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宣化上人华严经净行品浅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一律平等相待。永离贪著:永远离开这种贪心——贪恋自己的家庭、妻子、儿女,执著自己的妻子、儿女。你看那个菩萨都能舍弃国城妻子,他能把国城妻子都布施出去,这才是真正发菩萨心的,所以永离贪著。
3 M) f6 M- w. S1 B% i% o2 V5 k& v! G; _$ u

: x$ Y* v  P3 V' _: W5 A
8 N9 F6 v9 m' z) J+ m若得五欲    当愿众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隐
: r8 W& j8 N2 V* r5 r0 @5 l' [- Y3 k* t

. q) e+ ]' p3 j3 z, }$ \2 I6 F0 x9 r" V( O( V
若得五欲:什么叫五欲?财色名食睡。财,是一个欲;色,贪美色,这也是人之所大欲;名,有的人不贪财、不贪色,但他贪名,想要得一个好的名,得一个大的名,想要名闻世界,天下闻名。这也是一种欲。有领袖欲的人都有这种的毛病,贪名图利,利就是财。食,就是饮食,好吃好东西。所以做斋菜的人,都要比较一下,这个庙上的斋菜比那个庙上的斋菜有味道,料理得好,色香味俱佳,要是这样,就是著到食上了。睡,有的人不贪财,也不贪色、不贪名、不贪吃,但他就贪睡,你若叫他不睡觉,那比用刀割他一块肉都痛苦。9 v- V& i8 R* @; o. E( Q
6 `6 q2 ]/ o0 c: F
6 `' {1 V- R/ B2 N
6 @( i: l1 {+ Z6 ^- J  p: {0 {9 B$ V
你看!这五种财色名食睡,就是五欲,是地狱五条根。你贪财很容易就跑到地狱去,贪色也很容易就跑到地狱去,贪名很容易就和阎罗王碰鼻子去。你贪食,很容易就和猪呀、狗呀,去抢东西吃。因为你贪吃!到时候要吃东西就要抢。你看猪吃东西都互相抢著吃,狗吃东西也是互相抢著吃,因为它就怕吃不著,所以要抢著吃;甚至于粪,狗都要去抢著吃。我不是骂人啊,你看!这就因为在生的时候,它尽贪吃好东西,所以好东西吃不著了,就是这个臭东西它也要抢著吃,这是食。睡,也是有人贪睡眠。在佛住世的时候,佛的弟子都有欢喜睡觉的,连佛在那儿讲经说法,他也睡觉,佛就骂他。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是地狱五条根,你要是想不到地狱去,就把这五欲的根断了。
9 F/ X" L/ v9 _$ X. m2 l, I+ V- b1 H  z4 q

7 r% n: A/ S" A! c# T+ o( ~
1 y. _0 ^' F3 s6 Y" d# r6 r所以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这个欲就等于一支箭似的,射到你身上很痛的,你若要把这欲箭拔除去,就要不要有五欲。究竟安隐:这时你究竟得到快乐,得到智慧了。! x& n' ~5 X+ }6 B! e
8 \/ M! W5 O5 O( T( e/ x
) }. e* N! ^. |: U! e
9 q$ A0 j1 u( M# \5 `
伎乐聚会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了伎非实
/ n. l4 H! p4 a" p7 ^
, ]$ v3 p& j3 p7 ^* m3 b0 I2 k 5 z, I8 c- ^1 s0 A# H. x2 @# h: G

/ K3 }( X7 |' W! A" U伎乐聚会:伎就是伎女,或者一种音乐。大家聚在一起开party(宴会)、奏音乐,以为这很好玩的,在这时你要明白,当愿众生,以法自娱:这时候你要发觉悟的心,当愿众生,应该好乐佛法,以法做为自己的娱乐。你看你天天读读经,这有多快乐!我念念佛、诵诵经,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了伎非实:知道伎乐这暂时间的快乐,不是实在的,不是真的,不是究竟的。
. ^9 K7 d/ R/ ^. P8 a8 ]/ N( L  M  N3 J% h) o$ [7 G5 Y
0 e7 G% ^) T* o9 {  E

# J, B; N  B/ ?若在宫室    当愿众生    入于圣地    永除秽欲6 T$ I) m- m( a& n. c" o8 z$ y
6 C& ~. q' T/ V/ C

4 `1 T$ D) u, R# }/ v4 Q( Y6 u; S7 R: o8 k
若在客室:皇帝所住的叫宫,一般人所住的房子叫室。无论你是在宫殿里边,是在一般人的家庭里边,这时菩萨就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入于圣地:现在我愿意一切众生,都到圣人的地位,圣人所住的清净宫殿。永除秽欲:永远除去不清净的思想和一切的欲念。
0 V  U( t5 i8 W) G1 b$ X5 M
& m3 U* Y$ J# G6 J1 A3 o4 p+ s* E+ o
: O2 O& c2 k5 e' s# I- p5 q4 L- n0 E& L& O4 K. ], P- ?2 v
著璎珞时    当愿众生    舍诸伪饰    到真实处
9 _6 |5 R2 s6 S& R/ J6 G1 w" t1 ?1 y. @: C  B1 I
6 ~& X5 m3 M% x6 V7 l
; B# L; @, {5 Q  _# a1 K6 I( a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璎珞,有在头上戴的,有在脖子上戴的;这璎珞就是一切庄严好看的装饰。那么戴璎珞的时候,菩萨也发愿,愿意一切众生,舍诸伪饰:舍弃一切虚伪、不实在的装饰。到真实处:要到真实的处所、真实的地方,不要尽做一些个虚伪假面具,戴一些个假面具。
# \' f; {6 [5 X# v3 _, R4 b3 F0 R5 h
4 W) N2 F9 E/ U3 [2 m; w7 `

) ]. w* ^/ W0 k/ g上升楼阁    当愿众生    升正法楼    彻见一切
( j+ \4 {7 o& i' r. L0 A7 E
4 }. E; {; v/ X1 c3 \9 {
% e0 a  r  X' k7 y8 m2 j6 e6 i- A8 G( V- [
上升楼阁:又菩萨上升楼阁的时候,也即刻就发愿,要做这种观想来发愿。愿意什么?当愿众生,升正法楼:要到正法的楼阁里边去,彻见一切:彻见就是了彻,明白一切的正法。
- x: p8 J/ d$ d" l: n! v  Z4 V* ]' f' x3 K6 |
' _8 X9 f) d/ m1 ]. e

9 O$ w) d  F( E1 z+ A9 A若有所施    当愿众生    一切能舍    心无爱著
% P/ I9 ?; ~2 ]% `, ^+ y9 O$ M& S

! G1 y9 l- G# n6 \9 }9 ^: [% k! H# h# D% M8 H4 k, J( ~
这个布施,我们人要难舍能舍,不能舍的、舍不得的,也都要舍,那才是真舍。譬如我有五百亿,我布施一块钱,那不算什么。我一块钱都没有,有人向我来化缘,我想法子能布施,这才叫真舍。你那么多钱,布施那么少少的,那不是什么真正的布施。但是人也要量力而为,你力量真的达不到、做不到,也不要勉强;你若勉强,因为布施,借得周身是债务,一天到晚叫债主来讨债,你就不还人家,这也不是你自己的布施,所以也不要这样去做。( `2 O" ]- o8 R7 q

9 _' v, f6 B: W0 D- ] * @, n# ^0 Y) Y9 ]

; i/ P4 F: Z8 V8 O' V所以若有所施:若有众生能做布施的,当愿众生:在这时候也要发愿,令一切众生,一切能舍:一切不能舍的也要舍,最要紧的是什么呢?我告诉你们,心无爱著:你心里不要有一种贪爱,你若能把所爱的舍了,那才是真舍。譬如我爱古董,我有个古董,这个古董真是无价宝,啊!多少钱也买不来,晚上睡觉都想著这个古董,作梦说:‘啊!古董丢了,被人给偷去了。’一惊醒了,还知道是个梦,那个古董还没有丢。就是因为这样,令你在梦里头都挂著这个古董,你说这多苦啊!这个你若能把它舍了,那么这是真的。古董是这样,其余你所爱的、所执著的,都应该把它舍了。
  b$ i# P- h* }% f% I8 c2 J) R1 b" q$ a1 \: c& ]
# \  i8 h. H/ M# X9 H. l

' _4 T" X7 V3 F$ X5 f- u1 u众会聚集    当愿众生    舍众聚法    成一切智
: M- o7 w1 }8 ?5 Q+ q) E. F$ ~. U: `& X% W7 x5 R2 h; X/ d4 ?

) M" Q9 J; B+ L
; K8 M* x( a; o众会聚集:大家有的时候在一起聚会,或者有什么事情来开会,在这时候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就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把一切聚集这种法,也不执著了。不要执著这一切,你能舍众聚法,就能成一切智:佛法,你就因为有执著,才没有一切智慧;你要是没有执著了,一切智慧自然就现前了。
  D9 a  ~% B( q1 n
9 B" h9 f/ E) X# A& W$ K5 J
% Y" \8 A: e* i1 n( x* b% S* \, S  Z4 d  d6 V
若在厄难    当愿众生    随意自在    所行无碍
4 D, b3 J  A5 |; a( R4 U9 o5 R: m7 U! Z2 r9 i7 X$ z

9 m  L/ s, W$ [) L1 H# v2 H
0 |2 V" C) Q* s) J若在厄难:厄难就是灾难、苦难,也就是当你最危险的时候;或者你有病,病得要死;或者你行路,遇著狼虫虎豹、毒蛇猛兽,正在危险的时候,你这时候也要发个愿,当愿众生,随意自在:都能随心如意,得到自在,没有厄难。所行无碍:所行所做都没有障碍。因为自己遇到厄难了,愿一切众生都没有障碍,这就是菩萨心,就是发菩提心。& D2 \6 y/ d  E4 E

/ L% i/ Z% Z+ k+ W) I
$ ?2 h7 [) w8 [, D! m; N" Y5 f0 p% e
- ^, }* T0 x! ]1 W3 {E2、有十五愿明出家戒时愿
2 R  h) \4 ^2 R7 H1 [) v
$ |1 z' P: ^/ n; w/ {. ~3 m 7 K8 E1 M9 ?" R0 }1 l

" f4 j/ B/ L7 r: \舍居家时    当愿众生    出家无碍    心得解脱" u% b5 X, b. {  w' U6 J2 S6 t

- u" i7 H4 L! X" y7 c( B 7 Q9 B9 H% r* A: C; G
$ t7 G1 L/ b& d5 N5 r
舍居家时:就是出家了。人出家要真正地修行,不要犯戒,不要破戒,不要做破戒的比丘,要做一个清净持戒的比丘。所以舍居家时,就是要出家,想要剃发染衣,出家做佛的弟子时,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要当愿众生,出家无碍:我出家,发愿出家没有障碍,没有人来令我不能出家。我生生世世都要发这种愿:我想要出家,即刻就能随心满愿,不会有障碍。心得解脱:我的心里头会得到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里得到解脱就无挂碍,没有挂碍就得到解脱了。0 E  d/ H: Z- @7 Y

  Q8 q/ b6 F: B4 S4 m
0 i& T' J3 }7 ^/ c: P' V0 [/ E! E. G% {: @7 J$ A) p5 }; f
入僧伽蓝    当愿众生    演说种种    无乖诤法
+ V: O. y7 ~$ f/ W  g- ^2 y; r/ ?1 |5 ?: O& L* X7 o
5 g- S1 {. x1 b- h* @! F

% i" n6 D, f' j  G" ?入僧伽蓝:就到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到道场——寺院里边、伽蓝里边,或者寂静处,或者大众修行的一个地方。这僧伽蓝就是出家人所修道的地方,到这个地方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演说种种:要能演说种种的佛法。这个法,演说种种,各位要知道,讲经说法不要有一定的讲法,各人有各人的讲法,各人有各人的见地,所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讲经要观机逗教,因人说法,看众生的根性,适宜哪一种法门,就说哪一种法门。不要固守成墨,一定要照著什么注解来讲。我主张讲经要把经讲活动起来,不讲得死死板板的,或者单单依文解义,或者照著注解来背注解。那么当初没有注解的时候,讲经的人又照著什么来著?甚至于当初没有经典的时候,佛怎么说的经呢?‘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讲经,我主张讲活经。怎么叫活经呢?讲得很生动的,不那么死板板。所以我到什么地方,有很多青年人欢喜听,因为适合青年人的口味。
; K/ N# B# _/ O2 q" K
+ [+ W% r' n2 A
* U( c% Z- A: ?8 Y+ q- o4 N1 v5 N' s2 [, p! `
演说种种,由这个‘种种’,你就知道不是一个讲法,是要用种种的来讲法。所以这个经典,你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讲经,要把它讲得流水似的,怎么样都可以流的。无乖诤法:乖就是不对的。这个乖就是违背经典的道理,讲得不合经义,所谓离题了。诤是和人诤论,! P4 ?' S% X) U) C0 p) ^
$ s9 G; K$ g6 b1 C
- y* l! n3 O2 V8 C$ l

