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释智慈

【优婆塞戒经】浅释--净慧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8: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子修善法,父做恶事,能不能用子善的功德回向,父不堕三恶道呢?按佛法说,不是这样。因为身口意业各有不同,父子也不相代。父死后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可得福转为人天。如果生天中,天人妙乐都不思念人中之物,子为追福,其福不得。如果生为畜生,说明定业已成,子为父追福,其福不得。没有大福德的人给亡人超度,都不可能改变其定业。猪也是生命,狗也是生命,绝不会让这个狗立刻死掉,而成全追福。只有亡人有大因缘,遇有大功德的人为其超度,能破坏或改变定业。为什么只有饿鬼这一道能独得其追福呢?因为饿鬼道众生长寿,其形体很容易破坏,破坏就是将之转为其他道。举个例子,一头猪是定业,如果突然死了,猪的主人就不高兴,有财产损失;饿鬼没有主人,没有谁会因它的死而生烦恼。证道的人七月十五为亡人做功德,能将饿鬼道众生救拔;否则,都要将定业报完再脱身。饿鬼道里只能吃血污、呕吐物、涕唾、粪便等物,一入口就变为热火,将嘴里面烧坏,苦报无极。

佛说,如果有人祭祀,上山祭拜山神、土地、祖坟等,要注意三时;一是春时二月,这是农忙季节,不要去祭祀;二是夏时五月,正值铲地或小虫较多时;三是九月秋忙时,季节干燥。还有注意供养山神、土地,不要杀生,不要供养酒。佛教不反对供养祖先,但不可杀生。应该以鲜花、香草、树木、瓜果等天然食物为供养品,这才如法。

佛说,如果有人将房舍、卧具、医药、园林、牛羊等各种滋生之物,布施他人。可是布施这个人当时就命终了,这个人虽然不在世了,可福报还是他的;就随所赠送物的使用时间长短而福报就有多少,这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死了到阴间,福报也不失掉。如果随家中所有,财物不分别好坏,只管救急救难,有求必应,是行一切施。如果能用身体给人做事,也不求回报,就像在家人到庙上干活等很多类似的事情;自己妻子喜欢的物品有求也能施他人,是行不可思议施。如果有恶人、毁戒之人、怨家对头、有恩不知报、不信因果、强取豪夺、强大势力、伪善欺诈、愤得愤怨、强横辱骂、豪富之人,这样十一种人来求布施,还能高高兴兴的施,施后不嗔,是行不思议施。这样的不思议施,只有菩萨行人才能做得到。因为,一切施和不思议施有三种根本;一是能施于贫苦,种悲田,这最不可思议;一个穷要饭的,没有想施一得万报这回事,还能平等下心去施舍,这不容易做到,也是最难得的,也是最好的布施;二是施于怨家,以德报怨,不求回报;三是施给有福德的善人,心里喜敬。所以,难舍能舍,难施能施。

佛说,如果有人多财,从小就知施舍,不如劝人一同供养,这是共和合施,这样的功德更大。在布施这一点上,出家人不圆满、不容易做到,在不容易时出家人这样做了,还引导别人做,这样的人功德最大。在布施给人财物时,怕财物轻或不好而不施,这是有畏不肯施。有这种因,果报是要增长无量世的贫穷。在他人给的财物轻或不好时,也一定要高高兴兴的接受过来;如有嫌弃分别,有这种因,果报是增长无量世的贫穷。在共同施财物时,施财施心相等,共同的福报也相等。在共同施财物时,施财相等,施心不一样,果报是福田胜。在共同施财物时,施心相等,共同求一个事,施财不一样,有多有少等差别,得果田胜。在共同施财时,施财是随手一给,施心是随意一给,只为形式上的意思意思,果报是福田果田俱下。

佛说,有智慧的人布施时,不为果报,是他知道有因必有果。如果无有慈悲心,不知报恩,不讲情义,不敬仰圣人,不修行圣人所有功德,贪财惜命心重的人不能行布施。如果能供养三宝或贫穷人财物,就等于能舍身命,财物是以身命为代价得来的。贪吝不能舍财,这样的人是惜身命;能舍身命得来的财物用以布施,这样的人为大施主,果报是种下未来世富贵的种子。地球人有三种胜事;一是勇健;二是念心;三是行净。人这一道容易修,不求果报、不惜身命为勇健。对穷人能行布施,以身命挣来的干净钱物去行布施,施时不分福田与非福田为行净。施后不悔的善行为念心。

佛说,有的人布施后心生悔意,悔意由六种情况而生;一是贪受财物,身上有财心里不慌;二是听受他人不正确的说法,心生邪见;三是见到受施之人把财物没用到正地方,随意挥霍了;四是害怕他人批评、指责,埋怨等,破财惹气;五是害怕财物用尽,自己受苦;六是看他人行布施,也没有得到什么利益,一样有诸烦恼。有智慧的人行施后不生悔心,由于三种情况;一是明信因果,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二是亲近善友,在语言上能听到善人讲些有道理的话,引领走向正途,不被邪知邪见所惑;三是不贪著于财,把财看的很轻,今天花了明天还能挣来。信因果的人由于二种情况;一是从他闻法;二是善自思维。如果是布施出家人后,要请师父开示;如果是穷人,要请教他怎么落到这一步,有啥困难,和他沟通;听到开示或这个人落破经历,自己也想想应注意什么。人们只注意听成功者咋成功的,而能知这个人怎么失败的,恰恰是最宝贵的,他是以身命财为代价换来的,要比成功者告诉的更珍贵。人不知退,何能知进;人要不知怎么失败的,就有重蹈覆辙的危险,人要学会接受反面的财富。要问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劳改犯,是怎么进去的?“哎呀,我就是脾气不好”等,从反面会激励修道成道。亲近善友由于二种情况;一是深信;二是智慧。凡是从反面来的教训要深信,确实是刻骨铭心;从正面来的也不容易,人往前行一步难,往后退一步非常容易;成功者一定是会避免失败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成功。不贪诸财由于二种情况;一是观无常;二是不自在。要知物品会坏掉不常久,被财所累不得自在;出家人没钱时好修道,有钱想买手机、电脑、汽车等,越想越没止境,这就身心不自在。施主若能这样观察,当知是人能真布施,布施是真无极限。布施是一切成道的基础,因为有福德,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更激励去积福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布施这一条上没有止境。

佛说,智慧有三种;一是能舍外物;二是内财、外财一起舍,内财如儿子捐肾给父亲等;三是舍后兼教化众生,影响他向善、造福一方。如果对贫穷人舍后告诉他还是信佛好,这是教化,随布施的深浅而教化,这是大施主。如果能教化,特别是仇人或是恶人,在世间转化十个善人不如一个恶人。因为,这一个恶人的破坏力要大于十个善人的破坏力,让十个或一百个善人去抢、去杀,他们中未必有一个能去,而一个恶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所以,能转化一个恶人要比劝十个善人的功德要大。有智慧的人,应该这么去修布施,如果没有财物时,尽量要满足乞求者;对残疾人扶一扶等,这也是一种舍,且不容易做。如果有什么咒术、药方等都教他、给他,他能用偏方混顿饭吃;遇有什么不如法的地方告诉一声,会受到礼遇。如果遇到有病人要诚心诚意去帮助,对人、对动物都要去尽力;而且不生厌心。这样做能使人病苦解除,心里安稳,施者、受者都受益。对于不信三宝的人,用信佛的恩德感化他,让他知道世间因果,别看我现在有钱,生活过的好,都是过去行布施、供养出家人得来的果报。这样做了之后,善人会铭记于心,恶人都会改恶向善的。如果能对小动物施善,影响周围人也会主动向善。这些都是世间福报,有了世间福报,才谈得上出世间福德。

佛说,如果道路不平,有小石块,应该帮忙捡一捡,平整平整。有粪便或其他不洁的垃圾,给收拾走,让所有经过的人都心感欢喜,不生烦恼。如果这条路上很危险,要贴个警示;或者用绳索、木棍等拦上。只要遇到了,关于路桥等出现各种问题、状况,能帮得上忙都帮修整好。看到年幼的、羸弱的或者年长的有什么困难,都主动上前帮忙。有人不敢走夜路,或者对黑夜有恐惧等,言语两句,帮他化解恐惧,都属于布施。有老人问路时,多辛苦点,带老人过去,别像有的人似的,一有人问路,伸手就要钱,不给钱不告诉他。人就要从自己的言行做起,举手之劳的善事要经常去做。我跟诸位讲一句,信佛人无小事,是事就是因,其因必结果。别以为有人问路是小事。这一事上,动一恶念,就有业报跟着。在戒律上讲,就犯戒了。遇到远行很疲劳的人,应该解除他的疲劳;遇到曝尸荒野的人,要报官或帮着收殓,但要找几个人一起做,免得引人误会。再给亡人家属捎个信儿,能做的都做到。遇有乞丐到家行乞,施舍衣食后,再打盆水让他洗洗脸,洗洗脚。留他在这住宿,而且还要把好床让给他睡等。

这里讲一讲什么是经,先天和后天结合到一起为经,不可更改。佛经既包括出世间的法,又包括世间的法,谁也不能更改。律就是标准,出家、在家,只要修行都要遵守戒律,什么人都在戒律之内受约束。有人问,佛守不守戒啊?佛创立戒,自己一定是示现守戒的模范。示现菩萨更受戒律的约束,一点都不会犯。声闻缘觉、新发意菩萨离了戒,更是哪也修不出去。论就是程序、次第。修道要讲究程序,先皈依三宝,再得法修行,得法修行过程当中,再严持戒律,严持戒律过程当中再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善知识讲的法是杂论,为解惑,共同探讨、读诵、受持,目的是解惑。不知道情况下做了不如法的事,有失意罪;知道了就不去做,失意罪避免。知道自己如何去持戒修行,既是解惑,又是培德。知道这个事不如法,以后不去做了,这也是培德。现在法师讲法目的就是解惑,培德。

遇到做买卖的人,告诉他不要贪小利、不要欺骗人;遇到行路人,告诉他哪条路平安、没有盗贼;遇到出家人的衣服等随身物件有损坏的给缝补或更换好的;遇到寺庙有鼠、蛇、蜂、毒虫等帮助驱除;遇到僧,供养僧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干净,看有啥需要的,如针线、纸笔能用得着的物品等给赠送带上,再备足干粮;遇到盲人,扶一扶送上拐棍;遇到丢失财物的给点补偿;遇到有办白事的要去给点礼钱,去了还能说一说法劝化,还能影响他们的家人积福积德。如果人能这样去布施,就是大善知识,也是清净的施主。佛经说的非常细,总之处处是戒吧!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为不难;在家菩萨为净施主,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8: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淨三歸品第二十】

善生向佛请法说,如果有来乞讨的人,应先教他三皈依,后施给财物,这是为什么呢?什么是三皈依呢?

