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无间罪才有灭啊!所以这整个过程当中,用一个字来代表,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效果是什么呢?一念,一念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五无间罪才能消灭。如果还是妄念还存在的话,那个罪还没有灭掉;经文上面讲得很清楚,你可不要误会了,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大概只要念一句就行了,罪就灭掉了,那你是望文解义,就跟外国人翻二足尊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1 O: z' ~" E- y- G& M3 N9 @) {# y5 D7 e% s' U; _
8 @2 B* _7 F& i3 c0 c

, _- u3 l3 @, w' a6 Y, z诵此普贤大愿王,是讲修行,依这个方法来修行。一念是效果,一念是念到了一心不乱,到一心呢,那什么罪都消掉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二念,罪就生起;一念,罪就消灭。刚才给诸位那个表上,一念三千,有一个字是印颠倒了,十个条目之下,地狱是嗔恚心,贪爱是恶鬼,贪是属于恶鬼,嗔恚是属于地狱,嗔心是地狱。这一段后面还有一行半也很重要,我们把它念一念,在十六面第六行,‘此善男子,善得人身,所获福德,如偈云。’要紧的就是底下这首偈子,这是经文,‘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到这个地方。那么这个两首偈是说明成佛度众生的大用。菩萨的示现,身分不一定,他也是随一切众生的机缘。但是成佛的身分一定是非常尊贵。, [$ |2 C2 i: w$ \2 I
' P, z! B! t. p  D( f

% s- x6 Q+ V2 _) ?5 p" T2 {& J
+ n! {8 E; [* S( }7 s/ }所以我们看经典里,凡是菩萨示现成佛,一定都是太子的身分,都生在帝王之家,这个要教化众生,大家才能够相信。你成佛教化众生,绝不是为名闻利养,绝不是为五欲六尘。为什么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统统具足,他能够舍弃,他能够放下,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你,修行、成佛,比世间帝王还要尊贵,还要殊胜。因为富贵是一切众生所追求的,那么佛要教你放下。这是前面跟诸位讲了,辨别利害,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真正的利;眼前看到好像是利益,其实是大害,为什么呢?增长我们的烦恼,增长无明,增长邪见。换一句话说,对于这些东西贪恋,生生世世永远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害太大了,利益太少了。所以佛对这个事情看得很明白,也叫我们看破,也教我们放下,这样才能在一切法里面,得真实殊胜的功德利益。佛作了一个榜样给我们看,这首偈就说得很明白。那么下面呢,我们就不必说了,经题的大意就介绍到此地,向下,我们要看经文了。5 g- C2 t6 |, {) i; ]7 L: O

' R: c9 |* f" t9 C  _ 1 Y, c+ e) H$ C) |3 @

5 Y' c6 M1 W$ }9 {, n/ U, R. P6 {请看第十七页的经文,‘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这一段经文后面有详细的注解,凡是注上有的,我都不说,你们诸位自己去看,注子里面有很重要的,我会特别提醒诸位。尔时,就是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呢?因为这个经是大经里面的一部分,一章,所以尔时是指前面。这是四十卷里头,第四十卷,那么尔时是指前面一卷,就第三十九卷后半部,只有半卷的经文,普贤菩萨在赞叹如来的功德。0 t& o" V# j" c  n4 J

# b) y$ h$ l7 z6 Y+ ]8 A: Z
+ S4 b9 ?  a/ B" x* _1 k* |. E4 ~
  ^- f9 Q% P- k  I( T那个赞叹的,完全是偈颂,很长的偈颂,一共占了半卷的经文;说完了的时候,尔时,是指这个。那么在赞叹诸佛这个偈颂最后有两首,这两首我在此地可以念一念,就是末后他赞叹完了的时候,作了一个总结。普贤菩萨说,‘刹尘心念可数知’,实际上没办法计算,这是此喻。刹是极短,极短的时间,刹那。尘是极小,微尘,极小,那真是无量无边的数字,可以能够数知,能够数得清,可以能够知道,这是此喻。‘大海中水可饮尽’,海洋多大,那些水可以喝得尽,可以把它喝完,这个都是不可思议境界。‘虚空可量风可系’,太虚空我们可以拿个尺去量,到底多大,可以量。风,我们可以把它系住,不让它跑掉,这都是比喻。  d4 B" |4 C6 k7 j
9 O2 `8 `( }" Y+ H. K/ x2 O

2 J5 n. h: S! i5 u% ~- m7 j# ]) y( s5 n
这事我都能办得到,要是把佛的功德说尽,我办不到,‘无能说尽佛功德’,用这些来形容佛功德之广大,说不尽,那么这是第一首。未后这一首,‘若有闻斯功德海’,假如有人,你听到普贤菩萨赞叹诸佛的功德,‘能生欢喜信解心’,听了之后,你心里面生欢喜,能相信,能够理解。‘如所称扬悉当获’,你自己也能够得到像普贤菩萨称赞诸佛那个功德,你都可以能得到。末后是劝勉我们,也是警惕我们,‘慎勿于此怀疑念’,你要慎重,不可以对普贤菩萨所讲的任何一句话,起了怀疑的心。你如果要怀疑,起了一念,那这些功德你是当面错过了。尔时,就是指这个时候。所以此地这个偈,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就是殊胜的功德,称扬完了的时候,这是总结前面第三十九卷经文。! z' u( ~8 E7 a& \; h3 I0 u
0 v1 G# C4 s5 ~# s% l, }3 h9 N- h

( e# j% J: h0 i9 e8 Y: M9 ~2 ]1 ~4 I! G  p2 B0 d5 T
告诸菩萨,诸菩萨就是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普遍地告诉他们。及善财言,善财在这一品里面,他是一个主要的人物,他给我们做一个修行的榜样,就是做出一个示范给我们看,佛法应该怎么个修法。善财是谁呢?在此地我要告诉诸位,凡是发心修普贤法门的人,都叫做善财,普贤法门是修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么换一句话说,凡是死心塌地修念佛法门的人,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叫做善财。善财是个通称,不是某一个人的专称,是指专修西方净土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善财。善是讲善根,财是讲福德;弥陀经里面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一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善财是表这个意思,表多善根、多福德。0 z3 w! Y  ]' x. O( k' B" _

; w' a% o  Y7 F& e7 E; x0 F & T: h7 N0 C# v& y8 T* I3 y8 W

$ D: s( a% C  {& V9 s, {什么叫善根?什么叫做福德?以华严经来讲,善根是信、解,我信得过,我明白;这个事与理,我通达,我明了,这个叫善根。什么叫福德呢?福德是行,我能够依教奉行;行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果。行证是福德,信解是善根。华严经上,清凉大师的四分,信、解、行、证,你具足这四个条件了,那你就是善财。所以善财也表福慧双修,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福慧双修,这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那是慧呀!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绝对不为外面境界所动,不为其他法门所诱惑,这是定,不为外面境界所动,不为其他法门所诱惑。
/ H4 f% ^( A, a; p9 V. ^+ i7 m% k( [) d# _/ S, H
; a6 \  ?% {2 H! ?3 X

, J: e0 e5 b; E7 e! ]( \$ z+ `譬如禅、密,或者是别的法门,教、律,这些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被它所诱惑,如如不动,这是定。所以一句阿弥陀佛,福慧双修,定慧等学,真正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无上正等正觉,不用第二个方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真正不可思议。那么这一卷经,在清凉大师整个科判里面,题目叫正示普因,所以我们在经本上,华严经重示普因章,这是用清凉科判的名称。那么一般题目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别行一章。我们用他科判的名称,因为我们这个本子里面一共是两章,一章是观自在章,这是这一卷的题目。重示普因的意思,前面已经说了,现在再说,可见得普贤菩萨慈悲到了极处。这个里面最重要的,为我们开示,也是详细说明能证普贤行愿,能证的,能证的是普贤行愿,我们一定要重视普贤行愿,一定要修学普贤行愿。
; [' F! L+ i: M) B; z" B* l5 \; a4 r

/ O8 ~) u- C! \, W- l3 p- _4 ^7 H, M1 }0 P
目标是叫我们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西方世界的四种净土,这个明白了吗?为什么西方四种净土不可思议呢?刚才讲了,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就圆证三不退,这个不可思议呀!不但我们没有法子,即使连那些大菩萨们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境界。所以这种境界,经上也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还不十分透彻地了解,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西方的四种净土,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他方世界凡圣同居土,决定不是方便有余土。像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世界,我们凡圣同居土里头,决定跟方便有余土不相同,不会混在一起的。西方世界有四土,四土混合在一起,这个不可思议。% ]6 l  s5 l: k! e5 i
) T  J& F' I; S3 M
# |& t5 H8 B- A
3 _: e  s% {0 |- {
好像我们念书一样,你们在学校念书,大学绝对不是中学,中学决定不是小学,它都分开的。西方极乐世界很特别,大学、中学、小学、幼稚园,在一个讲堂上课,这个不可思议,所以他的待遇平等。幼稚园学生的时候,跟大学生坐在一排,坐在一个座位上,这个情形别的地方找不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一家,只有它一个,好处太多了。小学生不懂的,随便隔壁碰一碰老大哥,他就会教了,真方便啊!所以它很特别,你要晓得华严经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实实在在就是指西方净土,那么这样才真正能成就殊胜不可思议的功德。换一句话说,如果不依普贤行愿来修行,纵然修上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也不能成就,这是真的。不能成就是,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x, k4 `' v- m4 ~% M
) D4 F5 t, Q3 |" n" w$ l