; H  C: V& F8 v8 |" m& k+ Q诤是胜负心    与道相违背
- n- q- n& b& x. ^7 S" A" T2 l$ y/ z7 k; o8 O3 b
便生四相心    由何得三昧% S  f+ @: C- Y' I8 v
/ I) z1 ~, d* k! M5 x

$ S6 @  S9 C; w' ?
/ \: d" s2 l; o6 B+ K- j* q& I. U这是《金刚经》无诤三昧。你有所诤,就是有胜有负;有胜有负,这就落了人我相上。所以‘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就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生出来了。‘由何得三昧’,你怎么能得到定?得到正定正受?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得到三昧呢?得不到的。所以要说无乖诤法,就是你怎么说都可以,但是不能尽说这个诤论法。
) b% \9 Y( }, K& E& T7 o
/ I3 H$ n$ Z; P- }
& w# u8 E% i- }2 O; q: U# G6 r3 F1 Z' K. M/ w( r6 j3 H
诣大小师    当愿众生    巧事师长    习行善法. e7 U5 \& n# a# I4 H

, B( `8 K5 d; a/ j( I
% ?, G, q$ O0 M1 [& w0 Q) _
! ^) S  U8 T; J/ T6 _. I' w3 B诣大小师:诣,是到那个地方;造诣,就是往那个地方去。往什么地方去?大师,往大阿阇黎、大轨范师;小师,或者普通的法师,不够大阿阇黎这个资格,不是大和尚,是小师,就是普通的。当愿众生:这时候也要发愿了,要发什么愿?要巧事师长:巧事也就善事,善巧来侍奉师长。习行善法:要习学来修行一切的善法,不要修行一切的恶法。你修习一切的善法,这就是听善知识的教,不要听恶知识的教。5 e2 Z  B' C' T& r
& Y" v+ Y( Y6 Z
9 R; {" b' {% m7 {
) L  s4 R2 S$ i6 [6 |, @! I' ]# n( Z7 I& e
什么叫恶知识?譬如佛教里都应该要持戒,那么这个知识就说:‘哎!这末法了,不要持戒了,大家都是凡夫,随便啦!你愿意怎么样都可以,没有关系。这个末法,人人都不修行的。’你说这是个什么话!什么叫末法?什么叫凡夫?末法是人造出来的末法,人要是行正法就是正法嘛!你人行的末法就是末法!哦!末法就不要修行啦!那正法的时候,你若不修行,也一样没有正法;末法的时候,你若修行也一样有正法。这是人为之,法没有正法,没有末法。你自己不知惭愧,自己:‘哦!我是凡夫。’谁是圣人啊?大家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由凡夫而成圣人。哦!你要由圣人而成凡夫,本来出家做比丘了,自己还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我是凡夫,犯戒没关系。’这是如来所谓可怜悯者,这太可怜了!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自命凡夫。/ p# |2 y8 G; g. Y9 E  h5 @+ E; ]

; x* B/ t+ n  b/ ^5 ]# s$ I# D& } 3 v- W8 d2 z& m% k' ?! n! o

: y& N# g7 u" o4 {" C5 {& b求谓出家    当愿众生    得不退法    心无障碍$ X' J% s, g' a0 l$ p1 g

$ n' d5 _( o, G, d
1 x4 ^0 I' T+ x& l# p8 `1 m4 Q$ g. o8 c; w/ `
那么想要出家,要求请出家:去访求善知识。我们出家最要紧的是找一个善知识,善知识可以指示你的正路。若遇不著善知识,就像方才我说的这一位知识,他说:‘末法了,法没有了,我们都不要修行了,大家混吃等死算啰!’你说这叫什么话?所以我发愿,我的愿力:‘我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要有正法,我不欢喜末法。’末法和正法就是在于人,还是这句话,人为之啊!法无正末,人有精进和懒惰、修行和不修行。
! f( _, g1 ^' M4 _0 K( X/ o. p8 a% W  r0 N

/ `- C1 _- g( v" R
+ h1 k9 o5 H( S( U所以你求请出家,这叫睁眼投胎。我们来的时候不知道找哪一个家庭是好,哪个家庭是坏,就像苍蝇乱飞,飞得撞到无明网里,就出生了。那是自己做不了主,随业受报。我们现在想要出家,睁著眼睛,要真真地访求明眼善知识,跟著善知识来学习佛法,才不会走错路,这是很要紧的!善知识就是我们的眼目,我们若遇不著善知识,就等于没有眼睛一样。所以求请出家,想要出家,一定要访求善知识。不是说为了什么出家?为一张饭票出家?什么饭票?戒牒,受了戒,到各处都可以挂单。可是现在这个时代有多少不同了,挂单不是像在中国那么方便。但虽不是那么方便,出家也哪个地方都可以住,这就有了饭票;不是这样,不是为了饭票出家。6 b8 o: n/ c+ o. z- E" n2 Y1 Q
* M% [! C1 y- `/ V
, }- q' @1 u- z. d8 M) E1 g. d
! s3 }- g) R5 |- R$ m- [
当愿众生,得不退法:要得不退转的法门,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障碍:好像修行,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说:‘末法了,不要修行了。’我听不知多少人这么说,很多很多人都说:‘唉!末法了,没有法子修行啰!末法了,那算了。’末法就算了?我遇著很多人都这样讲的,所以我想起来对大家说说,切记不要被这种理论转动。心无障碍,你一说末法不能修行,这就是心有障碍了;你心若无障碍,就不会这么讲话。' G% h; K# \3 T' o2 ?

: N' d3 R$ a0 z, p" y7 L6 l & b  ^$ |* W8 B8 Q0 z
3 M- |! v2 h; y5 `' \# [
脱去俗服    当愿众生    勤修善根    舍诸罪轭. c+ N  C* r) V1 z( v4 U
9 s/ u. \, C, d! g
4 A( j7 j+ ?8 B( g

# ~/ p3 k+ o' G脱去俗服:就是剃发染衣,剃除须发出家了,把在家衣服脱去,脱去俗服,俗是在家所穿的衣服。在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要勤修戒定慧,栽培善根。舍诸罪轭:把一切的罪,一切修道的罪业和障碍都舍了。轭本来是古来车前边的一根横木,舍诸罪轭,就是把你那罪的障碍物没有了,要舍了它。
7 u( z$ Z' q/ ^! X( w
8 a6 x" A) m! D( b+ [ + L/ r; f1 Y! A3 p, m

/ p& C% l5 X;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永离烦恼    究竟寂灭
6 `4 ~( h2 O# e1 k6 l& E1 Z5 O) u: ]1 b" _6 U
2 z: ^/ \) e  A3 g9 R* q4 T

) h" J# L6 v: V: S+ p* K& N; E2 w剃除须发:你把头发剃去,胡须也剃去了,要做比丘,要做出家人。这时候你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永离烦恼:不但把头发剃去了,要把烦恼也剃去了,剃除须发就是要剃除烦恼。究竟寂灭:常常得到寂灭之乐。寂灭就是真正的静,清净的快乐。你得到寂灭之乐,究竟寂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将来得到究竟的快乐。2 D4 b2 z$ a1 p! g) R( H
* S  F) b2 T6 g/ r9 E
5 b2 r2 Q" A6 o% K

9 @* a/ d* d- d, j6 T% ?) w著袈裟衣    当愿众生    心无所染    具大仙道
( X' F1 U/ W7 g) |* N! K" Z) z. _8 |1 \/ A

/ V2 b4 c  y- F9 J7 X6 r4 ?3 V) _) W" n! [
著袈裟衣:袈裟是出家比丘所穿的衣服;有五衣、七衣、祖衣,这三衣。在比丘出家之后,有三衣钵具,常不离体,常不离开自己。不离开三衣,这是持戒。那么穿袈裟的时候,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心要清净,没有染污。袈裟又叫染色衣,衣是染色,但是你心不要有所染,心要清净。具大仙道:大仙道也就是佛道,佛也称金仙。所以往往人以为仙和佛距离很远,实际上,佛经上也常常说大仙道。
: l$ M+ o# o5 u$ I& Q) N$ K8 A9 H0 g+ [0 Y) V" o
1 ~" V' s$ y4 g6 B% L& T8 r

. d5 F8 i; A5 h正出家时    当愿众生    同佛出家    救护一切( G. Q/ Y2 w% P- C' t6 a
; }) b/ R7 B9 W, Y& p4 s, J% l8 {& B
! o$ d7 Z" Q1 r6 y- U# T
( I  s- f) |2 ?9 W- q0 c- r) n
正出家时:前边偈诵那是说,想要出家而还没有出家,初初穿袈裟的时候,那么现在这偈诵是正出家了,就是已经出家了。这时又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同佛出家:和佛一起出家。救护一切:能救护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所依怙。# \8 X( u& d0 w7 J, i$ j! h1 e( ]
6 O; }( O2 @' J( t# x' |9 z! e
1 [3 H1 F. n, w# b/ ?

* D0 O8 h& x6 Q自归于佛    当愿众生    绍隆佛种    发无上意0 K; F6 Y, B9 B$ X& L

& \0 w: ]$ y1 P9 h + U9 f( h5 D3 E4 @5 A
* }- A3 }' j. _: h7 @- K
自归于佛:这三皈依很要紧,〈大悲咒〉、〈楞严咒〉,其他种种的咒,第一句都是皈命十方常住无尽三宝。〈大悲咒〉一开始‘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这是皈依十方常住三宝;〈楞严咒〉第一句‘南无萨怛他苏伽哆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这也是皈依十方无尽无尽的常住三宝。所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是非常重要的!你诵持〈楞严咒〉、〈大悲咒〉,一开始这么说皈依十方无尽无尽三宝,这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你,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那还是最后的,等这十方诸佛护念你之后,那八万金刚藏菩萨常随著你。所以我们天天在寺院里头要三皈依。这是很要紧的。
7 ~) P7 [2 p$ j/ u, [8 T1 M
8 N4 g1 ?- @' Q ( v4 v7 o1 e# K! n
9 l  }( @1 Y, b8 l+ l$ z9 h5 x8 x+ v5 p
出家比丘都应该常常受持三皈、严净毗尼的,所以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我就愿一切众生,能绍隆佛种,就是令佛的种子继续不断,接接连连,很兴隆的。我接接连连令佛种永远都不断,这叫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也就是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L# o$ L5 M* _4 `

6 o* k5 l* a# ?. a1 k
- m2 v1 |2 P- a! m8 l4 W
7 ^  u6 q& ]3 M8 {; E  o自归于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 [6 @% r6 b2 v( e, m# s( \( f. x9 m; E& w4 Y2 y
& l6 n/ l$ l  }( h0 h# q1 U, E5 j1 v
0 ?: D5 m6 W1 G3 e! |$ F
自归于法:我皈依法,法犹如大海,所以我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深入到经藏的里边。智慧如海:智慧犹如海一样,无量无边的。
% F3 h9 c) D3 M1 w% s8 r
9 e' K& R9 E) t9 l' O / m% K  n1 t8 P- D

3 f: {9 x* p& V* v- K( W自归于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1 o) w# m: ?$ ?, q( E: y2 U; g7 h4 M) i5 C. |
& J, ~+ ~2 e" ?' Q- `% `
8 {9 `2 Y# l1 x' }
自归于僧:皈依僧的时候,皈依十方一切贤圣僧,那么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统理大众:统理就是率领大众。一切无碍:一切所修行没有障碍。讲到这儿,希望各位都一切无障碍。4 n1 x) Q3 q* `! M; I5 h% _
: o) Y! j7 ]$ }  n$ j
. Z7 g3 m2 x1 c1 C+ E  I  p

! A$ U- F4 y4 r; c( D受学戒时    当愿众生    善学于戒    不作众恶
3 x/ P& u* y' N: X
  M* w9 f! @- T* E
% E  O9 N3 |1 x  ^/ M, f3 h
7 `6 ~+ j, S+ ]4 J! e受学戒时:也就是受戒的时候。在受戒时,也叫学戒的时候,因为我们受戒,应该把沙弥十戒、五十三条小咒毗尼日用、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还有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都应该读熟能背得出,这才许可受戒,所以这叫受学戒时。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发愿,因愿而起行。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善学于戒:善于学戒,会用这个戒,能明了戒法、戒相、戒体、戒行,深入戒律这个行门,了解戒律的意义。不作众恶:怎么叫善学于戒呢?就止恶防非,把一切的恶停止了,而奉行众善。3 B- `! K% R; p/ o0 }

3 y8 n  p6 H- D) d! \
- c3 m+ z" @  w* S3 J' n( `: E" T: u: A- M
受阇黎教    当愿众生    具足威仪    所行真实
# N' K3 [3 Q  v
( ~/ E0 L* A. r6 H; R ' A: h, z: Y0 c

