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上师索达吉堪布传讲<观无量寿佛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宝树的茎枝叶花果都观得了了分明。这就是树想,名叫第四观。这样观想就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8 |" B7 V! |" Y7 f) Q6 F5 ^9 F( f  X9 m
   回向偈:
5 u% q0 a6 ~8 W# \( q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5 u3 t- z. Z1 d* f" J, E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8 J+ V0 }3 E3 S$ T7 d2 P. t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 i" H/ P9 f9 ~0 F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 w6 h1 h- \3 C* v9 Z5 Z  q; S$ s

3 H7 V* h' l+ J6 }+ p6 T第四课# k) `5 k1 n8 e0 M2 `3 ~0 T' k
  
) S+ n6 p( E& n. `8 K5 \. x0 O思考题! c) r* D4 t3 J- U' @- F2 N% E' x
1.复述池观。
/ h0 X" u2 v9 \9 z2.复述总观。* w2 i: c0 P% L6 u5 S
3.复述座观。
' b9 `( g% H* y# B4.复述像观。9 p% e# V, O8 y5 Y" S+ i  x! a

# C$ o# v3 z#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W9 A! k7 l7 P0 P- \) V. n2 b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v6 ^& a  k( F6 G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9 g3 g; o3 l- s$ U+ a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 M' v# `$ `; Q) O- A7 @' f2 V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j7 z! U, O& E4 Y* ]) D, H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o/ c$ ]; f; ~# U
* M6 A  S" Q2 @
  0 ~& e0 J. v7 }; s0 M8 R4 j6 K$ ^  v( k
  《观经》主要讲观想方法,没有很多可发挥的内容,再加上在座很多人古汉语水平很高,理解起来也没什么大问题,所以好像我不用讲解也行。但为了利益某些初学者,我还是有必要讲解一遍。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经常说“我与如我~~众有情,~~~~~~祈加持”,我也是这样,为了让我和像我一般的迷惑众生获得利益,所以发心带领大家学习《观经》。尤其对我来讲,因为《观经》是汉传佛教的经典,藏传佛教没有这部经,所以学一遍是很好的,自己心里也很高兴。
; [) _, q* U! s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在这个世界上,只会给人们带来快乐、从不会导致痛苦的唯有佛法,而其他任何事物刚接触时会有一种快感,但久了以后就会带来负面效应。所以,我总是觉得学习佛法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希望在座各位不要把听闻佛法当作压力。在菩提学会中,有些人五六年以来一堂课都没有缺,虽然他们听法比较困难,每次上课都要坐两三个小时的车,但他们一直坚持不断地听法。这种精神非常可嘉。对于希求解脱的人来讲,确实需要这样的付出。请大家想一想:为了世间的生活,自己付出过多大代价?现在为了解脱大事,付出一些难道不是很有必要吗?所以,大家应该努力学习佛法,要把学习佛法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当作人生最大的享受。
2 L" {0 y6 z# [- w) J  
& D( q, u. q: [4 C% ?* @& A  五、池观
, X2 r1 \. D  I, h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树想成已,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 ^8 d. H: }4 ?( B* l# Z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树想成功以后接着要观想水,如果要观想水,应当观想极乐国土有八功德水池,每个水池都是七宝所成18,这些珍宝非常柔软,从池中的如意珠王流出八功德水,八功德水分为十四支,在七宝映衬下每一支流水都现为七宝妙色,七宝水池以黄金为渠道,渠道下面都以杂色的金刚砂作为底沙。
3 H/ {8 B5 Z' s. w; w  W$ `+ x& Q8 g  : u  J# L' w, |- z2 u0 @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 h! `  U7 {4 G4 p; |+ w2 S  每一水池中有六十亿朵七宝莲花,每一朵莲花圆径都是十二由旬,从如意珠出生的水流注在莲花间,沿着莲花的茎上下流动19,发出微妙的声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六波罗蜜,又有声音在赞叹诸佛的相好庄严。
- e- l/ o, f+ X- {- @  我去过学院的个别发心部门,有些部门的楼梯间摆着花,他们自认为花摆得特别好,可是从来不舍得擦花,结果花上的灰尘比花叶还厚。也许他们担心除掉灰尘后花朵的笑脸会露出来吧。
8 X* C5 w! f1 n9 x9 C" v  ! e: r* A; k' |2 `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8 h" D' f0 ?- F, v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的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的鸟类,它们发出和鸣哀雅的叫声,经常赞叹念佛念法念僧。
  X; d8 P: q+ @; y6 {  人们都喜欢鸟语花香的环境,当在林下水边休息时,如果听到鸟叫心里会感觉很舒服,相比之下,其他动物的叫声听起来则不是很舒服。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极乐世界没有其他动物,阿弥陀佛只幻化了白鹤、孔雀、鹦鹉等飞禽。由于这些飞禽是阿弥陀佛化现的,所以它们的鸣叫声不仅吉祥,而且与解脱密切相关,要么赞叹佛宝,要么赞叹法宝,要么赞叹僧宝,听到这些声音后,不仅令人感到很吉祥,而且有很大的功德。7 f6 Z; l$ m, {; i& v
  当然,与外在环境相比,人们感觉吉祥与否更主要取决于内在的身心状况。当一个人心情快乐、身体健康时,晚上的梦境会比较吉祥,要么梦见上师三宝,要么梦见行持善事;如果一个人心情不佳、身体不好时,梦境就会不太吉祥,有可能梦见魔鬼或者已经过世的人。一般来讲,没有人会在心情恶劣、身体不好时梦见诸佛菩萨,也不会在心情愉快、身体健康时做恶梦。我个人常有这方面的体验。2 t3 b! Z. b# U: S( R) p
  
$ t; P( @6 H+ W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F; r7 H$ ^' C( t1 `) ?
  这就是八功德水想,名叫第五观。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就叫做邪观。
+ R! |9 h5 R& W' U  
: J# T1 M0 K* _: o6 v$ c  六、总观; }) _/ n: |0 d5 A% m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 Z6 W$ B( n1 I2 y7 D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在众宝庄严的极乐国土,每一个地域都有五百亿座宝楼20,在楼阁中有无量天人演奏天乐,又有乐器自然悬在虚空中,就像天界的宝幢一样不需击奏就自然发出声音,这些声音都在宣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这种观想成就以后叫做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
2 V4 m& y% g7 b% t  藏地的佛教徒都喜欢念皈依偈,有些老人甚至走路都在不断地念。而汉地则没有这种传统,很多人只要一修完五加行,从此以后再也不念皈依偈了。其实这样很不好。请大家想一想:既然极乐世界随时随地都传出忆念三宝的声音,那我们为什么不经常忆念三宝呢?
1 @: `. x  z$ ]; ^  
7 {7 C# o2 y+ W# ^6 J* I     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9 w* U- r$ C0 J% r' X8 P+ O  这就是总观,名叫第六观。如果见到这些,能灭除无量亿劫的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就叫邪观。
, ]+ Q- u$ q. a" N" D) \  要真正见到极乐世界,这是有一定困难的。即使现在我们再努力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不一定马上见到极乐世界。但观想极乐世界是可以做到的,只要自己愿意去做,在座各位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大家要经常依教观想。
. @  ~% T# C% l# {7 v! m; A  观想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有很大功德,希望道友们经常按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经》做观想。忆念净土跟产生世间的分别念是完全不同的。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说:“如果认识了心性就是觉悟,如果没有认识心性就是庸俗的分别念,这二者差别极大:一个是解脱的觉悟心,一个是轮回的迷乱心。”因此,所谓佛与众生,差别就在于觉和不觉。不仅密宗这样认为,显宗也是这样认为的。当两个人从你面前经过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一个人内心充满贪嗔痴和非理作意,另一个人心里始终不离开缘三宝的清净作意,由于两人的心态存在极大差别,所以功德和过失完全不同,最后的去向也截然不同——一个步入黑暗,一个走向光明。所以,希望大家好好把握自己的心。1 F$ s- R3 R! v7 G- U1 r6 w. m) V
  
