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定弘法师:太上感应篇汇编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候印刷成本很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像现在,现在就方便了,所以想做功德,现在容易。『以薄宦未果』,他做一个小官,小官就是薄宦,薪水就很低,所以未果,就没有办成这件事情,靠自己的力量做不来。结果他的儿子,叫汪源,『克承先志』,这个克是能的意思,承是继承,先志是他先父的遗志,这是孝养父母之志,父亲有未成的宿愿,儿子把它成就,这是大孝。所以他『捐产刻成』,这个儿子很难得,把家里的财产都捐出来变卖了,来刻印流通《感应篇》,等于是为他的父亲做功德,有点像《地藏经》里面的婆罗门女。婆罗门女母亲死了以后,为她母亲变卖家产,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就等于是护持佛陀教育,加上她念佛(《感应篇》如果加上念佛法门,合在一起就更圆满了)。他为他父亲刻印这部书,当然自己力量还是不够,所以『多方劝募』,劝大家一起发心募捐。
. I- L, I5 t# t
# V  i& X. K- {; {/ O$ O$ C- ~7 D; x  古时候的人纯朴,所以募捐的形式很可行,现在募捐我们也不提倡,为什么?一来现在印刷、流通法宝不像过去那么难了,一般一个人的力量,譬如印个一千部、二千部,你拿出几万块钱也就够了,你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除非是他们主动发心,你可以大家一起做。不要去劝别人,劝别人就怕有副作用。所以我这一生立志也是效法印祖,效法我们师父上人,人家给我的供养我就全部印法宝,但是我绝不劝募,我绝对这一生不会劝人发心来印。我们有多少钱就印多少法宝,没有钱就不印,这是众生的福报问题。我们在讲课里头劝大家印,这就行了,劝大家也不是把钱给我,劝你们自己印,绝不募款。所以,如果有人以我们的名义说要募捐的,那都是假的,师父上人也不募捐,我是更不能募捐,只是劝导大家,这是个好事,你们愿意印你们自己去印。% M/ @  L. y  V' C3 @9 ]' B2 U

: {% f/ r! {: L# V- E( ^. X$ x; ]  这位汪源联系大家一起,『善士殳玘』,殳是个姓,这是例举出一个人名,说有这些善士等等,总共印施万部《感应篇》,印了一万册。结果这个好事做完之后,汪源梦见他的父亲,就在梦里跟他讲,『汝善成我志』,你很孝顺,我一辈子没做成的事你帮我做成了,养父亲之志。『劝善共施』,劝导大家一起来行这个善事,布施流通《感应篇》,这个功德令我已经生天了,而且你的母亲现在还在世,也得长寿。『众人』,就是一起发心做这个好事的人,这些人跟你『名著善籍矣』,你们的名字也已经留在了天神的善籍当中,善籍就是善录。《感应篇》这里讲得很清楚,天地鬼神对每一个人都有善恶录,他们监察我们的行为、记录我们的行为。不要以为我们自己做了亏心事没人知道,其实天地鬼神没有一个不知道,不可以自欺欺人,哪怕我们心里起心动念,有一个不好的念头,譬如说嫌弃人的念头、憎恶人的念头、怀疑人的念头,甚至毁辱人的念头,都知道。你能瞒的只是那些胡涂人、愚痴的人,就是跟你自己一样的人,瞒不了天地鬼神,瞒不了圣贤。有功夫的人、心地清净的人都知道,知道他不说,为什么?说你,你不能接受,你会抵抗、会逆反,那更造业了。就不说,只是在讲课当中点一点,你自己去反省。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i% z6 Y* i; T0 Z$ c3 A
- v, y- g. d+ x" l: S
  【简州王巽。久病死至冥司。见一衙门。金字额曰。东岳府。殿左有一金字碑。乃感应篇也。巽读一遍。欢喜恭敬。即闻神曰。王巽一见真经。便生如此敬慕。若能从此奉行。兼持戒杀。自然疾愈身安。不须在此。遂得还魂。重病顿愈。由是奉行不怠。】
; Y& j% d# Z! [9 U' ]. n0 e
- H# m& Q) G$ c" {% ^$ i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是第十个故事,讲的是『简州』这个地方,是现在四川简阳县,有一个人叫王巽,这个人病了很久,最后病死了,这都是他的业力。结果魂神到了『冥司』,就是阴曹地府,见到一个『衙门』,上面有一个匾额,写着金字,『东岳府』,原来是东岳大帝的衙门。『殿左』,大殿的左边有一个『金字碑』,这个碑上面也是金字刻的,原来刻的是《太上感应篇》。你看阴曹地府里头都用《太上感应篇》来做为衡量人善恶的标准,换句话说,鬼神记录人的功过善恶,完全是根据《感应篇》。结果王巽就在那里读了一遍,就是还没有接受审判之前,没进衙门,就在门口抽个空读了一遍。读一遍时间不长,你一个字一个字认认真真的读,也就是十分钟。所以我劝大家是每天最好能读三遍,至少要读一遍,把它做为定课,读一遍就十分钟,读三遍也就是半小时,可是你得到的利益就太大了。王巽读了一遍之后很欢喜,以前没读过,读了之后觉得很受益,立刻就起了恭敬心。你看,对于圣贤教诲他有这分诚敬,这就是福报,福报就看你的诚敬心有几分。你对圣贤教育如果没有诚敬,没有福报,你就没办法真正去依教奉行,所以福也加不到你头上了。结果他正高兴的时候,就听到有一个神跟他讲,大概也不是跟他讲的,是在旁边作评论的。说王巽这个人一见到『真经,便生如此敬慕』,神都受他的感动。王巽见到了真经,什么叫真经?完全讲的是真理,这样的圣贤教诲就叫真经。道家里头讲真经,实际上儒释道讲的都是真经。他见到了真经就生起如此敬慕的心,能够有恭敬心,能够生起仰慕,能够想依教奉行,这很难得,这一念善就感召无穷的福报。
& X6 p3 p+ N6 {+ f
: M# [4 r9 \# ~0 c  所以神在旁边说,『若能从此奉行』,再加上『戒杀』。大概这个人杀业比较重,可能喜欢吃什么海鲜、美味,杀业重,感召的是疾病、短寿,他就是病死的,原因是杀生。能够戒杀、能够吃素,就得健康长寿。加上他能奉行《感应篇》,福报就更不得了,所以『自然疾愈身安』,疾病就能康复。身安,这个身安有两重意思,一个是从健康角度上讲,身体没病,原来的宿疾都好了;第二个讲他的福报现前,身心安乐。所以『不须在此』,这个此就是此地东岳大帝那个衙门,审判的多半是罪人。真正力行《感应篇》,成了一个大善人,就不用下地府了,即使不学佛,都能往生天道,道家讲做神仙去了;如果你能够加上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就往生极乐去了,不用再到阎王爷那里报到了。说完之后,这个王巽就还魂了,在地府里头有这么一个经历,就是现在我们医学里讲的濒死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临近死亡的时候都会出现这种状况,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绝不是幻觉。他还魂了,苏醒过来,结果『重病顿愈』,顿是立即,他得的是重病,结果立刻就好了,这不可能是假的。他知道这个感应,『由是』,就是从今以后,因为这个缘故奉行《感应篇》,绝不懈怠,一生受持,所以自然就得到了福寿。底下有两行分析:
* `* f6 h) K) t! Z" s
* ^: E  f$ V2 L# A( h  【盖不识字人诵经。胜于识字人。以其无杂想也。背诵经。胜于看本诵经。以其能摄心也。其义只在敬字。王巽可证也。】% \( |7 \3 z7 C8 i  \/ L

+ s. a& y; V- }  这是跟我们讲,受持《感应篇》最重要的心态就是在一个敬字,诚敬心。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怎么叫做敬?这里讲,举了个例子说,不识字的人背诵经典,胜过识字的人背诵经典,这话什么意思?一个人不识字,他就听,听完之后他就能够认认真真的去读诵,他心里没有妄想,『以其无杂想也』。你要知道,不识字都能把这经背下来,他花的功夫肯定比那个识字人要多;如果心不诚、不敬,他不可能背得下来。我就认识一位马来西亚的同修,这同修虽然是华人,但是从小接受英文教育,不认识中国字。结果听到老法师讲《无量寿经》,他就发心来读诵《无量寿经》,一个字不认识怎么读?他就听那个光盘,照着上面的音,一个字一个字去念,就像我们念咒一样,《无量寿经》将近二万字,他就一个字一个字这么硬把它读下来,现在基本上能背了。你看人家花多大的功夫,虔诚,不识字的人都能背诵《无量寿经》,他心里肯定是很诚敬的,他读诵的时候没有杂念;我们识字的人读《无量寿经》杂念很多,原因就是诚敬心不足。读经的时候,读《无量寿经》也好,读《感应篇》也好,要像什么样?印光大师讲,如对佛天,就像佛站在我们面前,天神站在我们面前,我们这样来读、这样来诵,诚敬心就出来了。你在佛菩萨面前、在天地鬼神面前,你还敢胡思乱想吗?他们都知道我们心里想什么。