1 F0 j0 w  Z$ t5 P7 m" G: R0 [: N1 P6 o" T9 O" w1 G; R
这也是我昨天跟诸位所说明的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别教,可以在他方世界修成。如果要想成圆教的佛,非到西方世界不可,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到他方世界修行,要修成个藏教、通教、别教,时间很长,也要吃很多苦头,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为什么不到西方世界走近路;到西方世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间短,不吃苦头,得大自在。因为你在他方世界,你见到的佛有限;到西方极乐世界,你每一天所亲近诸佛如来,没有限量的。所以说,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到十方诸佛世界;见阿弥陀佛,等于见十方诸佛如来,这个不可思议,所以特别赞叹在此地。普贤菩萨特别劝勉华藏世界这一些诸大菩萨、法身大士,而且劝勉的言词,也非常地恳切。如来功德,前面已经赞叹了很多,赞叹不尽;不但普贤菩萨说我赞叹不尽,假使十方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共同来赞叹,赞叹多久呢?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这个时间太长太长了,数字太大了,这个注解上有,诸位去看什么叫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我在此地就不再啰嗦了。) a- m8 K! W& ~: `8 F* P

+ i$ q- [: Q/ p- y: L$ A$ @; V. z* H; ? # o/ j+ X! I4 }' p: ]! c
- ]1 [: }( g% L$ D. G! H/ W
相续演说,这是继续不断地在那里说,在那里赞叹,不可穷尽,赞叹不尽。在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诸位一句的,如来功德,如来是谁呢?是自己,就是自己本性的功德,不是别人。如果赞叹别的佛,毗卢遮那如来,赞叹他与我不相干,那我们修学毕竟是隔了一层。与我们息息相关,就是赞叹自己一念三千的功德,自性的功德,赞叹不尽,十方诸佛没有办法赞叹。那我们讲学佛,恢复我们的自性,将我们自性,自性功德显露出来,学佛就是学这个而已。首先把这个目标,殊胜的功德说出来了,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我们想不想恢复呢?很想。若欲成就此功德门,你很想成就;你要想成就,那你就应该要修学十种广大行愿。希求、欲望,这是愿;认真去做,这是行。十代表圆满的意思,念念都圆满,这个才叫做十。普贤菩萨他本人就是这样修学法的,所以他把他亲身体验到的殊胜的行门,传授给我们;我们如果要想成就如来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那你就应当效法普贤菩萨,跟普贤菩萨学,他怎么修,我们也怎么修,那你就决定成就。9 T2 f3 X- p6 {$ X8 d
) D& e7 E+ ?4 Z3 n  T9 N" B
  H. `  V2 e; w" a/ b% b+ m& `! `
) Z7 o7 B& {. J* n
再翻开,我们看下面一段经文。注解,诸位自己去看,注得好,注得很重要。‘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个第一句,这是普贤菩萨征示,那十种呢?何等为十?就是那十种呢?菩萨自己先把这个十种说出来,名目说出来了。说出来之后,善财童子听到了,对于这十种,境界、行法,他还不晓得,所以他一定要问。‘善财白言。大圣。’白是下对上敬词;上对下,这是用告,我告诉你,这是上对下的口吻,陈白是下对上的尊敬的称词。大圣,这是称普贤菩萨,普贤是等觉菩萨,在华严经里面,他的地位是等觉菩萨;地上菩萨称为圣,大圣是称等觉。
4 |4 y& G. w/ P& f# r2 E5 T" B% G9 b2 s/ Z0 m
; \' ~  q) o0 R0 d: c

, m5 M, [& K. f% y' }- ]‘云何礼敬,乃至回向。’从礼敬一直到普皆回向,这是怎么个修学法,请他详细地说明。‘普贤菩萨告善财言。’你看看这个用字,这个地方我们都要注意,为什么呢?这修普贤行,普贤行第一个就是礼敬诸佛,所以首先要知道修敬。意敬,言词也敬,身口意三业恭敬,你才能够真正得到东西。因为敬是性德。是修我们自己的性德。说老实话,对人没有关系,难道普贤菩萨一定要人对他恭敬,如果他有这种分别、执著,他是凡夫,他就不能称为大圣了。所以这个敬,是修自己的性德,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绝对不是说老师一定要勉强叫学生对他恭敬,没有这个道理。你自己不能修敬,你的性德没有办法开显,道理在此地。
2 K* M% ]  W. W% n  Y* w% c. J/ c# b3 c* b
8 h, y  `: x  y5 m1 a7 f+ {

* N3 t2 N9 D9 Z- v8 U6 V好,我们修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修敬怎么个修法呢?我们敬也要有个对象。好,我们拿父母,拿老师,拿佛菩萨,拿别人,来作个对象,使我们性德能够显现出来,是这么个意思。不但出世间法,成佛从这个地方做起,世间法的修学也是从这个地方做起。所以诸位要打开礼记,你就明了了,礼记是儒家的,礼记在教学上也是礼敬放在第一个项目。那么在此地,我们先讲讲这个礼,礼敬,我们先说礼。
. C' V7 n: J0 ?" v4 I1 \2 ~9 U: {1 Q' {# j6 f( d1 M: t

4 A7 X0 S" j; q9 m3 w7 B- W) T, |. R& v  A# X9 Q  E2 V
在礼记,郑康成的注解里面说得很清楚;礼者,体也,体是本体,换一句话说,就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做人的根本。那么又当作履也,履是什么?鞋子,你走路要穿鞋子,这个比喻非常地恰当,这是真正说根本,统之于心,一体。郑康成是汉朝的大儒,他那个时候,佛法已经到中国来了,可能也接触到一点佛法。因为郑康成比安世高早一点,安世高到中国来的时候,好像郑康成过世大概十几二十年的样子,所以差不多他是在三国之前。他死了之后大概二、三十年之间;三十年,他死了以后三十年,三国那些人物出生,曹操那些人都那个时候出世的。比郑康成;出生的时候,距离他们死的时候大概三十多年,是在那个时代,这佛法已经到中国来了。那么他的说法,与佛经里面讲法非常接近,所以礼之体是心,真心。见而行之,悦之。以真心待人接物,这个叫礼,所以礼的本体是真心,儒家讲诚意、正心,应用在生活上待人接物,这个就叫做礼。
% V. p' h: S$ P: y* ^
$ E$ J8 J. }& C5 } " R# _( e0 B! j$ ^1 o/ O1 f7 v( B
: |! y2 U/ d( ]  w) p
所以礼有体有用,就是礼之作用是待人接物,用至诚心待人接物,这个叫礼,因此他要从敬开始,要从敬做起。在礼经,中国礼经通常指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而礼记,实在讲它是周礼跟仪礼的注解,发明礼的意义,所以它是一本杂记一样的,杂志一样的性质。那么我们初学对这本书应当要重视。礼记里面说,道德仁义礼,这五样东西是一桩事情,但是有高下层次不相同。失道而后有德;德再没有了,这就行仁;仁要没有了,就讲义;义没有了,这才讲礼;礼要没有了,就天下大乱了。现在我们不讲礼了,所以称为乱世,乱世,人不讲礼。
9 p/ c9 F0 M1 z+ v' ~: e, i5 z8 @5 W  L: v0 e2 w# F9 [( `

- @5 E8 @2 E1 i8 b! J" S0 ~" u* e7 X3 M; S: c( ~* V  o; l
我们学佛的同修,最低限度,我们讲对社会有贡献;要报佛之恩,我们回向偈,上报四重恩,这个四重恩是国家的恩、父母的恩,佛是老师,师长的恩,佛是我们的老师之一,父母、师长、国家,以及众生,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德。你要想真正讲到报恩,必须要从自己本身,从礼敬做起,这是真正的报恩。别人不守礼,我要守礼,我起一个带头的作用,从我本身做起,影响我附近的人,希望呢,能够影响到整个社会,人人都讲礼,人人都重礼节,这个社会才能祥和。我们在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去走走发现最不讲礼的是中国人,而中国人号称礼义之邦;那是过去的中国人,过去的中国人讲礼,现在这一代的中国人不讲礼,对不起我们祖先,有愧于炎黄子孙。
+ Z' g! }7 t. Q* [) _. R& l3 v" k- V/ V) ~5 _( L
4 o8 v( |0 ~! U& V
" c; T5 h  }3 M; n) T7 U
我们在美国无论走在什么地方,只要见到那些外国人,他都很笑嘻嘻给你点头,打个招呼,这根本就不认识,他在态度度上非常地亲切,这我们看看人家有礼,人家守法。美国人老实、守法;中国人头脑灵,花样多,美国人没有,美国人呆呆板板像机器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美国这个社会,在美国弘扬净土最好,为什么呢?不要去用多想,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了嘛!所以我发现净土没有人在美国弘扬,如果在美国弘扬,将来一定前途非常广,他能接受,而且很乐意接受。你要给他讲研究这些教理,他恐怕不大愿意接受,为什么?他不愿意用脑筋,换一句话就是,美国人不愿意分别;他很执著,执著他守法,只要指一条路,他就老老实实在这条路上走,他不会换一条路的。这个社会有它的好处,有它很多的优点。他人与人,他不会动脑筋,不会去伤害别人。
4 y! c" \% g  h$ C4 k4 m1 _6 c* D  o! d' G# _  r: O