! \+ c6 T1 {9 J9 q2 Q# Y: R  w$ S2 {  七、座观# f, U% e- g  I- v- V6 O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N; H7 ?  \. k" w$ O% D/ }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将为你们分别解说遣除苦恼的方法,你们要忆持于心中并且广为大众宣说。
) P% P: m8 [/ D% Y  其实听闻佛法就应该是这样:首先自己要好好地听闻,听闻的时候心既不能外散,也不能过于内收,之后要以所闻之法调伏自相续,最后要以佛法利益众生。5 w. y* Z- t) ]" I# o* L. E
  0 r  p) c+ s9 e6 ]+ X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4 q: m' D  Y' b3 e/ Y7 A  释迦牟尼佛说这番话的时候,无量寿佛站立在前方的虚空中,观世音和大势至这两位大菩萨侍立在左右,他们发出极其炽盛的光明,以致于无法具体明见,即便百千阎浮檀金也比不上他们的身色。
% o+ h. S( Z, D2 C  i  汉地的西方三圣立像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当然,除了立式的西方三圣,汉地也有坐式的西方三圣。各个经典的说法不完全相同,所以依之而造的像也不同。以前曾有人问我:“为什么有些西方三圣是站着的,而有些则是坐着的?”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诸佛菩萨的幻变是不可思议的,不管站着坐着都是可以的,世间人每次见面都不一定是同一个姿势,诸佛菩萨就更不用说了。在观想的时候,你修持哪个仪轨,就按那个仪轨的要求去观想。”5 n9 J) S& G+ P. a# ~
  
4 t+ Z3 X: _8 Z7 x9 N$ G+ w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6 p' O2 ~+ {+ ]* E2 R: g) V, Q  e
  韦提希见到无量寿佛后稽首顶礼佛足,之后问释迦牟尼佛:世尊,我今天依靠佛力见到了无量寿佛以及二位大菩萨,未来的众生应当如何观想无量寿佛和二位菩萨呢?/ i  N3 u) p! a8 f2 S6 ~6 Y- J
  韦提希福分非常大,依靠释迦牟尼佛的力量,她亲眼见到了西方三圣,她也非常关心未来的众生,所以代未来的众生问世尊如何观想西方三圣。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们应该向她学习,自己得到佛法以后也要想到:还有很多众生没得到佛法,怎样才能让他们得到佛法?
: F! {# r$ A2 y2 E, g# z9 U# }  8 G; b' J9 `; `* k9 l3 L+ f; T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 h& H3 I( m" u8 L: |% m) S
  佛告诉韦提希:要想观见无量寿佛,就应当运心作观,观想在七宝地上有一朵莲花。
  @* V+ k* Q( D" @8 g6 M  此观是观想无量寿佛的莲花座,此观成就后接着要观想无量寿佛。其实这种观想方法在密宗里面也有——先观想莲花座,然后观想莲花座上面有种子字,然后观想种子字变成本尊。
& T. X' R. d( R& t+ Q  ) Y+ Y" r  n$ L
     令其莲花一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
7 H6 y) {: m& v0 b% A  观想这朵莲花的每一片花叶上有百种珍宝之色,每一片叶子有八万四千脉络,这些脉络就像天界工匠描绘的一样庄严,每一个脉络发出八万四千光,要将这些内容观想得了了分明,都能清清楚楚地见到。
+ X( q, q& M8 E0 r- N+ u  极乐世界的一片花瓣有百种不同的颜色,跟娑婆世界的花瓣完全不同,我们这里的一片花瓣上最多有红黄白绿等几种颜色。
- N" J1 i( h& M  
" w5 D" N$ j" C1 Y! x( h4 O( I: l     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
' S# g& F+ L3 T  e& J! D1 E  在莲花叶当中,小的花叶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莲花有八万四千片大叶,每一片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作为映饰庄严。每一个摩尼珠放出千种光明,这些光化为七宝合成的宝盖,这些宝盖覆盖在大地上。莲花中央有释迦毗楞伽宝所成的莲台,莲台以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珠、妙珍珠网作为装饰。
6 P3 j, J3 V  T  释迦毗楞伽宝是一种珍贵的宝珠,译为离垢,又译为能胜,即能胜过世间一切之宝,这种珍宝是帝释天的颈饰。甄叔迦宝是一种红宝石,印度有一种甄叔迦树,树花是红色的,因为这种珍宝的颜色类似甄叔迦花,故名为甄叔迦宝。梵摩尼宝译为净珠,即大梵天王的如意宝珠。" o8 L, V( u/ ~6 M' V' x
  . f# L% I: P6 ], A8 M3 U( v) x! z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 R2 t  `1 U6 h- `/ d: F  在莲台上自然而有四个宝幢,每个宝幢像百千万亿须弥山一样高大,宝幢上的宝幔就像夜摩天宫的宝幔一样庄严,又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作为映饰庄严,每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有八万四千金色,每一金色遍于七宝国土,处处变出各种形象:或者变成金刚台,或者变成珍珠网,或者变成杂花云,在十方随意变现,用于上供下施等佛事。这就是花座想,叫做第七观。
, Q% U% v8 F& G1 T2 t  在汉地的一些净土宗古寺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壁画——阿弥陀佛端坐在莲花台上,阿弥陀佛身边有四根宝幢,宝幢顶上是被众多璎珞所装饰的幡盖。这种绘画就是以《观经》为依据的。7 L$ B8 N9 `7 y5 r) l( R5 e
  
