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妙逝居士

净修捷要五念简课浅释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1 23: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赞和开经偈等应该多念念。不要缺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5: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2 09: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9 s4 q8 s, X" k6 Z

念佛的方法很多,综合而言,大概有以下十种:


3 ]/ U) D3 F3 M# F; o0 S

  一高声念:持名念佛,可以高声唱念佛号。业报差别经说: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除睡障,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但高声唱念,会导致喉痛喑哑,不宜久持。


U$ N% d: S% V8 {2 j- s6 i

  二低声念:当精力疲倦,或人地有障碍时,可以改用低声念,但必须口念清楚,耳听明白,心意至诚恳切,念念无间,持之以恒,亦可以达到一心不乱。


# M$ f$ W7 M2 w( A. h( _0 Y5 b H7 r

  三默念:如果环境上高声低声都不适宜,或在不净之处,唯有心中默念。默念佛时,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口移,声不出口,但音声历然,耳根内闻,句句分明,日久功深,自然证得念佛三昧。


% Y4 `/ J* n3 K! J; A, c3 [9 G- O

  四定时念:念佛最好是日夜无间,终身称念。但在家佛弟子,每为事业家务困身,未能万念放下,一心念佛,唯有自己安排在早晚定时念佛,作为日常必修的功课。慈云忏主,曾为国王大臣,立十念法门。至于佛教道场,为接引大众,或自已求生净土的大德们,每定时举行佛七念佛,于七日中,或于七七四十九日,行般舟三昧,希望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做到一心不乱。


0 x- S# c0 V) p

  五闭关念:为了克期取证,可以谢绝应酬,万缘放下,闭关念佛;但时间长短,要视各人发心及其因缘环境而定。在关中应该不舍早晚课诵,尤其是楞严咒与十小咒,其余时间,行住坐卧,皆以佛号是念,心不外驰,念念与佛相应,决定证得念佛三昧。


/ i# @( Q+ c, ?/ R+ m

  六摄心念:心念佛号,字字分明,即摄意根;口称佛号,句句清楚,即摄舌根;耳闻佛号,明明白白,即摄耳根;眼不东张西望,即摄眼根;鼻不扳缘香尘,即摄鼻根;身不懈怠放逸,即摄身根;如是六根都摄,不舍昼夜,精进念佛,必得一心不乱。


+ C& P+ ?5 s! m/ l# d) w. a2 ?

  七随时念:随时随地,不择时间,不拘埸地,不问净秽,行住坐卧,悉皆念佛;迎宾送客,开会集众,运动跑步,开车坐船,乘搭飞机,出入作息,甚至穿衣吃饭,大小二便,无不念佛。如是二六时中,念念弥陀,声声佛号,朝朝暮暮,无时或忘,必与自性弥陀相应,即心即佛。


3 E/ c+ S2 H( L5 o; N& ?

  八记数念:为了提起正念,不忘佛号,可以手执念珠,口称圣号,念一句佛,手过一粒珠,念得分明,记得清楚,借珠束心,提防妄念侵入。现在,不仅香港流行手带佛珠,连美国各大公司,都有各式各样的手珠出售,而外国人,亦喜欢手带一串或两串手珠,作为装饰品。其实佩带念珠,是有功德的,更可以辟邪,但只限于菩提珠。


) o# g9 C% W0 E( D( `6 R) O" c' G

  在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说:若用菩提子为数珠,用作诵经念佛记数,或但手持,其福无量,…。原来过去有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当时有一外道,儿子被鬼神害死,自己心想,我因邪见不敌鬼神,不知佛有何神力?佛既然在此树下成道,若圣树有灵,当救我儿。于是抱其儿子的尸体,放在菩提树下,一心念佛。七日后,其儿子生还,外道欢喜,赞佛威德神力不可思议,自此舍邪归正,学佛修行,而此菩提树,亦被名延命树,此树所结的菩提子,及其树根,用来制造念珠,能却邪降魔,功德最胜。


! c- r" w& o& U1 O+ l6 P, R

  九调息念:将一句佛号,系於呼吸间,吸气时念南无阿,呼气时念弥陀佛,一呼一吸,念佛无间,心不外缘尘境,六识不起,自然三业清净,日久功深,必得念佛三昧。当知人不可能没有呼吸,平时随著呼吸念佛,习惯了,即使将来病危命终,有呼吸时仍然念佛,直至最后一口气,也在念佛,实在太好,太美妙了!


