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虽然天魔不得方便干扰禅行,而内心生起穷尽各类众生生死循环根本的念头。用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观察,对处于扰动无序状态下的精真灵识,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妄加计数度量。这样的人,坠入七种断灭论中去;即七种断灭论为人身、欲界天人身、色界一禅欲尽天人身、二禅苦尽天人身、三禅极乐灭天人身、四禅极舍灭天人身、无色界四空天识灭处七种生命结束后,精真灵识的最后归宿,在宇宙中也随之销失,不真存在。认为精真灵识只能是依附于有色体无色识才有,体无识灭时,哪里还有精识灵真的存在。特别是根据禅定境界的变化,观察欲界、色界人与天人,生命结束后的精真灵识一少部分进入无色界,大部分精识灵真不知去处,认为断无灭失;同时,观察无色界因定力销失识灭后也不知精真灵识的去处,也认为断无灭失,这样的人,只观察人天的精真灵识,观察不到地狱里的精真灵识存在与轮回的状况;同时,又很难观察饿鬼与动物精真灵识存在的状况。这样的人,只观察三界内的部分精真灵识的存在状况,观察不到三界外十方佛刹众生的精真灵识的存在状况与诸佛菩萨自性存在的状况。由此有限计数度量产生的于后后无知见,迷失出世间的方向,惑乱不觉自有的佛性,创立了第九种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9 L6 N0 R% p' x# i7 y: j; r5 s
; E& I! w! U& K
/ E! i% S( U+ D2 O4 o6 H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虽然天魔不得方便干扰禅行,而内心生起穷尽各类众生生死循环根本的念头。用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观察,对处于扰动无序状态下的精真灵识,认为最后的归宿为身死心不死,心念相续不断。对此妄加计数度量的人,坠入外道的五种不来不往知见中去;即五种涅槃为,一是以欲界六欲天天人的天福正报,光明清净,心生爱慕,为究竟涅槃的境界;二是以一禅天的离生喜乐,苦恼不逼,天福享乐无尽,为究竟涅槃的境界;三是以二禅天的定生喜乐,忧愁不逼,天福享乐无尽,为究竟涅槃的境界;四是以三禅天的离喜妙乐,极大喜悦,得大随顺,天福享乐无尽,为究竟涅槃的境界;五是以四禅天的舍念清净,苦乐双亡,三灾不及,不受轮回,不见生灭,天福享乐无尽,为究竟涅槃的境界。这是由于众生长期迷妄颠倒,初见清净喜乐,愿力不远,念力不足,误把有漏天的安稳殊胜妙乐,为生死烦恼解脱所依的净土。在这样境界的误区来回打转,不能突破,还妄为自己证得无上佛道的究竟果位。由此有限计数度量产生的于后后有知见,迷失了出世间的方向,惑乱不觉自有的佛性,创立了第十种外道立五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 o% I6 X! d" L" ~7 t9 T8 M
# ^4 L: s. N6 h; R" Y" G/ J
, p! D* J/ r$ o7 w5 R$ H8 K4 D
佛接着说,以上十种静坐禅行正心正定的人,都是在行蕴区宇里,将行蕴中出现的境界与贪求心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下出现的理悟知见。由于众生顽固迷劣,自不量德,遇此境界现前,不能心转因缘,还自受迷惑而不觉知,自言证圣,大妄语罪过成立,待天福享尽时,必堕无间地狱。法会中的众弟子,要遵佛教诲,在佛入涅槃后,特别是末法时代,要弘传此经,开示众生明白此经法义,正心修行,不让自心内魔自起,造作无量深重罪孽,堕落无间地狱。要保护依法修行的戒体,销除因境界传出的消息而产生的偏知邪见。教其正行,身行正道,心行正见,开示佛法觉海中真实义理。在精进于无上佛道中途的静坐禅行人,不遭受走向枝梢和误入歧路带来的苦报。要教化众生有广大心,发菩提心;不要心有祈求,目光短浅,得少为足;以成就大觉法王为终极目标和出离世间的指南。 ; `2 q4 Y- j4 \
, q" b. |0 w9 j! G b
3 S2 |! S l7 t3 c" m佛接着说,阿难你应知,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行蕴区宇已破,行蕴已尽。这时,在静坐禅行境界上,所观察到的诸世间法性幽深清净,和诸世间众生生灭共同所依及呈现生机的根本,即处于扰动状态下的精识灵真,于忽然之间毁坏,被完全的破坏掉;如失去总纲的网,沉入水底不见踪迹;又如圆大的物体失去纽柄,用手无法把握。与无量众生的宿业因缘,如深细很难摸到的脉搏,感应似悬浮搏轻,又感应似脉绝无搏。这时,于静坐禅行正定中,新的境界现前,进入识蕴区宇。出现于心安稳,如如不动,似不来不往的境界;自性中显现出的智慧,如漫漫长夜中迎来了东方黎明的曙光,并很快听闻雄鸡报晓的啼鸣。此时,内心的智慧,在身上的表现为,六根形同虚设,静如止水,不再奔驰放逸。内心的智慧与清净的身体相互吻合在一起,虽有六根对应的六尘,但根尘不偶,根转尘境,尘不入根。再用深远通达的智慧,观察各类众生得生受命的根本因缘。在观察中发现,如各类众生不受根本因缘的业习召感,于三界诸天同样可以持戒修行,获得身心清净,不入轮回;观察清幽的法界,妙秘的法性。这样的境界,就是识蕴区宇。这样的人,六结已解,一巾尚存;于众多因缘的召感中,已经不著两边,获得中道;六根在禅定力的作用下,销减魔力,磨合功用,达到眼耳鼻舌互为相邻又互相通,功用互换又自主功用的清净状态。这样的人观三界内清净的十方世界与自己清净的身心一样,如无瑕疵的晶莹琉璃,内根清净,外境明澈。静坐禅行正定的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破识蕴区宇,识蕴已尽;超越命浊。这时,如回过头来,反观识蕴区宇境界的根本因缘,仍然是处于似有似无,虚幻不实,以颠倒为本的妄想之中。 1 g5 _% h/ L: ]& ?$ P! t% @0 O
