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服务于社会、国家的善良教学,是佛教的悲智双运,普利众生;是儒家的‘在亲民’,是教人修福、造福的教育。普贤代表大修行,等虚空法界的真实行,类似‘和平’二德目。‘和’者,恒顺、随喜也,就是一切法都能随和、随缘的意思;‘平’者是心境平等、不变的意思。正是普贤教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宗旨。如能养得性情和平,和于十方,平等三际,圣贤之学,究竟圆满极于斯矣!从此,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称性,也就是止于至善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美的享受,这种享受实在是和平提升至极而证得者;这是美的教育,是享福的教育。由此可知,儒佛的教育都是以‘仁孝’为根本,少年基福,壮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中华福智教育。用来达成伦常社会、世界大同的至善目标。以上所讲的,只是儒佛教学的粗浅简介,希望能藉此机会帮助大家对儒佛教育多了解一些,明了儒佛大道是确实有益于我们实际生活的,然后才能谈‘尊师重道’,才会懂得这一段经文问答的意趣所在。现在解释经文:‘世间人’指一般人,‘弟子’是指在学的学生说的,‘恶意’指(一)轻慢(二)嗔恨(三)嫉妒(四)背叛(五)陷害等等,都是很重的恶意、恶行。‘道德’,礼记上说:‘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大者包罗万事,小则才艺善行。’‘道’是一切圣凡共由之达道,日用事物当然谓之道。‘德’是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佛教的戒定慧,儒家的五常八德,皆谓之德。‘道德’是儒宗佛祖教人立身之大本。明教大师说:‘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意即安贫乐道,止于止善)道德之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意即虽为天子,暴淫匹夫耳)’合起来讲,就是修养戒定慧,或是力行孝悌忠信一切善法的,都叫道德之人。老师和道德之人,是乡之宝、国之宝,因为他的道德学问,能化民成俗、福佑地方,功德最大。阿难问意是说:假若有人或是在学学生,恶意对老师,或是恶意对有道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罪过呢?* z5 h1 Z: z8 t$ O, s/ S+ I
0 Z. Z* Q: W8 C3 R% u3 j4 F) F
  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 k* H+ }% k( m7 a6 A

9 b6 ~7 S' y% Q' T* k& [  世尊答覆阿难的经文,可分为三节:(一)答问恶意向师及善人(二)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三)说明善戒感天慎勿嫉妒。这是第一节。佛告诉阿难说:‘夫为人者’,是说做人的道理,应当爱好他人之善,不可以嫉妒。‘善’的标准,前面也讲过不少,佛法中五戒十善,儒家伦常八德,是最重要的准则。礼记上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中峰大师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则公平,公平是真善,利己则自私,自私是假善。古人有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真善也。’了凡先生说:‘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最宏。’由此可见,善人者,心善行善,其言行足以化导一方,为民师保,移风易俗,安定社会,福利国家,犹如暗路明灯,航海指南.不可失也。所以,做人应该常存心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切不可嫉妒善人,障碍好事。' U8 V  y6 V3 I# q  p9 ?' L$ p

2 J- h0 z% L/ K% W2 Y4 u  ‘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这一句,如不学佛,的确是看不出其中果报的严重,佛的功德,无与伦比,说之不尽,不可思议。因为佛陀教化影响的范围,是等同法性、周遍法界。因此,阿难在前面称佛为天中之天,佛为九法界导师,众生要是恶意对佛,果报都在无间地狱,出离很难。明了这个道理,才晓得佛说这句话的严重性。但是世间道德之人及善师,毕竟不是佛,为什么恶意向之会得类似的苦报呢?须知恶意对待一个有守有为、心行善良的道德善师,是一种灭法害众生的罪行。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等同父母,礼记中所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就是这个道理。再说善师道德之人,其心行与佛心行相应,诸天善神,无不推崇受教,功同造化,普利众生,是故果报与佛无异。' W/ Y! W: H* _: t) H+ _) e6 h" f; j

; ?- w! f: F" R/ }3 f2 ^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S& F1 r( O: v# Z- H) I9 y

2 ^5 z* K3 w  N# k; Y  c( w  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 M' B; p$ H. w8 g# t( m

- u* Z& V& k) k' V! F- u  这是第二小节,说明恶意向老师及善人的比喻,经文很明显易晓。佛说:宁愿拿著万石强大的弩弓来自射己身,也不可以用恶意来对待老师及道德之人。古时候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万石是形容弓的强有力,射程远。弩弓是一种机械弓,同时可以发射多支箭的机械弓,是古代兵器中的利器。佛这句话是劝诫的语气,其中深意,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以下三句是比喻。佛说:阿难,拿著这样强有力的弩弓自射自己的身体,痛不痛呢?阿难回答说:很痛,很痛。世尊。佛又比喻说:如果有人用恶意对待老师及有道德的人,将来果报的痛苦,将是远超过弩箭射身之痛。因为弩箭射身,痛止一时、一生。地狱苦痛乃千万年求出离而不可得,弩箭射身如何能比。是劝告诸君,不可以恶意向师及道德善人。$ I: v9 V) a& b/ o8 v

2 Q/ k  X+ p) }5 I, \! X4 E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1 y1 g- G! o0 q

1 U; w! c8 a' V( K: E* {% w& M+ G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v" s) N% ~/ K  J% ~
) m" a2 r, x" {. t0 e" v$ h  Q
  这一段经文,是第三小节,说明善心善行,感动天神,慎勿嫉妒。; O  K* S+ x+ z. k

; V* s; w4 U5 z" Q+ g* a  佛在经中特别指为人弟子,绝对不可以轻慢老师,及用恶意对待有道德的人,应当将老师和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萨一样,不可以轻慢嫉妒。‘见善代其欢喜’一句,是修随喜功德。更应当尽心尽力助成善行,身之敬事,口之赞扬,意之喜悦,财物之供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助成善行,功德等同。譬如钟表之功在指针报时,然构成钟表的每个零件,都有报时的功德;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功德并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不肯做呢?佛又说:人能持戒清净,德行能感动诸天神明的尊重,如唐道宣律师,感得博叉天王之子侍卫一样。华严经说:‘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一切鬼神自然恭敬保护。佛又说:宁可自己投身大火烧死,利剑自割死,都不算是苦。要小心谨慎,莫嫉妒善人善事,其罪不小。释门自镜录中有‘妒贤嫉化第四’,详载报应之事,可以参看。
; t$ T# m/ Q1 I+ ^8 h7 T) k& W0 b' ^* M  L: d5 s; s
  (二)师教本分 1、师呵弟子问答 2、示以正规不使怨讼 3、双戒诽谤之谕3 @$ P1 |* j% d& R7 W: P2 ?

) t( g' K' H/ n7 q6 o8 O+ L( e  1、师呵弟子问答7 O" Y9 N$ n  ]( e) w3 @

( C/ |' B, @  ^8 S7 W2 v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
2 N  \2 m# |! U  G+ f
& D% I! Q) m. h5 p, \  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 o* ^3 Q  a6 e
0 ^0 Z( Y$ G# n2 Q6 C( j" h% [4 A3 ?
  这是第一节,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尤其是末法时代,现前的社会,做一个好老师,良师、善师、明师,实在也是不容易的。现代的教育,比古时候普及太多了,学校多,学生多,老师也多。想想过去的学校(抗战期间),一般学校,全校师生很少有超过一千人的,一个班级,多的也不过三四十个学生,少的只有十几个学生,老师教学比较容易贯注,师生犹如父子,终身忆念不忘。至于不依情理处罚学生的老师,的确是很少见的。现在的学校里,像这样的事,或有所闻,但这并不算是新闻,因为远在三千年前,教学过程中,就有这种事实发生,所以,阿难尊者才提出来,请教佛陀。
) T! }" C# l1 V' n; ~! N  S
/ p) N! B+ ^' S! f, X  阿难说:‘一位做人老师的人,是可得任意呵斥、遏抑(压制)学生,而不必依从正当的道理。或者是学生犯了小过,故意宣扬成为大过,像这样的为人老师,会不会有罪呢?’佛说:‘不可不可,做老师的人,不可以无理随便呵斥处罚学生,不可以将学生的小过失说成大过。’‘师弟子义,义感自然’,是讲师生恩德情义,合乎性德,顺乎自然。当相聚之时,情谊之交感,恩同骨肉,所以要彼此常相问讯,要存心厚道。学生对老师如父兄,老师爱学生如子弟。佛常教人慈悲一切,爱护众生。做父兄师长的,要常常将自己一生感到遗憾的、错误的、失败的经验教训,善告子弟,所谓‘前车之鉴,后车知戒’,希望下一代永远不犯上一代的错误,那么,下一代的成就,才能真正超过上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满、更伟大,这才是真的爱护儿女、学生。做儿女学生的,也一定要体会父兄师长的恩德。* W  o, m$ Q* l$ O- A3 n* y

