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0 11: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成为佛教界公认的一个善本。我所发心注解的也正是这个善本。3 w) |2 T/ q0 |
' ?( l b+ s7 j ; J! D, q" B+ e3 R# A7 d* l
( x% ]$ c# d' o一旦‘法运’到了,有些经典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这个善本的出现与‘法运’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常常也感叹,后人的因缘比古人强的地方也有,这部善本的出现就是一个说明。再比如,当年智者大师听说有《首楞严经》,他整天向西顶礼,希望他能读到《首楞严经》,还是智者大师呢,但他一辈子也没能看到《首楞严经》。他是隋朝人,而这部经直到唐朝武则天时代才传入中国来。好困难呀!是搁在肉里藏著带进来的,经过手术从肉里才取出来。所以,我们今天读《首楞严经》,读得很方便,不知道当年来之不易呀!所以说,有时候后人的福报还胜过古人。今天这部《无量寿经》善本的出现,确实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殊胜因缘福报。善本的出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是关系到今后众生得度的一件大事。我们谈到《无量寿经》,当然就要依据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无量寿经》,依的也是这部善本。
3 ^3 z0 [' v1 V1 z5 Z1 J& [9 T1 }- J5 w$ u, r8 y$ X! z
2 ?$ j1 ?8 A! O% G9 J/ Z2 O
" g' ?2 S: F6 B. v0 o# ~$ U8 c2 z我们研究这部经,首先要研究经的玄意,而不是一上来就看这经的正文。要先深入研究这部经有几重玄意。天台宗为解释各经内容之深义,立有五种义解法:% E! {* k: S, h+ v5 G% P: P9 v
6 }/ g2 s7 Q' ]9 F! g& A# n# m6 D & ]$ V7 X7 j! [& l4 U* T' Q: F
?, w/ Y( M: x7 @( L+ j" _第一,释名。就是一部经为什么它叫这个名子,这个名子有什么含义。3 u/ s; o- \% O* L9 c
. M) y+ H& m' S- Z4 d
4 M6 u5 V- c" L6 J( A9 R5 Q& d, ?& n; E9 z, k
第二,解体。就是一部经,以什么为体。我们知道谈实相的才称作‘了义教’,不谈实相的就不是‘了义教’。它是以什么为体?它是不是谈实相的,是不是以实相为体?这就叫‘解体’。比如 《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便指出:此经的体就是实相。
' G% P" p% F' _+ E) r9 ^, K
; w8 v2 t. h. C% a* D# O- p6 Q 8 y# W1 a; h; ^3 N& m( I; [
* u7 w" w, i# K: @
第三,明宗。阐明一部经的宗是什么。也就是此经的宗旨是什么。所谓‘宗’,就是修行的要径。宗就是告诉你修行的路应该怎么走。‘宗’分三层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径,重要的途径怎么走。二是契合本体,契合实相,契合真如的关键。三是‘六度万行’的纲要。因此我们了解‘宗’是很重要的!8 I6 b. E) Y- M* E3 C6 R- }
6 a" K u# x1 v8 ]8 @* k, K / N: T" z5 C) Y, a, f% F
$ i5 a! R: ]5 ~" ?