" ^. Y% q0 v3 [. r
+ x; F, r; D% m2 B9 D命浊为无量劫来,受无量生积累的习气,在有同有异、异同一体状态下作用于识,识随命转;既表现为一人一习性,万人各不同;又表现为受业习牵引而召感的不同形态的六道众生。
# [& f. Z2 O9 |; K5 Q4 T' c# F- V
, n! Z4 W2 j! f3 m: p- H8 a1 g
; N1 b( h ]# u/ a+ p# T佛接着说,阿难你应知,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已经穷尽诸行蕴区宇里静坐禅行的定空境界,进入识蕴区宇。在识蕴区宇里,还有精进静坐禅行,求得回归本源。因为,虽然识蕴里的业习已经灭失,寂灭的境界现前;而与出世间寂灭为乐的境界相比,真精妙明的功德,尚未圆满。这样的人,身心清净,六根功能互用,能觉知世间诸众生之间虽然形体不同,而有相通的晶莹发光的识体;这个识体既圆融无碍,又是生机灭存的根本。在这样的境界里,如认为这个识体不能独立存在,必须有所依附,归位于有体,才是常住之因。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还没有证知出世间的常住无因,把三界的常住之因当作识体与色体的和合因缘,而有所执著。这样就与执著冥谛的外道成为伴侣;外道的冥谛为长生不老才是人的究竟所归处。这样会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禅行正定的人,一旦在识蕴区宇里落入邪见,唯有值佛住世才能救度;否则,一言难入其闻,无人能度。这是识蕴区宇里生出的第一种邪见,妄立色身常住,而心有所得,成为自己追求并要达到的果位,违背并远离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本来可成为佛子,却因妄执成为外道种子。
& p$ Z! b- Y8 j
! Z, I0 a% X3 f2 Q
$ O( Y! i! U7 C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已经穷尽诸行蕴区宇里静坐禅行的定空境界,已经灭除诸习气,寂灭的境界现前;而与出世间寂灭为乐的境界相比,真精妙圆的功德,尚未圆满。这样的人,如以为证得这样的境界,就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果位,观三界如阅览自己的身体;又观诸世间一切众生,都是从自己识体中一一类出,轮回流动不止。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邪见能现这样的色身,也能现那样的色身,并执著于现身大自在的、大我慢的,又可现无边众生的外道为伴侣。这样会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里生出的第二种邪见,妄立有能力作为心,以虚妄能力成就虚妄的事相,妄为证得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的不生不灭相背离,生到色界外道所居的大慢天,成为我能遍圆的外道种子。 ! Z1 u7 i8 u# t- w4 J6 D9 m! R# F
, B8 J' k: D0 I" R' e6 F
* i% Y1 k5 w$ `. x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如认为证得这样的境界,就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果位,并且有相应的国土为归宿和依止处;还怀疑自己的身心是从这个国土的识蕴中随愿力化现所产生,十方虚空也是从这个国土的识蕴中生起安立。既然世间一切都从这个国土识蕴中生起,所彰显无际为虚空,所流地为世界,就以三界作为自己所证真实存在的常住身,并把这个境界理解为不生不灭。而实际所证的境界是,识蕴未破,还在生灭法中,只是提前妄计为常住;自我狂惑为不生不灭,也妄迷于不生不灭;安稳的执著于已经沉迷的虚妄不实的境界。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邪见以识蕴为常并执著色身常住的自在天魔王波旬的伴侣。这样会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里生出的第三种邪见,妄立识蕴为常,妄依大自在国土色身为常,妄为证得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融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生于欲界大自在天,成为颠倒知见的外道种子。
1 C8 k6 w; |! F7 c3 m/ `* C
$ f. K7 S7 {; m* V
4 T- d% }' E' Q" ~%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如认为境界里的所知所见,是自己的识蕴,尽虚空遍法界,圆融无碍;并依此知见妄立因缘,妄自推理邪解,认为一切草木也是自己识蕴中的产物,虽然不会说话,也有它们的交流方式,与人一样怀有情感,还认为人与世间的动植物同出自然法性,生命的根本都是识蕴。所以,人与草树没有什么两样。还认为草树枯死后,识蕴不灭,可以转化为人;人死后识蕴不灭,也可以转化为草树。虽然对情的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有知;如草树也有雄性和雌性,也有花粉的异性传播配合,才能产生新的种子,由种子再去繁殖。这里只把人与草木异性繁殖方式简单化,认为人与草树一样有情;混淆了人是由业识因缘召感而生;草树是罪识被神力震碎为渐后,由主草主树等不同的神,赋予器世间一切物质的能力属性。在识蕴的遮蔽下,不能了见、彻见宇宙间奥秘根源;只能凭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根据的推理选择,就妄断为遍法界普遍存在的真理;并以此确立自己的知见。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邪见似知而实无知,还执著无知,以被称为避去、有军的两种外道为伴侣。用自己虚妄执著的假明白、真糊涂的世间一切有情的知、见、觉,把自己引向识蕴中的死胡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里生出的第四种邪见,一切草树有情的虚妄知见,还把境界中出现谬误知见妄为证得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成为颠倒知见外道的种子。
