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种共成。
4 s0 R+ V; x2 E1 h: S《解》极乐世界的宝树美好到无法形容。还有二种宝、三种宝,乃至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花叶果实又是其他宝变化所成的。例如:有的宝树根是金的,身是白银的,枝是琉璃的,梢是水晶的,叶是琥珀的,花是美玉的,果是玛瑙的。其余的宝树也是以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形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 & |4 O3 O# |0 ?

9 V0 w4 O: k" F7 V6 H1 y$ s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 h' v; w' @/ Y6 Q5 T- w9 E《解》极乐世界的宝树,不但是众宝所成,而且排列分类分行,一类一类很整齐,一行一行的距离都相等。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树的枝叶都是相对相向。花果的位置都有规律,彼此相当,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3 m5 R1 ^1 ], c: l
, l; C. v# T+ @. {)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1),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 H6 U/ X7 j9 I- d. M* I6 r: m) M
《解》清风应时而起,宝树枝叶随风摇动而相击,自然发出五种微妙的乐章,五音相和,非常悦耳。像这样的宝树遍布于极乐世界。2 d) o$ g, H" L% e' x
《注》
8 F- ]3 E, S  Y" G! u(1)(五音声)‘五音’即宫、商、角、征、羽。这是古代乐律的根本五个音阶,再加变宫、变征,就是现代音乐的七音。 + m3 t7 |! p; A8 y1 B
* k1 Q! x( ]$ J/ f

3 E3 \: s' M/ T2 N【菩提道场(1)第十五】, X% h% N# x, F

6 \: d1 d8 C. W3 E《解》这一品是介绍阿弥陀佛讲堂旁边的菩提树。
* k* ]9 {) ~1 G. Q《注》 & v! K3 t! s/ ^* h( B' q) P" Z
(1)(菩提道场)‘菩提’指菩提树,‘道场’指阿弥陀佛讲经的处所。
: o- w. i( P! l# p9 u! F, W/ R5 M$ c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1)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0 Y9 S6 }6 `7 [( X* `
《解》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讲堂周围有菩提宝树,高达四百万里,其树身粗大,周围一圈便有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伸展的范围有二十万里。 " `: [+ a7 k8 u! w9 I
《注》
4 W% c  {' o/ I$ [' K! k7 G(1)(其本)指树的主干。
6 d7 b" Y6 e/ f0 N1 K% @% X
" r7 q( @9 d, _8 a3 u% v9 c3 W& i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1),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2),众宝之王,以为璎珞(3)。云聚宝锞(4),饰诸宝柱(5);金珠铃铎(6),周匝条间(7)。珍妙宝网,罗覆(8)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9),无量光炎(10),照耀无极(11)。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 R3 L7 W; H6 i- |! C1 D《解》菩提树是由一切宝物自然合成,它的花果繁荣茂盛,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又有红、绿、青、白等摩尼宝。摩尼是众宝之王,以此作为璎珞。由云聚宝所成的钩链,来装饰菩提树旁的宝柱。金珠铃铎遍悬于菩提树的枝条之间。珍稀奇妙的宝网,罗覆在菩提树上面。 % N5 a% L, \2 N# E+ o
由于它是众宝所成的,所以有百千万光色交相辉映,自然发出无量的光芒,照耀之远无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随著众生心念自然应现。& Y9 v- z; j5 h4 U+ H  R4 u2 y) F) l$ q
《注》
5 U+ l; D7 c2 \. |3 P(1)(敷荣)‘敷’开放;‘荣’繁茂旺盛。
1 h: B4 j! Z1 ~0 H% C8 @  Y$ `(2)(摩尼宝)印度话,译为如意宝。
/ K5 D# K: k/ J4 p3 D! C' h7 G5 l(3)(璎珞)用珠宝缀成的装饰品。
% t6 v8 a" |5 t- v' c; m(4)(云聚宝锞)云聚宝是一种宝的名称。由云聚宝所成的钩链,称云聚宝鏁。 6 N5 L" G8 o0 o0 W1 f
(5)(宝柱)指树的主干。
' p) _9 B9 u# |, B1 s(6)(金珠铃铎)‘金’纯金,‘珠’珍珠,‘铃’铃铛。‘铎’是铃中的木舌,用以击铃使它发声。 - Y% A& o! f, g! h- O
(7)(周匝条间)即遍悬于菩提树枝条之间。 2 n& b) Y: \# W1 s0 y# G
(8)(罗覆)罗列遍覆。
4 g) n. S4 X: y/ d(9)(互相映饰)彼此相照,互相辉映。
# g: i/ k/ q$ z0 O- m  W% F8 \(10)(光炎)即是光耀。
  e3 C- ]0 k! k7 l(11)(无极)无有极限。 - Z8 a8 f. j5 S5 d5 `' J7 j5 a

8 t: ~0 o5 e3 A: X微风徐动(1),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2),微妙和雅(3)。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 B5 q& w# a4 v! Q
《解》微风徐徐吹拂,摇动菩提树上的枝叶,发出无量妙法音声,传遍十方佛国。闻者清净舒畅,悲心智慧油然而生,音声微妙安和雅正,在十方世界的音声中,是无与伦比的。 * j8 L( m8 }* s& Y8 T& i3 i. m
《注》
: Y, j2 q) M: p! v% I9 E(1)(徐动)慢慢地吹动。
9 J8 N4 E) _3 ~, u( I" E4 m(2)(清畅哀亮)‘清畅’清净舒畅。‘哀亮’哀是悲哀,亮是明亮。这是说闻者能发大悲心开智慧。
/ ^* {  |$ b! a- |. A+ y(3)(和雅)安和雅正。 . I1 \5 [& v* r  M0 }7 }* R

. E6 ]) L9 N8 W. l' y9 b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1),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t, ~+ H& \9 K
《解》如果有众生见到了菩提树,听到宝树宣演的妙音,闻到它散发的宝香,尝到果实的美味,身体接触到它的光明,以及忆念宝树的种种功德,都能够得到六根清彻,永断烦恼、忧患。所以在修行上能安住于不退转,直到圆满成佛。
) v1 l0 n; v; q9 O/ w5 A《注》
( o+ {8 b; `/ W, b/ s: M(1)(清彻)清净明彻。
" m7 t/ B$ g1 s+ [  P* n9 k2 X0 Y) a4 w( C
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1),二柔顺忍(2),三者无生法忍(3)。 / M4 C/ C3 y' p, ~% u2 A
《解》又因为看见菩提树的缘故,立刻获得初地至八地大菩萨所证得的三种境界。从音响(一、二、三地),柔顺(四、五、六地),无生法(七、八、九地)中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 P2 q, M% _5 F; q《注》
( i9 I( M9 Q0 a' D, C0 f (1)(音响忍)信难信之理而不惑为忍。闻法悟道,知一切法不实,如空谷回响名音响忍。
. U# W( ~1 A% j8 ~$ X$ c% G(2)(柔顺忍)对顺境不起欢喜心,对逆境不起嗔恚心,从顺逆境界中,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2 |- t7 g1 ^  B+ C
(3)(无生法忍)以真实的智慧,安住在不生不灭的事实真相中。这三种忍都是八地上大菩萨所证得的境界。 6 }4 J7 [) y) h. m, J" m# M
: g, A7 x7 X8 E$ Y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1)。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2)故,本愿力(3)故,满足愿(4)故,明了,坚固,究竟愿(5)故。
; D( v8 J* M) S6 s( K  E" Z* b《解》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如是希有不可思议的宝树花果都作佛事,使见闻的人都能破迷开悟。这都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本愿力、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所成就的。
; a8 A* y+ Q6 a《注》 2 [' {- A  j3 P6 d! ]) g$ ~* n- p
(1)(佛事)‘佛’觉悟,‘事’指事业。‘佛事’指讲经说法,令众生破迷开悟。 / L, V' x  q2 s  K9 T+ `  g
(2)(威神力)指弥陀果德威神之力。) |1 I# ^% P' V) l" z$ ]6 ^* \! G
(3)(本愿力)指弥陀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本愿是总,余四愿为别。
! P% `  ?6 L9 G8 {; E, h: v' O(4)(满足愿)是四十八愿皆得圆满之实现。
' x& q1 m, K6 b9 ~" u% T(5)(明了愿)是智慧,指弥陀的愿都是智慧所成就的。(坚固愿)是指弥陀永远精进没有退转的坚固愿力。(究竟愿)即帮助所有众生一生平等成佛的大愿。
% S# L( q3 ~; y, T. K% T, U3 j& ~
! R$ {2 O% x  C# w2 C9 F* _
【堂舍楼观第十六】5 W0 c1 T" N: J, M2 k

: q  c. T" d+ f8 q4 w3 g" s' _《解》这一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讲堂、住舍、楼观,是阿弥陀佛与菩萨们的住处环境。 2 A% v- i3 v+ }  m- h5 s