4 g1 d" a; t3 Y4 o2 c5 t受阇黎教:阇黎就是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译为‘轨范师’,又叫‘亲教师’。那么你受阿阇黎的教诲时,当愿众生:也发愿,因愿而起行,所以说当愿众生,具足威仪:这个威仪在儒教里也讲:‘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佛教里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什么要具足威仪呢?因为你威仪若好,一切众生就见而生信——见著你就会生一种信心。若威仪不好,譬如你做一个比丘,走路蹦蹦跳跳像只猴子,甚至于——不是骂人——像只兔子,那么这样就很难看的,没有人相信。
. n* A! Q" H" G1 W9 Q" l1 N+ g" h& j8 r  J* A$ R  E* i& ?1 `# b
. u: r0 x- f0 a
; N. @6 O- o% r8 v6 Y& w
我们必须要学马胜比丘,走路目不斜视,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威仪严整。所以摩诃目犍连和舍利弗两人一见到马胜比丘,就发菩提心了,问他:‘你是个做什么的?’那时候因为没有出家人,所以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人都是外道,一见著马胜比丘的威仪这么好,就说:‘你一定有位好师父,你师父是哪一位啊?’马胜比丘答道:‘我师父是佛。’舍利弗和目犍连一听说佛,更不明白了,就问马胜比丘,说:‘怎么叫佛呢?’因为以前他没有听说过‘佛’字。马胜比丘就说:‘佛——我的师父所讲的道理,就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个道理就是佛所讲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一听,啊!就欢喜得不得了:‘这个法说得真妙!这真是无上甚深微妙法了,我一定要去看看你师父。’那么跟著马胜比丘去见释迦牟尼佛,于是就皈依三宝了。你看看!这就因为马胜比丘的威仪好,所以感化舍利弗、目犍连这两个大外道都来皈依佛了。
0 J! M8 A: ]7 H$ x: o3 x  w" b6 V6 c# |0 s
9 m( S/ k, R. E: J( a
* ?$ N) J, Q3 p5 `$ A% i
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无论出家人、在家人,就是居士也不能说是:‘我是做居士的,我不要守威仪。’那又错了,你做居士,这是佛教的外护,你这外护要是行为好、威仪好,一切一切‘言必忠信,行必笃敬’,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为众人的一个法则,为众人的一个榜样。那么不信佛的一看你,这么样‘言必忠信’,你不打妄语,不欺骗人,所说的话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点虚伪,‘行必笃敬’,你的行为很诚实,很笃厚的。不是做一些个假面具、伪装,不是‘老虎挂念珠,假充善人’——你不是这样,那么一般不信佛的人,见著你这么好的行为,也就会生信心了,你影响力是很大的,所以这个威仪也是很要紧的。所行真实:无论所行所做,什么事情都要真真实实,实实在在的。; |, K: @# E7 [( |: k# d
' Z1 N1 P5 q+ n- r# \. \
, T6 [$ O) c- h4 E4 \

/ r# H; L: `5 K+ D3 g; c) O+ y受和尚教    当愿众生    入无生智    到无依处* h) m3 I+ x& \- i8 p# n, F  T  I

, o5 p$ r9 d# [0 D
( \$ h$ ]8 A5 g+ ?9 E/ E' A4 C! T9 k
受和尚教:和尚。这个和就是六和,尚是高尚,所以和尚这个名字就是清高品雅的一种名称。他又清高,又品雅,人格非常地圆满,人格非常地好,这叫和尚。所以到大丛林里头,只有一个方丈住持叫大和尚;若退居了,就叫老和尚。那么你受和尚教的时候,也要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得到无生的智慧。到无依处:这个和尚是我们皈依的一个和尚。那么皈依了,你也不要常常生出一种依赖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知道他自己眼睛花,也不知道是他发神经,也不知道他因为被人骂一个经忏鬼的名词,自己放不下,就神经错乱,看见鬼了,有两个鬼。可是这两个鬼一看见他,不单不给他麻烦,而且还向他叩头。两个鬼对谈说:‘这座金塔里边有佛的舍利,我们应该恭敬礼拜,我们赶快礼拜这金塔。’因为他结双跏趺坐,在鬼的眼睛看来他是座金塔;在和尚的眼睛看,就看这是两个鬼。
) V; v4 ?' `! X; J8 W7 ^+ x
* _: ~  B, ?; a2 o2 I ) D5 h: `0 I! T9 I9 T- S; E9 V

9 o  E9 I" f0 f6 t- l3 P/ [那么两个鬼向这和尚叩头,这和尚尽给人家超度亡魂,大约也常常见鬼,或者没有撞鬼,但是常常觉得有鬼,所以他就不怕这鬼。他坐坐双跏趺坐,腿就痛了,受不了,大约是咬著牙也挺不住,也忍不住了,于是把上边的腿就搬下来放到下边,就是左腿在上边,右腿在下边,这样叫半跏趺坐。那么半跏趺坐,一个鬼向他叩头一抬头,说:‘咦!这金塔怎么变成银塔了呢?’因为单跏趺坐,在鬼的眼里看来,就由金塔变成银塔了。另一个鬼就说:‘哎!金塔、银塔里边都有佛的舍利,我们就是礼拜佛的舍利,可以消我们的业障,还是要叩头的。’又继续叩头,鬼互相在那儿谈话,他都听得清清楚楚。
5 O( v  |( p2 ]1 j
& |  x0 a" v/ [+ L/ {7 ^ ; |9 t3 w9 V% z3 V4 K
; x+ V7 d) q: @2 x
他就又坐,坐...坐...,大约又坐有一个钟头的样子,这单跏趺坐又受不了了。因为他平时以赶经忏来维持生活,所以这回打坐,之前双跏趺坐坐了半个钟头受不了,现在单跏趺坐,坐了一个钟头又受不了了;受不了,他又把左腿放下来,就随随便便那么坐。这时鬼又叩完头,起身一看,说:‘哦!这也不是金塔,也不是银塔,现在变成泥巴了,我们打它!’这两个鬼就拳踢脚打,要打他。他骇得——哦!这时战战兢兢地,忐忐忑忑地就赶快又结双跏趺坐。结上双跏趺坐,这两个鬼刚刚把鬼拳头举起来,想要往下打呢,一看,又变成金塔了,说:‘咦!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还是赶快叩头。’这两个鬼又继续叩头,他这回就是痛死也不敢再放腿了,就双跏跋坐,一边打坐一边念佛。一边念佛,念...念...,念到天亮,鬼也没有了,他的腿也不痛了。腿不痛,他就想:‘哦!我赶经忏,人家就叫我经忏鬼,那么我结双跏趺坐就是金塔,单跏趺坐就是银塔,也不单也不双就变成泥巴。结双跏趺坐,鬼都来恭敬礼拜,这真是不可思议!’5 L- e* t  N- V' s0 r4 B- o& G8 ?

# |% q7 X. p1 z+ @: p4 `
7 c2 X- i' v, u) ^1 A
! @7 k2 J$ y. i5 e+ v" g5 v& Q由此而后,他把经忏的生活改变了,再也不赶经忏,就发心修行,天天都结双跏趺坐来修行。一修,修了一个时期就豁然开悟证果了。证果,他自己想一想,溯本穷源:‘我这个修行不是自己发心修行的,这是两个鬼逼得我发心修行的。’所以不用以前的名字,以后就给自己起一个很奇怪的名字,叫什么?叫‘鬼逼’,所以人人都称他鬼逼禅师,鬼把他逼得修行。那么这个老修行本来是赶经忏的,你看!他也可以修行证果。所以‘英雄莫论出身低’,无论哪一个,若能真正发菩提心,能忍耐一点痛苦,都会有所成就的。那么双跏趺坐就有这样的好处。
' ?3 v; f6 g+ Y4 G9 u9 Y* T2 l1 E% J
( Z5 J" Y7 B( r  x8 V

9 q; B9 d4 l. |$ k/ X在双跏趺坐的时候,又发愿了,当愿众生,善根坚固:你双跏趺坐,这要有坚固心;双跏趺坐又叫金刚坐,金刚坐也就是坚固的意思。那么我愿意一切众生,善根都种得坚固,不退转。得不动地:不动地,也就是不改变修行的这种思想,你能继续发菩提心,练习跏趺坐,不要摇动,不要被痛或是什么境界来摇动。9 Q$ v- f7 _; p
& W& J% z% B1 v$ N8 @) B. P

* f: d: f: y' U2 s2 {/ g) [; H% D% C  d, v, l1 r- D
修行于定    当愿众生    以定伏心    究竟无余
2 P/ t" C  s( l8 ]2 b5 S$ t$ y8 }# Q9 H. U( ?* b4 j9 b4 |& J
3 g# E- L- a: L9 G" B

% [. u  U7 B8 u& A/ ~/ _* v修行于定:你修禅定的时候,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以定伏心:所以我常常讲‘性定魔伏朝朝乐’,你性若定了,魔就伏了。魔为什么不伏?就因为你性没定。我告诉你们,我在美国弘扬佛法,魔障多得很,但是无论什么魔来了,我都欢迎他。你们听过这种讲法吗?我欢迎魔来。无论什么魔来,我和他做朋友,我说:‘欢迎欢迎!Sit down,please.请坐,大家坐下来谈一谈。’为什么我欢迎他?就因为我Everything's okay!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的,没有关系。
9 t( @. ]& e* b0 a
9 }9 H" t+ h& X3 L
9 ^% n8 {7 e2 X- _; T2 @2 Y$ s- c
有人就说:‘哦!你Everything's okay!谁若把你最有价值的东西都偷去了,你也okay吗?你也说可以吗?’我说:‘那他偷去,他用和我用是一样的,为什么又要分他和我?他想拿去,他一定有用;他若没有用,他不会拿的。那么他既然有用,免得我保存这个东西,那又有什么问题?’有的人说:‘那他若真偷你东西,或者你就放不下了。’我说:‘那你可以试一试。’但是他也不敢作贼。所以‘性定魔伏朝朝乐’,天天都是快乐的,没有一天忧愁的。明心无难事,怎么叫明心?明心没有碍难事。怎么叫见性?见性没有忧愁心,见性就不知道愁了。‘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你若不打妄想,到什么地方都是平安的,都是好的,不会说是:‘啊!这个地方不好,这个地方不平安。’到什么地方都是平安,都是很好的,没有一切的麻烦,这叫以定伏心。+ T% X/ a0 j5 h& N& k

+ s6 ]8 ]( ^* X9 V9 Q  U , ~- G% ]; G/ H# h" G4 m$ j
/ H! M1 g, C2 x' A$ l& ?
究竟无余:什么没有余了?究竟没有习气了。有余就是余习,余习就是没有定,没有定就有余习。好像这个高个子(上人的西方弟子)欢喜喝牛奶,这都是一种余习,还有另一位讲到下午要偷吃雪糕的事,这也是余习。那么他偷著买雪糕吃,以为这没有问题,结果老鼠就来,要分一份他们第二天吃的东西:‘你饿了吗?我也饿了,你不守金山寺日中一食的规矩,那我也就无所谓了,偷你和尚一点面包吃,这我也没有罪业。’所以它就来大吃特吃:‘你赶我也不走。’他想要抓它呢,它就飞了,你看!这只老鼠这么大的本事。这就是老鼠来教训教训这两位:‘你这偷东西的和尚,会变老鼠的,以后要小心一点!’幸亏他们也都觉悟了:‘哎呀!我们偷著吃雪糕、吃冰淇淋,老鼠就来偷吃我们的面包,这是如是因、如是果。’
5 h" E' e% k$ T
1 Y' |; m( F1 ?/ E& }5 t5 B( p
$ J6 `+ b! P/ T% x7 F
. ^0 x# u5 C# i/ {2 @9 g4 O( D若修于观    当愿众生    见如实理    永无乖诤1 l; ^6 ~$ l6 ^* t

# V; ]+ z8 ?# b  K7 l( @ " E) C5 |) g) Y4 O' e
/ C6 v1 |9 q% G3 h! n0 B! p
若修于观:观,是修止观。修观就生观照的般若,能生观察的智慧。怎么能生出观察的智慧?首先就要修定,定也就是止,止也就是定,这都是换名不换义。你能止也就有定了,有定也就有止了,所以这修止观,也就是修禅定。那么修禅定时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见如实理:如实理就是真实的理,真如实相的理,见这真实的真理。6 L! I- ^% s" q6 G" S1 V5 R. D

2 c, A  e7 B0 Q
  W, e1 ?. J+ y. [8 T! L* u! U1 K& e6 W/ V. w" n" V  H
永无乖诤:永无乖诤是什么法?也就是Everything's okay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永无乖诤。你能把一切事都看空了,这就是永无乖诤,和谁也不争,让而不争,也不争名,也不争利,也不争权,也不争一切地位,一切一切都与人无争,这叫永无乖诤。乖就是不合理;诤就是没有理想要讲道理,强词夺理,这都叫乖诤,拿不是当理讲。我告诉你们,律师多数都犯这个毛病,我们这里不知有没有律师?有律师最好学一学这个无乖诤法。
2 ?) k. p8 C! x9 r2 @$ m$ ]8 a" A+ y- z3 M
8 p3 {( H: |) W' |/ e# J" {3 H
- i) b1 r" z$ P; l3 Y
舍跏趺坐    当愿众生    观诸行法    悉归散灭
% {  W1 |5 v  H% x) q% y) {- }. L; g) `& w3 l

