引起紧张,耳朵可能听不清楚,这就受极大的影响。所以过快过慢都不相宜,应把速度调节合度。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开始时稍缓一点,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增加速度,等到快得念不成时,便顿然停住,再从头念起。 (《心声录》)  A4 E: X$ D- }/ ~
+ o& j& ?" o# t
(6)节奏调适5 I0 _5 O( }& V1 p/ U  k0 M
  音节指音声的节奏。共修念佛时用鱼磬来统一大众的音节,这样可保证大众所念共同的内容。个人念同样可用鱼磬,不用鱼磬同样要有音节。音节调节适宜,念佛容易摄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号中六个字,不论某个字所占的拍子,时而一拍、半拍、四分之一拍、八分之一拍,那么整个佛号每句都在变,这样就会念得乱成一片,还谈什么摄心?不但时间上每个字要安排好,声音的高低轻重也要合节奏。节奏很重要,普通的举臂抬腿若合节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节奏,就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韵,念佛轻松,易于成片。 (《心声录》)
) U$ M. g, T" |) R  u3 M5 o% M% n/ u0 ]. o0 u# S% ~" P
4、老实念佛  ^5 A5 r" b' n  n* o0 l6 h1 g) O
(1)三字真传+ b# I7 m/ ^: m+ a
  我们凡夫应该怎么样?就应当老实念。这“老实念”三个字非常好啊!所以夏老师说:“三字真传老实念”。有一位美国来的,拿着这句话问我:“三字真传,哪三个字啊?”我说:“不告诉你了吗?老实念。”三字真传就是老实念,他以为……这也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不相信“老实念”就是三字真传。所以众生遇见这个法,就是要一点点破,破自己原来的东西。你不破,你那东西堵在那儿,处处是障碍。瓶子里有个塞子——这还是好的呢,有个塞子,所以东西倒不进去。有的是个脏东西,王致和臭豆腐你刚装过,你来装牛奶,那个味儿不好闻。再有的是你刚装了“敌敌畏”(注:一种剧毒杀虫剂)了,这样的瓶子你来装牛奶,吃了毒死。这个瓶子很要紧哪!所以要老实念哪! (《无量寿经讲座》)# s7 E' \" I8 c7 z8 q/ ~
  x3 ^) o6 }8 `0 O- a4 k3 |0 i
(2)至诚真实
9 s2 b4 D6 f/ S  “句句念能真,决定出娑婆。”这两句中,须解释的只是一个“真”字。所念句句都“真”,决定出离娑婆,往生极乐。怎样叫做“真”?现从最平常处解释:若要念得真,只要真的念,不是伪装欺人,不是走走形式,不是另有目的,不是妄求非份,不是形存实亡(所谓扛空枪)。恳恳切切、老老实实信愿持名,就是真念。再简单一点,这一句你自己清清楚楚全部听到了,就是真的念了。 (《心声录》)
+ |1 j7 E3 c$ T& B1 G# Q" |  K1 V6 ?/ X1 i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极乐。“至心”,《观经》就是至诚的心。善导大师说:至就是真,诚者就是实。就是要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业,所修的解和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不应当外现贤善精进的相,可是内怀虚假,里面是“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这种人的内部是贪欲、瞋恨、邪恶、虚假,并且奸恶狡诈,诡计多端,好恶成性,无法教改,所作所为如同蛇蝎。“虽起三业”,由于“外现贤善”,当然表面上也做好事,修庙、造像,但这“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 (《无量寿经白话解》)
. m0 p' N. T5 D+ R3 r7 F  A
4 J" v9 i) {6 R: `  这个“至心”到底指的是什么心?“十念”到底是怎么样的念?对于这个问题,引证鸠摩罗什大师的话,是最恰当的了。大师打个比方:譬如有人在旷野荒郊,没有人可以求救。碰见强盗了,他拿着枪、拿着刀,要来杀你。这人赶紧逃跑,拼命地跑,可是看见眼前有条河挡路,必须过河。但这可麻烦了,后头有追兵,前头有条河,要活命就得渡河。渡河的时候,我穿着衣服渡,游泳不方便;脱衣服,哎呀,又恐怕来不及了,他追上来怎么办呢?此人这时心里所想的就是这个事,怎么过河,脱衣服还是不脱衣服?没有别的考虑。他不会再想“我还有两万元钱的帐,人家还没还我呢,我怎么找他还帐”。不会想了,什么事也不想了。这个时候就是想渡河,就只是一个念头——渡河,没有其他念头了。如果念佛的时候,和这个人一样,心中只有一句佛号,没有任何其它杂念,就对了,就是“至心”。 (《无量寿经白话解》)
3 y' r6 U! V  o% {! `1 w1 I* J- v& F
  有很多人注重表面,总觉得我这回参加一个地方的法会,人非常多,非常盛,这个师父非常有名气,很热闹,天天见着什么,这个锣鼓喧天哪,香烟缭绕啊……这与真修没关系!你要真正用功去修啊,你就要时时清净,你这个时候,十方诸佛来护念哪!所以我们所贵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追求城市里的佛法的这个热闹啊!自古以来,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里的佛法是不一样的。一个就是要广泛地结缘哪,是热闹啊。一个就是清净,是真修啊。所以,这两个不可兼得啊,不可得兼哪!大家要知道,你要去忙乱之后,那有种种麻烦哪!正果法师他有一句话,他说:“你要认识一个人,他就在你的脖子上挂了一根绳。这挂了一根绳之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不需要告诉你,因为有了绳,他可以随便揪你一下。你挂得太多了,这根绳来揪你一下,那根来揪一下,老有人来揪你,你就麻烦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d( z& m7 i- f8 d1 }- b0 |
& _! y8 o1 q+ T+ X6 r1 P! d3 B7 h3 C
  恳切,恳恳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惊涛骇浪之中乞求佛菩萨的救度,这样每念一声,都是从至诚的内心发出来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恳恳切切:南无阿弥陀佛。要一句跟一句,这就是绵密,也就是净念相继。已有定课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课之中很绵密,这时候不要打闲岔。再进一步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在定课之中是绵密,要能贯彻到随时随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要常常提起这一句。这个事情难不难呢?事实上有谁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说不难,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稀有。随时随地都有一句佛号,要能做到这样,成片也就没问题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 (《心声录》)
: C7 k( p/ O3 q
+ b, h! n) S4 h4 {% u! a(3)无为无著9 |! [- ]0 r) z2 r& |- w3 V
  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实实单念一句名号。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贪净境,不参是谁(以上四者称为念佛四大秘诀)。只是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这就是无上深妙禅,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传。 (《心声录》); e' \7 v' p8 E