! Q, X/ y" f% o
0 `' X, N6 R, p" u; \# \" ~
6 d3 A% h1 F$ \8 U1 Q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把识蕴未尽的境界误认为是圆融无碍的自性,并把六根圆融的功能互用,和自己证得的大随顺融会贯通为一体,便圆融的化现出世间一切现象。以此圆融造化之理,对祈求得到光明的人,便可示现出大火炬,照亮十方;对喜乐得到清净的人,便可示现出一潭清水静而无声;对欣爱得到游动的人,便可示现出习习凉风,爽而不吹;对心愿观尘凝思的人,便化现晴空静室,空旷神怡。总之,可以化现出满足不同的人喜欢得到或崇尚的事物。把这些识蕴圆融化现出的六尘影事,误当作自性圆融的因缘,妄作常住殊胜理解。这样的人,会坠入邪见,以大龟氏和婆罗门的外道为伴侣,用这种化现出万事万物的识蕴圆融,对事物本身是无生,可随时随地随因缘而灭;而把化生执著为能量的自然生。由此迷失无上佛道和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五种邪见,执著受人崇拜,心迷恋于物理造化,以妄求妄,骑马找马,还妄图冀求得到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成为执著颠倒化现的外道种子。
9 T+ t2 R7 T5 O7 `) s
+ s2 e: ^( Z& C! S3 w
7 L6 x" \& \$ X* l/ ~) j% I8 j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把识蕴未尽的境界认为是圆融无碍的自性,妄自计度推理,认为光明充满的虚空,才是常住而不生不灭处,又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生成、变化、存在处。以形色身体的永远灭失,仅以识蕴常住为归宿和所依止处。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邪见,误把无依无归的以识蕴存在的无色界四空天当作有依有归的清净国土,以非想非非想天的虚空之神为伴侣。从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六种邪见,执著四空天虚空为圆融心识常住的国土,成就了依空而住的心愿,却亡失了本可证得出离世间的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成为执著于断灭的外道种子。 $ P( ^* W M6 j- a# j- M0 E
3 r4 p. H6 e. E. i
# w' E! s u6 L; A6 f J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把识蕴未尽的境界,认为是圆融无碍的自性已证常住,便加强对色身的修炼,再留住固有色身的常住;把识蕴与色身结合为长生不老的有识之体,与宇宙同存,永不逝去。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贪求色有长存而又不能长存的偏执邪见中去,以无比长寿仙人为伴侣。从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经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七种邪见,执著识蕴为立命的根本,贪求色身长生的固形长寿为圣果报;因而成就了与长寿仙人一样的有劳有酬天乐果报。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常住的不生不灭相背离,成为于执著寿命虚妄延长的外道种子。
. @0 D0 m' N# K0 u+ {% m4 q
4 p2 e' u* f7 m% f0 K
* @1 B0 L/ v2 `# e' d; V( j# P2 [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观察识蕴是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可以相互轮回通用。就是认为一切众生都有识性,喜生惧死;又都内有欲望,外有满足贪求的条件。在这样的境界里,见法界有缝隙可以利用,抓住机遇便可留住身形识体,得到客尘环境条件的享乐与满足。如人没有生命,再好的环境条件也与己无关;还不如生命存在一天,就享乐一天。由此心里产生恐其身体销损,惧其命灭,对尘世享乐尽失;便于此时,利用证得的识蕴圆融神力,于虚空中变现出莲花宫殿,广化奇珍异宝,多增妖艳美女,恣情纵欲,放逸其心。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会坠入妄以识蕴真常而实相不是真实的偏知邪见中去,以结缚和我所作之类的天魔为伴侣。从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八种邪见,执著邪思,贪纵欲心,妄以识蕴的尘劳享乐为证得圣果。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的常乐我净相背离,成为执著颠倒欲乐的天魔种子。 ( o& ~/ s4 X0 @" h( v1 ?