' W) F" X- b9 Y- l# o+ B4 K9 f' ]
  实际上不是如对佛天,是对着佛天,佛菩萨何曾离开过我们?头上三尺有神灵,神灵何尝离开过我们?不要认为我们见不到他,他就不存在,肉眼见到的可见光,那个光波范围很小,看不见的事物比看得见的不知多了多少倍。不可以掩耳盗铃,说看不见了,我就没有了。像掩耳盗铃那个成语,为了偷铃,怕别人听见,怎么办?把自己耳朵堵起来,自己听不见了,就以为人家都听不见,那叫掩耳盗铃。我们看不见神灵就以为他不存在,不一样的道理吗?多愚痴、多可笑。下面讲『背诵经,胜于看本诵经』,这是鼓励我们要背诵。你看着本诵,如果读得很熟,杂念就会进来;背的时候,你这心就更专注,因为杂念一进来的时候就背错了。别说《感应篇》这么短,它一样,背着背着错行了,本来背这一句,下一句就跳到前面去了,很多情况都是这样。这是说明什么?你那时打妄想了,没有留神、没有专心,所以背错了,背着背着自己都不知背到哪去了。背《无量寿经》往往出现这种情况更多,因为它长;《感应篇》短,还比较容易,愈长的经典你愈得专注,这样能够摄心。摄心就是专心,把心收回来,把妄念都排除。" A4 }1 H: C9 T6 y7 ^' {% J

+ \- D# ?$ s2 p8 I& \. {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平常我们的心是散乱的,像放出去的鸡,鸡到晚上得把牠收回笼里头,心也是,你不能老放到外面,要把它收回来。所以摄心就是收摄你的心,把妄念给去除,用背诵的方法最好。孩子为什么要背经?就是让他摄心。背诵的那个内容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让他修定。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一切的圣贤教育都是遵循这个纲领。《感应篇》本身就是戒,你得照着上面来做;背诵就是修定,定久了就能开智慧。『其义只在敬字』,摄心就是恭敬。当我们能够把心真正定下来,那个诚敬心就流露出来了,无论待人、处事、接物,都有诚敬,都不敢放肆、都不敢怠慢。所以,诚敬心的培养是学圣、学贤关键之所在,也是你福报能不能得到的关键。如果我们修善,做这些善事,流通法宝,没有诚敬心,得的福很小,这个福报关键在你的心,不是在那个事。『王巽可证也』,王巽这个人的事例可以证明。你看,他就是读了一遍《感应篇》就得延寿、康宁,得这么大的福报,他就是读一遍,但是这一遍他读得很恭敬,读完之后心那么欢喜,马上受益,这叫法喜。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K; n3 g3 F# o) C1 n
7 [0 z. X! d5 E$ T
  【慈溪秦三。力贫养母。病癫久废。逢一道士曰。汝从我。当治汝。遂敷其足即愈。三白母从之。道士令三闭目。以手挟之。御风而行。至海上一山。山人讶曰。此无仙骨。何以至此。道士曰。伊家供养感应篇数世。每为子孙讲劝。善根不断。故收之耳。三思母念切。复挟归。已十三日矣。】
, w- `" g  F* b* v: v& Q
  s8 Q$ P" E* x7 m( P  这个感应也很特别,在『慈溪』这个地方,就是现在浙江省宁波,有一个人叫秦三,『力贫养母』,家里很贫穷,但是很孝顺,孝养母亲很尽力。结果『病癫久废』,他自己得了病,什么样的病?这里讲病癫,大概是像癫痫这类的,久废,病久了之后竟然变成残废。『逢一道士曰』,有一天遇到一位道士,这个道士是有功夫的,就跟他讲,『汝从我,当治汝』,你跟着我来学,我可以把你治好。于是这个秦三就发心跟他,『敷其足即愈』,大概是给他的脚敷上些药,马上就好了。古时候的道士都是大医家,医和道都是同源的。秦三于是就跟他母亲报告,说要跟从这个道士来学道,这个人很孝顺,要离开他妈妈去学道了,必须要征得母亲同意。之后道士就教他,『令三』,就是让秦三闭目,把眼睛闭起来。然后拉着他的手,『挟之』,拉着他,『御风而行』,乘风飞去。这道士有神通,拉着他一起飞,飞到了海上的一座山,这是一座仙山,里头的人都是仙人,要不然也到不了这山。山上的人看到了秦三,很惊讶,就问这个道士说,此人无『仙骨』。大概成神仙的人都会长出仙骨来,所以他的面貌就很俊秀、很清雅,我们讲仙风道骨,他要有这样的一个面相出来,才能成仙。这个人没有仙骨,『何以至此』,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来?道士就说,『伊家』,伊就是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家里供养《感应篇》已经好几代了。大概是他祖父辈就已经供养《感应篇》,每天读诵受持。
4 I& A5 |# L8 |. J9 P' k! Q# V' h+ ~- t+ A2 K  M4 t+ R  w
  你看过去古人都以《感应篇》做为自己的家训,清朝的彭二林居士家里就是这样,历代都有状元、进士。这秦三家里奉行《感应篇》好几代人了,而且『每为子孙讲劝』,都劝自己的子孙学。印光大师在他的《文钞》里头也是特别劝导,家庭教育,父母(尤其是母亲)要带孩子学习《感应篇》,孩子每天都得背诵,要跟他讲解里头的意思。家庭教育最重视的是要用因果教育,在这个小册子《天下太平之根本》里面搜集了印光大师很多的开示。我就是因为认真学习了这本小册子,才发心要讲这个《感应篇汇编》。因为印光大师反反复覆的强调,所以我们就落实印祖的教诲。然后又说『善根不断』,他家里人都很有善根,秦三这个人善根也很厚,虽然没有长出仙骨,还是收了他,所以把他带到这个仙山上来了。结果秦三因为『思母念切』,他很挂着他的母亲,心也很孝顺,但是情执没放下,所以也成不了仙、成不了道,这个不能勉强。所以『复挟归』,这道士还是把他拉回来,让他回家。结果回到家,虽然他感觉上很短时间,已经过去十三天了,换句话说,他可能已经入定十三天了。从这里我们看到,要成仙,它的基础是《感应篇》;我们学佛要往生西方,也是要以《感应篇》做为我们的基础。能不能够成仙、能不能够成道、能不能往生?就要看你能不能放下情执,《感应篇》做得十足、做得很好,情执没放下,也成就不了。. Q* |. B& l7 l3 U( U6 u# |

8 |5 ]% S3 \$ Z4 i  所以要往生西方,首先要做一个善男子、善女人,要以《感应篇》做为标准,然后还要放下,把一切情执放下。这个需要智慧,佛家讲的般若智慧,看得破、放得下,这要用什么智慧?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师父老人家今天讲经里面就讲到,现在科学家全都已经证实了,所有的物质分析到最后,现在最小的微粒叫微中子,大概是电子的一百万分之一,现在能发现的最小的粒子,再往细分就没有了。物质都没有了,是什么?是人的念头。念头的波动形成了基本的粒子,然后组成物质,所以整个宇宙所有物质的根源就是念头,就是你的心,那是妄心。妄心一动就产生物质现象、产生宇宙,所以都是假的,叫幻相,不是真的,是你念头变现出来的。你对这个道理明白了,你就肯放下,真的就是一场梦,眼前有父母、有儿女,全是梦中的境界,真正醒过来了,什么都没有。能放得下了,你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放不下,你的福报在六道里面享,你受持《感应篇》,将来能够生天、能够作人。但是,再轮回作人,甚至往生天道,你未必能够再受持《感应篇》了,可能还会造业,特别是享福的时候,造恶业会多,容易,造的业很严重,来生就堕落了。这叫三世怨,这一生修行没有出离六道,来生在人天享福,人天享福就造业,造业就受报,来生就到恶道去了,三世怨。所以《感应篇》是基础,但是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提升,要念佛求生净土。下面一个故事:
1 i+ b$ Y+ a, r2 U3 l/ `% o" {7 K2 V+ _  B6 {: e% s% Z+ }& H2 J) s- \: A
  【天彭张道人。诵感应篇。募化度日。然止能诵其半。忽卧病至冥。一官问曰。尔诵感应篇。何不究熟全篇。而乃止诵其半。宜还人间。更受百日辛苦。出遇吏戒曰。汝以不诵全篇。故至此。今可自悔。并普劝世人。不惟免罪。更且增功。道人既苏。遍告一方。人果敬信。其地屡有丰年。道人亦病愈。后得道。】
$ P1 t- W' F1 ?2 ~; `. a( L# k/ h1 m/ A) z5 D