% M, Y6 i/ Q  o5 Q0 Q$ Y% v5 T2 A5 i8 m
所以美国的法律尊重人权,任何法律都要老百姓同意,老百姓不同意,这个法律不能通过,这跟我们中国不一样,所以真正是老百姓的意思为第一,这礼重要。在我们古代,三皇的时候行道,五帝的时候就行德,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三王的时候,像周文王、周武王,这三王的时候,行仁。到五霸的时代,春秋战国的时代,行义。义以后这是讲礼,礼是礼上往来,前面三种只有往没有来,义是义务,义务就不能讲报酬。但是礼呢,礼是讲报酬的,这礼上往来,礼是最低的一级;就是真心起用,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还要求报酬,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守不住的话,那就完全是妄心起用,真心全部丧失掉了,全部迷失掉了。所以佛法著重在礼敬,儒家也著重在礼敬。
7 _; N# ?2 T" T+ M
! a$ b8 N) O$ @, ^/ }
/ ]) u: [" d& R, t! F9 d( U! q! X1 E& ~) ~3 U, J
你看礼记打开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说,曲礼曰无不敬,跟我们佛法课颂里头,一切恭敬,一个意思。失去了恭敬心,就失去了礼,就失去了真心起用的最低的一个限度,这怎么得了,全迷了,礼没有是全迷;礼还有的时候,还有那么一线光明存在。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细细地讨论,我跟诸位讲的,这是注子里没有的;注子里有的,你们自己会看,我不要讲了。注子里面没有的,而且非常重要的意思,我一定要告诉诸位。下课了。
: }/ F" C9 @2 B7 r
; e) c: k1 t3 ^. z: P2 U1 x* N 3 ~5 g$ T- ]# l1 q& |. T" H1 e+ P0 n
) n' q- ^1 |! ^6 G+ k7 G
普贤行愿品讲记! Z) B* \0 _/ U" L: p2 ^
. |) {! B' ]$ t
(第七卷)
. w7 H8 j7 W& [2 T/ P" y. N# v4 T6 P" x1 t; ~9 j  k

) N. Z# O1 B. E' ?7 ^* F) M; I' ?5 {# n
净空法师讲述
4 Y1 P# U) _5 b( S
' C0 I) g; c! S华藏图书馆
/ w* |" \. c' I& m/ x# M2 L, ~7 Z, ^

6 {) q% r' h' Q1 O
2 I$ q4 T8 c. j* h请掀开经本,说到礼敬诸佛。在历史上来说,我们中国这个民族有许许多多地方这个优点,这是世界上其他的国家民族所没有的,譬如第一个文字,这个是中国人的特色。中国自商周以后,语跟文就走两条路,语文、文言,走两条路。言语,因为中国地方幅员大,在古代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原地区,所谓说八百诸侯,就是八百个小国家。大国百里,百里侯,方圆一百里,那就是一个大国了;小国二十里、三十里。所以在那个时候,像景美这个区就是大国了,是个大国不是个小国。! T. Y# E& s; g- d) c! U6 p

- l5 E$ P$ k" v9 j3 m
. E) W* z, j! m" D. E5 T9 u% w* U. {
  K, P" _2 Q$ x; k5 S因此语言、文字,都不统一;所以你看古文,尤其看篆字,你们今天拿篆字字典一翻,一个字好多种的写法,为什么这么多种写法呢?那就是每个地区写法不一样,这个国家这种写法,那是那个写法;念的音也不相同,那么音不相同,到现在还如此,方言,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方言,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文字,都不相同。那么统一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最大的功德就是文字统一。语言虽然不统一,文字统一。那是李斯作小篆,所以那个时候小篆就等于是全国通用的文字,文字从这时候开始统一。
7 W9 _4 R& w# ~* U: j7 H: J& k- K) O" g+ ^9 I8 z
8 [8 Y  L* a/ H7 f( s

+ O% G& E8 B* l- s那么可是我们方针还是两条,就是一个是文言,一个是语言;语是随便你随著时代变化,文不变、文言自始至终不变。那么文言不变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太大了,几千年前人写的文章,就跟我们现在对面谈话一样,所以文化的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在外国就不行了,在外国是几千年前拉丁文,古文的时候,那是几个考古学家,专家,他才懂,其他人都不懂。所以这一点中国为什么这个民族存在这个世界上几千年,而不被消灭,实在讲四大文明古国,其他都没有了,其他三个早就消灭掉了,只有中国还在,得力于文言文。所以这种工具,实实在在说最好就是传播思想,传播人生经验,最好的工具,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而且每一个造字的时候,不是随便造的,里面有很深的学问在里头,所以看到这个字,人就会觉悟,就会开智慧。5 m: L9 n8 ^, Q" o

: k: d% N" `2 t, B  ?  R
  O8 w6 Q1 M, C$ @7 m( y' C0 X2 D( I8 V  e. H
大概在几年前,台中;那个时候他在台北,焦国宝居士,在过去大专讲座,他发起的,他是发起人之一。我是从五十七年还是五十八年,佛光山第一次办夏令营,我参加了。回到台北之后,他们就带了十几二十个同学来找我,要在台北办讲座,那个时候我没有地方;以后他们找到松山寺,找到中国佛教会,在中国佛教会讲座最盛的时候,同学将近八百人。那么以后他到台中去了,去了没多久,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他认识一个女孩子,想结婚了,问我好不好?我就写了一个信告诉他,我写了一个名信片给他,我说你看看那个婚字,那个意思什么,我说你好好仔细看一看。他以后回我信,他说他不结婚了。一个女一个昏,见到女人头就昏了。他还算不错,他说我不昏。其实他错了,所以中国这个字真有学问,实在是有学问。那么你昏了,就迷了,就是我们佛法里讲三谛,俗谛;你不昏,就是真谛,觉了,不是中道。中道是昏而不昏,不昏而昏,这才是中道。所以他没有懂得,他还是落在两边,还不是中道。中道是结了婚之后不昏,要懂得这个意思,那个才是真正的中道,才真正懂得意思,所以他是走到两边去了,都偏到两边去了。7 y( _& I5 m2 c; F7 j! B

7 t- e$ q$ u- \/ {
% A  M) ^. r% z% @7 N4 Y
/ R- g2 Q6 i0 T这个虽然能够体会,体会得不够透彻;没有三谛三观,他只有二谛,没有三谛,那么他一直到现在还是独身,还是跟到李老师在学佛。0 X& o/ `3 _! d) n& o

; s2 _) o6 w& C 8 [$ }: y  U0 s- @: V& G

, B4 N) o$ {; Q! Z$ J& D那么成家,家也是一个很有趣味,很有学问的一个字。家上面是个房子,你写篆字就晓得了,上面是个房子,房子里面是个什么?想一想?小猪;成家,成那个东西。所以我们古圣先贤,你说这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我都不相信。他造的字学问大了,所以外国字没有这种力量。它能够叫你开悟。你看一念,念是什么?念是今心,就是现前的心,不是过去心,不是未来心,就是当下一念,今心。你看我们讲思想,想,心里一有念头,就有相,心里面就有相出来了。
! L0 S4 R$ R0 i. G: g' }
% y$ K8 g7 b4 C" t8 l6 [& }& P & r5 y2 @0 y0 j. Q7 r: J2 [: V