) }) v6 {6 i; N' X# a+ l     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
+ K. }' F# S0 \: K; |7 q  佛告诉阿难:这样的妙花是法藏比丘的愿力所成,如果想忆念彼佛,应当首先作这种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能杂观,要按照次第一一观想,一片片叶子、一颗颗宝珠、一缕缕光明、一座座莲台、一个个宝幢都要观想得了了分明,犹如在镜中看自己的面像一样清晰。
, Z6 b! G% O# c, W4 Q1 W  有些人一看镜子会吓一跳:“哇!原来我是这个样子!”观想花座成功时,也要如同在镜中见到自己的面像一样清晰。只要下工夫,应该可以成就此观。要真正见到阿弥陀佛很难,但观想阿弥陀佛并不是很难,这里说的是“此想成者”,并没有说“此见成者”,所以大家应该精进观想。
8 A& M. w7 T% E  
4 u( y2 t7 }& N# u! u( P  P# B$ W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3 z. V% Y, e9 f4 W
  这种观想成功后能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就叫邪观。
7 Q# U7 i* X; y' n" b1 o  此处的莲花座其实就是阿弥陀佛的幻化,所以,不必等十六观全部成就,仅依靠此观就能够获得阿弥陀佛的加持并往生极乐世界。只不过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尽相同,有些人对座观有兴趣,有些人对佛观有兴趣,所以世尊才宣说了十六种观法。
) k+ s0 z3 Y/ w: V  
- W; Q6 ]# \6 e3 ~  八、像观0 v1 Y! G8 l% U7 {$ ]6 q2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m6 ?& o" C/ S" u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见到此事以后接着要观想佛。为什么要观想佛呢?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能够遍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中,所以你们心想佛的时候,当下这颗心就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的真佛。自己的这颗心作意佛的时候,这颗心就成了真正的佛,一切诸佛正遍知海都是从众生的心想而出生的,所以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如来)阿罗呵(应供)三藐三佛陀(正等觉)。" d, D0 F1 ]" W$ G
  此处的道理我曾讲过无数次,我本人对此有深刻的定解。其实这正是密宗“即身成佛”的理论依据。大圆满中经常说:心性本来就是佛,认识心性就是见到了普贤王如来。《大幻化网》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教证。其实汉传佛教也有这样的说法,比如黄檗禅师曾说:“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是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21现在汉地有些人不承认密宗的即身成佛,其实这些人应该想一想:既然汉传佛教也认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见到心性就是成佛,那密宗的即身成佛有什么不对?
' _' f% h/ _% H  《观经》中说,心想阿弥陀佛时,此心就是阿弥陀佛。密宗的说法与此完全相同。我听过阿秋喇嘛的一个教言,他说:“当我们观想莲花生大士时,当时的这个分别念就是莲花生大士。”同样,我们的心观想上师时,因为上师的智慧没有不遍之处,所以当下这颗心就是上师。当我们观想文殊菩萨时,当下的这颗心就是文殊菩萨。不仅内心观想的圣尊,口中念的咒语也是如此。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讲得很清楚,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与圣尊实际上也是无二无别的。
; h7 a$ g* A9 r6 q# _  总之,我们的心不管缘取任何对境,当下这颗心就成了与对境无二之法。如果我们观想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如果我们产生贪嗔痴,自己的心就是魔。所以,心可以做魔,也可以做佛,每个人是做魔还是做佛,就看如何把握自己的心了。% N4 u2 [, K7 h. |& b6 U1 m
  : |3 [- K4 n) P" R
     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 E: f8 X0 }* h% ^- L( I! o4 H  观想阿弥陀佛时首先应当观想佛的像,不管睁眼闭眼都观想一尊宝像,其颜色如同阎浮檀金色,形象是端坐在莲花上。
- L- ]) K( r6 }  d/ n/ e! j  大家可以看到,此处阿弥陀佛的姿势就和前面不同,前面韦提希见到的阿弥陀佛是站着的,而此处观想的阿弥陀佛是坐在莲花上的。( G4 H1 E4 ~2 N" N& q" Z
  此处观想阿弥陀佛是金色的,而藏传佛教观想的阿弥陀佛是红色的,现在网上有人说:“藏传佛教的阿弥陀佛是红色的,汉传佛教的阿弥陀佛是金色的,到底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这种疑问就是不懂佛法的表现。实际上,汉传佛教也有红色的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讲过一个公案:以前有个居士,他因为儿子夭折而猛感无常,于是闭户谢客,专门观修阿弥陀佛。刚开始他心头懵懵懂懂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见到了比较黯淡的佛身。于是他更加用心观想,有一天从空中发出声音:“若欲见金色身者,须于佛身先作红想。”他依教观想,最后果然见到了金色的佛身,佛的光明照在四壁,室内所有的东西都成了金色。因此,以后看到各个传承的说法有所不同时,大家不要分别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实际上,诸佛菩萨的身相是什么样都可以。在观想文殊菩萨时,按照不同的仪轨,可以观想为红、白、黑等颜色,这些都没有矛盾。在藏传佛教中,金刚亥母、金刚橛等本尊有很多种身相。汉传佛教也是如此,观世音菩萨有百千万身相。我们不能断定某一种身相是真的,其他的身相都是假的,只不过在修行过程中,自己可以按照某个身相来观想。( l( f7 l) ?3 Z* z) M/ I$ k
  ! Y  m$ e/ L8 r3 c1 H5 A& s, A. J
     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 S; f; y! p9 k. a: b5 `) @0 b  见到佛像坐在莲花上以后,心眼得以打开,能了了分明地见到极乐国土的种种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人的宝缦覆盖在宝树上,众宝庄严的罗网遍满虚空中。见到这些事后,要更加用心观想,令其极其明了,犹如观看自己掌中的东西一样清楚。1 M9 s% ~% p+ [) e' z
  : p2 K0 O% e$ S* \- H0 G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q9 `' z. y0 c  W1 i, L
  见到这些事以后,再观想一朵大莲花在佛左边,这个莲花跟前面佛坐的莲花无有差别,再观想一朵大莲花在佛右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想一尊观世音菩萨坐在左边的花座上,他也放出金色的光芒,跟前面的阿弥陀佛一样,然后观想一尊大势至菩萨坐在右边的花座上。这些观想成功以后,阿弥陀佛和两大菩萨的像都发出殊妙的光明,其光金色照耀诸宝树,每一棵树下也有三朵莲花,每一莲花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这些佛菩萨像遍满整个极乐国土。
% M. Q; z3 {+ }$ l* C  
9 i/ l2 N! b$ x2 w# ]& Y! A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想像,名第八观。
: u9 E; a% s8 T6 R/ O  这种观想成功时,行者可以听到水流、光明以及诸宝树、野鸭、大雁、鸳鸯都宣说妙法,入定出定恒时听闻到妙法。行者出定后要将定中所闻之法牢记不舍并与佛经相对照,如果发现定中所闻之法与佛经不符合,说明自己的境界是妄想,如果与佛经符合,就叫做粗想见极乐世界。这就是像观,叫做第八观。
7 \; h1 s8 o; p7 {$ q$ y9 W  
4 y( G7 b9 T( u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H5 D7 S; z* r7 T' C. W. y  作这种观想的人能够灭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即生中就能获得念佛三昧。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就叫邪观。
8 ]4 Y  R- x' q8 b; e* [  这种观想并不是很难,如果大家真正去观想,都应该能成功。这样观想功德也非常大,前面的几种观想都只能灭除一定数量的罪业,而这种观想能灭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并且即生获得念佛三昧。2 ^9 M, A4 _0 f/ `
  今天讲完了第八观。第八观非常重要,如果有些人其他观法观不来,就应该经常修持此观。不管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西方三圣像,你觉得哪一种适合自己的根机,或者自己比较喜欢哪一个,就将其作为自己观修的对境。如果能够将西方三圣观想得了了分明,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忏悔方法,能够清净无量劫以来所造的罪业,而且即生中能够获得念佛三昧。所以希望大家努力观修。% A. ?/ f! R- s/ M! a0 y  v+ g

- R- k8 @2 j. `9 w$ k& T  H9 D- `6 j   回向偈:6 g$ ]1 {: \3 o7 V. k* \3 h- z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 Z5 H, ~" H. Q; d6 _* P+ {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 f) s9 b  R& _5 k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i: V; ?6 L( M( e, e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q1 e3 _. ?3 J# E( N
3 \: A0 D$ T) B! \, U