* [2 e2 `# O. [8 M  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错路了。……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著的三昧。 (《无量寿经白话解》)
3 C8 H3 s* b/ I9 y9 Y( p. e4 k9 J" a  h% ~- _
  甲、不除妄想
' `/ u! y" j8 ]7 H. T4 G) ~  念时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这是念佛四大秘诀的主要内容。唐张拙秀才有一名言“欲断妄想重增病”,因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两”。同样的道理,不求一心。正当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别计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这早已不是“老实念”,而是有为法了。 (《心声录》)
) E. M; n; r6 P! w0 T8 a9 W7 g# b3 t8 y: ~& ^& b; ]: R
  夏师还有偈句:“由他妄想纷扰,我只字句分明。”对于妄想,任其自来自去,自生自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进一步说,于自心外实无妄念,所谓妄念,只是自心妄动,如水生波。请问波是什么?波只是水,可见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断,只因自心习于散乱,若能老实念去,久久功纯,熟处变生,妄念自然不起。 (《心声录》)
9 U# f# [/ q& z* l
! j- p7 E& S' \% l  “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散乱”如有人患近视眼,“入魔”就象误入敌人的特务组织,下场就悲惨了。所以不要总是在“分别”,是好了一点,还是坏了一点?这样修好,还是那样修好?时而欢喜,时而焦虑。无时不在分别之中,处处不离有求之念,于是无上殊胜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故夏师有句曰:“分别即是魔网”。念来念去句句都染上有为有求的色彩,焉能老实念! (《心声录》)
  m9 k3 R8 v+ X4 j$ n2 J
' Z$ E; z& X( \0 Q; E" I6 Y. }! i( u  乙、不贪境界; _& Q: Q) }  p  ~) q% Y1 |6 ]
  “沉着安闲”,这句话直指目前许多修行人的病处。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绪,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紧张,很着急,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胜就在从有念暗合无念,从有求而契到无求,从往生证到无生。要沉着,沉着镇定,没有那些忧虑徘徊、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且要安闲。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绪而陷入紧张、忙乱、焦急之中,与圣教背道而驰。“安闲”两个字又进一层,不但镇定,而且是万缘都一齐放下了,无取无求,所以是天地间一个大闲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两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 (《心声录》)
5 d% S8 `9 r/ ?, I$ {* r- f; n  D( @1 n& T2 t( I
  以前我在广化寺讲《净土资粮》之后,有一年长的女居士,她面目枯槁,形神憔悴,心神惶恐,精神紧张。她告诉我说:“我一生念观音菩萨,我就想能看见观世音菩萨,等我真的看见观世音菩萨,谁知从此不得了了。我现在简直活不成了,成天眼前满是怪相,不知有多少都在追着我,围着我。请来多少人坐在自己屋子里,还照旧是看见许多怪相。我白天不能休息,晚上儿不能睡觉,我简直要死了。”后来她说有人劝她念《大悲咒》来对治,问我怎么样?我说:“你不要念咒来对治,俗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对治的话,这个结就更紧了。”我就对她说了一个公案:有位古德在深山中看上了一个清幽之处,他就造个茅蓬住下来,谁知各地实修的人,闻风而至,很快就搭起了一片茅蓬,成了一个共修的道场。此地本是山祇野鬼等居住之地,他们要赶走这些外来户,所以日现怪异,大众十分惊恐,无法静修,纷纷请求迁居,但古德不动。三年后,一夕晚坐,有一僧说:“现在很安静,一点也不闹了,看来还是老和尚对了。”这时古德笑着说:“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睹无穷。”于是我对她说:“您就用这个不闻不睹的方法吧。”她要求我女儿把古德这两句话写给她,当这个字条送到她的手中时,马上所有一切怪相顿然完全永不再见了。可见对于瑞象、神通等等的希求心是十分有害的。 (《心声录》)% N( n6 t( y# x) S% r8 X

3 g! t# n! {$ @* q! X& V  丙、不重神通: {; P: h0 b5 v) i. c. Q) I; @5 ?
  (虚云老)有几句谈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心声录》)
& t- f4 e( f6 f# K* E0 h0 U' `9 L4 O9 ^- ]% B+ u
  神通当然不是坏事,但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了。这个方向的错误,就必定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得远,将来退回来的路就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黄檗大祖师,他还没有开悟,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原有的路成了河,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漂过去,并招呼黄檗说:“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 (《无量寿经白话解》)
% G' {- U" b% W; }1 X( Z
6 V# X& b5 F: Q' K8 k" a  所以说“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虽破本参,你悟了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这个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边事,是圣道末了的边边上的事。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他不信佛法?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说是颠倒见!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单单看到神通、奇异功能、瑞象与灵感,这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 (《无量寿经白话解》)- k5 q  ~! _! M2 {0 K' x
/ a6 n& L/ F. X. q
  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漏尽,是六通。其中只有第六通,唯是圣人所有,唯圣人所能证。……前五种是通于凡小,凡夫也有,小乘也有,甚至妖魔鬼怪。北方的四大家,黄、白、胡、柳(黄是黄鼠狼,白是刺猬,胡是狐,柳是蛇),他们也都可以得一点点初步的邪通,所以佛教不许修行人卖弄神通。因为这些神通,妖魔鬼怪也能有,它们炫术欺人,招摇惑众,谤法祸人,为害严重,所以佛法禁止卖弄神通。若真有神通,一般只是在寂灭之前,稍微显现一点,不准招摇。神通只是圣末边事(圣道里面末尾的边边上的事),如与智慧相比,那就是次要里的次要,实是不能相比。不重智慧专重神通,是舍本求末,长此以往必入魔途。 (《无量寿经白话解》)1 e6 Z0 _/ O. p5 n5 f  Z6 y6 v
6 d& }' b( i0 V: |7 F6 I( \$ n
  这老实念,就是这样子: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就是这一句跟一句念哪!我常说,你能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哪!有的说见佛见光,那都不能拿我一句清清净净的念去跟他作交易,去换哪!这个要坚持的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2 J2 y, I, s5 f6 N& f