9 G! |) C' ?2 _6 I; _  2、示以正规不使怨讼
2 R8 ]9 L4 H/ u4 E
  |# G1 t/ [" }9 M0 G3 p! L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祟礼律,不使怨讼。. d' J( {# b" Q

, e: ~4 h4 K/ a0 ]) p0 h7 U  这是第二节,说明老师应教学生正道规矩,无使学生心怀怨尤。‘黜之以理’,黜指责罚,当学生犯了过错,应该责罚时,老师可以责罚学生,但绝不是无理忿恨随便处罚,而是基于爱心,目的使其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教之以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人能明道理。理,真理、天理、性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贤圣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为伦常八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佛法为五戒十善,二学三慧,六度一心,明心见性,入不二门,是教之以大道。人能体行大道,则一切科技发明,必能造福世人,而不会去制造杀人利器,毁灭世界,造无边罪业了。因此,人必须受教育,一定要接受天理人道的教育,做好人、行好事,自利利他,造福国族人蕈的福慧双修圆满教育。‘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儒家讲礼,佛说戒律,‘礼律’是行的哲学,是大道的实践,是真善美化的幸福享受,一切圣哲、佛菩萨,无不竭力推崇弘扬。中国过去有礼义之邦美称,一个讲求礼律的国家,就是一切国家的模范。弘扬推崇礼律的社会,一定是真正的安和乐利的社会。‘礼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回想过去,童蒙教育,以洒扫应对、背诵句读;佛门则五年学戒、诵经论、事长上,皆是礼律的根本修学,其根本深厚,终身受用不尽,那有不发达的呢?因缘具足,进可以福利国家社会;因缘其足,则为儒宗佛祖教化众生,心安理得,那里有怨尤不平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至此地,就叫做‘得道’了。况且,‘礼律’是大道的基始,礼主和,律主严,教和学,都得要宽严得中,才能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9 |+ m4 t( ]* t: y1 `5 B6 S: @) f! x- K+ w( Y" ~4 q
  3、双戒诽谤之谕
' O# K5 x' P6 i8 N* v9 d+ J
/ Q$ H5 ~  ~% V, a6 u  {* L! c+ y  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
2 x" {: ?7 V9 P; b4 I- J( o
2 {0 U# `6 N2 F2 U) W8 S: k  这一段经文是第三节,佛陀戒劝师生双方不可互相诽谤。
( V) Y+ W7 [5 F8 o) K  P, c4 x
* o- {* J3 \4 F. l$ d  ‘弟子亦尔’,这一句是说做学生的,也必须遵从礼律,尊师重道,师生双方恩义真诚,做老师的要像一个老师,做学生的要像一个学生,各人要守各人的本分,千万不可以互相诽谤。‘含毒致怨’是说做学生的,心怀恶意,对待善师及道德之人。‘以小成大’是讲做老师的,绝对不可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过,就渲染成为大罪。如果师生之间,恶意相向,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佛说‘还自烧身’,古人说:观其友而知其人,观其师而知其徒,观其徒而知其师,这是一定的道理。又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阳明先生说:‘朋友相处,常见自己不是,方能默化得人之不是。’为学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处,方有长进。  G" p- a2 I. f

7 w1 X3 `! h( w/ a% {& l  (三)弟子背师罪果
! R8 `4 o0 I( h+ e4 e: M) h# Y& U) G3 S9 c- ?( t9 N
  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此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
- }4 I$ q, D- Z8 e9 Q! n* s. ]: V4 n' f3 N! V6 ]: ?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问师教本分的总结,说明学生背师叛道的罪果。古德说:皈依佛者,不堕地狱;皈依法者,不堕饿鬼;皈依僧者,不堕旁生。何以故?佛为无上医王,法是除病良药,僧是导人知识,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向之则正。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佛言:一切众生,若不皈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六祖惠能大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皈依觉,二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以后,称觉为师,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二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看,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又说:‘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皈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皈,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三宝的定义,以及什么叫皈依,六祖大师在坛经中,为我们说得如此的明白详尽,才使我们深信佛言至诚无欺。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老师,所以学生应当以孝顺父母的心来孝顺老师,要小心谨慎,不可以恶意对老师;如果以恶意对老师,那就同以恶意对佛法僧、对父母没有两样,为鬼神所厌弃,天地所不容。佛答阿难问师生本分,经文至此告一段落。
# N# |& b$ j8 c1 ?4 f2 e) p9 k0 _
  二、师生之行持 (一)末世兴恶 (二)应何所求# D4 ~6 D' d( Q9 `% {
2 L9 k3 t- M" V
  (一)末世兴恶 1、世人四恶 2、比丘损他 3、比丘损自1 Z7 J" g) F% q  [! W7 ^$ @

: b6 B% n. o; G8 I  1、世人四恶
* N% g+ x, z" b1 f, |) c, ?  t  s3 A
  观末世人,诸恶人辈,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 K: Q! b% i" D( l
4 g* v. [8 ]! K& E3 ?
  这一段文长,现在我们分做三小节来看,这是第一小节。
: i  @/ @+ w; W1 `7 d8 ]* r, j3 U4 C; p" X7 e+ ]9 D7 z
  师生本分虽已说,但时值末世(佛灭二千年以后,叫末法时期),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师道渐衰,才悲叹地说出这一段话,我们现在去佛已有三千O七年之久,目前世风败坏的情形,佛教衰微的状况,众生种种行业果报,一一皆如经说,一点不错,可见在三千年前,佛眼确已观见,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4 s- E8 d, Z4 D" d; m/ [) G+ H1 J1 p) u2 k; g
  先说末世恶人,下面四类是世间一般恶人:(一)不忠。国以民为本,以君为尊,故尽忠为先,对国家、对元首、对职守,不能尽忠的是一大恶。(二)不孝。家以父母为尊,故尽孝为先,佛戒经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所以,人子对父母不孝是二大恶。(三)无有仁义。这是说处社会,则大众为尊,故存仁行义为先,仁者慈悲一切,义者处事合理合情,若是在社会上待人处事,不仁不义,是三大恶。(四)不顺人道。做人之道,儒讲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佛门五戒十善,皆是人道,左传上说:人弃常则妖兴。楞严经也说:破根本戒则妖邪魔鬼兴世。所以弃离五常,破根本大戒,就是不顺人伦大道,是四恶。末法世间,这四种恶人很多,且佛门出家人也有不如法者。8 a& G: v" N7 L( q

1 R1 A1 r7 \% W( M, i! J  2、比丘损他4 q1 ^+ S& g, t# @8 h8 J, ~' N
* Q5 k3 x3 @+ _" ^
  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
* [" j! m- k) L+ z+ W; x0 J
( D5 k  R  }4 T* I  这是第二小节,佛说末世比丘诸不如法事。‘魔世’,并无时间性,一般通指恶人多时则称魔世,详如楞严经第六卷说。‘魔世比丘’,就是指世道人心败坏之时,诸魔也就趁机渗透清净的佛门,示现出家相,住持佛法,破坏佛道,所谓为师子虫,还吃师子肉。‘四数’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尔尼。‘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唯见他人作恶,自己一切过失恶行,不知禁止,不知反省,纵遇善友劝戒,也不知道回头,自是四数中者。经文:
9 Q, B9 o7 D0 i+ i( z) ~5 t! d/ _
8 M, K+ i( |! F( M1 k: `" b5 k  ‘嫉贤妒善,更相沮坏。’这一句是说嫉妒阻善。‘贤’是指有道德善行的人,真正修行,自行化他,魔见了一定生嫉妒心。‘善’是指一切善事好事,别人行善做好事,利益大众,魔见到了,一定要设法阻挠破坏。他们自己,唯有自私自利,从无利他的善念。所以佛说:‘不念行善,强梁嫉贤。’‘行善’指十善六度万行。‘强梁’犹言强横、不讲道理,横行霸道。老子:‘强梁者,不得其死。’‘嫉贤’二字,连续重覆提醒,足见是大恶。‘既不能为,复毁败人。’这二句经文,是说出家所为,即是弘护正法,利益众生,既然自己不能弘法利生,不知惭愧,反而破坏他人弘护正法,这不是灭法又是什么呢?‘断绝道意,令不得行。’此句是说末世比丘,闭绝道门,令众生长沦苦海,此类比丘皆魔化入佛,欲坏佛法者,防不胜防,世俗人坏法灭法者亦多,故佛子不可不护持,护法必有智慧善巧方便,这句是讲破坏、阻碍人正修行。以上所说比丘害他。; V4 S+ M8 K  i5 J5 v5 s8 J