佛说,为破诸苦,去除烦恼,让人得到皈依之乐和得财为喜。乞讨的人不只是乞食,有的是乞法。他如信佛,告诉他要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宝以后,能去除烦恼,将来不受穷,能得善报,最后还能解脱而成佛;包括外道到这里来探讨。皈依三宝是否是一皈呢?有人说“佛不住世,佛像是铜的”;“法我也没听闻到”;“僧不就是出家人吗?我就皈依一个僧吗,也没皈依佛与法呀”。这么说不如法,佛住世及不住世,正法常有;末法时代佛的正法还住世。正法住世就是谁修谁成道,法没增没减;末法在众生的心里,一句佛号,不用打坐省劲呀,不依正法精神去修行,成不了道。佛的法不因为住世和不住世而有增减,而是众生的心有差别;现在人的心是少付出,求大果报;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妄想纷飞,眼花缭乱;要想成功,必须依正法住世精神修行,才能成就;否则,以末法心态去修行,谁也修不成。

佛住世与不住世?佛像在等于佛在;佛经在等于法在;佛法在等于僧在,就应皈依。什么样为僧?不只是出家人穿袈裟为僧,那只是名为僧;何谓真僧?成圣、成菩萨为法界真僧,罗汉辟支佛为三界真僧,出家人是世间僧。今生没修出去的出家人,还是僧吗?有的作恶生到畜生道去,还是僧吗?出家人一定要知道,现在能有机会出家,是名为僧,要百倍珍惜。在家人要知道,今生虽现在家相,有可能是多少生、多少世为僧修行。在家人修行,不要轻视自己,动不动就说自己“没有大善根,没有大因缘”。皈依的是僧性,僧性是三宝常住,皈依的不是哪个人,人只能引领与佛法僧结缘。在家人可不可以收弟子?出家人带一个弟子容易,带一百个也不为难;在家人带一个弟子实是为难。在家人可以收弟子,在家人收弟子,原则上不收净土弟子,只能收承传佛大秘密藏的载法者;否则,不会轻易带弟子。这样的人,他带十人修行能成就九人或十人。如果他带十人,没有一人成就,他就不是真正承载佛家业之人,就不是菩萨行人。有特殊因缘的人,才可能收少数净土弟子。

佛说,真正三皈的人,戒律无不具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皈依后都要受持戒律,戒不同果位不同;果位不同,守戒上不同。持戒和守戒是两回事,漏尽通的人是真持戒;在定中得漏尽通的人,一点不犯戒。否则,光受多少戒,那是名受戒,只是受世间戒。为什么不同呢?是因不同,果不同,菩萨的法也不同。菩萨有二种;一是后生;二是修道。菩萨有十地,五十个品级,等觉菩萨还和佛不一样,有区别;到发菩提心时,可代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就是后生,往生到兜率内院也是后生;现在可能是声闻、缘觉,但由于发了菩提心,到临终的一刹那,有这个功德了,那他就是后生菩萨;初发心菩萨,或者是七地前的菩萨、八地至十地菩萨,他们都在修道,往返于世间,除报佛恩,承载佛法以外,还有个自修的问题。佛是在法界一切无碍,称为佛。守持戒律,读诵经典,示现修行为僧。法是一切无漏,一切圆融,在法界当中无为,无形又无法离开。

有人说,佛灭度后,皈依佛的人还是皈依佛吗?是皈依佛。是皈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是皈依未来世僧。由于承载佛法,通过修行以后会成为真僧。所以,称皈依未来僧。三皈依以后,勤种福田,会得到福报,和佛住世时的三皈依是一样的。末法时,佛不住世,做三皈依,依法行道,一样可以成功。

佛说,佛虽入涅槃,犹如在世。只是人们肉眼看不到佛的法性身、化身。只有修行人入定能观察到释迦牟尼佛还住世。当打坐到一定程度时,身体无限膨胀,瞬间和宇宙同体,才明白原来佛法这么妙,原来佛的法性身这么庞大,我的心量能和佛的法性身融为一体。定中才能知道,佛和菩萨来给摩顶、来无言说法教化。这个时候修道才知道真修行,修行成就才容易。佛的化身无时无刻不在这个世界,时时刻刻在身边,特别是出家人。出家人身边时刻都有菩萨监督,起一恶念都会被记录在案。以为出家了,脑袋里这么想、那么想,没人知道吧,伽蓝菩萨时时记录着呢。在家人受过三皈依以后,也有护法,也有神明给记录,要时刻警示自己,有戒律在,有护法在。佛涅槃后与佛住世时一样,无论什么人,如果能说三皈依,名优婆塞,名优婆夷。一切诸佛虽皈依法,法由佛说,不得显现。佛不说,法也存在,佛法本来不需言说。一个人可以理悟,但不要变理悟为理障,拿着这个理,专门去研究文字般若。佛法恰恰没在语言文字上,通过修持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才知道,佛法是说一句都多余,起一个念都多余。原来佛法这么圆融无碍,一点文字相没有,知道这个境界才知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说,佛法显现,说一说是表示表示;但事实上,真正的法不是这样有文字、有言说。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让人先皈依佛,净其身口意业,离开怖畏、苦恼,依法修行,能够得到智慧,最后才得到解脱,得到三业寂静。有智的人身观生死之法,是大苦集,很多种苦集合到一起。我们的身体有八种痛苦,受苦时不是一种苦,可能三四五种苦一起来。当丢财物时,又有求不得苦等着,不是单一的,这是苦聚;通过学佛修道可以永断苦聚,不受八种痛苦。修证自己的过程,就是堵漏过程,诸法漏尽,才得佛法味。知道生死是自己无量劫来习气所造作,才感召生死。我们的性与佛无二,但是我们不修行,感染很多无明烦恼,感召生死,而不能入涅槃得常乐我净。在世间行的是邪的,是胡为的,处在无常中。只有佛正法,才能断除这些因缘;所以,我们要皈依法。为什么要皈依僧呢?因为外道徒众,无忏无悔,不知正路;只有僧人现出家相,破除外道的相,承载佛的家业,读诵佛的经典,做佛的法事,行佛的善事,怜悯众生,修于正道,证道得以解脱。所以,哪朝哪代都有一些高僧,都有一些修行人往生。由此,要皈依僧。如果是礼拜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叹,如法而住,信至不余,这是名为供养。如果皈依后不能全受戒,说五戒当中,只受一戒,虽是在家,如法而住,也是优婆塞;就是以前杀生,皈依后不杀生了,酒或其它的还不能戒,那也得算是优婆塞,但其它的以后也得断。对于在家人今天做三皈依,明天就都不吃肉了,那也做不到;明天就不让他两舌、恶口了,他能做到吗?只能慢慢教化,然后让他逐渐修一切善,如法而住,慢慢的他就会成就。所以,由不杀到不偷一点点教化,经过一段时间,他自己就会改变;如果在家人受完戒再破戒,那就不行,必须忏悔,后不复造,还得持戒修行才可以;在家人如果修密、禅的,破戒了,特别是八重戒,破一个,那就走不了,要受业报,还在六道里转,或果不清净。


佛说,有的人说不皈依佛法僧三宝,人不得戒,是不是这样?不是。有的人没做三皈依,也可以得到戒律;善来比丘就是这样子,没皈依三宝前,戒律清净,悉得具足。详见《大般涅槃经》,这里不讲。有人说,如果没受戒去,就不得戒,八戒斋法也是这样,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在家人按照八戒斋法去做,虽然没去受戒,也等于受戒了。戒斋是衣服整齐,戒除嗜欲,受持戒律,以示虔诚;能净身口意业,受优婆塞戒,是五蕴身受;不受邪见、不说邪见、信受正见、说于正见、修于正法,这就是持净身口意戒。受三皈依后,又造作了痴业,就是任性胡为,接受了外道说法,接受了外道之法,接受了外道天语,有如此因缘的人,就等于失去三皈。我见过这样的人,他说天上有个隐态师教他,隐态师说的是天语。虽作过三皈依,但又接受外道法,这是怎么造成的?是由于造了痴业,受著于外道,这种人很可怜,三十多岁,不吃肉、不结婚,最终走向外道;失去三皈法。谁想劝度他也很难,一说正法,他脑子一片空白,“你说什么,我怎么听不着了?”如不说正法,他滔滔不绝,又能看到这个、那个,自谓有通,人中无师等。如果心态耿直,不贪吝,常修忏悔,少欲知足,这样的人不久即得寂静身;如果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就像市场法,等价交易,患得患失;有杂业就有杂福,这是必然的,如是之人不得善果。如果名上做了三皈依,没做善事等于没皈依。如果作了三皈依,舍宅、身命等还是自己的,不行布施;杀猪、宰羊祭祀鬼神,做等等恶事,实际上没皈依。如果一心认为外道能救他,受三皈依以后,迷信妖邪的话,也等于没皈依。在家人容易这样,一听说哪里有位妖邪神算,通晓一切,就听妖邪的话,让他杀鸡就杀鸡,失去三皈依法。或有人礼拜外道,受他们摄持,也失去三皈依法。三皈依不是说的,而是要行做的。要听佛说,供养天要起慈心,为国土和平、人民安康而作,不受邪见。