7 U8 ^4 h: j/ y; M& u) ]% l5 f; S3 Z. T$ G$ x
舍跏趺坐:就是双跏趺坐也不坐了,单跏趺坐也不坐了,也就是变成泥巴的时候。那么在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一种观想,也要有一种观想,所以要当愿众生,观诸行法:观察一切一切修行的法,一切一切世间法,一切一切不究竟的法,悉归散灭:都是归于空,都是无常的,悉归散灭。
& W: r: W) N! G. P0 }% Z
" w$ i' v" D9 {9 }% t/ j' S
8 c- q  m# W1 p' i; W8 W! z8 {$ n
: R0 I. Z# F% x  i6 d* LE4、有六愿将行披挂时愿/ n/ n9 s) ~3 X# c/ t/ ?
/ Q) |3 x! H: b+ L1 n

, C3 H0 Y: Q  F: ^2 X9 o) M! P2 [7 ^+ U# B4 \5 A6 J' S
下足住时    当愿众生    心得解脱    安住不动
1 k/ q9 Y' ?- b7 J5 l
# Y; ], \, N. r5 x0 {0 w+ v% ?8 w
2 S  A/ M. q4 p: R+ z) g4 o: s" O. R$ s; v2 M$ ?
下足住时:下足,就是不坐禅了,把双跏趺坐解开,就要下地走动时。这时又要发一种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心得到解脱,无所著住。解脱,就是你一切无著,自然就解脱了,不要说我找个解脱。古来有一个老修行去请开示,问一位和尚:‘大和尚,请问怎样才能得到解脱?’这位大和尚对老修行就说了:‘哦!谁把你绑上了?’这个老修行一想,就是:‘哎!没有人绑著我啊!’‘那你为什么要找解脱?’‘啊!原来没有人把我绑著。’哦!他豁然开悟了。但你不能说:‘哦!我明白本来没有人绑著我。’以为这就可以了,那还不可以,要你开悟了才算。开悟,真得到解脱,打破你的黑漆桶了,那才算得到解脱。
- @1 e2 [2 \8 ?5 b' l! T
6 y% u* I+ B0 @( }) r
6 ^$ U' i5 Y$ @( d3 Z
1 G" S4 r  d' w; g* j安住不动:安住不动就是常常有一种定力,常常在定中,行住坐卧都是不动的,不打妄想,不起邪念。什么不动?你的欲心不动。你若能时时没有欲念,那是真正不动了。所以孔子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孟子说:‘四十不动心。’这个安住不动,就是不动心。不是说:‘我这个身体不动。’那要等死的时候才能不动,你活著没有法子不动,对不对?不动就是不动心,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你真能不动,就得到真正智慧;你得到真正智慧,就不颠倒了,这是真不动。这个不动,是在你自心里头,不是到外边去找。9 b2 K$ s1 ]7 s: o& m& O
' e: n$ n  Y8 Y+ `3 m" W8 w. I5 `' X

3 U$ C% Z4 l/ p, f( `" R# F6 h( Z( Y  v& ?# m
不是像一块石头在那个地方,说那就是不动了,风也吹不动,雨也打不动,但是石头没有用的,所谓‘死水不成龙。’这所谓不动,就是不动妄念,不起邪念,不生欲心。最要紧的,每一个人回光返照:‘哦!我学佛学了几十年,淫欲心停止了没有?’你要是没有淫欲心,那我承认你是一个真学佛者;若有,那还没到家呢!还要修,还要学,你那个余习、习气还没有断呢!所以啊!各位善知识,不要欺骗自己,不要自己没有到家,就向人说我怎么样不得了,我怎么样了不起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骗自己呢!还了不起!
+ |7 s7 E# W/ }4 Q2 i: f$ i7 F) i
2 {) @; M) d1 Q7 g# K) R 1 ?" v( F  l8 Q
! p2 a6 }6 m+ A9 W) H
若举于足    当愿众生    出生死海    具众善法# a) M; y5 v) n1 u
( M  p: m" S& |- U6 @0 B% q: ]
  J# B6 B- g6 A4 s' N' D

8 i3 ^: r0 B( d5 |& u* E$ g/ K2 {若举于足:若是举于足,这是走路的时候了。前边那坐完禅下地了,但是还没有走路呢!现在是举足了。举足的时候,应该念一个偈颂:
$ R5 d# m8 }& N% s. I5 \3 H7 F% U  i7 K+ E$ ^/ {5 q3 e1 i& S

& c, S" r3 @& U9 U/ H
3 {3 f2 `5 r9 k& h; Y! T从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众生自回护
0 u! y/ x! i* v
' h8 h1 O/ v1 \: }若于足下丧其形    愿汝即时生净土7 u6 q& r6 _0 \$ P4 m

9 |8 Z6 P8 w* V; ]
7 C: y# w2 |1 d& Q2 S/ l1 Q5 d# a* G3 S( q  H3 i
‘从朝寅旦直至暮’,朝是早晨早起,寅旦是天一光的时候;直至暮,到晚间,暮是晚间。‘一切众生自回护’,一切众生你都回避一点,自己保护自己。我因为不注意,或者不小心,没看见你,所以你要自己回避一点,你看我下地要迈步的时候,赶快走,赶快逃之夭夭,不要在这儿等死,所以说‘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假设你也没跑,我也没看见,你就在我的足下丧形,我把你的身体压死了。我有一个无知的罪,你有一个枉死的罪,‘愿汝即时生净土’,我发愿请你即刻就往生极乐世界。出家人一早举足时要诵这首偈颂,还有个咒来念,这在《毗尼日用》上都说得很清楚。所以说‘若举于足’,举于足就是将要迈步的时候,这时候也发愿,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所有一切众生都离开生死的苦海,具足一切众善的法。/ F. |5 [+ J* _7 b6 z7 [0 ^4 F
) H4 \- G" F8 ~) l
8 r* v" Y; m2 }

) M& L$ [) p: X$ p9 V; K, W$ K$ U著下裙时    当愿众生    服诸善根    具足惭愧; j& I5 G/ W; t4 K" P* h9 q; M3 _

4 ~: \3 y; J: \7 ]/ A5 | 5 E0 ^) w. l. q' {3 B. W
4 I  }8 N  z% J! L( T
著下裙时:下裙,在印度、缅甸和泰国天气热,他们都穿裙子。下裙就是搭五衣,他们做这个裙。在中国来说,下裙也就是裤子,中国穿裤子,也就等于裙子一样。所以说著下裙时,这时也发愿,当愿众生,服诸善根:也就是自己保护自己的善根,也就是自己穿衣服似的。善根就像我们的衣服,所以服诸善根。
/ j# m$ W1 y, f! a+ w! F. {8 }. b5 z  y: K

8 b* G% W& u* g$ l7 |( _" h4 J
/ g+ f0 {. _8 I4 S* O6 q具足惭愧:为什么要著下裙呢?就因为我们要知道惭愧。如果不著下裙,这很丑陋,不雅观。那么不雅观,你就这么裸体,好像去年美国就流行一种裸体跑,不穿衣服,这就是不知惭愧,无惭无愧,他才裸体跑!以为:‘你看!我这个本来面目,原来如此!’但是你为什么要跑?既然不穿衣服,应该站在那儿,叫大家看个够啊!但是他要跑,这还是不究竟,还是不到家,他无惭无愧这种思想还是不究竟,还是有一点点惭愧,所以他要跑。跑,作戏似的,给大家看一看,但是叫你们看不清楚,这就是没有惭愧,不具足惭愧了。
; @% l& @! t: J3 Z- M* p+ I  i' E. _5 a9 ?8 u

8 I1 O. Y. W% l/ e+ g! s
% [! w9 x; S" x) ~整衣束带    当愿众生    检束善根    不令散失! n; h  o6 z4 i! l! F) W

) c, \$ ~+ C4 |) K+ M  D0 r ! }, q/ X3 l" @$ y

: i' d+ |9 O" @1 Y' t( b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所穿的衣整理好了,也是合乎威仪,合乎教相,穿得很好的。不是拖泥带水的样子,不是衣冠不整,戴的帽子不整齐,穿的衣服或者不扣钮子;或者裸露,扣上一个钮子,或者两个钮子,其余的就叫它露著。这都是袒露,袒胸露背都叫衣冠不整。整衣束带,整衣就是把衣整齐好了。好像穿中国的长衫马褂,穿好了它,到一种会场,或者开一个什么party(宴会),去到那地方,令人看见,很恭敬的,这都叫衣冠整齐,衣冠楚楚;毕挺的西装,领带也打得很好的,这叫整衣束带。那么出家人,现在在台湾这儿没有系腰带子的,以前的出家人都要系一条金刚带,有这么宽系到腰里,精神抖抖的,好像一个纠纠武夫的样子。出家人抖擞精神,你一看,哦!这每一个出家人,不论练过武术,没有练过武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好像十八般兵刃件件皆通。尤其以前少林寺的和尚若出来,那不得了了!那么这是整衣束带,都要做得很整齐的。+ H- O4 q7 s& \3 S$ N+ k
+ X% _, N: U' \: A, l% M* [) T
7 m: L# r* p6 _5 V! w1 S, p. J/ i" e

, I6 ?/ F9 e$ `当愿众生:这时候也愿一切众生,检束善根:检点自己的善根是完全、不完全?善根具足、不具足?要自己检点自己。不令散失:不使令自己所修的功夫、所种的善根散失。散失,就是或者退菩提心,或者生一种懒惰心,或者生了一种畏难的心,说:‘哎呀!修行这么难,我不修行啰!’这都是散失了。
1 [/ z0 p+ Q% Z& C4 E$ [1 f7 g; Y$ b% O
3 S" ^  b5 f* ]& W/ c2 Q6 G3 J

6 m+ s5 p. [8 T: n: \' j# A$ r若著上衣    当愿众生    获胜善根    至法彼岸  k6 ~  y, P: C; @0 m' ~4 L

: W, a, f1 `7 w" d6 R8 {6 I
- R4 @5 D6 H1 b  h: S1 p* J( c: [
4 k& V1 `, w' l+ H6 M/ S/ V若著上衣:就是著七衣,七衣又叫上衣。当愿众生:也要发愿一切众生,获胜善根:得到殊胜的善根。至法彼岸:都得到波罗蜜,六度波罗蜜都得到圆满,所以至法彼岸,到涅槃的彼岸。8 \) d1 v6 R2 b1 Y
- N1 n0 d( d8 J9 b4 ?

# I) @" a# T  y9 ?3 B: m+ m! F. B) n. S$ j& d
著僧伽黎    当愿众生    入第一位    得不动法
( h. J! Z- k. m9 D: v% j. b( b- U

3 @: D2 l& d2 K5 W
7 f" Y- E; F  B6 b' P/ r著僧伽黎:僧伽黎就是祖衣,又叫大衣,又叫杂碎衣。那么著这衣的时候,当愿众生:也发愿。入第一位:第一位就是佛位,令一切众生都得到佛位,得到佛的果位。得不动法:你入第一位,就得到不动法了。不动的法就是没有所著,无所著,也就是一个定,得到真正的定。佛住在常寂光土,这都叫得不动法了。% K' c; k# p" ?% p$ a8 j/ t5 Q( z3 C

" J  N+ e' a8 M; T3 B ; l: @0 p$ \% h0 s' D3 d1 y# G
5 U  [& \: z+ v5 r' |8 d, r
E5、有七愿澡漱盥洗时愿9 H! V8 u/ @) E7 w: v1 ^% q. B
; O* I1 E! a7 W6 u- _6 V

4 k  }% U! q9 I6 ^' f, K3 s. n0 a" R) H/ c2 O. H0 a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g& ?+ t% K0 L: @& @9 N9 e: {
5 F3 R" q6 k) F, B

2 h: t  N7 C2 P/ t6 [: T8 _1 N
2 [2 D/ R3 c/ Y, \$ v- }: Z( f& x在以前,无论是印度的、中国的出家人,都有嚼杨枝。手执杨枝:嚼杨枝,手一拿起杨枝,就发这个愿,说当愿众生,皆得妙法:都得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法。究竟清净:将来得到清净了。: f/ J6 ~9 M0 g

# h. k% }1 ?% l6 Y  C ' U1 @3 N# N0 A' j7 [

2 g9 E7 }! B! E8 |9 s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一)能明目。杨枝有一种苦味,能去头上的火,所以能明目,这是第一个好处。(二)除痰。常嚼杨枝,痰会没有了。我们人有痰,是因为有火气,杨枝这个苦不单能明目,而且又可以去心火,去心火就没有痰,除痰。(三)除口臭。你嚼杨枝,口的臭气也没有了。它有很多种的好处,但是现在出家人因为有牙刷了,都用牙刷,不用杨枝。我在苏州灵岩山住的时候,那儿还有这个老风气,还有这个老祖的家风,天天都嚼杨枝。这嚼杨枝有很多种好处,好处很多很多的,不过现在都把这种家风放弃了,很少用。
: N' q5 N( k: n% {5 E4 v6 S# Y8 X) @