9 z: t- C1 h  L- z1 n1 E4 O  3、比丘损自
+ C; M: ?* R, @9 _  ~
; \3 p4 a' x7 [( [* j" S  ‘贪欲务俗,多求利业。’这两句是说恶世比丘,贪求利养。讲到出家,佛法中说有三种家:(一)眷属之家——即田宅之家。(二)五欲之家——六尘之家。(三)六道之家——三界是家。‘出’是出离,莲他大师说有四类:(一)在家在家。身心居家,没有出离之意。(二)在家出家。身虽在家,心恒在道,诸大菩萨多现长者、居士身,善巧化度众生者是。(三)出家在家。身虽出家,心在名利,无异俗人,如经文所说,贪求五欲,专务俗事,多求自私自利的事业,于其个人无有利益,而有益于众生的事业,他是不肯做的;所以说他,虽然圆顶受戒,现比丘身,其实是个俗人,非佛弟子。(四)出家出家。不染欲尘,心在三学三慧,志在一心见性,精进不退,是真佛弟子。请看经文:‘积财自丧,厚财贱道。’从这两句经文中,我们可以见到佛陀对于末世比丘爱之切,也责之深。积财者必自丧,俗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世法尚且不可,何况出家佛子,这不但是不明道理,就是连因果报应的事理,也不能认清。一点露水道心早就被花花纸票给迷失了,可悲!可痛!把钱财看的厚重的,必然轻贱道业。前年我在港九讲经,有青年比丘来求学讲经,问我须要什么条件,我告诉他说:(一)决心不要名利,(二)不怕饿死冻死,(三)八风(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动,不怨天不尤人。若能具足这三个条件,则可以学道讲经,如果不能安贫乐道,又怎么会有成就。可是,真能放下财富名利,修学佛道的,又有几人?诚非真爱世人,慈悲一切者不能也。所以,真佛弟子,一定是重道、尊师、贱财,富实于我犹浮云耳!不然,则如佛言:‘死堕恶趣,大泥犁中,饿鬼、畜生。’此三句结论果报三涂,世间恶人,魔世比丘,须知造作恶业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三途恶报决定不免,稍有明见者,决不肯造作愚昧之事。‘恶趣’二字,总指三恶道。‘大泥犁’是印度话,意思是无间地狱,为地狱最极苦地,长劫求出无期,事实具见地藏经。经文至此,已将末世兴恶一段讲完。9 y) [1 q4 ^. C4 S9 R. r. _( R

& l7 {( [! n. W# x2 u+ u  (二)应何所求 1、报佛恩 2、改旧习
4 Z0 J: w9 H$ {! g/ C
: \8 P1 T3 ]7 n  1、报佛恩
, ?1 L  g8 X  b
/ {3 _; ~* A3 y1 u7 K  未当有此,于世何求,念报佛恩。
; o: G/ t3 C& s# S, X6 S: M, }: q( U, z' R% E& R# b
  这三句经文是说,既然发心出家,就不应当作像上面所说的世俗事务,更不可以作恶,应该放下五欲名利,那么出家弟子于世毕竟何求呢?佛陀告诉我们说:应当念报佛恩,在佛门日课回向偈中,朝暮念念不忘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一)念众生苦,佛以众生为心。(二)报恩唯有自度度他,以顺佛心。佛恩中圆摄有父母之恩、师长之恩、国家之恩及一切众生互助之恩,除此之外,尚有护法檀越之恩。求证佛道,必由报恩心始,发于衷者,必有其行,自行、化他、修道、研经、善行,皆为报恩济苦耳。经文:‘当持经戒,相率以道。’经论是印证知见的标准,戒律是修正行为的依据,修行人必须明经守戒,断恶行善。断烦恼,道自得。欲求出离,必求道;道载文字,求道在修行。心行似佛菩萨,自利然后能利他。相率大众,教之以道。  z3 n; X7 B3 U" o2 ?7 o
6 y* ^1 [; }0 S
  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 V# \9 B( q1 d) I1 s
/ U2 C+ x  v  Y0 p; f* C) ^
  ‘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的理论依据,及修行的方法,不可不学,这些无比珍贵的宝藏,全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经不可以不读,读经才能开启我们本性中的真正智慧,使我们能认清人生宇宙的真实相,必须有智慧,对于人生宇宙具足正确、圆满、深入的了解而后才会有善行,善不可不修,修善是培福积德,福慧双修,世法中称做真善美慧,极幸福之人生;佛法中称为‘二足尊’,意思是说,他的福慧二者,都达到圆满具足而为天上人间一切大众所尊崇者。这三句经文是讲自学,第一句修道,好比走路;第二句读经,好比认识路;第三句善行,好比交通工具,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迅速到达幸福美满的境界。这三句话,非常重要,如果违背了,自然是盲修瞎练,说食数宝,其果报不言可知。下一句‘行善、布德’,是讲度他利众,度化众生,一定要善行卓著,大福德人,是以佛菩萨广修六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惠施众生,众生感恩则易受教。‘布德’,是讲菩萨同时以大威德感化众生,众生仰德,知佛法必在恭敬中求,易成法器。我们在此地,可以见到佛菩萨教人自行化他的大悲方便了。) C0 g# `& ?$ C& r2 S0 y: D; T

9 l7 |0 U% Y, F% [1 ]- Y1 B  ‘济神离苦,超出生死。’这两句经文是总结念报佛恩的功德。‘神’是指‘神识’,一般称作‘灵魂’,无始劫来,造业受报,生死轮回,苦不堪言;唯有佛法,可以使我们精神得到解脱,得到超越三界,确实获得不生不灭境界。# n9 a6 Z* z( W

7 \+ l0 ?* u8 h# H5 `1 Q% ^5 M  以上我们将‘应何所求’的第一段‘念报佛恩’讲完了。- b- X* I/ s0 X) y* X4 l
! B; }  x! F* j8 O6 `7 q
  2、改旧习
% i7 v7 N6 M" B& E2 _. }7 u
+ b! E! t+ {- @  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 J& y& N8 p4 i; A  }
4 A  J* n* U$ C4 t6 Y7 s2 V0 l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教我们改革旧习气,改造心理。前面说过,学佛修道的人,不可不慎习染,文具四事:(一)不可轻慢贤人,‘见贤勿慢’。在过去,见到贤德的人,想想自己不如人家,不免生起嫉妒、轻慢,如仇如怨,其实这是自家的病态心理,精神的不健康、不正常。佛教我们要改过革心,从今以后,见到贤人,见到好老师,一定要恭敬、供养、承事,协助其弘法利生,像唐朝时的印宗法师,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坛经上说:‘惠能大师自黄梅得法以后,一度避难到曹溪,但是不久,又被恶人找到,大师逃至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经过十五年。有一天,自己想想,弘法利生的机缘成熟,就应当弘法报恩,不可终隐。这样,大师离开了猎人队,一日,行到广州法性寺,恰好遇到印宗法师在法性寺宣讲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悬幡,有一出家人说‘风在动’,另一出家人说‘幡在动’,争论不已;惠能大师见到这个场面,遂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在坐的大众,听了能大师所说,都非常惊奇,印宗法师请至上席坐,请教佛法奥义,见惠能大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说道:‘行者定是非常人’,这时,惠能大师还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所以印宗法师称他‘行者’。印宗于是执弟子礼,请教黄梅指示,六祖说:‘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问:‘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六祖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六祖所传、所修、所教授的,为一乘上上法,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所以说‘唯论见性’、‘佛法是不二之法’,初学切忌错会了意思,受害不浅,这是不得不先说明的。六祖又说:‘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师听了以后,欢喜合掌,于是为惠能剃度,愿事为师。六祖得到印宗的护持,才有机缘开东山法门,普度众生。像印宗之遇六祖,以前辈大法师的身分,反而师事初剃发出家的能大师,的确,非我慢情忘者不能也。其尊贤重道,舍己为人,真非常人可及也。是则六祖之功德成就,即是印宗的功德成就耳。印宗之于六祖,很像鲍叔牙之于管仲;由此可见,世出世间,建大功、立大业,利济天下后世,都须要最有力的增上缘,是谓之机缘成熟。下一句‘见善勿谤’。这是教我们不可阻碍人为善,凡是见到善事、好事,不论是什么人做的,纵然是恶人做、怨家对头做,只要他能行善,纵然是小善,也是应该赞叹,值得称扬的,这正是使恶人迁善改过的最好机会。过而能改,回头是岸,善莫大焉。明朝袁了凡说:‘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之危,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老尊贤,爱惜物命,人能由此十事,自行教他,则万德圆备矣。’正是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反过来讲,阻碍人行善,尤其阻碍恶人向善,当然也是世间第一等恶事。恶事万万不可为也,这才是具有大智慧、大慈、大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菩萨行。
( H* M4 N2 \. x& O# W9 K
2 e. A/ ]( E. ?  经文:‘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这一句是第三个事例,过不证罪。一个做人老师的人,对待学生,正如慈母之待赤子,如理如法的教导,为国家民族,为世界众生,小心地培育下一代的幼苗,焉有不尽心、不尽力之理。是以师恩有过于父母者,若以学生犯了些小过失,便证入大罪,处以重罚,使学生怀恨心头,那是摧残下一代而不是培育下一代了,其功过报应,先已说过,不再重覆了。第四个事例是:‘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这四句经文,是佛陀教我们要慎因果。特别是做人老师—和尚的人,古印度称‘和尚’就是亲自教我的老师,要不是亲自教我者,我不称他做‘和尚’,所以‘和尚’是亲教师的称呼。由此可见,‘和尚’是众生的亲教师,如果亲教师不依法理,就是违背诸佛所证的真理—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一心不二的见性之理,又不能契机,换句话说,就是学无所用,所学不适合其现前所需,也就是现前不得其受用,不得其利益的教学,都是违法失理。我们知道,佛教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寺院的主持,就是一方大众的亲教师,他负有传道、弘道,教导一方大众修学大道的神圣使命,是一方众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故一方大众称之为‘和尚’——亲教师。他要是教学不如法、不如理,那就有很大的罪过,古人说:为不善于显明之中,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于幽闇之中,鬼得而诛之。又说:庸医杀人身命,死堕十八层地狱;庸教误人子弟,死堕十九层地狱,何况主持圣教为天人师者,如法依理,化导一方,功德真不可思议;经论史实,可证罪福,必须谨慎。第三大段,师弟之分,到此讲完。' n0 C! _5 R, A7 ~% z6 q: M