  这是讲一个修道的人,在『天彭』,这是四川天彭镇,张道人(道士),他以《感应篇》做为日课,每天读诵。『募化度日』,就是他每天去化缘,有点像出家人托钵,过着很清苦的生活,这是修道的人。但是他『止能诵其半』,这《感应篇》他每天只读半部,大概是不是太忙了,不能全部都读下来。这个也是太不应该了,从头到尾读一遍也就是十分钟,他十分钟都不肯拿出来,只读一半。结果有一天忽然卧病,就断气了,魂神到了冥司、地府,遇到一个冥官,就问他,『尔』,就是你,诵《感应篇》『何不究熟全篇?』究是究竟,就是把它读圆满、读熟,为什么不把它全篇读圆满,偏只读个半部?『而乃止诵其半』。你『宜还人间』,宜就是应该,你回到人间,还要『更受百日辛苦』,就要受惩罚。你对《感应篇》不尊重、不恭敬,只读一半,不读圆满,所以罚你受一百天的辛苦,就是得病。所以人得病,要知道都是因为造业,不能怨天尤人,都是自己造的。想要早点病好,怎么办?你依《感应篇》断恶修善,每天读诵、每天奉行,就能好,这些故事都给我们讲这个道理。结果张道人出来了,在冥司门口遇到一个鬼吏,这也是地府里头的官员,吏就是现在讲公务员,告诫他说,『汝以不诵全篇,故至此』,因为你不肯把《感应篇》读圆满,所以你要到这里接受惩罚。可见得读《感应篇》我们要恭恭敬敬,读漏一个字、读错一个字都有过失,鬼神都知道,所以不可以用慢心(轻慢的心)来读,要恭恭敬敬、一个字一个字,自己要听得清清楚楚,心里念得清清楚楚、记得清清楚楚,口里读得清清楚楚,就像念佛似的。这三个清清楚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听得清清楚楚、心里记得清清楚楚,这才叫诚敬。
& E$ q* ?6 `6 [, W  e3 h8 w
2 v! r% g% y0 \' m" u( Y3 `5 O  这张道人不读全篇,所以到阴府来。『今可自悔』,你现在自己要悔过自新,并且普劝世人,要自己读、自己做,还得要劝导别人读诵、受持,不仅可以免罪,而且还可以增加功德。道人从阴曹地府出来了,就苏醒过来,苏醒之后『遍告一方』,把他的事迹跟大家讲,这个事情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决定不是假的,把他这一方的人都教化了。『人果敬信』,每个人听到他的教诲(他这是现身说法),果然都能够生起对《感应篇》的恭敬和信心。所以这些故事得多讲,讲了之后大家就能够生信心。如果有这种网站,现在网站很方便,能不能够我们也开辟一个网页,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感应篇》,得到的感应,就像这些故事,如果你有这样的感应故事,把它写下来,可以送到这个网站上面。像在无量寿经专修网、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这些都有邮箱,欢迎你们投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鼓励大家生起信心。大家生起信心,乐意受持了,大家都有福报,所以当时张道人那个地区,就是四川天彭这个地区『屡有丰年』,经常都出现丰收年,这是人心向善的感召,人心善,天地就和。我们现在看看,当今的社会、当今地球屡有灾年,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天灾人祸愈来愈频繁、愈来愈严重,不是有丰年,现在是欠收、粮食减产,科学家说这是因为温室效应,地球变暖了。地球变暖原因何在?人心变坏了,变得浮躁、躁动不安,所以地球也躁动不安了。要改变,那要从根本上改,就是改变人心,用《感应篇》的教诲、用因果教育,这是最好的。道人能够这样自度度他,所以他自己的病也就康复了,后来他自己都得道,得道成仙。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故事:
$ f3 `) ~$ Z+ {1 N2 {* O( p( }4 Z" B
  【钱塘汪元。贫而无子。惟老母在堂。日诵此篇。募金刊施。以祈母寿子嗣。方刊首卷。妻已有孕。后生子。母享高寿。元尝曰。吾一念之诚。求母寿而即寿。求子嗣而得嗣。感应之理。固昭昭矣。】  r4 D$ f% F9 |, p7 i+ N" T) a

, v) h- K4 q# e/ Y7 z  讲的是钱塘这个地区,现在的杭州,汪元这个人家里很贫穷,也没有儿女,只有老母在堂。他很孝顺,奉养母亲,自己日诵《感应篇》做为日课,而且也要发心流通、募集金钱来刊印布施,以祈求母亲长寿,也祈求自己能够有子嗣,就是能够有儿女。这个是孝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希望有后。『方刊首卷』,刚印了第一卷,他的妻子就怀孕了,你看感应很明显。后来果然生了个儿子,而且母亲也享了高寿,你看求寿得寿,求子得子,有求必应。汪元就说,『吾一念之诚』,我这一念诚心(真诚的心)求母亲长寿,她老人家就得寿了,求子嗣就得子嗣,嗣就是继承香火。『感应之理,固昭昭矣』,昭昭是明显,真的一念善心起来了,马上善报就现前;反之,一念恶心起来了,恶报也很快现前。《感应篇》开篇就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非常快速、非常明显。1 n" B. q9 |: v9 i  W! k! [

$ Z5 x3 S, a# g$ j) Z  所以我们希望得福报,不管你有求还是无求,你要求福报,你奉行《感应篇》,能够求到;你不求福报,你奉行《感应篇》,也能得到。而得到福报之关键就在这一个诚字,这里讲「吾一念之诚」,诚心里头没有其它的杂念,没有怀疑、没有间断。这个《感应篇》我要终身奉行,天天不缺课,天天拿它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对照自己的念头,有过必改、有善必行,这就是诚。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间断,这个诚字就做到了,感应就很不可思议。能够终身力行,真的你要念佛求往生,只要临终十念都必定得生,有求必应。成佛都能求到,世间得一点功名利禄、福报,那叫鸡毛蒜皮,最好就不必求,随缘就好。你一定会得到福报,你一定会身心安乐,一切障碍、业障都消除,身体会健康、智能会增长,性格会愈来愈柔和,做事愈来愈顺利,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这是《感应篇》里面讲到的,真正力行就一定会得到,「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希望我们一起来认真的落实,我们每个礼拜一次来学习,深入学习。但是从礼拜一到礼拜六,我们必须每天读诵、每天做功过格,然后你听才会真正有受用。
% [( N/ H( d3 J+ l; x
" g; B. p% f2 ~# O8 u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里,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5 X% x3 \+ b% I  S  n9 @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五集)  2013/1/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5
) ~2 r$ N3 x1 V  `6 |4 v& Z$ o( g; w% C) V* }( Z  z5 S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十三页第二行。我们继续来学习《感应篇》里谈到的,学《感应篇》、弘扬《感应篇》的感应故事。
& H5 Q+ o& T9 B& d9 k- D( \; |$ s3 P9 x; F- g( s1 i& Q2 y9 Y
  【杭州许廷俞。一门虔奉此篇。且书一幅挂堂中。一夕巨盗入劫。若有所驱逐而遁。许后知其故。奉行益笃。】
; i. y& C4 x" ]) k/ I2 p9 j3 a  b7 N% |$ ]2 M' u9 u
  这个故事是讲到受持《感应篇》,全家得平安。这是讲杭州有这么一个人叫许廷俞,全家,『一门』就是全家人,专心的、虔诚的奉持《感应篇》,而且还把《感应篇》写在纸上、挂在堂中,可见得这是他们的日课,随时随地可以读诵。结果有一天晚上,『一夕』就是晚上,『巨盗』,这是当地来了大盗,他们入屋要抢劫。这个家里有人,盗贼有可能都会杀人灭口,所以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状况。结果这些盗贼进到屋里,就好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逐,好像鬼神在赶他们走,他们就很害怕,逃离了,这个『遁』就是逃离。之后许廷俞知道这个原因,知道这是堂中挂着有《感应篇》,这《感应篇》就有驱邪的一个力量。盗贼是邪的,晚上进来,你看鬼神会把他们赶走,证明这个《感应篇》有鬼神护佑。在佛经当中也这么说,一个家里能够供奉三宝、供养佛经,这个家就有护法神。《地藏经》里就讲得很清楚,能够在家里读诵《地藏经》、供养地藏菩萨像,有二十八种利益,其中有一种就是无盗贼厄。家里人都能平安、没有灾祸,诸横消灭,那些横祸、凶灾都没有了。