- v  |" I6 V0 _  g9 f4 i) A9 C第五课
7 u, W3 L" e6 j  
; c$ t/ a3 X8 m1 [思考题( k/ U" ]: i0 p/ J) H2 z- j
1.复述佛观。& I# i7 T/ b7 F& u. H# G
2.复述观音观。* R- L$ c* k1 E& Z3 n- Z
3.复述势至观。
' x' T2 M  j1 |% C& g% Y0 ?+ C# h; n# @- B$ E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9 p. K3 Z; U' G5 B- G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4 ]7 [* e# E1 E9 @9 c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2 _4 [) {7 ^9 z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7 D3 p& s# e  h1 C8 }, b$ K# [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Q6 P, {" C, ^8 v# i5 k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O$ o1 Z2 c" D5 N5 `& w2 b/ A
4 j' P+ X0 S# \1 p/ e  % R$ |& `, x. _) P6 o. }
  通过这次学习,大家要明白《观经》的主要内容,之后要按照这些内容实地修持。人生非常短暂,作为求解脱的佛教徒,光是从文字上了解佛法或者口头上会说一点佛法是远远不够的,大家还应该重视修行。, w+ d  v  E/ H* a
  当然,所谓的修行,不一定非要关起门来修法,在生活中运用佛法、做利他的事情也叫修行。现在有些人只知道关起门来修法,没有将大乘的利他精神付诸于行动。其实,和独自修行相比,利益众生才是大乘佛教的精要。在其他宗教当中,虽然也有利他的精神和行为,但远远比不上大乘佛教。可惜的是,虽然大乘佛教处处强调无条件利益众生,可是相当一部分大乘佛教徒却逃避利益众生,只是自己享受佛法的美味,在让他人分享佛法方面做得很不够。身为大乘佛子,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该以大乘的精神广泛地利益众生。2 v( {# ^8 E" }$ Z7 u, b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不一定所有人都能马上接受佛法,所以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不管有暂时还是究竟的利益,我们都应该努力去做。如果我们把慈善等善行看做世间法,认为这不是修行人应做的事情,这是不合理的。如今这个社会非常现实,大多数人关心的是眼前利益,因此,如果我们适当地做一些世间善法,不仅对自己的修行不会有影响,对佛法的弘扬也有很大帮助。有些人整天以自私自利心闭门修法,这样修行效果不一定好。因此,希望大家放下自我的执著,要多考虑怎样利益众生,要经常行持利他的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
! \# k8 d! D+ r5 M3 I" A  其实,只要一个人的见解到位,即便他整天在做事情,修行也会成功。米拉日巴尊者说:“因为我的身体被大手印和大圆满的钉子钉住了,所以口中不得不吐出教言的鲜血。”这个教言讲得非常好,如果内心有佛法的境界,一切外在言行自然而然都会随顺佛法,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下面继续讲十六观。1 M. U; l/ i; \+ f3 W
  . X1 T& x9 ~( E
  九、佛观( C( M; m: C1 B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0 _: n! {- M6 y8 Z) }/ F3 S$ H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此观成功以后,接着要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和光明。阿难你应当知道,无量寿佛身体如同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 k- M! f* m/ e  虽然当时在场的还有其他人,但因为韦提希和阿难在此次讲经法会中是主要角色,所以世尊主要对他们两人宣说。尤其是因为阿难尊者未来要弘扬、结集这部经,所以世尊特意向阿难强调——“阿难当知”,而并没有向韦提希强调。也许是因为韦提希的家庭处于非常糟糕的状态,一方面她为频婆娑罗王而担心,另一方面为儿子不听话而痛苦,心情比较烦乱吧。9 }! F6 Y! v( w7 B2 s
  此处说阿弥陀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按智者大师的说法,“恒河沙”是不需要的,这是抄经人误写上去的。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可能没有“恒河沙”好一点。知礼法师在《妙宗钞》中说,无量寿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而两位菩萨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后文有宣说),他认为“八十”应为“十八”,否则,如果菩萨比佛还高,这是不合理的。但我觉得:如果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而菩萨身高十八万亿那由他由旬,佛和菩萨的身高悬殊也太大了。所以,我认为无量寿佛的身高也许是百六十万那由他由旬,“百”字可能是抄写时漏掉了。在这个问题上,请大家好好思考。# m, e: W! U. o; ~1 d6 f% O3 B, F9 R
  对于阿弥陀佛的身高,世间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人们应该接受这些道理。据记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远大师圆寂前七天,他见到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佛的圆光中有无量化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侍立于左右,又见到八功德水分为十四支,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本来,《观经》是慧远大师圆寂后翻译出来的,可是大师圆寂前见到的景象却与《观经》所说完全相符。这个缘起非常奇妙,《观经》之所以在汉地受到广泛重视,与慧远大师的感应应该是有关的。)在密宗的生圆次第中,也有佛陀身相遍于虚空的说法。所以,《观经》中所说的阿弥陀佛身量并不过分,只不过按世间人的身量衡量时,很多人不一定能马上接受。5 p" \% R% j. {  t* z' s
  需要提醒诸位的是:在各个经典和续部当中,对于诸佛菩萨经常有不同的描述,对此我们应该平等接受。如果一见到不同的说法就断然舍弃或者不接受,这就是愚者的行为。对于很多世间的问题,人们尚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会一口咬定是对是错,对出世间的问题就更应如此了。国庆节期间,很多人来喇荣旅游,每个人对喇荣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人觉得喇荣美丽壮观;有些人的感觉则完全相反;还有些人没有特别的感觉。如果认为只有一种看法正确,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对有些人来讲,喇荣确实是一个美丽壮观的地方,但是对其他人来讲则不一定,因为他没有“看到”这样的美景。和这个道理一样,相应众生的不同业缘,诸佛菩萨在众生面前的示现也不同,不同经典中的说法也不同。在这些说法当中,也许你觉得有些“正确”,有些不太“正确”,但实际上各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4 Y( k7 q- x/ V5 Y8 j  C8 }- f7 J
  
+ j/ n- _. H& Q& C  P     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 P. ?" ~1 T, B  阿弥陀佛眉间有白毫,其白毫右旋宛转,犹如五须弥山般广大,佛眼如同四大海水一样清净,黑白分明,佛身的毛孔中出现光明,犹如须弥山一样广大。彼佛的圆光犹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般广大,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化佛,每一尊化佛又有众多化菩萨以为侍者。
5 o3 n: p4 M8 K  p  a2 O  《俱舍论》中说,从须弥山到铁围山之间有内海和外海,内海的水是八功德水,外海的水充满了咸味,但不管内海还是外海,所有的海水都非常清澈,此处便以清澈的海水比喻佛眼。
0 w7 D3 ~" b) e& A+ T* |7 b* U5 W" k  
# Z4 `. z1 g( p7 c0 m  W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4 g7 `% i. T9 O4 t1 r- E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妙相,每一妙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22,每一随形好又有八万四千光明,每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些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妙相、随形好以及化佛无法具体宣说。
; U" E: r) b1 l5 z  很多人都学过《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对佛光的功德应该有所了解。如果我们忆念阿弥陀佛,哪怕产生一丝缘阿弥陀佛的善念,就能感召其光明入于自己身心。佛的光明与佛本身是无二无别的,每一束佛光就是一尊佛,可以说光就是佛、佛就是光,所以被佛光摄受就是被佛摄受。
/ ~* P% Z) U, `: m7 p" E0 }  
8 I/ c* C2 h* Z8 l# _     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 i; P8 G" ~! N1 I1 m+ ^! m0 a+ H* Y# S
  应当努力忆念观想,令心明见阿弥陀佛的身相,见到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因为见到一切诸佛,所以叫做念佛三昧。
0 h" R+ B* [! u. |( z; F  有些经中说,念佛三昧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它是大乘的甚深境界。大家要明白的是,虽然对凡夫人来说,要现前念佛三昧并不容易,但只要努力修行,也可以得到类似的境界。8 ^) _& P- ^# R. X. ~
  此处说“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有些人可能会想:为什么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见到十方诸佛呢?这是就诸佛同一理体而言的。中观里面也说,只要见到一法之空性,就可以见到一切万法的空性。
; ^9 B/ m' n, R" s  
8 J/ m! r! I/ j7 B/ x! Y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F# m. u/ S; U, H8 ?) o0 z: X  如果这样观想就叫观一切诸佛身相,以观佛身的缘故也见到佛心,诸佛的心就是大慈大悲心,诸佛以无缘慈悲摄受一切众生。0 k2 F9 H$ ~; E( B
  所谓“无缘”,就是无有执著。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次第的,最初要依靠有缘地观佛,最后才可以成就佛的无缘大慈悲。以无缘大慈悲才可以广泛摄受一切众生,这就是佛特有的以空性智慧摄持的大慈悲。+ A7 \" h  W" k0 v$ W. Q: v4 }4 w1 C
  《观经》非常深奥,它的观点跟密宗非常类似,前面的经文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处又说“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23,这些说法与密宗所说的“自己的心跟上师本尊无二无别”几乎相同。其实,密宗的很多修法都能在显宗经论里找到相应的依据:密宗行人观想上师瑜伽,目的是为了见到上师的智慧,而《观经》也说“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密宗行人将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时,上师在自己面前从来没有入涅槃,而《法华经》也说在有信心者面前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入于涅槃。
0 J0 N2 K! y) W1 e  当然,显宗和密宗还是有区别的。密宗有许多观想上师本尊的具体修法——在自己前方摆设唐卡或者佛像,首先睁开眼反复看,然后闭目观想;而显宗当中这种观想方法很少。此外,密宗要求将自己直接观为上师或本尊,而显宗几乎没有这种修法,即使有也不明显。
: v7 c6 T6 j, P0 P4 K* n, F$ H  大家应当知道,既然阿弥陀佛的智慧与我们的心本来是无二无别的,那么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就是让自己的心与佛的智慧融为一体的方便。如果是不信佛教或者没有观修体验的人,很难感受到这种修法的效果。如果是具足信心并且经常观修的人,就会出现修法的验相。% _% W$ g: W* N+ o# i8 a6 J6 B
  