  ?* x' G# y2 R1 ^0 u●丁、疑世出世抵触 一、疑佛子治生有碍 二、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 三、请解世事世意之义 四、佛训道尊
$ w( I0 _$ C3 {) _+ r' S. n. f+ v1 J$ M$ w& l& ?4 t* l
  一、疑佛子治生有碍% ]; r. N: y# p* ]( Y

( S" r& L0 z& L- a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0 e% d/ X* L$ x0 ^8 K# V+ p' ?; N' V& Z4 z0 E6 f+ O+ @7 B. [& ^. x
  经文从这一段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止,是本经的第四大段。在这一大段中,要讨论的是‘学佛’与世俗日常生活,究竟有没有妨碍?有没有什么不方便之处?这对于初学佛的人,尤其是想学佛而又望门不敢轻进者的最佳指导,即使是老同修,也应该读诵此文,三省吾身,是不是如理、如法,奉行佛陀教导,以求个心安理得。经文可分两段,先问答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无抵触,后段是世尊训示佛法中要以道戒为重。这一节经文,是阿难看出众生对于学佛的疑虑,深恐学佛不利家庭幸福,有碍于事业发展,所以大发慈悲,代众生向佛请教说:‘末世弟子,因缘相生。’这一句是问意所在,自来有疑,末世尤甚也。‘弟子’指在家学佛者。‘因缘相生’,佛经常说:万法因缘生,此言善恶二事,皆由因缘;世间因缘,结世间果报;出世间因缘,结出世间果报。在家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世间因缘,怎能学佛超越世间,成佛、成菩萨呢?因此,才提出这个问题来请教世尊,意思是说:在家人学佛,免不了有理家之事,衣食的需求,为身口所束缚拖累,妨碍了修行,关于这个问题,应当怎么办,才能获得两全其美呢?天中天呀!其实,学佛、成佛、成菩萨,问题并不在乎出家或在家,且佛门中诸大菩萨大多数皆是现在家相,为在家佛子作模范,四十华严经里,为我们示现的,有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外道身分者,于此当知,学佛是学觉、求觉,觉则不为一切事理所迷惑,正智照见人生宇宙的实相,何有在家出家之分?更有何世事妨碍呢?且看世尊的开示。+ D3 k; ^0 x$ {7 x
$ W% ^; R: S( U" j8 V" G0 ^1 O
  二、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 H( u: f- z) j
( z# W( p1 t1 F2 m% o" M6 g
  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p$ O! G' k" S& M9 b# {! m
2 [7 w1 @1 ^; |9 T
  佛陀非常慈悲,叫著阿难对他说:若是有人发心学佛,接受过佛陀教戒,‘禁戒’是佛弟子自律处众的规范,如三自皈、五戒十善、菩萨戒等,都是生活教育、行的教学,因此,佛弟子都要至心诚信受持,依教奉行。学佛第一要孝顺父母,须知世出世间大道,顺孝而已矣!在大乘佛法中,孝为地藏,能生育万物,容忍万物,学佛先要以地藏菩萨为导师,学顺孝根本法也。人能顺孝,心定和顺,则可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量福慧,从此生起,诚圣学第一学处也。孝顺之人,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起心动念,造作行为,畏因慎果。‘敬归三尊’,是讲恭敬归依三宝,特别是要明了自皈依自性三宝的道理,前次举坛经中六祖大师的开示已经讲过。‘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这三句是佛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行之事。‘养亲’就是善事父母,善养父母之身,身康健;善养父母之心,心安乐;善养父母之志,无负父母之期望。于佛法中尤以劝父母学佛,弘护正法,善养父母之法身慧命,才尽到养亲之教。‘尽忠’是教我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大众的服务,要尽忠心,负贲任,尽职守,于佛法中,尤须护持正法道统,发扬光大,尽心尽力,协助培养儒宗佛祖,这才是一切众生万善万福的根源,这是佛陀教诫弟子尽忠之意。‘内外谨善’,内指心,外指身,身心之善行,表里一如也。‘心口相应’,楞严经中佛告诉阿难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心直言直,中间永无诸委曲相。’由此可知,欲证得无上菩提,净圆妙心,一定要从‘心口相应’下手,就是心直、口直、行直。‘直’是诚至极处之称,也就是大菩提心中的‘直心’,观无量寿经上称作‘至诚心’。佛陀在此地的七句开示,是教人务本尽诚而已,而务本尽诚,正是世出世学之大本,世君子尚且能务本,何况学习大乘菩萨道者?若不从根本修学,正如建高楼而未立地基,其后果思之可得也!下面二句‘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是佛正答阿难之问。佛教我们说,世间事可以做,但是不可有世间意。8 t. Q- u) W7 q  |( U2 Y
1 ]/ c  B. E& U& a
  三、请解世事世意之义 (一)世事 (二)世意$ s& }& t& r$ e( q: T4 k. N

, A, K9 F* [' w3 O) p" F  (一)世事
9 D8 z" C5 \  E" S0 \$ M- r# Q0 x2 }% c7 h* s5 t8 U* ~) [
  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
: q4 O% l8 `# _8 r. x/ F" }9 Z/ F7 ~7 C' M, x. ?
  阿难听了佛陀的教训,但不知世间事和世间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可以做世间事,而不可以有世间意?于是更进一层,请佛为我们作一个明确的解释,故有此问。下面是佛陀的解答,先解释什么叫世间事。
5 y2 O  ]& ?2 G  O/ w0 m' `: U
0 W* i0 M+ p" u& Y$ q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 |# \+ ]; \/ L% g$ w0 B; e- D3 ^
8 q/ w' h5 W; @' h+ Z4 D9 _
  世间事,无量无边,佛陀在此处,只不过略举几个例子来为我们说明,使我们觉悟,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不碍世间法,世间法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佛法的修行工夫,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种种琐碎的事务中,看破、放下,然后再提起。* ?) j% F' ]: V) R. \

