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1: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成为佛教界公认的一个善本。我所发心注解的也正是这个善本。
& Y5 m+ G( b6 Y, G3 q3 W: J* P) g
, a* p% {: W5 f6 Z2 C) R8 I
& w9 k9 Z+ S. d6 ?8 f: |+ z) `
" n, N& Y( q2 t1 w# c9 l7 h( x一旦‘法运’到了,有些经典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这个善本的出现与‘法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也感叹,后人的因缘比古人强的地方也有,这部善本的出现就是一个说明。再比如,当年智者大师听说有《首楞严经》,他整天向西顶礼,希望他能读到《首楞严经》,还是智者大师呢,但他一辈子也没能看到《首楞严经》。他是隋朝人,而这部经直到唐朝武则天时代才传入中国来。好困难呀!是搁在肉里藏著带进来的,经过手术从肉里才取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读《首楞严经》,读得很方便,不知道当年来之不易呀!所以说,有时候后人的福报还胜过古人。今天这部《无量寿经》善本的出现,确实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殊胜因缘福报。善本的出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是关系到今后众生得度的一件大事。我们谈到《无量寿经》,当然就要依据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无量寿经》,依的也是这部善本。
7 b, y. H2 ^: _& [
: e- J g, `9 A0 V- ^' H0 p
! D, z# ]7 R5 M7 o+ G# w" K+ _. w0 e0 K
我们研究这部经,首先要研究经的玄意,而不是一上来就看这经的正文。要先深入研究这部经有几重玄意。天台宗为解释各经内容之深义,立有五种义解法:# c* B: o( A4 D
6 Y5 B# @% q) z2 m2 j7 E , Q2 z5 O, n6 ~5 @' q7 M
# U( a) g+ {( {1 P/ Q& d5 s9 u8 f第一,释名。就是一部经为什么它叫这个名子,这个名子有什么含义。8 e! U& M2 T& o, a9 l
7 Y, f" b9 u1 q( n: Y7 V
1 z' t) q6 a; R+ u( }+ T! w* B1 b; f2 T6 j0 u( d
第二,解体。就是一部经,以什么为体。我们知道谈实相的才称作‘了义教’,不谈实相的就不是‘了义教’。它是以什么为体?它是不是谈实相的,是不是以实相为体?这就叫‘解体’。比如 《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便指出:此经的体就是实相。
( k S. N% b& m2 `- S, E
( d7 d8 e' {5 [# U
& p6 g; z5 Q+ C' a$ G9 _9 B8 P" e3 o) A
第三,明宗。阐明一部经的宗是什么。也就是此经的宗旨是什么。所谓‘宗’,就是修行的要径。宗就是告诉你修行的路应该怎么走。‘宗’分三层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径,重要的途径怎么走。二是契合本体,契合实相,契合真如的关键。三是‘六度万行’的纲要。因此我们了解‘宗’是很重要的!/ B& C$ v+ Z, e2 ]3 b
; F% t2 d1 U, z% N" ?
' ^5 g' Q) n: |- t! Q4 ^6 w1 K. R7 m
第四,论用。要知道一部经的作用是什么。+ i, b" P6 [: u$ k \9 T
' N! b2 v. ^; n) W
$ _6 u! k# i& F& }3 I( Y/ Y+ H' E/ F U4 Q
第五,判教。知道它属于哪一教。6 r4 h* r% ~. Q. J
( M+ G0 J B ]$ P: B
3 J7 u* ?3 { V4 y' e+ N
) `* k% j& i8 O8 D7 }在《净土资粮》中谈到了《阿弥陀经》的宗,它的宗是‘信、愿、持名’。《阿弥陀经》称为小经,《无量寿经》称为大经。这部大经以什么为宗呢?大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大经、小经,实际上是一部经。古德有时称为‘大本、小本’,《阿弥陀经》被称为‘小本’或‘小经’;《无量寿经》被称为‘大本’或‘大经’。就《华严经》而言,《法华经》就是‘大经’;《无量寿经》就是‘中经’;《阿弥陀经》就是‘小经’。是属于‘华严’的同类。/ v8 d3 Q @1 m. z& M6 z d" C' B
9 t1 y; I+ N$ P W' \" \
5 Q; j' v+ k5 D+ J+ g: H1 `3 S
7 `4 t. E% s0 L2 ^' J; _$ w9 i既然知道了这部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么什么是‘发菩提心’呢?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这个‘菩提’可以翻译成‘道’,‘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说是‘正觉’、‘佛’。发心是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别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如果发了‘菩提心’这个因,必然成就‘菩提’的果。通俗地讲,这个‘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者圆融为一体的心。三者为一体的,不是大拼盘,而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 F- p1 _; ^$ V& t9 j" L- H
) J) g+ r' k b- ?