0 u, [: c. A5 x思就是什么?思就有分别了,有界线了,有执著了,有执著就有界线。所以思,心里面画了界线了,你仔细去研究研究,中国文字实在是了不起。所以我们好东西非常之多,尤其在政治制度上,中国过去虽然是帝王时代,专制的少,历代帝王专制的不多,他君权与相权分得很清楚。
( h, v' `( Q* b. ]  d2 ]7 ^- m
3 N3 w1 Y% d  b3 i8 w! {
0 z# Z% t- t2 e. L" ^/ ?
就好像开公司一样,皇帝是董事长,宰相是总经理,真正办理国家事情是宰相的事情,就好比现在的君主立宪。但是中国皇帝比君主立宪的皇帝,权力要大得多,因为选宰相是他选的,不是老百姓选的。可是宰相确实有权统理国家,他要能够任命一个好宰相,那真是天下太平,所以在政治制度上也非常之好。尤其是治国的方针,就是政策,是以礼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今天西方国家是法治,他是以法律来治。中国是以礼,以孝,真是天理、国法、人情,三方面都顾到,非常之美。法是没有情面好讲的,所以中国有感情,有丰富的感情;礼也是法,但是里面有丰富的感情,有真实的慈悲在这个里面。所以古人治国,他是以道、德、仁、义、礼,以这个为原则。最高的是讲道,其次的是德,再其次的是仁,再其次的这是讲义,最低的一层是礼。那么由此可知,道德仁义礼都是真心起用。
6 L- Q. c8 k9 X
8 E; Y2 E5 A- `' C, D & a9 y7 A9 t9 n- ~) T. B& w
" W7 H* O+ g% n2 D3 f& d5 v
儒家讲诚意、正心,诚意正心跟佛门里面讲的菩提心,没有两样。菩提心里头直心,就是儒家讲的诚意,这个是菩提心的本体,真心的本体。他起作用就是正心,儒家讲一个,起作用正大光明。而佛法把他分开来,佛法讲心起作用,一个是自受用,对自己的作用,一个是对别人的用处。怎么对自己?怎么对别人?对自己叫深心,深心就是清净心,自受用要清净,对待别人要慈悲。所以佛法这菩提心讲三个,直心、深心、大悲心。儒家讲两个,诚意、正心;他是把自受用的深心,他受用的慈悲心,合而为一,叫正心。
& ~9 s1 R6 G- l
' B& F+ F. Y; W: H1 N ' ~* g( j9 ~: s# q0 M$ s6 a
9 q9 z( R4 \4 U8 q' W
孔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交谈过,也没有商量过,真是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所以佛法一传到中国来,就被中国人很乐意地接受了,为什么呢?与我们中国文化根本的概念上完全相同,接受过来,的确可以能够相辅相成。儒家讲东西,讲原则、讲纲领,佛法有原则有纲领,而且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学了佛之后,再去看看儒家,看看道家,那真是很容易理解,一点困难都没有。古代,这也是外国没有的,一个政治家,一个国家的领袖,他有三个责任。所以地方上官史,县市长叫父母官,绝对不是国民公仆,而是父母官;意思就说爱护老百姓,要像父母爱护儿女一样,这个意义好,实实在在是好。8 S  k) r: F, P7 h6 g6 q1 X5 p

7 ]" P( [4 M; r4 S+ g- w& T
4 \0 \% I1 r+ ^  A/ P) c
8 p" d' W4 S0 i' ^  Z所以做之君,君是领导人,你要领导老百姓。做之师,你是老百姓的模范、师表,你是老百姓的老师。做之亲,你是老百姓的父母。所以他有这三种责任在身上,领导人、老师、父母。所以老百姓称为子民,爱民如子,是以这种心情来从政的。这样的思想、态度,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没有,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那么有老师这个身分,当然他要教育,所以在从前地方官史的政绩,第一条就是选拔人才。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上做了三年官,做了三年市长,市政办得非常之好,样样都好,如果没有替国家选拔一个人才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考绩就糟了,你赶快要辞职,要走路,国家不会再要你了。所以过去选举制度,不是民选,是由地方主管官选拔,选优秀的人才,由国家来培养。所以国家最高的赏赐给谁呢?给推荐贤人的这个人,进贤受上赏,国家最高的荣誉,最高的赏赐,颁给推荐贤人,推荐给政府的,推荐给国家的;我们从商周都有选举制度。  p$ o7 R; w# N; Z

8 y$ j2 N& B; m5 b) ^4 w
! ^% m8 d4 j7 t- t; ]0 I; O, V7 ~7 L* ~8 [( Y0 U/ h
所以地方上举孝廉,这个就是选拔人才的原则,选孝子、选廉洁之人,不轻易取于的。因为他能够孝顺父母,他对国家就能尽忠;他能够廉洁,他做官能不要钱,他办事就能公正,不会受贿赂,所以选拔人才这两个条件是主要的条件,孝与廉。因此教育也就看什么时代,看对什么人,应当要施设什么样的教育。所以道德仁义礼,这个就是教育的标准,五种不同的标准,来教导国民,所以是量时施教。今天我们这一般的教育,是一种科技的教育,技术的教育,严格讲,那只是科技的知识而已;教育很难说,教育是教做人。
; q1 s& W; g, b- F& r; ?  C# i, b  a# v4 o3 t! \

  q7 W: P, H7 A! X8 C0 ~* s, P2 A$ Z' b; z
所以孔老夫子教育,你看看他教学的四科,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才是办事,第四是文艺,就是艺术。而是以德行与言语为主,我们今天所疏忽了,前面两条完全疏忽掉了,只著重后面两条。前面两条是本,后面两条是末,今天教育真是舍本逐末;我们这个国家之衰,有因素,过去那么样强盛,也有因素。所以我们到美国,看看美国的情形,我们很多地方是非常之感叹,我们远远不如人家。但是想想我们,他们历史只有两百年,两百年前,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康熙、乾隆的时候,你去看看地图,康熙、乾隆,最盛的时候,我们的版图多大,现在我们大陆那个版图两倍呀!西北亚是我们的,日本北面库叶岛也是我们的,西面差不多到伊朗,南面缅甸西南那边全部都是中国的。* P: m* G* J) w
5 y! J* q' b# g# k6 i, d
8 u( ^: P- G* g; V) Y# _, R8 ~

1 g, K$ j; L3 t& I# {) w+ Z  ^) m- g现在我们大陆上版图,剩一半都不到了,世界最大的强国;美国那个时候在开荒,垦荒时代,两百年之后,没想到我们中国变成这个样子,真正值得我们反省,为什么会衰到这种程度。科技,我们不是不如人,外国人承认中国人世界上最聪明的,所以美国今天太空科技里头,许多是中国人。所以是救亡图存,在诸位年轻这一代,一定要奋发,一定要深入我们自己优美传统的文化,真正能够救中国,真正能够救世界。马克斯主义,现在全世界几乎也都逐渐逐渐要把它扬弃了,在过去认为这是最好的,在中国大陆认真地实行了三十几年,等于实验,实验了三十几年,证明全盘失败,不适合人类。这一点我们中国对全世界实行马克斯主义,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向全世界人宣布,这个主义行不通,因为我们作了三十多年了,这行不通。' d9 q' W1 s/ T3 p

& |+ }: m& l- M) \- @ 2 C& a) o6 J0 A/ H8 X

2 u% y; j$ R' v4 y- d1 V7 R9 c所以中国遭这么大的劫难,对世界也有很大贡献,使世界上人都觉悟了。苏联赤化世界的阴谋,也没法子得逞了。大陆这一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到中国大陆去参观一下,参观什么呢?参观、考察马克斯主义实行的成果,一看到那个成果,大家都不要了,都不愿意要这个东西;可是我们中国人牺牲太大了。好我们现在讲到正题,礼在中国,是以周礼为本,周礼是周官,这三礼之一,周礼等于周朝的宪法,是周公制作的。如果周朝晚年那些子孙,还能够遵守这一部宪法,周朝不只八百年;可惜到后来的时候,大家不遵照这个原则去做了,他才会亡国。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书,那是真正是圣人从真心里面,与道德仁义礼相应的作品,教化众生的,治理国家的。
) p* S8 P) w$ z0 `& g  J6 P+ a: z; b8 {- ^1 G# z  I; I0 I8 V, }
0 w( D4 j9 x+ u3 n* g  k& {1 d- K' P

* |. g) k# |! m1 F: Q5 i仪礼为目,仪礼是国民生活规范,这个里面很复杂,仪礼三千,相当复杂,生活规范,如同我们佛门里面的戒律一样,里面有自律,就是个人生活规范,也有入众团体的生活规范,它讲这些的。贤人履之,能够依教奉行的,这是贤人,这是君子,决定守礼而不违背礼。能够体会大道的,这是圣人。能够依教奉行,把它做到,这是贤人君子。在佛法里也是如此,完全能够证得的,圆满证得的,是佛;而能够把它实践在日常生活当中的,那是菩萨。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因此世出世法的教学,都从礼敬开端;如果没有礼敬,其余的都不必谈了,其余都不是真实的,与心性都不相干。能够有礼敬,无有一法不称性,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礼敬太重要了,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
. f' u0 q2 |$ I& h% O/ a+ H+ U
, z/ h% A! P# x% l3 D; j
/ w) E7 t! G( J6 h
# P! q' u  r& H. z* P, t礼记一展开,第一句话,无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这是讲意义,我们存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恭敬。对人恭敬,我们见到人有礼貌,鞠躬行礼。我们对物怎么尊敬呢?我们对桌子,每一天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对它恭敬,我们对桌子恭敬,我们对书本恭敬,我们展开来读的时候,恭恭敬敬地读,读完之后把它合起来,放的时候,放得规规矩矩,不要说歪的斜的放,那对它就不恭敬了,对物恭敬。对事恭敬,任何一桩事情,无论大事小事,尽心尽力把它做得圆圆满满,有始有终,对事的恭敬。礼敬是从这个地方学的呀!曲礼底下,无不敬下面还有几句,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I: M% o5 C3 \4 H/ g. C
8 T5 h! w4 o9 X6 t" w! a' W( }" _
' y6 r1 u7 N# [