% I1 ?2 V# [3 y. \7 e5 k' F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0 v0 a! v/ L  C
  如果作这种观想,舍弃今生的身体、前往他世后能转生到诸佛前并获得无生法忍,所以智者应当专心观想无量寿佛。
+ B. U9 r$ W) a& A* Q6 `. s& p  在世间,有些人觉得赚钱有意义,有些人觉得爱情有意义,有些人觉得地位有意义,有些人觉得吃得好有意义……但我的观点与他们不同,我觉得这些都无有实义,真正有意义的就是遇到并且修持佛法,尤其是修持能一生解脱的净土法门。我不是口头上说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确实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法只能管用几十年,即便你的地位再高、财产再多,百年后就过期了,甚至最贪执的身体也会腐烂,所以人生就是一场大梦,一切绞尽脑汁、苦苦营求终将成为白费精力。唯有生前行持佛法、对来世作一些准备,这种付出才永远不会过期,才可以在漫长的来世用得上。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受过佛法的教育,很多人只看到眼前的现世,不知道人死后还有来世,也不为来世作准备,这就是众生的可悲之处。5 i$ W0 {% e+ x: O( B3 T7 [( g
  " ^. U, O- [: y0 h% s. @$ t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
) C' U6 s0 Y. A- @* y. n6 X  如果要观想无量寿佛,应当从一个妙相入手,只需要观想佛的眉间白毫令其了了分明,如果见到佛的眉间白毫,其他八万四千妙相自然可以现前。% S3 \- H7 ]5 X
  这确实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如果有些人不能一一观想阿弥陀佛的所有妙相,就专心观想他的眉间白毫相,如果白毫能观想清楚,其他妙相自然而然就可以见到。大家要掌握这个窍诀。0 c5 s6 S) Z8 e  m
  / s  Q6 A4 {) u- x
     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_: P  c" B0 d  g0 M+ g% b  见到无量寿佛就是见到十方无量诸佛,以见到无量诸佛的缘故,诸佛会现前为行者授记。这就是遍观一切色想,这叫做第九观。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I4 c$ c  h2 E, h2 @
  为什么世尊在每一观后都叮嘱:“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就是为了防止后人胡乱观想。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本来佛经和仪轨中是这样讲的,可是他们偏不这样观想,非要以分别念增加许多内容:在这里观想一个东西,那里又观想一个东西,在心间又观想一个东西……这就是世尊呵斥的邪观。这种做法特别可怕,不仅没有任何功德,而且会将很多人引入邪道。以后大家一定要注意:佛经和高僧大德的仪轨是怎样讲的,自己就怎样去观想,如果没有可靠的依据,不要随便去观想其他的内容。比如大家在学习《大圆满前行》,如果要观想莲花生大士,那华智仁波切的金刚语是怎样说的,你就照着去观想,千万不要该观的不观、不该观的却添枝加叶。
" z9 N7 ?6 G! a% [& J. p. U  o7 S$ V  对于欲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来说,按照上述要求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非常重要。大家要经常依之观想,而且要观想得了了分明。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缺少了往生四因中的第一条,所以希望大家努力观修。9 H( Z4 c; Z8 L  L7 f9 W0 j
  
1 T9 ?5 B% }$ B1 R7 ~* Z0 m  十、观音观* A4 }) |( V& p# L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
, ~0 A" o8 f; S0 O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见到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后,接下来也应当观想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24,身色为紫金色,头顶有肉髻,颈项有圆光,圆光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百千由旬。4 d) j( X& ?% p/ S5 ?
  刚才经中说无量寿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这里说观世音菩萨身高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似乎有点矛盾。也许佛的眷属身量可以高于佛,但一般来讲,这种情况是不容易出现的。如果按照知礼法师所说的那样,观世音菩萨身高为十八万亿那由他由旬,这与佛的身高差别又太悬殊了。所以,可能按我的理解比较好,无量寿佛身高应为一百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观世音菩萨身高应为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在这个问题上,希望你们课后分析一下,可以查一查可靠的资料。
1 X9 P/ ^. Y, g2 b4 M9 A5 Z  
) B3 ?: x) v/ k     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g# Z  k  c4 `( J! ^# U: B
  观世音菩萨的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化佛的相好庄严如同释迦牟尼佛,每一尊化佛有五百位菩萨以及无量诸天人以为侍者。观世音菩萨全身发出无量光明,五道众生的色相都在光明中显现25。观世音菩萨头顶有毗楞伽摩尼宝做的天冠,天冠中有一尊站立的化佛,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V( w, W7 V# R) S9 D
  汉地的观世音菩萨像头顶都有一尊佛,这种造型便是源于此。藏地也有这种情况,藏王松赞干布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一生下来头顶就长有肉髻,肉髻顶部有肉质的阿弥陀佛头像。2 a6 D' Q. ^4 i4 e9 E- U
  & n. ^) b2 |! u0 U! o* o4 E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U4 c) N1 _* K: t+ G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他的眉间毫相具足七宝之色,从毫相中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光明中有无量无数的化佛,每一化佛有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这些化佛化菩萨变现自在,遍满十方世界。; m* y  J8 N1 q+ r0 V: Q
  6 ?, j- l! I0 m1 v( j
     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0 }; V3 g9 |9 C  u  观世音菩萨的手臂犹如红莲花色,手臂上有八十亿具足微妙光明的璎珞,在璎珞中普现一切庄严之事。
, J3 w3 t4 P. \$ p  观世音菩萨手臂上的璎珞就像电视机一样,能显现各种庄严之事,这确实非常稀奇。不过有些人佛法的习气比较弱,听到这些佛法的庄严之事可能不感兴趣;如果是看世间的电视连续剧,那他们就特别沉迷了,饭不吃,眼不眨,一直死死地看。
  C) F% p( m, @# c. H  
5 E  I! c' y4 l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 U+ a3 _: b( H# j% U7 B  观世音菩萨的手掌有五百亿杂莲花色,每个手指端有八万四千纹,这些纹就像印文一样美丽,每一纹有八万四千色,每一色有八万四千光,这些光明非常柔软,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观世音菩萨以此宝手来接引众生。
% u; Z7 G1 a3 d* h1 m( T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在指甲上涂各种颜色,也许他们想学观世音菩萨吧。不过有些人学得不成功,十个指甲涂得血淋淋的,看起来很恐怖。1 l" b* t: V9 P
  - }+ x9 n/ c6 S+ R& y, w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名第十观。
+ |/ p; ^) g9 C& P; U  观世音菩萨足下有千辐轮相,抬脚时自然化出五百亿光明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落脚时有金刚摩尼宝所成的妙花散布一切世间,没有不弥满之处。观世音菩萨圆满具足妙相随好,其余各种相好跟阿弥陀佛没有任何差别,只有顶上的肉髻以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这是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名叫第十观。  X2 }! K7 _: t: O! C$ y
  观世音菩萨虽然还是菩萨,但他在相好庄严方面跟阿弥陀佛基本相同。其实不仅观世音菩萨这样的大菩萨,转轮王也有接近佛的妙相。/ c9 A: y: y) b" i! P! U; ^0 p
  ! a9 j8 ?. ^' s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5 ^+ v4 R, z/ E* P) y8 x' r) G  佛告诉阿难:如果有人要观想观世音菩萨就应当这样观想,作这种观想的人不会遇到祸事,可以净除无始以来的业障,灭除无数劫的生死之罪。仅仅听到这位菩萨的名号就能获得无量福德,更何况专心观想呢?
* ]4 S: H" _# j  《妙法莲华经》中说,如果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并且尽形寿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另外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在短暂的时间礼拜供养,这两个人所获的福德无有差别。在《悲华经》等大乘经典中,也宣讲了观世音菩萨的很多功德。所以大家今后要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和心咒,也要多观想他的身相,这样功德非常大。在我们藏地,念诵观音菩萨心咒的人非常多,希望汉地佛友今后也这样行持。' ^- F% H: B" i& x; l9 M2 s
  
