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贪图睡眠呢?‘不自警寤’:你自己不警惕自己!为甚么不早一点醒来,而不要在迷梦之中?% m  A( L: F% l* w+ F+ e  r1 M# K

% s5 n7 Z! T$ j' S: |, p5 \- \% h( ~
# [) H; R. J- G- {+ Y- o8 {: p( F( k% I! g* C, H9 w: Q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7 f' X2 ~4 A( `" S
$ l. H5 j& b$ x, q4 i: |& [- m/ U

, E& K7 P2 `9 c* H. |8 h
# Z% X( Z6 i* _睡觉就好像毒蛇似的。你若是愿意修行,就不要睡那么多觉;多拜佛、多念经、多持咒,这是修行。睡觉是越睡越愚痴,越愚痴越想睡,总觉得睡不够,这个是修行的一大障碍,这叫业障,常想睡觉就是业障。
  ]  R9 L/ b5 p  @) z- u# Q4 y* u
  e, L' R. m- C5 o+ R5 ^0 X
0 X) V8 y+ C9 L! N0 w+ L; h
6 k% T% t& l) j! V3 j7 U& F‘烦恼毒蛇’:烦恼就是毒蛇,有如毒蛇。‘睡在汝心’:这毒蛇,你心里总是离不开它,不想和它脱离关系,所以它就睡在你的心里。‘譬如黑蚖’:好像一条黑的蚖蛇似的,那也是一种毒蛇。‘在汝室睡’:在你家里睡著。‘当以持戒之钩’:那么,你有这么一条毒蛇在家里,怎么办呢?现在教你一个办法,就是你要持戒,持戒好像一个钩。‘早摒除之’:快点把蛇搬出去,不要教它在家里睡觉。‘睡蛇既出’:这条毒蛇既然出去,‘乃可安眠’,这时候你想好好睡一睡,也就没有甚么关系了。那么这毒蛇是甚么呢?就是业障。业障它教你来睡,当业障没有了,你才可以好好地睡一睡。‘不出而眠’:你若是业障不消,尽想睡觉,‘是无惭人’: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改悔的一个人。‘惭耻之服’:惭愧是自己觉得羞耻。例如:自己觉得做共产党是不好,不要做了,这是惭耻之服,好像穿上一件衣服一样。‘于诸庄严,最为第一’:当你把业障消了,烦恼没有,这个就是庄严法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由惭耻的衣服来庄严的,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就好像铁钩似的,它能管著人,令人不要做非法的事。不是管著人,教人去做非法的事,它能管著人家不做非法的事情。; q( ]6 O" V7 e  c% x
0 n% ?- }, z3 c0 x/ V, p

4 h2 B& Z- r9 \2 }0 p% [$ U; e# Q: T" ^/ X# J# O2 ]
‘是故,常当惭耻’:因为这个,所以时时刻刻应该生大惭愧心,生大羞耻心。‘无得暂替’:一时一刻也不可以废止的,不可以没有惭耻的心。‘若离惭耻’:你若是离开惭耻,无惭无愧的话,‘则失诸功德’:就把所有的功德都失掉了。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有愧之人’:有惭愧的人,‘则有善法’:就有善法可修。‘若无愧者’:你若是没有惭愧,像这一类的人。‘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和一般的畜生、飞禽、走兽没有两样,因为飞禽、走兽不知道惭愧。我们人所以和禽兽不同,就因为有惭有愧,知道甚么是对,甚么是不对,对的就去做,不对的就改了它。这是对治懈怠睡眠的初步方法,也就是对治睡眠烦恼的方法。
# b( R4 s" R; M5 P+ d9 V6 d% U+ l; z2 ^8 y

, G/ T$ T1 q" H" E, `$ [& z
- x& N% K6 [7 a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q; F5 t1 B. G3 g& E
0 Y, V$ R! u' d2 E) a/ B) z6 c* Q
" E9 s1 U6 q  K9 y& f6 K# Y) Z! D

8 z  C* z% r8 k4 p$ h; W& ?' V! G1、嗔恚烦恼障对治  m8 N) ^& w9 e8 i* U" d
1 u0 R, O3 \/ c8 K4 N/ P0 g

3 e) q/ V5 V7 s
- P7 v  s  u" Z: a  E: D9 V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f; q! ]+ k& G; i* k
0 c6 b, i. {) h) I; C" C. e
9 A3 [& O4 L- \9 x2 X2 s% I

( W9 Q1 \: I/ y6 I2 y5 F嗔,是嗔恨。恚就是生怒气、发脾气。这都是烦恼障道的因缘,所以必须要有对治的方法。对治嗔恚的方法是甚么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嗔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嗔恚;你若是能忍辱,嗔恚就没有了。这是对治嗔恚的烦恼障,用忍辱来治它。
$ j6 L; b! A. S" K4 Z* X/ }* u; k) _& P! h3 D$ q& `3 }
+ z/ g( f; I1 G# x( e1 J% P, a. F/ F
! _! E# Z6 I& T* x0 v' }4 o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人来’:假使有这样一个人来,来到这儿干甚么呢?‘节节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给断了,令你节节支解。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就是把他手脚节节支解,忍辱仙人还是不嗔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说:‘我若是没有嗔恨心,我的手脚还会再重新长出来,恢复如故。’说完这话,果然这手脚也不需要请接骨的医生,也不需要像现在的医生用针把它缝上,甚么也都不需要,这手脚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长好了。于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由于这个缘故,忍辱仙人又发愿说:‘你虽然割截我的四肢,对我这么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时候,我就要先度你开悟,先得道。’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如,这憍陈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过释迦牟尼佛的身体。
6 c/ a0 ^0 M$ @8 r: H( s
7 j9 k3 V+ s, U" t3 H: p4 `, }) V# P
8 k9 c( r: g5 V) n# d1 c* q" `- h/ V3 I9 g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为甚么能够忍辱而不生嗔恨心?就因为他没有我执了。没有我的执著,所以他被割截身体时,就有如割截虚空一样。他与虚空法界同体,因此割而未割,别人割截他的身体就像没有割一样,也好像是割到虚空里一样,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他不生嗔恨。不生嗔恨的时候,就是‘当自摄心’:那时候他能将他这个心摄持住,不动念,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这就是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他不令心里生出嗔恨来。‘亦当护口’:不单要摄心,而且要护口,护持口业,不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种的罪业。‘勿出恶言’:因为他护持自己的口业,所以也就不出恶言,不会用恶劣的言词来骂詈这个割截他的人。8 H/ r  g! T2 t3 L8 Z

0 P& A) k1 S" C( z) g& A/ r5 S6 m2 Y8 d) ^* [

! J- Q$ ]5 K" _9 R‘若纵恚心’:假使你不摄心,放纵你这个嗔恚的心,‘则自妨道’:这样就对修道有所妨碍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发一次脾气,就把这些功德都烧没有了。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因为这个,所以不可以发脾气。‘忍之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这种的德行,这种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这种的功德,没有甚么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这个‘忍’,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这样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大圣人、大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伟大的大丈夫。
9 g& t9 S! @$ N8 e* I" c& o- }4 x$ I8 x3 {, v4 m& v( l: {! h6 A
# l- {# Q8 W2 A4 r# @1 e
. `7 P: m; I' x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 Z4 F5 r  Q' H+ d
* D0 O0 T4 @2 S" G: [/ i
: g1 ]. A% H6 }7 \4 z3 }: e% b+ M! Z& O) ~6 K; Y; N; [  d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假设这个修行人,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人家骂你,或者打你,这种恶骂之毒。‘如饮甘露’:骂你,应该当作在听唱歌的;打你,自己应该想这是撞到门框上。他骂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么甜。‘不名入道’:若是不能这样子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得道,没有真正进入道的门径。‘智慧人也’:‘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所以,有人骂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与一般的人不同了。‘所以者何’:为甚么要这样子愚痴呢?‘嗔恚之害’:你若知道嗔恚对人的害处,‘则破诸善法’:你有嗔恚就会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碍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为什么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为你有嗔恚心。‘坏好名闻’:你有了嗔恚,脾气大,譬如你做一个法师,若是有很大脾气,人家一提起来:‘得了!那个法师没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气,那是他的本事。’这样一说,你说这多倒架子?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各处宣传说:‘我的师父脾气真大,和我们一个样子。’不要这么宣传,这么宣传,那正是倒师父的架子。人家一听,会说你的师父一定不是一个善知识,一定是个恶知识。你看—坏好名闻,甚么名誉都没有了。‘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愿意看见一个发脾气的出家人,就是等到来生,人家也不愿意见。说:‘好了!我们来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这么个有脾气的师父。’啊!这真是恶知识。不要这样子。人不喜见,你看!人都不欢喜见你了。‘当知嗔心’:你应该知道嗔恨心,‘甚于猛火’:这比猛火还厉害。‘常当防护’:应该常常防护这个嗔恨心。‘无令得入’:不要令嗔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里边。‘劫功德贼’:打劫功德的这种贼,就是嗔恚。‘无过嗔恚’:没有再比这嗔恚的贼更厉害的了。5 _+ E# e! d1 ?! P, }
& C( v+ Z  U+ b