3 t* c0 B6 ~; r- y( V  h: j+ |5、一向专念1 y' q, C, ]6 O) h. t
  这“一向专念”是个重要的修持关键。《无量寿经》的往生,三辈往生啊,不管你是上辈、中辈、下辈,共同的都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呢?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啊!“一向”,就是我一向就是如此啊,就是一贯的。“专念”是专一的念,不是什么都念,不是很杂啊。就是说,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不安啊,总是想:啊呀,将来我有机会学点别的,我才满意啊。这都不是专,这都不够专啊,要真正的专念啊!你如果能够一向专念——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所以,这个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达到一心不乱,还是达不到,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求能达到凡圣同居土,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这更好,是吧?这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个是理解不深。所以,夏老说:“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而不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 M7 ~/ J0 N. k; D
# I* G% v$ I3 J5 d9 a  b7 }: }" K(1)专念* \, _! \; F2 B+ E* F6 d0 C
  甲、专修不杂7 C$ T+ Y+ ~' u1 h
  专一不变是针对见异思迁的人说的,一山望见一山高,总是不能安于自修的法门。今天想参禅,明天又想学密,念了两天佛,又羡慕外道的气功,这样的人学什么都是白费事。 (《心声录》)
7 F0 V3 c) ^" L: _2 E+ O
3 U8 V1 W9 ~. B* H/ q4 v6 ~  一个老太太修行得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龄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太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工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兼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兼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 M; Z  B6 W( b% J2 s" y! v
9 `; ~$ g3 Y  T  你老分神,什么也放不下,这个我也要修,那个我也要照顾,弄得很杂。以前有一个老修行,修得很不错,专心修持几十年,她可以随意到天堂或幽冥去找人,她能预知许多未来的事。但是她的最初师父是道教的,叫她起了誓,她道教师父的咒语不能不念,她就不敢放弃,结果连三皈依都不清净了,临终的情形不好。所以,我们不要搞得太杂,东一下,西一下。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 ]5 y: Q0 {; m5 O) V; Q$ }0 t% f: b/ S  \4 K; w5 {
  这不是件小事,我们多少劫来在生死中流浪。释迦牟尼佛说:光说变白狗,我的骨头都有须弥山那么高。六道中轮转,无量的生死,现在要在这一生中,把他扭转,不再轮回了,这是我们不能不解决的一件大事。真正是自己本身的一件大事,别的都是儿戏,都是肥皂泡。如梦幻泡影,再好再好也是肥皂泡,非常好看,但它必定马上就要破。我就快八十了,转眼就要破了,一切苦空无常,所以要真勤真专呀,专一呀。最不好是十八般武器样样会弄,件件稀松,刀枪剑戟样样能耍,可是要杀敌制胜,哪件都不管事。有人是什么都修着一点,既在打坐,又想参禅;既修净土,又学密宗;又是要念阿弥陀佛,又要念地藏王菩萨;还要念点观音菩萨,再加一点黄财神法。这不是真实修行,是在开玩笑。 (《心声录》)1 `0 A, K: |' Z8 w! |3 w
6 K' z/ c: _! Y  R& |
  乙、专心一意
0 D# J  S/ {" U+ B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虚老就接着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之意:身在道场就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着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 (《心声录》)' P- u5 A  i+ x( n  u* x" Q

4 X0 A+ L  h; z' q' w* A4 o( e* W  “一心”,在这里指的是纯一坚定的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心不被他心所转换,不会被别的心,什么贪求心、憎恨心、愚痴心、淫欲心,侵占夺走你的信念。《教行信证》说:“信心即是一心。”因为信心就是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一心,所以一心就是真实清净纯一的信心。“一心念我”。《止观》说:“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一心念佛,就是念时心中专一,只有这句佛号。念时万缘放下,一切都不想,心中没有任何其他念头,就是“心不余缘”,这样念就是一心念。所以愿文中(四十八愿文)“一心念我(佛)”的意思,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长,念念之间都不离开这句佛号。 (《无量寿经白话解》)
( y  z8 u* }4 W1 Q4 ]) e4 _% J, s( z1 d( {* t
  底下是引中国《阴符经》的话:“所贵绝利一原。”什么叫“绝利一原”呢?《阴符》里是这么说的。《阴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作,杨仁山老居士主张是黄帝所著的。这是黄帝的作品,内容很深。杨仁山的意见:后人以为《阴符》是兵法的书,还有人以为是道教讲丹学的书,这都是谬解。在中国古老文化里头,它是很深入的一部书。其文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原,用师十倍。”瞎子善用耳朵,聋子眼睛好,“绝利一原”,绝利(专用)于一个根源,一件事情,就如“用师十倍”,就与打仗一样,你就有十倍的兵力。所以,大家把它当兵法体会,文中“用师”是譬喻,不是打仗。“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瞎子耳朵灵,所以古时候的音乐家,故意把眼睛戳瞎,耳朵就灵了,什么声音差一点都可以辨别,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慢一点,他都知道。聋子眼睛好,就是绝利一原的道理。耳目最重要,你只剩了一样,那一样它就突出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3 @# Q( W0 j1 ^
2 I, i! Z. a, d& o) ?: V$ k1 g
(2)一向! h, J* r  P) Z4 S
  甲、废时利用
& j9 R) ?! X4 Q7 n7 p4 g4 n" Y& o; m: u  在留学期间也要有定课,不要把它压没有了,要坚持,要雷打不动。定课不妨少,但是不许中断。……定课可以少一点,比方十分钟,但是还有其它很多的时间可以利用。例如排队、坐车、采购、听无聊的发言等等这些事,占去你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很烦人,可是利用来念佛念咒多好,这是废时利用。我最提倡废时利用,废时利用的天地非常广阔,而且减少烦恼,你不着急了,什么事你也就安稳了。别人占去我的时间,很着急,很不耐烦,现在反正我念着佛呢,我这儿有正用。所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常常都能提起这一句,这是根本的修持。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本尊,你就念佛号,愿意念咒就念咒,这是散念,同样是根本的修持。有的时候碰到为难的事,碰到紧张的事,这个时候你越要念。紧张的事情来了,一着急脑子会有些乱,在这种情形之下,先抢它几句咒,你再考虑,它就不一样了。考试、答问题,都可以这样去做,往往有特殊的效果。 (《心声录》)8 x& o: L( r  I: n2 K; e
3 E; [! `2 A6 b  R  P9 g+ n' k
  乙、相续不断
3 o+ o+ G0 h5 P4 C% `5 o+ }  我现在做个比喻,例如烧开水,水烧开后,便已消毒,可以放心饮用。纵然放凉了,也是凉开水,依然可以饮用。反之,这一壶水,今天放在炉上,烧五分钟,拿下来放凉,明天又放在炉上烧五分钟,这样烧一百年,始终不能当开水用。大家蒸饭,也是同样道理,要一口气成功,免成夹生饭。我们用功,也正是这个道理。 (《净土资粮》)1 v2 Q5 v/ O1 ]0 [! w8 ?* u
$ k+ w( e3 Z  x- R. l
  《净修捷要》说:“始(觉)本(觉)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又《净语》云:“念佛即是自心现。”所以念佛是直接趋向大觉的道路,但若暂尔之间,打失了这一句,便立即堕在无明之中。所以愿中(注: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指出,应该念念相继,白天黑夜都不间断。大家应该注意:持名往生确是易行道,比任何其它法门容易亿万倍,但也绝不是悠悠忽忽所能成功的。本愿是一气贯通的,直发了菩提心,必然会走上一心专念,无有间断的道路。若不肯这样做,就证明他还没有真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白话解》)( p- _+ }3 }- A# g/ C' p. H4 |