有智慧的人应该观诸外道一切所做,皆是有为,他们说的都不解决根本问题。只能是自造恶因或者暂时的逃避恶因而已,最后都不究竟。所以,对于外道法师和说邪见的法师,应该起正见和怜悯心,不要被他蛊惑,受邪知邪见牵引着走。出家人也有这样的事,有的在庙上修行一段,有了神通,定中去偷鸡。这就是不得漏尽通,通为邪通,定也是邪定。一切众生随不同行业,修行得于安乐,按照正业去做,不要做邪业。修邪见的人,受大苦恼;因修善的人得大福德。所以,众生要明白什么是正当行业,什么是不正当行业,要能分清正法、邪法。

佛说,提婆达多造了很多业因,堕入地狱,不是他出生的生日时辰不好而得报,而是他出生以后造了很多恶业而得报。郁头兰弗邪见因缘,未来要堕大地狱,他是外道的头领。如果师是外道法师,跟他学的人要堕地狱;如果师是圣人,可以引领人超凡入圣。所以,拜师一定要慎之又慎。

佛说,一切善法都是从愿心而来,咱们信佛修行是为成佛,离苦得乐,有这种愿心。善法也是,想成佛,依法修行,才能得证菩提,获得解脱。在家人如没有这种愿心,永远也不能出家修道。现在有的人把出家称职业,社会越发展,人越向外奢求,只有人静下心来时,才向内求。出家不是一种职业,是人天之师;出家不能成为谋生手段,不能依佛吃饭,不能依佛穿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8: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世界都是业力感召,不是哪个外道所居天或哪个神造的,都是人自作业感召身体是这样。我们人这一道,有因有果,修因再结果,这就是轮回。造善离开人道;不做善,也脱离人道,堕入三途。是人就应该从修四谛法开始,修苦集灭道,再用修辟支佛的方法修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最初的方式方法是从修辟支佛法苦行开始的。有人说,现在看不见修辟支佛的人了;那些住茅棚的不就是修辟支佛的吗?方法都这一个,但发心不一样,愿力不一样,得的佛法也不一样。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净三皈依,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净三皈依,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八斋戒品第二十一】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三皈斋戒的人是人能得什么果呢?

佛说,如果有人能受三皈依,实得福报不可穷尽。这个三皈依不是名上的三皈依;而是实际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后不做恶事,不信外道等。如果有人用七宝供养天王、人民等,能得很大福报。但是,七宝供养不如心受三皈斋戒。前者所得福报是有为的;自性皈依、自心皈依三宝并守持戒律,将来的财宝是自己的。受持三皈斋戒的人,福报比用一个世界或几个世界的财宝供养都大,将来会成就自己的佛国土;而自己佛国土的财宝都是自己的,而世间人供养时用的财宝,名为财宝,实际上都是有为的。无非是金银铜铁这些有为的物质或人间美味等。

佛说,如果有人真受持三皈斋戒之后,哪怕只受持一日一夜,过后又失去了,那么受持的一日一夜也不空过。因为有这一日一夜的开始,将来就有成熟的那一天。就像过去八万大劫之前念了一声南无佛,等佛出世时,他一修就能证果位。如是清净皈依受斋戒的人,除了五重罪以外,恶业悉皆消灭。五重罪指杀父弑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玷污僧尼,轻毁常住。受三皈斋戒不能消除这样罪业,这些罪业必须是受戒之后,发大忏悔心,清净修行,广修供养,还要放生,开水陆法会等。不然的话,必受果报。

佛说,如果有两个人犯罪,一个人坚持要做,另一人说皈依佛了就不该去做,两人罪业有轻有重;轻罪可消,重罪消不掉。将来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那个世界为清平世界,那时的人非常享福,与那时比,我们此时就是遭罪。如果在遭罪的时候,能受持一日一夜的三皈斋戒,等于清平世界百年。因为所处环境恶劣,很难坚持;要是在好地方,天天享福,发心不一样。穷人兜里就十块钱,让他全供养,很难;有一万块钱的人,供养一百块钱,不难。三皈斋戒不容易得,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而且如能至心去修、去行,是为精进。所以,精进一日一夜,就可以超越将来弥勒佛降世后清平世界的百年。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能教化众生净八戒斋,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化众生净八戒斋,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优婆塞戒经卷第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样的人得三皈依,什么样的人不得三皈依呢?

佛说,如果有人信因、信果、信修苦集灭道、信有佛道可成,这样的人可得三皈依。如果有人至心,信不可失,不再更改,受善友教诲,这样的人可得三皈依。优婆塞戒也是这样可得。如能受持优婆塞戒,获无量功德果报。如能受持优婆塞戒,能坏无量弊恶。戒就是破恶法的,戒是保护前行,也是破无量劫以来业障的。所以,持戒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

这里,假设一个人被判了死刑,马上就要行刑。可是这个人在判了死刑,没执行死刑这段时间,想我犯的是死罪,早晚免不了一刀之苦,非死不可,想来想去,知道我做错了,还是皈依佛好。这个时候,求在家人或出家人给他授三皈五戒,做完之后,不管这个人今生做了什么恶事,有的国王听说此人临死前受了三皈五戒,会不杀他。因为,国王知道杀死一个受了三皈五戒的人,业重,绝不能杀;这是其一。其二,这个人自受戒之时起,生生世世不再受杀头之罪。还有一种,一个人一生做很多恶事,病危时受三皈五戒,至心守持,受完戒就死了,这种人虽然死了,以后生将远离一切恶业和不善业。这是戒的加持,说明受三皈五戒的重要。活人可以受三皈五戒,特殊的鬼类,要想度它,可以给它做皈依,但是它的业,十分要代它承担一、二,最多不超三。替它担业,可能病几天,或者精神疲倦一段儿,或者遇到不善的事,如有人来骂几句,侮辱几句,是承担它业报的结果。

佛说,戒有两种;一是世戒;二是第一义谛。现代受戒一般的属于世戒,就是在世间的戒条,身口意都有戒约束。第一义谛要修无漏,受三皈八戒之后要修行,修行有所证悟的情况下,得出世间法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既源于世间戒,又超过世间戒。如果终身受世间戒,或至心受持一日一夜优婆塞戒,能坏诸恶业。受三皈之后,虽然做了一些大罪,不失戒。但是,罪是罪,戒是戒。在家人犯罪身不由己,特别是当将军或警察等特定职业,避免不了。杀人是犯了罪,但不破戒,属于工作需要,也没破坏八戒斋。现在受戒,能破过去生的恶业;修行、忏悔才能抵消。不是受完戒,过去业就随之消除了;必须忏悔,而且依法修行。

修行是用静坐念佛产生的功德,或修六度万行产生的功德,如须弥山那么高的罪业,一须臾就破坏掉了。戒律有锐不可挡的强大势力,如朝日破晨霜。相反,有两个人共同犯罪,一个是受戒之人;另一是不受戒之人。那么不受戒者犯罪轻,受戒者犯罪重。如同世间人犯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如果不知道,会从轻审判。如果累劫持戒修行,可以把过去的业障消掉。可是受戒后,还去犯戒,那就罪加一等。罪有两种,一是性重,心里有欲望,有预谋的去杀人,就是要去杀谁有目标计划;二是遮重,不是出于本意,比如倒车时,没看到横穿马路的人,将之撞死,这个罪就轻一些,不是故意;可是,肇事司机驾车逃跑了,这样的罪就重。出家人吃的水果蔬菜等里面,也有无数众生,这也属开遮,不是故意杀害。可是仍然有杀业,虽然没亲自杀,也有业报。所以,食君一粒米,重如须弥山;这里属于遮重。那里头有身命跟着,有人的身命和动物的身命跟着。修道、做法事,功德要回向给这些众生。要不怎么说光吃素食,不修道也不能出离三界呢。牛羊天天吃草,为什么它们不能出离啊?坐禅如树木,那树木怎么不能出离三界啊?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受戒以后,修行才是主要的。有的罪业是可以开遮的,世间有不杀不盗,欲界也有不杀、不盗,至于不饮酒,也是这样。在这个基础上,有戒律庄严清净,才有出世间庄严清净,这才是世间第一义戒。如果对世间戒受戒不净,庄严不净,思维不净、厌心不净,最后果报也不净。那这样人就没得第一义戒,也没修行;只有世间戒,没有第一义戒。受戒的人,不管受多少条,都是世戒,没得第一义戒,第一义戒是从修行得来。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能得第一义戒,坏业如须弥山。