第四,论用。要知道一部经的作用是什么。
; p b# x* P' f6 ^6 P* o1 o) a4 D, m3 B' U/ A" }$ C4 v3 {
, b! |8 C7 W9 o
! b6 N7 v W4 ^$ R/ v. q6 `第五,判教。知道它属于哪一教。
; M* G; O; \; s4 R2 e' x3 T# I1 I R
) E' Y6 J' R5 ?+ G5 Q: n7 m0 d+ K1 M
在《净土资粮》中谈到了《阿弥陀经》的宗,它的宗是‘信、愿、持名’。《阿弥陀经》称为小经,《无量寿经》称为大经。这部大经以什么为宗呢?大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大经、小经,实际上是一部经。古德有时称为‘大本、小本’,《阿弥陀经》被称为‘小本’或‘小经’;《无量寿经》被称为‘大本’或‘大经’。就《华严经》而言,《法华经》就是‘大经’;《无量寿经》就是‘中经’;《阿弥陀经》就是‘小经’。是属于‘华严’的同类。6 D# Z$ k6 F1 r- ?' u* E; P" k5 y
# A2 ^( R* t. `4 w. J" t
: o6 C7 g4 o( W% B8 |
# U0 o3 R, w; a6 N' s/ j) w既然知道了这部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么什么是‘发菩提心’呢?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这个‘菩提’可以翻译成‘道’,‘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说是‘正觉’、‘佛’。发心是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别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如果发了‘菩提心’这个因,必然成就‘菩提’的果。通俗地讲,这个‘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这三者圆融为一体的心。三者为一体的,不是大拼盘,而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Y% w3 O6 O5 H
' D1 s0 U# m t3 c4 n 5 S3 z, y+ h% s9 d9 b0 [. m) \- I
3 N+ o: G! D) F1 ~, d再深入地讲,如《往生要集》所言:菩提心分为二种:一种叫做‘缘事发心’。一种叫做‘顺理发心’。就是顺著这个实际的理体而发的心。这两种发心正好与密教相合:这个‘缘事发心’,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即所发的广度众生的种种大愿,是随著事而发的心。第二种‘顺理发心’,在密宗称为‘第一义谛菩提心’或‘胜义谛菩提心’。名词虽然不一样,但显密圆融起来,这两种叫法是一致的。据我本人发现,在密教里许多不好懂的地方,都能从这个显教的大乘经典里找到根据。
& W4 v$ k; `: L- \1 r5 u3 `, X. q; p
0 P4 Q% n2 }. Q$ I( G7 ]3 c' [3 Z8 ?" R6 @! Z% g9 \5 x4 T3 t
所谓‘随事发心’,就是烦恼无量誓愿断(法身成就之因)、善法无量誓愿修(报身成就之因)、众生无边誓愿度(应身成就之因)、佛道无上誓愿成(求证佛果之因)。这样一个发心,搁在一起就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这个因果是不可思议的!正如经上所说:‘发心毕竟二无别,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初发心与最终成佛,两者是无分别的,一切平等吗!虽然是一切平等,但先发心与后成佛的那个心比起来,前者难呀!为什么呢?因为众生都在迷惑颠倒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生起一念清净的正信之心,是极不容易的呀!所以说:‘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为了救自己)‘是故我礼初发心’(所以我要顶礼初发心的人)。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真正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就叫他初发心菩萨,称菩萨了。你要学般若,就称学般若菩萨。你应受顶礼,给你顶礼的人都是菩萨,都是菩萨给你顶礼。8 O, r3 Y, ~, K5 d" v
4 \; a: b3 `9 Y) H( Q
3 |$ N, z* D% \) G* ?3 `3 u8 W1 |& `: b1 l( Z; g# M% |
真是如此,这个心的果报,当然成佛。种菩提得菩提,虽是菩提,但华报生净土,是先生净土,然后成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长远无限的,所以能感得广大无边的依报净土、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这样的一个果报,除非是发菩提心,否则不可能承当得起。这是‘缘事发心’的心相。也就是我们的‘四弘誓愿’,在密宗称之为‘行愿菩提心’。这个发心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 r6 [0 d; J8 ^* p0 N2 t5 q5 w
, z3 J" l# |/ R8 V
1 D' ~* ]4 |0 Q
8 o! m' b6 Y8 ?8 a# w" | b; ?! R第二种,所谓‘顺理发心’,就是真正信解‘诸法皆如幻梦’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是真正发心之后,就会把一切的事情都看得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也就不会对此执著而较真了。我常给大家打比方:见到这一切功名富贵、一切一切妻儿老小,都只当成是肥皂泡。因为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灭掉的,所以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要知道一切事物没有灭的时候其实就是虚妄的,表面肥皂泡是个球,但根本就没有球的存在,当你认为存在的那一刹那,其实当体便是虚妄的!不要等泡灭了才看出它的虚妄性。一切都如梦幻,一切就是指‘诸法’,它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情。有的人修定得了点境界,出现了一些奇异功能,于是便觉得这是得了真实受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