; C+ Q: `% F9 q+ A
- E; q7 ~/ W! \
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对于一切众生生命轮回的根本因缘,已经观察明白,是由贪求造作的颠倒妄习所自我召感。在这样境界的观察中,可以辨识怎么修行是圣道,怎么造作是凡夫;在取舍的疏密中抉择,去伪存真;知因与果之间相互酬劳,因作果,果又为因,循环不止,报应不爽。这时,唯依精进,真修实干,以求证得圣果,于三界中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由于只知自己修行证果,而没有发起清净的菩提心,上求出世间的唯一佛乘,下生愿心救度众生。只见世间诸苦相逼,为了断集中而来的生死烦恼,而又集中全部精力修行,以求达到灭掉诸苦,于生死烦恼中解脱出来,而证得道果。一旦达到了所求证的目标,就不再精进,开始休息,享乐天福,得少为足,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更不求继续修行,上报佛恩,下报众生恩。对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就坠入定性声闻,即钝根阿罗汉;如是不能听闻佛法,开启智慧,就停留在五净居天享受极其殊胜的妙乐,与无闻比丘或增上慢的天人为伴侣。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九种执著离苦得乐的知见,虽不是外道;但最终定力销失,天福享尽时,与无色界的外道仙人果报一样。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的常乐我净相背离,成为被空束缚的种子。 $ [: N% ^9 ]1 P9 J6 w
3 |. A1 p$ M- W* v! N, b W4 U( C u
5 g. ^0 n' m' Y4 P! w: e
+ a7 H+ f+ c5 B* p佛接着说,静坐禅行正定的人,在行蕴已尽的境界里,如三界内证得身心圆融,生死往来无碍,对清净诸法性觉悟明了;在寂灭的法界空性中,不去继续精进静坐禅行,求得出离三界;而是继续探求深空妙理。如不能将法界的深空妙理探求明白,就以此执著为常乐我净的国土;而不发清净无为的菩提心,上报佛恩,下报众生恩。 ! q* O! e* K+ N% U! S% ], C! p
* U5 o' }0 ~) k3 n
, d1 h) ]9 P( v) r5 Z) E
讲到这里,奉劝诸位要读诵此经前几卷,要明了此法界是佛为度脱众生安立的道场,不是任何人享乐的终点,只是暂时停泊的港湾。必须发菩提心,成就自性佛的国土,才是了义究竟。 ) y; k9 b4 r+ I! I" d# m4 s# k; S9 s
' K9 |0 z' h% k; T0 D' G
* ?& U% A; E, d5 H1 u5 |佛接着说,对证得这样境界作殊胜理解的人,如值佛住世就坠入为缘觉,如不值佛住世就沦为独觉。以色究竟天的辟支佛为伴侣,享乐天福,探究法理;如发菩提心而出离三界,了见佛性后,法理自明;否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而迷失无上佛道的菩提路,失去已证得的正知正见。这是识蕴区宇第十种执著探求自心和法界的妙理,成就清净光明的世间极圣果位。虽不是外道,但天福享尽,定力销失时,还要坠入轮回之中。所以,违背并远离了本自圆通的佛法,与出世间的常乐我净相背离,成为三界内接受不到法化的圆满天福的种子。 2 d$ T& ?5 a- `$ a$ d
# i1 I5 P* k" f& K2 {2 O
/ ~ X; W/ w+ Y* P+ `佛接着说,以上十种静坐禅行正定的人,都是修行至中途,因出现善境界不知弃舍空掉法理,而是妄自贪求执著,脱离正修,产生偏知邪见,并受其迷惑,得少为足,小富则安。究其根源,都是由于识蕴区宇虽然习气灭失,而习气之根未除;一旦机会成熟时,贪求习气又现,与识蕴相互作用,才产生各种不同天人的位次。众生习气顽固,心昧愚迷,又自不量德,遇到善境界现前,各有所爱,各取所爱,各执所爱,贪求的习气迷惑心智,在各自喜乐的不同天体上休息享乐;还妄自认为证得了究竟,回归到清净的国土;自言功德圆满,已证无上佛道,大妄语罪过成立。一切外道邪魔天福享尽时,受业习召感,堕无间地狱。声闻缘觉如停留在天福享乐上,不再继续增加功德,不再精进修行,当天福享尽失去定力时,又入轮回。法会中的众弟子,要存救世的慈悲心,秉承佛度众生的愿力,将此楞严修行方法和解脱之门,在佛入涅槃后,特别是末法时代,要广泛流传此经,开示众生,觉知佛法义理,不让天魔毁坏静坐禅行的正定,也不让内魔自毁菩提。保护、安抚、哀告、救度诸修行人,让诸修行人及时自觉消息,销除邪见因缘,保持身心清净,入佛知见,依法持戒修行,从开始启步就发心有远大目标,不贪小利小善境界,避免于中途迷失方向,走向歧路。