" b: v# {) Q# s5 z% ^% y6 `0 P5 y0 ]- s6 Z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 x9 c: O) W% H/ a1 \( X6 e
3 @$ ^* u7 q9 R) l8 ^' v
, {) ~) s6 c: H6 ^! D) B' P# Y, u  ^3 t3 U5 q1 v
嚼杨枝时:正在嚼杨枝的时候,也不能打其他的妄想,也不能随随便便的,也要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心里很调柔清净的,没有烦恼,所以说噬诸烦恼:把烦恼都给咬碎没有了,没有烦恼。
- C2 V8 }; {% Y$ M% K+ b8 n8 s4 }1 p( z! u/ o( v
( V4 ?% @/ O# O. }8 {2 J

( m% r+ W5 {9 O/ R0 g大小便时    当愿众生    弃贪嗔痴    蠲除罪法
" n, e/ V+ a, ?! A, ], E5 U/ {* ^. ]7 f& N
+ Q7 ~" F- b8 l' K0 y% b

8 P! ]0 i0 s1 v大小便时:出家人到大小便的时候,也都应该发一种愿,不要在厕所上,到那个地方就开会。因为厕所那个地方不可以互相讲话的,所以这时候也应该发愿,当愿众生,弃贪嗔痴:把贪嗔痴都舍弃不要了,不要贪嗔痴。蠲除罪法:蠲就是没有了,要把一切的罪法都扫除了。罪法也就好像大小便一样,它很肮脏的,你不要要它,不要舍不得,不要保留不肯撇弃它。蠲除罪法,就是把它撇弃了。
9 d% d& t$ c% N' }" s
( H! p2 w/ K" H* O
" a8 Y& x# c/ |) O8 z1 t7 u% z; x+ ~$ H4 W
事讫就水    当愿众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x' {9 f0 C% U+ U2 f$ ?0 `

  ]  n6 g. G0 Y! t 7 k' j% u% {! v7 N% }; F
$ S" G; R3 V4 V1 |5 S) @8 \0 a. e5 A
事讫就水:事讫,是大小便完了之后;就水,到那儿洗净的时候。比丘大小便后,都应该洗净,或者洗手,或者洗肛门,都应该把它洗净了,所以这叫‘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出世法中,速疾而往:要修出世法,要赶快到出世那个地方去,不要留恋在三界火宅里头。" r( q) O. `& l, e" w% E

. o, u& s' \+ _3 }& L
3 o1 ~) U" Y5 C( M6 k4 C" k: l, f- ?
洗涤形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 D' e$ j- u0 n+ a$ _
" `4 D: B  g9 B) \! K; o
; p+ s) _) i& P- W- O9 L6 G
4 \' v: I& I% v5 x# D! J洗涤形秽:这就是洗净。小便完了之后洗手,大便完了之后,要用水来洗肛门。那么洗完了之后,就发愿,当愿众生,清净调柔:得到清净调柔。调柔就有忍辱的意思在里头,就是没有脾气了,没有无明。毕竟无垢:将来一定没有一点的尘垢,没有肮脏的东西了。) ]- C% K; n- t& e" L: L- z/ ^7 b1 k
$ a: d: n8 r5 ?+ ^

0 ^0 E6 D) \! G
$ k" [$ ^. a% P/ x  i$ s# M) |以水盥掌    当愿众生    得清净手    受持佛法
5 q+ _8 }% C% u- G/ x
4 t( |6 v+ H! s% Y0 g4 t: q0 z
6 N4 z; N; O# y: p  Q, w! [4 b& u* X+ H
以水盥掌:用水盥掌,就是洗手。洗手的时候,也应该发愿。我们洗手要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得清净手:每一个众生都得到清净手。受持佛法:为什么要得到清净手?用这手来翻经典,来修持佛法;你手若不干净,就不应该修一切的法。好像〈大悲咒〉,《千手千眼陀罗尼经》上有四十二手眼,想修这种法的人,必须要保持你的手时时都清洁干净的,时时都没有邋遢,才能受持这种法。) g/ b2 K1 x3 p, r' j) X$ F$ @. S2 F6 P
  X: c, W% [! f/ E) |
4 v, ^$ M3 c( i0 c

. C$ U# x( ]8 j至于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就千手千眼。在以前的佛教,称马遛子,叫‘千手观音’。我们修十手千眼这个法,并不希望做‘千手观音’去偷东西。因为手太多了,人看不见就可以偷东西;眼睛也太多,人家看不见你,也可以偷,不是那样。你修千手千眼,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是救人的。我们每一个人要是得到这种四十二手眼,都可以变成千手千眼;不单千手千眼,是万手万眼;不单万手万眼,可以说是无量的手眼。有一句俗话说:‘那个人手眼通天哪!’手眼通天就是有千手千眼的能力。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和观音菩萨并驾齐驱,都可以有千手千眼,但是可惜都没有修这个大悲法,四十二手眼就是得到千手千眼的这种法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得到清净手,受持佛法。4 b) w1 L5 d5 S! s" L9 v6 t7 h6 Z
: ]" K- H( ^7 r$ n* @) G  [

# D  n8 g7 a8 b8 q9 _  h% z7 v: H3 ]6 [4 W8 \; D" H; O
以水洗面    当愿众生    得净法门    永无垢染6 a. h0 j. A) Y* Q7 N, Z4 x& o" z
5 W! h6 u! u% H' c- l( x
/ B" ~7 r; O9 z, R+ Q6 p
6 N$ ]2 {: A( ^2 u* {+ v  B7 u
以水洗面:你用水来洗脸的时候,也要发愿,要当愿众生,得净法门:得到清净的法门。永无垢染:永远都没有垢染。; c" I- g& d; ?* Q* d
+ z9 l8 F2 o! c2 q" S4 F
! O3 I* d& j3 J8 }1 v1 H

5 G; s& Z3 E, E3 `, _8 Y# `E6、有五十五愿乞食行道时愿分三
0 U6 O0 t2 F# S' ]* b: p" k! R7 @" _) a
F1、有十二愿游涉道路    F2、有十九愿所睹事境
' W$ ~% k' O2 d& f- \) O; R
7 X" U; z0 H+ t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 Q7 K6 n! Y7 J1 I, j% P4 s6 w* A/ T+ X8 ]
今F1、
' X4 e8 Z. M6 C. L- B
7 J3 b+ M1 |) U5 ?/ [
" n2 M, u* S  c+ e& r/ I0 l& I2 r1 z, B* k  e4 r; s# F; d. A
手执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8 l7 k- [! w& f8 n) L  _+ l( t. Y/ K0 ^" c# C, Q5 y

! x) T8 r, w- Q0 ]3 ^3 b
5 |. W0 R% |2 M- w手执锡杖:手拿著锡杖的时候,这也要发愿。人人都知道摩诃目犍连尊者拿锡杖,是开地狱的一个锁匙。那么这时也要发愿,当愿众生,设大施会:设立大布施的会。示如实道:指示人真实的道路。大施会就是一个法会,大法会就是指示人一条修行的道路。4 v& u# r; z3 @% d0 @
8 _9 u3 u. y& H
- b/ ~- I' k! X; n& b7 Z3 l- q& U

9 Q" Y& X" o- |3 W, W( P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5 y; X- w7 g0 h

' f# c' `5 q" _' n
8 x6 H. M* n# N5 H
) W0 I2 [% z! P/ n0 \9 d执持应器:就是拿著钵的时候。钵叫应量器,你手里拿著钵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成就法器:都做一个法器。法器就是载法之器,就是能以荷担如来的家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叫法器。受天人供:得到天人的供养。$ g" O6 n) C7 _* R/ X% F1 e
9 p5 q- K1 O3 x
9 J* g' ?: h! {7 _) j
) a- t2 ^, I+ Q
发趾向道    当愿众生    趣佛所行    入无依处+ N, a$ y( u( s% A8 ^: e9 l# |

  J1 B' r" L8 J% s+ W' Y
0 ]3 _/ }! c# ?+ D) @0 J' @# O+ |
发趾向道:这一句偈颂是说,你想要修行的时候。想要修行,譬如走路,在这时候也要发愿,由愿而起行,所以说当愿众生,趣佛所行:我们修道应该依教修行,依教奉行,依照佛所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入无依处:无依处就是叫人不要生一种依赖心,一种怠惰的心。怠惰就是懒惰,懒惰就生出一种依赖心。就好像阿难尊者,以为佛是他的堂兄弟,自己不修行,到时佛也会给他三昧。可是想不到是‘各人吃饭各人饱,自己生死要自己了’,所以不可有一种依赖性。. m6 \4 A; T: H; u& ?8 S. Q

2 Z3 @' w2 x: {7 n1 `
% ^& C8 j7 C- {3 E) ~1 m2 P4 L! ~8 W0 Z/ i
若在于道    当愿众生    能行佛道    向无余法6 |" N) y( w' b: }  W; m7 U

8 G# t1 ^( t; ?4 N4 Y ! \; {, Y- B# g: T# c
' B: y: t  [, I
你要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就是若在于道,也要发愿,发愿当愿众生,能行佛道:能依照佛所修行的法门去修行佛道。向无余法:要修到无挂无碍、无余的涅槃这种法。0 M2 p. ?7 x' G2 d! |
- v' f3 K; ^; h6 `+ J2 y

1 y5 B" \, T6 ?9 N$ R9 w. i/ L' n5 U1 L3 w- X- E
涉路而去    当愿众生    履净法界    心无障碍
# a, o( I4 b* f3 e: \. D4 T
+ \0 b. F6 \3 d7 b; F: h8 N; G ; j3 M7 Q' d& D" n# B( e  }

- Y+ B+ C8 s2 E& T; k- B* q# s& N4 L* X涉路而去:就是在路上行走。出家人在路上走的时候,也不能打妄想,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当愿一切众生所行履的,所到的地方,都是清净的法界。心无障碍:自己心一点执著也没有,无所挂碍;无挂碍,也就是没有障碍。
  K* `9 n& s" `, p+ j/ F: D# n1 g, r" v9 K5 q) J4 @  Y

" ^, S! u6 B2 `6 Q" w& C6 D" U* x0 K* B/ Q' W% m3 o- K, }" S
见升高路    当愿众生    永出三界    心无怯弱  v) j- y4 u8 @0 g
& r1 k5 `  T0 M1 Y; Z9 D

/ Y. o5 U, a+ M* F* o
5 x5 H' M2 k2 t* ^5 P+ a; l2 [1 m: I5 I' N见升高路:就是向山上走的时候,向一步比一步高的道路。走这种路也要对境发愿,见到这种境界就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永出三界:永远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心无怯弱:出离三界不容易,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出离三界。可是虽然经过这么一段长远的时间,心里也不要生出一种畏惧的心。怯弱,怯就是怕了,以为佛道长远不容易修行,就生了退心。退心,这志愿就不坚固,就软弱了,软弱就没有力量向前走了。' S- v) x! U  u4 u
0 w8 y! ~( [' l2 n2 A& U/ k9 |

8 H3 j. p% v, c5 r5 {  Y; \; j
见趣下路    当愿众生    其心谦下    长佛善根
8 U- t& t  K& d' ]3 Q
& R8 D$ V- D+ I- Z- v+ n
, s' `' v. O% |9 v  N0 L7 }
; n% R: E8 v9 s/ \那么向高处走,发这种愿;而有的时候也向下走,向下走也要发愿,所以见趣下路:向下坡走这道路,也当愿众生,其心谦下:心里很谦恭的,不骄傲。谦下就是不骄傲,没有贡高我慢的心,心里和任何人都有一种谦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比我没有知识的人,我也要请教他,他甚至于不一定比我没有知识。所以要有一种谦德、谦逊的德行,其心谦下。长佛善根:你能对一切众生不生一种骄傲心,没有轻视一切众生的心,这就是长佛的善根。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自己才成佛了;如果他看一切众生都是鬼,他也不会成佛。所以我们想要成佛,就要用慈悲喜舍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是长佛善根。/ C3 M- \8 u9 h- e: I+ v" n) A5 Q9 V
6 n+ |' |* S  ]  Q. N
3 l5 `& W, g' T9 b1 X

, T2 m6 B) F4 S# @! E见斜曲路    当愿众生    舍不正道    永除恶见6 X& E5 f* A  ]
0 S3 ~- \2 s0 E' i$ a! w4 K
6 J  x# A" P9 W2 f4 B
; C0 Q2 [9 T; u% r1 P
见斜曲路:路,有一种路不直,弯弯曲曲的,有的路又好像蚕丛路,蚕所行,虫子所行的路。好像中国四川的路就不容易走,所以古人有诗:
; j4 u: m% X7 E! i4 @6 P. M2 \) X8 {3 Y0 w. a+ r
- `7 c: ~$ ?. D. K

