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7 11: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化怨为亲。赞叹人善,不说人过。称赞他与德行相应的好事,不是好事,一句话不提。别人的过失、错处绝对不能讲,讲了是造争端,破坏和平,造罪业。别人说不说,我们无权干预,至少我不说。古人讲,一百人中有一个不说一切人的过失,这个社会可以安定、和平。希望大家发心做。这是提升自己德行、求生净土最重要的基本因素,自利利他,这叫积功累德。你发心,一定得三宝加持,善神拥护。 5 G" q1 r0 l: X" [2 k
: H* A& G) u* X, C, p
○普贤行是恭敬心达到极处,如同恭敬阿弥陀佛,如同恭敬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心对一切众生。有情众生、无情众生都是未来佛,尽虚空、遍法界统统是诸佛,我们的真诚、清净、平等,对佛菩萨如是,对天神、众生、妖魔鬼怪亦如是。对佛跟对魔王的恭敬心完全相同,这是礼敬。 1 H& c1 e$ h, R
# C: M2 u6 S0 P* U2 Q2 e○恭敬的对佛像顶礼三拜,是不是“礼敬诸佛”?不是。普贤菩萨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执著,他的心是尽虚空、遍法界,以这样的心修礼敬,就是普贤菩萨的礼敬。 0 N1 g; u* T6 Y5 \
8 g8 Y# _# E' c+ w/ P3 S
○“称赞如来”。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他们,决定不毁谤。“隐恶扬善”。如果参加批评这个行列,就是灭佛法。“自赞毁他”是佛法大戒。人善心、善行、善言,应当称赞,他的恶心、恶行、恶言,不要放在心上。必须是善的、美的才称赞;不善、不美的,我们不毁谤,也不称赞。
' j8 n \# s1 s, m( {" s" g/ D& \# A4 v% P" \1 o
○“广修供养”,以真诚恭敬心修布施叫供养。布施里恭敬心少,供养里恭敬心具足,修供养你得的更丰厚。普贤行,对众生的布施,都像供养自己的父母尊长、诸佛如来那种真诚恭敬的心态。
7 o& O9 ?. Z6 R1 j [. }6 N' @8 p8 b6 F5 H5 P# U6 |
○布施给下人、贫苦人决定不以轻慢的心,看到穷人、乞丐,对他布施跟对佛那样的恭敬去修布施,就是广修供养。 9 Z% F$ |8 a4 w; P
0 Q, {/ Q& _9 ~( y7 ^6 u○修普贤行的人,对自己的冤家对头、对蚊虫蚂蚁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真正是恭敬供养。 / a# d% q, I% [& v; q
. ^+ q) ?" D% |7 e- \
○“忏悔业障”,“随喜功德”,看到别人有善心、善行、善愿,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决定不嫉妒、障碍、破坏。 : V: l% s- O+ \: P
) Z2 \5 |( \; B# V
○对批评、毁谤、障碍、破坏我们的人,也要以真诚恭敬心对待,把恶缘转成善缘,把恶事转成功德。这叫随喜。
* V4 C9 x: N1 H& m# u" o7 B/ h' }) ^; E( G
○我没时间、财富去帮助他,欢喜赞叹也是随喜功德。真诚心赞叹、随喜,功德也是无量无边。佛法不在形式,在实质,实质是你真正发心,发心圆满,功德就圆满。看到别人做好事,发真诚心,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 t6 T! ~1 ]( N7 z; m# T% W0 j( ?, K, T% Q1 w; l. w
○看到别人好,不嫉妒,能生欢喜心,且能尽心尽力帮助他,成人之美!把他的好处、功德看成自己的好处、功德,心量拓开。
1 C% [+ N, c! g; ^8 w
5 ?, {- o: w. o6 }○傲慢、嫉妒是造罪业,极重的罪业,一念转过来就是功德。人家修积多大的功德,你随喜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人家修积真是很辛苦,你一随喜功德跟他一样大,你看你便宜占了多少。 : ?; _/ q9 i3 O3 H# ]( V
" j( Y2 a1 N6 V, _7 {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随缘。在随缘里不起妄想分别执著;不起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起贪嗔痴慢的念头,都是功德。对人、事、物,都要随缘,不可以攀缘。“我想怎样怎样”是攀缘。随缘是别人想怎样怎样,我没想。
% u" A& x8 q5 {7 A
: S5 H2 B. O' K& k* X○请转法轮”就是请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这个福报无比殊胜。+ ?$ O% A8 X/ p7 J$ Q v# t( l" V# f
+ v& Y4 B6 e$ x5 N6 s+ F5 Q5 R% |○“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回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享,绝不自己享受。与一切大众共享,与一切诸佛菩萨共享,福报永远享不尽! 1 j9 T* p: Z! x$ P
3 ^" l8 o6 \, ^ y7 {& {
( a* e5 f: ^: q# n
第九章 十善 , `- @/ _1 s! i; S
0 |& T( I* X% \ y! Z y( q' `
" |3 x2 O% c. H5 l G2 t0 }
* r9 b7 {8 m1 M○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痴,十恶!这十条反过来就是十善,十善一定要修。
1 |! P( l% H* U Q l. o5 Z: W" g" j" k5 ?