' \; |( X. [. \( B/ T* t7 L2 \& ?7 {6 h9 D/ t$ a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个修行人,‘无法自制’:没有方法自己控制自己的嗔恨。‘嗔犹可恕’:那么在家人脾气大一点,自己管不了自己,这个嗔犹可恕,还可原谅的。而‘出家行道’:出家修道的人,应为‘无欲之人’:应该是小欲知足的人啊!‘而怀嗔恚’:可是再有这个嗔恚,放不下,不能忍辱。‘甚不可也’,这是很不对的一件事情。譬如甚么呢?‘譬如清冷’的‘云中’,‘霹雳起火’:打一个霹雳,就有闪电的火光。‘非所应也’:在这下大雨,狂风暴雨的时候,打雷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云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这是不对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气不要紧的;但你若是个修道的人,为甚么还要有那么大的脾气呢?还要那么放不下呢?这是不对的。
5 R/ M+ B- Q9 F
+ `8 t1 R4 Z2 g$ f: X0 h6 X& A$ ]/ o+ K' y( n1 _

) G3 [* y9 W2 s0 G- L$ K2、贡高烦恼障对治* `! ~4 H; L; e" C. Q
1 C) z) b  S, q8 E* A
$ h/ M0 u- X' t8 Q5 `  b

; D, u' X& Z6 n8 ~1 q! l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4 ^5 b/ {9 z& b6 I% G5 Y; P& G

6 u& z. b- c0 z# `6 r; x% {
  V  J5 a& l) w1 i! z
4 b/ ?$ p5 m/ \) d1 r7 i' y( q前面第一个是讲嗔恚烦恼障对治的方法。有嗔恚心,脾气大的人就修忍辱行。忍辱就是对治嗔恚烦恼障的一个方法。. ^  i3 C- N' i( j: e

5 g: W7 F5 B1 O0 @! _: t( ^0 O3 c/ ~% P% }
8 f1 S% U& C5 l6 P% h
第二是贡高烦恼障的对治方法。我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是比旁人有智慧,有知识,有道德,有学问,所以就生出种种贡高我慢的障碍,这也就是一种贡高的烦恼障。对治这种障,就要修谦下,自己要对所有的人都没有骄傲心,也就是要有谦虚和蔼的心。4 s1 T$ G- B# v. F7 C4 w- a
, ^& J2 o9 D- Q8 j1 C( ^
0 T8 U, F6 t) E# t; B5 U! p
; h- w$ Z) z7 V4 S& \) Q$ Z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包括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当自摩头’:你应该每一天三摩其头,摩摩(摸摸)自己的头三次,知道出家人把头发都剃去,也没有甚么好的帽子戴著,应该知道自己是个出家人了,和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也应该摩摩(摸摸)自己的头,想一想,我现在虽然没有出家,还有头发,但是我也不要有一种贡高我慢的思想,也要学谦虚、卑恭、折节,没有贡高我慢的思想,所以当自摩头。‘已舍饰好’:我已经舍弃了身上所佩戴的,或者剑之类的东西。古来的人,身上常戴著一把宝剑,这把宝剑也是装饰品,表示自己是一个雄纠纠的武夫,或者是会功夫的人。而出家人身上不戴这些个饰品,那些庄严的装饰品都没有了。‘著坏色衣’:所穿的衣服都不是很美丽的颜色,或者灰色,或者黄色,或者黑色的坏色衣。因在家人不愿意穿这一类颜色的衣服,这叫坏色服。出家人著坏色的衣服,这三衣—五衣、七衣和祖衣,颜色都不好;又‘执持应器’:执持应量器。应量器就是钵多罗,这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应量器。甚么叫应量器呢?就是你吃多少,托钵乞食的时候就乞多少,乞得你够吃就得了,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这叫应你食的器量。你能吃这么多,就化这么多,就用这么大的一个钵。‘以乞自活’:以托钵乞食来养自己的色身,来生活。‘自见如是’:看见自己是这样子的—也没有好帽子戴,身上也没有戴甚么装饰品,又著坏色衣,又执持应量器,又各处去次第乞食,沿门托钵乞食。
1 R9 F4 y$ [5 n5 P, w3 U
4 P; k' z- x# E. {0 l& e/ }! W& _7 @) t9 e; `3 h1 i3 x9 Y4 k% @0 @

9 u& t9 H1 z5 a8 X: \9 Z. n& J自见如是,你自己看见这种情形,‘若起憍慢’:若再生出一种憍慢心来,‘当疾灭之’:应该赶快把憍慢的思想去了它。为甚么呢?你已没有头发,头上也不戴一顶好的帽子,身上也不佩戴庄严的饰品,穿这坏色的衣服,又执持应量器,去托钵乞食,这都是教人去贡高我慢,没有憍慢的思想。假如还有的话,还不能控制自己贡高我慢这种骄傲的思想的话,当疾灭之,你应该赶快把这种思想,这种心取消了它。‘增长憍慢’:如果增长憍慢的话。这‘尚非世俗白衣所宜’:就是不出家的人,也不应该有憍慢的心,不应该有这种贡高我慢、憍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起其他人的这种思想。‘何况出家入道之人’:况且你已经出了家来修道?想要修行得道,如果你还有这种贡高我慢的思想,这怎么可以的呢?‘为解脱故’:你想要得到解脱的缘故,不受我执和法执所拘束。‘自降其身’:自己应该把自己的身分降低了,应该非常的谦虚,非常的和气。‘而行乞耶’:既然到各处去沿门托钵乞食,可是还有贡高我慢这种骄傲思想的话,这一定没有甚么功德的,永远都不会成就你希望得到的道业。
7 }+ h0 k& a& W
: s, s5 u. W' z& t
+ Q/ k1 Q. R4 o; |1 W; m& [  v: c9 L+ S- Z. q; g
3、谄曲烦恼障对治6 Y. b- z1 @/ h, ^- L9 ?6 l: R; r
/ v2 j2 p3 u9 b/ o; Z' @0 o5 K
  |) J4 y1 }; b3 G2 G  u5 J9 O
- l' b( N4 N8 ]7 N% ]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 P: p8 z- F7 R8 S+ t& q+ V: g7 L7 E8 P5 X" @$ k, n. r% G% K* j

0 E, E1 c* f; E1 P1 ?
+ |" B! t! r. \! u1 O- X这一段经文是教我们没有一种谄曲的烦恼障。对治谄曲的心,就要用质直的心;要用直心,没有弯曲的心,来对治谄曲的烦恼障。' s3 S: L! d& R7 Z# `- N
" q( @. P6 D1 [0 z: v9 e3 t
' g) _6 G3 y1 p$ v1 F/ f1 l: |
: z& I9 A7 `/ l
甚么叫‘谄’呢?谄就是谄媚。甚么叫谄媚呢?就世俗语所说的流虚。流虚是北方的一句土语,叫‘流虚捧盛’,也就是说看见没有钱的人,他就不睬;看见有钱的人,他就要叩头,这叫流虚捧盛,又叫拍马屁,这也就是谄。也就是见到富贵的人就谄媚、赞叹,见到贫穷的人就骄傲,看不起他们。‘曲’:就是委曲婉转,心里不直,用委曲婉转的言词来讨人欢喜。这和‘谄’差不多。不过‘谄’是对有钱人说的,‘曲’是对一般人说的,不拿出直心来对人,总是弯弯曲曲的来欺骗人,不讲真话,没有一句真话。所讲出来的话是转弯抹角的,弯曲不直。
3 _  `1 M$ K% s4 ?& B
4 ?5 ]5 O/ p( {7 a( w8 @- `7 N2 r& W, ~% j  l

% O! N4 P5 k6 |$ y9 {那么怎么样对治这个毛病呢?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的人,你们要知道,‘谄曲之心’:谄媚于人,说话不实的这种心。‘与道相违’:你要修道,切记不可以有这种的行为。为甚么呢?这个与你修道是相违背的,不是直的。你做甚么事必须要直,若是不直,就是与佛法不相应了,说话行事都不要转弯抹角的。这个谄也就是见到有钱的人,尽说好听的话,尽说他们愿意听的话,这是谄媚语。曲,心里不质直,委曲之心。这是与道相违背,和修行是不相合的。‘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因为这样子,所以你这个‘心’,要实实在在,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你若是尽讨人欢喜,却说你是学菩萨,用四摄法。四摄法是什么呢?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就是利益其他的人,把自己的钱财布施给其他的人。爱语就是对人说好话,可是菩萨说好话,他是无所企图,无所企求的,只是令人家心里高兴,而不是教人高兴,好对自己有什么利益。若是为了自己有利益,才向人说好话,这就是谄曲,不是质直。直心是道场,要用直心来对人,说话、行事,一切一切都要用直心。  _$ W' E+ e: w9 b; ?