+ ~# N" g( o, e( W又无量寿佛讲堂(1)、精舍(2)、楼观栏楯(3),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4),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复如是。
7 @: J9 ]5 D% _& Q《解》佛又对阿难说:无量寿佛说法的讲堂,居住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变化而成。又有白珠摩尼宝作的璎珞,交叉悬挂如同网络,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同佛一样,显示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的法界。这一段文是说明佛与菩萨住处的庄严。
; c3 b6 [( [2 \; C7 l& A2 j《注》 9 h) X9 s% b9 t1 S
(1)(讲堂)讲经说法的场所。 : ]+ t0 G2 m# y: n! d
(2)(精舍)指精进修行人居住的地方。 " s# r& H9 b6 }( }. N% p! P
(3)(楼观栏楯)‘楼’楼台,‘观’台榭。‘栏楯’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
7 v+ _% G  g8 n$ v1 g2 l' [(4)(交络)交互网络。 7 R& J' l5 V8 G4 v
& @1 j5 Z; N  }/ G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1)、听经者;有在地经行(2)者;思道(3),及坐禅(4)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 @5 s  I$ _. C; x" q
《解》极乐世界的大众,时时都用功修行,当中有的在地上讲经、诵经;有的在地上授受经教、听经;有的在地上经行、思道、坐禅。也有的选择在虚空中讲经、诵经、受经、听经、经行、思道、坐禅。这是说明,在极乐世界修学任何法门都不会有障碍。
' _% r( I& ~6 P# y; S2 b: P9 O《注》 2 f) G- N& o" q9 E# a: F0 }5 J+ ?
(1)(受经)能接受经典的理论和教训,又能实行。 . S$ g% o1 t/ x2 o2 z
(2)(经行)边念佛边散步。 ! [" Y4 R0 w, K8 B  @2 t3 B
(3)(思道)思惟经典中的义理。
' o$ j0 e% |0 `) C4 y6 t' _# k3 ?(4)(坐禅)静坐修禅定,把心安住一处远离散乱,让心达到清净。
$ u9 J8 ]9 i% p9 O0 V' |9 Z3 N
或得须陀洹(1),或得斯陀含(2),或得阿那含(3),阿罗汉(4)。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5)、说道(6)、行道(7),莫不欢喜。 & K# n9 U3 {' x; R; C
《解》前面一段是讲修行的状况,这一段是讲修行所证的果位。有的证须陀洹果,有的证斯陀含果,有的证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还没有证得阿惟越致(位、行、念三种不退转)的,就证得阿惟越致。这些圣众各自念道、说道、行道,随意自在,莫不欢喜。
1 i! N. N- m( B: k* `《注》
$ w0 I' n! c( R& A/ J' |/ G' z(1)(须陀洹)印度话,译为预流。就是从凡夫初入圣流,已断三界一切错误的见解。是初果罗汉。 % u7 d1 B2 S4 u, Z- q' z
(2)(斯陀含)印度话,译为一来。这是断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的二果罗汉。修行证到此果位,还要来欲界再受生死一次,所以称一来果。思惑即是对人事物等一切错误的思想。
, W! L' n3 s+ v% x7 R(3)(阿那含)印度话,译为不来,是断了欲界后三品思惑,不再来欲界受生死,这是三果罗汉,亦称为不来果。
$ o; ?( [# \7 _! g0 q(4)(阿罗汉)印度话,是小乘中最高的果位,也称四果。阿罗汉有三种意思: * ~) n' h+ R2 g) M' g3 ~
1、‘杀贼’即断除三界一切见思烦恼,贼是比喻烦恼。 " P- f7 r* m5 o* e
2、‘应供’应当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g; j1 M7 c6 |. r$ b. ]3、‘无生’于一生中解脱生死,不会再来三界轮回受生。
* O* A7 F5 X" `(5)(念道)在本经指念弥陀圣号。 7 A% l" W( g" w0 K3 W
(6)(说道)说经讲道,称扬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
  o3 D  j( w6 j2 I. M* ~; A) K6 y(7)(行道)身体力行。 & ^1 I& ]8 R) \/ [% @& r

' X) i8 A  p+ K& C/ q; Q6 O( y0 w7 P5 f
【泉池功德第十七】8 [' \  `) @! |0 S- i, F$ M
- o( L* U' s8 {' s
《解》这一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泉池殊胜的功德。
' z2 P# R/ p; W8 B7 I" R4 W5 {
( c- l* _* {" Q5 c% t又其讲堂左右,泉池(1)交流。
) K  e# q* Q( k' f9 Q# w《解》又在阿弥陀佛的讲堂左右两边,泉池环绕,四通八达。这是说宝池功德水的总相。 % m9 ^' ]+ ?* E4 j* C! [
《注》 & k" p* t, b8 {- o
(1)(泉池)指七宝池。 # K! D, |6 I/ l/ P" ^% p
8 g2 k( u9 y  P/ Z
纵广深浅,皆各一等(1),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2),具八功德(3)。
$ C5 M. h9 q( D5 Z3 \( d3 E《解》泉池的长宽、深浅皆各一等的相配调谐。泉池的大小,有的是十由旬,有的是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澈、芳香、洁净,具有澄净、甘美、安和、长养善根等八种功德。 # z: k) `& T& Z. w/ e4 i
《注》
# K% e- j; K$ b1 a0 o* E1 |(1)(纵广深浅,皆各一等)‘纵’是竖直、南北,这里指长度。‘广’是宽广。 7 J; O0 g2 H8 E0 I  Z4 V
这是说宝池泉流长、广、深、浅都能随各人的心意相配合。' s( r4 H# K( }% ~& p
(2)(湛然香洁)‘湛’是清澈,‘洁’是洁净。这是宝池水清澈、芳香、有洁净的功德。
5 F$ m) ?2 [/ B% d' q) l- V(3)(具八功德)宝池水具有八种殊胜的功德: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清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善根。 ( n& t& L+ c" @, R3 X( f' H4 P" [

8 ^) o, n5 m1 E5 ?岸边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1),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2)密叶,交覆(3)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4),沿水流芬。
# u" h7 v6 J4 v' O0 n《解》泉池岸边有无数的栴檀香树和吉祥果树。树的花果恒常芳香,而且光明照耀,有细长的枝条和繁密的树叶,覆盖在宝池上。散发出种种的妙香,这种妙香是世间任何香气无法相比的。其香随风吹散,沿著水流,散发出很浓的香气。 * \, Z$ ]: m- R- S" c( O; i
《注》
* t0 F" U4 x. c. m: x5 B. r(1)(吉祥果树)原产于印度,状似瓜萎,黄赤色,相当于中国的石榴。
. e* O* D6 g2 H$ A(2)(修条)细长的枝条。 3 J4 Z1 a- O9 p3 M- E  a, w
(3)(交覆)相接垂盖。 & t! v' F$ I. t  G- u" G- A$ a
(4)(馥)很浓的香气。
  h2 {9 q4 d/ u
7 {% \# `2 a/ I# h 又复池饰七宝,地(1)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2),杂色光茂,弥覆(3)水上。 7 ]# D) `" f5 [6 d
《解》这些泉池都是用七宝所装饰的。池底布满金沙,池水上有青、红、黄、白等无量光色的莲花。以及种种光色交相辉映,弥满遍覆在池面上。 - N+ t4 x  ?, J: ~9 A2 e! T
《注》 * m  K7 q, {7 d* H. u
(1)(地)这里指‘池底’。 7 L' f$ @+ n  q
(2)(优钵罗华)印度话,是青色的莲花。(钵昙摩华)是红色的莲花。(拘牟头华)是黄色的莲花。(芬陀利华)是白色莲花。此处经文是略说,四色交杂即成无量光色。 . a0 |& v: o0 d1 [1 x2 \# w
(3)(弥覆)弥满遍覆。 3 b5 z" i0 |, h
0 v) M# R: P) }
若彼众生,过浴(1)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2),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3),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8 Y4 L* _4 p) v  F
《解》如果极乐世界的众生,在宝池沐浴,想要池水到足,到膝,到腰腋、颈项,或想池水冷一些、温一点,急流或缓流,宝池水便能一一随心所欲。更殊胜的是水能使人心神爽朗,增长智力,舒畅身体。池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水清见底,池底的黄金宝沙都能彻照映现,无论多深,都能明澈照见。   ]# W1 f2 _% h+ h  O5 T, J
《注》   M; \7 t" }2 l1 j3 x
(1)(浴)是沐浴(洗澡) , r8 C# t: F; f, y
(2)(腋)是胳肢窝。 6 K( d) o; ~& u4 n% i
(3)(开神悦体)精神爽朗,身体舒适。
: l" j* s6 j3 }% b4 @; I$ S5 x/ s% \0 Y
微澜徐回(1),转相灌注(2)。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3)声,波罗密声(4),止息寂静声(5),无生无灭声(6),十力无畏声(7),或闻无性无作无我(8)声,大慈大悲喜舍声(9),甘露灌顶受位声(10)。 ' A/ G* @/ O- W
《解》泉池里的小波浪,缓慢回流,转相注入。其波浪能宣扬无量的微妙音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演法音,能使闻者各个听到自己愿闻的法音。又能听到佛法僧三宝的音声及波罗密声、止息寂静的音声、无生无灭的涅槃妙声、论道实智的十力无畏声。或听到无性无作无我的法音、大慈大悲喜舍的音声、甘露灌顶受位的密法音声。
  R9 F6 g# E! b9 J8 m总的来说,听极乐世界泉池水流音声,你要听什么法,就能听到什么法。也就是说大小权实无量法门都能听到。宝池水的德用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是听到波声说法所得的利益。 * i. o- q, N. R4 W& F4 W: l# Z
《注》
, E/ M2 q7 a2 }6 k7 I(1)(微澜徐回)‘微澜’是指小波;‘徐回’是缓慢回流。
. Y" ^7 e  R( @; M/ P& c9 |(2)(转相灌注)指水波徐缓的来回交流,互相激荡。辗转产生波浪,水可上升虚空,而后下降,就是转相灌注。 + u$ r1 \+ d% J, ^& e$ ~; o& o8 @
(3)(佛法僧)代表觉正净,是修学的主要纲领,极乐世界众生也是依这个原则修行。
( S4 s% b) U( S( c(4)(波罗密声)‘波罗密’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这里是指菩萨修学六个原则。这是说在极乐世界能听到菩萨大乘圆满的法音。
4 R+ w8 l8 W+ \5 n' B(5)(止息寂静声)‘止’是停止,‘息’是息灭种种妄想。‘寂静’是内不动心,外不著相,这是佛法一切法门修行的功夫。 ' ]' Y, L( K- h0 G
(6)(无生无灭声)不生不灭的涅槃真理法音。
- a2 y! z3 p" _* z* O(7)(十力无畏声)这是佛所证的境界。极乐世界泉池波声皆出如此的殊胜大法音声。 - s2 D2 T1 k: q+ a
‘十力’是佛在果地上的十种特殊能力: 6 y' ~% G# Q/ Q1 E( R
1、是处非处智力。
0 D8 F) A) b" F, K2、知三世业报智力。  W$ ~8 p% M9 Q5 G2 G' m- [
3、知诸禅解脱智力。
2 k7 I2 p6 Z8 V4 u4、知诸根胜劣智力。
9 e% y' W9 g: o% a5、知种种解智力。
( J1 G8 ?' j' N4 B! g6、知种种界智力。
4 Q3 B; F% }# }9 ^7 J2 c+ P4 `, x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0 D, H7 j# c. e% L( D* {
8、知天眼无碍智力。
& H# [0 I  M) R7 A/ B' W/ x9、知宿命无漏智力。" B! t1 ?: }3 e& {9 y& G
10、知永断习气智力。 - e+ Y: p0 f2 J4 h2 I" G
‘无畏’又叫无所畏。这是佛于一切大众说法,得泰然自在,无所畏惧的德能。共有四种: + o7 ?- T1 t+ m9 ^" g% b+ `3 I
1、一切智无所畏。 1 b  N4 R$ h9 X; Y% e% b
2、漏尽无所畏。
/ {. N" p3 u+ Y3、说障道无所畏。 4 U# E* M: ~! e
4、说尽苦道无所畏。
5 u* I$ s/ J4 Y: T5 C% Z* G- w" P5 ?(8)(无性无作无我)‘无性’性是性体,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所以说无性。‘无作’又名无为,就是离一切有为的造作。‘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无我’一切法都是随因缘变化的,不是自己能主宰得了。我们现前的身体是五蕴假合,没有常一的我体,缘生缘灭,受业力支配,所以说‘无我’。 + P  d" \2 D7 V, p6 t/ p
(9)(大慈大悲喜舍声)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
% j& X* B% l" o% B1、慈—与众生乐。
5 g$ G5 x; g- \1 @0 y2、悲—济众生苦。6 I/ r0 u* O, s0 n! r! p1 W* Y* @# A
3、喜—见他人的离苦得乐,自心生起欢喜的心。
5 G/ g8 A4 x0 {4、舍—内心平等没有执著,于众生舍一切冤亲等等的分别,弃舍一切贪、嗔、痴等过失。众生修习得无量福果。
' U0 G# N8 T; D2 `9 J; C5 a(10)(甘露灌顶受位声)这是表法。‘甘露’是天人的不死药,吃了能长生不老,力大体光,这是比喻不生不灭的大法。‘灌顶受位’,‘灌’是大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至高无上。佛以大慈悲心将无上的顶法传给菩萨,就叫灌顶。菩萨接受 了佛的灌顶传位之法,就叫灌顶受位。/ {9 q( W: x5 R% y4 C