5 l% K+ x2 q: l& H! j  我的老师——夏莲老就是这样。他说:“我或者念佛,或者观想字种,或者结手印,或者想一句经文。跟人谈话,手里结着手印,不碍事。有的时候,想一句经文,绝大部分的时候能念。这样就可以任何时间都不离开佛了。”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6 d3 J0 X* b! q  B5 @

% {+ F7 Z. }9 W  丙、毕命为期/ n+ p3 n6 \5 c/ e: L* M6 N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们的念是否“一”?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 (《谷响集》)' K- r" p# u( o! C
) X1 U& P7 l, _: Z
  一向专念,到底念多久呢?就是尽形寿乃至于十念。最多你就是一辈子,是老实念。这样的人很多呀……。尽形寿,一生老这么念。……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了十句,都可以。那么这一向专念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从开始起到最后这一段时间之内都是在专念。不行的话,就修十念法,十念法也是一种,也都可以往生。《观经》说的十恶,五逆十恶,临终听到善知识的教导,他忏悔,他念佛,也往生。所以“十念必生”,包括这两种,包括了临终念了十念和平常就修十念法。这是最方便的了,也可以。
+ w- e# j9 J3 ]0 [# s% u: t  尽形寿,这一生老念。但还有另外这两种:一个是平常就修十念法,一个是临终有机缘能念十句,念到最后断气。关键在最后。……有人念到后来,觉得我念了半天也没有得到什么效果,你看搞气功的,又是这个本领那个本领,他就搞别的去了,见异思迁,那以前念得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叫一向专念,最后他不念了。还有啊,或者有人在最后的时候,病痛啊,或者什么什么啊,意志不坚呀,留恋这个家、子女,念不成啦,这都不叫一向专念。所以,只要真实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决定往生。 (《无量寿经讲座》)
. i% U3 N6 T7 Y  A( v! O7 x& s% l) q8 R4 S8 I- W9 h9 E0 j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专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昼夜”,就是相续,专一就显出力量来了,而且你能继续,什么情形之下都能继续,就等于万倍的兵力了。夏老师常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集中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再能持久,没有不成功的。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7 g2 G2 x' {2 Z, {& ?1 A* Z* U4 U
' u, W* I9 a* t& `' M6、梅香苦寒; ~/ g/ w$ K' @5 F4 K6 f
(1)唯真精勤
6 C% P) V( r4 y  有人说这是易行之法,因此我得了这个法门之后,我就可以很轻松地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你这又是错误!这里所谓易行者,是和其他的相比这个最容易,但是你要能符合佛来接引的条件,达到往生的目的,这样,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当了。要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哪,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哪,你对于这娑婆无所留恋哪。如果你很留恋这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啊。所以这一切合在一起的话,就是我们要好好的有信有愿,而且很好的念经念佛。真正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要真正有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努力。所以,这个“易”是比较来说的,还是需要一番寒彻骨啊!“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夏老师也是从这个……张宗昌要抄家,要杀他,说他是宣传赤化,他逃往海外。张宗昌是个军阀,实际是个土匪,他做了山东督军哪。夏老师逃跑到日本,回到天津又重病,之后闭关修持啊。就是说,到这里才明白:只有净土才是真实的啊!所以就闭关修持嘛,那很精勤哪!不下楼,就是一个人在楼上,几年工夫啊!这都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 (《净修捷要报恩谈》)
- x2 m) L4 W9 X2 w) i* O' _' o1 p" C0 v6 ^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拚此身作呆汉。”我们能得人身,能闻佛法,能信净土法门,实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们既然多劫修行,为什么现在仍堕轮回,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就因为多劫的生死根本极难拔除,所以我们今生要奋发大志,决定在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来生死根本。这是冲天的大志,是多劫以来空前的壮举,是真要自觉觉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就像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你(业力)死我(真心)活的战斗,要用真刀真枪,不再是表演戏台上的花拳绣腿,所以要拚这一生当个呆汉。不做卖弄聪明的人,他们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机取巧,看风使舵,结交权贵,盗名欺世,不惜用尽种种机关,到头来受害者只是自己。真实欲同众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这些行径,任凭举世之人都说自己是个呆汉而无悔。 (《心声录》)
$ a, d6 A- Y" L& H# v; k$ Q
7 P. D( O& T" \* B! ^6 Q  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但最后一着,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着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着力,况于临终时自云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 (《谷响集》)
0 k" ^' m5 @  @" g. i$ D( [. F% G9 P5 f, b
(2)功夫成片3 m0 G. u. i, A7 ~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很难,首先须达到念佛成片。我们要念到成片,少则十几句,多则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这个里头心不跑动,自始至终都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成片。自己的水平是什么,自己完全可以知道。 (《心声录》)
+ e8 C5 y, q2 k7 E
/ b# |. U3 ~1 J, V  达到一点都不散乱做不到,先叫他成片。我不能整个不散乱,但我有几十句能成一片,在这几十句中没有杂念了,这都是真实用功人的情况。那天我碰到一个人,他说他自己要能找两句念得清净的都没有,我说你这是实话。可见不容易,所以应该咬定牙根,脚踏实地,先学成片。 (《心声录》)
0 V; i: R% ^/ s6 x1 h; ?. N7 J7 K7 W6 C+ i# k1 e: m0 T2 N
(3)不念自念' z! B$ m+ j9 a3 u, V
  有些人自己忽然间可以念起佛来了,有的以为这就是到了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这不是,这叫作不念自念,这还在前头呢。就是我没有想去念,自己就念起来,这是好现象,但不能这么去结合,就说我就到了“理一心”的境界了,那不是,那远远的不是!你这叫不念自念,念熟了,这也是好的现象。 (《无量寿经讲座》)
5 h* x- t/ W' `. F4 k5 `9 c# u" b  `" L$ P
(4)事一心
; r6 C9 C& \  T9 j* O+ l1 Z  离开了杂乱的心,这心中没有杂乱。专念一句名号,没有修这修那,心也不是很散乱。心口相应,嘴里念什么,心里头就想什么,字字分明,一个字一个字清清楚楚,心不离佛,佛不离心。这样的话,你心中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离开佛哪。而这个佛在哪里啊?就在我的心中啊,佛就不离心哪。这样的一念一念的继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达到的。你在这一段定课里头,你在这一只香里头,念得很清净,无有间断,念念相续,当然这个是个开头,是个好现象,但这个还不能叫做事一心,它这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间断,这个不叫事一心。达到这个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断惑或者用力量去断惑,而见惑思惑的烦恼自然就断了、自然就落了,念佛的功德嘛。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这六根都摄了,净念相继,到了一心,这一心的功德惑就断了。念到这个境界,从此,就从同居土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高一级了,去了就是阿罗汉的水平。 (《无量寿经讲座》)% R. q: T, z& b/ s$ E6 K