4 C7 S  M+ b6 E: w实在讲这个四句是整个礼教的根本,也就是礼教的宗旨。心要静,身要端庄,言词要安、要定。安的时候,就是我们讲的言语要柔和,不要粗暴,这是安;人家听的时候,心里很愉快。定是肯定,言词不能够模棱两可,要肯定,人家听的时候不怀疑,这是言语要安、要定。他的效果,能够安民,叫整个老百姓身心都能得到安稳,我们今天讲安和乐利,才真正能够做得到;末后这一句是效果,因此他们叫学习的人,对外,就是身口,要严谨。为什么呢?因为外面能够影响内心,所以才有很多的礼节,有很多仪规,无非是使我们恭敬心常常能够提起来,而不致于忘失掉,是这么个意思。, n  T- |: ?2 P( }! r5 p4 \$ c
7 r5 b7 i7 ^! A* B6 U

1 U3 x; y& z1 w" P- t
, m8 o( E* C1 S+ w8 E* w2 A9 L其实我心里恭敬就好了,何必要这么多繁琐的礼节呢?用不著繁琐礼节。有它的用意,实在是有它的用意。往往我们现代人是自以为聪明,譬如佛门里面现在这个最敬礼,五体投地,还是不肯用这个仪式,我自己本人就是如此。我当初学佛,我学佛三年没有拜过佛,到第四年才肯拜佛,头三年不肯拜佛。拜佛,那是恭敬嘛!现在我们见到总统也三鞠躬最敬礼,何必趴到地下磕头,我总觉得这个仪式已经过去了,那是帝王时代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是中华民国的人。所以这个分别、执著,非常坚固。我今天看看你们对这些道理都没有搞清楚,也会趴到地下磕头,很难得,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 g- ^% z4 ^% x/ O4 B& s- O; |+ l

7 c; [: O1 A/ }% ^ ) q% \5 Q; x6 `
' r* \7 t4 \" Z' n9 @* H
我那个时候跟章嘉大师,跟他三年的时候,都没有去拜过他,现在想想很惭愧,他对我那么好。这个就是有很强烈的分别执著,不肯干。我年轻的时候,我做事情的时候,我那个办公室跟总统隔壁;其实我们见到总统只一鞠躬,那有三鞠躬,也只有脱帽一鞠躬。所以我们见到佛的时候,也是三鞠躬,这就最敬礼了嘛!我们现代人嘛!所以仪式不一定要学古代人,但是恭敬心决定不变。这是不知道。到后来怎么样才会拜佛呢?晓得拜佛是修行,是八万四千行门里面的一种,懂得这个道理才肯拜佛。而且拜佛这个行门也是妙不可言,是一个修行的法门,就是礼敬诸佛,这一点很重要。
3 Q) ~& _3 w: \/ C% T2 p0 g
" ]' t0 z! d+ M1 L5 O" D
# H+ I- T! @# K) `4 Z, R5 ]' A; g
拜佛也是最好的养生之道,我们人是由两大部份组合成的,一个是心,一个是身;身是物质,好比是个机器一样,现在你们学到软体、硬体,我们身也是软体、硬体所组合的。机器要动,如果要不动的话,它就会生故障,就会生病了,所以身要运动,一定要动。心要清净,心不能动,心一动就坏了,心就坏了,真心不动;你看楞严经上十番显见,显见不动,真心不动。所以当我们拜佛的时候,我们身动心不动,这个心静,就是不动。所以至诚,什么叫诚呢?曾国藩他在求阙斋笔记里头写得很好,一念不动之谓诚。所以我们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起的时候,这个是叫诚,这诚意。
  t. h8 ]+ `$ A' a/ L  V5 @9 U5 {. E# T9 H7 V: J" w

3 D7 u8 U* D+ l$ `/ y% B1 I, N# Q
2 y" W: ?% `* ^那么我们佛法里面讲直心,直心也就是一念不起的时候,这个时候叫直心,这是最尊敬的心,这是敬心。所以我们拜佛的时候,心里面要一念不生,修心;身体在运动,这是养生之道。我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一天才拜八百拜,过去一拜也不肯拜,然后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每天拜好几百拜,晓得它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对我们身心有莫大的利益。那么最初学佛的人,没有人告诉我,我问他们这个拜?就这个拜。拜是最敬礼。这我不服,你一定要把道理给我讲通,我服了,我才肯做;不服,我不肯做。所以我年轻时候非常顽固,非常地执著,有人把我说服,很不容易;可是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真做。那么礼敬的修学,是先从仪式上去做,由仪式去修你的清净心,然后经里面所讲的无不敬这一句,才能够贯彻精微内外。9 a4 v- R; A8 }( p4 e- {1 `
+ F% u* ]9 N. j$ Y3 K6 M0 B

! W4 `$ j! u7 k; S0 K2 J& l; A( v% g' x5 a8 J, N# X
所以中国古代的教学,无论是小学与大学,都是以无不敬这三个字为教育的基本原则。那么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里面疏忽了,没有了。它是真正要把你性德开显出来,应用在生活当中,所以与佛法的修学可以说是不谋而合。那么注解里面讲的有十种礼,注解说‘言礼敬者,礼属身业,谓合掌、低头、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敬属意业’,敬是心,礼是身,普贤菩萨教给我们这个修行的法门,第一个就是要修礼敬。清凉在华严经疏钞,这个‘大疏’,就是华严疏钞,里面讲有十种礼,这个十种礼名、目,注上都有,而且还有简单的解释,那么这个十种礼,各位自己去看,我也不必再说。
$ O( \; i' Y* {9 c; R0 {& Q$ B0 X4 _$ x5 @7 u& j

+ s6 P5 f) \2 M% _# U9 k1 Z5 e/ Q% c6 h0 I+ o+ r% p7 J1 v
不过礼既然是讲修行,修行里面要有观照的工夫,假如没有观照,那只是行礼而已,不叫修行。行是什么?把我们迷惑颠倒,错误的思想、行为修正过来,这个叫修行。佛门的礼节是五体投地接足礼,五体是两个膝盖,两个掌,头顶,这叫五体。五体都要投地。而且行礼时候反掌,反掌是接足,就是承受佛的两只脚站在我的手掌当中,接足礼这是最恭敬的礼节,那么这个里面表的意思。
8 D" [7 v  x1 Z% W- l' M3 x+ s
+ p! y- @, Z/ Z. {! J& a
: ^  X) P  B# k: w" I/ F
2 Q$ e/ B1 T5 Y+ ^" P( e当我们行礼的时候,第一个是右膝盖先著地,右膝盖先跪下去;右是表顺,左面是表逆,叫旁门左道,右是正,左是反,所以左道就是外道;所以是先右膝著地,这是正法,与正法相应。右膝著地的时候,你要有观想,念念不忘一切众生,右膝著地的时候,令一切众生得正觉道,右是正道。然后第二是左膝盖著地,左膝著地的时候,心里想著要令一切众生,从外道法里面改邪归正,要有这个愿在里头,有这种意念在里头。左是外。代表是旁门左道,有不少人学旁门左道的,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力量把他转变回来,要有心,你不能把他忘掉,念念不忘度那些外道改邪归正,要度那些小乘回小向大,它这个意义很深很深藏在里头。然后右手著地;我们拜佛的时候,由这几位出家的法师教你们拜,你们不会拜的时候教你们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这里头的观想,每一个动作要如法,还要带上观想。右手著地的时候,有如释迦牟尼佛的金刚宝座,因为你右手下去时候,这个身子很稳,两个膝盖都著地了,顶足而立,身体很稳重,像佛的金刚宝座上一样,住持正法。左手著地的时候,右手先著地,然后是左手著地;凡是左都代表外道,左手著地的时候,心里想著于一切外道,我们应当要用四摄法去帮助他,摄受他归正道,就是我们要用手去接引他。最后头顶著地,头顶是我们一个人最尊贵的部份,头顶著地的时候,我们想到令一切众生离骄慢心。9 t4 U0 \" ~& [. P
& @2 X8 X2 ~* F1 D. U- C
& z1 j4 a& @5 Z: D! Y: i/ u
, S* M, y( x/ {: s* b
人都傲慢,没有一个说是我不傲慢,没有这个道理,傲慢是俱生烦恼,不要学的,不学就会的。你看地伽师里面所讲的我见、我爱、我慢,就有慢字,我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傲慢是其中之一,这是很大的障碍,障道。所以头顶著地的时候,令一切众生舍傲慢心,成无见顶相。佛的头顶非常之圆满,顶上有肉髻、相,舍傲慢心,无见顶相才显出来,才只三十二相之一。那么这是几个动作里面都有几种观想,我们在拜佛,如果里头没有观想,就瞎拜了;对身体运动可以,对身体运动是能收到一点效果,对你道业上没有帮助。你如果能够念念都能有这个观想,对你道业上有帮助,所以礼拜是八万四千行门之一,是修行的。/ s9 I- I" g7 V8 C) @7 [, I: e
8 T0 U2 G- ~7 u$ Y