( K) g& W' k2 w; S! V  \( M;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1)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Q! `3 b& Q' t% E7 B《解》极乐世界的人,他们可以听到前面池水波扬的种种妙法音声。听到之后,身心清净,没有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心得正直平等,便能成就一切功德善根。随其所听的音声,立刻就能与自己的根性相应,契合于涅槃大法。并且想听什么法门,就能听到自己想听的;若不想听,就一点也听不到,法音都能随心所欲。极乐菩萨们时时都在修学佛道,永无间断,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永远不退失成就无上佛道的心。
$ |1 i+ K6 M( w《注》
+ H. f3 f; c1 t# A(1)(辄)是‘就’的意思。 ' I5 o4 H# F, ~# M, S( W% ?& w6 I

! w& A+ S' L4 N( \$ E& m0 J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1)。不闻三涂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 U, z8 _, K2 v: p
《解》十方世界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全体都是清虚的身,无极的体质。从此不再听到三途恶道及苦难的名称,尚且连假设的也听不到,何况有实在的苦恼呢!在极乐世界有自然快乐音声,所以这个佛国称为‘极乐’。
; N+ |: `! \; g; h" R: [《注》 - r! Q: f# H7 J/ x9 S5 ?
(1)(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就是不需要饮食所长养。其身近似虚无,身轻无处不到,没有障碍,所以叫清虚之身。‘无极’是不受老死的殒没,其体质非常稀有,也就是一旦受身,终无老死,是无量寿的身体。所以叫无极之体。
9 _, ^) o/ O/ y5 G9 k, L
; j' a$ ~7 w1 `% h" L# i4 S+ j( ~* H& p
. I8 Z) [$ Y6 m7 Y9 a3 O

9 g. h3 g' j7 K  u- e【超世希有第十八】3 ^8 `! i6 h. h+ u; v
- T* O4 i  J; H7 L- N
《解》这一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事环境和生活环境,都是超越十方世界,非常稀有。 % W8 ^, g) U+ ]. U& x! R/ r
: {" F: {) d3 [; j; @# K; H0 ~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1)俗,故有天人之名。
# {: ~2 j3 [" M5 y# U7 @9 W6 |《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所有众生,容貌色相庄严微妙,超过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非常稀有。每个人的容貌都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差别。但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的习俗,所以有‘天人’的名称。. `: x3 Q$ {, q% x' |
《注》
/ y  z% r1 z+ \/ n# [(1)(余方)指极乐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 7 q1 W7 [/ p7 p: t  y
$ g7 X$ j6 D! L) x% R% t3 x, X4 }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宁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1),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 K. I) f1 |# n& d4 i- z+ `  J0 m
《解》佛对阿难说:譬如世间贫穷困苦的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他的面貌、形像、气质那里可以相比呢?同样,如果帝王跟转轮圣王相比较,那就鄙贱丑陋多了,就好像乞丐站在帝王身边一样。而转轮圣王具足三十二相,威德、色相第一,如果跟欲界第二天忉利天王相比较,他又显得丑陋下劣了。 ! e' ]+ l2 x  n) t5 ^, \7 ]
假使帝释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相比较,即使他的庄严提升百千倍,也不能与第六天王相类比。第六天王如果跟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们的光彩容貌相比较,虽然再提升万亿倍,也是不能相比的。 ! K  V+ j, y* j, ~& o! G
《注》
) S3 Q) _8 d5 i% t& D(1)(帝释)是忉利天天主。 0 q0 ~5 l$ j& |

# I- r3 E. o9 _$ ~# v9 D( r  C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至于威德、阶位(1),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 F, V& k) `& F) _7 X! @, m* l# L《解》极乐世界众生所居住的宫殿、衣服、饮食,就像他化自在天王的享受一样,随心所欲,应念现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都是自然现成的。这些都是阿弥陀佛的本愿神通变化来供养的。至于他们的威德、品位、种种神通变化,则是十方世界一切天人所不能相比的。超过不止百千万倍,而是计算不清的倍数。
) j. {4 V' P0 O0 p% l《注》 " _( s3 E- }3 q
(1)(阶位)阶级品位,指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 " I' Y  P9 @5 v. M  t; z) E
8 |+ i" h( O5 A
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 [( ]% {( ^0 d《解》佛告诉阿难说:你们应知,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上面所说的种种功德庄严,真实不可思议。 & ?4 Z" B. J4 B/ d$ W" O9 W! E, o
5 X# B8 w1 R4 R4 @3 ]+ w5 b  n

+ }2 v- G" {( B: i【受用具足第十九】
+ ]1 @8 ^" t$ N- G9 ]& R! P. z& G8 ^) b3 A! j* U
《解》这一品是讲极乐世界大众的生活状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切受用都圆满具足。 0 Q% }; a# B9 k7 W1 g

" U5 J5 d. L' Z) H$ v(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 ' v+ x2 f7 n8 c9 u. a
《解》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或者已经往生的,或现在往生的,或将来应当往生的。他们都能得到如上所说,远胜第六天王千万亿不可计倍的种种微妙色身。相貌端正庄严,福德没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神通自在无碍。 0 a( v/ F8 B+ t
6 A+ X8 h0 O5 b4 M
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1)、香花、幡(2)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 b6 {) A6 L% \! z《解》 往生到极乐世界,种种受用一切都丰富满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这类庄严器具,随心所欲,都现在面前,一动念就圆满具足。这一段是讲物质生活的丰富。 * k, D; E, H/ R
《注》 8 \: w6 P8 N7 q% J. v
(1)(服饰)衣服和装饰品。 2 D( S8 o$ A3 M
(2)(幡)相当于现代的旗帜。
# X, n- C6 K3 v8 Y5 g9 S0 Z% `# H, D: X6 f* T. n  Y2 L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1),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3 q) f6 ^, J  K! P% r5 U《解》到了想吃的时候,七宝做的餐具自然出现在眼前。无量种美味的饮食自然具足。初往生的众生,虽然还有饮食习气,实际上往生极乐世界的,都不须要饮食了。他们只要见色闻香,在意念上已经算是吃过了,精神和体力自然得到增长。 0 Y7 l/ i8 L+ \  c4 \5 h5 h
又因为是以意为食,所以没有便秽。身心柔软,对饮食不起贪著。以意为食之后,这个饮食现象自然化去。什么时候想吃,这种现象自然又现前。这一段是讲极乐世界的饮食自在。 ; x9 G" X) s" t$ K
《注》 . |! c# U4 Z/ |5 f
(1)(钵器)餐具。
+ A: t' S1 G0 [) c/ P) m( L
9 W$ X, \, A, b3 {- K1 ~复有众宝妙衣(1)、冠带(2)、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9 x8 ?# s1 `+ }1 Q1 E/ o& S
《解》西方极乐世界大众的穿著,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这些宝物放无量的光明,光中又有百千种妙色,具足庄严。不须剪裁缝制,便可以自然穿在身上。 3 L, m5 T9 {9 c3 c
《注》 * Q7 [% _1 ?+ A3 S' x
(1)(众宝妙衣)指用多种宝物所合成的美妙衣服。& M5 _1 d3 Q. I# S4 E
(2)(冠带)‘冠’指帽子,‘带’指身上系的衣带。 6 u3 ]" ?) {% A4 Z, [6 }$ m

3 l9 R  w3 p& r0 T, `$ a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1)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2)。光色晃曜(3),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 F/ T( O9 @" Q$ ^) i
《解》极乐世界的大众所居住的房舍宅院,不论是形状、色彩、大小,都调配巧妙,与自己的心意相称。舍宅上面宝网弥漫覆盖,悬挂无量宝铃,非常奇特美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极其庄严美丽。其中楼台栏杆,殿堂楼阁,它们的宽窄方圆、大小高低,皆称人意。有的在平地,有的在虚空,都是清净安稳,住者微妙快乐。这些环境都是应念现前,没有一样不是圆满具足的。 4 l$ R4 @4 q: c/ b1 _$ r
《注》
% Q4 h: i* W& n4 l1 t, q(1)(宝网)指用珠宝连缀而成的罗网。 2 r" u2 m: ~; n' k
(2)(周遍校饰)‘周遍’指遍及无余。‘校饰’指相交装饰。
( V; N4 z2 _9 A9 V2 @- U7 _(3)(光色晃曜)‘晃’指光辉,‘曜’是照耀之意。‘光色晃曜’指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照。
& d% e8 ]/ D7 F; H$ g, \3 T  W5 v: D6 p. V. L

