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7-9 17: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忍大师会下,几句话之下他就成就了。那是什么原因?是他心里本来无一物,干干净净。我们做得到吗?你请六祖大师来,说我的庙很大供养你,他要不要?他不要。他若是要了,心里面就有一物了,他就不能成就了。送给他,他都不要,还会用心机去欺骗夺取吗?这更不可能。
5 F. A) f( m% C5 E1 }* R
% f; m/ n, J+ b; [3 Y/ x
8 F6 _% n( w' S4 v' O S: R, P' ]$ [. k" W3 ^
也许同修要问,有道场可以弘法利生,这不是好事吗?诸位要知道好事不如无事。最好的事情是无事,大家千万要记住。道场里面常讲,佛菩萨随缘。你看看十大愿王有一条叫‘随喜功德’。而我们一般所做的是攀缘,本来无一物是随缘。心里要想有一个道场、想有一个寺院,想弘法利生这都是攀缘。攀缘,心地不清净,烦恼重重。《楞严》里面所讲的,如来举心动念,先放光明;众生起心动念,尘劳先起。原因在那里呢?一个是随缘,一个是攀缘。一字之差,凡圣永隔。我们几时能够做到随缘而不攀缘,这才能成就。换句话说,修行人求什么呢?求心地清净,远离尘劳烦恼。远离攀缘,把这攀缘心断掉,一切随缘。即使没有人供养,明天没有饭吃,也不找人化缘。若明天没有饭吃没有道粮,就求人赶紧来帮帮忙,这就叫‘攀缘’。要怎么呢?明天没有,饿一天念一天佛,后天没有,饿两天念两天佛,饿到死则念佛往生,心里面还是如如不动,这叫‘随缘’。这才能成佛作祖,才能成就。这是用功关键所在。真正能做到随缘,没有不成就的。因为随缘是不动心。有人来请你说法,他来请,当然你随缘去了。没有人来请,绝不会找上门来的;找上门也得是机缘成熟,真正是可度之机。那是什么呢?那是自己已经成就了。最低限度已经有他心通,有宿命通。自己成就之后,倒驾慈航,才行菩萨道。
5 Z4 ~/ Q2 j4 K, ^3 C- s7 Z
: q1 b; c' l) L ' V" Y. v- U2 A% A. g" @, n+ g
1 m; N/ j4 r, z1 O' [) }
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万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是行菩萨道,他不请我,我也可以去找他。像阿难尊者在《楞严经》里所表现的,他怎么不堕落呢!阿难还证了初果,还要堕落。而我们连初果功夫都没有,博地凡夫就想学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那不堕落才怪!所以要晓得自己的程度,晓得自己的功夫。菩萨的心、菩萨的愿、菩萨的行,我们的程度不够。现在我们眼前要做的是发心,要发成无上菩提的大心。初学下手要从断恶修善,最初步的功夫做起,才能有成就。所以这些大经大论可以看、可以听,暂时不要学。为什么呢?学不到的。别说那些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不到,祖师们的功夫都学不到。不要看远的,近代的虚云老和尚。我们有没有学到呢?印光大师有没有学到呢?所以要学就要从《了凡四训》下手,学袁了凡。先把这个基础真正打好了。得到的效果是转无福为有福,转无寿为长寿,转无法缘为有法缘。那时再进一步学祖师;祖师学成了,再进一步学菩萨;菩萨学成了,再进一步学佛。按步就班的来,才能有成就。一步登天,在中国佛教史上只有惠能大师,再没有看到第二个人了。你要自以为不比慧能差,你要有这一念,就比惠能大师差得太多了。惠能大师没有这一念。
; ~9 h* ]5 b/ w: F% u+ p+ Q& x |* N% y0 R+ k
0 T1 Q6 _2 O; k/ e5 _
' W1 j$ q1 w$ j# Y6 B9 S9 r. Q0 w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 b% ~# r. ]& _! ? k7 o
- y3 A* I; G9 g5 Y+ ~* T7 @
5 q; k3 \9 {, A5 r& n
, h( U2 u' R* \6 K `‘彼’是指袁了凡。这一段都是讲袁了凡先生的事,以及像袁了凡一样的人。他们能认真的修学,断恶修善,改造自己的命运,能做得到成佛作祖。我们为什么要自轻?为什么要自卑呢?他能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4 w! S1 A4 ?- t! p4 R8 S3 j
8 u' }+ \) S7 Z% Z
# M+ D/ b; V8 e" h/ l! C. Z0 _
! K5 s- K9 R- n, P& q7 _尤注说:‘彼丈夫我亦丈夫。彼能是我岂不能是。然则自暴自弃者。实等于自杀耳。’1 ^9 c! S8 W% ]: ~/ H
4 h+ q$ A- E' ]. `" P
% Z5 E- y3 ~3 B7 d6 n* \
- h) D1 N2 n- ~4 v+ U我们要回头来想想自己,是不是自暴自弃?如果不能效法前贤,就是自暴自弃。换一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在三年之内把命运改转过来,就是自暴自弃。万万不要贡高我慢,万万不要抬高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们能比得了谁呢?文章到此是一段。这是拿袁了凡居士,一生的行持,来勉励我们。下面再细说断恶修善的要领。5 ]' j; U0 u3 A