% v* R8 w) I$ Y. q, W: W1 W2 j7 t5 r; M+ C" x
" }0 K) N* @6 I
‘当知谄曲’:所有的人都应该知道,谄曲‘但为欺诳’:你用这种谄媚和不直的心来说话,这就是欺骗世间人,打妄语。‘入道之人’:入道也就是修道,我们想要修道的人,‘则无是处’:绝对不可以打妄语,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一定要用直心去对人。‘是故汝等’: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你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佛的弟子,‘宜当端心’:应该端正其心。端心就是正心,正心就是没有谄曲的心。谄媚心也没有了,歪曲不实的心也没有了。‘以质直为本’:以这个真实、质直、不谄曲的心为根本。绝对不可以谄媚于人,绝对不可以对任何人有一种企图,或者有一种计谋。所谓勾心斗角,尽用一些手段使自己获得利益,这是我们信佛的人不应该有的。6 a7 S9 H1 c5 u
8 j5 _# K( l, u. j7 M
2 L, f: m6 ^* g. Z

" {: t5 a3 g8 o次、明不共世间法要
0 l2 j" q2 K9 I" Z* B, c' G! W3 h) t, l% m% ^, n' w' A; `
+ b$ z& r, z% n1 I# H2 H
& v/ y* P3 X# H+ ^! ^, \, q$ b* C  ^) [
一、无求功德
' K( b" _* X) Y* i$ u' U
6 {% h8 H9 s' j/ `
/ G1 A1 Z; H6 |0 I( |% j  u. A6 n1 g: e5 C7 V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4 d/ w( z( H2 s/ `2 y* |1 I+ i
/ u; ^' }, _7 k0 j6 }) ?4 b; j. l
/ R5 o( M7 D3 X- K' N& ?1 q9 x. W& J' ^+ G0 S+ |  y
功德就是仁、义、礼、智做到最圆满,这就是有功德了。所以在儒教里讲‘仁义礼智根于心’;它的根在心里头。‘其生色也’:它有这种光辉颜色。‘睟然见于面’;你若是充满了仁义礼智,你的面就有一种德相,有一种功德在里面。你若是没有仁义礼智呢?就没有这种功德的流露。那么不单在面上,也‘盎于背’,就是‘施于四肢,四体不言而喻’,所以有功德的人,人人见了他都欢喜,为什么欢喜呢?因为他有功德。就与人也无争、也无求了,所以第一个功德就是无求的功德。
* I5 Z& W  V- l6 ?
3 D( g1 G  T( ^6 r, g; Q/ X8 j' N+ @% U+ D5 {

( N- Q) F9 c/ P& n% m1 k# B我们人在这个世界都有所求,有所贪求。你研究研究,那一个人没有贪求?信佛的人,也有贪求;不信佛的人,更有贪求。贪什么呢?从小孩子一生出来,他就有所贪求了,贪求什么呢?一出生他就贪求要吃奶,不给他吃,他就哭啊!苦啊!在那儿叫苦,叫苦连天。为什么叫哭(苦)?因为他想吃奶,一有奶吃,他就满足,因为求得了。求不得呢?他若是没有奶吃,就有求不得苦了,所以他很坦白地说:‘苦啊!苦啊!苦啊!’在那儿呱呱叫。叫得妈妈把自己的血变成了奶,布施给这个小孩子,满他的愿,满他的食欲。一生出来就有这个贪心。等到会吃别的东西,他就贪吃别的东西。你若是给他一个东西,教他怎么样玩,教他做什么,给什么好吃的东西吃,他都愿意做的。所以说‘食色性也’,这个吃好东西是与生俱来的知识。他就欢喜吃好东西。等到会玩的时候,你给他买一个玩具,他就高兴得不得了;你若是不给他买,他就要调皮,在那儿捣乱。这是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这么大的贪心,贪心一天比一天大。
1 }$ n6 `) _! ?0 b
8 n* |' X7 w4 q, y( I  t! M" P" f  b* ?+ g
! ?+ L* S) e/ u- N# f0 N. ^+ P& x" r0 S/ p% ^" B
大了什么都懂,要读书了,为什么要读书?读多一点书,将来好赚钱,这就是贪心嘛!在读书的时候,就研究将来读什么书好呢?想一想:现在太空时代科学发达,我读科学!又想一想科学能上天,不能下地,在地下没存用的,喔!又研究地质学。又研究气候,把卫星放到天上去一看,明年雨量有多少。今年就想知道明年的雨量了,这都是一种贪心在作怪。还有些学生认为研究天文地理,这都离得太远了,我来研究人吧!研究人文学。人家说这个也赚不到多少钱,好吧!就作医生,读医学、读化学、读生物来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一只蛤蟆剖开,看看里边都有些什么东西?把一只老鼠杀了,看看里头都有些什么东西?研究来研究去,这无穷无尽的贪心跟著都跑出来了。你无论做什么都是有这个贪心。出家的人贪有多一点的护法;‘那个有钱的人,他若皈依我,可不错的。皈依我,他能拿出很多钱来供养我,帮助我造庙,帮助我做所有佛教的事情,帮助我印经,你看这有多好?’这个是贪心。那么不贪钱的人呢?就贪了要修道。啊!我什么时候能开悟呢?我要用什么功呢?我要怎么样才能很快就开悟,很快就成佛了呢?这贪心就露出来了。你就是修道,也有贪心;不修道,那个贪心更大了。所以说,要无求才是功德,有所求都没有功德。古来说:‘到无求处便无忧’。你‘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是是非非也少知道,烦恼也就少了。‘识人多处是非多’,你认识人多,麻烦就来了。这个说你对不住我,那个说我对不住你,那个又说你对不住他;你我他这里头就有很多文章写出来,很多麻烦就现出来了。为什么?就都因为这个贪心、求心。求人啊!求财啊!你看那个会占卦的赵老,一天到晚都给人占卦,这摇卦的就求好运、求发财,又求怎么样子、怎么样子,都是有所求的。你看糊糊涂涂的就糊涂求。他因为不懂,自己不知道就要摇卦来问:‘你看我这个命运怎么样?’‘你这个命运是最好的,将来可以做皇帝。’但是这只不过是个梦,不要说你做不成,做成皇帝也是个梦;做总统也是个梦;天天在那里作梦。梦,谁也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到无求处,便无忧.你若是无所求,这就没有忧愁了。( _5 A  `5 t6 b) K# D
1 h) _( V, C% x$ V3 [( s; X
# O7 E* E' l  n# L

9 j1 `( c( l2 n0 u3 w! G- F( v求不得苦,为什么有求不得苦?就因为你这个贪求心太过了,所以才会觉得苦,晚上也睡不著觉,白天也吃不下饭,都是因为贪求太过。你们各位都比我聪明,应该深深地研究这个无求的功德。我不是和你们讲笑话,你看那些读书的学生,读读书外又生出另一个贪心来了,男的学生就想找一个好的女朋友,将来结婚生个好孩子,组织一个好家庭。女孩子也有所求,想求怎样能遇到一个好对象,将来如何、如何、如何...说不完的那么多。而有求没有得的时候,就有求不得苦。那么,已经得到的,又患失之,又怕丢了,包括财产、物质、一切一切。未得之的时候,就患得之;已得之,又患失之,又怕丢了。所以,说起来简直没有一个止境,没有完的,都是尽有所求。那么无求呢?你能无所求,这就是功德。所以‘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就没有苦了。
5 u# B* J* q3 z2 f9 d5 ^7 _* x- g
+ F8 R7 _0 ~* ~: e# I, h3 q
# v3 T, h- X$ h- b- ^9 |9 P: I, Y# G) V
6 P, K" J# J" Z) t‘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百块钱,说我若有两百元可不错;有了两百,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已。‘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著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著觉,又吃不下饭,又要自杀,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7 l' x: ?4 K. J5 \3 _
) h) Q. x: k" g8 c3 p$ x& q/ \& p# z6 \" j* F: H, G

) K6 h0 |( n9 R9 o8 j" p& }‘直尔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点点的欲,‘尚宜修习’:若都没有欲,这个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无所贪求,只想修道了。‘何况少欲’:何况这个欲,你时时都要将它减少,不是就是那么一时,而是时时都要减少。‘能生诸功德’:若要减少这个欲,能生诸功德。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少欲之人’:减少欲念的这个人,‘则无谄曲’:就没有谄曲。要向人谄媚,向人说好话?又委曲婉转,怕得罪人,怕人不高兴,为什么要这样谄曲呢?‘以求人意’:以讨人欢喜,令人心里听了很高兴。因为别人欢喜,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你若没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不被牵动了。
& b, n: V: e- R, y( H3 z; B. o8 M' h% }

+ h/ j9 X8 o& V& i  P: ~( n
$ I. I0 Y* d: i‘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门,这样的人,‘心则坦然’:心里总是坦荡荡的,很坦然的那么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里,什么时候都是很开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辉的—所谓仁、义、礼、智,‘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很圆满了。这个‘美’就是很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美人能再充实有光辉,这就是个大人。‘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又能变化,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就是到那个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个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境界,就是神了。‘无所忧畏’:因为他是个没有所贪求的人,就什么也不怕。怕什么?你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忧愁。为什么呢?无所求、无所贪了,活著和死没有什么关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无所忧畏,这就自在。2 \: V( r+ m, P8 p7 J( u) U- Z; M8 U