0 n5 F' i% V8 Q6 ]6 k j+ K
7 q& j6 m# D" I; [再深入地讲,如《往生要集》所言:菩提心分为二种:一种叫做‘缘事发心’。一种叫做‘顺理发心’。就是顺著这个实际的理体而发的心。这两种发心正好与密教相合:这个‘缘事发心’,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即所发的广度众生的种种大愿,是随著事而发的心。第二种‘顺理发心’,在密宗称为‘第一义谛菩提心’或‘胜义谛菩提心’。名词虽然不一样,但显密圆融起来,这两种叫法是一致的。据我本人发现,在密教里许多不好懂的地方,都能从这个显教的大乘经典里找到根据。+ U! S; i+ B0 o& P& M/ {/ R, {
6 V3 E [- a o/ k
4 h4 H4 E- \% l/ `4 w
% Q! c/ T& }- f/ Z4 Z9 J. a f所谓‘随事发心’,就是烦恼无量誓愿断(法身成就之因)、善法无量誓愿修(报身成就之因)、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身成就之因)、佛道无上誓愿成(求证佛果之因)。这样一个发心,搁在一起就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这个因果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经上所说:‘发心毕竟二无别,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心与最终成佛,两者是无分别的,一切平等吗!虽然是一切平等,但先发心与后成佛的那个心比起来,前者难呀!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在迷惑颠倒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正信之心,是极不容易的呀!所以说:‘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为了救自己)‘是故我礼初发心’(所以我要顶礼初发心的人)。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就叫他初发心菩萨,称菩萨了。你要学般若,就称学般若菩萨。你应受顶礼,给你顶礼的人都是菩萨,都是菩萨给你顶礼。' y D, Z" B: C& j, z# m
7 b- u3 U! a1 ?' o
5 a: w3 N4 }1 K$ Y- q
- v' h0 y2 X$ H/ N# }真是如此,这个心的果报,当然成佛。种菩提得菩提,虽是菩提,但华报生净土,是先生净土,然后成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长远无限的,所以能感得广大无边的依报净土、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这样的一个果报,除非是发菩提心,否则不可能承当得起。这是‘缘事发心’的心相。也就是我们的‘四弘誓愿’,在密宗称之为‘行愿菩提心’。这个发心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 X" s+ j8 M9 s. ?4 F8 q6 e
6 F0 Q) ~. u- Y- N6 z$ @
5 i$ f* `( c2 R; k- \7 D4 w: E
+ f/ }; b9 O( Q第二种,所谓‘顺理发心’,就是真正信解‘诸法皆如幻梦’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是真正发心之后,就会把一切的事情都看得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也就不会对此执著而较真了。我常给大家打比方:见到这一切功名富贵、一切一切妻儿老小,都只当成是肥皂泡。因为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灭掉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要知道一切事物没有灭的时候其实就是虚妄的,表面肥皂泡是个球,但根本就没有球的存在,当你认为存在的那一刹那,其实当体便是虚妄的!不要等泡灭了才看出它的虚妄性。一切都如梦幻,一切就是指‘诸法’,它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有的人修定得了点境界,出现了一些奇异功能,于是便觉得这是得了真实受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