4 D. S9 b. `5 z) M3 [
P3 \6 |' v6 [4 {1 l! @
$ F( D' F6 D/ P" p
有人问,人生为什么会有很多失败?从有为法上讲,成功的同时,相伴生的就是失败。道家讲,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就是不人为的求得巨大成功,也就避免了人为的巨大失败。从无为法在世间上讲,一切无为蕴于有为之中,把有为的重心空掉,产生圆融的无为;根本就没有成功,哪里来的失败!如不倒翁,没有重心,又都是重心。 ! q2 k6 y! J) V) w
4 p* v4 C, G/ A; g% |1 ^
; }, R0 F! H: O3 A2 M0 y
有人问,您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没有成功,自然也就没有失败;如为随顺世间,我做人是失败者,认识自我是成功者。在无量的失败中,唯一的成功是,坐在家里,认识自我。如谁再问我,怎样才能成功?我只会讲,成功在于当下,在于找到回家的路。 % _; v' M9 p( U0 f
- K, L: K6 q' q! G( `5 Q S* E
2 w. M7 m: n/ W, e% K$ E6 W
佛接着说,破除上述五十种五蕴魔的修行法门,是过去无量劫中的无量诸佛,深心修行,开悟智慧,证得无上菩提道的修行法门。如修行人,破除识蕴区宇境界,自性的功能作用则会显现,在禅定三昧中,不受诸根的限制,自性出离三界,入菩萨乘,一路精进修行下去,直至证得等觉菩萨的金刚乾慧。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自性中圆明的智慧,精心的福德发挥作用;如透明清澈的琉璃宝器内含有的宝月,明了如故。就这样按照次第品位逐步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菩萨,达到等觉菩萨品位,成就佛的无上妙宝庄严。
$ R7 {. b! t+ G# x9 I
: K+ ]8 C8 b( q9 N& v
/ ?/ z% {- u! ]# {" ]0 v! O
佛有无上妙庄严三德,即报身智慧德,法身福报德,化身无碍解脱德。自此功德圆满,本觉合一,超然于宇宙中,常乐我净。
' F/ \6 ~. |, A6 x1 R/ @ r! c
7 S$ n9 R4 v' N' \7 p) Q; m# s
# `4 V- p0 n7 s佛说,破除五十种五蕴魔事的修行方法,是过去无量诸佛在因地修行止观时,妙觉观照,清析辨别的微细魔事。
7 P" _; C6 L) m1 U1 }+ F
6 }. h7 @0 \8 }0 F8 a8 v用世俗的话讲,是无数过来人于无量长时间内总结出来的颠覆不破的真理。告知后来人,一旦有魔境现前时,能够熟悉的认识觉知到;再将贪求执著的心垢清洗除掉,恢复清净的身心,胜境不作圣解,就自然远离魔事,内魔不起;从而不能落入邪见。
9 d" q8 \; n0 T& w2 f5 |. E
: \. X% j; [. O0 A) C
4 n4 K7 i: {2 F) p佛接着说,如身心中的五蕴魔事销失灭净,天魔自然被自性清净光摧毁身形,震碎宫殿;大力鬼神都魂飞魄散,失去神力;魑魅魍魉诸小鬼销声匿迹,不敢复出。在成就无上佛道的修行路上,再无得少为足、乏力休息、下劣贪求、执著善境、心迷身闷等事;而是勇猛精进,直奔大涅槃城。
- V" Q# M2 K# l- Z5 c) n3 j
+ G, r% }. z$ v! ]% r7 s. [
$ h/ D9 t1 m* q/ _; M$ b) `2 H
佛接着说,如在末法时代,由于众生业力转重,愚痴无智,根基钝劣,不修静坐禅行,当然不知也不能辨别禅定中的各种魔事。再有,不读诵佛经,不听闻法师讲法,更无法知道佛于法会中所说破除邪见与魔事的法门。虽然有部分人,喜乐修行禅定,求得解脱,难免遭遇邪见与魔事的干扰。还有,对末法时代的诸修行人,一定要诵持楞严咒;对不能诵持的,要写于禅堂或戴在身上。只有这样作,金刚藏王菩萨及其眷属,才能日夜护佑道场,保证不给一切诸魔干扰破坏的机会。法会中众弟子,要恭敬此经如十方诸佛一样,依法修行,用身体禅行正修,作好最后的垂教示范,让正法久住于世。