; `9 G* F3 Y% U见说蚕丛路    崎岖不易行5 i7 @( [8 A7 D# g* q2 i' ^
; Y& m$ V1 N% k# n, s8 N  B
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
# a$ z& q3 O" k; j/ e" |. |, q
6 n4 }2 Q: Z6 `  j" n0 Q
7 \6 B* Z# f: F! W7 J
, [- p! D& z7 j5 z/ U1 T. X‘山从人面起’,那山,好像在人的前边就生出一座大山了,看不见路。‘云傍马头生’,那云,是在马头前边就生出了这云雾。所以四川的路是不容易走的,崎崎岖岖,弯弯曲曲的,很危险。" ]# H0 z/ [) v" b  z$ G, ^9 c
5 _9 i! }$ ]* Z

6 N4 m( d$ g4 r
9 Y0 M, x: O; s$ A$ w# i若走到这斜曲路,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舍不正道:舍就舍弃。所有一切众生都把不正当的道路舍了,要行正路。永除恶见:恶见就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邪知邪见就好像斜曲的路,因为这个,所以要发愿,永除恶见。
9 l! B  q2 K* Z& Z  w2 D
; Y- Q# Q3 v7 n6 N( W ( c! `" e8 n% i& d$ E1 W; y6 U
; r$ y& M! q1 {3 I
若见直路    当愿众生    其心正直    无谄无诳& X" B: b9 n+ v

  S8 V* F3 Q" b/ O0 e; n2 N4 d
9 Y; R5 v" P( u" ]" N+ ~3 k( s4 g: \
9 ?# L7 G" Z& @7 {7 [若见直路:这个直路就是表示我们心里要正直,所谓‘直心是道场’。我为什么要把佛法推行到西方去?就因为我见到有一些西方人都很天真无邪,心很直的,不像亚洲人这么会打妄语;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的期间,学习打妄语,还没有完全懂。那么在这个时候,把佛法推行到西方,或者他们这个直心更能延续时间长一点。2 U( z1 F8 l, w/ r

. @+ l& c( P7 S* l: y4 b 9 c7 Q6 O. Y4 ~' f; N

. n" X) Y7 l7 a+ c5 T% A那么若见直路,这路是正直的,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愿一切众生的心都正直。无谄无诳:谄就是谄曲、谄媚。一般的人喜欢谄富骄贫,厌故喜新。谄富,见到有钱的人,把面就仰起来,对著这个有钱的人说话,现出一种谄媚的心,所谓‘胁肩谄笑’,这一种态度是很可耻的。而无谄就是没有这种谄媚心,不谄富;又不骄贫,见到贫穷的人又不骄傲。那么富贵的人要是不骄傲,这就有一种德行;贫穷的人若不谄媚,也是有一种正直的德。
0 \. A9 J. P' O8 R" b: T2 s3 X
, z% g  k* L1 B8 I
( s# ]8 ~! g) \- K: S9 G7 l% F$ ?& M- C
厌故喜新,我们人无论什么事情,新鲜的就欢喜,若旧了就不欢喜,这叫喜新忘故。喜新忘故,谄富骄贫,这都是人人很容易犯的毛病,也是人人的老毛病。若能不犯这种毛病,那就知道做人的道理了。但是你不谄富,也不要生一种骄傲的心,骄傲也不对,你对穷人骄傲是不对的,对有钱的人骄傲也是不对的。
  O) ]. p* q0 T( S3 L3 h# P
1 V: [4 J: D4 L& `# \ ) X' E" g* C" R; ~

) z2 l3 }" F; W1 [/ w各位都知道,中国有位关帝公,他欢喜穿绿袍,曹操留他留不住了,做一件绿袍送给他,叫他穿上。他把它穿到里边,曹操就问他:‘我送给你一件新袍,你为什么把它穿到里边呢?’他说:‘因为外边这件袍是我刘备大哥送给我的,我穿得惯了,你送给我这件是新的,我不愿意喜新忘旧。’曹操一听这话,心里就凉了,说:‘这个人哪,我没有办法来利用他了。’所以关公大义参天,他不谄富、不骄贫、不厌故、不喜新。% `4 p8 o' |: P" E0 ?8 i$ f0 m
* ?& S+ n- T& m9 S; \6 I  B/ E
  T/ j' c( l$ K' @- Y7 m1 ^4 c
# N& ^* n( B) j. |$ L* p! ~7 d( h
‘狂’字,加个‘言’字,有的读诳(音往),有的读诳(音狂),也就是打妄语。为什么要打妄语?打妄语的动机就因为自私,若没有自私心就不会打妄语了,若大公无私,绝对不会打妄语的。7 E# f; Y1 t3 ?' f$ h2 [

7 D) d/ [2 W' {/ n( p% f  [
- Q4 t; ~9 i# K( ^, G2 P& ?
* M/ B, W: z( {- ~  y5 `# _3 n见路多尘    当愿众生    远离尘坌    获清净法9 u% }3 m& }% Y( e2 M1 }, x7 ?

8 m; M  O0 }+ w( ?+ ^   K3 I# L- o% L9 `' b$ M
  }5 G: K6 H8 H& ]) t; n7 T
这个‘坌’字,有的读坌(音笨),有的又读坌(音刹),《四十二章经》上也有这个字。因为你在路上见著多尘,所以就远离尘坌。( P/ N* w) u- }+ o0 y! P* H
: v# I7 x$ l1 s5 R) C0 ~8 L3 I
  O% K; d; ]$ e
6 g7 [. m6 A2 l+ w& N
见路多尘:你在见著路上很多尘土的时候。好像我们到印度,这个印度,啊!你在那路上一走,不吃饭就会饱的。怎么会饱呢?吃尘土面子,这尘土把你口鼻里边都灌得满满的,耳朵里也吃得都有尘土,耳朵都可以吃,甚至于眼睛也可以吃尘土,那真是尘土太多了。那么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这也要发愿。这么多尘吃不了了;吃不了,就远离尘坌:远离这尘以免掉到自己身上。从上边掉到下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坌。获清净法:得到一种清净的妙法,没有那么多尘土了。
" q0 Q2 N/ [2 d7 _7 h  F& g
2 N' f  _4 B6 B; [: ~! ?6 e- D
/ w7 z4 g5 B  A3 X5 F$ \: I" N2 |/ D- D& k6 }. Y1 H% M) z
见路无尘    当愿众生    常行大悲    其心润泽1 Z& X& p1 v+ j8 P/ {+ j! R

9 L. [+ c" H: `
" d+ j3 ~% r' z) f1 |( e* y# H) M3 I/ e6 l/ d
见路无尘:见到路上很干净的,好像在美国,路上都很干净的,是柏油路,马路也都很宽,那么见路无尘。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常行大悲心。什么叫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看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所以我有这么几句话,对这个大悲心是很好、很恰当的。怎么说?  Z8 W3 S9 q' G2 u9 ]# N# E

  ~- o3 h  u+ I2 V0 o- y) ] & {8 h3 ?; F1 G, {7 K4 m1 w' l

1 l0 \' R- d! y2 W( R6 ?  f( `真认自己错    莫论他人非
3 \+ ]$ v0 ~7 w0 _2 l0 h8 J
$ e8 J- M. u4 a: F% B6 D0 M- u0 H* O他非即我非    同体名大悲
' n1 o3 C3 y2 R5 ^
7 l, x+ h1 L) E9 [5 L: ^0 \% v2 i4 A" \ * m* e4 {" X  B! \
9 Z* P5 q4 `1 x  Y' l& s/ Q
‘真认自己错’,无论什么事情,不要去怪人,要承认自己的不对,自己的错误。不要文过,不要护过,不要掩饰自己的过错,所谓‘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你有过,若能改,《左传》提到:‘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改过,这就是个善。孔子说:‘过则勿惮改。’你有过错,不要怕改过;你怕改过,那就是要文过、饰过了。这饰过,就掩饰自己的过错,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所以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我们人往往不谈话则已,一谈起话来,就是说人的不对,说某某如何、某某如何。就是看不见自己,所谓‘乌鸦落到猪身上,看见猪黑,看不见自己黑。’一天到晚说人家的不对,自己一点不对都没有,这是一种愚痴的行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这一句话证明,圣人才能无过;贤人能寡过,能寡少过;君子能改过,君子就会改过的;小人就护过,小人保护著他这个过错。有过能改,这是最好的,所以莫论他人非,不要尽看人家的不对,也不要尽洗人家的衣服。
. y4 r+ D3 s2 c+ _0 O5 F
1 T- z9 O4 d9 S8 Z, S
3 o( w) @% n& p8 e
* M/ n0 N4 G9 P( D/ H; n‘他非即我非’,你能这样想:‘啊!旁人不对,就是我的不对。’就是有人骂我,我也很高兴的;有人说我不对,我也很高兴的。为什么?就因为我觉得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不要和旁人分开。说:‘这个吃亏吃得太大了。’吃一点亏怕什么?这个世界为什么坏的?就因为不肯吃亏;你也不肯吃亏,他也不肯吃亏,都想占便宜。所以说你若能看成‘他非即我非’,旁人的不对就是我的不对。这就是‘同体名大悲’,一切众生与我同体,一切众生与我没有什么分别。所以‘常行大悲’,常常地行大悲心,其心润泽:这个心就很有智慧,很光明的。所谓‘富润屋,德润身’,你若富,就把房子造得很好、很美丽;你若有德行,身体就有一种光泽,有一种光辉,所以其心润泽。, P( d. [0 A1 K+ G
: v8 l. p2 n# A$ |' t' P* ^  B
4 [( c9 K8 s( x  u4 C3 |6 V
9 s. }2 ]9 x# S# B# E7 ]8 I
若见险道    当愿众生    住正法界    离诸罪难/ a8 `# _: p) I, S. ]
3 ~% H  E1 `7 U2 q

0 S7 Z* ]+ s$ F( b
# n; H- r% i, Q1 e; `若见险道:险,就是危险的道路。什么是危险的道路?就是在六道轮回里头,都是危险的道路。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饿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人,都是很危险的。‘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人身难得,所以说在六道轮回里是很危险的。在这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住正法界:住于正法,离诸罪难:离开一切的罪业和障难。
1 H" p( z0 r5 ^! K6 f8 {' n3 g8 b7 O" |2 B

0 S* H/ \, k3 n7 y; q8 k% Y" @2 J! D' E, F  u( X
F2、有十九愿所睹事境6 y  C8 J* T8 @$ U. G0 E7 ^( [

1 C) x' @; u7 l  @) ` % |4 z$ D% S1 i$ o% M

2 h1 ]+ N, l  T若见众会    当愿众生    说甚深法    一切和合! q% d% a( m9 D! N$ C  s1 I

/ m( g! k( K( Z5 m8 ^) \
+ v. a, w2 r/ q0 _2 \
$ ]7 }4 m6 t) q7 ~! f. _若见众会:若见大家在一起聚会的时候,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说甚深法:说甚深的微妙法。一切和合:令一切都和合,没有争,大家在一起都不争。
2 f* h) |. F. T4 Q" _
, m" }2 L  _& G, Y1 L& ^0 k- O& R 5 F' \4 s, j" `$ ]" _
! C! F2 V2 {9 c( n: A
若见大柱    当愿众生    离我诤心    无有忿恨; |! n! ^$ j0 d" K) M1 F

0 E4 V" k2 Q  ^1 | - Z' \7 \0 [5 Q0 _3 Q) r6 r2 T

$ G+ Z* L) u" z* x; @2 Q/ @若见大柱:这个大柱,有的经上是翻译成大树,那么柱和树,意思都是一样的。当愿众生:也发愿愿一切众生,离我诤心:离开我慢、诤论的心。无有忿恨:心里没有一种忿恨。' E7 t. r. X- m* G% O. k

# l8 C6 r" W" o) e& J- z1 `$ \! R3 L
, }1 {: ]0 F/ d' n- f7 n; C
" M( i3 R% e. C: y+ j* P若见丛林    当愿众生    诸天及人    所应敬礼
9 n* s0 O' U5 |+ R+ A8 x
8 W# L' `; E9 r9 W, j" e 9 p" S( h( @, y7 I5 ?
$ J# [, [# C  Z6 P$ v+ D: q. m2 o
若见丛林:丛林就是大树林。在中国,出家人住的地方都叫丛林。为什么叫丛林?每一个出家人好像一棵树,大家住在一起,所以叫丛林。因为树可以利益众生,所以见到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一切诸天和一切世间人,所应敬礼:都应该恭敬礼拜。
! \# e/ F0 `) ~! ^
9 R+ H+ K( {& E7 z1 R& ]  ?* a$ g , B( _* d% k& |1 w8 N8 Z  }0 J# J