/ L* Y1 m- N: k

  十临终念:求生净土的人,能否如愿往生,关键在乎临命终时,能否万缘放下,提起正念,一心念佛。若是平日深信、切愿、实行念佛,出入作息,行住坐卧,都不离佛号,则临命终时,一定自知时至,不忘念佛。不然,人之将死,种种业境现前,即使平常精进念佛的人,亦难免被业力所牵,迷失正念。何况平常疏懒念佛,或不懂念佛的人?往往为病苦所逼,为业障所缠,以至随业受报,堕落轮回。所以在临命终时,能够提起正念,是人生最后的重要大事。身为眷属,诚应该设法提起亲人临终正念,或请高僧助念,令亲属最后一口气都在念佛,一定感佛来应,随佛往生;所以发心为临命终人助念,功德最大。 
 

, n* |6 n+ \& M( ]6 x; e

(二)净业助行

) r e' Y- F- \% o1 n


: q3 m) G, M7 S+ j1 r

  欲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或希望上品上生,除了具足信愿行外,还要兼修众善,回向发愿,作为助行。释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教导韦提希夫人,欲想往生极乐国土,当修十种净业。

F/ P# C, z: ~


3 e% r* N. D' I, N9 D% Y1 |/ ]# j

  一孝养父母:忍辱经说:“善至极莫大于孝;恶至极莫大于不孝。”所以止恶行善,首先应该孝养父母。世间孝子,不外是敬亲、爱亲、养亲,进一步善体亲心,“父母之所爱,爱之;父母之所恶,恶之。”或继承父母的遗志,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使自己善名远播,光宗耀祖,垂芳百世,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孝子贤孙了。

& H* J+ u' |4 B5 v. c( I


/ F- I' v) J5 T* I

  但学佛人孝敬父毋,除了物质供养,还要提供精神补品,劝导父母修学佛法,作出世因;不止令父母现生享乐如意,还要令父母来生得生善处,甚至出三界,了生死,究竟离苦得。不但令今世父母,法喜充满;还要令过去生中,所有父母,皆得离苦得乐。

4 X8 i) L# R4 X/ U0 }9 \


0 }/ _4 b d' Y7 m

  二奉事师长:父母生我色身,师长生我慧命,色身止于今生,慧命则永劫不灭;所以既要孝敬父母,更加要孝敬师长。师长有普通的老师,也有佛教的老师。普通老师教人知识,培训人的谋生技能;佛教的老师,则教人止恶行善,勤求佛道,建立自利利他的事业。身为弟子,除了应该亲近事奉师长,执役服劳,四事(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供养外,还要力行众善,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以报师恩。能报师恩,亦是净业之一。

! A" Z# G* `$ B6 |$ ^


% Z! F+ p" r3 v" n) J5 S+ c; h

  三慈心不杀:有命尽贪生,不分人与畜。我们人类爱护自己的生命,岂可随便杀害其他动物的生命?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既然六道众生,曾经互为父母,彼此有恩,而今杀生食肉,何止损害慈悲,而且违背孝道。何况杀生,属于恶业?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慈悲不杀生,免被业债牵连,不能往生。

% R# c) n t5 X1 h5 \! F) W" ]5 M! {


- m6 [$ ]1 n" P

  四修十善业:十善业是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心不贪,不嗔,不痴。三业清净,既是人天正因,亦是往生佛国的净业。

! b. l- p, r& L8 g( ~' }


% M1 I3 `9 u" g6 j

  五受持三皈:三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能领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法是宇宙真理,人天眼目,能指示众生,舍恶从善,断除烦恼,入佛知见;僧是世间福田,浊世的善知识,能住持佛法,化导群迷,福利人天。所以念佛求生净土,先当皈依三宝,恭敬三宝,供养三宝。在皈依三宝的虔诚意识中,奉行佛的正法,持戒,修福,念佛求生净土,以此净业,决定可以往生佛国。

% _4 J/ `, z" k


3 o7 u2 a2 r/ O7 ^) I9 [

  六具足众戒:戒是佛道的阶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为戒能令人防非止恶,增长善根,助长定力,出生智慧。所以梵网经说:“戒如明日月,亦如缨络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涅槃经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凡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应该受持佛戒。佛的制戒有多种,最普通的是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以及菩萨戒。今言:“具足众戒”,显然是不止但求受五戒,还要进一步求受八戒,十戒,具足戒,甚至受持菩萨的三聚净戒,自利兼他,作为往生佛国的正因。

% G( H5 i$ F0 b5 X! d


: j$ ^9 ` _( ]% _9 b7 p

  七发菩提心:在大宝积经中,佛告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即是发起追求佛果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成佛道,愿度众生。念佛人固然是为了自己离苦得乐,求生佛国,也要同时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愿将自己念佛、持戒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登佛国,得不退转。是以发菩提心,亦是净业之一。

+ b7 @) y' j5 u3 A" T


7 p2 E( J' ~+ M

  八深信因果:世间事必由因,有因必有果,因果相类,因果相随,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不报,时辰未到。”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都是劝人明白因果,止恶行善的至理名言。而事实上,中外古今,历史记载因果报应的事实,不胜枚举。

9 s }% \/ y" O7 k


) r, T5 N2 L) A0 L. t0 v. M( y

  据说:民国初年,广州市有一哑子,事母至孝。因为母亲双足有病,不能行走,所以一年四季,除了食饭与睡觉,其余所有时间,都将母亲背在身上,生活起居,皆由哑子待奉;乞食所得,先供养母亲,人皆知他是孝子,都乐意施给。直至母亲死后,哑子日间乞食,夜间还到坟墓去倍伴母亲;一年夏天,哑子忽然被雷殛死。当时有一个在苏联留学回来的杨博士,见孝子触电而死,便在尸体的手掌写上“天爷无眼”四个大字,以讥笑天道不公平,也表示他本人不相信因果之说。