佛说,未来世人可以受戒,今天世人也可以受戒。过去世受戒与现在、未来世受戒,所得果报正等。不因时间区别,而有不同,没有早晚之别,戒律是平等的。持戒的人,对可杀不可杀的众生,都不杀。可杀和不可杀的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不持戒的果报是怨怨相报。但是出家人和受戒的人,明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那也不报仇了。虽说为报仇,杀他天经地义,但是受戒了,不杀了。不信佛的人,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佛说,一切施中,施无畏施为最上等。布施财和物都不如让人生起勇气和信心,让心里得到安慰,无有后顾之忧。以至心施、亲手施、信心施、时节施、如法求物五施即是戒,能让众生离五种怖畏,为无畏施。五种怖畏为;一是不活怖畏;二是恶名怖畏;三是生死怖畏;四是大众怖畏;五是恶趣怖畏。受持戒以后,当知是人天恭敬守护。虽然世间人有跟作对的,但是受戒的人心里别生烦恼;众生亲近的时候,也别生骄慢心,心平气和。受戒的人要有平常心,受戒是为解脱而受戒,不是骄傲的资本或者是得富贵的资本。

佛说,有五善法围绕,让持戒功德常得增长;一是慈;二是悲;三是喜;四是忍;五是信。破除邪见,破除以往,有正见,戒体清净,根本清净,身口意清净,才能离恶常观。于诸戒中,唯有爱欲难断;又有饮酒,破坏忏悔心,对三恶道不生害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8: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持戒中,佛是一日一食,外道是一日三食。有的在家人不明白,早和晚也上供,随顺世间故,不属于失意。比如晚上有人送来新鲜水果,如果说佛晚上不用斋,咱先吃了吧,这反而不如法,应先供养佛,然后再吃,就没有失意罪。如果法师坐禅,也要等到法师坐完禅共同用斋。不能看法师打坐呢,我先用斋吧,这样不行;对父母也是这样,自己要求自己。

佛说,受持斋戒得五种果;一是无作果;二是报果;三是余果;四是作果;五是解脱果。无作果为,不需要去做,自然就有的果报,就是守持戒律,好像没做什么,做的事情都符合戒,这个自然就有果报;就是天天念佛、烧香、打坐,将来自然就有果报跟着。报果为,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这是报果。余果为,正果报完以外,还有其它的果报跟着;今天劳作供饭,用饭后又发点水果,这是余果,单位发工资以外,还给奖金,奖金就是余果。作果为,出家、在家由于业的感召,由劳作而得报酬,这是作果。如出家人正上殿,有人供养三宝水果后兜里还剩几个,说这水果供养看殿的您吧,这也是作果。在家人今天劳作去了,挣一天钱,这是作果。解脱果就是三乘果报,声闻、缘觉、佛。

佛说,如果在家人能常出入寺庙、僧房,常亲近比丘,请法师讲法,就是在家人到庙上见到出家人,主动请法,谦虚的听一听,这样能让出家人生欢喜心,增加修行的信心、坚固心、清净心,还是出家好。能让出家人这样想,是在培自己的德,得到的果报是不可思议。否则挑出家人的过失,听这个法师讲的如何,这是没有尊重心。这种人奉行的是外道法,不能心坚固持戒。证悟不同的法师,讲不同的法,度不同的人;不对根基的,也不要求其长短。

佛说,如果在家人自己不做五恶之业,教人做等于自己破戒;如果在紧急情况下,没通过主人,拿了别人的物品,这不如法,不如法就有失意罪。

如果有的在家人做生意偷税、漏税、或乘车不买票等都是不如法;上车不买票等于变相偷盗,虽然少也是不如法。

如果在家人见死不救,如是医生救命,说拿钱就给治,不拿钱就不给治,或拿物抵押;应先救命,没钱先欠着,以后有钱再说;在家人当医生就应这样,开饭店也如此,不能见死不救,要行布施。在家人不要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做了就不如法。在家人自己不做恶,也不教他人做。什么事都有连带关系,若事与自己有关联也要生忏悔心。在家人为生活而破戒了,那也是不如法,不管轻重得受业报。在家人虽为人身,但作一些违法的事情,就不是信佛的人;世俗人对作坏事的人说,他不是人,是人面兽心。在家人能种福田,修持正念,观一切法皆无常、无我、无所、无所执著、听闻正法,这是为人身。有正念、正信、正行,按世间行十善的标准去做,是人没白活一世。佛法不离世间法,不修五戒、十善之人不是真正的善人,修五戒十善的是真正的善人。
如果人修行到能观察欲界无常,乃至能观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无常,诸法都是无常;这样的人坚决不做杀盗淫,对三宝起信心,恭敬供养,来迎去送,自己亲手布施得坚固身。在家人一定要知道孝养父母,尊重师长,供养三宝,这是做人的基本,这样人也得坚固身。

如果有人心里总想恶事,还想解脱,那怎么办呢?那得先断杀盗淫,断贪嗔痴,用慈悲喜舍来对治;然后静坐,身体转化了去掉习气,达到做人圆满了,才能谈上恭敬三宝,出离三界。修行五戒十善人生天,没说往生极乐世界;五戒十善都做不到,就想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是贪著,贪著圣人的功德;恐怕还要到三恶道里转一遭。

佛说,用无常财物用于布施给饥人、婆罗门、沙门等贫穷下贱之人,可得坚固常住的福财。用无常的身体修行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修行慈悲喜舍;证声闻苦集灭道四真谛、缘觉十二因缘法;然后再修六度万行,行菩萨道,可得坚固不坏常住的慧德身。怎么修呢?就要修忍,生死事大,世间是苦,就不染著。人行作时做善难,做恶容易,如走路时随手可摘取一树枝、一支花;可栽一棵树、一支花不容易,想搞点破坏不用做准备。修行的人应该善化众生,言语柔软,心无放逸,不饮酒,不打猎,不搞有输赢的赌博。这就是以不坚命的无常身体,修坚命的常住果报。

如果多有财富,得自在身,应先供养父母、师长、上级、亲友、病人、供养三宝,这样的人会得无量福报。现在供养佛像是不是?天天念佛是不是?这时候是假名解善缘,身是无常身,所行有为法,不是心供养,不是净念。如果有人供养不求果报,修行皆得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持戒六度万行。无量世中虽是在家人,也可证罗汉果;发菩提心,不分在家与出家,都可成就菩萨道。

佛说,在家人如法修行,可为解脱人。广行众善,不作众恶,同样可以得到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守戒当中第一的为戒戒,众中尊;同时是在家人守戒第一的,戒之上的戒,戒之中的戒;定戒是在修行禅定过程当中,出现定境;正定之人可以观察宇宙中一些事情,在观察当中,不犯戒;如定中看到非常漂亮的修罗女,一动心念就不得定戒;所以要经常培德,到定境中守持戒律,对有定境的人什么美色都没看到,看到他是一堆骷髅,金银财宝跟自己都没关系;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地狱里受罪呢,那也对不起,无生法忍,看到自己亲人怎么高兴,也是无生法忍;只有这种人称得上是定戒;无漏戒像四果罗汉为无漏戒,辟支佛无漏戒,一地菩萨无漏戒,这是证果的圣人戒,证果的人不去破戒也不会犯戒。另外,如果是菩萨示现再来,他已修到菩萨,已无漏,示现屠夫、妓女等反面人物;如果不这样,他度化不了那样的人;这样人示现有漏也是无漏戒,常态的修行人与之不可比。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如法修行,出家菩萨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向佛请法说,修行人怎样行菩萨道,坚固其心呢?

佛说,行菩萨道的人坚固其心有四法;一是受大苦时,如法修行;什么困难也摧不毁,身心受苦不后悔;烦恼障碍不耽误修行;什么事大?唯修行唯大。二是得大自在,常修忍辱;菩萨行人世间都有自在,心自在平稳,不受外界诸法约束,不为有钱没钱生烦恼,不为衣食住行的好坏而生烦恼,能忍世间诸事诸法;才是自在。出世间自在无诸法可思,一切皆空。三是虽然不富裕,也乐善修布施;为什么不富裕还修布施,菩萨到这世间不都富裕吗;有的菩萨也现不富裕相,带动这些不富裕人共同去修布施,就这个愿力。四是盛壮之年赞叹出家或者愿意出家。如果这样行菩萨道的人,其心坚固,不久将有大成就。

如果发菩提心,求无上佛道,就要从当下开始,从自己开始,这就是戒。离开当下、离开自己,哪来的戒?戒谁去?守持戒就从现在开始,才有福田,以这样的因缘才证入初地、平等地、慈地、悲地等,这是真正的守戒。受戒之人有两种果报,一是诸天乐;二是菩提乐。诸天乐是修五戒十善生天,那就是天乐,但不究竟。菩提乐,证得菩提成佛,这才是真乐。天乐是受戒以后所行善事落入福田,在福田中智慧不究竟。菩萨行人见天福非常恐惧,普通的修行人,求之生天、求之善道很难,要有很多障碍;原因是在过去生中持戒不圆满,今生中还造作恶业,根源是福田不壮严,智慧不足,最后得诸天乐。什么是智慧?修出世间法,进入禅行,得观出世间的实相真谛。这时候对自己一清二楚;再往前行,对宇宙什么样子有个大概了解,道心坚固。

佛说,受戒之后,如果心生后悔,认为受天乐就行了,也不去修行,也不怜悯众生,这是污戒。就是受戒之后对自己放逸、懒惰、不打坐、好睡觉、邪知邪见、看别人不顺眼、看谁强谁弱,恃强凌弱等,这都是污戒;还有的人,怕贫穷、恐怖、失财、畏惧劳作,对戒生疑惑,这是污戒。不管是出家、在家,心有这些习气都为污戒。如果是解脱人不乐久处生死,看受人天乐,如入阿鼻地狱。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成道,这才是菩萨行人,这才是真正的持戒,不是污戒,是净戒。身口意不放逸,以前不知,立即忏悔,忏悔后心生高兴,让周围的人也心生欢喜,这才是净戒。不管出家、在家,如果每天都愁眉苦脸,周围人见着都跟着难受,见人就说烦恼,见人就诉苦,这都是污戒。持净戒的人,应该是无所求,经常处在高兴的状态,如法去修行,这才是清净持戒。

