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虚云和尚莅沪时之各界言论 虚云大师印象记 圣 璞(录觉有情专刊十四卷第一期) 在一个不平凡的晚上。十二月十一日下午六点多钟。在上海北站。我第一次见到了虚云老和尚。那天傍晚。我怀着肃穆的心情。随同一百多位欢迎代表。前往到了北站。站上的霓虹灯。放出了绚烂的电光。照耀得如同琉璃世界。我应该包括别的欢迎代表。内心奔放得和那灯光一样。对虚老和尚充满了崇高的敬仰。六点三十五分。汽笛一声长鸣。京沪列车徐徐进了站台。人们情绪立即高涨起来。虔诚准备迎接这位来自北京的当代中国佛教最杰出的高僧虚云老和尚。当列车刚停下来的时候。当想到虚老和尚就在车厢里的时候。更想到顷刻之间。就能见到他的时候。不难想象到我。以及其它欢迎代表。当时会感到怎样的兴奋。一刻儿。虚老和尚在为首的欢迎代表搀扶中下了车。恭候在站台上的一百多位欢迎代表。便不期而然的由肃然合掌致敬。终至于将内心对他的敬仰立即爆发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响出了代表们的敬意。这掌声也响出了全上海佛教徒的心声。表达了上海佛教徒对这位年高德劭的长者虚云老和尚。具有多么崇高的敬仰。我的视线。立刻抓紧时间。开始行动。随虚老和尚的行进。凝神地注视。他高高的个子。嶷然的道貌。戴上一顶黑色风帽。遮掩住左右耳根。慈容显得格外清臞了。他下了车。不顾长途劳顿。即举手向人们示意。慈眼频频注视欢迎人群。他一举手一注目。显示法体还相当健康。这对一个非常仰慕他而又关心他健康情况的我说来。诚然是无上快慰。对广大的上海佛教信徒说来。也无疑是极大喜讯。我们一百多位欢迎代表。扈从虚老和尚步出车站。一齐念佛掌声不断地响出车站。站内很多旅客跟着鼓掌之后。又同念佛。这场面太动人了。它给了我一个启示。今天虚老和尚所到之处。势必成为佛教主流的所在。虚老和尚具龙象之姿。带领我们浩浩荡荡步出车站。这不就是今天上海佛教主流所在么。事实上。今天佛教需要他领导。四众弟子更需要他领导。我当时扈从虚老和尚。在他慈光庇照下。觉得万分幸福。相信其它欢迎代表。也可能有同样的感觉。虚老和尚被迎接到了玉佛寺。诣大殿拈了香。即在丈室接见四众弟子参礼。并作简要的开示。但他所给我的比较更深刻的印象则是在以后他和上海广大信众见面的时候。广大的上海佛教信徒。他们渴仰虚老和尚。他们以一见虚老和尚为快。这都是不难理解而可以意想到的。为满足信徒们这一愿望。他慈悲的每逢星期一三五。在玉佛寺公开接见信众。他每次和群众见面。我一有空。便去瞻仰。从多次瞻仰中。他在我脑海里留下了如下一些难忘的印象。虚云老和尚这位德高望重年逾百岁的老人。他个儿高高的。须发斑白。因不常剃。已长数寸。银须飘拂。蔼然现长者相。他道貌岸然而清臞。但比以往我所看到的。像佛在雪山修道现比丘相那样的他的照片上的法相来。却要丰腴得多。他说话带湖南家乡口音。骤听起来。我不很懂。但音调沉着而有力。精力似相当充沛。而且语气老。婆心切。慈悲喜舍具足。他开示不着门户见。善能应机逗教。普摄众根。一种无言之教。能予人以极大鼓舞。能予人以一种勇气。一种力量。能使懦者立。顽者廉。他开示或不开示。总低眉垂目。威仪相好。语默动静。似全在定中。令人见了。生恭敬心。作希有想。我每次看到他。彷佛稚子依母。身心轻安。无有恐怖。得大自在。这种受用。只有在礼佛时候。曾经有过。我觉得能多一次亲近他。就多一次幸福。心灵上也多一些安慰。虚老和尚。具有不舍众生的大慈悲心。这在他公开接见信众时候。得了肯定证明。有一次。到玉佛寺见他的人把大殿前偌大的丹墀挤得水泄不通。秩序很难维持。但他在人群中仍安详说法。八风不动。真是处之泰然。我没有确切字眼。可以形容出虚老和尚具有怎样的悲心。但我当时确曾热泪盈眶。为他老人家这种不舍众生的慈悲心肠。而深深感动。虚老和尚见地如何。诚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恕我一字不能道得。但他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巨匠。这是没有错的。在印光老法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那天。