5 j6 c- C. ?/ g& ?! @) n, i" O
% l% h# E8 Z8 G. C' N( P4 W
' B6 r9 w& ~' P9 \! M: V9 U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
. i. J' h* I& M/ Z* X! M
/ F% e9 e2 e1 } . p! r5 E% F% ]$ E% O' ]
v6 \: l' x( c. `4 A3 O7 _这是假设一个疑问,说或者有人这么问。儒家常讲的格物致知,物是讲的“天下事物之理”;格、当穷尽讲。我们要研求一切事物、一切万法的道理,这叫格物。致知是推展我们的知识学问,使我们对一切法样样都能够明了,这叫格物致知。这跟前面大师所讲的不一样。前面大师所讲的是以人欲为物,以本性里的真智慧显现出来为知。而以去妄克欲之内功显现,称做格物致知。
2 u$ u- p- h8 X$ k2 u/ L* P3 f6 l4 F5 ?5 r1 `) K# F5 E
3 q* A* V, `& V1 s3 r8 ~& f* n$ m' @( l1 y p# y! Q$ I
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 t8 c' f" }1 i: s
( ^; @3 s) h. }1 w: y8 j
|/ L# m2 s& B1 ~
1 j( m; J* m* [, h. h7 j2 r" F
这是印祖在这一篇一开端,就把修学的因果提示出来了。后面的文章,不外乎是发挥这个道理而已。圣贤之道就在诚与明。这两个字在前面讲得很详细,现在不必再说了。诚与明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体。□
; _( n6 h8 a* c, B E) w! A( E2 H# f! N* g
1 Z- H. U M+ ~/ D) x" p
7 O# t y; L% A6 S
尤注说:‘诚即惟真无妄之性德。明德即一真湛然之心体。’所以诚与明都是从本性上说的,本性的理体、本性的作用,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来解释。那么诚与明,在名字上讲的是两个字,体上是一个。+ k& _$ D1 _7 l5 p* F. Y+ {! G
( |/ P" G: V6 _9 [8 v! \
7 |3 h7 r0 g, z7 s3 U
3 l" e* j' i# |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
& Q( N& l7 P4 g# @+ i
0 Z6 G: ~6 S9 a& F" p
, f+ v" d5 R1 }6 A8 H, g! c& z1 O7 g3 G; O0 X" ^
前面讲格物致知,知、意、心这三个名词,也是从真心理体上说的,诚、明是从两方面说的,知、心、意是从三方面说的。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说是有三,体是一个,那么晓得一而三,三而一了。
! p5 y" B8 J7 ^# N% v
& J' R- j. N: Q" R$ K4 \+ T
* @* m* o. j) Z6 W, U/ H, f3 g0 i" B( c# z
格致诚正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
' f2 S/ j7 t) n0 C* ]* l9 h2 O: E6 G8 n* j; c% Q
/ D1 }. q& e& `. k3 f( [ x* I: Y
两方面三方面,综合起来还不是一桩事情吗?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什么叫做闲邪存诚?‘闲’是防范的意思。闲邪就是防范邪思、邪知、邪见,我们先要预防。你常常能够提起警觉心,预防邪知邪见不让它侵入,你才能做到诚明的功夫。诚明为什么失掉?就是邪知邪见侵入了。
; l) A' v H0 u( Z
& x+ I6 \3 I$ l; z( }
X1 m& E' B- n* g
5 M0 s2 T/ U$ L8 I6 n其检点省察造诣功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
/ h, G8 E: |( g' x3 w% _0 _4 e9 k! W( D1 A& s; e; `! `1 l1 d( ]6 S/ W
2 Q: h: k. P- J. ?$ d' Y* d
1 w# `$ }# {0 k7 `
讲到做功夫,关系到我们日常修持的事情了,检点、省察、造诣。‘造诣全神灌注不到不罢意。’
: ?$ K e. |1 v7 ?. `+ S- F( g* Y! s. ^5 H
! w& ]4 ~) m6 g; D/ l$ e
$ m+ E% P3 }, w3 s+ {+ \% I" X修行一定要成功。从那里做起?明是总纲,明就是真智慧。诸位想想看,世出世间法都是以真智慧为基础,而不是以聪明。世间的聪明与真实智慧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