; c( m/ i/ u; C
4 T" O. H$ D# P4 {# D  Y6 F
- r& b1 v, j, s' I+ [‘触事有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很达观的。‘常无不足’:那么很达观了,就觉得什么都圆满,无欠无余,也常无不足,什么也不觉得不足了,因为这个,我想起我对你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应该记得!说的是什么呢?我说,‘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穷人。’他再有钱,想占便宜,这都是穷人。因为他觉得不满足,不满足还有所贪心。你若真是富贵,就无所求了。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谁也不怨。甚至于自己吃多大的亏,也不怨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你尽怨人呢?那就是恶人之类。这个也说人家不对,那个也说人家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什么都对,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什么都不对。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呢?就不生气,有智慧的贤人就不生气,生气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气,那是没有真正智慧。贵人,出贵的人呢?不骂人,什么时候也不骂人,贵人化以慈,他不骂人。骂人就是贱人,尽好骂人的人就是贱人。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也不要贪求什么物质,也不要贪求财产,不要像共产党似的。共产党说是不贪、不贪,但是他把人家的东西共他自己,他自己的不共给人。或是教你的东西都要交给我,我来当家作主,你没有权过问,我有权,我是一个最大的经理。我并不是要批评某一个党,不过是讲这个理,你们要研究真理。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门这样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这三德了,‘则有涅槃’: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是名少欲’:什么也无所求,什么也无所贪,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7 z: s- k# [! s1 O- h9 F+ J5 f9 @: ~9 D  [1 G& b
' J2 D  t, L" d: `6 G' m9 ?
/ b7 G4 y: A. _- M+ F
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由成、住、坏、空—这四个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可是我们人要研究研究,怎么会有成?怎么会有住?怎么会有坏?怎么会有空?为什么有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异灭。那么这个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是怎么样有的?我们要知道,都是由我们的妄想所造出来的。所以说‘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这念一动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乃至于人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来说,往那个世界;小的来说,往那一个国,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来说,这个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来说,我们这一个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 _+ N7 _7 C, _' o) o0 p/ W; t# y: i' ~4 A

, Z1 Y- s" h: _# h0 g, w3 F- |$ x" `( d
我们的妄想纷飞,有无穷无尽那么多的妄想,好像尘沙一样。在虚空里头,你看,那个微尘和那个沙,不知有多少,我们这个妄想也是那样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善的妄想,就是补助天地间正气的不足;有恶的妄想,就帮助这个世界的恶业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业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恶,那么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于你们看,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在这一个佛堂里头,有的讲讲这个,有的说说那个,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这都是妄想所现出来的。我们今天的聚会,是由我们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每一个人又有每一个人的妄想。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来,是因为我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将来我出家修行,成立一个佛堂,这佛堂里又有张三、又有李四。张三呢是五呎三吋半,李四或者是五呎四吋高;又有多少个女孩子在那个地方学佛法,多少个男孩子在那个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个出家人,多少个在家人,多少个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轻的有多少...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现在就现出这么一个境界来,在这儿共同研究佛法。
) x# C5 ^5 Z; h5 ^+ g9 c
7 }+ x+ d8 \% j9 Z8 A# A" p
" ?% K! R# b: d* K4 Z3 c2 R- E6 `. L+ A1 [% F" M( w
谈到研究佛法,人是很奇怪的一种动物,很奇怪的一种怪物,你教他往好的学,他总是不相信,将信将疑的;你若教他往不好的学啊!那他很快就会了。你看,不要说旁的,就在这一个地方,每天的巴士到拉斯维加斯去,没有人教他怎么样去赌钱,但是到那个地方,他无师自通,扳了一扳,下了一大堆的钱,又一扳,结果一个也没有,就输了,这不需要人教他,他都会了,所以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不论那一个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现出一个什么面貌来,现出一个什么样子来,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尽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丽,就像那个女孩,非常美丽,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尽打这个美丽的主意。譬如:我去做人,现出一个最美丽的样子,我就可以竞选世界小姐,环球小姐。一选上环球小姐,周身都不舒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卧也不自由,总是有一些个拘束,不自由。
2 j6 L! \( t* `/ K, m# d9 q; C' @5 A; _) T$ \1 m
; R% `, ~1 n1 q6 w  X& X

% S. {- M7 |3 `& ]* Y4 n9 l8 q+ o在这个世界中,人互相来欺骗,环球小姐想要找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著,就觉得苦恼得不得了。那么,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个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时间,也找不著,也是非常的苦恼。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么多的苦。而且每一个人有他的苦闷,女孩子等一过十八、九岁,二十多岁以后,苦恼就来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烦就多了,这个问题来,那个问题也现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最要紧的,各位都知道有一个伊朗王,这个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钱的人。在每一个大的国家、小的国家,他都买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别墅。那么,钱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现在人家把他的政权给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紧,虽然有这样多钱,但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也不欢迎他。有房子在那儿,也不能住;有钱在银行里存著,也拿不出来,你看这个苦不苦?到处流离失所,过著流亡的生活,那么多钱,一点用也没有了,派不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人们都要刺杀他,伊朗又出了几十万钱要买回他的头。你们各位想一想,钱多了又有什么用呢?有财有势,有太多权力,一倒了,就什么权力也没有了,有钱也没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个银行,人家也不给他,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既然这样子,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打这个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个糊涂人,醉生梦死,这是很可怜的。) o3 P( _* F( j2 ?

$ A0 ~8 J6 F& b+ W; ]9 @% e1 v  e1 {3 ]" F; Y& \3 a  M
" {% i8 z! A( |
二、知足功德" B) o+ ~$ F  ]$ _; D. x

: R5 p  i5 R5 X* P8 Q2 c# g: \: \6 ^; s* W# B! i( g+ n; Z

( `7 V6 _. h% N' A  D( ^/ e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 V; i6 C: k) z" H6 N$ X
. {' G4 O- Y) L" V0 j1 i) R* C( g; @$ }. X: C
( L, z4 M+ V( Q
第二,知足的功德。有知足就有功德,不知足就没有功德。你知足就常乐,不知足就常苦、常忧。知足的人,就好像颜回那样,‘一箪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知足。这是说孔子的大弟子—颜回,他是一个知足的人,也就是一个达观的人。他吃饭没有饭碗,喝水也没有茶杯。吃饭用什么来吃呢?就用一个竹筒子。竹子有一节一节的,他把它割断了,留一个节,上边也把它割去,就用这竹筒子来装饭吃。为什么呢?就因为他没有钱买碗,买陶器,所以就用一截竹子来做饭碗,这叫做‘一箪食’。这个箪,就是竹筒子。‘一瓢饮’,他喝水也没有一个茶杯,用什么来喝水呢?用一个瓢,就是葫芦瓢,拿葫芦瓢到有水的地方取了一瓢水来喝。那么烧水更不用说了,也没有烧水的水壶,更没有冲茶的茶壶。为什么这样子?因为穷嘛!所以叫‘一瓢饮’。‘在陋巷’,他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边,房子既不漂亮,门也没有,连一个茅蓬都不如。他在陋巷里头住,‘人不堪其忧’,谁看见了,谁都替他忧愁,谁见到他,谁就说这个颜子穷得这样子,实在太可怜了,都替他忧愁。可是颜子呢?不改其乐。他虽然穷,但是他穷得快乐,他知足。所以才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他也不贪,也无所求,虽然穷啊!但是他也没有贪心,无所希求,没有一种攀缘心,说我想法子弄一点钱,买一个饭碗,买一个茶杯,买一双筷子。没有的,他不打这个妄想,所以说‘回也不改其乐’。他呀!是很快乐的。由这个就知道,颜回他是一个达人、知命的人。君子安贫,达人就知命。
; E& ^3 ^' w& E) |" N$ G/ z; {& H& p. T" r. U- h

! R6 Z' L1 p# K8 _4 {: ~3 j+ [+ V: D7 P
他知道他的命运就是如此,所以一点也不向外去攀缘。' c2 z1 {& }6 q. K' o1 K
; ]7 t! a+ h- {. L( P% t
0 v1 c4 `9 b8 P" ]( e, a6 `' k- k