受戒之人有三件事不能做,一是为自己;如家里有老鼠,不能撒药或打死;果树在没长虫子前喷药可以,树上长虫子了,不能喷药;如果是果农,要在喷药前,提前几天念经、咒回向,然后再用药。二是为社会、为别人;如看市场上猪肉少,也买猪杀了卖肉挣钱等,这不行。三是为法,为法事,也不要去犯戒。这三者都要如法去做,都不要去破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8: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无论是在家、出家,如果受三规、八斋、五戒、具足戒,一日一夜,或一时一念,或尽形受,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报。尽形受是这一生,都不破戒,都守戒持戒,这样有利益、有福报。佛说,在家人守持戒律时,读诵经典是为得无上大法之宝,是为庄严菩提。在家人自己修行成就的,要带弟子,要弘法,读诵经典,为佛赞叹,为法宝;还要作精进的模范,持戒的模范。今世受戒,以后也不去犯,这是无作戒。一果罗汉就有无作戒,一地菩萨具足,四果罗汉具足,其他人不得无作戒;一果罗汉为什么得无作戒?因为一果罗汉心慈,让他犯戒他不干,只能说他有些地方不如法,他心慈心悲绝不去破戒。

佛说,有戒非戒。在世俗中有这种情况,说不杀生,可偏偏这果树或稻田就生虫子了,怎么办?喷农药,就破戒。在这种情况下就是非戒,为了保住庄稼,还得让庄稼丰收,还得让虫子退,还得不破戒,就得如法去做;提前预防,提前诵经回向。

如果有人受少戒而不求大戒,只守戒,怕犯戒什么也不去做,也不知怜悯众生,这样人在戒的利益上得到的很少。如果得戒以后,精勤修行三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戒功德就在增长。这样精进修行的人,才能证菩提果。光守着戒,不修行不能成佛。受戒后,只上早课晚课,就以为在修行,是修行不具足。因为没有自利利他,没去怜悯众生。静坐念佛是自利,怜悯众生是利他。所以,守戒不是目的,修行才是目的。


佛说,行菩萨道的人受戒后,口不说世间过失,耳不闻别人说世间过失,不亲近恶友,是清净持戒;见破戒的恶人,不生恶心,要设种种方便让他改正和忏悔,不攻击和诋毁而生怜悯;不为自己活命,而杀、害、伤别人而破戒;也不为自己而舍戒,就是为达到什么目的把戒先放到一边,至于出现什么事,也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就破戒;但这时没想戒就破戒了,是舍戒;对舍戒要生忏悔之心。进村落、上山等,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自己要知道,要以戒律为准;自己一个人走时这样,十个人走时也这样;受供养时不要高兴,受苦时也不应该烦恼,这样如法,为清净戒。对已行布施的人,要信任他、鼓励他。如说这小孩可有出息了,这么一鼓励他,他就好好学习;佛子是从佛口化生,佛弟子也是从一开始就得鼓励培养,最后直至成佛。受他信任布施,要做二件事;一是给他增福,二是为自增善。经常信任别人,也取得别人的信任。

佛说,能摄护自己的诸根,四威仪中不犯戒、不作恶,能堪众苦,不做邪命之人;邪命就是不用身体做邪事,当知是人所得持戒。轻重戒中,要受五戒就是五重戒,要受八戒就是八重戒,剩下的为轻戒。不犯小戒,不生烦恼。

持戒的人还要做到以下这些;不污自心,修行忍辱;远离恶友,远离邪见,知恩报恩;为做善事,不惜身命;帮助别人做事,对方不领情,又打又骂也能忍;生活中,为保护别人,不惜自己身命财;是人虽得微妙七宝,也不生贪心,也不为报恩,以善待人,就是无私帮助不相干的人。这才是受清净戒,发大悲心,是人具足持戒无极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具足持戒无极限,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具足持戒无极限,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业品第二十四】

善生向佛请法说,佛未出世时,行菩萨道的人以什么为戒呢?

佛说,佛未出世时,没有三皈依和戒律。一些菩萨行人,以辟支佛的形象出现,修十善法。十善法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那时就以十善法为戒。菩萨行人修十善法以后,这个世界才能成为佛的诞生地和发源地,出现佛法,承传佛法。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杂心,即心里都有很多念头。杂因缘感召杂心,然后又有烦恼,烦恼感召杂业,杂业产生杂有,即八苦,然后受于杂身。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杂因、杂业感召的杂身。一切杂身,见于杂色,产生恶思维。因为,我们看到不同境界的时候就分别,就是杂见、杂思维。人人皆有佛性,可惜被无名烦恼所遮盖,杂恶果感召于杂身。有智慧的人,这些都能破解。内有烦恼,外有因缘,修十善法以后就可解脱。只有修十善法为基础,才能破除我们身体这些恶因缘和无明烦恼。所以佛初证菩提之后,分别说十善法,用十善法教化世间,也易于被世间接受。若直接说修道成佛,没人会听、会信。凡是修行证道的人,都具足十善法业道因缘,再修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凡是堕三恶道的众生,都具足十不善法业道因缘。

因为,众生少壮老时,春夏秋冬所起烦恼各不一样;小中大劫也都不一样;杂身、杂果不一样,所受因缘果报也不一样。所以,解脱也有多种。众生由苦因缘,才对十善法生信心;即生信心,能观察善恶;观察善恶以后,知因知缘,应修十善法。众生的思维念处,行十善法,才产生十道;从地狱到佛,有四圣道加上天人以下的六道。因为恶因缘,才有三途六道。十善业与六道轮回有直接关系。

如果人烦恼不得解脱,当知是行十不善法。对于行十不善法的人,诸佛菩萨都设方便,慢慢引导,逐渐转化。古德有句话,迷时佛是魔,悟时魔是佛。就是说魔、佛能转心境。事实上,魔王也是菩萨做,各自任务不同。

佛说,要修十善法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根本;二是方便;三是成已。根本是做善事或做恶事,心里是怎么想的。方便是做事前做没做准备,比如要杀人,得准备刀枪等工具。如果成功作案,是成已;否则是未遂。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小偷,本来没预计作案,只是经过商店或车站,顺手就偷了,也为方便。即只有根本,没做准备,也成已。有的人本没想偷,但有这个方便,顺手就拿走了,也是成已。不管做没做准备,这种不应该做的事,都不能去做。否则,就不能修十善法。

在十善业中,还有同时作几业的人,即一时为三。比如在妄语中两舌,说着说着绮语和恶口也犯了。这些都是无义语,开玩笑就愿意带脏字,让人听了污耳朵。说话一定要谨慎,不要贪图一时之快随意妄说。不但自己不做,也劝他人不做。

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身处什么境地,什么社会地位等,都不能看别人妻子好,欲据为己有。如果以为没有因果报应,轻贱女性,恣意妄为,属十不善业。这种情况,有色心就属为成已。八识田里种下不善的种子,迟早要成熟受报。所以,一定注意。

另外,在家人挑拨出家人之间关系,破僧团六和,业报极重。在家人到庙上去,对师父和其他师父一定平等。若自己的师父与其他师父有什么摩擦,不要参与帮着出主意等。

三个原因使世人做十不善之事,分别为贪、嗔、痴;即由贪嗔痴生出十不善法。劫或贪他人财物时,还有三种;一是为自身妻子眷属,抢夺他人财物,为贪;二是盗自家东西,为嗔。比如子女偷父母的,丈夫背着妻子把钱挥霍了,给别人的妻子等。现在家庭,日子过的稍好一点,丈夫就背着妻子攒小金库,这都属于犯戒。甚至妻子不让抽烟,丈夫背着抽,还把理应买酱油的钱拿去买烟,也属于自劫家财。三是胡作非为仗势欺人。邪淫有三种,就算是合法夫妻,在路边、死尸边、伽蓝内都不可结合,更何况非法男女。妄语也有三种;一是财贪;二是自己享受快乐;三是解仇、解恨,图一时口快。第三种最容易犯,有的说,没有的现编也要说,中伤对自己不利的人、得罪过自己的人等。还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如陷害过自己的人病危,去看他时,说“怎么还不死”之类的话。相反,应宽恕他,起怜悯心。两舌就是有的说,没有的也说;一是从财上说;二是为整人说;三是破坏别人团结说,别人说,也跟着说,也是从犯。恶口有三种;一是为钱;二是对怨家;三是生气时说别人过失,或者见到别人过失,对别人的过失加以张扬。无义语也有三种;一是高兴、歌唱、喧哗的时候;二是为超过他人歌唱、喧哗的时侯;三是为增加邪见,逗笑话。不管是从哪个方面而生,都不离贪嗔痴。贪嗔痴的根源在于邪见,由于没有正思维。修行十善以后,一世中得三种解脱,贪嗔痴就得用戒定慧来对治。十善业修完就破十不善业。十不善业决定堕地狱果报,哪一种不善业都可以让人堕地狱。不要小看嘴上造业,以为“我就两舌了,至于那么严重吗。”后果不堪设想,由于人的两舌,会闹出人命!由于人的两舌,僧团合和被破坏了呢!骂一个出家人,都有地狱之罪等着呢;拿出家人开玩笑,举例子说事,都有堕地狱果报跟着。在家人尤其要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9: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十善业,天上下雨、刮风等,不要怨天骂地。物品坏了,地面不平,应该想到是自己业力感召这个身,或者时节变换,都是一些无常的物品。此十善法,三天下都一样,三天下指的是东胜神州、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天民都具足十善,不是修行十善。唯有北俱卢洲,他们只有四善法。顺便说一下,北俱卢洲什么样子,人民活一千岁,科技非常发达,人很享福,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极其文明。因为他们富裕,所以没有盗窃,没有邪淫,没有恶口,没有贪欲。北俱卢洲的人不信佛,没有受三皈依和戒律。在人道时也没做啥善事,没有生到四王天的功德;但也没做坏事,不能堕地狱、饿鬼和畜生,比现在地球人福报大,寿命长。要劝周围人修学善法,别图这一千多年享福,福报享完,还得到地狱受苦,不究竟。解脱的人看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天人还和地狱人一样,为不得究竟,唯有发菩提心远离三界烦恼,才是究竟。劝他人要有善巧方便,对没皈依三宝、信都不信、闻所未闻的人,这么一讲,会把他吓跑的。只有有修为的人或是有大乘根基的人,以及初发心菩萨、声闻缘觉等有果位的人跟他说,他才不会吓跑;而且,至心信受。

