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17 11: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一定马上见到极乐世界。但观想极乐世界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自己愿意去做,在座各位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大家要经常依教观想。- q$ l" J, K, K( @' L' n1 Q8 ]
观想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有很大功德,希望道友们经常按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经》做观想。忆念净土跟产生世间的分别念是完全不同的。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说:“如果认识了心性就是觉悟,如果没有认识心性就是庸俗的分别念,这二者差别极大:一个是解脱的觉悟心,一个是轮回的迷乱心。”因此,所谓佛与众生,差别就在于觉和不觉。不仅密宗这样认为,显宗也是这样认为的。当两个人从你面前经过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一个人内心充满贪嗔痴和非理作意,另一个人心里始终不离开缘三宝的清净作意,由于两人的心态存在极大差别,所以功德和过失完全不同,最后的去向也截然不同——一个步入黑暗,一个走向光明。所以,希望大家好好把握自己的心。3 y h& [; c1 u2 h/ Y2 w7 O
& ` n2 j% J. V) q* s" h1 L( o 七、座观, f8 l6 q0 x: [& ]' O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V2 u7 W: E" G* B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将为你们分别解说遣除苦恼的方法,你们要忆持于心中并且广为大众宣说。
4 r( b, E, v; ]4 h* ~( ] 其实听闻佛法就应该是这样:首先自己要好好地听闻,听闻的时候心既不能外散,也不能过于内收,之后要以所闻之法调伏自相续,最后要以佛法利益众生。5 q% R& |5 ~+ V8 I* M3 t
1 x/ [, n$ d% ^7 c! M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 `9 j# t# ]+ \. b6 d 释迦牟尼佛说这番话的时候,无量寿佛站立在前方的虚空中,观世音和大势至这两位大菩萨侍立在左右,他们发出极其炽盛的光明,以致于无法具体明见,即便百千阎浮檀金也比不上他们的身色。5 E0 p% P! N0 |2 M! d
汉地的西方三圣立像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当然,除了立式的西方三圣,汉地也有坐式的西方三圣。各个经典的说法不完全相同,所以依之而造的像也不同。以前曾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些西方三圣是站着的,而有些则是坐着的?”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诸佛菩萨的幻变是不可思议的,不管站着坐着都是可以的,世间人每次见面都不一定是同一个姿势,诸佛菩萨就更不用说了。在观想的时候,你修持哪个仪轨,就按那个仪轨的要求去观想。”
( I |. j8 n3 N3 g# |% k
% g0 J& U6 d* K) ?6 F9 L; k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6 S; d7 [# L- r/ G
韦提希见到无量寿佛后稽首顶礼佛足,之后问释迦牟尼佛:世尊,我今天依靠佛力见到了无量寿佛以及二位大菩萨,未来的众生应当如何观想无量寿佛和二位菩萨呢?
3 W6 d( O" G, e; _$ R h 韦提希福分非常大,依靠释迦牟尼佛的力量,她亲眼见到了西方三圣,她也非常关心未来的众生,所以代未来的众生问世尊如何观想西方三圣。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应该向她学习,自己得到佛法以后也要想到:还有很多众生没得到佛法,怎样才能让他们得到佛法?+ i) J1 F1 U, B1 ~
- r8 Z& R4 t( T4 e) B# ?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 B( t8 }, D6 }4 `! S ]/ g2 h' ]
佛告诉韦提希:要想观见无量寿佛,就应当运心作观,观想在七宝地上有一朵莲花。
1 }/ T _) e. W3 i 此观是观想无量寿佛的莲花座,此观成就后接着要观想无量寿佛。其实这种观想方法在密宗里面也有——先观想莲花座,然后观想莲花座上面有种子字,然后观想种子字变成本尊。( A$ Y% E2 _) c8 x2 [, |
1 ~, B! a* d# x0 ~) t+ [, @
令其莲花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 E& r, F+ k7 t# h1 c5 o! y 观想这朵莲花的每一片花叶上有百种珍宝之色,每一片叶子有八万四千脉络,这些脉络就像天界工匠描绘的一样庄严,每一个脉络发出八万四千光,要将这些内容观想得了了分明,都能清清楚楚地见到。8 O g& l% A# s& [' y
极乐世界的一片花瓣有百种不同的颜色,跟娑婆世界的花瓣完全不同,我们这里的一片花瓣上最多有红黄白绿等几种颜色。
# R1 ]' A4 s* f5 Z- ?; u* l" f 0 ]- b i) F! S' S0 C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4 O( L. n: d- M8 P* f
在莲花叶当中,小的花叶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莲花有八万四千片大叶,每一片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作为映饰庄严。每一个摩尼珠放出千种光明,这些光化为七宝合成的宝盖,这些宝盖覆盖在大地上。莲花中央有释迦毗楞伽宝所成的莲台,莲台以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珠、妙珍珠网作为装饰。
8 u% A, `$ {( Q; u# M4 _ 释迦毗楞伽宝是一种珍贵的宝珠,译为离垢,又译为能胜,即能胜过世间一切之宝,这种珍宝是帝释天的颈饰。甄叔迦宝是一种红宝石,印度有一种甄叔迦树,树花是红色的,因为这种珍宝的颜色类似甄叔迦花,故名为甄叔迦宝。梵摩尼宝译为净珠,即大梵天王的如意宝珠。3 o) v, b- t1 H4 @( ~$ R9 h, _
- K& q- C$ f& x' @( | ~# d& G5 W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f b, J0 E9 F* l; z( |: Q
在莲台上自然而有四个宝幢,每个宝幢像百千万亿须弥山一样高大,宝幢上的宝幔就像夜摩天宫的宝幔一样庄严,又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作为映饰庄严,每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有八万四千金色,每一金色遍于七宝国土,处处变出各种形象:或者变成金刚台,或者变成珍珠网,或者变成杂花云,在十方随意变现,用于上供下施等佛事。这就是花座想,叫做第七观。
0 T6 F' \- a6 o2 h/ V+ Q 在汉地的一些净土宗古寺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壁画——阿弥陀佛端坐在莲花台上,阿弥陀佛身边有四根宝幢,宝幢顶上是被众多璎珞所装饰的幡盖。这种绘画就是以《观经》为依据的。
, d* ?2 T6 o0 |% L
& o$ ?" ]5 ]$ L. M1 K 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