○与自性相应,与真心相应,这是第一善。
# _# Q7 s) u x1 F4 U4 p9 j2 s+ e- Q! I9 _
& i! o- G' R3 i: B5 b1 V0 Q
○帮助、成就一切众生得到闻法的机缘是第一善。 8 d# h( `* L: T
9 N1 D% J* N$ _4 q; [. V M) _ X9 G○真正修行就是改过自新,改过是大善。8 L+ r. v! ?4 `% v! d7 y- W
5 l& W$ j1 p. n8 F
○出于诚心救人一命,是大善。
9 P) \0 I2 r) g8 m; R+ j4 e0 \( `# H) N1 N
○纯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
8 C) x! e! v5 L7 W( j: P' X! g$ v8 d& d% A, M$ o' D' M3 A
○凡是求自利的都是恶,凡是利他的都是善。你求自利去拜佛,拜菩萨,那是善,你得的是福,你要想得定,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不行。自利是我执,三界六道是从我执里生的。起心动念一定断绝为自己的念头、思想、行为,修善念念想社会、想国家、想世界、想一切众生。我们断恶修善,一心一意为大家,自己生活能温饱就非常幸福了,能省一分就可以多帮助人一分,这是积德,是真正修善,你心量就扩大了,最后我执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 + w" g! e( F- u; Q5 X' A& v8 k
" ^6 M" J3 M* y5 K○我们生生世世忽略了十善业道,没认真在这上下功夫,所以落到今天这个样子。我们善根有了,因缘有了,福德没有。福德是十善业道。
+ r& A ~$ X, m T5 N$ c2 c( j4 _$ ^# M8 z
○善的目的得福,善生福。$ _2 e7 d( u: S4 \+ {8 h, U
! S6 U0 I2 |7 K% \8 c8 Y& v○顺从佛陀教诲,学佛得的是吉、是福、是利益;违背佛陀教诲,得的是凶灾、是祸害。吉凶祸福的根源在我们造作的善恶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得的是福,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是恶,得的是凶灾。
& ]) F# {, ]& C8 ^; t r( w
) q, U8 H% P0 ]3 Y7 H3 [○灾难的根源是我们失去慈悲心,丧失了爱心,不知爱人、爱物、爱一切众生,随便杀害众生累积下来的杀业。 Q; E3 }" Q, M% q
; M; h7 R7 ]- J! b8 N
○我们的面貌、健康、富贵贫贱,都是修得的。要好,一定要修善,造作不善,想好,是不可能的。
+ h- Z" D) |: ]: l/ S# ]8 p
0 x/ t7 x' s' I7 n1 d; i○“恒为非人之所守护”,“非人”多半指鬼神。纵然是饿鬼,他对善心人一样恭敬,不但不来找麻烦,反而会拥护你,为什么?你的善心善行让他也沾光,也得福,所以,心善、念善、行善比什么都重要。
3 d5 q3 J5 h0 }5 V1 v( n- Q# \( g! m& M$ ^ z, C
○觉悟的人,在六道里行善,知道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个共同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 I' h1 G3 ^2 [6 g5 _
) T( V3 \5 w8 d0 F% I○利益一切众生就是利益自己,伤害一切众生就是伤害自己。
2 T2 @7 V/ z0 v
' j& d( S. E1 U○五戒的基础是十善,十善的基础是“孝”、“敬”。
7 u; t" @0 ~/ A$ U+ `! a+ W! b$ U+ D1 ?" C
○修净土最基本的是“净业三福”,如果没有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慈心,全是假的。具足第一个条件念佛,才生凡圣同居土。第一条就落实在十善业道。古人走这个路子,所以几年时间就有成就。 $ }, {+ g) p+ n: @: o. ?
4 R I4 d6 m( I2 g6 s$ Q○净业三福就好比三层楼,十善业是土地。“身三、口四、意三”,这十条你做到了,等于说你有了土地,什么土?法性土,你有资格学佛了。 G* Z' C0 F& a" @& V3 {1 D. F- S
- R% k" q0 w4 `* K: m8 k; w
○必须认真修十善业道,念佛才能往生,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功夫才会得力。舍弃十善业道,无论修哪个法门,功夫都不能得力。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地基。十善业道是基础。( C' x& Z6 T: P; M7 i' X# z, z" q% S
; w7 b8 L" r; D9 v3 @( S3 \
○烦恼习气造成重大的业障,用五戒十善消除,下定坚定的决心,学习十善业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