虚老和尚在玉佛寺丈室为印老弟子开示。他和印老法师一样。教人老实念佛。他说。“念佛要如细水长流。念念不断。念到一心不乱。心境一如。那就是参禅。”一位禅宗巨匠教人念佛。这说明他没有门户见。也说明他善于方便摄化。且寥寥数语。把禅净合一道理说得圆融无碍。倘非宗说兼通。圆融各宗。恐不能如此。还有更值得钦仰的。他非常热心和平事业。他在法会第一天开示中。曾不厌其详的勉励所有佛教徒都应积极起来。为世界和平而努力。他说。“佛教的慈悲教义。就是和平两字的具体说明。保卫世界和平。是我们佛教徒应尽的责任。”他把佛法这样善巧的应用在世法上。使六祖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个真理。又得了有力的证明。我仰慕虚老和尚已很久了。过去缘悭一面。不免引为憾事。他这次应上海信众要求。莅沪弘法。使我有缘瞻仰并得恭聆圆音。藉偿夙愿。实是平生快事。虚老和尚身负如来家业。为如来慧命之所寄托。我愿他老人家永久住世。续佛慧命。为四众弟子作不灭的灯塔。为芸芸众生作普渡的慈航。
谒虚云大师 蒋维乔 我是八十老翁。近年来屏谢世事。专心修法。积聚往生资粮。所以不大出门。惟闻虚云禅师将要来上海。我想他老人家虽然在三十余年前。为了请商务印书馆翻印的续藏经。到过我的家里。以后就很少来往。趁他驾临上海的时候。总要前去拜谒。请请开示。十二月十日。静安寺觉凡法师有电话来说。“虚老在十一日午后六时半。将抵上海。”我闻之欣然。就在十二日上午。偕尹石公居士同往玉佛寺。僧俗四众。来寺参加的有五六千人。寺里面挤满了人。连天井里也没有隙地。到十一时。我们进谒虚老。刚坐下。要启口谈话。外面已有人请吃饭。赵朴初居士坚留我们陪陪虚老。苇舫住持做主人。陪坐者尚有持松。妙真。清定。续可诸法师。又有八十一龄高鹤年老居士。也是阔别十多年没有见面的。真所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非常愉快。不过虚老用膳时候。没有开口。大家也就默然。午后二时。虚老升座向大众开示。我们因有事就回家。数日后赵朴初居士来。我表示要再去谒虚老。他说这几天里虚老见客太多。很是疲乏。恐怕他生病。曾请医生为他诊脉。医生说。“并没有病。生平也没有诊着过这样的脉。这脉是纯阳体。”朴初又说。“虚老齿落复生。已生新牙六个。这是奇迹。”二十九日上午。我先以电话问远尘和尚。“虚老精神好否。”答。“好。”“我要来见他。”答“可以。”即去进谒。问。“三十年前为请续藏经到过我家。师尚记得否。”答。“记得。”且云。“居士弘法利生。功德无量。”我答。“惭愧。”问。“云门寺近来怎样。”答。“很不兴。寺中尚有六十个和尚。靠开垦荒地艰苦度日。”问。“南华寺怎样。”答“更不兴。寺中一直驻兵。祇剩几个和尚住在那里。”问。“禅师在上海可久住否。”答。“法会圆满。想离开这里。在此太烦。”我想在功夫分上请开示几句。而室外有许多居士要进来参谒。遂告别而归。
与虚云大师函 高鹤年 虚公大德法鉴。昔日江上一别。今朝陆地相逢。悲喜交集。剎那之间。廿余载矣。流光之速。真可怖也。理应畅谈沧桑。共话三三。奈因大驾高年。途中疲倦。正逢法会初开。海众依仰。吾公现大威德。以神力感化众生。五欲境相不能缠。名利关头不能缚。不可思议之妙行也。惭人积习未销。佛恩未报。参而未彻。学又未成。睹诸境相。被物所转。仍在幻化影里作活计。不得真实受用。数十载飘游云水。拨草瞻风。三家村里。不避苦雨酸风。百仞峰头。那怕披星戴月。逆顺不退。百折不回。只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至今尚无把握。惭愧极矣。尚望吾公定光朗耀。雄力提拔。超出苦海。不受三途八难轮回之苦。专此草上。敬颂 佛日高悬。普利人天。 惭愧学人高鹤年作礼 癸巳元旦日由大觉茅蓬上言