; k* j+ I5 h) V  J9 e! D【德风(1)华雨(2)第二十】
. Z" B5 B" F' I/ s5 D) J) J8 B" e- C! w' N; o9 {
《解》这一品经文是介绍极乐世界风的德能以及空中雨花的庄严。
! y/ D# s/ v3 l2 S7 b. g% i《注》" P2 [% N8 i; f. f8 q
(1)(德风)风有除垢灭罪之德,称之为德风。6 J" D  j7 a2 k  B/ Z7 Q+ z$ q2 x
(2)(华雨)指妙华飘聚如雨,称为华雨。
2 o6 f3 n4 w# e/ l1 k$ g5 p6 n
- y0 E; z) n8 x% z,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1),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
& @$ t/ T- V" Q: _; F《解》极乐世界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有自然的德风,慢慢的吹起。风吹到罗网及众宝树间,演出微妙的音声。音声演说著苦、空、无常、无我的小乘法,和诸波罗密的大乘法。! }$ k+ O! U9 b
《注》 * a' K' F# m; U4 `, I: _
(1)(食时)是以我们这个世间吃饭的时间,来比喻有一个固定的时间。
- ^0 A( S0 M: N1 J- `$ L# [# d6 j3 d4 U5 |! L$ n  P
流布万种温雅德香(1)。其有闻者,尘劳垢习(2),自然不起。 5 f# ]9 V5 }& E" F. f: i6 C! g* T
《解》而且德风吹送出种种温和雅正的香气。人们嗅到这种香气之后,烦恼、习气自然就生不起来。 : C6 }2 D$ v$ t' @3 }
《注》 / r2 i# Y- D- A7 X& q0 G2 z) C6 _+ [
(1)(温雅德香)‘温’香气温和适人,‘雅’香气远离爱染;‘温雅’温和雅正。‘德香’极乐世界的香味有除烦恼的功德。 ! S3 r* C- m0 l
(2)(尘劳垢习)指烦恼、习气。 9 Y7 U# k. N* T8 e7 A9 w7 R4 _1 l

3 M. c; m0 ]) N: k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1)。 $ G, z8 X$ G  ]" v5 E4 R! _) Q5 u
《解》 德风接触到人的身体,让人感觉得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种快乐就像比丘证得灭尽定一样。
: i2 E' Z' d  N7 Q$ n3 j《注》
6 t) ~! a# n. @  w# J(1)(灭尽定)‘灭尽’指见思烦恼断尽。‘灭尽定’是四果阿罗汉所证得的定功。 7 K; X2 ~. ]3 T- M

- o" V3 h* N  f5 Z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1)。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
/ X; }+ B  t5 \) H0 z《解》德风吹动七宝林树。飘下来的花很有次序。随本身各种不同的色光,自然聚在一起,遍满佛土。随著各个相同的花色自然形成有次序的图案。没有丝毫杂乱。而且柔软、光明净洁,像兜罗棉一样。足踩在花上,就会陷下去四指那么深。当脚举起来时,它又恢复原状。这是说明花有弹性。这一段文是讲花雨在地上的庄严。 + _/ y5 i1 ~; y5 o% f/ l- U8 j5 r
《注》
) E. w% `, y2 Q8 B/ C(1)(兜罗绵)是印度一种树的花絮。在这里形容细软的意思。
( p' W- C6 X/ P- o# W, Y- g
' y& ]- e# Q# \. m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1)新华。随其时节(2),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 Q. W0 d2 x7 J- p《解》过了一个固定的时间之后,花雨的现象自然没有了。不管是花现,还是花没,大地都是一样的清净。随著时节又降下新的花,所降的花与前面一样遍布大地。就这样循环出现六次,算是一日。
# S! }& F/ U  K( \7 G《注》
& O3 @8 I& I* N5 D& k' H(1)(更)又的意思。(雨)降落的意思。
$ C/ ~  |7 [# n. Y+ n7 e(2)(时节)指古印度一日夜分为六个时辰,即初日、中日、后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夜、中夜、后夜。
( Q3 a! m' G) d' W- N  f- V3 d% e
4 H. j, s9 e: s( w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1 k) X0 ]# s# O: J4 x
8 v9 k3 y) G/ Z7 ?( ?; k《解》这一品经文介绍极乐世界的宝莲,以及宝莲放光,光中化佛说法度众生的庄严景象。 ( q; {7 t( ~5 |( G4 ~" k# q
1 o# G0 P+ U! u. g1 T" t) E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1)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2)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3)。 6 T7 X4 Y. w* D. b$ I7 Q, K& e3 |! }
《解》在极乐国中,由众宝所成的莲花周遍布满整个世界。一一宝华各个具有百千亿花瓣。宝莲的光明具有无量种妙色,青莲花放青光,白莲花放白光,乃至玄黄朱紫,它的光色也是这样。
2 z. Z6 V: x; I! J又有无量的妙宝和百千种的摩尼宝,都映饰珍妙奇特,明曜日月。莲花的大小,有的是半由旬,有的是一、二、三、四由旬,有的甚至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宝莲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明,光华灿烂,奇妙无比。
; m% o% f5 b$ ^' d* H( u《注》
2 r  }( a/ P  {$ j(1)(玄)黑色。 # ]4 @$ B" r4 E5 j. u
(2)(映饰)映照装饰。 ( g5 }$ ?0 s! p7 ^; l( {; y! D
(3)(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三十六’代表四土九品。‘百千亿’代表数目无量无边。在各个品中有百千亿莲花,一一莲花又放无量色光。所以说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1 v0 b) P& R9 ~  L
6 ~! T- w( }( g2 `. S4 U1 y2 H+ s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1)。
0 {+ ?$ ^" L+ E  I  U《解》宝莲花放无量色光,一一光中又现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佛身都是紫磨真金色身,相好无比,殊胜庄严。光中所现的一一化佛,又放百千光明。他们普遍为十方世界众生宣说净土法门。光中所现的化佛,各个安立无量众生于念佛成佛之大道。
, k  e2 v2 n0 Y5 x# i) a( A" Y0 P, n: c《注》 (1)(佛正道)在这里指净土法门。
/ i. |- x0 g* r& t# L# A/ @& Q5 V- d1 T9 L: I
& M- {7 v& ~( N0 D. |  L
【决证极果(1)第二十二】
9 V8 ^+ ]+ h) {* o# q6 y& C/ H( i" c0 u. }
《解》这一品经文给我们说明,为什么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 F8 v% K7 L: p+ {; ^, B 《注》 (1)(极果)究竟圆满的佛果。
8 t) Z# F! I0 d6 c7 B9 |2 v% r2 T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1),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 {0 @9 T* b9 t' @0 h
《解》佛又告诉阿难,极乐世界没有黄昏、黑暗,没有火光、没有日月、没有星星的照曜、没有白天夜晚的现象。也没有年月日、时间的观念。
6 k4 \- l4 `+ v$ [对于所住舍宅宫殿,没有执著与留恋。所以在一切住处,也没有城市街道名称,没有门牌号码。在一切境界内也没有分别执著,唯有享受清净自在最上快乐。 8 O" c# P" U# E+ N) ]
《注》 (1)(标式名号)‘标式’即标志;‘名’即名称,‘号’即号数。
1 D' ?$ e7 G( \+ |( ~# D+ [
3 z9 m2 c" p5 b4 Q&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1),若已生、若当生(2),皆悉住于正定之聚(3),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4),及不定聚(5),不能了知建立彼因(6)故。 6 X4 h! A; @$ N! {5 f( n' b
《解》十方世界中,具足信愿行的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经往生的,若当来往生的,都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得圆满佛果。
" S1 N8 [0 w9 ]6 J, y4 f& s5 d5 G为什么邪定聚及不定聚的人就不能证果呢?因为他们不能明了澈知阿弥陀佛建立带业往生念佛成佛的正因。依此正因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信愿往生,决定不退一生成佛。 9 z7 F4 u0 P: d/ i. g3 h
《注》
7 Q0 w; o  D' K3 ~(1)(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善根、福德、因缘的男子、女人,依照本经的标准,即是具足了信愿行三个条件的学佛男子、女人,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 k+ r9 P+ Q$ Y7 b(2)(若已生)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若当生)具足了信愿行往生的条件,还没有往生的,将来一定往生。 & {, V, r9 U/ B* k; f
(3)(正定之聚)‘聚’即类。‘正定之聚’即修行所依的理论、方法正确,决定证果。 ' D& A% E2 l$ Q, M% \2 S
(4)(邪定聚)指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是错误的,决不能证果。
# D" }/ t& [2 F2 M(5)(不定聚)跟著正定聚的善知识修行,就变成正定聚;跟著邪定聚的人修学就变成邪定聚,故称不定聚。 $ f9 j/ H0 [4 @: x" l. F9 g0 u' H
(6)(彼因)指带业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
8 X6 C( r! b7 `. ~: Y. F% P( v
( B1 i* x  i$ ]+ u【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 J, ]3 l1 G+ _/ L  t6 ]1 ]
) f& l# J' I& B7 k《解》这一品是说十方诸佛都共同宣扬、赞叹这个殊胜的念佛法门。
2 S0 V( y: M7 S" v5 D% I
6 e( E/ o6 X1 C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1),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
' }1 C5 x9 ?; f; l+ u" k  w- ^《解》佛又告诉阿难,东方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又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每尊佛都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真实不虚的言语,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的功德。
9 w: j7 x1 f% [+ X3 G: ^《注》 (1)(广长舌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舌广而长,柔软红薄,出口能盖覆面部到发际。这是无量劫口业清净的果报。
) e: T) V8 P( v  b8 N( f+ ~+ B' \. c5 N: E5 ^) y7 H8 x
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 \% F. J5 n' W* h$ L
《解》南方、西方、北方也有恒河沙数的世界,每个世界中,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都在称扬赞叹无量寿佛的种种功德。以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方、下方也有恒河沙数世界,每一世界也有恒河沙数诸佛,也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功德。
3 A/ \. F; w5 e- ?" u
# O! Y) r: O  k  Z# ~' ]+ q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1),归依(2)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3),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 d0 }- P$ ]1 H$ n2 j《解》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无量寿佛呢?目的是希望他方世界所有众生,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及种种功德,都能发起清净不怀疑的信心,一心忆佛、念佛,受持弥陀名号。令他们归依供养阿弥陀佛,乃至能发一念清净的信心,把所修的功德善根,以真诚的心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依以上所说修行,都能随愿往生,圆证三不退,直至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 i7 `- G3 T0 i4 n1 R《注》   w# T1 V; I. T& j) Q& D: `) \& j. J
(1)(忆念受持)‘忆’是忆佛功德,‘念’是念佛名号,‘受持’信受坚持不间断。
3 U* C% r/ c' _1 D2 E' O* L( c7 T(2)(归依)身心归向依止不舍。 3 g' y. U1 B2 N. h% O$ D
(3)(一念净信)‘一念’指心。‘一念净信’指信心相续,不杂余念。
1 k- V6 }, z2 ~9 @$ \
+ X# j$ W. J( }, ?" B1 o3 Q$ s* m: {8 z! E5 d! X  X9 H9 u