?; j. p" b( X; U3 u8 r6 G
3 D& P% U$ i0 @- D8 R
! u$ p7 x8 G1 X7 i3 P5 P. | j这时,阿难听闻佛开示后,顶礼赞叹!同时向佛请法说,一是五蕴相中有五种妄想,为根本想心;为什么众生都以此妄想心为根本?二是要灭除此妄想心,是一次灭除,还是逐渐灭除?三是五蕴有无边际?请佛慈悲,既开示法会大众增长智慧,又为未来世众生作修行成就的法眼。
& X `; e' N" R) {4 L
R7 E2 J$ _ |! I* u4 R
) \0 w/ f- Y, M7 U# t
佛说,众生自性,本自具足福慧,不受生死和尘世诸苦,乃至三界虚空也无法留住。可是,无始劫来,都是因一念无明妄动,造作诸业,受业习召感,才召感有情世间与诸器世间,不同因果,不同报应。众生于诸世间,忘失本性,流转生死,迷头认影,无法出离。于妄想颠倒中,不知、不见、不觉自性的存在,而去执著虚无实义的因缘;讲虚无实义的因缘,是针对因缘无常而言。在心里充满欲望和贪婪的状态下,为得到物质和精神二方面的满足而奔忙造作,费尽心机,巧弄手段;在世间相对的法则中埋下了因缘的种子,成为迷因恋缘的人;这时,还不承认因是自己创立的,缘是对因的回应,缘又是因的开始;还自认为因缘是自然随机产生的。就如众生所处的时间与空间,表面上无法选择,完全是自然因缘产生,而实际也是由众生造作的业习幻化而生,以妄心与颠倒知见算计度量所幻生。 / O0 E8 u4 u& d: \! v! [5 Z
( ^. o, t& h0 c, F+ F
* k! J/ j4 T- C! V# p* c7 I3 c& C
时空如何幻化;时间是人为算计设定的,有不同的计算单位。众生自己占有的时间是相对的;而静坐禅行入定真空的瞬间,不觉时日或无时间的概念;简言之,此世界时间是相对存在的,佛国土的时间是人为强加的;既是强加的,也是无限的、单一的、无为的。根据众生业习的不同,空间的存在也不同。此世界所处的空间也是相对的,是星球之间磁引力不同作用下的空间;在距离星球以远的外太空中,空间处在另外一种状态;在银河系内的太空中,都是处在什么状态,佛对不同天体上的众生和所处空间的法则性质说的很详细。那么,银河系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的外星系与空间又是处在什么状态,宇宙中又有无量的星系与空间,又都处在什么状态,以人类的智慧永远也无法回答;只有佛可了见、明见。可以讲的是,宇宙的星系不同,空间的法则与作用力也不同,生命现象的状态也不同。人类只有依佛法持戒修行,了见自性,才可以不受此世界虚空限制,自由超越并往来于相对虚空和无限虚空,以另外一种生命体而存在。 " k3 q+ t. E6 z2 A+ V' P
Z' `* `% ^& H5 E
, e% g6 t* o E! [5 n佛接着说,无始劫来,无法测知众生的妄想是从什么时间生起的,从产生根源上,只能说是妄想为因,颠倒为缘。如是根本不存在妄想颠倒的因缘,如何理解众生的存在?在无法知晓众生因何存在的状况下,怎么能推理为自然产生的呢!所以,佛今日在法会上,对众弟子说,众生轮回是因缘生,五蕴根本是妄想生。如人的身体,先由父母有欲望所想和欲望满足,因缘和合而生;如人的中阴身无有求生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父母无有因缘,就不会有人的身体;或父母有因缘生人的身体,生命中投胎的中阴身也有区别,分出你我他等。如佛在前文说过,人心想美味,口水流涎;心想登高,腿脚打颤;如没有美味,也没有悬崖,心中无想,怎么会有身体的反应变化呢!由此,要知道人的色身,是第一坚固妄想;也由此产生色蕴。还以此悬崖与登高作比喻,心中有想而身体有反应变化,是因为身体感受不同作用于记忆,由记忆而联想,才产生身体的反应变化。这种身体的反应是,顺益违损;如饿了想食,饱后感受很好;饿了想食,而食不到,身体感受就不舒服;再如有人恭敬礼拜,心生欢喜;有人诽谤,心生怨恨等。人的身体为乐受与苦受所驱使而奔波劳碌。这种乐受与苦受却是暂时现象,人的身体是假躯壳;所以,感受也是虚假智慧的反映。这是第二坚固妄想;也由此产生受蕴。由于人的意识有分析思考能力,从而产生主意支配身体活动;但身体是有形有色,而主观意识与无形无色,不是同一范畴。