( U' B4 r, Z  b' N, l$ U1 c
4 T& P8 k# t3 |5 H0 @  不光佛经如是,《感应篇》也如是,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就是因为它能启发人的善念,凶灾是怎么感应来的?因为我们有恶念、有恶行。而圣贤的经典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尤其是因果的教材,《感应篇》是最好的教材,帮我们断恶修善,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学了就有益;如果能受持,真的就化解灾难,灾难是恶果,因为有恶因,恶因化解,恶果就没有了,所以他得到天地鬼神的护佑。许廷俞有这么一个感应,所以『奉行益笃』,从那天之后就更加虔诚的、努力的来落实、奉行《太上感应篇》。这是鬼神给他的这种证明,《感应篇》本身也这么说,「或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你能奉行《感应篇》,刚起这个念头,「我要去奉行」,已经得到吉神的保佑。再看下面,这是第十五个故事:
  N, k8 {+ i6 |8 R7 \; j4 L8 q6 f
( |" n" V& P1 d9 H$ \  【武林陈碧松。素济人利物。精刻此篇。流通海宇。会积雨连月。远行未归。其妻夜候未寝。忽闻大声击门。时巨盗连劫里中。家户戒严。惊谓盗至。急呼家人同窜。甫出户。高墙忽崩。房屋器物。碎成虀粉。一家竟无恙。】
1 Y( m+ z1 E- |" J+ X
- u$ d% @  n; \: E. `  这个感应也是很明显,真叫化险为夷。『武林』,这是个地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现在浙江省杭州,武林是杭州的旧称。有这么一个人叫陈碧松,『素』就是平素,平素喜欢『济人利物』,济人是救济别人、帮助别人,利物就是对一切的众生都广行利益,这个物的范围就比人要广,包括一切众生,连动物都要利益,不能够伤害牠们,要尊重生命,这是慈悲心。他之所以能够济人利物,就是因为学了圣贤书,他就是学《太上感应篇》,不仅自度,还能度人。他『精刻此篇』,精是精美的,刻印《感应篇》。所以《感应篇》这些圣贤书籍,要用精美的方式来印制,让人得到之后生欢喜心。这也是对圣贤经典的尊重,不可以随便,用很糟糕的纸质、材料去印,印得有很多错字,这本身没有功德,反而会造罪业,因为诚敬心没有了。所以从这里见得,陈碧松是很有诚敬心,印《感应篇》流通四海,『海宇』是比喻范围很广,四海,宇是宇内,意思是说他流通得很广泛,当然印得很多。
+ C- R1 I# @1 C
5 Y. z! a5 x8 R' T1 }6 c* v1 p  『会积雨连月』,就是有一次恰好(会是恰好)连月的下雨,他自己本人又出远门了,还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在家里守候,因为要等先生回来,所以等到很晚都没有睡觉,『未寝』就是还没睡觉。结果晚上深夜了,忽然听到有『大声击门』,这不是敲门,是击门,就是有人在撞击那个门,很大声。当时因为那个地区有『巨盗连劫里中』,那里有大盗,晚上常常来打劫,『里中』就是他们那个乡里头,有好几户人家都被盗贼抢劫了。所以家家户户都戒严,都非常的小心,随时准备要逃命,要做好防范措施。结果晚上先生又不在,妻子(大概还有小孩)、家里人听到晚上有大声撞门的声音,想必都是盗贼来抢劫了。所以『惊谓』,惊是很惊怕,谓是说,惊怕的说,「盗贼要来了」,于是赶快逃命。『急呼家人同窜』,窜就是逃跑,逃跑得很慌张,就是来不急做好准备,赶紧就跑,为了逃命。结果他们刚出户,『甫』就是才,当才字讲,才出到门口,结果他家里的高墙忽然崩塌下来。大概是连月的下雨,过去的墙多半是土墙,所以那个水浸泡土墙,墙软了,就崩塌了。这一倒下来,把整个屋里所有的器物都压碎成像粉末一样,这个『虀粉』,虀是碎,碎粉。结果这一家人都逃跑出来了,所以『一家竟无恙』,无恙就是没有任何毛病、没有任何损伤。这是鬼神相助,知道这一家人本来要遭大难,假如他们没有逃跑出来,他们也被压成碎粉了。他们逃跑出来,虽然家里的东西是丢了,但是人命保住了,这就是很明显的感应。所以一人受持《感应篇》,一人得安乐;一家受持《感应篇》,一家得安乐;进而再推广,一国人都能受持《感应篇》,这一国的人都消灾免难,社会和谐。假如一天下、全世界人都来学因果,太平盛世就不难实现。再看下面第十六个故事:! j; W' V7 s  l% V/ x

3 p7 ~1 @% X  ]# S5 P  【明海门周汝登。侍龙溪先生讲席有年。而无所得。后遵行此篇。着为辑略劝世。从善者多。以是功德。一日心地开朗。洞明圣道。为明季大儒。】
7 F& u0 ~1 m. F1 g6 G! [6 d6 x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是讲到《感应篇》可以帮助你成圣成贤。明朝『海门』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通市以东这个地区,有一位学者叫周汝登,他随侍龙溪先生,拜他为老师。龙溪先生叫王龙溪,是明朝阳明先生的学生,我们都很清楚,王阳明是一代大儒,就是王守仁。龙溪先生可以说是阳明先生的得道弟子,一生都讲学,讲了四十年,你看这是大儒,大儒能成圣成贤,做什么?做讲学工作。孔老夫子也是一生讲学,孟老夫子也是一生讲学,龙溪先生也是一生不做官,虽然考取了进士,他不做官,专门从事教育工作,这是圣贤人选择的行业。佛家也更是如此,释迦牟尼佛连王位都不要,一生专门从事教育工作,过着最清苦的生活,为众生做表法,表什么法?完全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自己身教、言教。能发这个愿、走这条路,一定得到诸佛菩萨、天地鬼神的护佑,决定不会没饭吃、生活不下去了。但是生活也不会很好,因为,如果生活太好,道心就没有了。你看释迦牟尼佛原来那享受,在宫廷里面五欲六尘都具足,把这些都舍弃了,告诉大家这些享受不能为你带来幸福,反而很容易让你堕落。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过的是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所以他讲的话别人听,他做到了。% z% J$ @  H3 H  V& E- |% T

- C4 _/ [" n" l9 u  龙溪先生讲学,周汝登先生就跟着听课,天天听,一堂课都不落,好多年了,竟『无所得』,也就是他没有成就,为什么没有成就?不能怪老师,老师有成就,其它的学生有成就,为什么我不能成就?老师教学没有偏私,平等对待每一个同学,为什么有的人成就,有的人不成就?师父上人为我们点出来了,不能成就,就是因为没有根。所以你学大经大论,那是叫枝叶花果,一棵树没有根,光有枝叶花果,那不能长久,过几天就枯萎了,你想要真正长久茂盛,根就要深。根是什么?儒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这都要做到,而且儒释道三个根都要做,古人都是三个根同时扎的。像这位周汝登,跟龙溪先生学了好多年,没成就,明白自己根基不足。所以『后遵行此篇』,在《太上感应篇》上扎根。因果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对成人,成人往往都有毛病习气,比较难改,为什么难改?不是不能改,是不肯改,为什么不肯改?不知道自己的毛病习气会带来什么后果,觉得反正一点毛病习气无伤大雅,所以对自己就放松、懈怠,因循苟且,实际上是自欺。也不是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习气,知道了,「算了,反正有人比我更差,比上不足,比下还有余」,就不肯自己发心成圣贤,自暴自弃,所以一生就这样空过了,永远做个凡夫,永远搞六道轮回,这是迷惑、愚痴。
! R( c. B2 K1 v. f# t
