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3 1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所以佛经里常讲五趣轮回,那么讲六道跟五趣,实际是一样的;讲六道把天阿修罗,单独给他算一道;讲五道,天阿修罗就归在天,那就是天人恶鬼地狱畜生。我们五体投地,愿我们从今之后永离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离于五盖,五盖是烦恼,就是永断烦恼。令诸众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愿油然而生,要这样地礼佛,无量的功德,天天礼拜,天天作如是观,你那个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它养嘛!天天养嘛!这个骄慢嗔恨众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断掉了。
- j/ ~, s" u( N5 |6 {8 E3 m7 Z( z6 v5 x" \7 |: U2 v. }, @( U
9 ~" e, k/ t# F9 p
8 k8 u, S# T& \9 t5 z: ]. i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观,培养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没有办法开显,迷惑颠倒不容易断啊!要这样地拜佛。你们天天拜,我今天讲到这一段了,记住,好好地去作观,每一个动作里面,加上观想,这就如法了。那么这十种礼,此地说得简单,慈舟法师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亲闻记,他注解的比较详细,也是十种,他注的文字比较浅显,很容易看,这个注解的本子将来送给诸位。2 j7 M4 @* ]% u( b, Z+ D. X, W
9 ~+ m2 M2 f( ?! P* [- g1 \, a
. ^' J" d! b* }9 d8 H ~# y9 e
. ?7 J6 D/ C: }4 W* Q$ E# f再看第二段,‘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个小题目是解释行愿的相,就是礼敬诸佛的样子。那么这个里面有三个小段,这是第一小段,是‘所礼果境’,果是诸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那么这个里面必须要跟诸位说明。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一个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称性。十方是讲的空间,四方四维上下,这是十方。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释迦牟尼佛以我们的境界来看。那是过去佛,他老人家已经过世了。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他还没有入涅槃,现在佛。过去的诸佛无量无边,现在诸佛也是无量无边,我们不难懂。那未来佛在那里呢?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我们晓得未来佛在那里?未来佛就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那么换句话说,叫我们对于每一个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样地礼敬。
- U" v( t3 U4 A. x1 C; T7 b+ ^& w7 U6 ]
8 F& c) K1 }+ j$ ~; m
2 x0 C' p& @( B$ K' q \我见到释迦牟尼佛,见到阿弥陀佛礼敬,我见到另外一个人不礼敬,你这一条愿没修,因为普贤菩萨行愿,礼敬的时候,他是平等的。所以修普贤菩萨行愿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们念阿弥陀佛,那功夫高太多了。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成功了,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修十大愿王,那是实报庄严土,没话说的,决定实报庄严土,你就从这一愿你就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谁把一切众生当作佛那么样恭敬,你们都有分别心;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如我,我对他为什么要恭敬?好了,你十大愿王就没有份了,头一条就没有份,以后条条都没有份。这个十愿就好像十层大楼一样,这是第一层,你没有第一层,当然就没有第二层,后面统统没有。要紧啊!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对于每一个人,乃至于对蚊虫蚂蚁,只要是有情众生,我们要跟他看成佛,完全平等。
! X5 W9 w j7 ?8 f9 J& c2 C {# ?- y, \% ?5 q/ U9 ~$ Z$ Z% J
( \$ E6 ~& R: j" U0 H" \
2 H$ }3 j' v& }; k) m当然见佛我们五体投地顶礼;你见到人,你就不必五体投地了。如果见到人也五体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了,你磕头磕不完了,那你又错了,你又迷在事相上了。对待一切人,一切物,我们的恭敬心没有两样,所以我们见人一鞠躬,或者点点头,这是仪式上不一样,敬心决定一样,决定是相等的。见善人是一样的,见恶人也一样,不能说见恶人我们就不理他,那就错误了。恶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对他要生了差别的念头,是你自己破坏你自己修行,毁掉了你的普贤行;普贤行是成无上道的,换一句话说,我自己要不要成无上道?要不要修普贤行?要修普贤行,不能跟一般人观念一样,要跟诸佛菩萨的观念一样,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观,是诸佛菩萨的人生宇宙观,不是人间的人生宇宙观,你才能真正修学十大愿王。不仅是如此,对一切人恭敬,刚才讲了,对一切物,对一切事,统统是诸佛。
/ @$ @6 K" ]: w! {- k
0 ?1 T- {2 X" g
# [/ P7 G( l6 I8 s9 L0 a g; H2 l. s r, x7 _
所以华严经在末后讲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为什么呢?在无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无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只是名词不一样,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礼敬诸佛。所以诸佛是包括了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统统在内,这个心多大!儒家礼里面讲无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错,其实境界没有说到华严经这么透彻。所以儒家讲充其量只是对人,没有讲对物,没有讲对一切众生,没讲到这个。而佛法里面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诸佛两个字之内,这真正不可思议。
7 M; z/ n! _" @$ B9 A. j6 B6 f9 O2 x& d3 H/ W; J
8 @2 j+ u* G% O8 ^8 A$ }. F( G7 G7 c" { O6 g5 `
所以天天你们佛门里面课诵本里面,每一天作早晚课都要念礼敬诸佛,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都是口里唱唱歌而已,什么意思不懂得,完全没有做到。对待一切人,勾心斗角,一点恭敬的念头都没有,他怎么能成就。这样地念佛,一天念上十万声佛号,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明白之后,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要认真地修礼敬,无不敬。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诸佛,就是我刚才讲是广义的,世尊是狭义的;世尊就在十法界里面,他真的证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现于世,这个称为世尊。" C% W* |5 J9 V
6 e# l2 E( h1 V4 A
' R8 h8 m6 z3 @! m% x C0 C( x# F
那么诸佛呢,讲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这是华严经;佛只有在两部经上这样讲过,其他的经上没有,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圆觉,这两部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样的字句在其他经上没有,尤其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华严经上有的,其他经上也没有,所以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宽广。下课了,听这个经听了打瞌睡就大不敬了,一定要振作起来。5 }% U) O X d; {, V$ _1 B7 a
% a) _( x- S: M8 W2 G
, N3 v' {9 o- n: D7 v3 t9 x
T4 `. p- X: C) Y8 l: F% ~普贤行愿品讲记: Q. D, l* W0 L- N' t0 k
* o- r; h+ A& Q K5 Y( i' N(第八卷)
1 J' Y: `. B- y0 j
( l' E3 t, K' l7 p( o 5 i D3 L$ y$ m
. P, ?7 t+ f3 P净空法师讲述
5 u/ t9 u' r( m* p1 z) X( V
" Z# ^+ W# T' D华藏图书馆
8 ^# H3 X+ r2 g+ y/ ^, ?) l) L* Z6 U9 {8 ~: j- A% o- F0 ~* j+ u5 p
+ \% z1 R4 a7 R7 B G$ g! C
+ H3 n' ^3 X$ |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礼敬的对象我们明了之后,那么第二小段呢,要说明‘能礼’的‘因心’,因是对果来说的,就是修学的心理,‘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如对目前这四个字,非常之亲切。这个里面就说出了两种力量,所以我们才能够做得到,一种是法力,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法;另外一种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