5 ]1 u1 R  a3 ^& n& H4 M) Q(5)理一心6 y4 n) ]+ t5 F# w
  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见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无明(无明共四十二分)。 (《心声录》)( }2 S1 q+ o1 \8 ~# U5 p

- K, g; B$ B( D3 E( x" l5 K- f9 ^  “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理法界即本体,怎么能证入本体?心也没了,佛也没了,就是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体,就是法身,什么都没有了。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入了理法界。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 ]7 q) N4 b% T! h
% u: O- q. w) D% r- l(6)物我俱换
1 N  A" A: P5 _( f  为什么我们能念佛呢?正因为佛在念我呀,佛在摄受我呀。佛不摄受,我们就被烦恼牵缠,念不了佛。我念佛时即佛念我时,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于是使得内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觉之中潜移默化,暗自在转化变换,所以说:“根身器界潜转换。”器界是一切东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尘,这些东西在我们念佛的时候,不知不觉暗暗地就转变了。这就比自己身心随着自心与他佛的互感而起变化难懂得多,应知自心与外物也是不二。《华严经》说:“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论》说:“三界虚伪,唯心所作。”《唯识枢要》云:“诸境无体,随执而生,因自心生,还与心为相。”这都说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古禅师说:“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就是说,整个地球是和尚的一只眼。茫茫大地只是自身的一只眼睛。念佛时是因心与果佛相感的时候,因心中所包括的日月星辰男女老少焉能不受感化?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万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方向变,变得更适合于你,更适合于你的修持。假如别人和你是怨憎会,你念来念去那人就变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们要知道一个地方有人用功,这一方都得益。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念佛只是消极自了。一个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这一切没有不可转换的。所以大家有什么烦心的事,就归到好好念这一句就对了。那为什么他老跟你作对呀?因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对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发生变化。所以古代参访的人到一个地方,怎么能知道这个地方有没有大德,就看这个地方的山水树木,如果有得道之人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心声录》)
' {) f- u5 u, H8 E: y四、大变活人7 s3 v4 M; D# H1 C
  我们这个修法不为我自己修,我替我父亲修,替我母亲修啊。而且不仅仅是这一生中的父亲、母亲,我们过去有多少生,有多少父亲、母亲哪?我都要替代啊。所以,我们这个心很广大啊!所以,这个孝也就真正是大孝啊,不光孝这今生的父母!所以,这就使得我们一个人变伟大了,这就是学佛的殊胜的意义啊!我常说要大变活人,所以学佛的过程就是改造的过程。你学了半天佛——不但学佛是如此,连儒家都这样。你念了《四书》,你还是照旧、一样,你就是不会念《四书》。你必须根据孔子的话,要使自己有所改变哪。我们老这么做,这么回向,你看看,你不知不觉就变了嘛。现在,你就照这个念,你本来没有想到这个,现在你念(注:指念《净修捷要》最末一段),你没有想到的也就实行了,是不是?你实行了,你纯熟了,因为熏染的力量,你成了习惯了,你对待一切就有广大心了,就伟大了。 (《净修捷要报恩谈》)
( u8 D: X9 ]2 q; q; \3 ]# c/ B# x) f; b# v9 i
  我们修行就是两件事情,就是把生的东西变熟,熟的东西变生。贪瞋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太熟悉了。这个贪心很自然,有人一心就想多赚点钱,他心心念念的,不用谁教给他,很自然的。一百万就想变为一千万,他是自自然然的,这个方面他就是很熟。瞋、痴也是如此,大家都很熟。可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慈悲喜舍、自觉觉他、求菩提、发菩提心、无住清净心,这一切一切我们都很生,这句佛号更是生。所以我们修持就是要把熟的地方变生,生的地方变熟。我们可以两处一齐下手。佛号不是生吗?多念啊!贪瞋痴我们不是熟吗?叫它淡啊!两处一齐下手,效果就快了。只从一处下手,就像一个轮子的自行车,不能快,也不稳当。两个轮子的车那就好多了,谁都可以骑了。 (《心声录》)
+ k  r* b9 Y& ^1、常自省. B$ d- K4 q8 B  N  p8 z
  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哪里?都等临死再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从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过失、习气都如何了,一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了?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夏老师检点自己一身都是短。自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样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瞋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过程中贪瞋痴会暴发,这仍是自然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淫欲心猛增,脾气越来越别扭,有的越来越糊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的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瞋痴的毒都可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 (《心声录》)
: i" s, T- e* ~7 ]3 B' @
' T% `7 z! T1 }, Z3 T' M2、谨防业1 K- ?/ W! T! e+ J; N
  你,念佛的人,就为十方佛所护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所摄受,同时你真实念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派二十五个菩萨保护你。所以,真是真实信,在念佛的时候,你就受保护,不受魔扰啊。除非你自己内心里头,突然间业力发现。所以,还就怕有时候业力发动。一贯很好,业力它没有发动。他八识心田这个业力要是在某个时候突然间发动——所以,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就是“谨防业力发动”——忽然间,信的人他可变成不信了。因为它在你心田里头暗暗地工作,你不知道,它也不告诉你的,它一下发动出来了,是你这个业力发动啊!善根发动就好了,是吧?现在大家正是善根发动,是不是?你看看,你们这儿具体善根发动的样子,全家请佛像,建佛堂,来闻法,这都是善根发动,所以要趁热打铁啊!业力一定有啊!如果说没有业力,那就是他们说的“消业往生”了。不能!业力无穷无尽哪,带业往生,你不等它,不要等它发动,这个时候叫因缘成熟,往生之后消业去,不是在这个世界把业消了,否则就不可能了,难行道了。所以,要承认这个业力是无穷无尽,种种的东西都有,现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要谨防它发动。目前,我们就是要善根发动,再发动,长,再长,一直到成佛! (《净修捷要报恩谈》)
: \% e+ D: K) b# ?; ~: A; ?, W/ R, f$ {) H0 A5 W% L
3、除垢毒
& b3 D, K) K) f  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没有达到六根清澈,耳内有许多垢污。打个比喻,像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用这个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瞋痴三毒啊! (《无量寿经白话解》)' F5 e- b. r' o9 K$ z: B