0 _  `- ]! D& {" Z9 ?5 f  觉悟的人不肯再做凡夫了,他明白每个人都有佛性,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做圣贤,为什么我甘心做凡夫?所以能发起志向、立起志向来,从今以后不想再堕入凡夫窠臼,这个人就觉悟了。觉悟之后,改毛病习气、修行,所谓修行,没别的,行为上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天天改过自新,以什么做标准?《太上感应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最好的标准。所以『遵行此篇』,遵是遵守这篇里头的教诲,行就是做到。要用什么方法?用功过格对照,一条一条的对照,要一丝不苟,不用贪快,每天做一次,做上三年不间断,你就大变其人。你想想,过失如果每天改一条,三年就能改一千条了,三年之后你不是圣贤,至少也是君子,这叫扎根。虽然这个功夫很慢,叫钝功夫,但是必须要这么做,不能求速,用求速的心来修行,叫欲速则不达。我过去就是这样,惨痛教训,学了知识文化都讲求效率,扎根也要效率,最快速的扎根,不行,它有个自然过程。像那个苖,你让它赶快长,你拔苖助长行吗?不行,这个扎根是要有一段时间。师父讲要三年,我们这一生有没有认认真真拿出三年的时间,一丝不苟的扎根,用《感应篇》天天对照、天天反省,改过自新,有没有这样下钝功夫?没有。没有怎么办?听《无量寿经》、听《华严经》,听这大经大论,就跟这个周汝登一样,跟着龙溪先生『讲席有年』,好几年了,『而无所得』。我自己惭愧,跟师父上人学经教二十年了,无所得,没成就。人家刘素云老师十年,念佛三昧;锅漏匠念三年,念得站着往生了;我们这搞了二十年,无所得,原因何在?跟这周汝登一个原因,就是没扎好根。+ K* _  r  n- v4 {% ]

8 X9 C" s. e2 \& f3 \4 @  所以现在觉悟了,回过头来做钝功夫,不求速、不贪快,慢慢来做。我就发愿,用至少三年时间把这《感应篇汇编》认认真真的学一遍,也不用贪多。以前我讲课其实就是有求速心理,天天讲,一个礼拜能讲二十二个小时,变成一个讲说之徒,没落实,讲给别人听,自己没真干。现在以行为主、讲为辅,讲是利益别人,自己没去做,讲出来人家得不到受用。所以一个礼拜咱们就碰一次面,我也不出去讲,就在摄影棚里对摄影机讲,咱们在网上共修,花三年时间扎根,按我们这进度至少得三年。愿意跟我一起做钝功夫的,咱们就老老实实来学《感应篇》,学三年;愿意快速成就的,不愿意走这条做钝功夫的道路,那你就去试试看,看你用什么方法最快的扎根。可能你也跟我一样,寻寻觅觅二十年,到头来还是无所得。这是我的血的教训,没有扎好根就学大经大论,不仅没有益处,还会有害处,什么害处?你会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懂了,就是你的境界了,这叫增上慢,这个很可怕。到最后甚至目中无人,看一切人都是凡夫,唯有自己是菩萨,好为人师,讲出来的都头头是道,而自己的行持一般人都不如,让人看到了对佛法都退失信心,不知不觉就会成为一个被人讨厌的人,「你看那个好讲佛法的人又来了,赶快离开,别听他的废话」,人家对你就产生这么个心理,这原因何在?好讲,不肯力行,就是没有根。做人都不会做,谈什么作佛?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要有根基的人,经上讲是善男子、善女人;心地都不善,跟人在一起都让人生烦恼,你那个心就不慈悲,不慈悲的心跟佛心不相应,跟佛心不相应,念佛没有感应,「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0 }/ F1 c) `' p* v" F+ L

, O" j0 m9 G% G* O  所以这位周汝登难得,知道自己出了什么毛病,从头开始扎根,遵行《感应篇》。别以为这《感应篇》是初学的人才学的,这是终身奉行,所以最后真的他有成就。成就之后当然也会劝导别人来修学,所以他也著书,『着为辑略劝世』,辑就是从里头选段,略是精要的这些部分,把它摘抄出来,就是节要,《太上感应篇》的节要,来劝世,便于大众来受持。我们师父老人家也有一个《太上感应篇》节要,实在是很忙的人就可以读节要,还有我们这《太上感应篇汇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注述,我们有心学习,也可以作个节要,这是有助于大家学习的。『从善者多』,跟着一起学的人很多,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人很多,这个功德很大。『以是功德,一日心地开朗』,这是开悟了,所以他自己能够读诵受持、为人演说《感应篇》,这个功德做久了,业障就消了。什么叫业障?烦恼是业障,妄念是业障。能力行《感应篇》,慢慢妄念自然就少、烦恼就轻了,烦恼轻就智慧长,积小悟成大悟,所以有一天忽然豁然开朗。这个悟不是大彻大悟,但也可以说是个大悟,所以他读圣贤书、学习圣贤教诲,一下就能贯通,『洞明圣道』,洞明是非常明白,全通了,圣道包括儒释道所有圣贤的教诲,一下全部贯通。你看,他读的书不用很多,就在《感应篇》上下手,专修,「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持戒得定。《感应篇》就是戒律,每日奉行叫持戒,时间久了就得定,定久了就开悟。" [% f( C1 e# c& q1 |. \" N

2 }: g' g# R% M. A, \, J  所以儒佛道修学都要以戒定慧为道路,这个戒定慧是佛家修学的纲领。佛法传入中国以后,儒和道都吸收了佛家这个修学的纲领,所以儒释道三家都是依循戒定慧来做的。像小孩从小背书,这是持戒、修定,他背书就不能打妄想,这就是持戒、修定,定久了他能开悟。中国古人教学注重人的悟性,读书不用很多,你悟了之后全都贯通了,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位周汝登先生真的就通了。通了他就能成圣成贤,成为了明朝末年的大儒,『明季』就是明朝末年,一般讲孟仲季,这个季是指最末。这个大儒是有力行做基础的,不是搞儒学而已,人家真正学儒,学儒的人就是真正向孔子学习、向孟子学习,学做圣贤,这是学儒;如果只是在经典文字上下功夫,广学多闻,很博学,知道的很多,但是没做到,只能叫儒学。佛法也是一样,佛学和学佛,道家的学道和道学,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行在里头,有行有证,另外一个是没有行证。底下有一段评论:( ]- v8 O8 p6 L# \
4 n4 J8 y7 j$ F" J8 X5 x
  【嗟乎。今儒学圣。释学佛。道学仙。有终身不悟。半途而废者。因根器既劣。又无功德及人耳。张紫阳曰。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8 }1 O" S! E/ i8 I/ d, S( t
- }7 n2 q. u1 F) C0 h
  这段评论太好了,『嗟乎』是感叹,这个感叹在今天更是语重心长。『今儒学圣』,学儒的人目标当然都是要学圣人,这就对了,圣人是谁?孔老夫子,这是我们学儒的人最好的榜样。孔老夫子为什么能成为圣人?他没有别的,终身改过。孔老夫子自己讲,有过不能改,过而不改,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徒,闻善不能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我的心是不退的。弘法利生,这是好事,现在没有办法弘法,我们就躲起来,好在现在还有网络,你躲在小房间里面讲,通过网络可以传出去,他障不了;当然他要障也还是可以,把你网站给封杀了,还是能障,众生真的到这分地步,确实一点福报都没有了。自己还是无怨无悔,怎么办?录光盘留到后世,有人会听到。古人都是这样,眼前没有因缘度众生,他著书立说,写下著作留给后人。蕅益大师当年没有缘出来讲经弘法,他讲课、讲戒律、讲经教,就是眼前那三、五个同学,这是死心塌地跟着他学习的,他就对这几个人讲;写书,留下了很多著作,后人结集《蕅益大师全集》,到现在你看,几百年间度了多少人。所以这都是要从真实心中做,《感应篇》就是修我们的心地,把自己修成一个「真人」,不要再做「假人」,假人好自欺。什么叫自欺?做好事还想留个名、还图点利、还望回报,这都是自欺。本来你可以得更殊胜的功德利益,结果就这么一点心,把功德给障住了。所以『有志于道者,能不猛省?』要醒悟,读书志在圣贤、志于道,不是志在功名,不是为求名闻利养,不是为别人尊重你,而是真正为了道。下面一个故事:
! @: g7 _9 y' c: ~: E# I
+ b' V. o5 J" K- M) t) y9 L  【明钱塘于玉陛。室梁氏。病祟三载。一夕梦法云大士降云端中。光明灼烁。鬼魅俱遁。越日礼云栖大师。梁氏恭睹慈颜。俨如所梦。不觉欣然。沉痾顿愈。师示曰。病从业生。业从心生。力行功德。可以延龄。乃以感应篇授陛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为一篇要旨。浅言之。遏恶扬善。只三家村守分良民。极言之。纤欲净尽。万善周圆。天中天。圣中圣。世尊亦复如是。汝当广传以宏法施。陛感悟信受。集有标元八卷劝世。】" c- }' x# R- t  H, i
1 q2 Z4 t3 i# }( @/ l