  L8 P5 a" a$ o! q0 Z那么其他方向的知足又怎么样呢?无论什么事情,你能退一步想,都会知足啦!退一步想,不要生一种贪而无餍的心。所以你若是知足,就有功德;你不知足,就会造出种种的过错来。学佛的人,也要学知足的这种法门。譬如我们吃的虽然不好,但是都能吃饱了。你应该想一想,越南那些逃出来的难民啊!在水上、在船上,朝不保夕,早晨不知道到了晚间会死了没有,不要说吃饱饭,连生命都没有保险。生命都没有保险,那岂不是太苦?我们若是这样想一想,即使我们吃的不很好,但是都没有那些危险啊!你这么样一想,就知足了。所以你和那些难民一比,就知足了。难民还是最危险的,再比一比那些穷困的国家,也是很多人没有饭吃,甚至于饿死很多人。而我们现在还没有饿死,这就应该知足。又如世界上有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而我们现在还有衣服穿,这就知足了,知足就会常乐。还有,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住,而我们现在还有房子住,有饭吃,有衣服穿,这也应该知足了。如果再找一点工作,那更饿不死,所以这都是知足。你一切一切若是知足,就会常乐;你若不知足呢?就会常苦。因此你能知足,就不会有贪心;不会有贪心,就是功德。所以你立功立德,到什么地方去立呢?只要你知足,没有贪心,这就是功德了。5 K: }6 i, h5 \) g8 W4 S

$ O. ~1 d6 z$ A& ]  K  k, _+ ]
# P+ K! E5 Q- G, ]7 d5 \9 Z5 x1 U! T
( x  F: J6 Q9 }8 m" t* p0 s1 K‘汝等比丘’:所有的大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等。‘若欲脱诸苦恼’:你们各位,假如想要离开种种苦恼,离苦得乐的话,就应该‘当观知足’:应该常常观察,研究这个知足的方法,不要不知足。你若想知足,就要没有贪心。‘知足之法’:什么叫知足的法呢?‘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常乐,所以有如富人,他不贪,没有忧愁,这就是安稳之处。安稳之处就是知足。不要有贪而无餍的心,要时时刻刻都能回光返照。能少欲知足;前边那个‘少欲’,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贪心,现在要知足了。知足就不要尽向外驰求。‘知足之人’:知足的人,‘虽卧地上’:虽然他没有房子住,也没有床睡觉,他只能躺在地上睡觉,也就是在街边上睡觉。虽卧地上,虽然他是睡在地上,‘犹为安乐’:他也觉得安乐,也觉得是很好的。‘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虽处天堂’:虽然他在天堂上住著。天堂就是譬如富有之家,有高广大床,一切都非常舒服。但睡弹簧床,还觉得不圆满,又想尽方法怎么样能睡得舒服。‘亦不称意’:就是睡得再好的地方,也觉得不满意。称意就是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呢?就是不知足嘛!不知足,对什么环境也都觉得不满现实,不称意。‘不知足者’:不知足的这个人啊!‘虽富而贫’:虽然他再富有,但是也如一个贫人。因为他总有一种贪心,贪而无餍,这就是贫嘛!0 b4 b+ G: A. Q! {0 e

4 W! i2 x$ f9 V) i7 }; @& W" I. p. j* {
3 X: q* _, F, Y& x6 y0 _% O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的人虽然他是贫,但是他也比富有的人还快乐。知足者贫亦乐,虽然贫穷,他也乐。不知足者呢?富亦忧。即使富贵,他也忧愁。所以修行的人都叫贫道!贫道!贫僧!贫僧!没有说我是富道!富道!富僧!富僧的。‘穷释子,口称贫’,出家人说自己是贫僧,这是口称贫,‘虽是身贫道不贫’,可是他身虽然是贫,但他有道,这有道也就是知足的道。‘贫则身常披缕褐’身上穿的衣服是坏色衣,人家都不愿意穿的这种衣服,他穿。‘富则身藏无价珍’,可是他有道,则身藏无价珍,有道也就是身上有无价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这就知足了。因此他虽然贫,也就是富贵。‘不知足者’:不知足的人啊!‘常为五欲所牵’:常常为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所牵制,为色、声、香、味、触这五欲所牵绊。‘为知足者之所怜愍’:知足的人常常怜愍这一类的人。‘是名知足’:因为他能怜愍其他人的痛苦,所以他自己本人就常常知足了。: I. P$ t% x0 Z7 G. X6 `

1 L) _4 i( @7 N/ ?( U( p6 e
2 B8 O: }" y1 m" s! g/ x% F( @. y
我们要‘常随佛学’:常随佛学就是念佛也精进,拜佛也精进,诵经也精进,礼忏也精进。这所谓的精进,就是要很虔诚的随喜一切的佛事,不要懈怠。在佛诞的日子,或是菩萨诞的日子,或者是定期,譬如今天是十五,大家聚会在一起来拜忏修行。对这一点,各位就要多辛苦一点。早一点到佛堂来,随喜拜忏,随喜念佛,随喜用功修行。不是说等到人家都拜完了忏,才到这儿来,这样子就表示不出来自己的虔诚。好像有一个人他要做生日,人人都应早一点去参加恭贺的典礼。你若是等到人家都贺完了才去,那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学佛的人在每逢佛菩萨的圣诞,必须要早一点来参加拜佛的仪式,这才是对的。2 f  |% l! S) F

+ B: F$ f- q0 L. c
# |+ M# x1 I( d+ o, X" v& ^/ [& @0 V& h0 l8 \: d) W0 W& o6 o
还有,到庙上来,不论有没有佛事,或者有没有讲经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不可嘻嘻哈哈的笑个不停,或者小孩子和小孩子在那儿打打骂骂、蹦蹦跳跳的,这是不应该的。尤其年龄大的人更不应该带著一些青年人在那儿嘻嘻哈哈的。这对道场来说,既不庄严,又不恭敬。还有在道场里边更不应该在那儿抽香烟啊!或者拿出什么好吃的东西,在那儿吃一吃,这都是不合乎佛法的。我看见这种情形有很久了,我也没有说,希望说了之后,无论大人、小孩子,都不要那么放逸。你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这都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对佛是不恭敬的。在庙上讲话,应讲一点佛法的事情,不要尽讲张家长,李家短,是是非非的,又什么三只蛤蟆六只眼的,不要尽讲这些。尽讲这个,就是越讲越堕落,越堕落,越不容易学习佛法。为什么你诵咒总也记不住?就因为你太散乱了。所以啊!散乱无章的,把你的智慧都遮盖住,记忆力也都给搬跑了。因此诵经也不能背诵,持咒也不能背诵。在这个佛堂里边跟著旁人来混,旁人拜,我也拜;旁人念佛,我也念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问了也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就是混了一辈子也不会有所成就的,因为这个,所以希望各位注意这一点。5 u, z; N1 ~% O8 @
" u5 @+ x. k: b0 _

6 k! I1 }* R- D8 ~. V
+ a/ k& |3 U1 J& d- O0 a三、远离功德
/ l  S- L1 b- u* z
! Z2 ^& o! }0 n+ z  f3 x* _3 P! \: T7 ]0 }2 M3 L+ p
1 P1 _+ D, i" Q+ T# T6 N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息。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 X: |. ^9 Z. \: V8 O
7 T, I0 K* }  Q$ l& o# ]1 H& K
9 z# `2 V9 j7 u5 h9 {! }' n& `$ \1 ?! q) p* R3 R
第三是远离的功德。远离闹市,也是远离;远离财、色,也是远离;远离名、食、睡,也都叫远离。你能远离,就有功德;你若是不能远离呢?就有罪过。所以修道的人必须要修远离行,远离一切诸恶,亲近一切众善。远离诸恶,首先要离开恶知识;亲近众善,也就是亲近善知识。" _, W. O% ^3 p1 O4 }! B$ I- S: J" h