) I8 w! y+ A; @' f8 m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H6 u& B0 w6 q  如果有人要观想观世音菩萨,首先应当观想菩萨顶上的肉髻,其次观想天冠,其余众相也要次第观想,都要令其了了分明,如同观看手掌中的东西一样清晰。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s4 S7 p5 b6 d3 w& r, L
  此处的观想方法跟前面不同:观想阿弥陀佛时,只要从眉间白毫相下手,这一点观成功后,其他妙相自然都会现前;而观世音菩萨要从顶髻开始,一一观想各个妙相。
, P5 f9 H6 b1 ?/ K  7 e& ]$ V+ h: @
  十一、势至观; {+ v% K# d% O3 v2 Y4 ~: v* X+ v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5 |: E( J; `$ ]( i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接着要观想大势至菩萨,这位菩萨身量大小跟观世音菩萨一样,他的圆光每个方面各有一百二十五由旬,能向外照射二百五十由旬,此菩萨全身放出光明将十方国土照耀成紫金色,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他的光明,只要见到此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的清净微妙光明,所以此菩萨名叫无边光。又因为此菩萨能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令其远离三恶道,获得无上的力量,所以这位菩萨名叫大势至。$ U7 S, U$ ~7 }3 g% W3 n+ J
  大势至菩萨的智慧光能强制性地让众生脱离恶趣,最终获得圣者的果位。这种威力很不可思议,一般的菩萨没有这种威力。所以大家应该经常祈祷他。+ s% O) X8 P. f8 j
  在释迦牟尼佛身边,目犍连是神通第一,舍利子是智慧第一。在阿弥陀佛身边,大势至菩萨是智慧第一,观世音菩萨是悲心第一。作为一个上师,身边也需要具足特点的弟子。当然,弟子最好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如果一个人只有智慧而没有悲心,所作所为对众生不一定有利;如果一个人只有悲心而没有智慧,也无法利益众生。智慧和悲心是最有价值的财富,如果一个人有了这两种功德,即便身无分文,也是富裕者;如果没有这两种功德,即便万贯缠身,也是贫穷者。
+ u# D0 j* }  K" S7 ]  
9 k% Y* J9 S* g5 Z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F: p. A( D1 I( c, I  O
  这位菩萨的天冠中有五百朵珍宝花,每一宝花中有五百宝台,十方诸佛的清净微妙国土之广大庄严相都在宝台中映现。这位菩萨顶上的肉髻犹如钵头摩花,肉髻上有一个宝瓶,宝瓶中盛满光明,这些光明能普现一切佛事,他的其余身相和观世音菩萨没有差别。  v4 |- t- [, X: S+ M
  5 V, b  S5 O7 `5 B1 N  n" D. U7 V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 I8 |9 c0 X' }" W  }7 E
  这位菩萨行走时,十方世界都随之震动,在地动处有五百亿宝花出现,每一宝花都庄严高大显明,这些地方都变得犹如极乐世界一样。" c4 n9 R$ R7 {6 F4 {5 V
  极乐世界到处都清净庄严,没有一处肮脏不堪的地方;以大势至菩萨的威力,不管走到哪里,当地都会变得像极乐世界一样美好。9 ?, Z  z2 w) U9 d+ L$ V
  
" u1 K# j7 c, y0 q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 p: i" M8 |. |, `7 V& l; j  这位菩萨坐下时,七宝国土(极乐世界)一时之间都会震动,从下方的金光佛刹到上方的光明王佛刹,这中间的无量微尘数分身无量寿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都云集极乐世界,充满整个虚空,他们都坐在莲花座上演说妙法,度化苦恼众生。
8 ~5 }  E3 m! Z" i4 c0 O" O* V! m  有些人就像大势至菩萨一样,坐下来时力量特别大,旁边所有的人都被震动。一般来讲,老年人身体没有力气,所以有些老人坐的时候像一百斤的大口袋掉在地上一样。不过我身边有个别年轻道友也是如此,每次坐下来都是“嘣”的一声,连我的法座都在震动。
1 w, |$ `! o' Y2 V  这里说“演说妙法度苦众生”,善导大师对这句话解释得特别辛苦,他在《观经疏》中说:“问曰:弥陀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何故此经分身说法,乃云度苦者,有何意也?答曰:今言苦乐者有二种,一者三界中苦乐,二者净土中苦乐。言三界苦乐者,苦则三涂八苦等,乐则人天五欲放逸系缚等乐。虽言是乐,然是大苦,毕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言净土苦乐者,则地前望地上为苦,地上望地前为乐,下智证望上智证为苦,上智证望下智证为乐。此例举一可知也。今言度苦众生者,但为进下位令升上位,转下证令得上证,称本所求,即名为乐,故言度苦也。若不然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之中一切圣人皆以无漏为体,大悲为用,毕竟常住,离于分段之生灭,更就何义名为苦也。”但我觉得不必解释得这么辛苦。所谓演说妙法,本来就是为了度化苦难众生,不一定因为在极乐世界宣说妙法,所以就非要度化极乐世界的苦难众生,其他刹土的苦难众生都可以通过演说妙法来度化。我刚才翻了一下他的注疏,其他部分解释得都比较简单,可是到了这句经文,可能是担心别人产生怀疑,所以他老人家解释得特别广。2 |8 _7 C* R8 _  F+ z; X- m& @. q# x
  
' Z: u) B3 _2 b! U9 o     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a- d: H7 Y0 g) n1 b8 M  这样观想叫做观见大势至菩萨,这就是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名为第十一观,能够灭除无数阿僧祇劫生死之罪,作这种观修的人不会转生到胞胎,经常游历诸佛的清净微妙国土。这种观想成功后称为具足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 ]2 W1 Q/ _/ z( `
! W9 J. i) c4 G6 r% R8 r; i   回向偈:
5 k. @* V* o8 j5 {/ @; g& r# @( m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M( x# {3 X6 Y* o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7 P/ Z- V" h" N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 ]) `" I0 r+ s" E0 {8 l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6 g8 y( q1 Q; I. u+ k3 i) T1 y1 l1 Q$ C- S" r2 b

- t3 N% W) N# @) g! n7 ]第六课
2 I& S4 a+ `& ^3 N# f    D. G2 C' o" {6 z+ o8 v
思考题# |1 P* h1 A% r6 B* T; [# t, C
1.复述普想观。9 s$ a3 P& k. Q1 B2 q
2.复述杂想观。, q5 u. E/ j0 p  }
3.简述上品上生。
3 v* F0 Z1 E. f) P4 [4.解释三心。( }: ]: X, U5 w
5.简述上品中生。
! ^' P% E6 R! V2 o$ ^# G6.简述上品下生。* ^2 j- s: Y% W: F, T
6 h  I# K4 `! V& h& _! C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0 \) I7 o4 S- C2 {9 f% n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e$ V1 @/ c9 ?6 z3 H% x, {: a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t0 k2 M6 }& @" M. J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z$ B6 b& y* U% |4 ]- u& ?' ^  U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 K' A8 g: L) D. X0 e9 W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5 r* j0 q% @" Z9 _- l* _