" N- J8 V! T! ~8 C5 s若见高山    当愿众生    善根超出    无能至顶
' ~5 W9 H  v0 _$ {
. z% A+ f! e+ T" i) s; s# |
; {3 Z* w9 A1 C# F
! P1 R: A& u, t8 P, j) t( e若见高山:如果见到有高山的地方,又发愿了,所以说当愿众生,善根超出:善根超出一切的人,所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什么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呢?善根。无能至顶:到没有能到的最上那个地方。6 h3 J- t1 V$ x7 s5 h' Q0 I

4 U- A+ g8 h# p% G  y2 o7 n
7 k: D1 g6 Y% }
# O$ v0 n# q9 M: \) l; e0 M9 W见棘刺树    当愿众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0 A& K( r. V/ G; G- N+ _( \
# ^- G$ o( q: _' H9 z; K & G) Q7 X/ u) b3 ]

2 W5 S1 z. J; c$ M6 {! N% }见棘刺树:棘刺就是荆刺,生刺的那种树。见到这种有刺的荆刺树时,也应该发愿。发什么愿?就说当愿众生,疾得翦除:很快地要剪除去什么?三毒之刺:三毒就是贪毒、嗔毒、痴毒,这三种犹如毒箭一样,所以应该把它剪除去。剪除还要快一点地剪除,不要慢了;你若慢了,恐怕就没有力量剪了,所以要疾得剪除三毒之刺。$ w% c# Y: L. L0 q* ]+ t

. a5 ?6 K6 b3 A9 y - K" R1 j1 C: n- t9 o% v8 N8 `
) x: ~6 u/ D$ p, Z7 f( G! M
见树叶茂    当愿众生    以定解脱    而为荫映4 k5 Z& a/ h2 d! g% x; V' Q
  k. I( x- G! X, I3 _8 x7 c! H$ O
7 H" c) H: F0 @9 R7 M! @, q9 H

# ~8 S& U. R1 w  L( S7 f+ r3 |$ L4 J- w
见树叶茂:见著树的枝叶很茂盛时,也要发一种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这树的叶子茂密,也就要修定,修解脱。而为荫映:荫映,就是在上边覆盖著。) _7 z3 G$ {$ F6 u6 P6 ]3 ]

6 _: z2 ^, u7 _5 L1 {& `
1 [4 Q: P1 |& f: z& h9 j$ E- Y6 ?! L7 S) O+ D. y/ e
若见华开    当愿众生    神通等法    如华开敷
5 N% T$ N4 Y# T+ v
$ f7 l7 A% t6 a
2 L7 u4 a& {3 J$ B3 j% w/ N, i2 h/ L# p' m. U) v! s
若见华开:假设你若见著有某一种的花开时,这时也应该对境发愿对著这种境界不要打妄想,要发一种愿。愿意怎么样?当愿众生,神通等法:愿一切众生所得到的神通妙用,不可思议这种的法,如华开敷:好像花开敷那么茂盛,那么美丽。
* f  L9 |) D* x) m$ w+ a8 q) L* ]6 n/ z" O

+ T# `  y2 j. _$ O2 w% K. W3 |0 {+ D
6 r! O$ w* z; ?2 b! j: H' y若见树华    当愿众生    众相如华    具三十二! b0 r0 u  F" p4 t. P9 ~
( M: m& C- B1 h* ]. _# m! @
+ J3 h) }. I! s- x2 n
6 r4 _  w# k4 u) e  K
若见树华:假设见著一切树木开种种的花,在开花的时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众相如华,具三十二:愿意一切众生好像花,具有三十二相。
8 w9 b! ]+ R2 D- r0 `
& ~; E) ]5 S. ?. w- e! L/ r # y" _/ _6 j6 u/ H; b

! O; I/ l: N; t! j4 G( P若见果实    当愿众生    获最胜法    证菩提道
: \1 i7 E5 \* k' q1 Q/ {! G0 }. I0 K
1 q0 c- S- K9 m& v
1 l/ J8 a0 m! a
若见果实:就是见著一切的水果树,或者苹果,或者橘子,或者木瓜;总而言之,一切的果实。你见到一切果实的树木,又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获最胜法:得到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这种法。证菩提道:证得涅槃觉道。
9 _* `! c+ o, }+ Z: ], ~3 s7 V& F0 U
' v$ _9 L0 i5 n" w  e- F . z9 N& v2 f7 ]8 l9 x

. P# ^- v' c* ]7 |& h$ {5 _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7 r7 E3 g- A- r
+ T% p* Q0 g$ g* o! C- F  T, Q
% e2 ?/ w5 d( o/ W8 k
0 [) i' j+ V! G
若见大河:假设见著大河的话,或者好像见到恒河这大河,当愿众生:这又要发愿了,愿一切众生,得预法流:预就是参预。参预这法流,法流就是入圣人法性流,所以说入佛智海:得到佛的智慧海,入到佛的智慧海里边。你得预法流,就入佛智慧海了。
3 H% }  _2 x/ a7 u3 q4 Z+ J3 _
" n+ ~0 u+ Q" f5 z& N 4 M' r5 Y) o4 Z! R

$ X( v) ]! u* ~% ^; C% I若见陂泽    当愿众生    疾悟诸佛    一味之法
* C1 b: {4 H) ]& K% _0 A$ M0 G* Q/ a' y+ B$ C
4 c, e: w0 h& e
" z' \# d4 X/ [" k, _
若见陂泽:陂泽,就是有水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它这个水不是常常流的,这叫陂泽。这又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疾悟诸佛:很快地觉悟一切诸佛一味之法:一味之法就是实相的道理。, U4 C9 W2 k+ M4 e/ I3 V  G4 P
: p- `/ M' ?2 R" `; z5 v$ r" P
) e5 }6 w- A1 t& K/ B

7 f' K. z+ p* G1 y6 {  S若见池沼    当愿众生    语业满足    巧能演说
6 Z3 ]- J! [3 q9 B- R# z& D( S- [' x

8 A2 I0 i/ |( S* j3 C5 F: v
5 g6 \" B( _' |$ Y( G, u0 C若见池沼:沼也就是水池的别名,所以叫池沼,池也就是沼,沼也就是池。文王修灵台的时候,‘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那么这个地方所讲的池沼,也就和文王那个灵沼一样的,‘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这个灵沼也就是池子。所以若见池沼,当愿众生:也即刻就发愿了,愿意一切众生,语业满足:语业不造恶业;不造恶业,善业满足了。巧能演说:善巧方便来说一切的法,演说诸法实相。
) [; j$ {# t( S  J
4 y  V- f2 [3 b6 b0 n" P
& I. C' T6 @" o& t$ S* k& L) d' ^
4 W: T% V% ~+ ^若见汲井    当愿众生    具足辩才    演一切法
9 d; S, x. `9 i6 T8 ~& q! U5 z
& c- v. P% _! T. B2 c - J1 j6 f, |7 I( d0 ]5 L2 |' x
* ^( ?, q4 B2 A- |1 F: }0 S
若见汲并:汲井就是吸水的井。这个井,现在是机器井了,一按,水就会上来。古来的井是要用一个绺绾,要用井绳往上这么一绞。若见到这种井的时候,你就也应该对境发愿。发什么愿?当愿众生,具足辩才:你得大辩才。你念观音菩萨,得大智慧,得大辩才,得大无畏,得大安养。辩才有四种,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第一义无碍辩。演一切法:能演说一切法,善说诸法,就像富楼那尊者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是说法第一。( ^3 X/ l3 ]% Z) }0 m" p0 q
5 g) W# p% P! _( y' q
8 E: s* S. J" Z% V6 u4 C% N

' {+ G% `: T/ I- n0 B. C若见涌泉    当愿众生    方便增长    善根无尽" R: d" y& y) ], n

+ c1 q7 O6 V) k) {, O- z' K6 G
/ W8 `! Z% F" }8 W: @0 u: L# C/ j1 `
若见涌泉:若见涌泉的时候。涌泉,就是从地里头所涌出来的水泉。若见这种水泉的时候,也应该对境发愿。这〈净行品〉都是修道的人对一切的境界,不为一切境界所转,来转境界;就是不好的境界,也会把它转得好了。怎么会转好呢?就要发愿。所以若见涌泉,当愿众生:又发愿了,愿一切众生,不是单单一个人。方便增长:方便的智慧会增长。善根无尽:这个善根没有穷尽,源远流长,源源而来。没有种善根的人,令他种善根;已经种善根的人,就令他善根增长;已经增长的,就令他成熟;已经成熟的,就令他解脱。所以这个善根是无尽无尽,重重无尽的。4 R' K9 u, O6 q6 n  G

( r& r" K. l* V( ?5 m! p
: w4 A4 ~3 e% Z8 B
9 C: z6 R* q$ V: Q6 E- z%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 ?) T% E  E. n& e1 u% x  m* O: B! q* H

! L& o( H# c7 B" o, l( [& V" {$ a0 `9 j' A- g0 z
若见桥道:若见桥道的时候,又要发愿了。桥梁,就是从河这边可以到那边。我们想要度生死的河,必须要藉著般若的桥梁,那么这个般若的桥梁,能令我们了生脱死。所以说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又发愿了。广度一切:广度一切众生,犹如桥梁:就好像桥梁,令人从这边可以到那边去,从那边又可以到这边来。
/ {/ A! N) j* A
5 ~) X- B+ F* T+ |1 I7 d. n0 A. U 9 D8 }7 g6 R  a: g
5 w8 K6 Z) `) v  C) B/ `2 h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 A* G/ {. J3 N3 v2 [  i2 J6 C, _/ Y2 a7 W, n% A- x( e

& X$ o8 E7 f9 D& G' c1 G" f- s
& F) K5 j( n/ ]) Z2 W' N* s若见流水:若见有河里流水这种境界,又要发愿,当愿众生:愿一切众生。得善意欲:得到善意欲,这个欲就是愿,发的愿;得到这个发的善愿。洗除惑垢: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都是起惑、造业、受报,起惑、造业、受报......。那么这种的起惑、造业、受报,又叫惑垢,就是很不清净,是一种染污法,所以是一种惑垢。
' y; O; J& Y$ m3 O8 i* `6 _" L% z
* m1 Y5 u  S# U0 R6 ~) E- L
. B9 c  q% {% O6 e5 P3 ?) h4 w/ i" m4 j" v/ R, g
见修园圃    当愿众生    五欲圃中    耘除爱草2 d: p% l  g- G
- E+ w0 r. g$ V9 o9 Y  `
( i. Z+ [4 ~0 h' U; b+ @( V. x

4 D$ S/ }: K! w4 e4 _! S& g& {8 p见修园圃:园,就是或者花园,或者菜园,在那儿种花、种菜,这叫园圃。我们修行也好像种花、种菜一样,所以见著花园和菜园,有人在那儿做花王,修理花、种菜,这也要发愿。当愿众生,五欲圃中:我们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花园里头,五欲的菜园里边。耘除爱草:我们应该把爱的这种草拔去铲除。耘,就是耕耘。耕耘把这种草拔除去了。什么草呢?爱草。这爱草在我们菩提园中,是一种障碍,它能令我们堕落,所以要把它拿走了。
$ E! Q. z* Z$ d! E3 J7 \. U! _* d/ p! ?% Z+ r' Q5 T

1 L( k; J5 _. G, Z3 V' C7 z8 J1 f
见无忧林    当愿众生    永离贪爱    不生忧怖) H* n4 h! f# ~" e. z! _

1 D. I9 M9 w% l; u/ ]3 `- r
2 x2 `. d: c; z& Q" _% |: J& z$ ~& a8 j
见无忧林:见著没有忧愁的、很快乐的这种地方,也就是见著这个人淡泊明志、知足忍辱、无忧无虑的。这时又要发愿,当愿众生,永离贪爱:愿所有的众生都永远离开贪心和爱心。有贪心、有爱心,菩提心就不会增长。佛就是业尽情空的人,人就是业重情迷的众生,我们人如果把业消了、情空了,也就会成佛。怎么没空?就因为有贪爱。不生忧怖:愿一切众生都得到无忧无愁,无挂无碍。' a( {* V8 v/ c; W0 T! B

/ ]" g0 ^/ D# u7 }
- h- r, r$ D4 v8 F" t2 e9 F" l8 g. x* _# N7 \: ?' }
若见园苑    当愿众生    勤修诸行    趣佛菩提2 T' i9 l2 F3 e2 V

1 A' _5 }* }- F( Y+ A; q1 B ; e  Y# R: E# C4 q" J( I  g

, [# \$ Z# V6 c若见园苑:这个园苑都是花园之类的。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对著花神写一首诗,给花神下命令。那时是在冬天的时候,花还都没开呢!她想看看这花草树木是不是听她的话,她说的话是不是有效验,所以下了一道圣旨,也就是一首诗。这首诗怎么说?
" v, q) ~1 K- Q& G' t) D" {0 `1 t) h' z& c
/ O9 `; N* {& O+ }7 W8 ]/ B

; u! ^8 I- b& @$ S明朝游上苑    火速报春枝9 G4 o' ^! \0 e7 U* H/ J
' k6 j; e8 d* }4 F& p6 i0 J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z, N$ B$ ^+ y8 Y9 \8 e& l, Z$ c
% s: H( t6 a8 w/ s  A- X5 C9 c