" y1 \; c# E2 ^* O) K【三辈(1)往生第二十四】- J& r8 R9 ~5 x& O) V( g
; N2 t6 ~, k; ~) E
《解》这一品主要是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随著念佛功夫的深浅,有各种不同的品类,佛把这些品类归纳为三大类,就是上辈、中辈、下辈。) W. _. c" q# J; X- q2 P$ [
《注》 (1)(三辈)上辈、中辈、下辈。 3 Z, i8 l& T! g. d% b

% p" Z7 W/ y' k8 \+ R) k) R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向求生净土。佛与圣众来接引他,他的感觉也如同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一样。这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证得无上佛果。
! O/ L  T# I/ O' x8 J9 B) S3 V2 w; ^$ [

. y4 [) z& `  L* e【往生正因(1)第二十五】- h$ J: }2 I5 ?/ Y! Y8 I" `

8 z& `% o4 `1 \5 N' A《解》这一品是三辈往生的补充说明。 1 j( X. X8 Z$ A+ M
《注》(1)(正因)就是三辈往生的因行。
; `7 K$ y- u4 @+ X
0 S- u( I6 {9 `4 d) u% W6 c7 b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发菩提心。持诸禁戒,坚守不犯。饶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与之,令得安乐。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及彼国土。是人命终,如佛色相种种庄严,生宝刹中。速得闻法,永不退转。
, n* h+ z. v/ |! P! R: w' X5 E+ o《解》世尊又告诉阿难: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无量寿经》,能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不断,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且能发菩提心,奉持种种戒律和国家的法律制度,坚持遵守不违犯。又能给予社会大众最丰饶的利益,以及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全部奉献布施给一切众生,令得安乐。同时自己还要忆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此人临终的时候,佛与圣众前来接引,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时,色相庄严与阿弥陀佛一样。立即见佛闻法,永不退转。 % r" @: I8 i) D4 D9 {# ^
这一段是补充上辈往生的因行。 7 y/ R2 [! k0 k- Q
' {5 o% z. u) A; i; o( I8 A7 f" D% r+ t
复次阿难,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虽不能大精进禅定,尽持经戒,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1),二不偷盗(2),三不淫欲(3),四不妄言(4),五不绮语(5),六不恶口(6),七不两舌(7),八不贪(8),九不嗔(9),十不痴(10)。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11)归依,顶礼供养。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
+ y7 z8 P; s- e% u《解》佛又对阿难说:如果有众生想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在平时生活修学上,虽然不能像上辈的勇猛精进,修习禅定;又不能完全奉持经典的义理及教诫,但一定要断除恶业,修十善业。十善业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依这十种善业为基础,然后日夜思惟,忆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和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报庄严。一心归依阿弥陀佛,顶礼供养阿弥陀佛。这样修持,到临终的时候,必定得蒙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没有惊慌恐怖,心不颠倒错乱,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补充中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3 r  _9 B9 a7 D; w. T- d; |( q; L6 e
《注》 1 g! F* x: y& `" w7 {  }/ Y# q
(1)(不杀生)不杀害一切众生的生命。 , k% F: _1 P+ k( Z/ ]
(2)(不偷盗)偷盗就是不予而取,凡是有主之物,主人没有同意,不论采用什么方式,私自占为己有,都是属于偷盗。反之即是不偷盗。 / k0 s) T/ h: D  t: D( G& I
(3)(不淫欲)对异性不作非礼想,不作非礼的行为。
+ Y% H7 t! o3 E' Y) o+ l4 `; g(4)(不妄言)说话诚实不欺骗人。
( W, E4 H9 K( \(5)(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诱惑等误导人的话。 2 O4 Z$ W. q- {! E, B+ A
(6)(不恶口)不说粗鲁难听的话。 2 o; @  s8 O0 e
(7)(不两舌)不搬弄是非。
9 @' o4 M( i7 e- y' @(8)(不贪)对喜欢的事物不过分贪求。
( v3 E$ P  f. D" ?( }(9)(不嗔)对不如意的事物不起嗔恚心。
6 u$ u- h) i. T% l(10)(不痴)对事理因果的真相,明白了解。
" P/ c0 h/ i4 B, |, z7 O8 H(11)(志心)专心一意。
$ ?  ^) b, x! O2 o' _
' \& i* g  s2 X4 K( N. c$ p1 Z: S$ j3 v; q若多事物,不能离家,不暇(1)大修斋戒,一心清净。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2),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3)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4)。要当孝顺,至诚忠信。当信佛经语深,当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5)。
8 A0 `" p+ M8 i《解》 如果他们有种种障缘,不能放下世俗的事物,又没有时间大修斋戒,令一心清净,也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端身正意,绝欲去忧。对别人要慈悲,对自己要努力精进修持。遇到不如意的事物,心里也不会嗔怒;见到别人的好处,心里不难过,不会起嫉妒心。不贪图美食,不得悭惜不肯布施。 * @+ Y7 K  E. E, c7 z: O1 [
对修学的法门,不能中途后悔,不得狐疑。应当要孝顺父母,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敬、要尽责、有信用。应当深信佛所说的经,义理无限深广。深信种善因一定得善的果报,因果报应的道理和事实丝毫没有差错。奉持以上的原则,并且牢记遵守,一生都不能有所亏失。 2 F- Y/ x  @# g9 z  ]4 Y: Q
《注》
3 Y; H/ U4 ]2 A( X% T$ S(1)(暇)空闲的时间。 ' T& k# k; O1 I" E6 r5 r2 `  f7 k
(2)(绝欲去忧)‘绝欲’是断绝外面环境事物的诱惑;‘去忧’是放下心里贪、嗔、痴得失等的烦恼。
. d5 w, ?% b6 Q. {(3)(贪餮)贪图美食。
- ~* A/ o1 z* h$ h(4)(狐疑)是怀疑,狐是比喻,狐狸多疑,所以用狐疑来形容疑心很重的人。
/ p4 s( X7 F! X8 {(5)(亏失)‘亏’做得不圆满;‘失’忘记。 " T! P9 b9 @& n

2 p0 E& o4 \/ L: ~0 {思惟熟计(1),欲得度脱。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寿终皆得往生其国。
) e. |% C, k' F《解》常常思惟熟计,用什么方法脱离六道轮回?还要日夜忆佛、念佛,一心一意只想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如果能在一年之中,利用长假,以清净之心,修十日十夜。或者每个月里,选个假日修一日一夜,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执持名号,命终就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是补充下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 B# c: e. O8 B8 @
《注》(1)(思惟熟计)认真的思考,仔细的计算。
% J$ E, R5 W! y5 {9 s: I& W) n5 J1 {& C: F# k. \  R( n; E
行菩萨道,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欲于何方佛国作佛,从心所愿。随其精进早晚,求道不休,会当得之,不失其所愿也。 6 C2 Y8 p% a# E1 j) g8 j
《解》所有不是专修净土而修学其他大乘菩萨法门的人,他们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到极乐世界。这些人的一切受用、位次都是平等,都得三种不退转的果位(七地以上)。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一生圆满成佛。无论那方世界,众生有感,希望有佛去教化,他们都会随众生的愿望到那里去示现作佛。至于成佛之期,则随各人精进程度,成佛有早晚的不同。他们都是求道不休,虽有先后差别,但决不违失成佛之愿,一定可以兑现,这一生决定成佛。 + L! ^4 |2 @) l) }1 p
这一段是补充说明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回向求生的因行果报。
& I' w, Z7 A- F, ^4 x% b! ?& E4 ~
) d3 W- l) q, n+ k* X1 D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 Z. A  p4 L5 h' m( {- x
《解》佛告诉阿难,由于上面所说的三辈往生的事理和利益,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共同称扬赞叹阿弥陀佛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6 W! x/ C( b* T1 e
, |4 t) }. f! Q6 L- @* S. {, H1 G) j$ [. O3 Q/ G8 `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 d$ X3 J5 u7 m1 P- D  r$ ]

  S& J: v& b% N) V$ K) }《解》本品经文是叙说十方的菩萨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极乐世界礼拜供养阿弥陀佛,及聆听阿弥陀佛演说妙法。
8 S' M0 O% b6 k5 m- \" e; w. B3 i+ |8 Z8 \, k0 O- b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1),称赞佛土功德庄严。
+ R* M( n8 \9 X& r$ m$ O9 |《解》佛又告诉阿难,他方世界那些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能生欢喜心的菩萨们,他们希望瞻仰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都带著香、花、幢、幡、宝盖等礼物,来到极乐世界,以诚敬的心来供养无量寿佛,聆听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然后回到自己的佛国,宣扬传播,以正道教化众生,称赞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9 L3 M9 y9 n9 i1 e6 x
《注》(1)(宣布道化)‘宣布’宣扬传播,‘道化’以正道来教化众生。 8 ^2 {: @8 e, O) u

