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C- @+ ~* O+ `( j
. l% h4 e6 M% |- c0 J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
. x, B/ {; ?7 p& v# A" D
$ e T- h3 [- w/ a/ c K/ |$ {; L
% n2 `* B" d/ T, u' D' y2 U
涅槃降魔咒
6 W# t; O- K4 |9 S* k
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绨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二十二之二】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法说,若犯四重戒、谤法、五逆罪、一阐提等人,既然有佛性怎么还堕地狱呢?这样的人有佛性怎么说无常乐我净呢?一阐提人断善根而佛性怎么不断等。佛说,一阐提这样的人不能决定永远不变化。因为,这样人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佛性不断。怎么说一阐提这样的人断善根呢?因为善根分二种:一是内,二是外。内为思维,外为身体;佛性不在思维,又不是身体,所以佛性不断。又因为善根分有漏与无漏,有漏为善根不具足,无漏为善根具足;而佛性不是有漏与无漏,所以佛性不断。又因为善根分有常与无常,随业力为常,随身体为无常;佛性不是业力之常,也不是身体的无常,所以佛性不断。根据这个原理,犯四重戒、谤正法、作五逆罪的人,虽因业报而堕地狱,思想也会发生变化,形体随轮回也要发生变化,胎卵湿化四种生法也不停发生变化,二十五种有形众生的形相,也要随着变化。凡夫之人见生定相,声闻缘觉一切法生定相,如太阳东升西落,认为永远不变等;诸佛菩萨于一切法不生定相,因为太阳、地球也是有寿量的,也会坏掉。这样的人无论怎样变化,不去掉业报,不去掉有想与有色,永远不能得无上正等正觉。佛说,菩萨见一切法是无常相,也有定相。定相是佛入般涅槃,常乐我净。无常相为不定相。一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八万劫,才能得菩提心;二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六万劫,才能得菩提心;三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四万劫,才能得菩提心;四果罗汉为不定相,要经二万劫,才能得菩提心;辟支佛为不定相,要经一万劫,才能得菩提心。发菩提心为地前菩萨,得菩提心为一地菩萨。这里“声闻缘觉得菩提心”是指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不包括未发菩提心的声闻缘觉。佛说,今天于此双树间,佛欲入涅槃,让声闻弟子忧苦,让其他众生供养,又准备七宝棺、香油、香木等火化之物品;佛又嘱托,佛肉体所穿内衣和外衣不可火化掉;内衣表出家人,外衣表在家人,在此世间共同承载佛法一万二千年。又嘱托将佛舍利分为八份,让八方供养等。一切声闻弟子见佛这样安排,都会说佛示现涅槃,也不一定入涅槃,因为佛说如来常住不变。佛说,佛不能用定相来衡量,佛示现涅槃也是示现不定相。因为天有四种,一是世间天;二是生天;三是净天;四是义天。世间天此世间是;生天为四王天至非想非非想处天;净天为一果罗汉至辟支佛所居天;义天为十住菩萨所居天。此处四天是从各星球功用上划分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是根据各星球的环境和所居天人的欲望划分的。似一件事物的二种说法,这样理解就可以。四天无定相,佛就要示现不定相度众生。佛说,佛是怎样示现无常的,有语言、有姓氏、有父母、有身体形像、有住址、有姓有名等。佛说,三界无有色相,无有想与无想,而又是确实存在的常住之法。佛身不受三界所控制,有神通自在而不是虚幻。因为三界有三漏,欲界之漏为一切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也为一切烦恼;佛已永断三界无明,所以为常。凡夫有漏,不见三世,怀疑佛法,执著父母所生身命,沉迷于杀盗淫妄酒诸欲之中,我作我见我想我受等,为恶习恶念恶业所牵,最后到不善之道而去,常为三恶道众生。所以,凡夫要督摄诸根,远离三漏。菩萨听闻此经,得智慧专念,诸根不散乱,不见我相,不见法相,于众生不起贪著。菩萨修于此经,无众生相。如见端正女人,不起贪著之心。知五欲法无有欢乐,是烦恼不得暂停,如人逆风持火、筐装毒蛇一样可怕。菩萨修于此经,观诸众生为色声香味触因缘牵引,常受苦恼。观见一一众生一劫中积骨如山;为父母兄弟、妻子等眷属命终所哭的眼泪如四海之水;父母于三恶道生死无量,受苦无法计算。菩萨修于此经,不失念慧,诸根清净,戒律护持,诸根无漏。又有诸根离漏,离于恶漏。怎么为离,即受持此经,思维其义,能离恶漏。四众弟子中有接受教化的,心不再造恶。