地狱众生有五善法,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绮语。饿鬼畜生不受戒所摄。欲界天的天人男女还得到一起;而色界天的天民,男女一看就已经成已;无色界天,一想就成已。

佛说,当下这一念最重要,杀盗淫妄酒诸恶业都离不开当下这一念。这一念是罪恶的根本,一定要降伏其心。平常心在哪里,当下一念是。过去世杀没杀,也不知道;未来世杀不杀,也把持不住;现在没杀不等于没杀。应该受持三皈五戒,受十善法,才能保证当下一念不杀。对于过去生杀过的,要生忏悔心。生忏悔心以后,才得解脱。有的人说,我没杀。这可不好说,当下这一念没杀,被吃过、因人而死的众生还有无数,因此要常生忏悔。不受三皈五戒的人,身口意天天不知不觉造业,十不善中身三口四意三。从口出去的话多造恶业,祸从口出,要想办法弥补,要缄言培德。有一种人心里盼他死,背地里咒他等,属于意业。有杀两命,就是杀母畜,一刀两命,或肚子里有仔的鱼是一刀多命,这种人的杀业要重;特别是现在用火烧,或者是下毒,还有用咒术,为祭祀杀鸡羊牛、杀人祭天等,这都是身业不得福报,而且得恶业。还有的人夺取他人财物,如果不知他要抢劫,但不管什么原因,跟着去了也有罪,只是轻重不同;偷盗也是,他们几个偷了,自己没偷,跟着去做伴了,同罪。所以一切行为要注意,多留点心跟谁干啥,看他善不善,如果不善要远离。

邪淫上,与非女人同性恋不行,与未婚女子强行是强奸罪,和其他女人不行,有一人在场也不行,和动物也不行,都要堕地狱;勾引出家人或在僧房,业报都是堕阿鼻地狱。

看到听到或觉察到,不按照事实实话实说就是妄语;说话不着边际,不管是大声说还是小声说,说的是颠倒话,这就是妄语成已。两舌恶口,毁坏贤人;如称孔圣人为孔老二等;对身边的人也要注意,不要恶口骂人;无论他做什么好事、坏事或他死了,也不要骂他,要有业报。

生和灭这些事物,用佛法怎么来对治它呢?不管有作和无作都要以戒为标准,离开戒就不行。有戒时就有福田、报恩田;失戒就是三恶道罪业。一时不说,从当下开始不说,以后永远也不说,这样才能破世谛。破世谛就是不破坏世上的戒律,世谛就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所以,说话要如法说。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
【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佛说,众生做事凡有两种;一是恶戒;二是无戒;恶戒之人虽杀一羊,常得杀罪,因为他恨着说“我非得杀它不可”,这是恶戒,有目的去杀是恶戒。无戒之人虽斩千首,杀时得罪,不杀不得罪。恶戒之人,是心里造业,这种意念力、恶念力,推着永远杀不停;无戒之人,杀一千就是一千;所以,恶戒和无戒有所区别。在家人偶尔做这种杀业,是被逼无奈时做的,信受佛法就不做了;特别是捕鱼、杀猪等。什么恶戒不再继续做呢?养羊、鸡,钓鱼、捕鱼、杀牛、养狗、做网、捕鱼工具、猎师、狱卒、邪咒术、杀人、做贼、两舌、私刑、村霸、逃税、诋毁出家人,如是恶戒应该舍离。何时舍离呢?一是得两根时;二是舍寿命时;三是受善戒时;四是断欲时。得两根时,即阴阳人,既是男人又是女人,这种人应心生忏悔,思维这是做了不善事,才得了这两根;我过去做人时,肯定是有业,忏悔吧,从内心生起忏悔。舍寿时就是人命终时,心生忏悔。皈依或受戒时为受善戒,想我以往业障如山呀;断欲时出家或修行及人老色衰时,思维五欲到头一场空。

佛说,有的人说善戒可以具足,恶戒也可以具足;实际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恶戒易得,善戒不易得。有的人说无义语、两舌、恶口易犯,是故优婆塞戒,八戒斋法不具足得。实际不是那么回事;既然在家人皈依三宝,就要相信在家人也受持五戒、八戒等,在家人也有具足二百五十戒的、三百四十八戒的,只是不说,佛也没那么要求;但是有在家人修出家行,就是在家行菩萨道的人。所以,应该尊重赞叹受持戒律的在家人。

佛说,受恶戒的也有三种,上等恶戒、中等恶戒、下等恶戒;说这个人可大恶、中恶、小恶。但不管哪个恶都是地狱的种子,只是分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就是这人平时就这么恶还是偶尔的作恶。

世间的福田有两种;一是功德田;二是报恩田。功德田是靠自修得,清净打坐念佛,就是功德田;报恩田是奉养父母,供养佛烧香,这两种田能坏五逆罪。五逆罪由三种情况造作;一是有极恶心,就是看自己的父母老迈,还说他、管他,心生烦恼,起了怨恨心,而杀父弑母;还有的人取佛像头去发财,这是极恶之人;二是不知积善修福,才做出这些恶事;三是不见因果,因为没看见善的果报,也没看见遭地狱的果报;所以也不信,造作了杀阿罗汉、杀父弑母五逆罪。有人杀父母之后还想修善,这样的善不报而恶必报,做什么善事,都弥补不了恶报了。只有大忏悔,大供养三宝,同时修清净行,以菩萨行才能坏大恶行。所以,从小要培养珍惜幸福,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

佛说,如果有人说,佛入涅槃以后,以别人名或者以正当理由杀父母无罪;不是这样。如父母犯罪,他儿子也不能审判,应以回避;不管佛入不入涅槃,以什么名字和理由杀父弑母都得五逆罪。有想杀父弑母,但没杀死,罪业已成;依世间法惩罚外,仍然要堕阿鼻地狱。杀父弑母有四种心;一是实是父母也作父母想;二是恶心;三是舍心;四是做众生想。就是有这四种杀父母的心,罪业已成;对是父母也做父母想了,但也想杀;欲谋家产就想整死他;就是不想养活他了,省着找麻烦,或见有病活着遭罪等,还是让他死了享福;就当众生想了,和众生一样,想杀就杀。所以,这四种情况杀父弑母都堕无间地狱,也是逆罪。如果是误杀,本来去杀别人,无意把自己父母杀了,这样不得逆罪。五逆罪中杀父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于杀阿罗汉;破僧重于出佛身血;僧就像根芽似的,还没长成呢,把他一杀一毁,将来无法成就;佛和阿罗汉已成就。为钱财而杀父母的要重于心里怨恨父母的,没钱养父母的要轻于恨父母而杀的。

佛说,物品是一种,初发心不一样,得果报也不一样。当初佛去乞食,施主先答应供养佛,一转身看见饿狗,就给饿狗了。佛赞叹这人是大施主,因为他救命、救急,心善纯净供养无选择,同样是种福田,得福无量。业报时期有四种;一是现报;二是生报;三是后报;四是不报。祸福现世报;感召到什么身体,下生脱牛变马、到地狱、生天、往生极乐世界是生报;无量劫以后报是后报;善恶都不报是不报。业报形式也有四种;一是时定报不定,如这个业明天就惩罚,但怎么惩罚不定;二是报定时不定,就是做杀业这个业报定了,但什么时间报不定;三是时定报也定,是时间定了,果报也定了;如杀父弑母死后必堕地狱;四是时间、果报都不定;这个业轻,等无量劫后,因缘会合再报。业报时期中重转轻和轻转重,因缘在于作业人的善心与智慧;业报的形式中时定与报定转化,因缘在于作业人有无悔心和有意与无意。