- [6 \" {6 q* X尔时世尊即说颂曰。 3 r; p' \8 _8 n$ W; o0 T0 d
《解》这时世尊以偈颂的方式来赞说,颂曰。
, b( o- e% ?6 D8 `- @9 |/ ~
2 h- {& {& b# G: W. [# B$ D% A东方诸佛刹,数如恒河沙,恒沙菩萨众,往礼无量寿,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然。咸以尊重心,奉诸珍妙供。. x8 r3 p# K9 v
《解》这八句偈说明,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人数之多。东方世界的佛刹,像恒河沙数那么多,每个佛刹又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菩萨。这些菩萨都到极乐世界去礼拜、供养、听阿弥陀佛说法。除了东方以外,还有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等九方,每一方都有恒沙数世界,每一世界都有恒沙数菩萨,他们都以真诚恭敬之心,奉持各种珍妙的物品,供养阿弥陀佛以及大会中的诸上善人。
- ^  A4 y6 y4 M( S; ?( |% u1 T% `' Y' B4 D, M0 u! V
畅发和雅音(1),歌叹最胜尊(2),究达(3)神通慧,游入深法门(4)。闻佛圣德名(5),安隐得大利(6),种种供养中,勤修无懈倦。观彼殊胜刹(7),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 K0 [0 Q: i( M1 M; S2 W
《解》这一段是十方菩萨赞叹阿弥陀佛,他们发愿要快速成佛。十方无量无边的菩萨们,畅发和雅的音声,歌颂赞叹阿弥陀佛,赞叹阿弥陀佛神通智慧究竟通达。众生听到弥陀的名号,都能安稳得到圆满成佛的大利益,听闻到圣德名之后,能于种种供养中精进的修持,没有懈怠、厌倦之心。 0 A5 `- Q! f$ m# j; `7 }8 s5 Y
这些菩萨看到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美好的环境,确实感到微妙不可思议。这些都是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大众的功德共同所庄严的。所以赞叹极乐世界是十方诸佛国土所不能比的。这些菩萨见了这样微妙不可思议的盛况,因此都发了无上菩提心,都希望在这一生能够快速圆满成佛。 & @* u4 u, h  W' G
《注》   |( |, I+ ?  _- r3 O1 E) n5 }
(1)(畅发和雅音)‘畅’欢畅怡悦;‘和雅音’最美好的安和雅正的音声。 7 ?3 H! H& f" J6 n& d% a0 R, v: ?
(2)(最胜尊)指阿弥陀佛。
# T  x$ I) N* W- J, N(3)(究达)究竟通达。 & F  R  n( r& ?& M- |: E; ]$ z/ B8 g
(4)(游入深法门)‘游’是自在无碍;‘入深法门’指阿弥陀佛透彻了解诸法实相的本源。 7 w5 N0 `7 G$ t) Y( E* z
(5)(圣德名)指阿弥陀佛的名号。 & m! i. v' L3 r. h) y
(6)(大利)往生不退成佛的殊胜利益。
! E5 G  s# N' m4 B(7)(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1 e0 F! [# F0 i9 i" ~4 Q
2 h9 b# G$ `. o3 ]应时无量尊(1),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2)。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 C. b$ b3 `( P: w8 R《解》这一段是说,阿弥陀佛放光利益来参访的菩萨。正当那些菩萨发愿的时候,阿弥陀佛现出微笑的金容,从口中放出光明,遍照十方诸佛刹土。光明遍照十方之后,又再回来绕佛三圈,然后从佛顶入。这表示弥陀为十方菩萨灌顶授记。这些菩萨见到佛的光明,立即圆证三种不退转的果位。当时来礼供听法的十方菩萨们,彼此互相庆幸,生大欢喜心。
2 w1 ?! r3 T$ n$ F9 z  K9 O《注》
4 K" {" @) ~; n+ I+ E(1)(应时)指应菩萨赞叹所发愿时。(无量尊)就是阿弥陀佛。
% G7 o, K% b; ?) g  t- D(2)(从顶入)‘顶’是头顶,代表至高无上的大法。‘从顶入’指从佛顶入,在这里有灌顶授记之意。
! Y3 D5 ~8 E1 d  s0 b  n+ R1 d" N7 a1 g/ r$ P( C" G
佛语梵雷震(1),八音(2)畅妙声。 ! m2 C1 A4 W2 k0 i$ z5 g" _. K
《解》这二句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说法音声清净,宏亮像雷震一样,可远闻十方,而且微妙圆满,具足八音,广为众生演说妙法。
" t. o1 J2 q6 k1 @《注》 9 l: ~( H% a. N8 `& ]
(1)(佛语)指阿弥陀佛说法的音声,(梵)清净的意思。(雷震)比喻音声能远闻震动人心。 ) t2 Q4 J6 G; x5 j8 G9 |
(2)(八音)指佛的音声具有八种圆满之相。 ( K( o$ j8 \5 [# o$ C$ C" m
1、最好音—世出世间所有一切音声,都不能跟佛的音声相比。 4 {' T/ k2 H: d7 T4 w4 [3 J7 J
2、柔软音—柔软指慈悲。佛音柔软,能使听者生欢喜心,舍弃刚强的个性。
& U6 y8 p& S# Z: U3 F" p3、调和音—佛音能调和众生的心,令众生舍弃烦恼,增长智慧。 3 V# m& A6 u9 D# ]6 l6 c0 \2 Z8 g: M
4、不误音—佛所说的法,决没有错误。
( _% k2 @3 W: q8 m& F5、不女音—佛的音声具足四无畏,使听者敬服,令魔外归顺,决不会像女子的娇声。
5 u- `: c. {% H% ]7 P/ x6、尊慧音—佛音能令众生听了之后,生起尊重钦仰的心,启发智慧。
4 H; ?6 `9 k9 D8 ?! f3 y7、深远音—佛说法的音声,能让人深受感动。 1 A$ G9 ^, J7 b8 M
8、不竭音—佛所说的法,每一句意义都深广无尽。
2 A% T- _9 u- L. L* n( B$ K8 N# }) z- m# e! ^: r/ W$ f; \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1),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2),必成如是刹。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3)。修胜菩提行(4),受记当作佛。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 6 _9 ^% M  [* N+ w# `% Z) Z
《解》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转述阿弥陀佛对十方菩萨的开示。阿弥陀佛说:从十方国土来此的菩萨,我都知道你们的心愿。就是一心一意求得庄严的佛土,希望我为你们授记作佛。你们想要满足这个大愿,就要觉悟明了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响,皆是不真实的。如果要成就这样清净庄严的国土,就要满足自己所发的大愿。
( R2 H$ J6 A2 ^" I* k* B虽然觉了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知道所求的国土也都是如影如幻,阿弥陀佛还是劝他们恒发大弘誓愿来救度一切众生。假如要成就究竟圆满的菩萨心、菩萨行,就要具足一切功德的根本,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和六度,还要修习殊胜无上的普贤十大愿佛道之行,这样才能接受佛授予的成佛之记。阿弥陀佛教他们要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了知一切法是空、无我,然后敦伦尽分,专求净土,必定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庄严的佛刹。& d% h( I+ I4 {/ K) T
《注》
1 ]) j, Z/ O# X# c+ J% E( }( w- F(1)(吾)是阿弥陀佛的自称。(彼愿)指菩萨的心愿。
( B) r% }% B0 O3 }- J2 D* h  d(2)(诸妙愿)指四弘誓愿。 . j# D) i3 D) M. @
(3)(功德本)指戒定慧、六度等。
+ m1 X7 @0 G9 E0 s7 @(4)(菩提行)无上觉悟的行为。 - H" _: c' k8 {, ?6 m
( A  x. b3 v# @
闻法乐受行(1),得至清净处,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2)。 * d4 Q/ J  ~# b! W
《解》从这段文起,是世尊赞叹菩萨们听阿弥陀佛说法之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得的利益。菩萨们听闻阿弥陀佛说法之后,各个都爱好这个法门,欢喜信受奉行。因此,他们的心愈来愈清净了,只要修到清净心,智慧也就圆满现前,必定在阿弥陀佛那里受记成佛。 0 ?5 K. s  p. S
《注》
/ a, @8 O4 G* ]. ^  Z* B' |$ o(1)(乐受行)‘乐’是爱好、喜欢。‘受行’信受奉行。 5 R. A4 w+ Z/ `# X' J5 n; {# s! V
(2)(等觉)正等正觉,即是佛果。 % N# j- y- |, P+ y- `3 Z: Z! [) L

" P/ o* q% p2 n- y. q. a无边殊胜刹(1),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菩萨兴至愿(2),愿己国无异,普念度一切,各发菩提心,舍彼轮回身,俱令登彼岸。 * G( I( X0 i8 n% x( v; q! o1 d: ?
《解》极乐世界超胜微妙,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到弥陀名号,而发起愿求往生的人,都能圆证三种不退,一生成佛。十方菩萨发起利益众生的大愿,希望自己的国土与极乐世界一样。一定要以大慈悲心,普遍摄受一切众生。希望他们都发菩提心,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就能超越轮回到达成佛的彼岸。
6 U: M& I+ }9 y9 A2 @《注》
/ @8 r  N8 M0 d(1)(殊胜刹)指极乐世界。
5 t+ y' i! V6 U(2)(兴至愿)发起成佛普遍利益众生的大愿。
' _" d2 w3 [8 G9 h
* r5 H! Y. J/ N7 _0 B- a$ X6 h: T& y奉事万亿佛(1),飞化(2)遍诸刹,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3)。
, W) }- {9 A) o* E* h" n$ K# O《解》诸大菩萨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菩萨们得到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就有能力以恭敬心、欢喜心飞行到十方世界,供养十方一切诸佛,听经闻法。并且可以教化十方国土的一切众生,劝勉大众念佛求生净土,然后又回到极乐世界。
: o) C' @0 [7 E+ y《注》
% v) Y# V4 l0 U(1)(万亿佛)这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而是指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
5 t: A, n5 A! \, ~(2)(飞化)飞行自在,教化众生。; w0 L. B% G( U- z/ B. v) i
(3)(安养国)指极乐世界。 1 N  L% O3 m, `- I5 `

9 u1 k. @" O: O* k; a% ]: ^
- H2 [1 Z: b' A【歌叹佛德第二十七】
) O! R1 \, c/ X" [6 b; E* X) @2 U- [& a
《解》这一品是讲生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念念不忘歌颂、赞叹诸佛的功德。
( [' x) S& C* k7 N* B
) G; a3 \1 }9 _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1),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诸佛。
$ B& o4 D* P0 S/ j/ B7 }$ ^9 e《解》佛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承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能够在(一食顷)很短的时间之内,来回到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去供养诸佛,听佛说法。
+ Y" d$ u' U7 M& s《注》
6 q) `3 _! ^% ^1 x(1)(一食顷)指吃一餐饭的时间。形容时间很短。 % g# `3 n$ V8 l/ o

! s( R- k/ c4 J' {华香幢幡,供养之具,应念即至,皆现手中。珍妙殊特,非世所有。以奉诸佛,及菩萨众。 ; q* _3 v6 b7 y1 Q4 @7 E' N
《解》他们以花香、幢幡这些物品来供养佛,这些供养的物品都是随自己的心念,就能变现在手中。这些供养的物品珍妙奇特,非是世间所有的。他们以这些物品来供养诸佛及菩萨大众。 . {0 L8 H# n- h' C2 l% i* ~