/ D4 P) {2 l; y* q) i' a3 S, w( H* w4 d! E6 ~! \; I" y- [
同时,我们这样礼拜,愿愿都是为众生,都是利益众生,除了利益众生,还利益自己。我今天五体投地拜佛,拜菩萨的时候,我们是五体,愿自己从今之后永离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因为阿修罗照理说不应该算一道,你看经上讲的阿修罗,天有阿修罗,人也有阿修罗,恶鬼、畜生都有阿修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地狱里头没有阿修罗。所以佛经里常讲五趣轮回,那么讲六道跟五趣,实际是一样的;讲六道把天阿修罗,单独给他算一道;讲五道,天阿修罗就归在天,那就是天人恶鬼地狱畜生。我们五体投地,愿我们从今之后永离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轮回。离于五盖,五盖是烦恼,就是永断烦恼。令诸众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愿油然而生,要这样地礼佛,无量的功德,天天礼拜,天天作如是观,你那个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它养嘛!天天养嘛!这个骄慢嗔恨众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断掉了。
- j/ ~, s" u( N5 |6 {8 E3 m7 Z( z6 v5 x" \7 |: U2 v. }, @( U

9 ~" e, k/ t# F9 p
8 k8 u, S# T& \9 t5 z: ]. i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观,培养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没有办法开显,迷惑颠倒不容易断啊!要这样地拜佛。你们天天拜,我今天讲到这一段了,记住,好好地去作观,每一个动作里面,加上观想,这就如法了。那么这十种礼,此地说得简单,慈舟法师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亲闻记,他注解的比较详细,也是十种,他注的文字比较浅显,很容易看,这个注解的本子将来送给诸位。2 j7 M4 @* ]% u( b, Z+ D. X, W
9 ~+ m2 M2 f( ?! P* [- g1 \, a

. ^' J" d! b* }9 d8 H  ~# y9 e
. ?7 J6 D/ C: }4 W* Q$ E# f再看第二段,‘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这个小题目是解释行愿的相,就是礼敬诸佛的样子。那么这个里面有三个小段,这是第一小段,是‘所礼果境’,果是诸佛,是我们礼敬的对象,那么这个里面必须要跟诸位说明。所有尽法界虚空界,一个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称性。十方是讲的空间,四方四维上下,这是十方。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释迦牟尼佛以我们的境界来看。那是过去佛,他老人家已经过世了。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是现在佛,他还没有入涅槃,现在佛。过去的诸佛无量无边,现在诸佛也是无量无边,我们不难懂。那未来佛在那里呢?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我们晓得未来佛在那里?未来佛就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人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那么换句话说,叫我们对于每一个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样地礼敬。
- U" v( t3 U4 A. x1 C; T7 b+ ^& w7 U6 ]

8 F& c) K1 }+ j$ ~; m
2 x0 C' p& @( B$ K' q  \我见到释迦牟尼佛,见到阿弥陀佛礼敬,我见到另外一个人不礼敬,你这一条愿没修,因为普贤菩萨行愿,礼敬的时候,他是平等的。所以修普贤菩萨行愿的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们念阿弥陀佛,那功夫高太多了。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成功了,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你要修十大愿王,那是实报庄严土,没话说的,决定实报庄严土,你就从这一愿你就能体会到。我们今天谁把一切众生当作佛那么样恭敬,你们都有分别心;他有什么了不起,他不如我,我对他为什么要恭敬?好了,你十大愿王就没有份了,头一条就没有份,以后条条都没有份。这个十愿就好像十层大楼一样,这是第一层,你没有第一层,当然就没有第二层,后面统统没有。要紧啊!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对于每一个人,乃至于对蚊虫蚂蚁,只要是有情众生,我们要跟他看成佛,完全平等。
! X5 W9 w  j7 ?8 f9 J& c2 C  {# ?- y, \% ?5 q/ U9 ~$ Z$ Z% J

( \$ E6 ~& R: j" U0 H" \
2 H$ }3 j' v& }; k) m当然见佛我们五体投地顶礼;你见到人,你就不必五体投地了。如果见到人也五体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了,你磕头磕不完了,那你又错了,你又迷在事相上了。对待一切人,一切物,我们的恭敬心没有两样,所以我们见人一鞠躬,或者点点头,这是仪式上不一样,敬心决定一样,决定是相等的。见善人是一样的,见恶人也一样,不能说见恶人我们就不理他,那就错误了。恶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对他要生了差别的念头,是你自己破坏你自己修行,毁掉了你的普贤行;普贤行是成无上道的,换一句话说,我自己要不要成无上道?要不要修普贤行?要修普贤行,不能跟一般人观念一样,要跟诸佛菩萨的观念一样,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观,是诸佛菩萨的人生宇宙观,不是人间的人生宇宙观,你才能真正修学十大愿王。不仅是如此,对一切人恭敬,刚才讲了,对一切物,对一切事,统统是诸佛。
/ @$ @6 K" ]: w! {- k
0 ?1 T- {2 X" g
# [/ P7 G( l6 I8 s9 L0 a  g; H2 l. s  r, x7 _
所以华严经在末后讲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为什么呢?在无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无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只是名词不一样,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样才真正做到了礼敬诸佛。所以诸佛是包括了一切有情、无情众生,统统在内,这个心多大!儒家礼里面讲无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错,其实境界没有说到华严经这么透彻。所以儒家讲充其量只是对人,没有讲对物,没有讲对一切众生,没讲到这个。而佛法里面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诸佛两个字之内,这真正不可思议。
7 M; z/ n! _" @$ B9 A. j6 B6 f9 O2 x& d3 H/ W; J

8 @2 j+ u* G% O8 ^8 A$ }. F( G7 G7 c" {  O6 g5 `
所以天天你们佛门里面课诵本里面,每一天作早晚课都要念礼敬诸佛,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都是口里唱唱歌而已,什么意思不懂得,完全没有做到。对待一切人,勾心斗角,一点恭敬的念头都没有,他怎么能成就。这样地念佛,一天念上十万声佛号,古人所说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不相应。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明白之后,要努力向这个方向去做,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要认真地修礼敬,无不敬。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诸佛,就是我刚才讲是广义的,世尊是狭义的;世尊就在十法界里面,他真的证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现于世,这个称为世尊。" C% W* |5 J9 V

6 e# l2 E( h1 V4 A
' R8 h8 m6 z3 @! m% x  C0 C( x# F
那么诸佛呢,讲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这是华严经;佛只有在两部经上这样讲过,其他的经上没有,第一部是华严,第二部是圆觉,这两部经上佛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样的字句在其他经上没有,尤其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华严经上有的,其他经上也没有,所以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宽广。下课了,听这个经听了打瞌睡就大不敬了,一定要振作起来。5 }% U) O  X  d; {, V$ _1 B7 a
% a) _( x- S: M8 W2 G
, N3 v' {9 o- n: D7 v3 t9 x

  T4 `. p- X: C) Y8 l: F% ~普贤行愿品讲记: Q. D, l* W0 L- N' t0 k

* o- r; h+ A& Q  K5 Y( i' N(第八卷)
1 J' Y: `. B- y0 j
( l' E3 t, K' l7 p( o 5 i  D3 L$ y$ m

. P, ?7 t+ f3 P净空法师讲述
5 u/ t9 u' r( m* p1 z) X( V
" Z# ^+ W# T' D华藏图书馆
8 ^# H3 X+ r2 g+ y/ ^, ?) l) L* Z6 U9 {8 ~: j- A% o- F0 ~* j+ u5 p
+ \% z1 R4 a7 R7 B  G$ g! C

+ H3 n' ^3 X$ |诸位翻开第二十面,礼敬的对象我们明了之后,那么第二小段呢,要说明‘能礼’的‘因心’,因是对果来说的,就是修学的心理,‘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如对目前这四个字,非常之亲切。这个里面就说出了两种力量,所以我们才能够做得到,一种是法力,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法;另外一种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5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属于自力。注解里面说‘境与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境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见分,都是从一心当中变现出来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脱、法身,迷了则生死烦恼业障,换个名词而已,其实是一桩事情,迷悟换个名称而已。
8 j- D! W* Z- Q. w9 X. _7 H6 P/ E( z" c8 ]- ^