8 |0 ?. @6 ]1 Q) Y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做佛陀的学生,无碍于世间事,可以经营商业,可以贩卖货物,可以从事各种生产营利的事业,只要以诚敬忠信待人接物就好,所谓但取仁中利,莫求义外财,凡是合乎道义的利益,就可以去做,在四十华严里,诸佛菩萨种种示现,就是榜样。‘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罔是欺骗,此二句是教忠信,买卖要公平,不可欺骗人,更不可害人。‘施行以理’,这一句是教诚敬,凡事必须合情、合理、合法,以‘仁爱信义’四德服务社会,造福社会,这样就是学佛,就是行菩萨道。‘不违神明自然之理’,此句是指吾人本性而说,人性本善,天理良心,是本有的性德,本性本具无量智慧,万德万能,故称‘神明’。此处意思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本诸天理良心,求个心安理得。不然,纵使逃过法网,绝难逃过良心的责备。‘葬送之事’,是慎终追远之意,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此人情至厚之道也。地方社会,能尽力推行,则民化其德,可归于厚道。‘移徙姻娶’,移徙是迁居,包括所谓的移民;姻娶,就是婚嫁,像这些都是世间事,都可以为之。我们从佛陀所举的这几个例子里,就应该觉悟到,佛教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实在是没有违背,佛并无制止。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做的是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呢?
3 Q+ B- z( j( i$ s/ J1 n3 q. f  w' n1 D+ f+ R
  (二)世意8 h3 f4 g$ f( a$ M8 ]
4 A3 L) V0 V* S& o
  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 l9 z% H" B+ e, a+ T7 ~  Q; ~
6 K7 H% d# a4 k% u: z; A  从这一节经文中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佛所说的世间意,就是指的‘迷信’。‘不可得为世间意’,就是教人不可以迷信,不可以做迷信的事,尤其不可以做迷信鬼神的事。迷信之事,也是有很多的,但愿能于此体会得知,这些皆是世俗习气。其实,若究竟言之,凡情识用事,皆世间意,四智菩提则超世间,此又不可不知也。佛说:做佛陀的学生,(一)不可以卜问,包括算卦、测字、看相、算命、风水、预卜吉凶祸福等世俗习气。(二)不可以请祟,这一句是指那些巫婆、觋童(乩童)、扶鸾、驾乩、延请鬼神狐仙之类者,佛子不可以作。(三)符咒,佛子不可以学习画符、念咒、驱鬼、治病等事。(四)不可以厌怪,这是外道邪术镇压之类。如古时泥木工之压人术,中外皆有。汉武帝时,江充之祸,即是明证。江充是汉武帝的绣衣使者,一天,路逢太子乘车马驰道中,驰道是皇帝专用的道路,太子车马驰道中是不敬。江充是皇帝近臣,太子见到了,拜托他不要将此事报告皇帝,江充未听,还是将这桩事报告皇帝。有一次武帝生病了,江充很怕,万一皇帝死了,太子即位,有被杀头的危险,于是设计陷害太子,故意在皇帝面前说,皇帝的病,是蛊祟所起,有人欲谋害皇上,武帝果然相信,就命江充带著胡人巫师,掘地捕蛊,烧铁钳强人承认,老百姓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说宫中有蛊气,遂掘太子宫,得预先埋藏的木人,献皇上,太子冤无由申,皇上将木人交江充斩之,皇后、太子皆自杀。武帝后来才知道是江充欺诈陷害,后悔莫及,遂灭江充三族。为佛弟子,绝不可为也。(五)不可以祠祀,此处所说的祠祀是指奉事邪鬼、邪神,拜拜、许愿、还愿之类者。(六)不可以解奏,所谓解释怨仇,以疏文(书表)奏天帝鬼神之流者。(七)也不可以选择良日良时,这也是习俗所尚,世人凡有所作,总要选一个黄道吉日,择个好时辰。总而言之,佛所讲的世间意,全都是世俗迷信,违背性理,不但为佛弟子不可以作为,就是孔子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以世儒之高明者,也不为世间意。但是,时至今日,世风日下,佛、孔微言绝,而怪力乱神大兴于世,蛊惑人心,众竞尚之,欲天下之不乱,不可能也。儒佛之教,皆以真理启发人之正智,所以是理智,绝非迷信。在前面已经说过,善因必得善果,恶因定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事不可强求,必须要知道,迷信鬼神,求助鬼神,谄媚巴结鬼神,不但不能转好运,反而越转越糟、越坏,以至于不可收拾,那里能得到一点好处呢?佛教我们不得为,孔子教我们敬而远之,都是教我们破除迷信,启发正智,凡是迷信的,都是世间意。然趋吉避凶,乃人之常情,既不得为世间意,那又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得到身心吉祥安稳呢?下面经文,佛陀就要为我们说明做佛弟子所当为者,经文中有六点指示,是真正趋吉避凶的不二法门,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必须依教奉行的。7 N, @8 W% D& N$ p% w

7 t( H0 ^% J% e" i! A  四、佛训道尊 (一)佛子施作当启三尊 (二)道戒为尊天神敬伏 (三)道包天地人自挂碍 (四)善恶由心设喻便解 (五)戒行参天众圣赞叹 (六)智士自应如教奉行
+ o, e9 o0 a( Q% F
# {% i7 k1 f$ q% G3 Y  f  d$ i# ^  (一)佛子施作当启三尊
9 U2 c" ?" T9 K1 ~
8 e- }) X) K1 l3 C$ |' p# Q) N) L2 f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佛之玄通,无细不知。
7 c. I  m; j1 t6 |: o+ q) F9 D
5 I) w: `, G, c& n. V  这是佛陀对我们的第一点指示,说道:接受佛陀五戒的教学,又能确实修习者,一定是个有福德的人。福德就本经所讲的是(一)长寿(二)大富(三)清净(四)众奉(五)德慧,而诸经所说大同小异,福德是果报,五戒正是其修因。佛弟子,修善因,得福果;有所施作,必依三宝。佛之玄通,无所不知,依教修学,定得感通。. z0 w1 W+ J9 z4 U4 v

  ]3 _6 {. V& p1 _! D  上面讲到佛弟子可以做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之后,佛陀非常慈悲,又为我们指示六点趋吉避凶,自求多福大慧的修行法门。第一点,就是说佛弟子有所施作,应当启白三宝,佛前焚香祷告是向佛报告,所作所为不违经训是向法宝报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善师或道德之人商讨请教,就是启白僧宝,做事合乎天理良心,自然与佛玄通感应道交了。7 u) Z8 ?# C8 k5 d: _" `9 |

1 p6 F) V0 Q6 g  (二)道戒为尊天神敬伏
$ A) R3 U8 N' W4 N6 s' E& w2 o/ y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 i; G2 @. k) A9 d6 d& z$ g
" p2 ^+ I, }' M; S  第二点指示,是说明一切行为中,唯有道德戒行,最为诸天鬼神尊崇敬伏。能够守持佛戒,有得于心的道德之人,道德随其修学,日日提升,诸天天神更为拥护,使其道德格外具足威重,是道护为强。‘役使诸天’,是天神敬伏道德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如唐朝的李通玄居士,终南山的道宣律师,皆有天神长期为服劳役。且高僧传内所载,天神事奉道德之人的事迹甚多,可以参看。‘天龙鬼神,无不敬伏’。这是指四天王所属的八部鬼神,他们见到持戒修道的人,无不恭敬伏侍。所以,‘戒责则尊,无往不吉’,佛门戒律精神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绝对不恼害众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是善行中最为可贵者,且戒之在心,他法难与之比。故戒德之人,一切作为,实在是无往不利,可见这是大吉大利的修行法。‘岂有忌讳,不善者也。’这是说人所避忌而讳言者,如人心中恐怖不祥之事类,当我们明了道护为强的道理,那里还有什么忌讳?什么不利的呢?是又何必自屈而为世间意呢?我在各地讲经,时有人来问,第三次大战眼看不可避免,何处最为安全呢?我告诉外人说,台湾最安全,告诉国人说,行善、积德、修道,最为安全,无往不吉也。
+ D7 H3 i) B9 _
) I' c- J7 T0 c6 f! M; \. G3 \8 ?  (三)道包天地人自挂碍
* |; c! I) N8 K4 R
: Q5 @; u) A/ ^+ Q8 W4 H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挂碍。- ?& n7 M% ^0 V! f# l
: K. ?8 [; i. p* \; V' T
  这是第三点指示,道指真如、本性、真心,就是断惑、明心见性之事,心量之大,经中比喻说:虚空在心,犹片云之在太空。故心包天地,这是真实的事相,可惜迷人不达此理,不见此事,结果是自作障碍。楞严经说:‘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众生之妄见,正是‘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却不知‘本是无上菩提,净圆妙心,妄为色空,及与见闻。’所以佛才感叹的说:不达之人,自作挂碍,若得悟入,便超世间。/ R$ l, [# W7 ]+ b& g- Z3 L# L

. i, Y7 Z9 D- s: @  (四)善恶由心设喻便解. n! g# I( N7 H% x  x
# G+ w1 }( o6 S5 Y) J0 e
  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 Z* ]$ J: D' ?& o

: @  N' \9 r1 H- P& m/ p8 g  这是第四点指示,说明善恶在于人心,而果报则如影随形。这几句话和感应篇上所说相同,语意浅显,的是至理诚言。善因、福果,恶因、祸殃,心造身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果能明了此事真相,当起心动念之时,便知果报祸福,是真有智慧的大福德人。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也,此是佛陀教人修道求福的下手处,最初方便也。6 U+ l9 {- v1 D( P8 G
; @: N3 O: h& u/ W6 G4 I+ S
  (五)戒行参天众圣赞叹
& u& n$ I4 \( P1 h5 j) o0 N/ h4 m& n& {
  戒行之德,应之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
1 j) R7 Y8 t) f: H8 Q& D  X
# U7 h) z4 o; H  这一节经文,是第五点指示,盛赞戒行功德参天,劝勉认真修学。凡是律己者为小乘戒,利益众生者是大乘戒,持戒行善有道德的人,自然与佛菩萨感应,诸佛菩萨,随缘现相,不变本性,故曰自然,此是一说。又,菩萨度众,随缘现相,应以何身度,即现何身相,不违本体应之自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晓得只要自己能持戒修善,不必求神、求仙、求菩萨、求佛,自然有感应的,既然有感应,当为诸佛菩萨所护念,那诸天鬼神那有不保护的道理呢!‘愿不意违’,是讲事事顺心如愿,有求必应,心同佛心,口如佛言,身同佛行,自行化他,必定感动十方,心行称性,无为无作,若日月经天,四时化育,是与天地万物融合一体,同一化用,谓之与天参德。功勋巍巍,是指自行化他的功德大,世出世间一切圣贤无不赞叹,戒善之德,不可思议,赞叹不尽。我们读了这一段开示,应当发心,一意专修此众圣所赞的真实功德,无负佛陀慈悲教诲耳。
! V$ {3 r5 d/ u' c+ n0 G4 X
% e  B! b9 W1 i# F5 e0 D5 N, T7 W6 F  (六)智士自应如教奉行: a% U- |5 m1 R: I2 c