- A# K: Z" D' s6 j$ p) e& F& a; T' s其所散华,即于空中,合为一华。华皆向下,端圆周匝(1)。化成华盖。百千光色。色色异香,香气普薰。盖之小者,满十由旬。如是转倍(2),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若不更以新华重散,前所散华终不复落。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
( h$ x5 a  ]: c8 c' H《解》其所散的花立即现于空中,合成一花。并且花全部都向下,端正周圆,化成华盖。花有百千光色,每一种光色放出不同的妙香,这些香气都普薰十方世界。形成的花盖,最小的也有十由旬,就这样不断的自然扩大,到最后能遍满盖覆三千大千世界。 & g0 }6 D) o0 k4 Z9 B
这些花盖随其前后很有次序的化没。如果不再以新的花重新散于虚空,前所散的花,始终不会没落。并且虚空中有天乐的演奏,以微妙的音声歌颂赞叹诸佛的无量功德。
9 J- o, G" L1 V4 N《注》 8 ]8 b" n' ^( L9 o5 q4 t
(1)(端圆周匝)‘端’是正的意思,‘匝’周遍。‘端圆周匝’说明所散的花,很有次序端正于空中形成周圆美妙的花盖。 1 T& m4 b0 x* B: @
(2)(转倍)不断扩大。
4 J0 b4 @( Y! I# `, c4 w
0 f  R2 `$ X8 z. H经须臾间,还其本国。都悉集会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则为广宣大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1)。$ \' r0 b* B% k( Y+ W; t0 T
《解》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同时供养十方诸佛之后,经过很短的时间就回到极乐世界。全部都聚集在七宝讲堂,无量寿佛就为他们广宣大乘佛法,演说、畅谈念佛法门。这些菩萨们听了没有一个不欢喜,并且都心开意解,明白觉悟圣道。 3 f( c, Y+ `& S7 m4 {0 ?
《注》
, f) B1 D8 X6 X% q& {: q5 L; [4 V5 f(1)(心解得道)‘心解’即心开意解;‘得道’证入佛果,得悟圣道。
/ K+ Y  e  c( f& x% F4 B  E8 D+ L6 n$ n1 N/ F4 U- W
即时香风吹七宝树,出五音声。无量妙华,随风四散。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1),皆赍(2)百千华香,万种伎乐(3),供养彼佛,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前后往来,熙怡(4)快乐。
7 V8 T3 t( F7 N2 U: J《解》这时立即感得香风吹七宝树,发出微妙的交响乐声。无量的妙花,随著香风四处散布。这些自然的供养,相续不断。而且一切诸天都持著百千花香,万种伎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以及在会的诸大菩萨和声闻大众。他们前后往来都显得非常的喜悦快乐。
; ]2 V& X) C0 ]5 O0 o% z5 r7 f- ?《注》
. W6 ?+ U& Y6 @(1)(诸天)在这里不是指三界诸天,而是指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到他方世界以天人的身分教化众生。
: E5 u4 l& O% N0 z1 ](2)(赍)携带的意思。
$ K& [: c6 i) [0 V(3)(伎乐)歌舞戏剧之表演。
! N" U' ^+ B. l% e5 m$ ~6 z6 w(4)(熙怡)喜悦的意思。 ; @/ c) \  u- q* V' z% P

) M7 l+ S7 n' z; [' v6 K* @& d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善根相续。无缺减(1)故。善修习(2)故。善摄取(3)故。善成就(4)故。& p7 R+ c8 t$ ^9 _5 r
《解》以上诸天都有供养十方诸佛、闻佛说法的殊胜因缘,皆是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威德的加持,以及他们过去生中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如来,能使这个善根不断增长。他们是怎样令自己善根不断增长的呢?他们完全依照本经的教训,善修习、善摄取、善成就来保持自己的善根不断增长(这是我们应当明了学习的)。 + U& O8 @% V' |: F  g6 T4 a& D
《注》   [. I+ L# [6 w" p, X
(1)(无缺减)在这里指本经的教导,全部都能信解做到。 8 ]/ v( n& J; H2 e
(2)(善修习)‘善’是能完全依止净宗法门。‘修’是修正过失。‘习’薰习。 % ^$ m, B. C9 {( G$ q# M$ s0 v
(3)(善摄取)摄取弥陀的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 ?2 {$ ]9 @, x- B1 O4 X(4)(善成就)用弥陀名号来成就、圆满自己的定慧,圆证无上佛果。
3 k( a, v2 j& L9 u5 R
, W! }9 U& h4 O& }7 y4 R2 F" H) r% I! q; w2 v8 g7 J7 G2 s
【大士(1)神光第二十八】) r4 z$ n6 Z" C, L& R" h
! E3 C: A2 q' f8 o
《解》这一品主要是显示极乐世界里大菩萨们的神通光明。在诸大圣众中特别显示出观世音与大势至两位大士最为第一。他们的威神光明,以及利益众生的功德,都超出其他的诸大圣众。
. b$ {+ C( d# \- Q0 C《注》 1)(大士)就是大菩萨。 / k/ t+ V; e% l* L7 [3 I) X

* F: Y- w9 E$ V* P; ]* X( R, z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1)之。又彼佛刹诸声闻众,身光一寻(2),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 [* ~! f+ t8 p3 v+ ]& L9 W/ i《解》佛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中的诸菩萨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到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都有能力完全洞视、彻听八方上下及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事情。
5 N$ y0 Q! q! u3 X# i对于其他世界的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等六道众生,他们各个心里邪正善恶念头,想要说出来的话,以及何时度脱,何时得道往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诸菩萨众都能预先知道。又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声闻众,他们的身光一寻,菩萨的光明能照百由旬。
6 @. x  N& S4 `' u: H《注》
0 S7 d& y* b; B0 T; G+ f(1)(豫知)预先知道。
% z/ P& ^) @1 i5 v# g7 Z: I5 _" L" s- }" b(2)(身光一寻)‘身光’是常光。‘一寻’相当于两手伸开的长度。& c0 O4 I4 V% x: H# B' f
- _/ ?2 ?4 G1 E: Z+ `& V3 g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于娑婆界(1),修菩萨行,往生彼国,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欲至十方无量佛所,随心则到。现居此界,作大利乐(2)。   l4 f2 [; C) p% ^1 ~, M
《解》有两位大菩萨最为十方大众尊敬,他们的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问佛,这两位大菩萨的名号叫什么?佛回答说: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这两位大菩萨在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往生极乐世界时,便常常在阿弥陀佛左右。他们想到十方佛国度化众生,都能随心所欲。现在他们居住在我们娑婆世界,教化众生求生净土。
0 R) {) P% `+ S% ]2 H4 R# F《注》
+ S: E* j/ I1 u, Y% E7 y6 S(1)(娑婆界)‘娑婆’印度话,意思是堪忍。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安住在十恶之中,要忍受贪嗔痴三毒等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所以名为‘堪忍世界’。 9 o* N# s' j+ Y+ C
(2)(大利乐)大利益,大安乐。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决定成佛。
* {5 k7 k+ ?' P% m
& K) B8 i4 k  y+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1),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9 ~7 a1 E5 }2 _4 ~, m5 ?6 B《解》世间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遇到紧急危难恐怖的事时,只要一心归依称念观世音菩萨,就能脱离一切重大灾难。
) h0 a$ n# [4 r# t4 o; w% w《注》(1)(善男子、善女人)世间善的标准,只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符合世间善的标准。
$ c) C9 M) Q: |
$ d. H" h3 Z7 ^. i4 B
  z$ a# D) e& y8 @【愿力宏深第二十九】6 q' |" e- \+ X

) f2 u; L( `1 |4 ]0 p- K( X; N6 t* e《解》这一品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自行化他的愿力深广。
% X' S/ N) B& d( H
3 F) v% A# r4 r( {5 j) \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 9 N0 J& F& W# V7 l* [
《解》佛又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现在往生的,及将来往生的一切菩萨,都决定能证得究竟一生补处的果位。
) r: d; C" E( P. a6 S. b1 [+ F4 L9 h/ v8 d* a# t
唯除大愿,入生死界(1),为度群生,作师子吼(2)。擐大甲胄(3),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虽生五浊恶世(4),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生生之处,常识宿命。
8 c( c& B0 L. P/ T+ s. @" t8 v《解》除了是为普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大愿,这些菩萨们示现在六道轮回中,为度群生,为众生作师子吼,擐大甲胄,以度化众生的宏誓功德而自行庄严。他们虽然生活在五浊恶世,示现与众生同类的身形,这类示现一直到成佛都不会有真实的恶趣苦受。他们已经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所生之处,都能知道自己过去的宿命。(这才是众生不成佛,我亦不成佛的真实义)。 ' N1 {' Q" R$ a& s. `
《注》 ' @! o% V& ~/ n/ b/ ]! y
(1)(生死界)指六道轮回。
1 ?- l  G# ]; _4 \  `8 o, t(2)(作师子吼)比喻讲经说法。1 d* M, p2 U1 e3 P4 d4 z
(3)(擐大甲胄)‘擐’穿。‘甲胄’古代战士作战时披在身上的铠甲。在此是比喻严持戒律,示现无畏勇猛的德相。
6 u- ]7 Z  V0 ?' Q9 }, h/ v7 M( `5 q(4)(五浊恶世)‘五浊’是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 5 {' v% H8 g0 a3 b: M! J
‘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身心交瘁,寿命短促。
$ O, v. O' ~! ^‘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身心不净,不通达义理。 ' A' c+ ~2 K$ k$ v
‘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争斗,虚诳不已。 ' f7 m7 _; j. V4 T' g4 S
‘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行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 0 R, O& `, F1 }- l
‘劫浊’是喻乱世恶苦时代,饥馑疾疫战争等灾难相续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 T, ~8 O' C* g. _(恶)是指众生造十恶业因,故感此五浊恶世的苦报。
/ q) S% s1 ~7 V1 A/ a1 F5 T5 G
7 G2 u, e, P& Y" o0 ]# u. D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悉令得泥洹(1)道。作菩萨者,令悉作佛。既作佛已,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 7 ~9 Q) |' p1 e, Q
《解》无量寿佛的心意,是为欲度脱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他们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得涅槃。他度化修菩萨道的众生,令他们都成佛。既作佛后,又回到世间去教化众生、协助众生脱离三界生死。这样辗转教授、度脱的人数,没有办法数得尽。所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难以计算。
5 A" A2 N* K# t) D; |8 e, Q《注》(1)(泥洹)涅槃。
0 M* ^/ ~0 ?# G0 i! q
4 ]! r1 l, i4 g8 Q十方世界,声闻菩萨,诸众生类,生彼佛国,得泥洹道。当作佛者,不可胜数。彼佛国中,常如一法(1),不为增多。所以者何。犹如大海,为水中王。诸水流行,都入海中。是大海水,宁为增减。
# V3 m, @  s& M《解》十方世界的声闻、菩萨、所有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证得大涅槃道,应当作佛的人数,无法计算。西方极乐世界是恒常不变的一真法界。往生到西方的人数再多也不见增加。为什么呢?好像大海为水中之王,所有江河的水都同流入海中,大海的水会有增减吗!
0 ]9 Y' m) r2 X; T" N/ Q《注》(1)(一法)一真法界。   Y3 F3 k$ N1 Z$ q3 |2 J
% |6 u" \/ X: l
八方上下,佛国无数。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累德所致。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
7 p% w1 O( H, `' m《解》十方世界无数佛国之中,阿弥陀佛的国土,寿命最极长久,国土广大无边。清净光明、妙好庄严、众生快乐,在所有的诸佛世界之中,是最为独特殊胜。
4 H$ f& i+ b- {* E! x这都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作菩萨时,修道所求大愿的圆满,以及无量劫中积累功德所形成的。阿弥陀佛对于十方众生的恩德布施无有穷极。真正是深广宏大,无量无边。这种恩德即使诸佛说也说不尽。/ R/ t- }+ f) @2 Z" A