- K8 I& |7 Z  K
0 a8 H8 o" p. I6 @可是迷悟的作用,悬殊太大了,悟的确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时候有重重的束缚,不自由,不平等,无量无边的若恼。那么这个地方呢,它也说出这两种,第一种就是‘普贤行愿法力’,第二个‘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贤在经题里面讲过,一定要能够牢牢地把它记住,普贤的愿,就是此地的十条,这个十条是普贤行愿的总纲领。为什么这个愿要加上行?这个愿一定要实践,不是空口说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华严经,它是注重行门的,你看它两位菩萨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完全做到。但是在华严经里面,我们在经文里面看到普贤是华严之长子,那么换句话说,文殊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贤是老大,这个意思是表明什么呢?实践第一,但是实践一定是依智慧的实践,所以行摆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视实行,它是要实践第一。
9 G+ U- B3 V! E% h9 a
+ _; J: P1 ^: _) M0 u9 Q
" b4 I2 o1 S1 Z' T: I" a0 r% q2 j- @4 Q) }' _6 e
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圣,观音摆在第一,大势至摆在第二;大势至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也是代表实践,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那么这个地方是普贤之行,普贤跟慈悲,实在讲意思也是相通的。深心信解,要紧的就是深心这两个字,什么叫做深心?我们今天讲,讲了之后我们也解了,也许说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为什么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们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换一句话就是没有深心。所以要注意这两个字,经文上这两个字,这一段文里面的关键,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深心是清净心,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这个是深心。深心是至诚心,我们今天的意不诚,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实在是知之不透彻啊!知道透彻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听讲了弥陀经了,也天天念弥陀经,念净土三经,晓得极乐世界种种殊胜庄严,他还不肯去,还不想去;娑婆世界这么苦,他舍不得,你说这有什么法子呢?这是知道得不够透彻,所以他的愿生不起来;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里并不想。) `6 q5 n4 l0 V5 |
* ~' M, g0 {9 R

2 d1 x, d' V. O; F* O1 V( `. k; z4 V
心里不过真正是,我们这里打个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会来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这趟不能去,他不来的呀!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决定有感应,假的他念没有感应,他不想去嘛!所以阿弥陀佛清楚得很,你没有真心,他也不来接引你;他来接引你,你还拒绝,这怎么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来了,这还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弥陀佛也不来,晓得你是虚心假意,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来。所以深心要紧,那么也就是菩提心里面的三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极清净之心。那么也可以说,我们真正到离念亡情的时候,情就是情识,念是念头,一切念头,善念、恶念、无记念,都舍掉了;情是一切的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中国讲的七情,在佛法里面讲识就是情,八个识都是属于情,情识真正能够舍离掉了,你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就现前了。
: q! P! X5 e0 \
  v; g% a4 y5 x& z/ d& B
: B, I& e" C$ i3 k' x! D, y5 D) m# k$ u; H$ \% U/ f
其实情识跟般若智慧是同一个体,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时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时候就叫情识。所以唯识这一宗讲修行的目标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真转过来了,那么你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全是普贤行,与十大愿,愿愿都相应。那么后面有几句,它也说得很好。‘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它这个几句是解释如对目前来说的,也说得非常之好,那么后面呢,我们还会讨论到。如果没有普贤法力,没有深心信解,这个礼敬诸佛就做不到,所以礼敬诸佛,特别注重诸佛,这个是普贤行愿。如果说礼敬如来,礼敬一尊佛,那个不是普贤行,所以普贤行差别就在此地。
* {8 T2 s3 a1 I9 ]( H/ T* N& A1 f9 z' {0 W, c

4 |5 k/ L; W3 V0 n  k' b1 z7 b+ O5 s# k$ y9 H- y1 o) p
普贤行是情与无情要平等地礼敬,这个才是普贤行的礼敬诸佛,所以它不是礼敬佛,是礼敬诸佛,诸佛是情与无情统统包括在里面。所以不晓得这个意思,读诵有什么用处呢?没用啊!明白这个道理,读诵有用,读诵提醒自己。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这个作日课的,弘一大师,诸位都晓得,他的早晚课就是念普贤行愿品,他把这个当作课诵本来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没有修普贤行,时时提起,时时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这一段,解释‘能礼’的‘心相’。‘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这一段经文里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圆满。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业清净,这个是成佛的正因。
7 i% H, f8 V& T2 @$ w
1 N' G: m3 P2 \# L7 M! C2 \$ y, I # a/ s, O7 ~; r1 V
; r- N5 h! i! P2 E
我们往往在一些彩画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画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顶上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那三个字是梵文写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过来的,嗡阿吽,佛顶上写的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是三业清净,嗡是身业,阿是语业,吽是意业,身语意三业清净;成佛一定要三业清净,所以是悉以清净身语意业。礼拜的时候,就是我们拜佛的时候,拜佛的时候是礼敬双修;不拜佛的时候是意业常敬,敬心,清净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决定不能失掉,这个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我们对于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礼的时候,是有对象,没有对象的时候,那是不必。所以礼有中断的时候,敬不能中断,敬不可以中断,时时刻刻要保持敬心,这一点很重要,这叫常修。那么常修礼敬诸佛这一愿,将来在果报上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3 x0 L3 o1 |* T" [
) k' J5 k7 z3 i. a; `# l; l/ K2 g $ [: r9 g% \! l3 q' K9 q- F
! `7 L& H" Q- l' v
身成神通轮,这就是佛果地上;我们讲三轮,轮是圆满的意思,轮的意思很多很多,后头有请转法轮,我们到那个时候再跟诸位细说。身感如来的神通轮。语感如来的教诫轮,佛是老师,老师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学法,教学的方法。我们今天一般学校里面,譬如普通学校的,虽然一样大学毕业,跟师范大学毕业的时候要教学生,就不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呢?师范学院的学生,学过教育心理学,学过教学法,这个你们没有修过;虽然有一样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所以佛懂得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学,有最高明的教学法,这个就是如来的教诫轮。意业成就了记心轮。所以常修礼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来的三轮。
. x% N8 |) N5 A& \, d8 n$ n1 d, ?
3 M/ P1 B7 @# p: a
+ K1 j, _9 ~5 Z' m- A. R% J4 w4 p
那么这个说法在清凉国师华严经疏钞里头有,那个分量就非常之多;那么这个书最近我们也印了,过去印的差不多都送完了,只剩二十几册,现在我们也印了,那个本子这么厚,精装本一本,书架上有,你们看看就晓得了,就是这一篇的注解。所以就这么一篇东西,如果跟诸位细讲,一个星期讲三次,恐怕也得要讲一年,这个才能讲得完,那很有味道,我在此地,我都略说了。再看下面经文,‘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神通广大,这个境界当然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现前分身无术啊!他可不得了,能现多身,能同时礼多佛,一多无碍,是华严事无碍法界里面,事事无碍,身与佛数量是相等的,这个就是理事无碍,一多无碍;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讲我们自身,这是真正的事实。; a* ^" R  v* D! V; T. E

0 `* c7 L4 j! w% |& `
0 V* [# V2 ~6 Z0 M
7 c5 t. e5 U6 W7 G3 u! j那么讲到真的事实真相呢,我们反而迷惑了,我们今天相信什么呢?我们身前没有佛,佛前也没有我的身。我不相信!其实不然,我们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这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境界恰恰与事实相反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过失在我们自己这些病,是我们执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们都见不到了!迷啊!我们迷,佛不迷,不能说我迷了,佛也迷了,没有这个话,众生迷,佛不迷。所以佛,他见到的是真相,他见到我们面前有多佛,他见到他的面前有很多众生,生佛不二。如果不是这个境界,佛怎么会能说得出来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说不出这个话来!这是事实真相。
( I/ r2 ]& c. a# s$ e- B6 w) F8 O5 I' T/ l! W: m7 Y: j$ U
) F: E* c: X$ M3 }& F: E) U  K
! `* ~$ |, k2 S9 B: A; t
所以佛以善觉三昧,他见得清清楚楚,那么这是果地上境界,佛是究竟果觉,果地上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这就是讲要靠普贤行愿力了,如果没有这个法力,我们连观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须要借重普贤观行,使我们逐渐逐渐恢复我们的本能,见到诸法实相。这就讲菩萨的修因,要从因门里面契入。因与果,相虽然不一样,如来是果地,我们现在发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没有两样。所以佛法无论是教下,无论是宗门常讲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莲花来表法,它就是代表这个意思。莲花是因与果同时,花开的时候,莲子就在里面长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因果不同时。而佛法里面讲,因果是同时的,所以特别用莲花来代表,莲花代表因果同时,又代表清净无染,代表一真法界。3 n" }/ G( `& W$ W- D2 r9 d# d
) F0 u* P! W' z1 M# O9 E3 N9 i+ k, R

1 L3 f0 E% F3 p: G$ F8 g/ u/ G
& d1 Z- }5 P1 n所以说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净的,代表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他清净啊!可是莲花开在水的上面,表示四圣六凡都不染,世出世间法统统超越,这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华严境界,表这个意思。再看底下这一段,‘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这是反显,虚空界无有穷尽,所以底下讲了,‘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叫顺释。在清凉国师疏钞里头,我们一般称为大疏,他引用十地经里面讲的有十种无尽,此地只引用了一种,就是虚空界尽,其实法法都无尽。这个十种,第一个就是众生界无尽。世界无尽。虚空界无尽。法界无尽。涅槃界无尽。佛出现界无尽。如来智界无尽,就是智慧。心所缘界无尽。佛之所入境界无尽。
9 f1 ^, i; M/ A; D  n! _/ i" U( {, z# T- Y+ R9 U& K1 ?" u* b
: q8 \0 k1 t3 X! |5 a8 _
. C1 ^) q) ?3 W; X
末后一条说。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也无尽。这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无尽的。那么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长远心,没有耐心,这是大病啊!这是与我们真心理体完全相违背了,如果与我们真心理体相应,那就跟诸佛菩萨一样,他这个心是无尽的,确实是相续不断地。拿我们现在话讲,他有耐心,有恒心,有长远心,所以经上讲成佛要无量大劫,这个意思就是启发我们要以无尽心来修学,你才有成就。其实是不是真的要无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就是唤醒你的无尽心。我一天、两天成佛了,那个心还是无尽的,不是说到成佛了,这个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众生的心永远无尽,所以诸佛成了佛之后,还要退回来,退到菩萨位子上来,帮助那些还在迷惑颠倒的众生,所以说倒驾慈航。2 x! Z. I# p1 [, k