! d9 u: ]9 x( P- ]+ x. u/ j  w( x1 y3 h
. E2 R) N9 f( ]( w
所以佛就说,‘汝等比丘’:说你们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求寂静’:要想求清净无为,寂灭真常的道。‘无为安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这种平安和快乐。‘当离愦闹’:就应该离开世间法,修一切的出世法。愦闹,就是在城市里边,天天都不知道做什么,整天忙忙碌碌,什么也没有什么成就。‘独处闲居’:离开愦闹,就要居住深山穹谷。独处,一个人在那儿住著。闲居,在那儿用功修道。‘静处之人’:修行静虑的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这一切的帝释和一切的诸天,都一齐的在那地方恭敬你。鬼神见到你都礼拜你,尊重你。‘是故当舍己众他众’:因为这个,所以要把自己一切的众业、众事、众缘都舍离了,也要把他众舍离。‘空闲独处’:在野外空旷的地方,很清闲的独自在那儿居住。‘思灭苦本’:想一想怎么样能把苦本—苦的根本灭了。‘若乐众者’:假设乐于一切的事,一切的业。‘则受众恼’:就会有众恼来逼迫,交煎自己。‘譬如大树’:就好像一棵大树似的。这棵大树‘众鸟集之’:很多的鸟都落在这棵大树上。‘则有枯折之患’:鸟虽然是一种小的动物,但是如果多了,也就会把大树给压断,压干了,令树有断折之患。‘世间缚著’:所有世间的迷惑,这种的执著啊,‘没于众苦’:都好像陷溺在众苦里边。‘譬如老象’:譬如很老的一只象。‘溺泥’:它陷溺到泥沼里边了。‘不能自出’:它想要出来,可是在泥里总也走不出来。‘是名远离’:你若是知道这个,就不接近闹市那一些个境界、烦恼,一切一切都不接近,那么这就叫修远离的行门。
9 u; e$ l/ ~3 D3 D! p3 g$ m2 d( z7 S4 U& j; y; i- w& g
/ z8 H" S% j7 E4 P) z
; ^& Q' S4 e/ X0 @: j; W% l6 L
我们听经,不论听多少,你就是听一句,而能身体力行,那就没有白听。你若时时刻刻都听,可是听完了,像耳边风似的,就吹过去了,过而不留,这对你一点益处也没有。我记得我在小的时候,听了一段经,回去时耳朵里头还是听到法师在那儿讲经,我自己还是在那儿思惟经上的道理。听了一次,甚至于几天,这种境界也都不断,时时都听到这法师在那儿讲经,在那儿说法。就是没有法师讲经说法的时候,只要在那儿一静坐,也常听见虚空里头,有很多法师在那儿讲经说法。不但同时能听到几百个法师说法,而且都能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在那一段平静的时候,有这种情形。为什么能这样子呢?这就是因为专心致志了,念兹在兹,就是要听讲经说法,所以我在那时候只要听经,可以不吃饭也不饿了,不睡觉也不觉得疲倦了,时时刻刻都在经上,这是我告诉你们关于我以前的境界。
7 Z, Y% y! D. x( U3 E0 R
3 \- L; R1 S2 |' x- {2 K# R! V
7 f  o7 n6 D1 g0 W" r& D/ {5 B$ _5 D3 x
我小的时候还欢喜看小说,尤其欢喜看武侠小说,三国、列国都欢喜看。七剑十三侠啦!七侠五义啊!这些小说,我都看过。这小说只要看一遍,这些人在我面前就打啊!这个拿著刀,那个拿著剑,好像那个山西雁白骨眉毛,这个徐良拿著大番刀,把其他的刀一砍,就给砍断了,他这个刀能切金断玉。看完了这部小说,就像看电影似的,前边一幕一幕就都现了出来,就这样子。为什么能这样子呢?也就因为我这个心专一了。我看小说的时候,没有灯—没有电灯,也没有油灯,怎么办呢?那真是如囊萤,如映雪,拿著这本小说到外边,冲著雪上这么照著看。北方都有雪,就这么照著一行一行的看。或者是点上一枝香,用香头的火光一照,这是个什么字?这么一行一行的看。就是那么样,所以看完了之后,也都记得了,一看完,我就可以随便背出来给旁人听。
# j: ^" [3 ?" f: v6 j
, ^* J( Y* j6 u0 f, u' K; \/ S( @9 l+ m/ [" h0 ]
' t. q2 C  E/ b# L3 L0 l1 a
那么听经也是这样子,不是我听的时候才听,一离开就都忘了,要能念兹在兹,常常想些经上的道理,我是不是能这样行?我是不是能仿照这样去做?总要把它收摄到自己的身心上,看看能不能够实用。不是一听完,就都忘了。也不是像老鞑子看戏,白搭工。老鞑子就是蒙古人,蒙古人到中国看中国的戏,说‘哦!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的小人,啊!那个小儿子来了,可是那个小人不大,这嗓子可不小。’小人也不大,很小的小人,但是喉咙是很大的,声音也很大。看了也不知道说些什么,这叫老鞑子看戏白搭工。你们听经也是这样子,听完了也不知道是说个什么。看著师父坐在那个地方,声音很不小,我想睡觉也睡不著,但是说了什么,我不知道。
# P6 N/ ^! N$ ~3 }5 @9 O
6 T% l- c1 _$ Z9 m' S6 O: `) U/ e' N1 y7 h$ \
. E! `$ s2 x) @0 m$ N# j
对于请法,很多人都不认识,所以我到新加坡去给他们说法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有人请法,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因此萧果照写文章的时候,就说这是古老的方法,古老的仪式。其实这并不是古老的仪式,这是在佛说法的时候,必须要有人请法,然后佛才说法。如果没有当机众,没有人请法,佛就不说法。可是在中国从来也没有注意这一点,法师讲经说法,也不需要有人请法,所以人人都不认识这种仪式,因此萧果照就说这是古老的仪式。但这并不是古老的,也不是新鲜的,这是在佛教里讲经说法应该有的过程。本来我也不会说法,但是愿意学得会说一点,所以在美国这个西方的国家弘扬佛法,当然也就要照著佛的制度来行持佛法。我相信你们很多人看见这个仪式已有很多次,但是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今天对你们各位说一说。; M% i/ I# \: d2 P* d

" r; o1 N' u  V
9 C6 N' w# Q* J0 v4 O) g3 S1 W; E3 _- k2 @  A
四、不疲倦功德% q  \0 R/ ~# D0 b0 U5 \5 k

" Q9 w, ]' f; f3 r7 _) J" [. Q; y! X9 D1 |* `# `
% O+ p6 ^' i, d5 f4 ~/ w. {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8 ^( N" p1 j+ Q) Q! W0 C4 u* T4 z3 w' ?4 |/ M

0 p4 I  r1 U5 {9 d6 h2 ]
" [( j* Y6 u" g$ T1 M- e- F这是《佛遗教经》正宗分的文章中,第四项不疲倦功德。这个‘疲’就是觉得很累。‘倦’呢?就是懒隋了。因为很累,所以就懒惰;因为懒惰,所以就不精进。精进,就是向前勇猛精进。疲倦就是‘中道自画,半途而废’。走到一半自己就说:‘我已经够了’,就要休息,要停止了。你若是精进,就不是这样子,也不休息,也不停止。你不疲倦,才有功德;你若是疲倦,就没有功德了。所谓功德,就是修行有所成就。你有所成就,也就是满了你的愿,你的目的,或是你期望甚么,已经得到,得到这种的功德。古来的人修行,是昼夜六时常精进,不休息,所以才能有所成就,功德圆满。我们现在的修道人,多数都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好像晒东西,一天晒太阳,然后十天把它放在雪柜里冷冻著,这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曝就是晒太阳。这么样,一个就是太过,一个又是不及。若是你修行一天,懒惰十天,这样就是疲倦了。那么要‘不疲倦’,不疲倦就是不懒惰,不停止的来修行。如果今天拜了一千拜,明天呢?连一拜也不拜,后天呢?更是不拜了,接连十天,都没有拜佛。你一天拜了一千拜,十天一拜也不拜,这就叫‘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修行也要念兹在兹,有事无事常在行,不管有事情、没有事情,都要勇猛精进的修行。道是行出来的,你若是不行,就没有道;德是做的,你若是不做,就没有德;这功德是修的,你若是不修,也就没有功德了。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能知道一点就行一点,如果知道而不去行的话,那就是等于不知道。即知即行,没有停止的时候。0 i, C4 n- W4 a& X9 S

. G& ^+ [7 X" i$ {' I; Z3 m8 T% L- ~" Q  k# x

$ D3 [3 m4 o; j. O: r" l' J: {# ~所以佛说,‘汝等比丘’:你们大众,或者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弥,或者是沙弥尼,或者是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或者是式叉摩那尼,无论你们是那一类的修道人。‘若勤精进’:假设你不懒惰,勇猛向前精进,身精进,心也精进。‘则事无难者’:你若是能精进,那么什么事情也不困难了。所谓‘铁杵磨成绣花针’,用一根铁磨成一根绣花针。‘功到自然成’,你的功夫到了,自然就会成。所以才说则事无难者,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又说:‘精诚所至,全石为开’,你精进也就是因为有诚心,若是有诚心,就算金的石头都会变化,都会开了,所以则事无难者。3 I/ e, p5 \' w+ Q& z, R: P