7 w' \& [& m. D2 g
) A, H, e, K  P# c8 S【菩萨修持第三十】7 W* w3 [$ u5 k& V4 y! y
: F/ m7 C7 }, \1 E
《解》这一品是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们修法与行持的状况。
; ~  T# Q2 |; P" e% M
6 S. m5 [9 j) Y复次阿难,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 , Q! z3 O2 u  w* _
《解》佛又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的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一不是圆满具足。 5 x, e" s# d3 H% z5 s" [# Y/ N, i
+ F0 _3 z3 y- u
诸佛密藏(1),究竟明了。调伏(2)诸根,身心柔软(3)。深入正慧(4),无复余习(5)。依佛所行,七觉圣道(6)。修行五眼(7),照真达俗(8)。肉眼简择(9),天眼通达(10),法眼清净(11),慧眼见真(12),佛眼具足(13),觉了法性(14)。
4 ]- f. |- D6 Z; E+ m0 ~( r《解》极乐世界的菩萨大众,对于诸佛如来所说深秘玄奥的真实语(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4: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能究竟明了。自然能调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永离一切恶行,得到身心清净,柔和而随顺于正道。这样自然契入如来的真实智慧,再没有残余的烦恼习气。
5 ]* K( g1 f: s5 t- C依照阿弥陀佛的教化,修习七觉圣道等三十七道品。并修佛果地上的五眼,照见真心本性,洞达宇宙万法。肉眼善能简择念佛法门;天眼能见十方恒沙世界众生的死生业果;清净法眼能遍观一切诸法,及知一切众生的种种心理行为;慧眼能照见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佛眼具足一切眼的功能,圆满无缺,觉了一切法的本性。
1 j2 u2 @6 ~6 E; d《注》
; y" ?1 m/ i. A0 S  Z+ a9 z(1)(诸佛密藏)‘密藏’是法身如来所说深秘玄奥的真实语,不是小乘圣人所能明了的。‘诸佛密藏’这里指阿弥陀佛名号。 " f. j- D3 A  U$ b
(2)(调伏)是‘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除灭一切恶行。
) K$ j0 I3 v& b9 Z(3)(柔软)是心柔和而随顺于正道。5 Z8 G' t, M! ?6 \% o
(4)(深入正慧)‘正慧’指真实的智慧。‘深入正慧’就是契入真实的智慧。 # a4 L  [$ S; N8 C
(5)(余习)残余的习气。
$ p" Y5 s( z$ O* T% H& w(6)(七觉圣道)‘七觉’就是七觉支: 6 n9 D0 x/ o* V* b- t- H+ X  ^
1、        择法;2、精进;3、喜;4、清;5、念;6、定;7、行舍。
( b5 G  ~5 e' N; s ‘圣道’就是八圣道:
. L; K7 z1 ]* q, {5 _, M4 n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这里举七觉支、八圣道,就包括了整个三十七道品。 " J6 \! z( c/ v7 C7 |  f
(7)(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只有佛圆满具足五眼,表佛的智慧、德能圆满。
% y$ E5 R$ R* a% p& |* J(8)(照真达俗)‘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真如本性。‘照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俗’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达俗’就是对十法界的一切万事万物都能通达明了。
1 o0 H9 Y' W& p  T; F" G1 e(9)(肉眼简择)‘肉眼’即凡夫肉身的眼,能见现前的色相。菩萨为大众示现,所以称‘简择’。 & T  A9 z2 Z& ~
(10)(天眼通达)这里是佛的天眼,能彻见十方恒沙世界众生死生循环的业果。
4 i9 n# Z# k0 i7 F  S! G: q) |(11)(法眼清净)佛的法眼,能遍观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
6 p, ]4 J- W8 E# ~& J- h* |(12)(慧眼见真)佛的慧眼,能彻照宇宙人生万有的事实真相。 5 v% W6 C( o( j+ J9 ~3 i
(13)(佛眼具足)佛眼是无所不见,对一切事理因果都通达明了,具足一切眼的圆满功用。
! |' n# P( _5 @0 n9 p+ g(14)(法性)即一切诸法的本性、本体。
/ C1 y, @' [: R4 C, c) ], t  \: A8 O
+ a6 s7 c  G8 g& ?$ |1 X8 A( _; Z4 P. R; g: H$ v5 D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所言诚谛,深入义味。度诸有情,演说正法。无相无为,无缚无脱(1)。无诸分别,远离颠倒。
. T, x% k3 F  `9 _; H- s1 F《解》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都具足自在无碍的辩才,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善知一切众生的根性与欲乐。并能善巧说法,所说的法诚恳真实,能深入义理法味,为度众生而表演宣说正法。正法的内容即‘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没有种种分别执著,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8 L1 Q% q& r5 D) x《注》 (1)(无缚无脱)‘缚’是缠缚,这是比喻无明烦恼;‘脱’是解脱。‘无缚无脱’就是没有烦恼的缠缚,也没有解脱,才是究竟解脱。
/ r. y" v2 D  k" m
6 d9 o7 X! ~5 n* K/ v于所受用,皆无摄取(1)。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 }- ]0 e5 [. S' e
《解》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对于一切受用都不贪著。他们遍游十方佛刹教化众生。在顺境中没有贪爱,在逆境中也不生厌弃。没有希求的念头,也没有不希求的念头。没有人我之分,更没有亲疏恩怨的念头。
: {0 D& N" q5 D2 w( S《注》 (1)(摄取)这里指贪著。
! i/ X4 }; }9 o5 J  S, ^9 E: h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1)。善知集灭音声方便(2),不欣世语(3),乐在正论(4)。
. e. h& |6 w6 ^0 T1 d+ }" e《解》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极乐世界的诸大菩萨,对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的缘故,所以能舍离一切妄想执著,具足成就无量的功德庄严。以无碍的智慧,解知一切万法究竟明了。善知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以音声方便教化众生。不喜欢世间无义之谈,爱好宣说出世大法的真理。 / R- z* s  P6 \9 u& ~
《注》
9 a* x; j/ [+ F! g3 E' G* ~/ X(1)(解法如如)‘如如’前一个‘如’,是指真如本性;后一个‘如’是讲一切万相。‘解法如如’就是彻底明了一切万法事(现象)、理(本体)的真相。
$ ~# `' L% B+ a& h! i3 M(2)(善知集灭音声方便)‘集灭’是苦、集、灭、道四谛中的集、灭二谛。" I2 `0 t% R) p# ]3 S/ f
1、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z( l) q* Q. b/ G2 z7 a2、集谛—集是集起的意思,这是说明人生痛苦的原因。 2 z5 n4 Y, G8 |% @2 s! N9 ^# T
3、灭谛—是说明成佛才能灭除一切苦难,人生最究竟圆满的归宿。 ( g; c0 _4 D  v" |7 M
4、道谛—是说明达到圆满成佛的方法。这四谛包括尽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集是世间诸法的因缘,苦是世间诸法的果报。道是超出世间的因缘。灭是超出世间的果证。
- K/ k- n9 \: H‘善知集灭’就是彻底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事理。 4 g3 }9 ~1 ?- I) L' a( U0 V
‘音声方便’说明四谛的教法是诸佛的善巧方便而说的。
" R. c( n$ e8 r6 G(3)(世语)世间无义之谈。 4 P. W4 D' }+ F1 P/ i4 |9 r/ `9 ^
(4)(正论)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相应的言论。
9 I, q$ J  o* @' f8 ^
, Y4 `  `1 }- [4 P$ _! W! Y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1),二余俱尽(2)。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3),至于彼岸(4)。决断疑网,证无所得(5)。以方便智(6),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S3 l/ k8 Z2 ?+ [
《解》极乐菩萨们,了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毕竟无所有,了不可得,平等空寂。生身的苦报与烦恼两种余习都已断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圆满的一乘教法,从而达到涅槃彼岸。决断一切疑惑的束缚,证无所得。以方便权巧的智慧增长了知教化一切众生的方法,安住智慧神通。
+ v) c. P* F# I: j' M- ~这些实在是他们自性本具,现前自然流露出来。他们所证得的一乘佛果,也是从他们自心中自然显现,决不是从外面求得的。 * K$ f* ?( n% U9 Q0 Q9 U2 Y
《注》 , b$ a1 ~$ E* Q5 @2 @, u
(1)(生身烦恼)‘生身’是生死之身,即苦报身。‘烦恼’即种种错误的思想见解而引发的一切烦恼。 1 A  y" ?/ B& i' I* m3 Y
(2)(二余俱尽)‘二余’生身的苦报与烦恼的余习。生身是苦果,烦恼是业因。这两种都断尽了,叫做‘二余俱尽’。 - W# A! i, r0 \: l/ X3 {% e
(3)(一乘)唯一能令众生成佛的教法。
, U" `) R1 D; X( g. q, v4 K' Y(4)(彼岸)是比喻至高无上的佛果。
' O' p' d# K/ s7 b(5)(无所得)了知一切法体空、相幻。故于一切法不执著、不分别。 ; ~: k' Q5 G9 e, b" \# f2 Z
(6)(方便智)方便教化众生的智慧。 2 v% F& n. y! `* m) o* K

3 \! B% e" [  R6 v6 I
% A0 ?) C7 s$ s4 X, j  K' ?) F【真实功德第三十一】
+ u2 P: o- ~/ R. y6 ?1 ~# z
+ ?- o- c1 A- ]( y, @+ B* T5 `* L《解》本品世尊先以十五种譬喻,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自利利他的真实功德,激励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 s, W( R, [& i2 L4 T, D9 f+ ~2 z, F! P  V' b$ C
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3:48 , Processed in 0.08183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