8 v8 v$ ?( R1 ~$ T* G  清净,是身、口、意这三业——这一切都是业呀,不管善业、恶业,都是由身、口、意来造的嘛。这三种业,咱们所造这三种,不管是善是恶,是离开一切恶行,一切烦恼,一切垢污。这恶业当然要离啦,这善业,要知道还是没有离开烦恼啊。比方有人恋爱,牺牲性命要去保护他的爱人,这个是善业呀,但是它还是有垢污,它还是贪恋哪,所以不是清净。你这一切都离开了,离开了恶,离开了烦恼,离开了垢染,这就叫做清净。《探玄记》说:“三业无过”,没有过失叫做清净。所以不容易啊,还有过失啊,有过失就是不清净。 (《无量寿经讲座》); @- ~) v3 |1 G$ l' c, I' w/ L
/ q; t( l& g) s1 _1 }
(1)破我相
' K8 f, E4 `/ \. F- Q0 H  著相就是众生,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要离四相,首先从我相入手。世间俗人的哲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相十分牢固,这样的人就不好办了,所以要破四相,首先破我,无我,四相就全瓦解了。所以经中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可见破四相先从破我起。我们不但不要自私自利,就是我的爱好,我的见解,我的什么什么,只要上面有“我”字,“我的”,都是我相,都应该首先破除。这就是《金刚经》给我们的极宝贵的启示。 (《心声录》)5 c* Q  O7 A+ `  V  I

) [7 d! b  X1 f' ?( L/ F- `4 T3 p  “打破人我是非关,放下生平闲知见。”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爱憎取舍,种种差别对待,无非妄自分别。于是烦恼万千,无人出得,所以叫做关。画地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诸恶源头只是一个我字。有我就有人,永无出身之路,故称为关。这些是非无可逃避,有人出家,谁知庙里这些是非何曾比庙外少?就说,哎呀,早知道这样咱们还不如不出家了。这个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这个关哪,就是你不对我对,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 (《心声录》)) G; C8 |  ?/ ?" g. o

# W% R( L6 k/ D& K) H0 W! E  众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见惑,见惑中头一件就是“身见”。所以有个练气功的人,去见明真长老,明真长老头一句话告诉他:“你要去身见。”练气功的人都为身啊,修的是身,身体你怎么怎么样,什么脉通了,什么什么周天了,什么什么又头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 T8 _  w9 s( w# I' R, @7 Y7 l0 c" z! z! p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着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条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的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练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自身,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着,所以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有这些分别。《往生论》说: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无量寿经白话解》)
8 @5 v7 Y- a) I: g; X  d/ B
- [* e. m# H5 U+ D# h8 C% ?  忍辱护念。《金刚经》中忍辱仙人,实是我们之良师。仙人是说法度众,反被诬蔑为调戏妇女,并用刀来节节肢解,可是仙人当时无人我等相,不生瞋恨。故知瞋毒之根在于我相,若无我相,还有谁会生气?所以生气者,只是为了它违反了我,污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负了我,侵害了我,处处都是因为多了个我。若能无我,则一切烦恼,都除了根,便必然随之消灭了。正因为多了个我,于是处处有障碍。例如有人骂我是“蠢猪”,当他骂完了,这句骂人的话也当时消灭完了,何处还有这两个字的音声?“蠢猪”这句话本身就是肥皂泡。(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已骂完,于是这个肥皂泡已经消灭,可是自己不依不饶,还死抱着这个已灭的肥皂泡不放,大发脾气,真是加倍的愚痴。所以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秉着经中无我无人的开示,来待人接物,应付一切。例如有人骂我,请问骂人的人是谁?挨骂的人是谁?那句骂人的话是什么?实际上一切皆不可得,故云:“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何苦来自己要闹个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吗?《首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们何尝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来。所以要一心念佛,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人云:“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那还有什么脾气可发? (《谷响集》)9 f. j% s# C# z0 ?

. e& E7 v! |2 i& F(2)去欲念) _* b" l' q9 ~3 ]+ X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欲”就是贪欲。《四十二章经》说:“离欲清净,是最为胜。”既然离欲是最胜,当然不离欲就是最为危险了。目前有许多怪现象,有些佛教徒不但不离欲,甚至纵欲,赞叹纵欲,邪见缠身,怪论惑众。初机行人,必须小心识别。所以要离欲啊,离开这些欲染。 (《无量寿经白话解》)( C7 n2 w8 Q7 a- c* Q' D
) c3 a$ H: Q6 ^1 ~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以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贵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他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弃,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弘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要想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无量寿经白话解》)
) J  j: H% E! k$ Z2 w2 @% T0 y, u0 A* c# g8 ^7 D6 L
  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无量寿经白话解》)
9 w* B% e3 J6 l/ b; N6 U- R7 o6 r
9 ?7 ~& Q6 X& o1 f(3)舍情见
) @5 ~& v7 g. C% p& X: s. |  《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着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佛教称为满器),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 (《无量寿经白话解》)
; P! R1 s) y; ^* u9 _: y- [5 d9 q9 z  I$ `
  前已提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指的一切。所有有情的、无情的,有形的、无形的种种都叫做法,不是专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这个“法”字的定义,是最普遍了,什么都可以称为法。什么叫真实?就是对于一切法都要离开情执与妄见。众生都是在情见之中,所有的见,都是众生知见。佛出现世间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佛的知见。我们的修行是什么?就是要把我们的众生知见,转变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一件事。所以我们要舍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见,日新又新。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这些东西,破除这些东西。不是把自己的这些见,作为核心,慢慢丰富,慢慢美化,这只是自欺。譬如货物,只用名牌货的包装,实际的内含是自己的劣货,你始终是假的。你得把这个自己抛掉,无我嘛,真正要无我!没有我,还有什么见?没有我相、人相、我见、人见,不但要无相,而且要无见。众生所有都是情见,都是妄见。真实法中没有情见,没有虚妄,所以叫真实。 (《无量寿经白话解》)9 N! y, A7 f  _  V