佛说,众生作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要随其因缘,各自不同。如去修身、修戒、修慧,做什么事情,知善恶、知果报,还要知果报的轻重。对过去世、现在世的业报怎么办呢?要寻善知识,修道学善,这样的人能转后世重罪为现世轻受。就是我们现在人,如果静坐念佛,积聚功德,应该把无量劫受地狱报的事,拿到今天来轻报了;现世轻受得种福田、报恩田,得遇善知识,得修道、修善,才可以转后世重报为现世轻报。后世报时应该还命,转到今世来可能就挨一脚、一拳、一骂就解了。修行的人,现在吃点亏,赶紧谢恩,阿弥陀佛,真是善人呢,可把无量劫的业了了,要生欢喜心。如果能修身、修戒、修慧,这样的人可坏极恶之业。无意中把佛像打碎了,这不出佛身血吗?看见出家人骂两句,这业应该怎么破除呢?修身包括静坐念佛;修戒就忏悔,不犯戒;修智慧就是作功德,如过去我杀生,现在知悔了,我放生。如果众生做一种、二种乃至种种,业报由于做的时间不同,做的情况不同,现在就应修心、修性,去忏悔,后不复造;还有这样做后,还持戒、正见,也去修行,这样可破业报。如果边忏悔边犯,那今天是正见,明天就是邪见,业报不定;但业不消,暂时的报果不定,观察一段再说;要信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果循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9: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做恶时,有善因缘围绕,或做后有恶因缘围绕,做恶之人,人中受报,还有地狱受报。就是这人杀人了,先判监狱受报,死后还要入地狱受报。做恶人没有恶心要轻,有恶心为重。有念心或无有念心,没想以后有无后果就做了,要三时生悔,早午晚三时悔的可以把以前做的业,用修福、修慧、修戒的功德化掉;如果三时不悔,还继续那么想,做小得大;就是本来是一个小事,结果比天还大;如果忏悔了,做大的事可变小了;不是有意做的大事也可变小,这就是有修和不修的区别。

佛说,不论善报、恶报,都有杂报跟着;如今天正挨饿呢,他人还欺负,这时候还生病了,都赶上了,这是杂报;是善报也有喜上加喜等杂报;以前做的一因或多因可生杂报。

如果不能用修善把业缘解开,将于无量劫中流转生死,就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享尽天福还要回三恶道受苦。所以,修行善法的同时,必修忏悔法。画画的人,胸有成竹才能画出来,想画的最好,心里之竹就是最好。一切从心里开始,心里要是没有,恶事就不能做;无量世中,大地狱有一百三十六处,无量众生做无量因才果入地狱的;无量诸天是善因才果报受乐的;十方佛净土是发菩提心的因才果证得的。

佛说,修行十善法有三种作用;一是能遮烦恼,就是做善能把自身的烦恼取消了,善念生起不想乱七八糟的事了;二是能做善心,做善后,心舒适,还喜欢继续去做;三是能增长戒律,能增长戒的功德,既能守戒又能持戒。修行十善业有三种情况;一是方便;二是根本;三是成已。方便是心里有行善的目标,知道应该怎么做善事;根本是有准备去做善事;成已是所做善事成功并收到良好效果。修行十善业有上、中、下三种善,上善是心里就想做善事,行作也做准备,也做成了;行作上没准备,但想做善事,也做成了为中善;没想、没准备,随手做也做成了为下善。修行十善法,是围绕贪、嗔、痴三法进行的;无贪、无嗔、无痴是修行戒定慧而来。

修行十善业有共戒行和不共戒行。守持共同戒,修行十善业,是有共戒行。持菩萨戒与持声闻戒,同修行十善业是不共戒行;如妖魔鬼怪侵损常住、善人时,韦陀菩萨金钢宝忤忤碎其头;这个事声闻、缘觉就做不来,这也是刚才讲的无报,他这么做无报,必须是菩萨做,可以无报;再如四天王脚下踩的妖魔鬼怪,就是菩萨有护法心;而声闻、缘觉既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能力。可是有受戒也有舍戒;舍戒是不守不持所受戒律了。

舍戒有六种情况,一是断善根时,把戒舍了;如守戒呢,突然想杀他,把戒忘了,或偷谁、抢谁,恶念一起,什么戒不戒的;二是得二根时,得男女二根业报时,还守戒修行呢,今生还得这个报;有的人出家修行还生重病,容易舍戒退道;三是寿终时,要死了,守戒也没怎么样呀,不守了;四是受恶戒时,职业是杀就想去杀;五是舍戒时,就不想守戒了,没啥意思了;六是舍欲界身时,一般人要死的时候会想,都要死了,要离开这个欲界了,色界与无色界无戒律可守了。

这里,我多说两句,什么人容易舍戒呢?没有修为的人;修禅的人,离欲界的时候也容易舍戒。只有得无漏戒或者得无作戒的时候才不舍戒,是人处处在在摄持其心,心不放逸,心被定力所摄持。四果罗汉、辟支佛能做到,新发意菩萨和一地菩萨能做到,也是摄根戒或禁戒。否则,都不敢说一点戒不犯。因为有漏;所以,一个起心动念都可能舍戒。戒能治一切不善之法,戒就是一道非常窄的关口,通往极乐世界的唯一出口。虽然这个关口上,往西走有恶法缠绕,或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儿和烦恼,但只要想往西走,还必须过这个关口。过得去,守持戒;过不去,破舍戒。因为,守戒之人福德大,破戒就有漏,福德随漏而走。所以,修行人必须持戒,按照这个标准去行做。否则,就与极乐世界相距无穷远。

佛说,四果罗汉为无学,四果罗汉以下为有学;有学之人持戒有漏。修行人受具足戒的时候,一是世间戒,二是加定共戒。就是修定的人更容易持戒,同时,具足受持还要具足无漏戒、摄根戒,无作戒,加定共戒三世不失。这样,才能够在这个世界,超出三界,得成佛道。自己比照一下,受持的属于哪一戒?大多数人定戒都没得到,无漏戒、摄根戒也没有,那就根本谈不上无作戒。有的人受了具足菩萨戒,就说自己是菩萨;其实只得世间戒,是名受戒。出家人千万别认为自己受戒之后就是菩萨,就瞧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这个是沙弥,那个是白衣等等。能观察出这个白衣是什么人吗?如观不到,看不准就不要轻视他。可能最后能不能往生,就与这个在家人有关系。有的在家人生生世世出家,乘愿再来现在家相,是极乐世间的使者,往生时就与他有关系。戒律里有这条,不能轻慢白衣。特别是看到在家人讲法时,绝不可轻慢。如果轻蔑地说一句“不就是白衣讲法吗。”说时候没费劲,说的很轻松,今生断善缘,有可能今生去不了极乐世界,就坏在这一句话上,业报不可思议。

佛说,少数修行人受戒以后,有三种因缘可以舍戒;一是年少庄严,青年得志,壮志凌云,不可一世,妄乎所以;二是心放逸,总想世俗之乐,任意胡为;三是作心无常性,志趣多变。多数修行人受戒以后,也有三种因缘持戒;一是愿力坚固;二是心志坚固;三是行志坚固。除了善戒、恶戒以外,有的事处在善与不善之间,这种事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这样的人就生到北俱卢洲。

如果有人受戒了,又做不善,有两种成就;一是所行恶法成就;二是所行善法无成就。受戒之人,作不善,现世就有报。两种因缘所行恶法成就;一是所施物尽,再无功德修善;二是心舍善时,恶业充满。修行人不管根基利钝、深浅,得身命和舍财的时候,都要知道那是业报,是业报就有循环。既然受戒,就要守戒、持戒。通过具足戒修行,证得定戒、无漏戒、摄根戒,开智悟道,明了十善法。

佛说,明了十善法,知众生寿命各有长短,增寿或减寿,人寿、天人寿、地狱寿等,都是由修十善与行十不善法决定的;包括世间的三灾八难和众生诸苦,都是众生行十不善业感召的。修行未达四禅天的人,也难逃水火风三灾,水淹一禅天,火烧二禅天,风刮三禅天,都是贪嗔痴所感召的,既有内因缘也有外因缘。修行人应该修禅定,从初禅到二禅,从二禅到三禅,三禅入四禅;超越四禅才能证果。不然的话,就是到了非想非非想处天,不求解脱离开三界,仍然是地狱人。四果罗汉八万四千大劫之后,也得堕入地狱。因此修行的人,应该及早培养菩提心的种子,从修禅空入手。有的人贪著于禅的定境,而不动;也有人贪著于果位,怕受苦不发菩提心。看这样的人,虽享天福,如看地狱人。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能这样观十善法,是不为难;在家菩萨这样观十善法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忍辱波罗蜜呢?

佛说,忍有两种;一是世忍;二是出世忍。世忍受世间戒律所约束,能忍饥渴寒热苦乐;出世忍是能忍来自世间正反两方面的顺逆二缘,只有修禅定证空的人才能做到。如遭人打骂、恶口时,心里能生起报恩想。有此忍辱,是人了不起。若想修忍,要先破骄慢、嗔恨、痴恚,达到无忍之忍,忍辱无极限。
修忍要注重五种事情;一是恶来不报,怨怨相报何时了;二是观无常想,恶由他作,几年以后再看他;三是修于慈悲,以恶相加是德无能的可怜悯之人;四是心不放逸,没有时间理他;五是断除嗔恨,心志高远,穿新鞋绝不踩狗屎。只有这样才能修忍,否则忍不住。有智慧的人,喜欢修行忍辱,对人和颜悦色,见善欢喜,见恶以善德相报,供养有德,关怀疾苦,不念多恶,不忘少善,持戒修行,远离是非。能忍二嗔;一是众生嗔;二是非众生嗔。众生嗔即包括众人和有形体的动物;如有人打骂后,出门遇狗咬,上山又遇蚊虫等。非众生嗔即包括无形体的各种精灵鬼类和以无常变幻形的魔类,前来干扰修行或办事设置障碍等。二嗔皆属客尘烦恼,内心清净而客尘烦恼自灭。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忍辱,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9: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向佛请法说,什么是修六度万行的正因呢?