菩萨修于此经,心不造恶。菩萨教化四众弟子受持此经,听闻的人七劫不堕三恶道;如果有思维其义,依法持戒修行的人,必能证得菩提。佛说,此经有无量功德,如果有人书写、读诵、解说此经,思维其义,要知道这样的人真是佛弟子,善受佛戒,是佛所见、所念,知佛示现涅槃而不涅槃。这样的人不论住在城市、农村、山林等处,常为佛护佑。这样的人不论是四众弟子还是外道、贫穷或者乞食,常得佛受其所施法财或法食,夜梦吉祥;所施在命中增加,乐修善法。是此经能成就无量功德。佛说,如果有人想见佛,供养佛,修行佛法,修行首楞严定,破八种苦魔和魔师、魔子、魔经、魔律四魔,得人天之乐等,如见到有书写、读诵、解说、思维其义的人,应该亲近、依附、受教、供养、恭敬、尊重、赞叹等。为受持或听闻此经,如家中无物供养,宁可卖身,都要置办供养。因为此经难遇。我释迦牟尼于往昔,在善友处听闻有佛要说此经,心生高兴,但无物供养;便卖身为人打工,可又找不到买主。此时,有一人说,我有恶病,须日服三两人肉,每日给五枚金币。我释迦牟尼与这人商量,能不能先给点钱,再容七日后去你家割肉;那人说,只容一日。无奈之下,只能取其钱至佛所,礼佛听经。当时愚笨,听闻此经只记住一首偈:“如来正涅槃,永断于生死。若能至心听,常得无量乐。”然后,便至病人家,日割肉三两,割满一个月时间。以此因缘,那个人的病况越来越差;而我释迦牟尼念诵此偈割肉不痛,连疤都没留下,恢复身力。当时就发心学佛成佛。以此因缘,要知道是此经成就无量功德。佛说,能受持此经的人,一定会断离恶漏。如恶狗、毒蛇等;悬崖、暴水等;恶人、恶国等;恶知识等,都能有因缘离的远一点。一定能智慧方便远离,为行善积德得远离。如世俗有的搬迁、离婚等事,为远离恶因缘;也有恶人或恶事等自动离去。要知道是此经功德不可思议。菩萨受持此经,观身是一切善恶根本。身虽不净,还要善待,为善法涅槃常乐我净,为行菩提道,为唯一佛乘等。所以,菩萨要善护其身,也应该善护其身,得离一切恶漏。菩萨受持此经,观恶象与恶知识不一样。因为恶象等只有能破坏掉人的身体,而心不害怕;但恶知识能破坏掉人的善行,而心生害怕。所以,恶知识要比恶兽可怕得多,是身心都被破坏掉;恶兽的破坏有限,而恶知识的破坏力不知有多大;为恶兽伤害的是肉身,而为恶知识伤害的是法身;为恶兽伤害不堕三恶道,而为恶知识伤害必定堕三恶道。恶知识是善法的怨家,凡夫有漏亲近恶知识;菩萨无漏得以远离恶知识。菩萨受持此经,观身是漏,一切凡夫在衣食住行方面,求得最好为身心快乐;因此造作种种恶业而又不知不觉,糊里糊涂轮回在三恶道中,为身是漏。菩萨见到有漏必有恶,穿衣为法衣,不敢有穿得比别人好的想法。而是,心常卑下,穿衣不为华丽,只为遮羞,挡风御寒,防蚊虫叮咬等。吃食物为法食,不敢有贪求营养美味的想法,只为治饥饿之病。住房舍、用医药也是这样对待。因为,菩萨观身有病疮,才用衣服覆之;身有九孔之漏,才饮食治之;身有风雨之恶,才用房舍挡之;身有生老病死四毒,才用药疗之。菩萨受四种供养,不是为欲乐和寿命,而是为身体健康能忍受各种苦难,修行善法得无量功德。与此相反,凡夫遇众苦会怨天尤人,求乐不得,而生烦恼。所以凡夫之人有身为漏,而菩萨虽有身而无漏。佛说,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贪嗔痴三种恶念不除,难离三恶道,因为没有保持常久的善念。凡夫之人的善心,有高尚的时候,也有下劣的时候;慧心少而愚心多。所以,得人身一次,增长一次漏业。诸菩萨见凡夫众生被贪嗔痴三恶觉因缘束缚增长漏业,不见佛性,心生颠倒,而慈悲心显,积极入世,示范三乘佛法,又示范一乘实有之道。佛说,菩萨入世是众生最好的福田。而菩萨却不想、不说、不认为是最好福田,而以平等心,对众生起父母想。如果出家对忍众苦和辱难不起一恶念,而是有机遇进山求宝,修行正法之道,修行诸善慧觉。然后,经常用善道慧觉之心提醒自己是出家人,是比丘等,破除恶觉烦恼是理所当然;常起六种心。一是佛世难值,包括佛法住世;二是正法难闻,像法、末法时代依然正法住世;三是怖心难起,不知、不觉、不信、不怕有轮回果报;四是中国难生,佛诞生时的地球中心之国或值佛住世之国难生;五是人身难得,三界中无量众生而人少,唯人类易修道;六是诸根难具,诸善根所应具备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很难具足。再正定之心,忆念善法,身心寂净,正住伽蓝,为人师表。讲完这一品,诸位要想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人生的坐标。有了这个中心目标后,无论作什么事,无论身边发生什么事,心里都非常清醒,不以得失论短长,不以成败论英雄,一切心里都应坦然忍受。因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不在世间,而是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诸位要找到人生坐标,确立心中的坐标,生生世世无怨无悔的守护这个至高无上的彼岸坐标,那就是发菩提心,行菩提道,证菩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