那人有形的身体为什么受无形的念头控制驱使呢?是人体六根对外部事物的色想与色受而产生反应,形成印像,对有形有色的物品选择,是与人感受的念头相适应。在人心里的色欲和物欲印像,使人醒时思考对比,连睡觉在梦里也会有联想的妄情妄贪。这样的色受印像已经刻骨铭心,融化到血液里。这是第三种坚固妄想;也由此产生想蕴。人的身体变化,谁的主观意识也不能使其停止下来,指甲要长,头发要长,年少血气随年龄增长要日益销减,使容颜出现皱纹,日夜不停的变化,而这些生理变化还发生在人无觉知的情况下。如说身体是真我,为什么日夜的生理变化发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如说思维心是真我,为什么念生念落想停都停不住。这是第四种坚固妄想;也由此产生行蕴。如人的身心是真我,就会充满智慧,清净无染,不受外面的事物所动摇,这才是永恒常住之体。这样的真我之体,于身不会出现见闻觉知这些生理现象,于心不能容下诸多贪婪的妄习。所以,这个身心不是真我,才有见闻觉知和妄习存在。如人于过去的时间里,见到一件新奇物品;经过多少年之后,记忆中已经忘记;可是突然某一天,又重新见到此物,立刻就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每个细节都历历在目。这说明,人的念念入脑,大脑受念念的影响,又去筹划算计。这些大脑中清楚的记忆,不是真我。这种现象,如远望江水,清静恬息;近见有流,而水下更急。人的意识也是这样,表面似平静和缓,而内心并非安宁,妄想纷飞,汹涌澎湃。这些现象不光是人体的六根,功能相互作用产生的,而是对见闻觉知存储于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加工筛选,抽象综合,有机串联起来的反应。有些事内心记忆了然,外属客尘虚妄不实。这是第五种存储于心识里颠倒的妄想;也由此产生识蕴。 - R1 ]% B' E4 L4 T6 J+ T
! f" x3 J9 G- g2 Y
/ ]. {: a1 ~/ h; e: B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六根接受六尘有入产生;所以,也称五受蕴。产生五受蕴的根本,是由上面五种妄想生成。如想知道五蕴产生原因的界限与程度,还是离不开五蕴。色蕴是事物占有空间而产生,受蕴是有形体之触与无形之触感入而生,想蕴是对信息的记忆和忘失而产生,行蕴是一切生与灭而产生,识蕴是清静与混杂入而累积产生。 1 W% Q5 ]1 ]. t5 F
0 }2 ?0 Z' }& y0 }
, Q* T: M" m4 C C+ V( E/ i- L
佛接着说,五蕴产生的根本,是内根外尘相互作用下,重复叠累由心受而生;生成的五蕴又因为人有识别功能而有。如从人的身心中灭除五蕴,首先要从灭除色蕴开始;然后再按顺序逐个灭除;即色蕴灭后,才能再灭受蕴;灭受蕴后,才能再灭想蕴;灭想蕴后,才能再灭行蕴;灭行蕴后,才能灭识蕴。五蕴的灭除,不是理论说灭除就能灭除,而是要在静坐禅行定空中观察诸法空相后,才能逐渐突破,逐渐舍弃;胜境生而无贪,天乐现而无求;心念起而舍,因习立而弃。
0 C1 w4 K$ H( l8 ?1 }7 b& d
$ x1 \ y! g5 c, ^1 I+ R
# Z5 g1 o: N1 B; S o: J
理可顿悟,道可渐修。如一念顿悟,就锲而不舍,依唯一佛乘修持下去,一定会有五蕴灭除的那一天。但是,又不能急于求成;无量劫来所积尘垢,哪有一时就还清;次第清洗依禅理,定能恢复自性身。晴空万里似空无,一旦雷起云涌处;暴水狂风有灾成,劝君莫毁菩提行。
& N) `3 o; x1 u" k# x+ F, M
) t! c i; _, P9 A# V8 @
, X. J& K: s( M6 O佛接着说,已将一巾六结的法理开示明白,五蕴都是由妄想生,一旦心开得性圆通之理,就可次第灭除。要将今日所说法理,流传后世,开示末法时代的修行人;让他们明白,五蕴虚妄,不要执著色身五蕴;法界中真实存在出世间的清净佛国土,也真实的存在有佛道可以成就,也真实的存在常乐我净的佛体。不要认为佛法僧三宝是空虚的精神存在,或是不实的理论;不贪恋三界诸有,逃离火宅可安生。 + ?! `( }! S5 e0 E+ Q
* R) K) `6 u( A( e
" H/ N2 e% n! d# x! h% { S佛接着说,佛问阿难你,如有人以七宝遍满十方虚空,供养无量诸佛,所得福报有多少呢?