; R7 E6 P; a. [" @2 t  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 a& {) v  _7 Q: g7 W- T+ p
. {4 A* ~6 q7 q/ n% B0 y( o, u  这是最后一点开示,说明唯有智慧之人,才知道如教奉行。‘智士’指有智慧明事理的人。‘达命’是讲通达明了因缘生法,自然之理,知天命也。‘没身不邪’,以达命故,所以终身不疑不惑,不为邪知邪见邪行。‘善如佛教’,重在善字,就是说见得理明,守得心定,又能恒顺众生,随喜中成就无量功德,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戒、定、智慧三学具足,无不称性,无不自在,才是善如佛教。依教奉行,虽然在家,也可以得证度出世间的菩提大道,成佛、成菩萨。以上将本经第四大段讲完了,读了这一段经文之后,才晓得在家学佛本无妨碍,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如理如法,善如佛教,必能使您的生活更美满、更幸福,使你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
/ s% C, F5 k5 z
1 r" W( e/ t/ P5 g0 P  下面是本经的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佛四番开导之后,自己庆幸遇佛闻法,获大利益;然不闻佛法者,不免迷惑造业,于是悲悯众生,请佛住世,这是阿难听教的心得感想。1 }# Q2 e4 C- M1 w( I8 g
( W$ T  p' H# M" v% b1 B6 u1 ^
●戊、阿难幸自悯他 一、阿难自幸今值佛世 二、悲悯此世多恶少信 三、为悯众生请佛住世
) `. q+ E, H% ]) f* Y: f% [, o8 [; O9 B5 t3 ?$ V) t+ u$ s# t( H, L
  一、阿难自幸今值佛世
! m7 R. c+ M# x2 d, O  Z+ \- ]
, l8 V! M% l, s. d  阿难闻佛说,更整袈裟,头脑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为作福田,令得脱苦。’
* P) s( S# z0 s0 v% E& t# p9 n6 N
5 b2 z% i9 T- R, J' Y1 T' [  经文可以分为三小段,这是第一小段,大意是讲,阿难听闻佛陀上来四番所说,‘更整袈裟、头脑著地’,是最敬礼,以表示感谢世尊的慈悲教诲。‘唯然世尊’,唯字是表信之极,而绝无疑惑之辞,这是阿难表示自己信受。‘然’字是指一切众生,尚有未闻佛法者,不信佛法者,这是代众生请法之辞,金刚经上也有同样的句法。‘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此句照应‘唯’字,是说我们与会的大众们,宿福深厚,有此机缘得遇如来。‘如来’是佛十种别号之一,含义甚多,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这句照应‘然’字,是赞佛平等、大慈、大悲,普遍赐给一切众生—九界有情众生—最大的恩惠,为一切众生作无上真正福田,凡得遇佛法,善如佛教,必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印光大师说:弥陀为第一福田,念佛往生为第一大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根利智,能信能行,佛祖诚言,绝无相欺也。
( v& l. x/ \& f2 S! A; _+ _1 t& k+ \; m4 Y& u3 u! ^2 P4 s
  二、悲悯此世多恶少信
9 {! J8 i" G) ?$ v8 v- \& l5 o% _. d% b+ @4 y/ ]9 L
  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恶,众生相诅,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两,奈何世恶,乃弊如此。( a. i1 r4 {2 O. c, l) B7 O3 Y

) k4 {; g% u+ U( _6 q/ y* w; D2 `  这是第二小段,大意是阿难尊者,悲悯世间多恶少信,尤以今时为最。‘佛言至真,而信者少’。佛陀的言语教训,真实之极,佛在般若会上,告诉须菩提长老说:‘如来是真语者’,真则无妄。‘如来是实语者’,实则无虚伪。‘如来是如语者’,所言必如其事理。‘如来是不诳语者’,所言绝无夸张,绝不盖人。‘如来是不异语者’,所言必无先后矛盾,前后不一。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句句至真如是。阿难很感叹的说:‘而信者少。’为什么世人不能相信佛的教导呢?尊者又说:‘是世之人,多造十恶业,互相的诅咒,互相的伤害,这是非常可悲可痛的事。当然,世人之所以信假不信真,认假不认真,这种愚昧的行为,实在是善根少、福德薄、烦恼重、业障深之所致;当他有缘遇到善友佛法,竟当面错过,真是可惜!可叹!‘若有信者,若一若两’,这也指信者只有万分之一二,正如佛在金刚经上所讲的:‘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后五百年,就是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年以后,正是指我们现在的时代,有持戒修福者,持戒,是指勤修戒定慧三学者,修福,指真修六度;这样的人,佛说定能信佛言说以为真实。佛又说:‘当知是人——今世能信佛言说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得无量福德。’这都是讲,佛言至真,就是在末世,也还有少数真能持戒修福者信得过,只是人数比例太少。‘奈何世恶,乃弊如此’,这是阿难叹惜世风何以败坏到如此地步!1 w% I) V% V6 Y- E# t* {
% y; b0 R1 b' y
  三、为悯众生请佛住世
& r- F& x5 J! b) O% t3 N' c7 t3 P# V. [2 _5 V2 M5 a
  佛灭度后,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呜呼,痛哉!将何恃怙,惟愿世尊,为众黎故,未可取泥洹。. d' w# F8 Z" Z# O: ~" n