1 a7 T/ X1 I% j! p. e$ c* x  d  U, n0 ~& ?, g4 q# E" E
7 G0 R# j) W4 w  j, o7 C' W
% n4 k; J. i. Y' ~$ D
‘是故’:因为这个。所以‘汝等当勤精进’:你们应该勤力不懈怠地向前勇猛精进。在普贤菩萨的警众偈中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这一天过去了,我们的生命就少一点。‘如少水鱼’,就好像鱼在水里,鱼靠著水才能生存,如果没有水,或是水一天比一天少了,‘斯有何乐’,你想一想,这有什么快乐呢?我们人的生命就如少水鱼似的,斯有何乐?因为这个,所以才说‘大众’,大众就是各位。你们各位‘当勤精进’,应当勇猛精进向前去修行。要好像是什么那样的著急呢?‘如救头然’,就好像是你的头,要被人给割去,人家快要用刀子把你的头给割去了。这个时候,你要想尽方法,来保护自己这个头。你不会说:‘我随便啦!没关系!教他来把我的头给割去算了,我可以结束我的生命!’不会的,怎么样你也舍不得,怎么样也要保护这个头,除非你证果,真正开悟,那么就不会保护这个头了。
  s4 o) ]* t9 ~/ s) R
# p2 I. F- o3 X+ u+ Z1 p6 j, x9 P0 n+ A  S/ W6 M2 m3 r# u
4 r0 i; {! n0 Y
好像二祖神光,政府把他抓去,因为有人告他,说他是个妖怪,应该把他杀了。他们就问他:‘你是什么?你是不是妖怪?他们都说你是个妖怪,你到底是不是妖怪?’二祖神光说:‘我是个妖怪!’他们说:‘既然你是个妖怪,我们就把你给杀了。’‘要杀就杀吧!没关系!’就教人杀他。政府也要看看他是真的想被杀呢?还是假的想被杀?是不是真的不怕死,于是乎,真的就把他的头给割下来。杀了之后,又怎么样呢?在他的脖子上不流血,没有血流出来,那么流出来的是什么呢?流出像牛奶似的白浆。为什么他能这样子呢?他流出白浆,就因为他全身都已经变成纯阳,一点阴气也没有,一点脾气也没有,一点什么‘渣滓’都没有了,干干净净,身体变化成白浆,那时候,政府才知道杀错人了。因为这是证果的圣人才能这样子的,所以他不怕死。那么我们不是证果的圣人呢?你一定要想法子保护这个头,这是‘如救头然’的一个讲法。
+ I: M  V2 s8 \: ~! b3 \
0 j% h9 z2 \7 i  g0 s. h# w
6 n+ ^' H6 x+ m
0 u/ D3 |  `: P还有另外一种讲法,比喻就好像头上著火了似的。‘然’可以说好像是著火那样子。头上要是著火了,你说是不是要想法子来救他呢?所以,当人们受戒的时候,头上用火来烧,就是教你记得,要赶快想法子保护你这个头,这也是一个讲法。‘如救头然’,就是好像头上著火,你必须要想法子赶快把它灭熄了。‘但念无常’,常常想著无常鬼,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会来了。这个无常鬼,戴著高高的帽子,手里拿著一个勾魂牌,到这儿来,不由分说,不管你怎么向他解释,他也要你跟著他走,他说阎罗王请你去吃斋,你要赶快去,你若是不去,那我就同你不客气。为什么他要戴著高帽子来呢?他知道人人都欢喜戴高帽子,知道对于人们,你若是称赞他几句,你真好啊!你是世界第一啦!或者你是一个老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啊!最有修行的人。或者你是一个最有学问的人,或者你已经得到十个博士,八个学士,或者你又是什么学者,啊!这一套的高帽子给他们戴上,说你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大人物,这么样赞叹。因为人人都欢喜被赞叹,所以无常鬼见著人,他就自己戴著高帽子,戴著高帽子,知道你不怕他了,所以他就带著你去见阎罗王。因此‘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你若知道这个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懒惰啦!不要那么疲倦啦!你一疲倦不要紧,那个阎罗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请你去喝酒,请你去吃肉,到那个地方吃那种肉,大概也不太舒服,喝那种酒,想必也没有味道,可是那个时候你才后悔,就已经晚了,阎罗王给你下了请帖,你再想不去,也不行。这一点切记,不要懒惰,不要放逸,因此就要‘当勤精进’。5 H# w  |- \5 }
: H8 R) ]- z/ n% G4 y
- T" v, D, s  K6 l3 ~$ |

* a  e( U, M* E' ~4 X‘譬如小水’:你要精进,譬如什么呢?虽然你不太精进,但是你天天修行,天天用功,也会有成就。就好像那个小的水,‘长流则能穿石’:它若是常常地流,就能把石头都磨得薄了,磨得小了。穿石,就是把石头都磨得小一点,不是说在石头的中间穿出一个窟窿,不是那样的。在那个地方,有石头挡著它,常常有小水流著,把石头也磨得小了,磨得没有那么大了,所以才能穿石。这也就是说,虽然你不是很勇猛精进,但是你若是能继续不断,朝于斯,夕于斯,白天这样子,晚间也是这样子,昼夜六时不间断的来修行,就能穿石。这个石头也就是业障,你的业障能够消了,那么你的善根就能增长。修行就怕站(停下来),你若能天天修行,就会有成就。你若是一天不修行,那么就拉得很远了。所以说:‘站一站就二里半’,虽你开汽车开得不快,但是你不停止,那么它一样也可以走得很远。你要是一停下来,人家另外一辆汽车,就跑过去,会跑二里半,跑过去了,所以‘站一站就二里半’。那么你修道也是这样的,你天天修行,不间断地修行,时间久了,就会成功的。你若是一股一股的修行—一股劲儿的修行,一股劲儿又不修行了,这样就不会成就的。
' k+ V- {5 W' y" X# E; q3 G& g1 t7 P3 {  P4 r: Z. P3 m" z: d

8 t5 L9 b2 Q; v3 k, }4 j( F8 X8 n- Q6 ^1 i0 j
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学佛法就像是在逆水中,不是顺水。逆水行舟,你若是不往前进,就是退步,它因为是逆水,所以就向后退了。‘心如平原走马’,这个心就像是在一个旷野地方中的野马似的,也没有一个龙头,也没有一条缰绳,‘易放难收’,当你把它放开的时候是很容易,但是你若想把它给抓回来,那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一定不可以疲倦,一定要精进。- j* G! V, s# b; P; j* e

) F$ t2 B. E( g; y
/ k5 W: {! C% X3 j* e8 X" `. t0 V  v  R7 j' A+ E/ i: K
‘若行者之心’:要修行的这个人的心。‘数数懈废’:数数就是很多次,很多次的。‘数数’,这是出自《论语》,《论语》上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事君数’,你若是对皇帝,长长气气的,总是在皇帝面前来磨豆腐,总在皇帝面前说话,啰啰嗉嗦的,那么这个皇帝一定会惩罚你,这是污辱。‘事君数’,数就是很多次,你或者说得太多了,‘斯辱矣’,他一定会污辱你,或者是皇帝骂你,甚至于杀你,你得到污辱了。‘朋友数’交朋友,你若是也这么样啰啰嗦嗦的,总是在他面前说了一次又一次,这叫磨豆腐。这个样子,他一定会疏远你的。。懈废,懈就是懈怠,废就是懒惰。听见没有?不可以懒惰的!你数数懈废,就是时时欢喜懒惰,欢喜什么事情都不做。
- @* V1 Z% v" L+ ?0 o+ t: _
8 b- |8 G% W5 w$ M# W* m2 v
$ |# e5 z0 @3 H, q" Z& L4 K9 f/ [! ?/ g7 Y# _
‘譬如钻火’:这有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就好像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似的,在木头里边钻个窟窿,把木头钻热了,那个木头自己就会出火。在燧人氏以前,我们人类谁也不知道吃熟的东西,都是茹毛饮血,抓著野生的动物,把它们的皮给剥开,就喝它们的血,这叫茹毛饮血。‘穴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就是这样子的,不知道应该吃熟的东西。在燧人氏之后,大家才知道吃熟的东西,把食物给煮熟了,水也烧开了才喝,因为以前没有火,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才知道吃熟的东西。现在譬如钻火,就好像在木头里边钻火一样的。‘未热而息’:钻火是要等热了之后,它才会发出火来,你还没有等到热就不钻了,那怎么会有火呢?所以未热而息,‘虽欲得火’:你不等到它热,就停止了,就好像修行还没有成就,还没有证果,你就不修行了。那怎么能证得果位呢?又怎么会有智慧呢?所以‘火难可得’:你若是钻火钻了一半,还没有等它热,你就停止了,那绝对得不到火的。‘是名精进’:这个所说的就是精进的意思。精进,就像钻火似的,必须要钻到它出火了,然后你才可以停止。那么修道也必须要证了果,然后你才可以达到无修无证的程度。/ e1 ]0 I& x! V; [0 b8 Q* O
* I4 C( |$ C8 S1 k: T5 h  y( Y

- [/ [) c+ _! U( P9 e* i, ^& Y9 E+ n0 r9 j. R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本来也没有问题,人却把它弄出很多的问题来。好像这一篇文章,我过去根本都不记得,把它给忘了。而现在他们又因为这个,写出了十几篇文章。因为我看它好像是很好玩似的,所以这一次到洛杉矶来,本来并不需要带来念给你们听,可是现在带来念给你们听听,教你们各位也知道这件很好玩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事,那么现在又写文章,又读给大家听,弄出这么多的事情来,所以就叫‘天下本无事,我这个庸人自扰之。’" A8 s; B& L' O- x! t6 [: E