  这一段是讲感应,一个是自己病好,第二个得到殊胜的教诲。讲明朝『钱塘』,就是现在杭州,有个人叫于玉陛,他的太太叫梁氏,病了三年。这个病叫『祟』,鬼鬼祟祟的祟字,鬼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附体。她这个病不是一般的病,是附体,冤亲债主缠身,三年都没好,这种病确实不容易好。病有三种,一种只是自己没注意风寒感冒,那些病吃吃药、休息休息就好了;第二种病就是这种冤亲债主找上门来,那个吃药吃不好,必须要解开这个冤结;第三种病是业障病,那是自己造了很重的罪,业障深重,所以得了这个病,吃药也好不了,也不是靠调解冤亲债主能好,而是自己真正消业障。这位梁氏被鬼缠身三年,一天晚上梦到『法云大士』,这是菩萨,『降云端中』,从云端上下来,『光明灼烁』,放大光明,灼烁就是很显耀的样子,『鬼魅俱遁』,她身上的这些鬼魅全部都逃跑了。『越日礼云栖大师』,云栖大师就是我们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越日是隔天,她去礼拜莲池大师。『梁氏恭睹慈颜』,看到了莲池大师的面貌,梁氏恭睹,就是很恭敬的来拜见,睹是看见了莲池大师的那种庄严相好。这个慈颜,我们现在看看我们师父上人就知道什么叫慈颜了。昨天晚上,不少的小孩子一起来拜见师父,跟师父照相,你看师父那种笑咪咪的样子,那真是慈,非常慈爱,一位八十七岁的老人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那种慈爱的心流露出来,真是摄受人,我们想莲池大师当年也是这种相貌。
# C% l; r) W/ q, X$ c  F
/ K3 z1 ?% e/ j2 m  梁氏见到莲池大师之后,就想起她梦中所见到的法云大士,『俨如所梦』,俨是俨然,那么真实,就像梦中所见到的法云菩萨一样。『不觉欣然』,觉得非常高兴,欣然是很高兴,见到真菩萨、见到活佛了。莲池大师确确实实是佛菩萨再来,这个梦也是个感应。你看莲池大师批注的《阿弥陀经疏钞》,也是千古绝唱,自己晚年就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莲池大师也是一生用功过格来修行。当时梁氏见到莲池大师之后,很欢喜,『沉痾顿愈』,沉痾就是重病,她这三年的重病一下子就好了。莲池大师当时对她说,『病从业生,业从心生,力行功德,可以延龄』,莲池大师对来访的人都加以教诲,跟她讲,「妳得的病是从业而生,这是妳的业障」,确实,没有业障怎么会得病?这个业当然是过去生中所造,但这一生有因缘,什么是因缘?我们的恶念就是缘,把宿世的恶因给勾出来了,就成形恶果,恶果就是自己得病了。所以业从心生,过去有恶念,就造了恶业;现在有恶念,又把那个恶因种子调出来,当然也是造恶业,造未来的恶业,成熟现在的恶果。这个因果是因缘果报,因加上缘得果,它必须是两个条件成熟,如果有因没有缘,不能结果;如果有缘没有因,也不能结果。就像种子是因,你把它放到土壤里,浇水、施肥,有这些缘(缘就是条件),它就能结果,它能长出芽来,慢慢长成树、结成果。但是你现在把那个种子放到冰箱里面冷冻起来,它永远不能结果,因为它没有缘。
2 x' O, L, R2 W. O  F/ H. E6 N. P* j  d3 O
  所以我们造的善恶业,过去生中造的是因,而现在我们能控制的是缘,缘就是我们当前的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是善行还是恶行,这是缘。如果我们现在是善念、善行,我们会把宿世的那个善的种子先成熟,结成善果,得到善报;假如我们现在起恶念、恶行,就先把那个恶因给调出来,形成恶报了。所以三世因果里面很复杂,《太上感应篇》着重在这一世、现前,主要是缘上控制,如果我们过去生中有恶因,现在能够断恶修善,那个恶因就没办法结果了,善的因先结果,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力行功德就可以延年益寿,能健康、能安乐、能得到福报。力行功德就是我能在缘上控制,我现在只让善的种子发芽结果,恶的种子我把它放入冰箱保存,不让它成长,永远把它埋在阿赖耶识里头,不让它出来。乃至我现在求生净土,我往生西方了,这个恶种子永远不起来、永远封藏,直至成佛,那个种子就转化了;没成佛之前,那种子还在,但是你可以有能力把它封存起来。所以莲池大师『乃以《感应篇》授陛』,陛就是于玉陛这个人,拿出《感应篇》给他,跟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实为一篇要旨』,《感应篇》的重要的宗旨就是这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恶都不能做,一切善我们都要奉行。这跟佛家讲的完全相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只是在这两句话基础上再加上一句「自净其意」,这是诸佛的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还不能着断恶修善的那个相。所以自己的心要清净,行善不着善的相,断恶又不着断恶的相,这叫自净其意。这个功德无有量、无有边,能帮你成佛,但是基础是一样的,就是《太上感应篇》这两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Y. g0 l( v" n  p0 ^" M7 e( K5 K% a; G9 {( T# k, i* ~3 `1 [/ v
  『浅言之』,从浅的方面讲,就是《感应篇》里讲的『遏恶扬善』,遏就是遏止,把恶止掉,不让它发起来,把善发扬。这个小范围讲,『只三家村守分良民』,这是他心量小一点,他断恶修善,做一个守分的良民,三家村就是小村,只有三户人家。他没有发起大心来救世、来治国平天下,只是甘愿做一个老实人、做得浅的人,也不错,做个良民也难得,一生安安乐乐、平平安安,至少没给社会添乱子,这是一般凡人。『极言之』,这是讲把《感应篇》做到了极致,它可以帮你成圣人、成佛。这里讲『纤欲净尽』,纤是纤细,最微细的欲望都要清除干净,这个欲代表烦恼,烦恼断尽,《感应篇》可以做到,做到极致,一丝不苟,烦恼全都能断掉。『万善周圆』,所有的善都圆满,这个善包括成佛,成佛是大善,都能靠《感应篇》得到圆满。所以《感应篇》,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看得深,跟《弟子规》一样,《弟子规》比《感应篇》更浅,但实际上每个人学,他的领悟不同。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一个有圆顿智慧的人来学《弟子规》,那《弟子规》跟《华严经》是没两样。2 ^) N7 ?0 {, M4 k

! w; y6 F8 i1 u' J6 p  我记得过去曾经讲《弟子规》,就讲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我讲了十一个半小时,就讲这两句话。小的,浅言之,就是父母叫我们,我们赶快应,不能拖拉,这是孝道;引申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尽力实现,养父母之志;再扩大,父母不仅是眼前的父母,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佛法讲,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一切众生不都是我们的父母?众生的呼(就是众生的需要),我都要应勿缓,这不就是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是父母呼,应勿缓,千处祈求千处应。所以成佛只是把这「父母呼,应勿缓」做到圆满,极而求之而已。你要懂得这个道理,那《感应篇》句句都是教你成佛,「万善周圆」。所以『天中天,圣中圣,世尊亦复如是』,天中天、圣中圣就是指佛,世尊就是佛,世间最尊贵的,圣人当中的圣人,第一大圣。就是成佛,亦复如是,也不外乎把《感应篇》做到圆满而已,所以你怎么能小看《感应篇》?『汝当广传以宏法施』,这是劝告于玉陛,要广泛的流传弘扬,这是布施法,布施法你能得聪明智慧。尤其是这《感应篇》,对于救世、挽回世道人心真是灵丹妙药,这是印光大师讲的,说圣贤佛菩萨再来,也要靠这个因果教育。『陛感悟信受』,于玉陛听了祖师的话,感悟了、领悟了,相信、受持、依教奉行,所以回家不但自己力行,还去流通、劝导他人,他『集有标元八卷劝世』,《感应篇》标元,这是《感应篇》的一个批注,有八卷。可见得在明朝那时候,《感应篇》在社会上是普遍的流通,读书人没有不读《感应篇》的。真希望我们现在能够恢复到那个时代,这样的教育能够大兴于世,社会一定能得到安定和平。下面看第十八个故事:
; N: ^; K8 O) @# C