- J7 S. g7 T* l& I  这一段是阿难为悲悯执迷不悟的苦难众生们,求佛住世间,教化救度之意。‘灭度’指应身示寂,而法身实在常住。阿难的意思是说:一旦世尊示现入灭之后,纵然还有经典及修学方法存在世间,怕的是再也没有人真正的相信、接受、奉行了,佛陀教育必渐渐趋向衰微,以至于绝灭了。按佛的法运,有正法一千年(佛灭后初一千年),以去佛尚不远,信守修行,成就的人极多;至佛灭后第二个一千年,称像法时期,以去佛渐远,经法流传,讹错渐多,但是还有不少人修成禅定;到佛灭二千年以后,就叫做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修学渐渐不如法,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就了,而念佛生到弥陀国土者,为数还不少。但就整个法运、世运看,的确像阿难所说:‘渐衰灭矣’,今则尤甚!‘呜呼,痛哉!’上痛佛法衰,教化不行,下痛众生苦,无法救度。佛法是我们光明幸福的指引,佛法衰矣,愚迷苦难的众生今后将依靠什么呢?末后三句是阿难代表众生请佛住世。‘众黎’,众指一切众生之类,黎则专指百姓平民,黎是黑色,平民头发也,故称做黎民百姓。阿难的意思是,为了那些苦难的平民百姓,求佛不可取泥洹。泥洹,也称做涅槃,是印度梵语,意为圆寂,乃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之称,此处是指与世长辞而示现入寂灭的意思。佛菩萨、善师、道德之人,真正是人天眼目、众生福田,是以我们有责任请求他们长住世间,慈悲一切,教化众生,令一切皆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本经长行文,就讲至此。
9 `% H4 L& n" I4 P' H, @7 i. F& c. M, e/ E3 O/ p
  接著要讲的是,阿难所说的二十八首偈颂。在未讲此文之前,首先要将佛经文体向各位作一个简单说明。佛经文字体裁有十二类,术语叫做十二分教,又称作十二部经;若就形态归纳,不外长行、偈颂、密咒三大类:(一)长行,是属于散文体,便于发挥义理,如天马行空,罄控纵送,充畅尽致。(二)偈颂,偈颂类似我国的诗歌,但不重视平仄,也有押韵,土不家中国律诗那么严格;偈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不等,但其句法整齐,每四句为一首,可以和曲合唱。本经是五言偈颂,共有二十八首。佛经通常在长行文后面,多有偈颂、或密咒,偈颂是取其便于背诵、修习而得深入其境,又于歌唱中巧收潜移默化之功,益见佛陀教学之苦心。(三)密咒,本经虽无,然大悲咒、往生咒、白衣神咒、六字大明咒等,确为众所周知,大致说来,密咒只存古音,少翻其义,原因是其中多含有六道言语,一般习惯,但诚心诵念即可。如中国人所习诵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章嘉大师曾为解释,唵是身义,嘛呢是莲华,叭咪是保持、持守义,吽是心意,合起来讲是保持自己的身口意业,像莲华一样的洁净。由此可见,咒语含义圆备真善美慧。且一经圆具三体,三髅却是一义,其目的都是为了契机。# b$ v- E5 E4 h: g3 G2 u
5 y/ d5 W) H3 D: J' ~8 z! B2 Q
●己、阿难谏颂 一、请佛住世 二、疑谤重罪 三、各罪别报 四、五戒别果 五、疑罪福果 六、世意恶报 七、结劝
' N* b- C2 J( m2 i7 O4 I
3 B$ N6 d% s- q: R$ y- ?+ |  一、请佛住世0 E  b2 j% ?) C' O5 _( f
* ~5 t* \( t% `5 B7 I% ]
  阿难因而谏颂曰,这一句说出了阿难说偈动机。‘因而’,就是因前面自庆悯他,觉得末世众生实在是太苦了,因此,阿难不但是代表末世众生请佛住世,而且,还再以诗歌(偈颂)劝导当时以及后世的佛弟子们,要诚信佛言,依教奉行。二十八首偈颂,可分为七个段落:(一)有三首颂请佛住世,(二)有三首颂是重颂疑谤重罪,(三)有四首颂各罪个别的果报,(四)有四首颂五戒的果报,(五)有三首颂疑罪苦果,(六)有六首颂世间意的果报,(七)有五首颂赞佛恩大,劝勉种因。请看经文:第一颂# G8 m5 _$ C6 M2 i( D
2 Q6 Q8 Z3 t) E8 x: T! H9 P
  ‘佛为三界护,恩广普慈大,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 H  _+ s& C, Q# S$ O" v/ g1 @% v5 I& n# ^2 T8 V. H8 x
  这一首是阿难为大众求佛住世,在普贤十大愿中,第七愿请佛住世,因此,请佛住世乃是佛弟子的本愿,阿难尊者也可以说是实践他行菩萨道的弘愿。前二句也是说明请佛住世的理由。‘佛为三界护’,佛陀是三界六道的真正护持者,唯有佛陀才能够做我们的保障,为众生的依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一切众生真正的皈依处,所以,‘恩广普慈大’,佛的恩德慈悲,被及九界众生,三根普被,广大无边。后二句是阿难求愿,阿难之心,愿佛慈悯,为了三界一切沉迷受苦、无以自拔的众生故,不可示现入般涅槃,求佛长住在人间。请看第二首颂众生罪障法缘:
' g2 E# N; @% T# Q7 |, L6 x* j
5 I% w5 n# ^3 B/ F! {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
0 Q, ]- g7 L' D: A& F  c6 t  ]6 F. d* O$ M* t
  这一首偈是阿难训责众生意,责备实为怜悯,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值法者亦少’,是讲佛法难闻,众生罪障太深故,得遇佛闻法的机缘不多,何以故呢?‘盲盲不别真’,楞严经第六卷说:末劫之时,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九卷说:魔于末法,在我法中,修道出家,...令真修行,总为魔眷。读此经文,想今时之正知见少,必依戒修定开慧,方为正途。看破、放下、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上上根人,上上智人也,舍此而不入魔者几希。此处经文比喻为心盲眼盲,不能辨别真正佛法。后二句是阿难见众迷倒,而感伤之意。阿难心痛众生罪障深重,自己障碍了法缘,诸佛菩萨虽然常常示现在人间,众生要是没有福,纵然是遇到,也不肯相信。还有一种人,把邪神邪法当作佛法,佛魔莫别,真是可痛极了。何故不识呢?诚为过去罪业重障乃如是耳!请看第三首,颂弘法者少,法渐衰灭。3 u( I4 `$ `* T4 t  b: a

( q* S0 M9 |- x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
; Z0 J& S( Z! U" s" B
0 S: g1 q7 O3 n( X3 Q  这是第一段的最后一首,说明得遇佛法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因此,佛法必然是逐渐衰微。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无人弘,如何能不衰灭呢?‘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是说即使有宿福得遇佛法,为数也不过是亿万分之一二耳。若无宿福,必终身不闻。佛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我等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无结果,岂不可惜。过去有人问日中一食义,我以贫困答,主要是不求人,传道与人,要人信受,如果处处有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不信,反招疑谤重罪。所以,为佛弟子,必须吃人不愿吃的苦,作人不肯作的事,必忍辱、必谦让,此非清高,一切为利生著想耳。‘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佛子若不能弘扬正法,则正法渐渐废灭,佛法废灭,佛子之责任大大亏负了。佛法变质,佛法废灭,在于传而不习,众生的解脱机缘失去了,后来的人依靠什么自拔自救呢?正如婴儿,失去父母,其苦难可想而知矣!这便是阿难要请佛住世之由。今去佛已远,幸得知识、善师、道德之人,我亦如阿难,恳求其住世,利益人天,才不负佛陀、阿难教导之恩耳。1 [. Z  |/ Y  C* ?; T% ?

# ?: ?* r, p  D: r# B  请看经文,第二段也有三首,颂对佛法怀疑、谤法,令人对佛法失去信心,失去破迷启悟、离苦得乐的机缘,故结重罪。3 w" N. V% P: ~4 T, V

: R- I& A# F9 O% Q' h4 z7 p  二、疑谤重罪
9 X$ q) c8 V' [  n$ l; M3 A* C9 o/ s
  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 j) L* R; Q* k  M: ]
  Y; z$ X5 A9 X
  第一首颂演法不闻,首句讲佛说法度众生,故恩德最大,若不说法与众生则无恩德,可惜的是,众多罪业,由于众生自作故,所谓‘妄想执著’,自划界限,还自束缚,隔离圣人大道,楞严经中之‘认浮沤而弃大海’者也。后二句是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无时无处不说法,法音如鼓,远振三千大千世界,以众生罪业障自本性,所以不闻。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动则不见月,众生心水亦然,心水清净则闻佛法音,心水浮动则不闻说法。隋时天合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未散,即是明证。故佛经证信常言‘一时’,而不记年月日时,义亦如是。请看下一首:
0 v. V( }4 w% K1 P7 _! z
/ A2 _! a! V# ~4 s5 \6 z  世浊多恶人,还自堕颠倒,谀谄諀訾圣,邪媚毁正真。/ y' \+ }( h/ h$ I
" F! s/ v  S$ k* U
  这一首是说恶人自甘堕落,造毁谤佛法之罪。‘世浊’是说五浊世间,多有造作十恶业者,这样的人,一定会自己堕落的。所以经上说:‘还自堕颠倒’,俗话说,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然欲迷心窍,利令智昏,众生八识田中,恶习气的种子特别多,而且是强有力,所以,一遇恶缘,就像水一样,自自然然的向下流去,颠倒错乱,越堕越深。‘谀谄’是指入佛法中破佛者,实为名闻利养,假意奉事佛教者。‘諀訾圣’,諀是恶言,訾是毁谤,指存心有意谤佛法、谤圣贤人。其实,圣贤、佛菩萨心行如同日月,焉能损?无知迷人,欲以不正当的邪法,毁灭正法真理,要知道,正法真理,决定不灭,非是邪法能胜正法,不过一时蔽之,叫人迷惑而已,结果必定还是自作自受。这在末法,时常见到信奉邪教邪见的人,往往比修学正法佛法的人多多,是迷不别真耳!正所谓可怜悯者也。请看经文,末后一偈,颂罪上又加罪:- ]2 ]: i+ }  C! S' z: T

  {' Q9 t. O9 H3 k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众罪本。
/ i7 Z! K! C& n" M* o3 j7 [5 j
/ d% h4 m9 {; `6 `  邪见之人,不信世间有佛;佛是大智大觉之人,说佛法不是大道。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佛经教义,若未涉及,而言佛法非大道者,狂妄之徒也。禅宗六祖示法达禅师云:佛犹觉也,开示悟人觉之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其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由此可知,佛法实自性正法、真法、大法,如何不信呢?不信之人,虽外具人形,其实,已失人格根本。儒家人格为仁义礼智信,佛法人格是五戒十善业。弃五常、废五戒,强不知以为知,固执自己妄想分别,错误的思想邪见,造作出邪恶的言行,自是重罪的根本。‘自作’是讲造因,‘罪本’指三途苦报。由此可见,一切世间罪恶根本,就是因不信佛法而生起的。请看经文,第三段有四首偈,说明各罪别报,愿深思之!  z" n& f* B* O, |: f

2 {9 t+ u1 ^0 u  j& A, i  三、各罪别报/ p( y; E& L% V$ Y$ D9 y
! l( w$ u: y6 m0 E- X7 D' ?
  命尽往无择,刀剑解身形,食鬼好伐杀,镬汤涌其中。
8 x- A8 B! @2 a! s, k& l* z, t' w9 ?, @" T
  这一首是讲地狱总报,意思是说造作上面所说的重罪之人,命尽之后,一定往堕无择;无择就是无间地狱,楞严经及地藏经上都有详细的说明,后三句说地狱中的苦刑,有刀山剑树,‘食鬼’指牛头马面,恶鬼夜叉,性情凶残好杀。‘镬汤’就是油鼎。. d3 A8 Y4 C. J+ W4 @) q