. }; A) I2 |( d/ x8 J7 j: g% ^, a; W- a  A7 y' g. e

* j& {/ K) t, y* B9 k在这儿各位要知道,学佛的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在种因的时候,种得不干净;到结果的时候,也就不清净。所以我们修行,必须时时刻刻都很小心的,不要做错因果的事情。因果不可错,修行不可停,修行是一天要比一天求进步,可是对因果是不可以错的。今天有位弟子讲的很有道理,她说:‘我们佛教徒不应该自己常常互相毁谤,互相揭私,或者是宣扬其他人的短处。’这是对的,可是在我们佛教徒里边,我们也不应该不知道每一个人的所行所为有什么地方错了。我们可以研究这个错的地方,然后把它改善,所以这也是应该知道的。好像越南那些难民,现在在海上漂流,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在往昔,他们尽去断人家的生命,他们曾经令旁人受这种颠沛流离的痛苦,所以在这一生,他们也要受这种苦。我们虽然没有受这种苦,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同情的心,想法子救济这一些人,使令他们离险入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4 09: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应该要这样做的。如果能把他们这种痛苦解除了,那么将来大家也就不会有这种的痛苦了。所以在因地的时候,必须要小心。
5 b, F5 e4 {3 h" V5 i5 _
, v8 z- @5 I' D2 ?: w2 J; ?" b4 `- R% W5 z7 W" O

: c  M% X7 H2 D7 k1 z8 p我现在再举出一个例子,你们看看那个伊朗的国王,以前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一个国王,他在每一个国家都买了房子,买了地。他买的房子,是最漂亮的房子;买的地,也是最值钱的地。可是现在他政权被人给推翻了,他自己既没有房子住,也没有那一个国家欢迎他去,到处流离失所,甚至于随时都有人要刺杀他,他一定是时时都恐怖,时时都在颠倒梦想中。在这种的生活里头,你说他有那么多的钱又有什么用?连一个平安的地方都没有,这是一个例子。为什么他这样子呢?就因为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专门骗人,专门把人的钱都化缘化到他自己的手里去。那么化到他的手里,他也不做公益的事情,譬如你化了缘去造庙,去修个大庙,或是造宝塔,可是他什么也不造,就是造他自己的王朝,扩张自己的势力。做了国王之后,把来路不明的钱,做为自己的,结果也都失掉了,都没有了,这是因果。因为在因地,他种错了因,所以到果地,他还是免不了受这种颠沛流离的苦。; M! I, S+ |) f; t' E

7 R% S4 K* g5 [+ y& D& g& j! x9 R6 t2 X

" ?) e" T- t& G4 _9 i" w% |; K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这就是希望我们佛教徒自己明白这种因果循环的道理,不要错因果,不要弄得将来钻到牛角里头去,无路可通。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切记切记!在修道的时候不要错因果,不要随随便便就恼害其他的人,伤害其他的人,这是不可以的。9 a& l0 H0 ?9 `2 J
! n7 O8 R. L0 \( m/ Q/ u% _

; q5 U) A) X9 k/ r
  C$ C, j; j- B2 O# I9 S五、不忘念功德; n( C6 `1 c# V

; f' P, Q( |& V, j4 X0 u9 y$ t) M4 x+ O. ?0 i5 ^7 ]9 T

) ~( Y3 `9 |# y8 y: a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 w0 G* {& d! i& H3 V
+ A1 L6 n$ m4 \% b9 w; D
7 ]8 O( m* @) C6 ]& j8 C' ^6 l  C% I1 V! O5 T/ C
第五是不忘念的功德。不忘念也就是不失念。不失什么念?不失正念—不失念佛的念,不失念法的念,不失念僧的念,不失念善知识的念,不失念良师善友的念。不失正念,而没有邪念。不失正念,心里就常清净;不存邪念,心里就没有染污。心里常清净,就是菩提心;心里没有染污,就是没有烦恼心。所以不失正念,就有无量的功德;你若失去了正念,就造了无边的罪业。1 p- w5 I4 _! Y  s' v/ n- L

( C/ s9 ?/ B0 r, S% y, O. b. H5 t% S( j- w" P

# C# ^% n5 I  [8 p( x, m所以佛说‘汝等比丘’:这个‘比丘’,还是一样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和式叉摩那尼,这七众弟子都包括在内了。若‘求善知识’:你们各处求访善知识。什么叫善知识呢?善知识就是正知正见,帮助你发菩提心,不令你退失菩提心,而且能开导你发菩提心。所以又要‘求善护助’:求这个善知识,来护持自己修行,发菩提心。你假如想要这样子,‘无如不忘念’:你若想发菩提心,你就要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念念能发菩提心。‘若有不忘念者’:假设有这样的人,能不忘失菩提心,‘诸烦恼贼’:这诸烦恼贼就是贪嗔痴这三毒,这三毒都是烦恼。你有贪心,贪不到就生烦恼;你有嗔心,也是烦恼;有愚痴心,又是烦恼。所以这贪嗔痴都是无边的烦恼。‘则不能入’:你若是常常有这一个菩提正念的心,什么烦恼也都没有了。所谓‘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所以这一切的烦恼也都不能扰乱你了。* _/ l4 v3 p9 I. A$ v

9 M0 h, W, [7 U( ]4 K1 e( Q
/ u8 O) G. ~0 [) F, N/ o/ o+ @5 C  q8 }( U
‘是故汝等’:因为这个,所以你们各位佛的弟子。‘常当摄念在心’:这个摄念,就是把妄想摄得不生,正念现前。什么时候也不会令自己心里打妄想,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在那儿发大菩提心。摄念,一念不生。摄念,把所有的念都皈依了。‘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这种境界就是摄念,摄持这个念。' d8 c! i( R) v% C* P
! g6 a& t7 |" g, m' F
0 o: P+ |+ D. u5 b" V/ B
0 i) n7 m2 S! M0 T. _
摄念也就是《孟子》上说‘操之则存’,就是摄(操)著,也就是管著自己的念头,也就是控制著自己的念,自己能做得主,不被痴心妄想所摇动。常常能回光返照,能反求诸己,能克己复礼,这都叫摄念的功夫。能把自己的私欲克除去,回归到天然的真理上,这就是克己复礼。摄念也就是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仁’,这个‘仁’也就是摄念,你能摄念,就是在‘仁’上了;你若是不能摄念,就离开‘仁’了。% y3 W7 k* u1 X* m( j) x; [% S- `) ^& n
! S# V% h( z3 `) D* p" b- Y' \
: E& j& V, j" `3 r4 a
7 o. X) y9 E/ }1 W; d: ]5 g
那么颜渊又问:‘什么叫克己复礼?’孔子就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这是不是摄念呢?非礼勿视,不合乎礼的,也就是不合乎法的这种境界你不要看。英文讲:Youlooktoomuch。看看东,望望西,看看上边,又看看下边。这个眼睛一点也不老实,睁得比牛眼睛还大,各处去管闲事,这都叫没有摄念。你看,那个人常常闭目养神,坐在那个地方,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这就叫摄念。不东张西望的,南看北看的,这都叫摄念。所以‘非礼勿视’,不合乎法的,不合乎礼的,都不要看它,不去看它,也不想看它,这就叫摄念。8 E5 i" Q1 c  {- c. Q+ V+ m

/ Y& z0 O' n- e" m3 e, ^
  y# u% j8 O2 a7 o7 X# E, P$ }4 Z7 a$ e. x: Q! p; w7 _* f. ]2 h
‘非礼勿听’,不但不合乎礼的事物不看,就是不合乎礼的声音也不听。你听那一些个流行曲,把你听得心里都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那就叫不摄念了,所以要‘非礼勿听’。8 X2 f. t, S! U) b! \

$ y) d) ?8 O" i; h3 \  X5 `! y( V
! s; _% \0 @  L! ]0 N: f8 p" h' z  ]
‘非礼勿言’,不合乎礼节的,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这都叫摄心。
3 G# |1 L  x" O0 [+ _
8 k1 M% R' T* d1 s* u! n! V% W3 L# C" |9 p9 P5 S; I9 a

% S/ g+ [% M* s& q4 x( f‘非礼勿动’,不合乎礼的事情你不要去做。勿动,不是摇动,就是不要去做,不能去做,这就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也就是摄心,所以名词不同,意义是一样的。
/ f5 E8 v( m- a& J; f, l
$ h# A7 ~9 A5 @2 A% J- _( X- i4 U4 e0 n
0 E  B6 U" S; p5 ^, U' N5 ^
那么摄心就是摄持其心,总管著自己的心,坐有坐的样子,站有站的样子,行路有行路的样子,睡觉有睡觉的样子,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都是要回光返照,不要向外驰求,这就是摄念。心令这个念常常‘操之则存’,在心要操之,就是管著它,操守著它。‘舍之则亡’,如果你不摄持它,不管它,它又跑了,这个菩提心就没有了,亡就是没有菩提心了。
! A. g7 [3 x" J- l$ y' a) u. {! |2 U" x9 A1 h8 c* z

2 O3 N4 ?# L; W, M5 u. u: t# I/ j
2 \1 G8 o' X- u/ z/ T‘若失念者’:假设你没有正念。‘则失诸功德’:就把一切的功德都丢了。你若是能摄念,随时心里没有贪嗔痴,不犯杀盗淫了,这是摄念。能摄念,口也没工有四恶,没有绮语、妄言、恶口、两舌了,这都是摄念。你若是不摄念,则失诸功德,一切的功德也就丢了,没有了。‘若念力坚强’:若是这个摄念的念力非杳常坚固。‘虽入五欲贼中’:虽然就是走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里边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23:18 , Processed in 0.1094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