) x& S8 I6 j# I; ^. B/ l' X+ ^' k
3 u7 W. I. P  `2 d‘明朝游上苑’,明天我要到花园里去游玩。‘火速报春枝’,所有的花明天早上都应该开了,因为我明早要去游花园,这叫火速报春枝。春就是春天,虽然是冬天,你们应该行春天的时令。‘花须连夜发’,所有的花都应该在今天晚间就给我开了,要连夜开发。‘莫待晓风吹’,不要等到一早起风来吹,你们才开,你们在晚间就都应该赶快给我开。她写了这么一首诗,第二天到花园里一看,果然所有的花在冬天就都开了。你看看!所以她做皇帝,知道自己是有天子之命,你看这花草树木都要听我的招呼!
7 R2 Y$ z: l2 ]. D0 E1 F4 {6 {5 u
* m7 O5 m* Z( D
: C9 E5 g# {3 M8 _  ]
那么这个武则天,在佛教里头,佛以前早就给她授过记的,这是在中国应该有这么一个女皇帝,她是护持佛法的。虽然她品行不太好,但是这都是大权示现,令人明白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你看花草树木都听她的话,所以老百姓也都要受她的统治。
- i& p8 u/ b5 P8 k0 W
% `$ M" Q; x4 m0 }
2 O- W1 u3 M; v: H; \4 A  X- ?3 N, b/ V2 b) ~& E4 i' Y7 i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修诸行:不要懒惰,要精进勤修,不要懈怠。诸行,所有一切行门都要勤修。趣佛菩提:赶快到佛觉悟的果位上。
6 z% ~. p. y9 T' L: E7 N# n
4 T- Q5 n0 z5 g, S6 ^5 h
  x; ]* y2 x3 S
3 H, B0 o" B% v7 UF3、有二十四愿所遇人物* S1 @5 k  h( J, U% w! D! N

4 o; c/ q7 A9 N! r$ I, F' Y 2 v' l6 |' h( y4 G: J
" U5 H- k% ^  I0 a
见严饰人    当愿众生    三十二相    以为严好# ^4 B# F! Z. m/ _1 z
) w' l1 ^) w- s- f2 {. n7 O2 U
0 T0 t* x# y# h9 U6 N9 W. S& q

1 n& E6 v! K& ^/ b; Z见严饰人:若见著好庄严、好修饰的人。严饰,就是打扮得很端庄优雅,不是很妖娆的,不是像妖精的样子,是有幽闲贞静这种德行的样子。所以《诗经》上第一首诗就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在《诗经》〈关睢篇集注〉解释这首诗的典故说:‘兴者先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此诗以美之。’所以古来的人也是修饰的,但是她幽闲贞静,落落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6 21: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很奇怪的样子,所以见严饰人,这个严饰就是这种意思。当愿众生:又愿意一切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应该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做为自己的庄严妙好。
# u; A' Z- t7 y4 [* U- F2 C
6 z' ~* @, t5 I/ q# M. {
) i& u- r8 p" \
& K9 G+ I' S/ j* g3 P: H5 u见无严饰    当愿众生    舍诸饰好    具头陀行
" {/ @) q1 h' [' a( J: O3 C5 A, S3 q: K1 C5 c8 G+ [
, u' \8 \. ^! E* K& {: ?

3 V% B) A7 U9 g1 t2 B  @6 U见无严饰:就是见不修饰、本来面目的人,甚至于也不洗脸,也不梳头,不加修饰,也可以说是不修边幅。但不是像现在美国嬉皮那个样子,美国嬉皮那是太不像样了,谈不到严饰、不严饰。见无严饰,当愿众生:又要发愿了。舍诸饰好:把一切的庄严、一切的修饰,都舍弃了。具头陀行: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意思也就是打起精神来,常常地抖擞精神。本来想要睡觉,打起精神来不睡觉;本来想吃东西,打起精神来不吃;本来应该穿多一点衣服,但是常做运动,常常跑步,常常开步走,所以把身体运动得热气都充满了,也不怕冷、不怕冻、不怕饿,精神总是有的,不会没有的,这叫抖擞。抖擞就是常精进,不休息。% T5 n& ]; s6 j% }4 S5 t+ F
: F3 ^% `3 H1 ?! y1 N1 O* @

4 i2 z" w" ^2 h0 q2 R6 ^! I1 o" x4 W
头陀行,有十二种头陀:
, u+ a4 U2 P4 m* m0 y. ?: {3 D1 e+ O! Q8 F

5 V' q  S  {4 [
7 ?4 `& y  J) q9 a/ _(一)粪扫衣。(二)但三衣。(三)常乞食。(四)次第乞食。
4 A/ q+ q7 n' \
+ m' \5 ^* c% p  w) G) `' S(五)一坐食。(六)节量食。(七)午后不饮浆。(八)住阿兰若。) Z4 I  P" p! W: E
3 d5 V3 B; n# F* I
(九)冢间坐。(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常坐不卧。
: {, O0 j- \& [7 [
; P) m  }% O' l+ \
! E5 I5 _8 M- {: `, N5 P5 F! M# b5 Z- X$ ?! V( [
见乐著人    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    欢爱不舍0 U% B" n0 i  X
, E! p. d) z4 h6 F# p% w
/ B/ {( ]% R  E5 B% C9 n0 y, P
7 l" U+ J: \( j
见乐著人:乐就是快乐,著就是执著。执著到这个快乐上,可是这种快乐不是究竟的,是暂时的,不是永远。在美国,现在最流行的是一种摇摆大会,开摇摆舞,奏音乐,这个男的、女的各奏各的音乐,都不穿衣服在一起。无论哪一个地方,一开这种会,人就不知道多少,甚至于三万、五万的人聚会到一起。在会场里边人挤人,就会挤死很多人,也会挤死很多小孩子;甚至于没生出来的小孩子就给挤出来,就这么样疯狂。汽车和汽车也挤,人和人也挤,挤得摇摆舞的那些人也都摆不动了,就那么样厉害。但是讲经说法的地方呢,就没有那么多人,三十、五十、一百、二百,最多三百、五百,或者再多一千人,这是人最多的时候。你看那摇摆舞就三万、五万、三十万、五十万,人不知多少?3 G1 N9 ~( s* o: w3 L3 \7 D$ e" e0 l
! ], Z$ x+ V1 i+ @
. y: Z" ]7 u( f$ |# r8 O& W8 c

  O% Z0 k" E  K0 {  y4 R0 P0 \方才这个果道,恒由是字,名是果道。他讲男女在一起,这是美国最盛行的、最流行的一种青年人所好。男女青年住在一起,为所欲为,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无拘无束,无挂无碍,也可以说是无人无我。这种颠倒的、不可思议的情形,在美国很多很多的。那么他们两个人跑到这种地方去了,所以打不破境界,对著这种境界就打妄想了。打了妄想,他们还不承认,还不知道。等打电话,我说:‘你们为什么要打不正当的妄想?’他们这时候才知道。我说:‘你们若再打这个妄想,将来不单被鬼抓你们、压你们,将来你们还会死呢!你不小心!你犯戒的比丘,这个是不得了的!’那么他们大约把这种妄想都收拾干净了,所以以后就没有这种麻烦。
6 p! t3 F; |8 W( b! q4 q- `* P6 U7 t! M+ f8 w

+ S; A( n- Y8 l+ C" |
) q1 t4 o: y) u$ D0 \乐著人,就是这种颠倒的人,就是这种开摇摆大会,他们认为是最快乐了,所以挤死都不要命地那么去看,不要命那么去颠倒,这就是乐著人了。当愿众生:这时候又要发愿了。发什么愿?就说以法自娱:愿一切众生都以法为快乐,生一种法爱;可是法爱也是要不得的,你有一种法爱就有一种法执。我执你没有了,法执不空也是不行的。不过以这个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欢爱不舍:那么不舍弃这个法,不舍于法,就是以法做为自己最快乐的,能这样才能破除乐著这种的执著。3 \/ `, s4 ]8 j' p
( S2 Z" u4 h, \+ h8 I: J+ @) j
4 {; w- o: V4 O" h) P  f1 l
- x& v& k$ P" U+ {& _0 Y) D$ l% K
见无乐著    当愿众生    有为事中    心无所乐
8 N7 q4 z$ C/ U  ^4 S; S: D' t
* o: U/ X4 f/ R5 `( N / V; ^8 R1 Z3 u- M. r! d
  ~  Z2 p; G% i, \1 o) o. n/ Y
见无乐著:见没有乐著这种人,就是不颠倒的人。当愿众生:这时候又愿意一切众生。有为事中:在有为、有形有相这种事的里边,心无所乐:就是心里不贪著这种境界,不要执著这种境界。3 p2 ~4 k- s5 s

( E* M& s) M! b; g/ d( e  G
5 b4 g  q9 T7 |4 z6 [& F: l0 Q8 x7 P" N$ @/ I/ U
见欢乐人    当愿众生    常得安乐    乐供养佛2 d  U% q; S& A
  K  T* R: v) Y$ o; N
0 o6 X) }0 ~% x0 ?  P; \
) G/ Y- Q+ C) d5 F6 K- C6 @
见欢乐人:见著欢乐的人,很欢喜、很快乐的这种人,对著这种境界又要发愿了,当愿众生,常得安乐:时时刻刻都常常得到安乐。想要得到安乐,先要知足,所谓‘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你又知足,又能忍,这就会得到安乐。乐供养佛:常常欢喜供养于佛。
1 r* a0 }. w1 j: V1 v. `
  o+ |& F& V& D4 H $ h( l5 |) v( r; C/ r
7 z: a* K( A2 G8 \* w
见苦恼人    当愿众生    获根本智    灭除众苦
: ]5 ?' M: \7 [8 W: {9 Y. z1 n, `  p. \) l0 t4 b! a0 D8 p$ W* r* l

- `* Q- ?) }) g- G# J
/ Z: n$ B$ G$ H见苦恼人:若见著一切苦恼的人。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三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等苦;又有无量诸苦。这个世界就是万苦交煎、万恶充满的世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苦恼。那我们见到苦恼的人,当愿众生:对著这种苦恼的人又要发愿,愿意怎么样呢?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得根本智;你得到根本的智慧,也就是本来觉悟的智慧。得到这种本觉的智慧,就能灭除众苦。你为什么有苦恼?为什么有无明?就因为没有智慧;愚痴,对事看不清楚,就会生出一种苦恼来。若聪明有智慧的人,能看得破、放得下,就会得到自在,自在就是快乐。灭除众苦,能把一切的众苦都灭除了。- G2 p. k5 T$ d3 D; p: a2 W
8 Q1 o, d5 B2 E+ m

0 m' K! G# a/ g" Q9 s2 e; u5 W
1 P  m" v. s. V+ T见无病人    当愿众生    入直实慧    永无病恼2 n5 Q8 G  @7 g8 D. }& o2 C

0 @$ r$ I* J" x" X; b
" S4 q9 [6 L# w0 l& @
4 z3 Q+ z. g( U5 C2 D3 X5 O- f# E见无病人:见到身体健康、没有疾病的人,也要对著这种人,这种境界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入真实慧:得到他本有的那种真实智慧。永无病恼:永远都没有一种的疾病和苦恼。
2 G- j' G0 ]) z/ L2 L( [, U
/ _6 A6 h' [9 g5 u0 E% ?) B$ T ; {7 D# S, ?7 a; I' m3 q
2 C3 n0 I3 I3 c8 c9 g0 |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8 A; q# e2 s7 S7 I
0 R/ P3 z1 q  `5 X' D1 o1 {: r
' i6 S# \  U: U
( p5 m2 F" _+ [
见疾病人:就是见有病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见著有病的人,或者听某人有病,就应该去慰问,去探这个疾病的人。那么当见到疾病的人,也要发愿,所以说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知道这个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本来是空的,要是到死的时候,四大分张,就化为乌有了,所以这个身体本来是寂灭的。离乖诤法:既然是空寂的,又有什么可争?又有什么可不高兴呢?所以离这乖诤法。
" l. d" i3 @0 @/ E0 N: n7 `! U) @, k1 G
; \0 t( c  [8 V
; I8 n" q3 X2 Q# ^
见端正人    当愿众生    于佛菩萨    常生深信- v  @1 ~% ^* |! C" W

; T( b  l/ l0 p& U, b& k0 x( ?
1 C5 w  n5 ~6 ]2 j- g& q9 H1 h
, c% |$ b6 }# C& W# g- U- q! b+ F- q" m见端正人:就是见著这个人相貌端正,一切都非常圆满,这是端正人。什么叫端正人?什么叫相貌圆满?就是生得五官端正,鼻子不会生到嘴那儿,眼晴不会生到鼻子那儿,眼睛也不会生到头顶上,尽看上边的人,下边的人看不见。所以这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各得其所,也就是各得其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16:42 , Processed in 0.10228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