" G/ v0 ^' f% t4 S5 o  
8 t& o) ~/ ~9 p5 q1 r2 S2 v: L  十二、普想观
  l9 Z3 M2 I- X- _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
" u- g8 `& v$ \" r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见到此事时应当观想,见到自己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结跏趺坐。先观想莲花合闭,然后观想莲花逐渐开放。莲花开放后,观想有五百色光照射自身,观想自己睁开双目,见到诸佛菩萨遍满虚空,水鸟树林以及诸佛发出的声音都演说妙法,这些法音与十二部经符合。出定时依然忆持不舍这些境界。9 X/ i! S- m. q" _9 t4 ~
  传讲佛法要符合经典。现在有些人表面上打着传法的广告,可是他们的语言跟经典并不相合,说话怀有其他目的,所说的内容也是自赞毁他。这不叫弘扬佛法,弘扬佛法是有标准的,应该本着利益众生或者让众生得到解脱的宗旨,而且所说的内容要符合经典。1 P' V5 j% ]  y- z) s# Z
  此处讲到,观想自己转生到极乐世界,在莲花中结跏趺坐。这种观想方法在显宗比较少,这非常类似密宗的观想方法。当然,密宗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按照无上瑜伽部的要求,修净土法时要把自己观想为阿弥陀佛,并且观想自己的心和阿弥陀佛的智慧无二无别。而此处没有要求观想自己是阿弥陀佛,只是观想自己转生到极乐世界。
- r  u" D9 A) a2 O  . f, ]' S" ~: N% ]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y- A: C, ?2 z$ C' k9 t$ z
  见到此事就叫做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这就是普观想,名叫第十二观。如果修持此观,无量寿佛化出无数化身,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经常来到这个行者所在之处。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
) r1 e: ?) _9 n# R: q% b) M& S  H  刚开始我们见不到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但通过长期的观想,入定时心就能“见”到这些景象,如果再继续努力,出定时也能了了分明地见到。这就是观想的力量。其实,佛教所说的“见”,不一定都是用眼睛,更多的时候是指心“见”。比如《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用眼睛见,而是用心见,因为五蕴并不都是眼睛的对境。再比如“见谛”,这是指彻见万法的本性,这也不是用眼睛见。否则,有些盲人什么都看不见,还有些老人眼睛不太好,走路时连路上的行人都看不清楚,一会儿撞这个,一会儿撞那个,但他们也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可以现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 f* N" M0 r! i& G" {) F" {8 ~
  《极乐愿文》中说:“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皆明知,诸众口中所言语,永无混杂一一闻。”因此,只要我们观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立即就会知道我们的心念,他会以化身来到自己面前给予加持、赐予悉地。同样,只要我们能观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也会以化身来到自己面前给予加持、赐予悉地。! ^& P5 y' \+ E5 h, q5 s6 ]
  
9 H* _8 }, ^. I5 S" \  十三、杂想观$ W, F; A: X& k" q5 J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3 s! [" m& U8 q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如果有人发至诚恳切的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首先应当观想一尊一丈六高的无量寿佛像在水池上。前面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这不是凡夫心力之所能及。但是彼如来有宿世愿力,凡是忆想他的人必定会得到成就。
) Z: i! F3 h2 C* l. f  前面所讲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都是身高无量由旬,遍于整个虚空,凡夫人观想起来比较困难,所以世尊在此处讲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观想方法。
/ C0 z9 f& u6 {  为什么只需要观想一丈六高的佛像就能成就呢?因为阿弥陀佛往昔发过大愿——只要忆念我的众生都能往生我的国土,因此,当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心力具足时,即使用简单的方法观想,也会获得成就。+ k- y3 `$ d9 v& r/ n2 j
  
6 J8 u+ I; t4 E+ u2 R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I+ ~) B( i" c5 h
  仅仅观想佛像,也能获得无量福德,更何况观想圆满具足一切支分和妙相的佛身相。
# |( u: ]9 v8 h: w  这个道理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缘财富、地位、名声等世间法生起分别念,除了会造下流转轮回的恶业以外,不会有任何功德;而缘阿弥陀佛作意则不同,仅仅观想他的像都有无量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何况观想圆满的阿弥陀佛了,这个功德更是不可思议。所以,希望大家善用自心。6 h0 Q' S( v" D. p
  9 [" ^" I3 g' Q- A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e) w6 r" [8 ~) J
  阿弥陀佛具足神通自在,他能在十方国土自在变现各种形象,或者现遍满虚空的大身(在很多大德的净现中,阿弥陀佛都显现过遍满虚空的身体),或者现一丈六乃至八尺的小身,所现之身都是真金色,其圆光、化佛以及宝莲花和前面所说的一样。! _, n5 B2 z4 o5 {6 ~# u: S
  在做杂想观时,佛身大小应该按此处的要求进行观想,如果观想这么小的佛像依然有困难,也可以观想更小的佛像,甚至可以观想挂件那么大的佛像。当然,如果要塑阿弥陀佛像,还是要按此处的要求,塑造高一丈六的阿弥陀佛像。: U% G0 j! s7 \- z9 }
  