( _) s9 i# s7 Z- v3 R1 f; ~  《华严经》称为不可思议,《阿弥陀经》也称为不可思议啊!不是你这个言语,你的头脑所能够达到的,所能够理解的。所以超情离见,是超过我们所谓的这种情理呀,这一些情感哪,超过这个范围,离开这一切见。因为众生所有这些都称为情见,也都是谬见。这是颠倒见哪。要离开你所有的见,你头脑所有的见。《四十二章经》是翻译得最早的经,汉朝就翻译了,四十二段,有很重要的内容啊。它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哪。要慎重啊,千万啊,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啊,你的思想啊!这么一句就够了,底下还顶了一句:“汝意不可信”哪,你的意思不可信哪!所以,这个也就告诉我们,你不要太主观,这个主观是非常麻烦的。至少你先客观一点哪,能够听听旁人的意见哪。不要时时相信自己,不要主观哪、自以为是!再进一步说,所有这一切,脑袋里头的产物,这些见解,都还是生死中的东西,六道中的东西,不是解脱的东西,不是成佛的东西。所以必须要超过这些。 (《净修捷要报恩谈》)% X4 R; ^+ b, B1 H( x2 }1 Z  t/ S
  X9 e( M* v7 r/ V) i5 m
  什么叫做勇啊?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作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对象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是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容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 (《无量寿经白话解》)- _" [6 d' m4 @- a) J; F

9 Y3 `& E0 E1 f  这个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啊,常寂光土是真实的净土啊,它从不牵涉一点点的咱们这个情和计啊(众生是情想啊,都是些考虑啊、计算哪),不涉一丝一毫的情计啊!《楞严经》说了情和想。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即是畜生、饿鬼;想要多,就是天界。想,理想……所以,我常说,这个感情要符合理想啊。佛法就是说“纯情则堕”,纯情就堕落了,情越多就越往下走了。纯想,这个想就离开情,是情的对面,说理想还不大够,“纯想即飞”啊。所以,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啊!我们这个……一切追求欲,追求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个“情”字里头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w; U( S7 l2 q) D  E. o

% ?; K) k% ^, |+ i: k$ u; H  阿难多闻第一,但不能免摩登伽女之难。佛教导曰:“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闻此并未了悟,仍以现前能推寻者为心。世尊斥曰:“咄!阿难,此非汝心。”“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世,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可见从古至今,从阿难至Z公,以及彼二人为代表者,无量无数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以及种种思维计较者,只是第六识。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盖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宗门常曰:“知解门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则悟门塞。”又《圆觉经》曰:“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之窠臼。 (《谷响集》)$ E: o! t, D, b/ s+ T: {; ?
* ^4 \: p$ d/ a9 t- T$ I
  有的人误认世智辩聪是智慧,这恰恰相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碍。一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这是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世智辩聪就同神经病患者等人并坐在一条板凳上,这不是优点,是缺点。 (《无量寿经白话解》)
' L7 _: O: y; x- y! C
/ i2 G4 a. w0 B1 \$ N) r4、转境物( j; J0 K( L7 R2 m$ A
  大乘妙谛全是无为法,但此无上胜妙甘露注入众生心田,因众生心譬如垢器,污秽含毒,甘露入内亦同混浊,所以不可不先破有为法。初起步时,始于足下,万里之行,在于初步,故须先从最切己处下手。有为法包括很广,人们切身的是功名、富贵、妻儿子女,种种这些很粗的,都是有为法;再高一点,名誉地位、学术成就、事业功勋,还是有为法。……这句经(注:指《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以一直用下去,可以从干扰你最深的地方入手。有人爱生气,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得,这就是你下手的问题;有的人非常悭吝,稍微吃了一点亏,很不愉快;有人情欲一关打不破,等等。每一个人有他最突出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下手。你想想这一切是不是如梦如幻呀?实际就是做梦,转眼成空呀!梦是很好的比方,梦里明明有六趣,觉来空空无大千。在梦里六趣都是有,朗然大觉时,本来无一物。例如害怕的梦,老虎咬自己,没有人救,在叫喊啊,恐怖啊,你一醒,哪有这些恐怖啊?是个梦。现前一切——整个是个梦,是幻术所变。像肥皂泡,很好看的,五颜六色,但是没有谁去抢这个肥皂泡,知道它当时就要灭。像人的影子,哪有实际的东西,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错认。于是自然而然对所执着的东西就淡了,能把这些东西淡了,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心声录》)! T& |, C* a, d7 [; \9 d2 o
0 p% T  }, a1 K4 j( J
  实际上,夫妻儿女只是一台戏。在台上您是母亲,下了台您是谁?所谓母子,其实都是戏,都是假的,您是过于认真了。《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坏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马上就要幻灭的。老实说来,您的儿子在当前年青人中还是不错的,您是“爱之深,责之切”,演变至今,几乎形同水火了。您现在应当认清目前是演戏,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实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么还不知道。希望您看破这台戏,往生极乐,莲花化生。 (《谷响集》)0 i+ X* ]3 ]3 _! ^+ U( L

( w; @) M9 `5 D& f1 a4 o  “一切万物”就是一切诸有。“自在”就是通达无碍。《法华经·序品》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全部斩除这一切结缚,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为什么被束缚?就因为您的内心随着境界而转,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着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别人赞叹你,你很高兴。有人要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因为随它转,自己没有作主的份,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凡夫就执着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呀,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著有啊。阿罗汉他们就停滞在空相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大士就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无心就是,哪怕万物来围绕你呀。所以老是厌烦取静,找个合适的地方才能修,都是为物所转哪!主要是见相离相。你见着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再进一步呢,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你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 (《无量寿经白话解》)
; Y, v! `1 ]8 J! o/ U  [8 ^' X6 z4 Z; {  N: _" T: t
  一切事物皆有两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对于我们的根本大事(注:出生死,成佛道)同样有以上两方面,就看我们会不会用,会用就能转,但能转物即同如来。“转物”二字多少人错会,以为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楼搬走了,才是转物。不对,那是圣末边事。应知,转烦恼为菩提才真是转物。例如:文革时我在河南干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厌恶。对于自己的家庭与自己的前途一筹莫展,无能为力。整天劳动,身同牛马。这是好事是坏事?可是我当时觉得,人不愿和我说话,我正好一句话不说。既然许多事我盘算也无用,干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个飞跃,坏事变为好事。 (《谷响集》)
) X1 U) ?+ D! N# F# e) z5 ~& i+ i' t4 Q! N# G3 n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谷响集》)
* q4 T) Y# F4 K2 h: U; m3 T
& W  u4 D) I9 D! ~5、读经教
2 T% E6 @/ a- z# [$ z' E(1)般若为导; f" @+ v4 U- Z; X
  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体会是: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为前导,以净土作为归宿(般若是梵文,在华文中没有确切适当的词可翻,勉强可译作大智慧,以别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为没有般若,没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归宿,这样去修持,就所谓盲修瞎炼。 (《心声录》)7 H) B3 O4 l: x