5 v6 E4 f3 E# w6 j0 F8 e! A* l  【休宁方时可。自幼多疾。遇一异人曰。汝形貌当贫。且无子无寿。须多种善根。因发愿刊此篇施劝。后病顿愈。家渐丰。生三子皆贵。以寿终。】
8 k% b1 i8 f" Z: k7 H5 H1 T% T) e: t& o% n+ K: c
  这个是非常明显的受持《感应篇》改造命运的例子。『休宁』就是安徽省休宁县这个地方,有一个叫方时可的人,从小就多病,身体不好,这是宿世的业障。有一次遇到一位『异人』,异就是神异的人,这个人有一定的神通能力,我们讲特异功能,会看,就对方时可说,『汝形貌当贫』,从你的形貌、你的面相上看,你应该是贫贱之人,没有福报,而且无子又无寿,无子是没有后代,又没有寿命,当早亡,这是福报很差。教他要『多种善根』,就是多做好事、断恶修善,以期改造命运,这个教诲非常的重要。圣贤所教导的不是宿命论,命运有没有?有,但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改造的。命运是你过去生中造作的善恶业累积而形成的这么个果报,如果你没有去改造它,你就可以看得很准。一个人一出世,你算他的八字,就能够预卜他一生的吉凶祸福,真正懂算命的人可以算得很准。了凡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过去遇到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太准了,考试考第几名,拿的奉禄,一年拿多少米、多少石,什么时候死,一生没有儿女,他也是无子无寿,算得很准。但是后来他改造了,前二十年算得很准,后面算不准了,因为他遇到了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怎么改造?断恶修善,多积善根,这里讲多种善根,所以命运就改好了,改过自新,把命运中不好的部分也就改掉了。所以了凡先生到最后本来命中无子,他生了个好儿子;本来命中五十三岁该走的,他活到了七十三;本来命中只有秀才的命,他最后竟然考上进士,还做了官,比原来的大。
- P' n9 E8 o4 m% m+ A& f5 ?# w3 Z1 w% e7 J% y
  这位方时可也是这样一个人,也是遇到高人给他指点,让他断恶修善;也是得到了《感应篇》,跟了凡先生一样,了凡先生是云谷禅师给他功过格,这功过格就是《感应篇》。所以宋朝以后,宋、元、明、清读书人都以《感应篇》做为修身立德的标准,做功过格。他发愿『刊此篇施劝』,刊印这篇《感应篇》,布施劝导世人。结果他后来病就好了,本来从小得的病,竟然就好了,『顿愈』就是立即好了,很神奇,而且家里不再贫贱了,『家渐丰』,开始富裕起来,还生了三个儿子,而且这三个儿子后来都能考取功名,『皆贵』。自己还得到『寿终』,长寿,而且最后走得很安详,这是五福临门里头叫考终命,就是好死、善终,那就是福报。你看方时可都得到了,把命运改造了。他改得不比了凡先生差,了凡先生因为给他儿子写了《四训》,四篇家书,流传于世,大家都知道,这很有教学的意义。方时可其实不亚于袁了凡,很可惜就是他没有留下著作,没有把他怎么改过自新、改造命运的这个心得给大家写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没烧着。结果城上的人看到,因为这是城门口外面的事,起火了,城上的人就能看到,『皆见有神,立其屋上急救』,看见陈松轩这屋的屋顶上站着有神人来急救,就帮这个屋子救火,不让那个火烧过来。『移时左右并毁』,这个屋左右的屋子全被烧毁了,『此屋独存』,就这个屋子没被烧,好像那火跳过它。『次日』,第二天,『始』,才知道这里头有新安的客人,他保存着所刻的《感应篇》板,过去是用木板来刻印,那个刻板在屋里保存着,所以有神人来保护。你看,有《感应篇》所在之处,你家就得平安。当然你不能迷信,「那我就把《感应篇》拿回家」,现在很容易拿到《感应篇》,在计算机上下载,打印一张纸放到家里,你家里是不是就保平安?未必。看你是不是真正去奉行。最后第二十一个故事:
% |$ [, @; m6 p5 U2 j- A
; T& ^4 q% }1 l3 B  【鲁子晋。会稽诸生。虔奉此篇。详加注释。家贫鬻饭田。刻印流通。子德升。官至翰林院检讨。】
8 i! m' }$ R' D  Y9 g( A- c7 I, ?4 L* J$ f# E% r
  这个故事是讲鲁子晋这个人,『会稽诸生』,会稽是现在的浙江绍兴,诸生就是秀才,这是一个读书人,他虔诚的奉行《感应篇》,而且还『详加注释』,发心来弘扬。他家里很穷,结果为了流通这个《感应篇》,把自己田都卖了,家里就那几亩薄田,是用来维持生活的,这个『鬻』字就是卖的意思,把那田地都卖了,把自己的财产卖了用来刻印流通《感应篇》,这是真诚心,所以他福报就很大。富贵家的人拿出几万块钱来印,那是小事,对他们不算什么大事;一个贫穷的人把家产拿出去卖,换得的钱来流通法宝,这个功德就大了,他存心真诚。所以你的功德大小,看你的用心,你印多少是其次。他的儿子叫『德升』,真的得了富贵,当官当到了『翰林院检讨』,这个检讨是什么样的职位?掌管修国史。翰林院等于是我们现在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他是专门修国史的、写历史的,这是书香门第。所以儿女得富贵都是因为祖上有阴德,能够力行《感应篇》、断恶修善,自己奉行,又能劝导他人来奉行,这个功德很大,不仅自己会有好报,而且福荫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p& N7 r+ a! p+ a6 B& y
. j3 R  N3 T( ^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些故事正好全部讲完,下一次开始我们又进入礼的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N% T; f( Z2 c" S1 y' H. W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13/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06
1 d3 Y- X: r2 x5 o" c/ u% j* _/ m& t8 L. p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十七页第三行。
- k6 t! m3 O! W! P3 u& _8 n
) C, L" r2 t& y8 T- z+ h  【感应之验。古今所载。不能尽述。今略举以上诸案。皆确本见闻。信而且显者。以证感应之定理。】% n2 |  @+ c' N
2 M% R# m: G8 Z* M  @$ A
  先看到这里。这段是接着上面的案例讲下来的,上面举了总共二十一个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讲的是学习、读诵、受持、流通《感应篇》所得的效验。所以『感应之验』,这些事情很多也很灵验,古今所记载的非常的丰富,不能够尽述。只举了二十一个故事,这是有代表性的,要讲起来那是太多了,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也都有。这里略举以上各种案例,这些案例皆是『确本见闻』,的的确确本乎见闻,就是真实见到的、真实听到的故事,没有丝毫虚构。『信而且显者』,这是我们所见所闻的这些案例,能够确信的,而且很明显的,这些感应故事很明显,把它们挑出来,以证明感应的定理。这个『定』是一定,一点不会有虚妄,不会含糊,所谓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这本《汇编》下面所引用的很多很多的案例(就是故事),也都是这里所说的,确本见闻,信而且显者,都是真实的,我们应该相信,很明显的证得感应、因果的道理。下面说:4 n( w+ H- g8 L4 R
- S& _1 M; q4 L; u0 C
  【惟愿收此书者。幸勿泛然。当清净端坐。屏去浮气。存一片恭敬虚受心。细细详览。深味勉行。莫大良缘。慎毋自失。曷胜焚香叩恳。】
5 P2 b* V9 D6 z, B, }% w2 y9 E( M4 B
