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3 1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无智亦无得”,根本就没有事六度的执著了。
4 h6 f4 z$ J& `% x, j" `! l0 M2 v/ o
无智破执空诸相。“破执”,无智就是破还有般若这个执著。“空诸相”,一切相都空了,所以说“无智亦无得”了。
( p) P1 ~$ t- b3 E8 f7 N8 A. l: q+ T f. M( b+ c" `
不得非证了法融。“不得”,就是无所得;无所得,也就是不执著证得佛果,就是“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这不是说没有众生可度,只是度而未度,虽然灭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这就是没有执著。“无智亦无得”,就是不要执著这种的智和得。这个“无”就是一个大圆镜智。在大圆镜智里没有一切执著,这就叫“了法融”。. e" {( e; U! F/ d+ P
. M! r3 Q, r# D: f
于一毫端现宝刹。证得这个境界,就可以在一个毫毛的梢上现出来一个宝王的刹,这是小中现大。1 V. a7 b3 V# H% W
8 ?2 v- s, H( N7 W1 ]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坐在一粒微尘里,可以转大法轮,这是《楞严经》上的道理$ l, ^ Q1 z6 h t; g
' R$ y9 C, U& e9 V% Z+ K: E
此语说出鲜诚信。这种话说出来,很少人能相信的。
+ R/ Z2 T/ O8 Y) ~) L" M" B$ k0 W6 c- Q
未悉知音有几人。既然很少人相信,可不知道有多少个是知音人,也就是说明白这个道理的,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虚老说:“走遍天涯寻知己,未知若个是知音。”“天涯”就是天的边,走到天边去找知己。知己,就是知道自己的朋友。“未知若个是知音”,不知道哪一个是知音的。怎么叫知音呢?就是知道我说的这个话的意思,这叫知音。我说出的话没有人懂,这就没有知音;有人明白这个话的意思、道理,这就有知音了。有人说:“法师!你这一讲呀,我明白你说什么了。”那你就是我的知音。若说:“我不明白!”那你就不是知音了。或说:“我也明白,也没有明白。”那你也是知音,也不是知音。知音、不知音,在什么上看呢?我说偈颂,讲道理,谁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是知音;谁不依照这个道理去修行,谁就不知音。知音、不知音,就是你信不信,你信我所说的道理,就是知音;不信我所说的道理,就不是知音。我所说的是什么道理?是“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在一个毫毛的头上现出一个诸佛国度。宝王刹就是佛说法教化众生的一个国度。“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坐到一粒微尘里边,在那里边说法教化众生。这些境界都是小中现大的境界。你明白这些境界,就是知音;若不明白,就要学佛法,等你也可以坐到微尘里转大法轮的时候,就明白了。6 M9 R- O" v e3 U' O, x) l
6 Y+ e; \ L. c4 o& c- q, m+ Q4 R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 K) z" `- B, P5 D! L# B* u+ Y% i$ C0 T/ [( D1 b& ^( g& q
无修无证无所得 有相有为有尽时 菩提萨埵悟斯理 依据般若彼岸齐0 N6 k8 r9 [/ j! ^# `" v
$ u. {- `4 r' n+ V0 n5 ^心无挂碍离报障 性具真空泯言思 寄语来贤求诸己 头上安头最愚痴
: t# h9 E8 I4 Y! b: ?* e# m% F; S# Q' {) W K8 l! }
前边讲了无智亦无得,“无智”,没有这个藏教菩萨事六度的智慧;“无得”,无得二乘有余的涅槃。& C* w: o0 j2 r3 U
8 @% L/ b! h, w, t1 y
“以无所得故”,“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什么宗旨呢?就是破去你的执著,令你没有执著有所得的心,没有执著证果的心,要证而无证、无证而证。怎么叫“证而无证”?你证得这个果,不要有得果的这种执著;没有这种执著,这才是真正的得到究竟涅槃。所以“无所得”是本经的宗旨。
! S: \3 g. d2 `5 @' a( B f2 h
# a% u+ u6 C u$ Y“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这种深智慧的法去修行。修行得到什么呢?得到“心无挂碍”。我们人所以不能自在,就因为有所挂碍;有所挂碍就不能自在;无挂碍就得到自在。无挂碍就能破除报障。现在讲到本经的宗趣和力用了,“无所得”是本经的宗趣,“破除三障”是它的力用。本经的宗旨就是以实相无所得为宗。现在因为“无所得”的缘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他依照深般若这个法门来修,就破除报障了。障有三种:报障、业障、烦恼障。“心无挂碍”就能破报障;你有所挂碍,这个报障就破不了。无挂碍就是怎么呢?就是得到人空、法空,证得人、法二空这种境界。) t) D! m h8 Q8 J
! g3 \% ~2 d, C+ b
无修无证无所得。到这种程度就无修了,为什么?修完了。也无所证了,为什么?已经证得了。他已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了。他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大事已毕,所以叫无证、无所得。那么无修、无证是不是能有一个所得呢?也无所得。你若有一个所得,就有所执著。
' m. v5 F+ G3 @$ w4 N
3 T" q3 Z9 a3 ]4 g有相有为有尽时。你若是著到相上,或著到有为法上,都会有穷尽的时候,不会永远无尽的。你若想无尽就要无修、无证、无所得。你什么也无所得了,这时候就是无挂碍了。/ S0 f+ _* B; t1 m( f5 t
5 [, D/ r7 I4 f& D菩提萨埵悟斯理。Bodhisattva、菩提萨埵是一样的,什么叫“Bodhisattva”呢?在中国人叫菩萨,具足就叫Bodhisattva,这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Bodhi”翻成觉,“sattva”就翻译成有情,Bodhisattva就是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什么是有情呢?这个“有情”不是单单指人说的,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的都叫有情,没有生命的就叫无情。菩萨觉悟一切有情,是要令一切有情都得到和他一样的觉悟;也就是他自己会念〈楞严咒〉,也愿意其他人念〈楞严咒〉,不是说单单我自己会念就好,不欢喜其他人念,表示自己和其他人不同,不是这样子。也就是自己得到什么利益,也欢喜其他的人得到什么利益;我自己听经得到听经的好处,我明白做人学佛的道理,我也劝我的亲戚朋友都来听佛法、学佛法,都得到同样的好处,这也叫觉悟有情。
& ~% ^: x9 [) \: g! X" ^
$ d9 B/ {$ N0 B Q1 u, s“菩萨”又有另外一个讲法,是有情中的一个觉悟者。这个菩萨他原来是什么来的呢?原来也是一个有情的众生,不过他觉悟了,成为众生之中的一个觉悟者。因为他在众生之中得到觉悟,所以现在他也要觉悟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 ]7 w3 f& u" d; L8 h' W
, d4 o, N" M4 ]: O% Z菩萨又有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圆教菩萨、藏教菩萨,藏、通、别、圆四教都有菩萨。你心量小,就是藏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大一点,就是通教的菩萨;你心量再发得广大一点,像普贤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这就是圆教的菩萨;你若比圆教差一点,就是别教的菩萨。又有十地菩萨: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四地菩萨、五地,乃至十地菩萨。菩萨也有很多种,不是只是一种菩萨;菩萨里边又有千差万别,就好像我们人有很多的阶级一样。总而言之,菩萨觉悟前边所说“无所得”的这个道理,他明白“心无挂碍”这种的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