佛说,精进是修行六度万行的正因。修行人勤行精进,能坏自心中已生恶法,能生心中善法。如真实平等、不急不缓、勤行精进的人,能受恶道苦的人,是精进无极限,是于烦恼的解脱人。

这里的不急不缓要注意,有的人一提修行就说心里着急呀!几十年都不知作什么了,老了才知着急,光嘴上急;一提打坐念佛修苦行,那可不行,腿疼啊!又有人乱着急,有的找捷径;有的一说话如街上动怒一族等,凡此种种,多为假急,是基础不牢,功德不具。即使是真急也急不得,道须一日一日的修,一口吃不了胖子,古德有“紧了崩,慢了松”的训诫。

佛说,精进有正邪二种。邪精进是整日里一门心思为名闻利养,不吃苦,怕吃苦,拿修行当幌子,不修功德,贪求大果报。正精进是远离邪精进,修行布施、持戒、多闻、智慧、慈悲;心行善法,所作无悔;不惜身命,又爱惜身命,身命承载佛法,身命既是自已的,又是为佛护念的;失身命时,不舍如法,不舍戒律,不失威仪;以此因缘,常行精进。

因为,为法勤行精进的人,能读诵受持十二部经;为法勤行精进的人,依法转化众生,调伏外道,制住自心邪见;为菩提勤行精进的人,发菩提心,勤修供养;为菩提勤行精进的人,严持戒律,远离贪嗔痴。所以,正精进是六度万行的正因。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也有精进,是精进善法;不是精进无极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勤行精进,是不为难;在家菩萨勤行精进,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禅得定呢?

佛说,禅定是戒,是慈悲喜舍,是远离诸烦恼束缚,是修行诸善法的结果。如果修行人离开禅定,不修禅行,世间诸法修行都不圆满,根本谈不上修行出世间法和出世间。修禅定一定要持戒,否则就像远航的船,无法到达彼岸。要想持戒,修行禅定彼岸无极限,必须亲近善知识,修定得三昧,常寂有乐,才能成就。如果不亲近善知识,不闻法修行,即是懵懂传懵懂,一问两不懂。最后就是师父进地狱,徒弟往里拱。观一切烦恼是怨敌,通过修禅定把这些破除掉。

佛说,修行禅定,得三昧乐,在三昧中才生起智慧。禅定是瞬间静寂的灵感;这种灵感是入定和入睡的区别;入睡是意不知不觉,入定是心了了不动,一念不起。久修禅定的人,才能于定中得三昧,在三昧中才能观诸法实相,诸法空性,宇宙人生真相等。声闻缘觉只能观三界之内诸法,而不能观出世间诸法。只有菩萨行人才能观世间与出世间诸法。有些法师讲法,讲到出世间法只能靠经书或猜着讲;因为,没有观到十方诸佛世界实相;所以,只能讲些有想有相的法。修行禅定的人,善行心无休息,一切言行如法行作,具足正念思维,断诸放逸懒散,经常省言少语,既少睡眠又少饮食,多是过午不食或一日一食,少睡少食是自然得而不是勉强为;身心清净,亲善友而远恶交。对世间诸事物、诸是非无有乐趣,知时间宝贵,知佛法宝贵,知自戒法体宝贵,知念起念落是善又无善相,知世法有为多过。

佛说,如果不修行禅定,远离三昧,不能得证世间菩提的声闻果缘觉果,更不可能得证出世间菩提的佛果菩萨果。有人会问,修行净土法门的人,有没有禅定!准确而又负责地说,一定有!因为,一切定中三昧,是一切善法根本,是摄心行善止恶的因缘。所以,修行人说自己心善如何无人相信,身体无有转化,不得定中三昧的人,其心不坚,是靠不住。得定中三昧的人,是身心受乐,乐无时日,乐无可比,才知不枉人间走一遭,才知人生真谛,才知禅悦为食真谛。

佛说,修行禅定,得三昧的人是怎样得无量福德,增长无量善慧的呢!有七因缘、三时。七因缘为,一是从欲因缘;从修行开始,欲求无上佛道相伴生,为证菩提才修行禅定得三昧。二是从精进因缘;只有真精进的人,才肯苦行;肯苦行才修行禅定,得三昧乐。三是从心因缘;自愿自觉修禅,无怨无悔行作。四是从慧因缘;从听经闻法而开智慧,开智慧则明法眼,知修行禅定,又在三昧中证得智慧。五是从闻因缘;闻法后听善知识教,趣入心要。六是从思因缘;闻法受教后能善思维,悟入正道。七是从修因缘;正思维后起修,专注一心,无有间杂。三时为;一是生时,有善因缘不生邪见之家;生到信佛行善之家,从小能受法益。二是住时,成年后在家与出家,都有机缘受三皈戒法,听善知识教,如法修行。三是增时,修行一段时间后,福慧增长,依法而行。凡夫有禅有定,禅行间杂;初至四禅有退有住有增,禅行有退而禅定之力不退,禅行有住是定力保持不动,禅行有增是定力证入圣道;圣人禅有住有增无退。因为,三禅有粗乐,四禅有轻安,圣人禅有乐。一切道心与解脱,一切种智与见法性,一切神通与自在,都来源于禅定三昧功德。

佛说,得定三昧的人,一定是修行慈悲的人;修行慈悲的人,一定是能得善法的人;一定是破一切烦恼大怨的人,一定是能利益一切众生的人,一定是能断一切不善的人,一定是能度众生离苦得乐的人,一定是让有烦恼众生得安稳的人,一定是得无量功德的人。修行慈悲的人,能于有怨众生施慈缘,能于有亲众生施法缘,能于不怨不亲众生既施慈缘又施法缘。

佛说,慈由戒得,慈心由布施得;慈能结缘,悲能救苦。依戒修慈的人,只观有怨众生之善,而不见其恶;依施修慈的人,有怨众生遇困难与病苦,能帮助所需,宽心慰问。依戒修忍的人,是慈因缘;依施安乐的人,是修慈心因缘。

修行慈悲喜舍心的人,有上等、中等、下等之分;上等为诸佛和诸大菩萨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中等为诸菩萨的平等慈悲喜舍;下等为声闻缘觉的世间慈悲喜舍。慈悲喜舍的对象是亲因缘众生,是怨因缘众生,是无亲无怨因缘众生,是有贪求因缘的众生,是有善因缘的众生,是有法因缘的非众生。因为,声闻缘觉修行禅定为世俗禅;所以,为下等。菩萨修行禅定得金刚三昧,为出世间禅;所以,为中等。诸佛与诸大菩萨已证得神通自在,能度诸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为上等。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禅,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禅,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

善生向佛请法说,行菩萨道的人怎样修行清净无极限的智慧呢?

佛说,修行布施、持戒、精进、多闻、正念、忍辱、禅定、怜悯众生,心多忏悔,远离嫉妒,知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相,知因果根本的人,能修行并证得彼岸无极限的智慧。修六度万行的目的是什么?为的是圆满福德,增长智慧,功德圆满才最后成佛。智慧有从闻生,从思生,从修生三种情况。从闻生是文字智慧,从思生是意识智慧,从修生是证得智慧。特别要知道,不修不生智慧。只有修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真智慧。智慧也是这六度中指导前五个的。修行人要注重目的,修禅定等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增长自己的智慧。智慧足才能反作用于福德,不修福德也得不到智慧,有智慧指导增加福德。要知道,六度是相互融会贯通的,不能分开,只修一个不行。把佛经当中某一句话拿出来,说我就修这一句话,也不行。佛法是圆融无碍的,要知道它的圆融,再一门深入,才能修成。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行清净智慧,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行清净智慧,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9: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此法时,善生等一千人发菩提心,礼佛而退。

讲几句话作为结束语。我于定中无数次去过地狱,地狱之苦无以言表,惨烈剧痛无法形容。世间人生之苦总加在一起,不如地狱一人之苦惨烈,剧痛无期。世间无所不能忍,万万守戒持戒,不可破戒犯戒;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一堕地狱,万悔不及!仅以此语,与诸位共勉!

感谢诸位拥护到场。

$ ]5 o1 }& g+ ?3 M3 a* q. R

, c) ], S Z$ l x) ]8 {: Y

回向

( m, Y2 x' i5 i

% `9 K# {4 b. [/ S

( H+ B& h$ T; W

天仙不墜,國主清寧。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 D: e7 ?8 @* h# i7 ~! }

; k8 s" `1 g7 q6 w6 P1 ^ H

8 S! ], i; b3 e1 I+ r; V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智心圓成,同證佛境。

+ G4 |0 |% t" x. c" W1 ? Y/ }% z

5 a$ b3 o" z) m2 p" n

4 T/ T* N" J1 A+ F

4 {& w( C4 |7 h. x

7 i# f1 t9 W% m0 t4 A7 X

' a7 L5 |- q1 v* _. C6 E4 G

根据录音整理,难免有误,敬请原谅。

O6 e& A! L7 [( s A

) A2 L- W1 U# ^

2 |/ x j2 i9 |4 W6 \% s" T

( w! w8 u/ h" A4 x2 e8 C

1 t5 K8 K- f Q- Z& Z

( W* z4 a. M, y$ r

讲于佛历二五五零八年正月

8 W3 F# h" R q3 }) _# M- n P

; T4 P: J0 y6 \5 e" e

2 X% r; P& k( |# \

西历二零零八年二月
释智慈 整理

2 k: o0 B4 j; ]$ w-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9: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闻《优婆塞戒经》,要知道这部经解决自己什么事了;自己身上有破戒的地方没有;自己怎么去持戒等。不去思维的会想,我一点不如法也没有,一点也没破戒等。这种人既不自利,也不利他。思维解义之人还有两种,一是如法住;二是不如法住。思维以后要解义,解义以后戒行处处如法;如法思维,如法言行,如法行住坐卧。不解义的人听完戒经跟没听没两样,戒是戒,我是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22:49 , Processed in 0.11272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