8 G3 r( l! L+ |  这里是祝愿、劝勉。『惟愿收此书者』,此书就是这部《感应篇汇编》,我们能够拿到这本书,这也是很幸运。得一部善书,可能我们一生受益无穷,不仅一生受益,可能是生生世世受益。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诲,一定会断恶修善,一定能破迷开悟,甚至能转凡成圣、能成佛作祖,永脱轮回。所以我们要心存庆幸,发起殷重的心,感恩戴德,感恩上苍庇佑、感恩祖德阴护,感恩天地鬼神、佛菩萨的加持,感恩批注这部书的诸位大德,还有现前的善知识、良师益友,成就我们学习这部书的因缘。所以『幸勿泛然』,希望我们不要轻忽这样的因缘,不要随便去应付,要生起最殷重的心,你的受益就非常的大。假如我们轻忽怠慢、不以为然,这是不敬重法,不重法你不可能成就。印祖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能得多大的利益,就看你的诚敬心有几分,这个利益是帮助你成圣成贤,甚至是了脱生死。真正具有诚敬心,他必定就会珍重每一次学习的因缘,他在上课之前,他一定会预习。我先把这段文,今天听课的文,我要认真的去读几遍。上课的时候一定是这里讲的『当清净端坐,屏去浮气』,清净是指心,心里什么都不想,屏弃一切的妄念,这才能清净。端坐,这是讲身,端正的坐在那里。古人所谓正襟危坐,危是直,腰板都挺直了。正襟危坐是具足威仪,这种威仪就表你的清净心、你的恭敬心。而把这个身业做出来了,就会带动你的意业,你的意自然就诚恳、自然就恭敬。反之,如果我们的身体懒懒散散,坐没个坐相、站没站相,这说明我们心中怠慢、随便,用佛法的话来讲,这是一种修罗相。
% i' n5 u: G- `& z$ `1 O; _
) g3 y" z9 k1 o+ A& z: ^/ |  阿修罗、罗剎福报很大,他能够遇到佛法,但是他不得利益,为什么?因为他轻慢,以轻慢心来学,什么都得不到。所以当清净端坐,这是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就要具备的身业、意业,身心自端。屏去浮气,屏是屏除。现在人的毛病就是心浮气躁、心定不下来,所以学圣贤的东西学不到。圣贤人的心是清净的、诚敬的,所以他说出来的东西是自性自然流露,清净心当中流出来的。我们如果心不清净、不诚敬,根本没办法体会,即使你能把这些文词都记住了、背熟了,也仅是得点知识,里头的深义没有办法理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不可能内化到自己内心,所以这只能叫学知识,并不能够入圣贤之域。所以要屏去浮气,心定下来,要专注。要想专注也有一点方法,在课前,我们拿出十分钟静心念佛,专注在佛号上,把心就调伏了,心定下来,这就等于做好准备了。然后接受圣贤教诲,听课也好,读书也好(这个《汇编》自己可以读),圣贤的意思自然就涌现出来了,你就能有悟处。所以这里讲『存一片恭敬虚受心』,恭敬心、虚心接受圣贤教诲。这个虚就是把心给空掉,心里不装东西,这叫心虚;如果你心里还想着很多事,妄念很多,就自然专注不进去,你就很难真正体会字里行间的深义,所以心要空。『细细详览』,文字表层的意思不难懂,即使这是古文,有些字不会,查查字典也都能知道。但是读一遍不行,这部书至少得读三十遍,每一遍不要贪快,细细的来研读,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这叫细细详览,详细的来阅览,览就是看。读圣贤书千万不能贪快,因为它字字句句里头的内涵都非常的丰富,意思非常深远。
# }" o3 I) L5 [& t/ H0 t7 b6 O! M2 u# L, O+ m# J
  所以要『深味勉行』,深深的玩味,要细细的咀嚼,细嚼慢咽,反反复覆的去咂那个滋味,里头法味很浓。勉行就是要把所学的做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要勉力行持,就是认真的、努力的去落实。只有你能行出来,才真正体会得;学了之后你没去做,你不可能体会,那里头的法味你得不到,你也就得不到法喜。古人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老夫子《论语》第一句话就这么说。他能成圣人,怎么成的?学出来的,学而时习,习就是做,学就是细细详览,习就是深味勉行。你能够做到,你就不亦悦乎;如果没去做,就是学了不习,那不会快乐;而如果你只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反而会觉得苦恼。所以我们这里上课,等于是网上共修班,这个班既不考试,也不考勤,什么要求都没有,只是每周咱们在网上见一次面,一起来学习,你能得到多少利益、能成就多大,全看自己,看你具不具足这里讲的存一片恭敬虚受心,你能不能细细详览、深味勉行,所以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我们不求快,我们的步伐非常缓慢,一个礼拜才学四、五页,这本书九百多页,估计至少得三年才能把它读完。没有关系,我们就这样慢慢读,一个礼拜我们一起学那四、五页,我希望你们大家回去细细详览,也跟着再读三十遍,不难,一天读五遍,回家六天就读三十遍,礼拜天再来听课。然后再加上每天必读《太上感应篇》原文,至少要一遍,最好是三遍,这样三年下来,你扎的根就稳了。所以『莫大良缘,慎毋自失』,这三年可是莫大的良好的因缘,我们在一起共修、一起扎根,不能空过了时光。慎毋自失,你要慎重,不要自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大家在一起共修,互相都有个勉励;自己一个人学,好像自己提不起精进,所以同学确实是很大的帮助。
1 \5 a* I5 d/ W" s1 i* G# ~% s/ ^" l, k( b
  老师很重要,同学也很重要,我们的老师是谁?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本《太上感应篇汇编》,这些大德的批注就是我们的老师。当然现在我们天天听净公上人讲经,他老人家就是我们的亲教师,虽然他没有现在直接教《感应篇》,但是我们所学的理也都能跟这个贯通。我们之间是同学,一起来学,你们大家也勉励我,我也勉励大家,互相勉励。这三年把根扎好,绝不求速,但是也不懈怠,认认真真的,不放过每一天,这样我相信三年之后,我们大家都有成就。这部书是印光大师推崇为《感应篇》最好的批注,学《感应篇》的必读,我们读的是古文,也顺便把古文学了。如果你能够每一次把我们学的那四、五页背下来,三年之后你这部书都全背下来了,也等于是背了一百篇古文,还不止,背的量比一百篇古文还多。我就请问过师父上人,因为他老人家也劝我学古文,我就问师父说,「我能不能用《感应篇汇编》来做为古文教材,我就背这个行不行?」师父说可以。确实这都是好文章,而且是古大德批注,是精挑细选、会集精华成为这个会集本,《感应篇》批注会集本,所以这是善本。我们能如此做,『曷胜焚香叩恳』,曷就是岂不,这是一个反问助词,岂不胜过焚香叩恳?意思说,你这种恭敬来学习,就等于向上天焚香叩拜,恳切的祈祷,而且还超胜过它,为什么?光是焚香叩恳,如果你没有真正改习气毛病,你得不到感应;而你没有去焚香叩恳,你每天能按照《感应篇》来学习、改过自新,那么上天一定会保佑你。这《感应篇》讲得一点不虚,当你的心一念善起来了,「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那吉神、善神就护佑你。我们再看下面第十七页倒数第三行:
, W" U5 z4 |" f7 R1 T, b$ q* i+ \& Q& K0 j' l, P  u
  【迪吉录曰。一祝起信心。夫迪吉逆凶。圣人已断言之矣。而世乃指顺逆之少爽者。懵然不信。谓为善未必获报。为恶未必蒙灾。断自己福缘。灭他人善根。是心诚何心哉。见此者。正宜起大信心。一念信。便是一念善根。念念信。便是念念善根。】/ U% M. i- i0 J* l. Y0 X

# T" ~5 r6 b& `4 O. S* L+ W  这里《感应篇汇编》引的《迪吉录》,这是明朝一位学者所著的善书。这个『迪吉』就是出自于《尚书》,儒家十三经里头的《尚书》,讲「惠迪吉,从逆凶」,这是《尚书》的原文。这个惠迪吉是什么意思?迪就是道,道路的道,惠迪就是顺着道,顺着道就吉祥,逆着道就凶,就会有凶灾了。《迪吉录》也就是专门讲善恶报应道理的书,里头有这么一段话,都是勉励我们断恶修善。第一个『祝起信心』,这是断恶修善的基础,也是关键,要有信心。祝就是祝祷,也就是首先我们所希望的,第一个就是起信心。『夫迪吉逆凶』,这第一个夫字是语气助词,带起一句话,古文里常常见到,它没有什么意思。迪吉逆凶,就是刚才讲的「惠迪吉,从逆凶」,就是顺道的就吉,逆理的、逆着天理的就凶。『圣人已断言之矣』,圣人已经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了,断就是讲得非常的决断,一点没有怀疑、一点不含糊。『而世乃指顺逆之少爽者』,但世间人,这个世就是一般世间人,乃指,指就是指责、批评,说因果报应不真实。顺逆之道就是刚才讲的,顺天、顺道的就吉,逆着理的就凶,这个道理少爽,爽就是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1 21:28 , Processed in 0.09520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