" Q" v# o4 Y) L8 G3 u' D8 u


$ R R* q6 e/ K& ?% ^8 r7 Y3 M7 K

  事隔十多年,杨博士被派往苏联出任大使;有一次在莫斯科国宴中,看见俄国太子,右手不能伸直,掌心中隐约有中文字迹,由于好奇心驱使,用力一拉,太子的手指被拉开,现出“天爷无眼”四个字,正是自己的笔迹!原来哑子由于宿生恶业,应该一生受哑报,一生受雷殛,今因事母至孝,故一生受尽苦报,即生帝王之家享福,至此,杨博士始肯相信因果报应,善恶分明。

# ^& S: @" l! R+ A; a


* ~. r# P$ X! {# Z

  又福慧寺的高僧,在十字路口,坐地化缘,修建佛寺,但一直都没有人肯施舍一分钱。正想离去,刚巧有个卖点心的年青人经过,看见老和尚空钵离去,顿生同情怜悯之心,毫不考虑,就将当天做小贩所得的钱,都投入老和尚的钵中,老和尚道:青年人呀!你的善心一定是有善报的,将来如果你有需要帮助,来福慧寺找我好了。

& J+ O* n3 w; w- f


; C; S3 F, x4 a- Z

  原来这是个穷苦无依的青年人,每天全靠代人卖点心,换取食宿;当天因为将钱布施给老和尚了,回到食物店,不能将卖点心的钱交出来,竟被老板开除,自此无家可归,沦为乞丐。由于缺乏饮食营养,又流离失所,环境污染,最后眼睛肓了,才想到要去福慧寺找老和尚。

- q& s4 H& p. }


% r% ~4 ~- J# o: V4 d8 w, ~% o- G

  当天早上,老和尚己经吩咐知客师说:“今天有一位大施主会来找我,请即带他入来相见。”可是自早至晚,都不见知客师出现,老和尚唯有亲自往客堂一次。知客师说:今天没有大施主求见老和尚,只是傍晚时分,有个盲眼的小乞儿来求见,因为您正在做晚课,所以没有带他入内相见。老和尚急问:现在呢?答:他已经走了,不过在临走前,曾经问厕所在那里?老和尚说:快去看看!回人报告:盲眼的小乞儿,已经倒在粪池中溺毙了。

' N( p2 g$ D3 w! `" b+ \


. z# h2 D7 ~& Y `3 T4 a

  老和尚告诉众人,因果实在不可思议,这穷苦的青年人,由于前生恶业所追,今生要沦落为乞丐,来生要受盲眼之报,再生还要在粪池淹死,今生只因一念之善,借用老板的钱布施,一生同时受报,现在恶业己经受尽,生天享福去了。

% ^+ ]* E0 C$ S* Q' H8 P" h3 M


: r; T! ]; w1 [

  可知因果报应,通于三世,有人即生现报,有人来生或多生受报,所以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念佛的人,更加要深信因果,自作自受,除了念佛为正行外,还要力行众善为助行。

/ P: [! i" n+ b! u7 ^2 u

九读诵大乘:大乘经典,诠实相理,开佛知见;时常读诵,一定善根增长,智慧明了。特别是念佛人,

& L( h. H0 v, T0 x6 W/ b


2 X& W1 e% p e9 m% S# Z

  读诵大乘经典,可以激发菩提心,修二利行,助长净业,莲开上品。

# m4 S- c0 y+ k, N


1 U0 d8 E/ V8 h5 H* H

  十劝进行者:自己念佛,求生净土,同时也要劝导他人,精进念佛,共修净业,同生佛国。大品般若经说:“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 }& `" t4 @- N3 i1 y( Y: D


3 {4 ]! x' z% M; l" r( q6 i: E

  唐朝有一老翁,姓房名翕,一日突然暴死,到阴府见阎罗王,王说;“根据簿记,你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你承此福,亦得往生,故召来相见。翕曰:我曾许愿,诵金刚经一万卷,及朝礼五台山,未想往生。王言:诵经朝山,固然是好事,不如早生净土,但愿亦不可违,仍然放他回人间。所以念佛的人,也应该劝导他人念佛,以念佛法门,自利兼他,以助长自己的功德。

' e+ h- u0 g* _) c


! e" Z( }" s+ Z$ \

  修以上十种净业,亦即是修三福。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1 f3 D% Y9 }$ h& J( w5 G


A! X0 ^+ D( v% N0 a! f

  但我们欲想上品上生,还要发三心。三心是:一至诚心,二深心,三回向发愿心。直心正念真如,名至诚心;即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亦即专心念佛。积聚无量功德,是名深心;即广修六度万行,下化众生,亦即以念佛法门,劝进行者。宏愿无尽,名回向发愿心;即以上求下化的功德,回向发愿,愿与众生,同登极乐。故观无量寿佛经言:“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2 17:20 , Processed in 0.08736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