8 S. d4 ]8 b" h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 D( A$ C$ x( c4 D( }; f( q$ C  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身体的其他一切处都等同一般人,只有看头相才知道是观世音还是大势至(观世音菩萨头上有立佛,大势至菩萨头上有宝瓶)26,这两位菩萨协助阿弥陀佛度化一切众生。这就是杂想观,叫做第十三观。这样观想叫做正观,如果以其他方式观想则叫做邪观。7 X  m" {5 J2 w: f9 m" g
  前面的佛观、观音观、势至观是比较复杂的观想方法,三位圣尊的身体无量无边,凡夫人不容易观起来,此处则是比较容易的观想方法,三位圣尊的身体相当于人中高大者,所以我们这样的初学者也可以观得起来。
. T4 n3 F  }; d* u  P8 c) H  & U* L' G, F% E0 |$ I. B
  以上讲完了十六观中的前十三观,下面开始讲最后三观,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九品往生27。其中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包括在第十四观,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包括在第十五观,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包括在第十六观。
. i- ^1 d/ w: e, G  按照善导大师的观点,这九类往生者往生以前并不是大菩萨,都是释迦佛去世后的五浊凡夫,因为遇缘有异而导致了九品差别:其中上三品人是遇大凡夫,中三品人是遇小凡夫,下三品人是遇恶凡夫。
# M; l0 f, b! U% }  九品往生之说在汉传佛教界比较流行,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绘画中,经常能看到不同品位者的往生图。虽然汉地和藏地都有净土法门,但由于《观经》没有被翻译成藏文,所以藏地没有九品往生的说法,正是由于藏地和汉地的佛教徒接触的资料有所不同,所以观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这些并不构成矛盾。其实,在藏传佛教内部,格鲁派和宁玛派的阿弥陀佛仪轨也有差异。这些不同的修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不管修哪个教派的仪轨,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Y+ ~+ {* o0 K  5 i" j( x( F& {4 Z+ r) P7 w' l
  十四、上辈观; S) p& N1 ]9 E) L' c7 P9 y
  十四之一、上品上生. D' z& x  t( U3 ^% F( [# ~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 C( x: ?' c  Q4 k: V  佛告诉阿难和韦提希: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是这样的,如果有众生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只要发三种心就能往生。哪三种心呢?一是至诚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发愿心。具足此三心者必定能往生彼国。
4 u+ h) x8 Q2 y6 ~2 w  所谓“至诚心”,“至”是专心致志,“诚”是诚恳,合起来就是对于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口头上说说或者表面上的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心愿。所谓“深心”,是指深信不疑,即深信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心力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智者大师引用《涅槃经》“根深难拔,故言深心”的教证解释说,这种深心是一种特别难以改变的心念。所谓“回向发愿心”,是将善根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且不仅为自己回向,还要为一切众生而回向,如元照律师解释说:“所修功德普施众生,至佛无尽。”
9 j' ^1 S. Q) `1 \1 M( W+ v8 b/ U  大家要知道:对于往生极乐世界来说,发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有些人说,因为《观经》讲上品上生时没有提到菩提心,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此处没有明说菩提心,但实际上在三种心当中已经包含了菩提心。
5 d, |, ]+ l) |) s5 j  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意思是,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完全看有没有信心和发愿。在信心和发愿中,其实也包含了菩提心。对真正的大乘行者来说,不可能以自私自利心将善根只回向自己往生净土,而不愿意让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善根。
1 r% j+ q" o4 D' ~. O* q  虽然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曾说:“往生极乐世界有四种因——观想阿弥陀佛、积累无量善根、发菩提心、一切善根为往生极乐世界而回向并发愿,其中,往生的主因是忆念阿弥陀佛和渴求往生极乐世界,而积累善根与标志着大乘种性的发无上菩提心是辅因。”但他的意思并非往生极乐世界根本不需要发菩提心。此外,虽然有些大德说声闻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这是对大乘佛法有信心的声闻,他们已经能够发起菩提心,并不是根本不发菩提心的自相声闻。
$ M" b3 ^2 R4 L2 D  以上从发心角度讲了上品上生的三种条件,下面从行持角度讲上品上生的三种条件。
) a+ ~' s7 }- z4 ]* _  
6 ?! C: u$ I! e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2 \; I( t( n" J& n
  又有三种众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哪三种人呢?第一种人慈心不杀,具足诸戒;第二种人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第三种人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如果具足这些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J4 X% p# V, O1 T  U7 F+ @
  大家要掌握这三个条件:
6 G4 `6 q9 ]6 v' I" W  1.慈心不杀,具诸戒行。8 v) _& k6 n! M1 l# ~+ `% E: E$ l
  戒律分为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此处只是说“具诸戒行”,没有明说受持哪种戒。众生的根机不尽相同,有些人不需要受持所有的戒律28,而有些人则要受持所有的戒律,从近圆戒29到密乘戒都要圆满具足。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受持相应的戒律。: m8 s. E+ `* \  f! w
  2.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7 _4 S( m. z0 B, H
  此处的方等经典是大乘经典的统称。其实这个要求已经间接说明了发菩提心,因为如果一个人经常读诵大乘经典,那么这个人肯定能发起菩提心。8 e& G, }2 Q1 h* ]& K* b
  在汉传佛教历史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1: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延寿大师是读诵大乘经典的典范。为了决定自己终生的修持方向,大师做了两个阄,一是“一心禅定”,二是“万行庄严净土”,他在佛前虔诚祈祷后拈阄,连续七次都拈得净土阄。从此以后大师专心修持净土,每天念佛十万,而且精勤持诵大乘经典,一生中持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并造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大论。大师于七十二岁圆寂,圆寂后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30: n2 R- ?3 z6 U3 I- u4 ~+ N
  3.修行六念。
0 k: o! B  w. \  六念是内心忆念六种法: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施;六、念天31。有些人不要搞错了,六念不是念馒头、念稀饭、念泡菜……
/ D; k; M% K# u8 U6 D. m  从这段经文的说法来看,往生极乐世界的标准并不高——如果是根机好的人,一日精进行持便能往生;如果是根机一般的人,七日精进行持便能往生。我们学院开极乐法会是八天,大家在八天当中断恶行善,共修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心咒,念诵《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这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方便。& S1 S  h% y! s6 N+ n
  . U% y" T# J9 n: x( K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7 b7 h, U/ ?( @. ~4 a, l3 u; x7 g6 d1 z: A
  往生极乐世界时,由于此人精进勇猛之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数化佛、化菩萨、百千比丘声闻大众、天人以及七宝宫殿都现于其人面前,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来到行者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射行者身体,又和诸菩萨伸手迎接他。1 A; i7 ?0 a2 |# x& N
  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的心特别专注于净土法门,对娑婆世界有强烈的厌离心,认识到唯有往生极乐世界才能获得解脱,每天早上起来、晚上睡觉前都想着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一定会出现此处所说的圣众接引净相。
3 @. K7 M! X2 e8 X7 P2 d1 n# w  . T9 V: n3 Q% L' f
     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4 Q7 y/ @/ o+ R& l' h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数菩萨赞叹此行者,行者见到圣众后身心欢喜踊跃,又见到自己身在金刚台上,跟在阿弥陀佛身后如弹指顷就往生到极乐世界。' {( R8 D, L# F1 t% `$ D
  临终之际,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们会赞叹往生者:你的精进如何,你的信心如何,你的修量如何……其实,赞叹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凡夫人来说,赞叹可以让他们欢喜踊跃;对诸佛菩萨来说,赞叹可以让其他众生生起信心。为什么十方诸佛经常赞叹阿弥陀佛呢?就是因为无论谁听到他的名号进而生起信心,都有极大功德。既然赞叹如此有必要,我们今后应当学会赞叹别人。不过一般来讲,要赞叹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嫉妒心或者嗔恨心强的人往往不愿意赞叹别人,尤其心胸狭隘的人更不愿意赞叹别人。所以,要想赞叹别人,自己首先要有开阔的胸怀。/ Q7 i! u  V. J: T
  在一切物质中,光的运行速度是最快的,达到每秒钟三十万公里,可是心的运行速度远远超过光,此处说得很清楚:只要有往生极乐世界的意乐,一弹指间就能往生到十万亿佛刹之外的极乐世界。所以只要具足了信心,往生极乐世界是非常快的。
# `0 S; k4 W3 T4 b    v% W. k+ H1 Q$ G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3 e. n$ p/ {+ p2 C) ^  往生彼国以后,见到具足众妙相的阿弥陀佛色身,也见到具足众妙相的诸菩萨色身,又听到光明宝林都在演说妙法,听到这些法音后当下证悟无生法忍,须臾之间便能承事他方诸佛,周遍十方世界在诸佛前次第获得授记,之后回到本国,最终获得无量百千总持门,这就叫做上品上生。6 n- P$ Y  \4 U' H7 g9 M
  上品上生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不同,这种往生者到极乐世界后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听闻佛法后马上就能获得无生法忍,很快会成为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他们的境界是相当高的。所以我们应该希求上品上生。! G8 w0 @. a) G
  众生的根机有很大差别,在我们学院听课的人当中:有些钝根者来学院很久了,可是听法后一直生不起信心,即使生起一点信心很快又退失了,所闻的佛法很快也忘得一干二净;而有些利根者来学院时间很短,可是听法后很快就获得大利益。
# P0 N5 P; O4 ^! Z: t" A  前辈的很多高僧大德都是利根者,以法王如意宝来说,他老人家在石渠的江玛佛学院呆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六年而已,可是却通达了一切显密法要。跟这些高僧大德相比,我们要想很快通达佛法有困难,因为我们的信心、精进、福报和前世的因缘都远不如他们,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 J9 Z' d" F) Y- u1 c. Q4 }  5 l" v  A# L0 y
  十四之二、上品中生
* p/ K9 C; M' b) t% Z- R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2 I/ M0 S; ^9 y2 A# u9 A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但要善解大乘经典的意义,对大乘第一义(即胜义空性之理)心不惊怖动摇,深信因果,不诽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2 t/ s. \/ u3 W3 f: g  
1 h! Y8 ~4 l, C$ R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 r! Z% a; P2 `# _  如此行持的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被无量眷属大众围绕着,手持紫金台来到行者面前,赞叹说:法子,你行持大乘佛法,通达第一义谛,所以我如今来迎接你。之后与千化佛同时伸手迎接他。
2 _9 V, `6 w9 _5 L" Z- w  
9 a' X* m& p$ e' \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0 M' w  a1 O, H) [# J
  行者见到自己坐在紫金台上,双手合掌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就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同大宝莲花一样大,经过一夜就会开放,行者身体成为紫磨金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3 10:15 , Processed in 0.09819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