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24 09: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应该要这样做的。如果能把他们这种痛苦解除了,那么将来大家也就不会有这种的痛苦了。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必须要小心。
5 b, F5 e4 {3 h" V5 i5 _
, v8 z- @5 I' D2 ?: w2 J; ?" b4 `- R% W5 z7 W" O
: c M% X7 H2 D7 k1 z8 p我现在再举出一个例子,你们看看那个伊朗的国王,以前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个国王,他在每一个国家都买了房子,买了地。他买的房子,是最漂亮的房子;买的地,也是最值钱的地。可是现在他政权被人给推翻了,他自己既没有房子住,也没有那一个国家欢迎他去,到处流离失所,甚至于随时都有人要刺杀他,他一定是时时都恐怖,时时都在颠倒梦想中。在这种的生活里头,你说他有那么多的钱又有什么用?连一个平安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一个例子。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就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专门骗人,专门把人的钱都化缘化到他自己的手里去。那么化到他的手里,他也不做公益的事情,譬如你化了缘去造庙,去修个大庙,或是造宝塔,可是他什么也不造,就是造他自己的王朝,扩张自己的势力。做了国王之后,把来路不明的钱,做为自己的,结果也都失掉了,都没有了,这是因果。因为在因地,他种错了因,所以到果地,他还是免不了受这种颠沛流离的苦。; M! I, S+ |) f; t' E
7 R% S4 K* g5 [+ y& D& g& j! x9 R6 t2 X
" ?) e" T- t& G4 _9 i" w% |; K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这就是希望我们佛教徒自己明白这种因果循环的道理,不要错因果,不要弄得将来钻到牛角里头去,无路可通。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切记切记!在修道的时候不要错因果,不要随随便便就恼害其他的人,伤害其他的人,这是不可以的。9 a& l0 H0 ?9 `2 J
! n7 O8 R. L0 \( m/ Q/ u% _
; q5 U) A) X9 k/ r
C$ C, j; j- B2 O# I9 S五、不忘念功德; n( C6 `1 c# V
; f' P, Q( |& V, j4 X0 u9 y$ t) M4 x+ O. ?0 i5 ^7 ]9 T
) ~( Y3 `9 |# y8 y: a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 w0 G* {& d! i& H3 V
+ A1 L6 n$ m4 \% b9 w; D
7 ]8 O( m* @) C6 ]& j8 C' ^6 l C% I1 V! O5 T/ C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也就是不失念。不失什么念?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识的念,不失念良师善友的念。不失正念,而没有邪念。不失正念,心里就常清净;不存邪念,心里就没有染污。心里常清净,就是菩提心;心里没有染污,就是没有烦恼心。所以不失正念,就有无量的功德;你若失去了正念,就造了无边的罪业。1 p- w5 I4 _! Y s' v/ n- L
( C/ s9 ?/ B0 r, S% y, O. b. H5 t% S( j- w" P
# C# ^% n5 I [8 p( x, m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这个‘比丘’,还是一样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都包括在内了。若‘求善知识’:你们各处求访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呢?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帮助你发菩提心,不令你退失菩提心,而且能开导你发菩提心。所以又要‘求善护助’:求这个善知识,来护持自己修行,发菩提心。你假如想要这样子,‘无如不忘念’:你若想发菩提心,你就要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能发菩提心。‘若有不忘念者’:假设有这样的人,能不忘失菩提心,‘诸烦恼贼’:这诸烦恼贼就是贪嗔痴这三毒,这三毒都是烦恼。你有贪心,贪不到就生烦恼;你有嗔心,也是烦恼;有愚痴心,又是烦恼。所以这贪嗔痴都是无边的烦恼。‘则不能入’:你若是常常有这一个菩提正念的心,什么烦恼也都没有了。所谓‘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所以这一切的烦恼也都不能扰乱你了。* _/ l4 v3 p9 I. A$ v
9 M0 h, W, [7 U( ]4 K1 e( Q
/ u8 O) G. ~0 [) F, N/ o/ o+ @5 C q8 }( U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摄念在心’:这个摄念,就是把妄想摄得不生,正念现前。什么时候也不会令自己心里打妄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在那儿发大菩提心。摄念,一念不生。摄念,把所有的念都皈依了。‘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种境界就是摄念,摄持这个念。' d8 c! i( R) v% C* P
! g6 a& t7 |" g, m' F
0 o: P+ |+ D. u5 b" V/ B
0 i) n7 m2 S! M0 T. _
摄念也就是《孟子》上说‘操之则存’,就是摄(操)著,也就是管著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控制著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痴心妄想所摇动。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诸己,能克己复礼,这都叫摄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归到天然的真理上,这就是克己复礼。摄念也就是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个‘仁’也就是摄念,你能摄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摄念,就离开‘仁’了。% y3 W7 k* u1 X* m( j) x; [% S- `) ^& n
! S# V% h( z3 `) D* p" b- Y' \
: E& j& V, j" `3 r4 a
7 o. X) y9 E/ }1 W; d: ]5 g
那么颜渊又问:‘什么叫克己复礼?’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这是不是摄念呢?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这种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讲:Youlooktoomuch。看看东,望望西,看看上边,又看看下边。这个眼睛一点也不老实,睁得比牛眼睛还大,各处去管闲事,这都叫没有摄念。你看,那个人常常闭目养神,坐在那个地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就叫摄念。不东张西望的,南看北看的,这都叫摄念。所以‘非礼勿视’,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礼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这就叫摄念。8 E5 i" Q1 c {- c. Q+ V+ m
/ Y& z0 O' n- e" m3 e, ^
y# u% j8 O2 a7 o7 X# E, P$ }4 Z7 a$ e. x: Q! p; w7 _* f. ]2 h
‘非礼勿听’,不但不合乎礼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礼的声音也不听。你听那一些个流行曲,把你听得心里都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那就叫不摄念了,所以要‘非礼勿听’。8 X2 f. t, S! U) b! \
$ y) d) ?8 O" i; h3 \ X5 `! y( V
! s; _% \0 @ L! ]0 N: f8 p" h' z ]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节的,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这都叫摄心。
3 G# |1 L x" O0 [+ _
8 k1 M% R' T* d1 s* u! n! V% W3 L# C" |9 p9 P5 S; I9 a
% S/ g+ [% M* s& q4 x( f‘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动,不是摇动,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这就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也就是摄心,所以名词不同,意义是一样的。
/ f5 E8 v( m- a& J; f, l
$ h# A7 ~9 A5 @2 A% J- _( X- i4 U4 e0 n
0 E B6 U" S; p5 ^, U' N5 ^
那么摄心就是摄持其心,总管著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行路有行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这就是摄念。心令这个念常常‘操之则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著它,操守著它。‘舍之则亡’,如果你不摄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这个菩提心就没有了,亡就是没有菩提心了。
! A. g7 [3 x" J- l$ y' a) u. {! |2 U" x9 A1 h8 c* z
2 O3 N4 ?# L; W, M5 u. u: t# I/ j
2 \1 G8 o' X- u/ z/ T‘若失念者’:假设你没有正念。‘则失诸功德’:就把一切的功德都丢了。你若是能摄念,随时心里没有贪嗔痴,不犯杀盗淫了,这是摄念。能摄念,口也没工有四恶,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了,这都是摄念。你若是不摄念,则失诸功德,一切的功德也就丢了,没有了。‘若念力坚强’:若是这个摄念的念力非杳常坚固。‘虽入五欲贼中’:虽然就是走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