5 j4 U9 k0 M* v% }" ~! t  淫泆抱铜柱,大火相烧然。
0 O7 ^) F6 R# C" X! G4 |3 ^2 n5 p1 I! H  h: u
  这二句是讲邪淫的果报,抱柱像其形,火然应其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29 1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罪报实由自心习气所感召而有的。
  V6 L, a/ E' P6 P* K$ }/ p; @: H% _! i6 ], c1 o! V% n
  诽谤清高士,铁钳拔其舌。( b9 J0 ?3 A, G6 V( |' l
; m% P( a: n% H7 r( e' J0 W1 C
  造二句讲诽谤罪报在拔舌地狱,人因不知好歹善恶则造口业,如明善恶因果,必能远邪归正,亲近贤人善人。‘高士’指出家高僧,在家高士,就是善师、道德人也。8 _3 T5 u  R7 b8 z
% X2 s- q; A3 d0 [) Q: e# c5 Y) d
  乱酒无礼节,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狱中,洋铜沃其口。
1 a! h8 I1 _" K; a
7 A5 h7 L) ^4 R7 @0 Z, w  这一首是讲乱酒罪报,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教人远离。食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教人蔬食。招慈善、感延年,是为布施无畏者。至于圣教,于此则有权实,权则渐诱,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约实教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佛法五戒,杀盗淫妄四戒,大众都不疑,唯对酒戒,以为软酒并不算什么过失,确实是如此。五戒前四叫做性罪,酒戒叫做遮罪,遮是预防的意思,是预防乱酒以后而破前四戒,所以软酒,尤其是醉酒,列在重戒。经文初句说乱酒失态,二句说失人道,人道就是五戒,破了五戒就是失人道。后二句是讲果报在洋铜地狱。5 _/ a1 O9 Z9 F  I- f; A

# _4 Y# {4 Q) I) `& }# O% z  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 H  C: P& K' k! r! ^' ^+ n# n

* @! T9 S% ~' ?( [, z# z5 F) M  这一首是讲总结破五戒的苦报。前二句说三途之苦,言不能尽;后二句说纵然三途罪满,再得人身,因为他的恶报习气尚未断尽,所以感应人中下贱贫穷的报应。感应之理事,昭彰如是,的确可怕。学佛的人必明此理,必知此事,而后才能趋吉避凶。以上我们将破戒的后果讲完了。* S, w! O" }/ Z0 E- Q$ r7 F- ^
8 i# g. {0 l* z4 I  e0 U9 w
  经文第十页第四行第一句‘不杀得长寿’起,有四首是偈颂中第四段,说明守持五戒的福报。
- o. M; C( a/ _4 h% M9 {2 G3 C
. g( q( [7 v* D+ l  四、五戒别果$ ^9 J9 ]6 ~1 C$ n# L
! K* E* i7 }3 q
  不杀得长寿,无病常康强。# A9 ?7 `& V3 t7 e) {9 i; j
- q/ D8 |% s" `4 p
  这二句是讲不杀生的殊胜果报。我们都知道,凡是有血气之属,必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同礼,楞严经上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微命不伤,才是真慈悲,以平等真慈心养生,自然得长寿、康强、无病的果报。佛弟子不但戒杀,更积极的是吃素放生,此乃推己及人,仁民爱物之最善事也。佛弟子也是世间最懂得养生之道的,素食,实在是具足卫生(保卫生理健康)、卫性(保卫性情健康)、卫心(保卫心理健康),其无病、康强、长寿的果报,乃是必然的结果。我们如果希望得到无病、健康、长寿,就应该要培养平等慈心,戒杀、放生、吃长素。; t+ @" Y0 M; F
  q8 S" v4 n  x
  不盗后大富,钱财恒自满。
$ u. I9 W+ A) P( @0 |2 r: h# o# X4 z" e/ b
  这二句是不盗的善报。学道之人,第一要知足,安贫乐道,以清净智慧广行布施;财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大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戒经上说,他人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公用物、官府物(政府财物)、民众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逃税等等,皆为偷盗。偷盗所得,依然是自己命中故有的,若命中无有,纵使巧诈偷窃,必无所获。故古语说: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知命之言。所以不盗者能施,其果报必财用不缺。唉!人又何苦见财起盗心呢?
6 B7 J: N+ X: l7 }  w! j- D
# Q+ G, m4 g: I3 ]; g# ]  不淫香清净,身体鲜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则为大王。, ~1 z% ^) T, V( a

7 j7 w: C, @, o. L" f  这一首是讲不淫欲的殊胜果报,前二句说明不淫能感得身体香洁鲜明,色香远闻的意思。‘光影常奕奕’,光影就是风度、风采,也就是所谓的神气、精神。‘奕奕’是伟大的意思,此处是形容他的光采神气,别人是比不上的。‘上则为大王’,大王是人间国主,一国至尊,为人爵之中最高最上,这是说不淫的果报,所获得的福德,在人道中也可以感得王侯之尊。佛经中说,断身淫生欲界上三天(兜率天、他乐天、他化自在天),断心淫则生色、无色界,四禅天、四空天,是又可以解作上升天上而为天王的殊胜果报。
7 r& R- W6 X! F; t9 a8 u+ w
) [; \  j& I: i& k  至诚不欺诈,为众所奉承。
) {* u. ~0 P. c( b' D# h' [- M+ t3 o( V" s& j- ~( X. ^
  这二句是讲不妄语的果报。佛为三界尊,为一切圣贤天人众生所奉事,役有别的,只是诚信耳。至诚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必深明一真之理,悟入一实相境界,而后能极至诚、不欺诈,就是无缘慈与同体大悲心。所以初学者,一定要从诚信下手,先修心地正大光明,事无不可告人者,此中具足真常法喜。后句意思是说,一个诚信不欺之人,必为大众所拥护,大众既然敬顺承事,则无事不办。佛子若效佛度生,必须先修诚信。4 A' g" \1 I, I4 G# ~

7 N0 l% Z/ z2 I, D: {9 ?8 e6 p3 b3 v& f  不醉后明了,德慧所尊敬。; K8 {! C& Y% K/ ?- B* \4 k

0 t4 Y' v1 ]! j  这二句说不饮酒的善报。佛弟子‘愿得智慧真明了’,而不饮酒正是保持身心清净,定慧圆明,度化一切,而为道德、智慧之人,众所尊敬。下一首是讲五福临门的殊胜果报。3 |/ V- B8 \; U: ]: g

5 o: @$ v' F* @2 H) @# j' e2 F  五福超法出,天人同俦类,所生亿万倍,真谛甚分明。
  |+ Y6 y: f+ _# }! A: l, u: [, P" w. e- K) z6 K8 R- G3 `; n
  五福就本经来讲(一)是长寿(二)是大富(三)清净,就是心无忧虑,身境安和。(四)是‘众奉’,也就是说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和拥护。(五)是德慧,五福之中,前四是福果,后一道德智慧是造福之因,能所相资,福慧日日增长,以至超出了世间,而与天人的福德等同类了。在佛法中,五戒是世间法福德的总因,十善业是诸天的福因,修戒善的因,必得福慧之果。‘所生亿万倍’,是说修因得果,生生世世,福寿无量无边。‘真谛’指五戒,戒因福果甚为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有三首偈是第五段,说明愚恶之人,疑佛所说罪福果报,疑圣教,是自生大障,所以称为根本烦恼之一。
6 T  d1 S- a( }$ o2 y: h: w& f; K% C! n# }8 u' K6 x
  五、疑罪福果
9 ~, }6 ]- G. _; F6 {5 D) ^
6 o" v2 Q/ @2 T0 q0 x/ i- F: [: s* K- w  末世多恶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别道,罪深更逮冥。" B! t' ?( h' @0 p5 P

  d5 d, f( E  ~( \  这一首偈,是讲末法时期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对于佛菩萨所讲的事理因果,真谛分明,还是狐疑不信,其实,世间十恶之人,不信佛教,不入佛门,情有可谅;若出家为佛弟子,尚且不信因果,诈欺世人,破佛灭法,真是恶人中的大恶人也。在家不信五戒,狐疑因果感应的道理,以巧计偷心,求富贵长寿,岂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真是枉用了心机。出家人不信韦天有护法之力,怀疑佛陀白毫之赐,多求利养,心不在道,又能成就什么呢?‘愚痴不别道’,愚是没有智慧,痴指迷惑不觉,愚痴之人不能明辨真妄、是非、善恶、利害的因果道理,以伪诈机巧心用事,真是罪上加罪,前途愈来愈黑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08:45 , Processed in 0.1209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