& E# B6 s3 g! x/ v+ ~4 n( g
' P: j1 G c- P/ P! c
阿难回答说,往昔有一人供养佛七枚铜钱,命终后生为转轮圣王;何况如此供养佛,可得福无有边际。 " O% K) T7 g, ]* N! u S E
( N- r9 j! u* `0 Q5 ]1 S2 N
2 \8 ~5 [% _8 m佛说,诸佛语无虚妄,真实可信;如有人身犯杀盗淫妄四种根本重罪;同时,还犯有菩萨十重戒;即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在即将落入阿鼻地狱之前,有一念愿将此经佛说修行法门,于末法之中开示有学众生;这人无有尽期的地狱罪障应念销灭,苦报之因立即转变为往生佛净土之因。这人所得福报是前面有人以七宝供养佛福报的千万亿倍。如有人能诵持楞严咒,所得福报,穷劫不尽。如有人依此经法门修行,心不起执著,放下贪求,可以直至证得出世间圣果,不会遇有诸魔事。佛说完此经,法会大众,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 v8 I9 \. b! f6 W
* c4 v9 d- n \' B: B* c
& O* }9 w( [1 p8 L- ]
有人问,弘法利生有多大功德?准确的说,没有功德。就如遇见一个问路人,顺手指了指方向。问路人找对了方向,到达了目的地。指路人不违良知,尽人本分。
" a- ~* _& i2 W# ]
' `) Z$ @& v2 J/ `' h有人问,佛怎么说弘法利生的功德大呢?佛说弘法利生的功德大,是出世间的无为功德;弘法者在唤醒自性,恢复自性具足的无量功德;同时让众生也回归自性。 1 }; {* g- i: S' D: r2 A# U0 u6 F
' @$ Q( c1 X" k5 i有人问,您讲法的原则中有一句“愿将心滴之血,供众生饮浆”,怎么理解?此心滴之血非一人之感,无量弘法者各自有点滴。汇集入江河,虹炫贯古今;世代有承传,周留遍法界。再用一首偈语供养同仁,也作为浅释此经的结束语,与诸位共勉: $ j; B2 ?9 x1 I- [& w9 P
* Q" P5 Q6 N" f# Q6 b: a( X8 G
一字一滴血,字字血染成; E7 G y2 d2 I6 E. d
! l7 v' r7 A' t' K劫满流不止,愿遍虚空刹。
) H* i" O3 i4 b) l2 C; C( x% d" u
; J p* N6 u6 g1 g w' k
一句一甘露,句句甘泉涌;
O: Q3 G# ]5 m3 E
& }6 t8 D" \) e! Y
捧献众生前,为遵佛累嘱。 9 n2 m+ D* k( t5 G- w
- M2 \* d- @) Y& K% V) e感谢诸位拥护道场!
2 R7 ] n% \9 |+ q6 X( z
" L [6 S4 f; Y8 y- B2 s$ z回向: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 o* }' A8 `& h; t- I |
; w* Y; v6 ~5 w/ O6 s9 {. l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圆成,同证佛境。
# V' c% R7 A; N i# s$ Q/ E: m
x4 x2 H3 |, X* d" G
?; S5 o* z* [- p( W
R! m0 o, E, N K" J: X
3 J6 q$ x8 _6 i3 n7 Z7 N
欢迎流通,功德无量。 1 v3 d" q$ K* j+ j3 Y
* v1 b5 x% Z4 \* ~
. U8 T2 C+ A3 s5 g% {! `( `
( o& v0 g/ u& ~4 w讲于佛历二五五三年十月
' J6 t0 [6 G I8 Q' x
, g; r7 p" M, N1 |3 u( F
# n7 e6 a9 B1 ?# K9 W$ }& ?: w
西历二零零六年十一月 & z8 V. M7 z; X: d
$ h0 S$ U6 l" a" |" c# R8 E0 p
! ?2 I3 W" V0 y3 ]0 y& Z) M
网络下载中心提供不同版本下载。http://iask.sina.com.cn/user/my_ishare.php?uid=1431756470
. \8 i7 K6 ?3 `0 r- P: {
4 g( o( g/ Z$ P/ O- [' `7 l
广泛流通,功德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