5 I2 L2 g$ Y! z" [8 o/ o, z8 ~
: L' j6 E2 q. z' g( f3 B8 ?  c. w7 x. ?/ Q* w# x, o
如果他的心有尽,就不会有这些事相了,所以永远是无尽的。这就是告诉我们,这一愿无尽,愿愿都无尽,先从这个地方修起,我们的敬心是没有止尽的。‘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真的,众生界是无尽的,众生的业也是无尽的。业是造作,所以我们讲事业,通常讲事业,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的结果叫做业,所以业系苦。你造作的业,必定是有善有恶,善业是三善道受报,恶业是三恶道受报,只要你造业,必定就有果报,我们想想那个众生不造业呢?只要是众生,没有一个不造业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业,你连睡觉都不老实,还在那里造业,为什么呢?睡觉的时候作梦,梦里头还造业,造业没停止的时候啊!刚才说一切法都无有尽,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个造业有尽没有?没有尽啊!连睡觉都不老实,还在造业。& G, b4 H9 a7 o

, P; O: g' t- {) d/ C* S/ h: h 6 c0 h  a1 e- @! \$ J0 s! V

# B& Z7 F* X" }所以诸位要晓得,业有三业,身业、语业、意业,我们睡了觉了,身不造业了,语不造业了,意还在造业,还在继续不断。所以为什么礼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断,道理在此地,因为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业了,意业才能够得清净。末后这个结语非常之好,结语是每一段后面都一样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疲是疲劳,厌是厌倦,就是不想再做了。我们不管做一个什么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样的,他就厌倦了。比如吃东西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常常换个口味呢?天天吃一样的菜饭,吃上个一个星期,不想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2: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厌倦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做同样的,时间久了一定起厌倦的心,这叫凡夫啊!佛菩萨不如是,佛菩萨天天一样的,他不疲不厌,这是我们不如他的地方,这是应当要学习的地方。2 L$ W9 g6 {2 D5 ?" @
9 f/ a8 y0 ]  h+ d
# F+ ^, ?9 T3 F) m

% n; {5 w, `, T% n" B佛门里面,出家人穿这个衣服,就这么一个样子,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没有厌倦啊!你们衣服天天要变花样,一种款式设计出来了,穿了没几个月,新的样子出来了,那个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见不得人一样。有人说这个衣服不合时,穿出去人家要笑话。谁笑你?自己笑自己,外头绝对没人笑。你穿个不合时髦的衣服,你穿到外头,看看有没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该!他死,我不死,他笑死与我什么相干呢?不相干嘛!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众生的弱点,就把握你弱点,天天在动脑筋搞新花样,叫你辛辛苦苦赚来的钱都送给他了,都供养他了。可怜啊!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什么设计师,是魔啊!魔掌,你跳不出去呀!他对我们出家人一筹莫展,一点办法也没有。可是对你们,他神通广大,花样太多了,所以说妖魔鬼怪在那里?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认识,你还把他当好人,现在妖魔鬼怪充满了社会,到处都是啊!叫你天天生烦恼,叫你身心不能安稳,天天为生活苦恼,其实生活那有什么苦恼的。' @6 v: d5 b5 q
; b$ O/ z' K" N% v# [* c( E. h

9 f- P2 X" S! q6 L" k# |' A
5 S; u$ B  p' d/ r' v; d: G( n; S: F我有一次坐计乘车,那有个司机跟我说,现在生活很不容易过啊!我就告诉他,生活是难在那里呢?我说很好过啊!做一件衣服,至少穿个十几年穿不坏,家里买个电冰箱也可以用个十来年,怎么不好过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产品,新花样出来了,才没有穿两天又要换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难过了。他听了点点头,对呀!不错,是这样子。那难怪嘛!那你的日子当然难过嘛!你天天要换新的,还没有用坏,可以用的不能物尽其用;那个魔王在那变把戏,天天在变,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转,这苦死了。你要不对他所转,好,新的产品出来了,尤其现在电器产品,每三个月就有新东西出来了,那你要换新,三个月换一次,真的,你怎么样赚钱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你要晓得这个东西买了之后,可用个十年,他就是再换个几百次新花样,我如如不动,等我这个用旧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换一个。那些魔看到没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样了,没人买了嘛!所以日子很好过啊!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转,这个就难过了。
" H9 U, u. j. t+ }: A6 y/ p
  t# u/ ^8 N6 ^( j6 V2 Q+ i
7 @) [" X/ }7 k9 J( u, ^
/ @6 M5 G4 ?$ d9 v" D& w: b2 @$ \* s; t尤其在台湾,生活非常容易,不为境转,得大自在。所以无论对于物质、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厌是很大的障碍;我们今天要突破这个疲厌,那就是精进;这个一定要依靠普贤行愿力,这个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这个是真心修行,这是真正的普贤行。如果以妄识,这个妄识就是随境所转,那就不是修普贤行了。所以普贤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为基础的。而我们这一次研究弥陀经疏钞,看到莲池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说明,他这个注解所依据的经论,说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据经论给我们讲清楚,他这个注解,我们也很难对它生起信心。它教理上所依据的经论,是净土五经,旁及一切大乘经典,大乘经典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在行门里面所依据的,是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有了这样的依据,那这个注子非常有价值了,有内容,我们能信得过,跟此地意思是一样啊!要以普贤行愿力故,才能做到。3 @, W4 o/ [( h# w2 u4 ], l. g
5 w9 n+ T( p. Q" b! {' P& y0 g

" E- L% Q% V% ?
9 F, w. G% [5 U8 P# `那么十愿到这个地方是第一愿,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礼敬诸佛讲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愿,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称是称扬,赞是赞叹。其实这个十愿也是对十种病根的,礼敬是对我们这个轻慢之心,贡高之心,我们对于一切人,总自己以为自己很高,轻视别人,所以用礼敬诸佛来治这个病。那么称赞呢,这是对毁谤而言的;注子里头有几句也很重要。前面讲诸佛,此地讲如来,名字换了一换,当然意思就不一样了,它为什么不说称赞诸佛呢?要换了一下,称赞如来,如来与佛到底有什么区别?这个是要首先辨别清楚的,小注里头有,那么它也引经说的。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这个十号是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种称号,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证的境界完全相同,这是第一个讲法。
( N0 ~/ r9 O- z0 f4 A/ V$ }- Y1 m8 b
) b* }9 K: v% Z3 S$ D# W) b- R9 L# I
  u% l5 G( X# O, P9 [4 w
第二个它引用金刚经上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是指法身如来,金刚经上有这个意思。‘转法轮经’上说‘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那么这个是指报身佛说的,‘报身如来’。‘成实论’里面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个是应化身佛。那么这是讲的三身,讲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体,报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这是一而三,三而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说,一体三身,他那个讲得非常圆满。而如来这两个字,金刚经上还有一句话说得尤其是好,解释如来解释得太好了,太圆满了。如来者,诸法如意。那么谛闲大师为什么不引用这一句,而引用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呢?为什么不引用诸法如意呢?他要配三身,因为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其实最圆满的意思是诸法如义。如果从诸法如义上来说,它这个含义与境界,跟第一愿的诸佛,实在讲没有差别,完全是一样的。
8 g3 L) g4 U3 ]6 O3 P% {. B7 i6 C# _6 E4 ?2 d1 ?5 X

4 \5 D$ ^2 R! f' E  s7 R; V* m( U
1 e' L9 m. W+ b% _5 L那么换一种名词来说,显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执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么说,只要说的是这个境界,这桩事情,用什么名词都可以,所以叫我们对于分别、执著上,不要起争执。正是四依法里面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这个意思。所以往往这是一个境界,佛说很多名词,用意都在此地,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要在名相里头悟入义理。那么称赞,佛门里头梵呗也就是音乐,是属于赞叹的。那么十愿从这个两愿,它把这个两愿摆在前面,跟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学也是不谋而合。
% F: p# w  O; b" Q" ^, p9 K$ J2 _# _/ n$ g7 E

5 J9 {$ ?! w' y* z; t
5 t! ?: `; p) \- @! t& q我们中国古代教学用什么方法呢?用礼乐。用礼,修身,修身业。用音乐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里面起烦恼了,起波动了,演奏一首音乐,唱一首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6 18:45 , Processed in 0.11135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