3 F, ~: b( |% ~  “广学原为深入”。我们为什么要学许许多多?就是为了要深入嘛。所以,华藏佛教会,还有佛学图书馆来了些人,还有和尚、比丘尼,我也跟他们说要广学啊。我说我跟你们的师父不一样,你们师父是专修专弘,我是主张“广学、普赞、一门深入”。他们把我这“普赞”弄错了一个字,成了“遍赞”。“遍”字,没有“普”字好。我们应该是“广学、普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3:2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学得很宽。如挖一个坑,要挖深,底下要挖这么深,要挖五尺,上头就只是这么大(比着样子),你这铁锹下不去,你必须上面大一点,你才能挖五尺深。这广学就是为了深入。还有,你要普赞、平等。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我们都赞叹,不是说你搞那个就是错了,我们要普赞。但是,最后你还是要一门深入啊!你总不能脚踩两只船啊,脚踩两只船就两门俱脱了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 u' M. l) w/ R
$ ^/ B5 b- a# k' W5 W(2)起死妙药; t, j& C4 `" U1 `& R! s
  苏州有一老居士,自谓已开悟,实则尚未。夏师曾问伊平日如何修持?伊曰:“我只是浑浑沌沌。”“夏师曰:“你还有什么浑,你早已是日凿一穴而浑沌死。”夏老之当头一棒,打得正好。惜伊不识,当面错过。事后弟(注:念公自称)曾请问夏师:“似此浑沌已死者,当如何办?”夏师曰:“继续凿,直到通身凿透为止。”妙哉!妙哉!此真起死回生之妙药。知识分子不能如愚夫愚妇之老实修行,正因为浑沌已死,故唯有广读大乘,深参实究,凿之不已,直到通体透脱,方到休歇之地。 (《谷响集》)
% C$ Q6 M. K/ }- B% N/ \5 ~
8 O4 g/ g% v6 U( _  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宏法利生的时期,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多劫以来的前身,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内心欢喜踊跃,十分庆幸,并且顿然心开,理解了如来的真实义。对于学教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叫做大开圆解。要开解,而且是大开圆解,这是在深入书本之后,突然从中跳出,开解了超越文字的实义。 (《无量寿经白话解》)
/ z% D6 u; |. o2 q1 C" J, C4 n! z' Y$ j6 N) n  |& L" U; O$ [
(3)行解并重
) x9 j; m2 T8 e" p# e+ P8 J  我们修行,就是要行和解并重。这个“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哪!你只是研究,看了很多书,懂得很多,到处给人讲,讲了很多,而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叫做解而不行。解而不行,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是什么?只是一些邪见哪,并不是正见哪。“行而不解”,有的人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也不懂是很危险哪!有很多人,他念佛,他说念一句佛,死后多个元宝,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元宝,因此他不能往生啊!将来满他的愿,就是元宝多一些。佛不勉强你嘛,那是你的心愿嘛。……这种人很多啊!所以说,行而不解是“增长无明”啊。我们要破无明,但你如果只是修,不理解,你长的是无明。所以,我们要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啊! (《净修捷要报恩谈》), S8 ]1 Z& ?( o* H
# |3 `; P0 `( F
  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必备条件。“一向专念”正是X老所谓“一门深入”之真义也。但“一门深入”不宜理解为除此一句莲师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经于《往生正因品》,首明“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经即指《无量寿经》。且《观经》,亦以“读诵大乘”为往生极乐国土之净业正因。可见读诵《无量寿经》及一切大乘经典,皆为往生极乐之正因。且知识分子欲习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资,尤其是仁者于无上道尚属初机,故首须广读大乘,端正知见。如人行路,先须方向正确也。 (《谷响集》)( ^5 y+ L( H2 s# L" x
" |8 J  J6 _0 {, I
  粗浅说来,人们所看的大乘经论,以及所听的同类言论,这都属于文字般若。 (《心声录》)7 {! X" X2 N* L3 D; m
% T$ S+ i+ E4 u' ^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文字,他是从实相般若所流现,而这个文字所告诉你的,是如何进行观照,证入实相。文字般若虽然可生起观照,而证入实相,但我们不可认为文字般若就是实相般若,更不可认为了达经文便已契悟实相。 (《心声录》)' R# |* i8 m7 K$ o- ~
5 d6 T. {% ^9 ?6 a
  我们应知,如来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标,如来指出见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来这一指,这叫做弃指认月,那就更难见月了。更不可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认成月亮,那就三世诸佛都含冤了。所以,经教是指路牌,做一个箭头,上写“颐和园”,大家按箭头方向一定找到颐和园,但决不可认为指路牌就是颐和园。 (《无量寿经白话解》)
7 j7 Z: U$ M" p5 b* e% S- s, G+ s8 m2 n3 a5 s+ _+ Y
  我用手一指,这个是月亮,你就误认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以为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这样。执着所看到的手,误认为就是所愿见的月了。这样的话,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并且还生出一个极大的错误,以为月亮是我手这个样子。所以学习般若,要从文字、经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观照、专精勤久,一旦相应,方能契入实相。仅在文字上得了一点理解,就以为是实相般若,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见实相。 (《心声录》)7 B2 D6 ]; f7 ?5 b
5 W; I3 _0 @( t( O- X8 g, f
  一切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标”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故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义。 (《谷响集》)8 M% w" d0 u, {7 y" `$ a) B

$ I6 o! V- T3 u& o% ]- G7 L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 (《谷响集》)' D: |8 _. `, ~; m. J7 }1 x! y
& B% t0 N4 H7 I! M+ }' X* k
  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为卑劣,纵然口若悬河,著作传世,唤得佛学大师光荣称号,于人于己有何实益?对生死大事一丝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这比烦恼等事障更难排遣。总之是作茧自缚,欲升反堕。 (《心声录》), U) t, D: X9 M4 c

2 v0 G) t! }5 b! L  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古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焉有心肠与人喋喋!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 (《谷响集》)
; G3 C/ X7 p7 {% V! [& H9 G/ l+ Z/ u3 k2 v8 t
(4)应读经论, J# h' y. C  y" M
  《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称顿教。因最易、最稳、横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09:16 , Processed in 0.10637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