大人榜样 温光熹 虚空原不动。白云自去来。乃者虚云老和尚黄发番番。莲云莅沪。觉刊将发专刊。用资仰镜。以文见托。自惭呰窳。向少闻法。又不会禅。何敢妄肆饶舌。无已。姑就管窥所得。略举三端。以概其凡。 一 言教契机。夫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平常心是道。马祖一喊。三日耳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出世圣贤。一道平实。无非布帛菽粟之言。但实天经地义之理。鸟巢云。“三岁小儿皆当知。八十老翁造不到。寻常行履处。乃见真面目。”莲池老人琴偈云。“鼓琴不会按。平淡平淡复平淡。”虚老眉毛拖地。广接方来。语语平淡无奇。正是大人榜样。抗日战争中。尝过重庆。于慈云寺主持水陆。凡归依者多劝念佛。并印布弥陀佛像。旁加小圈。属人念满若干句一点。以之记数。立为功课。用此方便。感化甚多。一种平怀。三根普被。今兹莅沪。首次开示殷懃叮咛于禅净两宗之不可互谤。其言曰。赵州老人说。“念佛一句。漱口三天。”这是对机。后来人问他。“你的师父是谁。”他说。“十方佛。”人又问“十方佛的师父是谁呢。”老人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亲闻如来大事因缘。禅净两门。当机大教。西方净土。果上庄严。功德巍巍。漪欤盛矣。虚老行履。出死入生。故能深知此中甘苦。契机普摄。拯物导迷。浅云乎哉。真悟后人。还须着眼。 二 行履笃实。若论宗门下事。本无言说可寻。但功行抉择。必须具眼。虚老开示。着重真参实究。此中路径。非兹所论。当知要领所在。切忌口角圆滑。稍一儱侗。天地悬殊。用功最忌助长。欲速便是偷心。但能不失本参。不悟亦了生死。所谓住佛性地。生佛法家也。不问你悟未悟。先问你参未参。自古宗下贵乎本参。良有以也。而尤当着眼者。虚老功行内秘。非我后学所知。迹其传略。可闻其大。较早岁卧薪尝胆。饮冰吞檗。梯山航海。行脚参方。办道之切。发心之真。一念万年。不问寒暑。看他人前人后。没有放逸。宜乎苦尽甘来。摸着祖师鼻孔。 三 上弘下化。参禅人发明心地后。自既能利。复欲利他。利他之法虽多。顾莫如本分衲僧。开丛林。建道场。上弘佛法。下化众生者也。所谓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丛林古法有二。一者世尊弘法度生处。二者震旦唐代以还。马祖所开大冶洪炉。龙象出处。赵州以下。丛林何事。事在坐香。天下丛林一枝香。上关诸佛法身。下关众生慧命。古法良规。万世不朽。滇中鸡足。岭南曹溪云门诸山。均震旦禅宗祖庭。虚老前往。一一复兴。坐香打七。与江南金山高旻媲美。功德胜善。可胜言哉。略述三要。蠡则高深。至其律己之严。耄年持午。破衲粗粝。克己厚人。火种刀耕。含辛茹苦。筚路褴褛。以启山林。凡诸事迹。人所共知。不待缕述。要皆涵养深厚。故能持己严而待人宽。机心销尽。到处真实。因之炉火纯青。虚融恬静。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凡真敬虚老者。应在寻常行履处。以是为学。然后可谓之真学佛。然后方能言弘法。
慈悲心愿菜根香 大 照 云门虚云老和尚莅止沪城。四众久钦高风。倾巷迎观。玉佛寺前。瞻仰道貌者。日数千人。可谓盛事矣。师须发皆白。慈怀溢色。远近见者。无不动容。无言之教入于人心者深矣。师当代禅宗硕德。戒行精严。居常破衲一袭。谦光和德。尤不可及。学人前往参拜者。师必顶礼相答。四众恐师高年劳瘁。展转告诫。凡来谒师。问讯而已。师主玉佛寺法会。辄示众曰。“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须知佛心无殊。众生一体。至于杀生食肉之事。尤万万不可也。”一日。有居士谒师。问曰。“弟子有善根否。”师曰。“若无善根。安得到此。”又问。“弟子将来能成佛否。”师曰。“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汝亦当成。”其人欢喜礼谢。师乃问曰。“汝持长斋否。”答云。“尚未。”师乃谕谓“食众生肉者。断大悲种。今后宜力持长斋。方能与佛法相应。”其人欢喜信受而去。或有请益法要者。师应机开示已。必谆谆劝令断荤持斋。呜呼。师于众生同体大悲之忱。灼见之真。践行之实。可谓无以加矣。忆余往昔初学佛时。但研微义。寝馈无间。斋戒之事。亦不严谨。坚持不杀。随缘饮食而已。此谒应师。 ' ^( j* Z2 ]/ J% Y$ K. {
' p3 Q" K& @. c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