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22 19: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今年考试一定会考中,都被他所料到。举第三个夏建所先生,这个人处事待人虚心下意,处处不敢为人先。了凡先生说夏先生,「谦光逼人,温良若此」,温厚善良,谦虚卑下,这是个读书人,这个人去考试哪有不中的?果然也中了。
( _. h% Q3 d/ B, E- T% b& G$ `- O3 {
这是讲谦德的效果,拿这一个字,最后勉励他的儿子要学谦虚。在结论里面讲:「虚心委屈自己,这是受福的基础」。贡高我慢,不可一世,瞧不起别人,那是祸害的根源。你现在可以得志,可以傲慢,你会有一天失志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人家远离你,不再怕你,不再理会你,你就有苦头受了。所以人在得志的时候,愈是要谦虚,愈是要恭敬,愈是要诚心诚意。利用这个机会去帮助别人,修福积德,到你自己年老体力衰,退休了,报恩的人多,照顾你的人多。所以我们修福,什么时候享福?晚年享福,退休之后享福。中国人教学说得好,年轻的时代,培养福德的基础,根基。这些教育都是小学时候教的,父母教的,老师教的。所以为什么父母、老师恩德那么大?你的成就都是得力於那个时候栽培的。中年时期踏进社会,是你修福的时候,是你造福的时候,是你积福的时候。晚年退休,中国古时候七十岁退休,《礼记》里头讲「七十而致仕」。七十退休的年龄,退休之后享福。
z$ J# G/ u' ^" D" Y2 G$ Y" h
2 c. W; J l( i, Z% {/ S/ T 现在的社会颠倒了,什么时候享福?儿童享福,父母宠爱;中年,中年战场拼命;晚年坟墓,你说多可悲,多悲哀!中国人的生活,晚年享福,这是外国人想不到的,教育的理念完全不相同。我过去住美国的时候,中国还有一些受老教育的,还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日本人也有很多。当地美国人看到非常羡慕,尤其是美国老人,看到了很感动。他的儿女走了之后,就不回头了,过年过节寄一个贺卡,就不得了,到处告诉人,我儿子给我寄贺卡来了。看到东方人,老人跟儿女跟孙子住在一起,他非常羡慕。东西方文化不相同,现在我们受西方文化影响太大了,也学外国人,不要父母,不养父母,忘恩负义。他种下这个因,到他退休晚年的时候,他要尝到这个果报,到那个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 V9 D: W/ O' V; @9 m3 L: e! O9 T2 q
- j+ V+ i5 G2 S) J6 q 我们要想恢复传统善良的教学,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一定要懂得谦虚。「谦虚才能够受教,善福无有穷尽」。人只要傲慢不谦虚,再好的老师都没办法教他。我们跟李老师十年,看到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凡是学生有傲慢的,没有一点谦下之心的,老师对这个学生,很客气,很恭敬。他有过失,老师也不责备,也不说他,我们就问为什么?老师讲,没有用,得罪人,结冤仇,何必!能接受的,肯听话的,老师又打又骂,一点好脸色都没得看,真的教你。为什么?你能受得了,你肯接受。不肯接受把你当客人,肯接受才当学生,对你没有好脸色的,真教你!所以同学当中也有好几位,老师把他当客人,很客气,跟对我们天天又打又骂的不一样。老师不是有偏心,完全看学生肯不肯接受。所以常讲,你有一分诚敬,一分接受,就教你一分;你有十分诚敬,肯接受十分,就教你十分;不能接受,不教,教了没用。你只有一分诚敬,教你两分太多了,你接受不了。因人施教,看学生,看你的真诚心,看你的谦虚心,对你用什么方式来教导,因人而异。那个时候,我们同学只有二十多个人,老师对每一个人教的方法都不一样。! K+ a& J2 F! k3 ^6 q! O7 G& {1 l
7 L$ {" L- c6 w0 Z
《四训》的大意,就讲到此地。我们时间虽然短,重点都说出来,详细的我们有录像带,还有一本书。这书分量也不少,以后我改了一个名字,第二次印的时候,我就没有用这个,「袁了凡家庭四训」,没有用这个题目。我把题目改了,「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这个大家看到,比较容易吸引一点。「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就是《了凡四训》。希望诸位同修,如果想多知道一些,可以看这一本书,看这个录像带。今天到此地讲圆满,谢谢诸位同修。
% I/ P1 @: o$ E0 J" T( ^2 v3 ?6 n, W
" V( x w4 n, `, N. i* K, N. {. a
了凡四训菁华—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第五集) 1999/5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9-013-0005
' d y2 g+ \1 j1 Y
P+ G7 ~# O* F- w% v
' C7 O( T" E! b- e# \/ D% l9 F$ O8 a- f( Q! N" h# H
+ t# k2 G* T( n% N
' e3 d; |" f: r1 H: o5 f# f$ U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 ... 013/19-013-0005.mp4
, U3 T* B) O, J7 p0 z) [7 `6 M, X+ v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佛法的修学,旨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本人,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对於这些事情,明白了、清楚了,这个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如果对於这桩事情,还不清楚、不明了,迷惑颠倒,这个人就叫凡夫。所以佛在经上常讲,圣凡只在迷悟之间,就是这个意思。觉悟了你就得大自在,迷了的时候,不但不自在,还要受很多的苦难。这苦难从哪里来的?就是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随著自己的烦恼,随著自己的知见;是错误的想法,错误的作法,所变现的这些不吉祥的果报,也就是许许多多的灾难。因此,自古以来,世出世间的圣人,中国人叫圣人,印度人叫佛,意思完全相同。「圣」这个定义: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宇宙人生明白的人,中国人叫圣人,印度人叫佛。
$ V, t) o2 o8 s
1 M8 L5 {$ v* y3 B 我们佛法里面,分作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其实这种讲法都是方便说,我们要了解它的真实义,真正的彻底圆满的觉悟,决定没有分别。如果还有世间、还有出世间这个念头,这种想法,这种分别,他纵然是觉悟,不够彻底,不够圆满。真正觉悟的人、圆满觉悟的人心地清净,决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所以还有世间出世间,那还是妄想没断,分别执著没了,纵然觉悟,觉悟得也很有限。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彻底的觉悟;也就是说,希望我们人人都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彻底圆满觉悟的意思。所以佛不是神,我们不可以把佛当作神明来看待,那就错了。神还是没有觉悟,说实在的话,他们福报比我们大一点,智慧比我们高一点,其实高也高不了好多,都没有超越三界六道。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清楚,我们才知道,这个佛要怎么个学法,学佛的目的何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